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管理管理

《集装箱改变世界》标准化革命如何重构全球贸易与文明进程

铛铛铃2025-09-08管理517人已围观

简介

咱们今天要分享的这本书啊,也是老郑个人比较喜欢的一本书,叫《集装箱改变世界》。

“没有集装箱就没有全球化”,这是享誉全球的《经济学人》杂志对集装箱的历史地位的评价。比尔·盖茨在2013年分享的读书清单里边儿,第一本书就是这本《集装箱改变世界》,这也是近年以来,比尔·盖茨分享的唯一一本关于物流和供应链的书目。

那说到这个物流或者说运输的发展史啊,我们就不得不提到一个人,这就是集装箱之父,叫马尔科姆·麦克莱恩。他是一个比较有传奇色彩的人啊,第一份工作是什么呢?呃,卡车司机。后来呢,慢慢的就做自己的货运公司,逐渐的发展成为一个航运业的成功的创新者。

那虽然在他之前的几十年,世界上就已经出现了集装箱,但正是因为他拥有这种敏锐的商业天赋,再加上这种精打细算的特质,经过它的发展,才形成了一个集装箱货运的系统,使整个的货运运输的成本降低了90%甚至更多,因而呢,让全球化分工变成了可能。

咱们今天给大家分享这本书啊,不仅仅是在分享集装箱这一运输形式的发展史,更是呢,借助集装箱这个内容,描述一下作为一种新的技术或者说运输的形式,集装箱是怎么一步一步被接受的,以及呢,集装箱是怎么在世界经济大潮的发展当中留下自己不可磨灭的印记的。

这本书的作者啊,叫马克·莱文森,他是美国的经济学家,曾经担任过《经济学家》《金融与经济类》的编辑,还有《新闻周刊》的专栏作家,还是《商业日报》的编辑主任。

那这本书呢,一共有14个章节,咱们今天从两个大的方向给大家分享一下这本书,分别是集装箱的发展背景,以及集装箱对企业的启示。

那好,咱们接下来就开始今天的分享啊,我们先来看看第一部分,集装箱的发展背景。

这集装箱大家或多或少都听过哈,也都见过,但是它在1956年之前啊,这东西还不存在呢。在1956年之前,在港口啊,主要是依靠码头工人进行这些装货呀、卸货呀这些工作。你像当时像纽约、伦敦这些国际化的大港口,周围都聚集了十几万,甚至说几十万的码头工人,就为停靠在港的巨轮去装卸货物。

那世界上所有的商贸活动啊,都是靠着这几十万人一天一天的用自己的力气,唉,来为这个经济创造价值。那从好的一方面讲,肯定是这样的,对吧?那你从坏的一方面讲呢,嗯,也挺严重的。你比如说这个港口的装卸费用和占用港口场地的费用,占到了海运成本的一半左右,你说这钱得多少吧?这就导致了很多制造商在拓展国际市场的时候呢,就不得不考虑这种昂贵的海运成本,它会干嘛呢?抬高你的商品价格。

那你说你啊,虽然说你是海外来的,对吧?但你本地应该也有同类的,只不过你名气大或者说质量好,可是因为你成本很高啊,那你的价格自然而然也就会抬高,羊毛出在羊身上嘛。你这价格一抬高,原来说跟本地的比起来吧,贵那么一点,大家还能接受,你这一下子贵出那老多,大家就可能就不得不考虑不用你了。所以你的商品竞争力呢,就会变得很弱,这就会极大的阻碍那些国际大品牌进军国际市场的雄心壮志。

那除了这点呢,还有一点,嗯,很要命,就是你在码头拆卸货物,那是几十万人,对吧?肯定是把那码头啊,搞得一团糟啊,每天都得收拾,要不然第二天就没法待人了。而且呢,这个码头平时是非常非常的拥堵,对吧?因为你看厂家你得要靠近码头,这样你运输的成本才会低,那厂里边的工人呢,也需要住在厂区附近,上班方便。那等到码头上的装卸工人呢,他也需要住在这一片儿,那妥了,你说你这码头附近得住多少人?

所以当时的码头啊,就是脏乱差的这种代名词。所以呢,在这个集装箱出现之前呢,货物的运输是非常的昂贵的啊,很多东西就跨越半个国家运输都非常不方便,你就别说跨半个地球运输了,那基本就不现实了,太贵了。

所以你像那个时候的日本家庭,就吃不上美国运来的牛肉,法国的设计师也不能把他们的高档服装放到越南进行这个剪裁和缝制。但是有了集装箱以后呢,这种高度的自动化、低成本和低复杂性的货物运输系统建立起来以后,集装箱就降低了货物运输的成本,这是整个运输系统的核心。

那咱们之前说过啊,说这个集装箱啊,它不是一个颠覆性的创新,在之前呢,也有过这样的产品,只不过是被重新创意和发明了。那重新发明和创意集装箱的这个人呢,就是我们说的这个麦克莱恩,这是个美国人,大家伙也管他叫集装箱之父。

这刚才咱说了,说这个麦克莱恩第一份工作是卡车司机啊,挣到钱以后呢,自己就开了家货运公司。你表面上看,你说这很正常啊,对吧?那美国那卡车司机没10万也得有8万了,对吧?这也不差你这一个。但是这个麦克莱恩有个特点啊,跟别人不太一样,啥特点呢?就是省钱啊,换句话说,在老生看来你抠呗,对吧?

这当时啊,其实根本没什么创新、技术或者发明什么的,唉,那个时候人们做生意靠的就是一个很简单的窍门,现在也常用,那就是节省成本。唉,就是谁能省的成本更多,唉,谁的产品、服务的价格就更低,它的价格低,它就能吸引到更多的客户,它就能挣钱。

所以呢,这麦克莱恩为了省钱啊,就在其他公司还在用汽油的时候,他就把自己的这个车队的卡车全都换成柴油的。那为了这个省油费呢,他联系了一个加油站,就只要说公司的车在这里加油,就能给他打折。

那到1940年的时候啊,在二战的背景下,美国国内的像物资生产、运输、物流等等这些行业就都开始变得欣欣向荣了。那他这家运输公司呢,水涨船高,唉,借势也就起来了。那到了二战结束的时候呢,麦克莱恩的公司就已经是全美国最大的运输公司之一了,那他税后的收入啊,在整个行业内排名第三啊,这可以说非常的成功了。

那你说这和他重新创新这个集装箱有啥关系呢?咱可以猜一下哈,你不用猜,其实肯定跟省钱有关嘛,对吧?都告诉大家了,这人特点就是省钱。

在当时啊,这个高速公路非常的拥堵啊,你说你是个货运的,对吧?你开这个大卡车的,这对他这个运输业务来说是个巨大的问题。这一辆卡车就开出去了,这一天好几个小时就在道上堵着,你说浪不浪费?这对一个事事以省钱为优先的老板来说,他怎么能愿意为堵车花费更多的油钱呢?于是他就开始想办法去改变,就想,那你既然说这个道我走不了,我也不能说去修道去,对不对?那我干脆走海运得了啊,我自己建个码头,我就直接让卡车这个货箱上船,然后我让对面的卡车把这货箱拉走,这不就完了吗?

你说啊,那这就是创新,那他把这个集装箱能利用嘛,这不是哈,这当时也有一些公司做这个事儿,只不过就是没形成规模,对吧?大家爱惜这省钱的又不光他一个人,是吧?都能想到这一点,只不过你没形成规模啊,就怎么样呢?你和这个码头上的船谈价格,你没有议价能力啊,就是批发和零售的关系,对吧?

那这个麦克莱恩呢,其实也是一样,他也没有那么大的能力,也没有钱没货,说把整个码头我都给包回来,那也不现实。于是他就想说,能不能有个办法,我让这个船上的货物多装点,对吧?你反正我都花钱,我要包这艘船,说你就给我运货吧,那都是我的了,那我多装点,我肯定多赚呐,对吧?一样的价我还不如多装点。

那后来这个麦克兰就发现,他说我直接把一个大铁箱子装上船,这些铁箱子呢,还能垒起来,这样的话我一次就能装很多很多的货了。

所以我们说啊,麦克莱恩的创新之处在哪呢?就在于他第一次尝试搭建起了一个系统。你看啊,航运业的根本业务,那就是运货,而并不是通行。那要降低货运的成本呢,要的就不仅仅是一只又一只的大铁皮箱子,对吧?而是一整套的货物处理的新方法。

这个系统啊,你不仅仅要包括码头的工人、船主和货运公司,还要包括一系列的运输设备公司,还有发货公司,对吧?一个点改变了,连带着你一系列的点都得跟着改变。所以说,麦克莱恩的创新不是在于他率先应用了运输系统,而是在于他改变了行业的运输习惯。

那在1956年的时候啊,集装箱技术逐步应用以后,港口装卸货的时间大幅度的缩短。在相同的货物条件下,码头工人需要用三天时间装卸的货物,以前啊,在使用集装箱以后呢,三四个小时就完成了,你说这时间能省多少?

那这个集装箱系统的应用啊,就使得货物滞留港口的时间大幅度的缩短,并且呢,这个轮船的装载量也显著的提升。那这样一下,海运的成本就大幅的下降。那到了这个时候,那些国际大品牌在拓展国际市场的时候,这个运输成本就不再作为一个重要因素去考虑了,因为这个价格已经降到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

那以上啊,就是咱们今儿要说的第一部分,讲一讲这个集装箱的发展背景。这集装箱的发明,咱得先明白,它不是一个颠覆式创新的结果,这是一个重新被改造的发明。那集装箱的创造者麦克莱恩最初是想要企业省掉一些因为堵车而损耗的油费,然后就着手开始改变码头上的装货方式。正是这种单点的改变,带动了一个系统的创新,这集装箱才正式的开始流行起来。

那可能有的书友会说啊,说那我们借鉴起来也挺难的是吧?我这不能说我改变一个东西,我这材料的上下游合作伙伴他为了我而改变呢。你要这么想啊,实际上就想错了啊。为啥呢?老郑跟你说一下这个意思啊,就是你能不能够有这种巨大的差异、巨大的利益回报拿出来。你比如说像咱这个集装箱这个概念,咱说说你说以前三四天,现在呢,三四个小时,成本呢,运载量还增多了,成本也降下来了。在这种巨大的差异下,那那些彩链啊,其它的上下游呢,跟着你自然而然就改变了,对吧?谁不想提高效率啊?你说谁不想提高效率就意味着挣钱啊,多挣钱啊。同样是一天24小时,原来挣多少钱,现在挣多少,这种巨大的利益就会帮助你说服那些人改变那些事。

如果说你说我这说服不了哈,我的上下游都不太感兴趣,那我只能告诉你,你的那种所谓的发明或者说这种创造,并不能带来这种巨大的回报和差异,你带不来,所以人家不感兴趣,对吧?

还有一个像咱们之前说那个特斯拉啊,那硅谷钢铁侠那本书咱也讲过了是吧?嗯,这个整这个电动汽车整出来以后,觉得成本比较高啊,上下我就蹭着材料的,怎么地都挺贵,怎么办呢?我没别的钱给你挣,我把技术拿出来,我公开是吧?我上下我都让你们看,我说只要是我合作伙伴,我都给你们,这是给你们什么?我没给你钱,给的是啥趋势,所有人都知道,那未来肯定是,呃,这个自动汽车或者说特斯拉研究这种汽车是未来的趋势,那我直接把这个趋势给到你啊,我用这个来吸引你入伙,对吧?这也能带来巨大的一种差异。为啥人们对于未来的期望,因为你放大了,跟现在一对比,哇,差异很大,所以才加入进来了。加入了进来的人越多,唉,这个成本呢,自然而然也就降下来了,所以特斯拉他就成本也就下来了,一个道理啊。

那接下来咱聊聊第二部分啊,就集装箱对企业的一些启示。

这个集装箱的发展之路啊,我们说的轻描淡写,实际上它不是一帆风顺的,他还是受到过一些抵制的,对吧?这个集装箱这一系统的流程开发出来以后,在好多年的时间里并不受到市场的欢迎。那到什么时候呢?就是美国攻打越南,那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越战,对吧?那个时候呢,运送美国物资到越南,这个机会让谁呢?就让我们这个集装箱之父麦克莱恩赚到了美国国会多少钱呢?4.5亿美金啊,就越战的时候他赚了4.5亿美金。

我刚才说了哈,是要巨大的这种回报才能够吸引人们改变,那他呢,赚了4.5亿美金,这件事,所有人都眼都红了。从那以后,集装箱才正式在全世界开始普及。

你说那之前为什么他就不受欢迎呢?对吧?这和刚才老郑说那个是有关系的,咱可以聊一聊,因为啥呢?这不是个简单的事儿啊,对吧?你细合计合计。

那当时啊,为了把自己的企业做大,这麦克莱恩就并购了一家做大西洋航运业务的公司,然后他就发现这个航运业的新机会确实挺大的,挺有前景。那你说我这一个公司哪够啊,对不对?这不够我挣的,他就觉得说我得把那家公司的母公司,我也得给他买下来,嗯,我光收个小的不行,我把大的直接给他买来。买了以后呢,我就能够垄断大西洋一带的这个航运业务,这全是我的。

那这想法有了,那就开始干呗,对吧?但这里边有个问题,就是生意是越做越大了,对吧?那你这野心也大了,越来越大,但是有的时候吧,这个,呃,野心的需要有东西支持,什么东西支持你呢?唉,就是钱,对吧?你想把人家母公司盘下来,你不给人家钱能行吗?那得多少钱,对吧?所以说好多企业做大了不都需要融资吗?唉,这就是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

但是今天啊,咱们要说的这点呢,不在这,就假设你有没有钱无所谓啊,就算你有了你的技术、设备等等,这些也不是问题,那什么是最大的问题呢?对当时的麦克莱恩来讲,他创造了一个领先世界、改变时代的东西,他周围的所有人啊,没有能够跟得上他的,你的配套跟不上,所以你说你创造的技术,那不就是空中楼阁吗?对吧?你没有基础啊。

就刚刚才咱说那个啊,埃隆·马斯克,硅光钢铁侠,他创造特斯拉的时候,市面上根本没有啥充电桩呀,你说那客户怎么能买个车,我就一次性的呗,哼,开门店拉倒呗,停走哪儿算哪儿啊,也正因为这个相关的东西,充电桩只是一个例子啊,所有相关配套都是这样的。所以说马斯克才想到,我向这个上下游的供应商共享我的技术啊,把这个专利拿出来,大家都能共享起来,把这个趋势呢给到你,哎,让这个你对未来的想跟现在呢,产生巨大的这种差异,这样你就可以帮助我生产了,你一量产了,我这成本不就下来了。

所以从这点上我们能看出来,对于企业来说,树立一个竞争对手其实是件坏事,对吧?如果有一个人多一个人他帮着你培育或者说教育市场,那就可以帮助你在竞争里边更多一份促进用户对你这个自己的认知,对吧?你这样才能有效的促进你自己的成长。

那咱说回来啊,就是因为开始没想到这一点嘛,就是你看他想法挺好是吧?你光这一个点起来了,其他那些点还跟不上。举个例子啊,比如说我要造一个多大的铁皮箱子,那我当时的技术我除了手工,机械我没有,你要的那机床、模具我也没有,产不了。唉,你要铲的话,那你花钱订不过去啊,完了我还得告诉你,我这一天能产多些,反正不多,你要那量呢,我也跟不上啊,你说你三天五天给,对不起,三五个月吧。

啊,老郑给你举个例子,就相关的东西全是这样的。所以说麦克莱恩他就没想到说,这这一开始这几年怎么可能我的公司不赚钱呢,对吧?那你没办法,你就是事实就这样吧,他就通过各种各样的精打细算干嘛呢?一边在那死撑着,就不能黄喽,一边呢,着手去改良自己这个系统,最后啊,就硬是被他给撑到了这个转折点。

你看,又一个特点出来了,坚持啊,你得坚持到你能活那天,这个转折点就刚才咱说那个越战,对吧?美国打越战,需要把大量的货物从美国本土运到亚洲,这打仗拼的不就是拼钱嘛,对吧?拼效率嘛。所以美国政府就围绕这个效率问题做了各种各样的优化,最后呢,找到了一个说,唉,运用集装箱最好的方法。作者就把它称为3C原则,就是一个箱子、一种货物、一个目的地。

哎,这样的话呢,集装箱就派上用场了。那简单点说是啥意思呢?就是说我要向越南运东西,比如说我要运这个绷带啊,我要把绷带运到越南去,这是一种货物,对吧?目的地呢,越南一个目的地,最后呢,一个箱子,就是我这一批或者是这一个集装箱我装满了,他全都是绷带,然后我就开始上船,然后我就往这目的地开。啊,这效率最高的就是这个装货的人快,运输呢快,那边接货的人呢,也快,这一来他就想起那个绷带,知道了这一枪全绷带,然后该怎么办,装怎么装,该怎么运怎么运。

那咱们刚才也说了嘛,麦克莱恩就因为这场战争自己挣了4.5亿美元,更关键的是,他赢得了政府给他的背书啊,这比什么都重要。

所以你看啊,就是老郑之前咱也分享很多书哈,说这个啊,大家都在说用户的感受啊等等,这些用户的体验呐,啊,用户的思维啊等等,不是不对,一个真正的好产品啊,它改变的不仅仅是微观层面的用户体验,对吧?更重要的是你能够改变宏观层面的价值网络,唉,这就更高了。

所以在打磨产品之前呢,你首先要理解产品所处的价值网络。那在这一点上啊,这本书呢,我相信能给大家带来这种全局化的产品视角和更深刻的价值思考,这比打磨产品的细节有的时候更加的重要。

咱们说回这本书啊,那个集装箱的发展呢,除了上面这个给他自己挣的钱以外,人家也带动了世界运输史的改变啊。咱咱之前说了嘛,1956年以前,这个货运成本是非常高的,对吧?你说你选了个海运,不是说把东西码好,然后找人把东西装上船,然后到目的地卸货就完事了啊。听着像挺简单似的,我跟你说,这过程里边人工成本非常高,你需要大量的人把这个货1.1点的给他运下来,然后登记造册,对吧?再把他搬到车上去,开着车到仓库,然后再卸货、再码货等等吧。总之就是这整个过程是又乱又堵,流程还特别繁琐。

最关键是,你那货物在这么长繁琐的运输过程当中,很大几率是出现破损和损坏的。所以我们说嘛,在集装箱发明之前,这个国和国之间的这种运输成本非常高,这大部分成本都花在运费上面。那我总在这说高,大家可能也没有一个理想的认知啊,这作者呢,也做了个数据哈,他是看他比如说一个商品成本是多少钱呢?成本是100块钱,那这里边它运输成本大概占了多少呢?占了25块钱,就是有1/4的花运费上面。

那在集装箱发明以后呢,流程极大的简化了。这个时候说如一个厂家要把自己的产品运到全国各地去,他只需要把他的商品装进集装箱里,然后用卡车拉着你给运到港口,接下来就可以用这个轮渡运输到全国各地了。而且这个集装箱呢,它每一个尺寸它都是一样的,全球几乎所有的轮船公司它使用的兼容集装箱,搬卸的过程呢,也都是靠着起重机完成,这几个人这一操作就行了,根本不需要额外的人力。箱子规格一样的,那正常往上摞就完了,我也不考虑你这个这个怕挤怕碎的这个鸡蛋,那个啥用不着有铁壳枪在这摆着,大家都一样,我到哪个国家都是,哎,我都一样,接活成本就很低。

另外呢,因为美国政府的那个做法嘛,就是啊,一个箱子、一个货品啊、还是一个目的地,三个一个嘛,对吧?就是每个箱子里一般我都装一种产品,这就省去了挑拣的过程,效率自然而然就大大提升了,所以它的成本也直线下降。

那这个成本下降以后啊,那工厂也就不必为了省钱去把这个地方呢,建在码头附近了,说我不非得在这跟你们挤啥呀,我用不着了,成本也低,我付得起当地的地价呢,房价呢,也都自然而然下降,这样的话,这笔钱就可以用在其他地方了,比如说生产啊、开发啊、提升技术、提高质量等等等等,涨点员工福利也是好的嘛,对吧?

那整个的这个货物的运输行业啊,从原来的那种迟钝的状态,一下就变成这种高效的状态了。因此呢,就带来了航运行业内部的运作方式和外部环境的同时变革,这就是集装箱带来的巨大变化。

那这本书跟我们讲集装箱啊,它带给我们这个启示呢,其实还有一点就是技术是啥,它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怎么应用它。在集装箱普及以前啊,不是说没有人发现这想法或者说还没开始做,有都是人啊,有这个远见卓识的人家也知道了,这种集装箱也开始做了,但为什么没有形成世界性变革呢?原因就在于他们仅仅把这个技术就当做技术,而不是想办法去普及它们、应用它们。

你这一点就像这个电脑的普及也一样啊,对于电脑的这个发明,一直有一种倾向于抱怨的声音,他们就说这个你中国的电脑和互联也过于娱乐化,你层次太低、太low了,对吧?但是你从历史上看,这就是电脑本身的定位啊,你如果这玩意儿他不能打字、不能看视频、不能看网页、不能聊天、不打游戏,那我跟你说说,你这电脑用户能有这么多吗?啊,你电脑行业的发展能有现在这么快吗?因为你没有那么多人用嘛,你怎么可能发展这么快?

所以我们说这个一个产品啊,它使用范围的扩展和演进,这东西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对吧?应用的人越多,唉,用户越多,对吧?你这个行业或者说你这个产品它才有持续发展下去的可能和机会,就我们说的有群众基础啊。这里边不存在着什么正确的应用和错误的应用,跟那没啥关系,只不过都是阶段性的应用差异而已啊,就这个阶段就这样,你随着时间的发展,用不着你干啥,它自然而然就变了,再随着发展又变了,所以说它只是阶段性的应用差异而已。

那这一点呢,对我们做这个创业或者说公司管理来讲啊,大家可以感受一下,就是技术对专业的从业人员重要,这没错儿,但是对用户来说,这不重要啊,而且可以说根本不重要,对他们来说干嘛呢?他们拿这个东西用来干啥,这才是最重要的。

另外呢,还有一个点就是创新往往来自于系统的边界或者系统之外的人,就是我们说的门外汉啊,忘了这回事。你像这个麦克莱恩也不是什么航运专业的技术人员啊,也没啥超高的这个创造天赋啊,就是精打细算呗,啊啊,卡车司机出身,但就是他凭着这个行业的敏感性,才找到了撬动市场的支点。

你看我们知道这个马云,他也不是技术出身的人,他的成功就在于从应用而非技术的角度理解了互联网,对吧?

那我们现在呢,处在这么一个交叉创新的时代,任何人都有机会迈入新的行业。那在一个真正机会来临的时候,往往是站在那个交叉点上,能把现代和传统连接在一起的人,他才能够领导革命。

那不仅仅是这样的门外汉啊,就是这个边缘人是谁呢?这个行业里的商人,他也是技术创新的最大推动力之一。以前啊,在这个电脑城里边看见那些卖盗版软件的和这个电子设备的,对吧?很多最新的应用啊,啊,什么什么电视剧、电影啊、游戏啊,对吧?都能给你整一块去啊,或者说给你放光盘,这里边都是你要的,对吧?你需要的很多东西都能在一个设备上体现,甚至有时候买机器嘛,买一些游戏机啊,或者什么东西,那种山寨的东西,它比正版的功能还多哈,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需要,这是什么?这就是商人获利的动机啊,也是这个商人尽量满足用户需求和服务的根本动力。

所以你看呢,出于盈利的需要啊,他们也会不断的推进技术变革,甚至说自己创造新的技术。那这点就是之前老郑不提到那儿了,你能不能拿出这种巨大的差来,如果说你拿出这种巨大的回报差和利益给到他们,你不太需要太多的宣传,他们就会帮着你把这些人推下去啊。你说我,我我都得开个这个代理商大会啊,我,我得跟这些这个兄弟伙伴们说好了,我这东西多好多好,对吧?你要是真那么牛,真能带来那么好的东西,或巨大的这种回报的话,用不着你费那个劲,人家自己那嗅觉比你敏锐的多,对吧?他可能在大势把握上不如你,格局上不如你,但是赚钱这块你未必如人家。所以说他们觉得你要是回报这么大话,替你就会把这件技术和产品推下去了。所以你的焦点放在哪,应该就放在你的产品是不是能给你周边的人带来这种巨大的回报。

那以上啊,就是我们要分享的第二部分,集装箱对企业的启示。这部分里边啊,作者告诉我们,技术是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怎么应用它。而且啊,这个创新不是单点的发展,而是能够带动整个企业和系统的联动。另外呢,创新往往来自于系统的边界或者之外的人啊,而且这里边商人也是技术的推动力。

这个到最后啊,老郑跟大家说一下,《集装箱改变世界》这本书啊,你读起来说实话有点沉闷啊,但是说实话,这是一本非常扎实的书啊,非常扎实。你像现在啊,如果我们习惯了这种高技术的这种互联网的时候啊,好多互联网相关的书啊,观点呐、话呀,包括这个包装啊,都让你觉得,哇,这好多新鲜啊,好多有意思的话,拿出来让我觉得为之一震。那你现在你再去看这个运输业发展史,发展过的事,这不是倒退的事,对吧?你说一个四周都有铁铝组成的空腔,那说明啥?

而恰恰呀,作者就是用这个箱子,不起眼的这个箱子,1.1点的,这个很扎实的这个箱子给我们当线索,向我们描绘了集装箱的发展史,从各个层面啊、时间的进展呢、技术的发展啊等等,展现了创新的历程、要素和基本含义,甚至回过头来啊,还能对我们现在的企业管理产生影响和推动。

你像前段时间,老郑听一句话就非常非常有道理,就是如果你书读的少,你特别容易被那一两句话给震住啊。谁说两句这个话挺古怪的话啊,挺特儿的话,挺特立独行啊,你没听过,哎,这个思想好一句话,哎呀,马上你就热血沸腾,你觉得,哎呦,崇拜的五体投地,你说是高人啊,这对不对?然后你脑子里装的全是左一句右一句全这话,这什么碎片化的知识结构,他怎么可能走得远?来点风吹哨子,你那玩意经不起吹呀啊,分分钟刮,稀碎稀碎的。

所以说,如果在这么一个浮夸的时代,老郑倒建议大家可以这么看看扎实的书,可以这么踏踏实实地做点学问研究,研究自己的知识结构,从根上往下走啊,就别东拿了一点西拿一点,这好那好呀,就来两句这个硬磕对吧?把这硬科当成知识,你这太搞笑了,对不对?

所以呢,最后老郑也是跟大家共勉啊,咱们一块儿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啊,啊,浮浮夸夸那个事呢,呃,留给别人,咱自己个儿呢,别干这事,好吧?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微信收款码   微信收款码

很赞哦! (0)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