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管理管理

《玻璃笼子》自动化时代的技术异化与人类自由意志的突围之战

铛铛铃2025-09-07管理820人已围观

简介

今天咱们要聊的这本书啊,叫《玻璃笼子》。哎,这是一本讲机器与人类生活的书。

那为啥要分享这本书呢?开始讲科幻了吗?哈,不知道大家伙有没有在玩手机的时候啊,分神思考过,那么,究竟是智能应用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还是让我们的生活技能退化了呢?

我们现在被这个人工智能,可以说是包围了啊。小到开关,灯都是这个智能设备操控的;大到这个无人驾驶的汽车,都已经成为科技发展的潮流了。这对使用者来说究竟是好还是坏呢?

一直以来,关于科技进步对人类影响的利弊,讨论非常的多啊,各有各的理由。

那今天呢,老郑也不是要帮大家伙分个对错,咱只是把这个观点啊,陈述出来,让各位书友呢,多一个角度看问题。大家伙儿呢,也可以在听的过程当中思考一下,在马上到来的这个高科技的洪流里边,我们有没有下一次站在风口的机会。

那这本书的作者呢,叫尼古拉斯·卡尔,这是个很有名的科技作家。他出版的书有《浅薄》《IT不再重要》《要紧吗》等等这些著作。其中,《浅薄》这本书呢,被评为了《纽约时报》的畅销书啊,获得了普利策奖的最终提名。

卡尔这个人呐,他被称为互联网和新科技时代最清醒的思想家。他的每一篇文章、每一本书,几乎都会引起广泛的关注。

这本书啊,一共九个章节。咱们今天啊,老规矩,从三个方面聊一聊这本书的精彩内容。

第一个,认识自动化;第二个,自动化改变了什么;第三个,未来人与机器的边界在哪里。

我们先来聊聊第一步:认识自动化。

首先,我们给自动化下个定义。所谓的自动化就是借助计算机和软件完成过去需要人手工完成的这种事情。

唉,自动化。那现在呢,我们要完成某件事,比方说这个写写画画这种事吧,都很少有人掏出纸和笔了对吧。那就连算这个20以内的加减法啊,好多人也要借助手机啊,或者是计算机就这么做。

那当我们遇到一个问题,说解释不清楚了怎么办呢?哎,打开这个搜索软件,搜索一下,向屏幕索取答案。这已经是我们现代生活里边最常见的一种自动化的一个形态了。

那实际上,关于自动化的讨论呢,早在1956年就已经开始了啊,真的很早啊。有这么个画面啊,秋日的黄昏啊,狂风暴雨,一名工人一只手抓着一个小工具,另一只手攥成了拳头,他就站在工厂的大门口,面带焦虑的朝着厂房里边看。厂房里边呢,啊,正好放着一个刚刚做好的机器人,机器人胸前印着几个字啊:自动化。他的旁边呢,就立着一个招工的牌子。这是一幅颇具代表性的漫画,刊登于1956年出版的《自动化:朋友还是敌人》这一书的卷首。这个时候呢,自动化这个词儿啊,已经出现了10年了。

啊,福特啊,没错,就是你知道那个福特,福特汽车。它是最早的将自动化呢,应用到实际中的企业。工人啊,他不再需要在机器间手动运送这个原件和配件了,而是通过安装新的设备,由机器接管、传送和处理原料的任务。整个装配呢,均由机器来完成。机器的出现呢,确实在一定的程度上解放了工人的双手,让他们能够腾出时间呐,去干更复杂的工作。

但是啊,这个自动化,它改变的绝不是解放生产力这么简单啊。我们可以看看自动化究竟对哪些行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咱们首先往天上看看啊,这飞机,这早在100年前就开始尝试自动化了啊。现在呢,呃,飞机的驾驶员啊,坐在这个玻璃座舱内,与飞机内的计算机协作,唉,就可以完成飞行了。这确实是件大好事,对吧?大数据和这个自动操作系统,帮助飞行员减轻了不少负担,操作呢,也更简便。你只需要推动相应的按钮,就可以完成飞行了。

那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呢,是飞行安全问题得以解决的原因之一。尤其是在飞行的过程当中啊,都是由软件去控制飞机的航向,那飞机不再需要什么导航员、工程师了,用不着了啊。夸张点说,这驾驶员这个坐在这个驾驶舱内,就按按钮就行呗,对吧?他们干啥事了,那不就观察各个计时器和不同计数吗?啊,确保飞行顺利不就完了嘛,对吧?

所以你看啊,第一个是这种高度的自动化,会不会让飞行员的应变能力和驾驶技术有所退化呢?书里边举了个例子啊,2009年布法罗空难,机上49人全部遇难,并造成地面一人死亡。而这一切呢,本不应该发生。后来的调查表明呢,飞机根本不存在什么机械上的硬伤。之所以造成这样的恶果,完全是飞机驾驶员的操作失误。两位驾驶员在监控飞机的飞行时,都忽视了失速警告,唉,这一明显的线索。机长呢,也没有按照操作手册里边的内容严格执行,而是做出了完全错误的飞行指令。

而这个根本不是个个例啊。从2000年到2010年,这10年当中有2/3的坠机事故啊,和这个飞行员的操作失误是有关系的。那你说都这么先进了,怎么还出事呢?归根结底啊,促成飞行员操作失误的,正是自动化这个方便的工具。它让人们的思维啊,习惯了自动化带来的便利,而忽视了对自身操作的提升。这样的话呢,当出现了这个你只要用得很方便,这个工具出问题的时候,你就慌了,就不会应对了,那直接就造成灾难性的恶果。

那第二个受到自动化影响的呢,是建筑行业啊。随着CAD等等这些绘图软件的出现,设计的流程、特点和形式都进行了改变。设计软件啊,让这个参数化的设计呢,嗯,越来越流行啊。那啥叫参数设计呢,就是把计算机的计算能力作为设计的中心,在不同的设计元素之间呢,建立起正式的联系。

那在一些年轻新潮的设计师来看哈,参数化的这个设计呢,定义了我们这个时代的建筑特色,哎,就是这项职业的核心动力。而很多的这个传统的从业者认为啊,说这个建筑设计嘛,应该将绘图作为基本的工具啊,或者说绘图,原本应该算是一种手动思考的方式。而自动化的设计工具呢,降低了手的参与感,就让建筑师的感知欲变得狭窄。

那当然了,除了这两个,自动化影响的领域很多啊,就是自动驾驶啊、医学影像啊,这就不挨个说了,就总结这么多,呃,自动化对产业、生活的影响啊。

那我们究竟应该把它看成朋友还是敌人呢?首先我们先说一种肯定的声音啊,随着AI技术的崛起,大约有80万个低技术的工作岗位已经被淘汰了。比如说啊,ETC的出现,那首先被淘汰的呢,就是这个高速路口的收费员。你说这确实挺残忍,对不对?但是啊,新技术的出现,也帮我们创造了大约350万个新的就业机会。这些工作呢,还比那些已经淘汰的职业每年大约呢,能多挣13000美金。所以你看这事你得正反两方面的看嘛,对吧?你知道说他取代了这个,但实际上它也带来了新的就业机会。那这是一种正向的一种肯定啊。

那反对者怎么认为呢?说自动化给生活带来便利呢,不可否认,但是自动化在分担我们工作的同时,也在弱化我们的才能,限制我们的视野,也在缩小我们的选择范围。比如说印刷工人啊,这个要学会操作昂贵的机器,没有他们的帮助呢,有些书是印不出来的。你再比如说医生啊,要学会操控精密的一些设备,没有设备的辅助,很多医生都不敢看病了,也不会看病了。那对机器的高度依赖是会让人变笨变懒的。

那以上啊,是我们要说的第一个部分,叫认识自动化啊,自动化是不是对我们生活产生负面影响了啊,是朋友,是这个敌人,那就等等吧。这些讨论其实在上个世纪50年代就已经出现了。那正向的人呢,就很坚定啊,自动化给生活带来便利,创造了新的高收入岗位。那反面的人呢,就会认为他说,自动化会让人对这个机器产生依赖,丧失自己的这个判断力。

那按照作者的说法说,在人们享受自动化带来便利的同时,千万别忘了多去想想自动化带走了什么,它给我们带来了什么负面的影响,对吧?那这个部分呢,咱就来看看自动化的弊端是什么。

那我们看看第二部分,自动化改变了什么。

首先,对智能设备的过度依赖,让我们的学习能力啊逐步退化,这是真的啊。作者提出呢,对计算机的依赖啊,削弱了我们的意识和注意力。这会带来啥问题啊?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智能设备将我们从动作的执行者变成了什么呢?观察者啊。就是说我们不是手动操作整个过程的人了,我们已经将这种主动权交给机器去完成了。我们要做的呢,只有一件事,就是盯着他们。这种角色的转变,可能会使我们的生活变得轻松,但也会阻碍我们的学习和锻炼技能。

你比如说在许多的行业里边,依靠所谓的专业系统,对信息进行分类分析啊,你就不用自己思考了对吧?系统呢,往往就会给出你行动的方案,而且告诉你了,说这个是最优的哈。你比如说现在有各种智能做账的软件啊,会计呢,会在公司审计的时候呢,使用决策支持类的软件。但是美国有个研究表明,这个软件的功能越强大,会计的能力就越弱,对其审计所涉及的行业存在风险的了解程度就越差。此外呢,你不断使用高级软件,也直接会造成学习能力的下降。

那在网络时代成长起来的孩子们,从小接触的就是电子智能设备,他们已经习惯了用智能设备呢辅助自己啊,有问题上百度啊,比动手自己试试呢来得更快。但结果是什么?这种学习氛围下,专注力、理解力、记忆力,这些至关重要的认知能力全部都会退化。

那反过来想,如果我们每天都要面对很多需要自己处理的信息,就跟以前嘛,那我们的大脑就会常年受到这种信息的处理的锻炼,就老话讲叫用进废退嘛,就这个道理。

咱们举个小例子啊,以我们常用的搜索引擎为例啊,它会自动记录一些这个人们常输入的啊,和你这个搜索关键词相连的那些问题。哎,你只要在搜索框里输入一个词,他一下给你一堆相关的问题啊,它提示你怎么填写啊,你是不是要找这个直接选就得了。谷歌的工程总监他就说了,几年以后你都不用实际搜索了,你就可以得到大部分问题的答案了,连搜索都省了,对吧?

所以你看搜索引擎的这种自动化啊,它这种给你的这种搜索建议,你说便不便利,很便利,但它会弱化我们对复杂问题的查询能力,输就连输入法都一样的嘛,对吧?你长时间使用电子设备打文字啊,一旦你需要拿笔写了,有的人就卡壳了,或者说写完,唉,这字对不对,瞅着这么陌生呢,就看哪哪别扭,就这种感觉。

第二个呢,就是自动化让我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机械了。这怎么解释啊?比如扫地这种事啊,现在以前是家务活的一小部分,现在有了扫地机器人,你弯腰都不做了是吧。再比如说,以前需要司机去记路线,现在只需要在导航软件里输入好目的地,哎,自动给你匹配路线。你说这不是好事吗?算是啊,但也不全是。作者也举了个飞行员的例子,对吧,就之前提到过。飞行员在高空飞行的时候啊,一定要保持一个高度专注的状态,那毕竟在天上又不在地上是吧,同时还要在大脑里迅速做出判断和预估啊,留意驾驶操作器上的各种信号,听起来就挺难,对吧?按理说没有飞行员喜欢这玩意儿,但在2012年,欧洲航空安全局作出的调查报告显示,95%的飞行员都提出了自动化会影响他们的手动飞行能力和认知能力,让自己辛苦学的这技能呢,慢慢退化。

那有的人夸张的说说,现在的民航飞行员已经不需要再学习任何技术了啊,只要能按钮就行了。还有咱刚才提这个GPS的使用啊,让人越来越找不着北,对吧?有了GPS以后,你不再需要知道你在哪了啊,你的目的地在哪,你也不用注意沿途的物理坐标,或者向他人求助,不用了。

在我们这个世界上啊,有一个民族啊,叫因纽特民族,这就深受GPS的影响。因纽特人呐,就是我们常说的爱斯基摩人啊,他们生活在非常寒冷的北极圈附近。400多年以来,因纽特人总是能凭借自己惊人而准确的探路能力,寻找猎物,这种技能是一代传一代的继承下来的。现在随着GPS的普及,严重的捕猎事故开始发生了。事故原因是啥?猎人对卫星啊过度的依赖,就丧失了原有的探路能力。你想这玩意多省事啊,我就不用花时间去学别的技能了,我出门之前的设备一调好,跟着设备走就得了,怎么回家怎么走,对吧?但是那是北极呀,对不对?非常容易出现什么啊,暴雪啊等等这种极端的天气,一出现,这玩意设备的稳定性就差了,信号不好。所以这猎人呢,经常会陷入到绝境当中,找不着家了。

所以根据这种情况嘛,有科学家就预言了,说照这样的科技节奏去发展下去,再过两代人,因纽特人的这种定位能力就彻底消失了啊。这几千年、几百年攒下来的这种能力,也就这几代人没了。

那为什么你要强调这种定位能力啊?有这么一个研究表明,在旅程结束之后,使用纸质地图的人,往往能够回忆起曾经走过的路线,而使用GPS导航的人,基本根本就记不住这段咋过来的,对吧?原因呢,就是定位细胞的作用啊,它其实就是不断强化我们的记忆能力。

大家听没听过一种病啊,阿尔兹海默症,对吧?它的发生就是因为大脑内的海马体和内嗅皮质进行退化了,而海马体的退化和大脑内定位细胞呢,有着直接的关系,你说它重不重要?

以上啊,就是我们说的第二部分叫自动化到底改变了什么啊。呃,从书里边来看啊,这自动化给我们带来危害,主要有这么几点。第一个,对智能设备的过度依赖,实际上我们学习能力呢,逐步退化了。第二个啊,这个自动化让我们生活变得越来越机械,丧失了定位能力啊,啊,记忆力啊、观察力呀、洞察力啊等等等等,各种能力基本上都在消退。

那你说说了这么多自动化带来的危害,那是不是自动化就真的一点好处没有呢?肯定不是嘛,对吧?什么东西都得辩证的看。

我们看看第三部分,说未来人与机械的边界在哪儿啊。其实在老郑看来啊,其实也没有那么复杂,自动化的发展绝对是大趋势啊。现在出现这种阵痛啊,出现这种问题啊,那是一个时代,或者说啊,一个世界正在前进进步中,必然会发生的这种问题啊。你创新啊、变革啊、成长啊,一定会有这种蜕变的过程,对吧?

所以我们应该想的是,怎么利用自动化的便利性,而且呢,还能够避免过度的智能对我们造成影响,对吧?那作者就提出一个很重要的,人和机器相处的原则,就是要分辨清楚自己和机器的从属关系,也就是说,到底是机器操纵了你的思想,还是机器是你的工具,对吧?

有观点认为,自动化的数字技术非但没有把我们引入一个新世界,反而起到反作用了,拉开了人与现实世界的距离。也就是说啊,自动化把工作原理隐藏在秘密代码之中,不需要太多的人力参与,从而呢,削弱了工具与使用者之间的关系。

那现在流行的设计理念里边,大部分都以技术为中心啊,把这个轻松啊、高效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上,对吧?自动化的程度越高,人们越会将技术呢当成一种不可替代的力量,进而产生依赖感。如果要是能够实现自动化乌托邦,也就是说也不再上班了,啥也不干了,无所事事,哎呀,那多好啊,谁愿意上班,对不对?但说实话,这种情况下,你产生的空虚感和焦虑感会更多。

所以啊,至少在商业的领域哈,在人和机器之间一定要赋予人类优先权。

那除了明确人类的优先地位以外啊,我们还能从自身呢,找一下原因。具体的做法呢,可以参考这两个方面,一个是兼职工作,另一个是把自动化和人工操作呢相结合。

什么叫兼职工作啊?有一个国外啊,做的这么一个实验,他找了100个啊,来自五个不同公司的员工,然后啊,跟踪他们每天工作时和工作后的状态。他们就发现在工作期间,人们的这个情绪呢,是很高兴和积极的。事后呢,对这100个员工进行了采访,采访者虽然大部分都认为,现在从事的工作不是自己最喜欢的,但是呢,工作期间自己的时间很充实,并且每完成一项工作呢,都有对应的,可以看见的成果啊,就很有成就感。那有结果就比没结果更让人开心嘛,对吧?那你说休息的时候你不开心吗?也开心,但是有个问题,一旦要想起说,哎呦,我自己工作还有什么事还没做完呢,我应该把那个做完了,哎,那么这种无所事事的心态,嗯,说实话就没有最初那么开心了哈。

所以啊,我们总说很多事都是闲出来的,对吧?你说那这和自动化有什么关系?自动化的特点之一就是要解放人类的双手,让我们无事可做吗?所以说我们要对抗一下智能设备的便利性,给自己多一点思考的空间。

第二点就是我们说的,自动化与人工操作相结合。那在设计程序的时候啊,就要给人的这种操作呢,留下一点空间。你比如说你可以让自动化的控制啊,回到手动的模式,或者把部分程序实现自动化,确保重要的啊,需要进行智能决策的部分,留给自己的大脑做决定。

你比如说航空领域的两大巨头啊,波音和空客。那关于他俩,咱还讲过《最高的战争》那本书,对吧?他们在设计飞机的时候,理念就完全不一样。空客追求的是操纵的自动化啊,他们将设定好的程序导进飞机的飞行过程,用模拟器试验了上千次的飞行数据,然后用这个去操控每一次的实际飞行。而波音呢,他就比较注重飞行员的个人素质,他们希望飞行员能在飞行中啊,掌控更多的主动权。所以在设计的时候呢,就将飞行员对飞机的掌控权作为核心,给操作者呢,更多的自由。

啊,以上呢,我们说的第三部分,那未来人和机器的边界在哪。那为了避免过度的智能化对我们造成影响啊,我们首先要明确自己和机器的从属关系,要确定机器是咱们的工具。其次呢,要坚持工作,适当的对抗一下智能设备的便利性,给自己多一点思考的空间。最后呢,作者也倡议了说啊,自动化和人工的操作相结合,那需要在设计程序的时候,就给人留下一点操作的空间。还提到了这个波音和空客啊,其实在流行音乐界啊,有所谓的不插电演奏啊,那不插电是指不使用电子乐器啊,不经过电子设备的修饰加工的现场化的流行音乐表演形式。它是对电子音响合成技术制作出来的高度人工化的一种反对。

那么咱们是不是也可以借鉴一下这种形式啊,回到不插电的状态呢,跳出自动化对我们限制的玻璃笼子,对吧?在需要的时候自由进出。因为自动化本身嘛,它没有错,错的是什么?我们的思维呀,我们要时刻保持思维的清醒,保持不被自动化推着走的能力啊,要时刻明白,技术只是我们能力的附加值,找到不能被自动化代替的东西,那个就是我们独特的、无法取代的能力。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微信收款码   微信收款码

很赞哦! (0)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