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管理管理
《无须等待》如何突破时间焦虑,即刻掌控人生主动权
铛铛铃2025-09-08【管理】582人已围观
简介
咱们今天要分享的这本书呢,叫《无需等待》。
这本书啊,讲的是美国一个非常有名的投资公司的创业经历。
你说它有多有名呢?咱们可以用一句话来简单介绍一下:10年的时间,这家公司从一个只投资八家初创公司的小孵化器,发展成了孵化出超过600家初创公司、总融资额超过20亿美元的硅谷顶级孵化器。
那前段时间,百度的前任总裁陆奇,这么一个传奇的人物,正式加入了这家公司,在中国的分公司担任CEO。
陆奇大家应该都知道吧?在百度的危难之际,他被李彦宏请回来操盘整个百度的运营管理,也被称为百度的关键先生。
当年,在2017年的1月份,百度千疮百孔,主营的搜索业务进入瓶颈期,而且因为魏则西事件,百度本来就不高的口碑瞬间跌入谷底。同时,还引来了监管方对于医疗搜索广告的严格限制。这医疗广告可是百度的大金主,这一限制基本上就要让百度陷入困境了,对吧?这就让百度交出了它上市以来最差的一份财报。
这位陆奇上任以后,大刀阔斧地砍掉了医疗广告、外卖等不聚焦的业务,提出“all in AI”的战略,也就是把所有精力都投入到人工智能领域。他把百度的精力凝聚到了他自己最擅长的技术领域,给迷茫的百度找到了方向,并且理清了道路。市场对陆奇的改革给出了好评,说陆奇在百度掌权的400多天里,百度的股价相对于他入职之初提升了将近61%还多。
那咱说回到这家创业公司上面,究竟是什么原因能让57岁的陆奇能够再次出山,选择创业呢?这家公司到底有什么魅力呢?今天啊,咱们就好好聊一聊这家公司背后的故事。
这本书的作者是创立了美国新闻社交聚合网站REDDIT的联合创始人和前CEO亚历克西斯·奥海涅。同时,他也是这家投资公司的创始人。他通过自己的连续创业故事,把创业经验和有关互联网自由开放的精神完整地呈现给大家了。
他创立的REDDIT这家公司呢,已经成为全球排名前50的网站。你像比尔·盖茨、贝拉克·奥巴马、麦当娜、史蒂薇·妮克丝呀,都在上面回答了由普通用户提交的问题。同时,他本人还因为在科技领域的出色表现,两次跻身于福布斯30位30岁以下的创业者榜单。
这本书呢,一共分成了七个章节,咱们今天从两个大的方面分享一下这本书的精彩内容:第一个,创业史;第二个,给创业者的忠告。
咱们先聊聊第一部分——创业史。
在瞬息万变的创业环境里边,咱们之前说过的这么一家国际顶尖的创业孵化器,每分钟基本就能收到一份创业孵化申请。孵化出的创业公司平均融资额是279.5万美元,它孵化成功的这些企业的市值加起来现在已经超过了300亿美元,孵化成功率也达到了90%以上。这简直是很可怕的一个情况了。这就是美国最负盛名的孵化器之一,硅谷创业者的天堂,美国创业孵化器与加速器榜单的榜首——这家公司叫YC。
创建于2005年的YC,实际上是硅谷的一个奇迹。它在运行了40多年的风险投资行业里边孕育出了全新的商业模式。在早期的创业投资领域里边,几乎形成了垄断效应。短短的几年时间,这家YC孵化出了非常多的公司,比如说JobBox、Airbnb,还有咱说的这个Reddit等等,还有无数的这样的明星公司。
所以呢,有人说YC实际上是百万富翁的制造工厂。这固然有广撒网、多捞鱼的成分在,对吧?但你不能否认,每个团队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在批量投资的背后,隐含着巨大的规律和自信。
YC的创始人叫保罗·格雷厄姆,他本身也是成功的互联网创业者,人脉特别广。再加上大量的投资人的目光也聚焦在这里边,所以你看人家,天时地利人和一样不缺。
有人就说了,在硅谷有两种孵化器,一种叫YC,另一种叫其他,你看这区别多明显。
刚才咱们提到了YC的创始人保罗·格雷厄姆,他实际上是个技术宅男。1995年的时候就赶上网景上市了,那身处互联网第一波浪潮的他呀,就想到了开发一个搭建网店的软件。他通过大平台和办网站,最终被雅虎以4900万美元收购了,这就让他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但是这个格雷厄姆不甘心在别人的底下替别人打工,他说:“运营创业公司每天都像在战斗,而我要是在大公司上班,那我就基本就像在窒息里边去挣扎。”所以呢,没过多久他就辞职了。
在2005年的时候,格雷厄姆利用自己在硅谷的影响力、人脉、资源,还有真金白银,成立了这家公司——YC。他也因此被尊为硅谷的创业教父。
这本书的作者亚历克西斯曾经也接受过YC的资助。当时,他和另一个合伙人找到了一个新的项目,就是一个新闻的社交平台,咱刚才提了叫Reddit。现在,这家网站已经是月活人数达到了3.3亿,是全美最受欢迎的新闻网站。在所有的大流量入口里边,这个平台现在是全球排名第四,它每天的新增板块超过了600个,每年还在世界各地举办数百次的聚会,它的社区数量和人数都在不断地增长。
曾经,今日头条想收购这家公司,但最终没有谈拢。在这家网站上面,大到美国对外的政策,小到一只橘猫的萌照,都能引发用户的疯狂点赞或者反对,哈哈。并且呢,时不时冒出一些天才一样的评论,也会迅速地传遍整个互联网,成为热门的段子。这看起来有点像微博这样的属性,只不过人家的用户粘性更高。
在当时,作者和他的室友史蒂夫想到一个项目,就是关于如何让用户提前跟餐厅预约的手机应用,挺简单的,对吧?他觉得这项目不错,就想找人投资,正好就听说著名的YC创始人在美国的一个地方做公开演讲。这俩人兴冲冲地坐火车奔赴千里之外,找保罗去谈生意去了。
听了他们说完创业的想法,保罗呵呵一笑说:“哎呀,这是个很好的点子,我非常喜欢这个主意。你们俩要不要抽个时间,当面再给我们展示一下?”你现在听着,我不知道你能不能听出是客套话,反正老郑没听出来。作者事后就反应过来了,这就是人家一句客套话,只不过他们当真了,兴奋得够呛,回学校后兴致勃勃地写了计划书,然后就开始打电话约时间,结果这一开始约就始终见不到保罗的面。
时间一长,这俩人反应过来了,人家是跟咱俩客气呢,他们没看上咱俩的点子,对吧?其实你细想,这个比较合理。当时是2005年,手机应用还没有普及,当时就连苹果商城都不知道在哪呢,对不对?
不过啊,这两位就是用行动诠释了什么叫不到黄河心不死,一心想创业嘛,对吧?啥后路也没准备,于是他们就坚持联系YC的人,一遍又一遍。那最后这诚意把另一个YC的创始人给深深地打动了。后来呢,保罗被他们这种执着感动了,说:“那这么的吧,你们只要把这个项目放弃了,来我这上班,咱们可以再想点别的创业点子。”换句话说,你们这玩意儿基本不咋地,你还来这上班吧。
这俩人一听,这也挺好,能到YC也不错,那就去吧。进了YC以后,保罗就给他们指明了一个新的创业方向,就是要从浏览器下手。于是呢,作者和史蒂夫这俩人就开始根据自己的上网经验研究,最后就觉得当时的互联网急需要一个门户型的网站,这个网站要能标注出那些被分享最多的链接。这样用户就能更容易地寻找到内容。这种做法和当时的导航页是不一样的,他们想要在首页上推荐的,一定是用户分享最多的内容,而不是由编辑或者管理人员来挑选链接。
这回这个创业想法拿出去以后,整个YC上下都觉得:“哎,这回算是OK的。”拿了1.2万美元做起步资金,说你们干吧,这创业项目可以做了。然后他俩就给这网站起了个名,就是Reddit。起好名儿就开始做项目呗。
这俩人都是完美主义者,总想着这个网站做好了,能不能多测几次,没问题再上线呢。但是保罗不同意,要快要迅速。在他的反复催促下,Reddit只好匆匆上线了。
那刚开始那几周,你想还没测试明白嘛,总有一些小bug、小问题,这俩人可以说是深受其害,天天都是熬着夜挺过去的。为啥这么说呢?因为自己家投的东西,能不关注吗?保罗是互联网大明星,自己家的网站上线了,随随便便就把一篇文章发到Reddit上面了,链接一放,给网站导流嘛。我是个大V,我导流很正常。结果这流量是导过来了,但是马上Reddit也让人一顿骂。有人甚至专门写篇文章骂它,说:“我就没见过这么烂的网站,这系统、服务、响应,就没有好的地方,太差了。”
接下来呢,就是发帖的问题。因为刚开始用嘛,没有人主动发帖,所以这俩人就只好自己去拼命地创建账户,自己当水军,上传各种各样的链接。这俩人当时心态也挺好,你就骂吧,你就使劲骂,反正我也没招儿,对吧?反正也上线了,你们也都看着,骂就骂吧。那既然都挨骂了,我还是先保证我这个网站有内容,对吧?不然说除了骂我,你还能干啥?你还得看看内容,唉,慢慢转移你的注意力。
同时呢,这俩人也没闲着,创业者常干的一件事就是骚扰自己的亲朋好友,要求他们必须使用这个新产品,多上上多发点帖子,自己忙不过来嘛。
那经过这一番折腾,Reddit就迈上了正轨。它的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给用户极大的权利,包括引入了用户留言的功能。这在今天,是所有网站的标配,但说实话,在当时,这是一个非常大胆的决定。同时呢,它还允许用户自己去创建子板块,然后自己在上面当版主。
可是啊,你这什么东西都是辩证地来看,这种激进地赋予用户的权利,就像一个双刃剑一样,它带来了超高流量的同时,也让当时只有四个员工的Reddit疲于管理,管不过来啊,对吧?你建了一个板块,那玩意合不合法呀,对不对?我得审呐。那一旦审不过来,就有相当大的一部分用户分享色情、暴力等照片,这就给Reddit招来了更大量的恶评。
这种巨大的压力让每个人的身心都受到了非常严重的伤害,真的,这不是开玩笑啊。先是作者的母亲身患了重病,再到公司的核心技术骨干自杀了。当时的Reddit前路异常迷茫,作者当时唯一能做的就是在彻底崩溃之前把它卖掉,这样的话,Reddit也许还能保留着,大家还能换点钱,省得这么累了。那当然了,最后他也是这么干的。
以上呢,是咱们要分享的第一部分,叫创业史。这一部分主要是讲作者最初加入YC的初衷,以及如何在创始人保罗的帮助下,一步一步把Reddit做到美国最受欢迎的新闻社交网站的。
那当然,这里边看这个经历,有几个点我们应该注意一下。比如说我们创业想找合作伙伴,或者说想找创始人,对吧?首先第一条,我讲最重要的就是你的身心健康的问题。身体得熬得住,健健康康的,你活着什么机会都在,这句话放之四海皆准,你要是不在了,你啥想法、什么东西都是别人的,听明白了是吧?还有一个是心理健康,不管多大压力,别给自己整抑郁了,别憋坏了,一定要轻松一点。想干事儿和你把自己逼成精神病,这是两回事儿。没事儿呢,多看看书,修修心养养性,三五好友在一起,没事多聊一聊,没必要一天24小时把自己绷到一根弦里,在一个情景下反复活着,你早晚把自己逼疯。在老郑看来,这是第一步了,不管你干嘛,不管你是不是创业,一定把它放前面。
最重要的说完了,第二个,你要找投资人,一定是这个投资人不光给你钱,听清楚了啊,只拿钱的投资人就算了,你最好是能找到那种给你钱和资源的,听明白了哈。如果Reddit不是YC投资的,你琢磨琢磨,那最开始的引大流量的保罗,他会不会把文章的链接给过去呢?不会,你花钱请人家也未必给你,人家不比你有钱,对吧?那最好能找到这样的投资人,对吧?
第三个,创业前期一定要有韧劲儿,要坚持,要反复,你不能说有点阻力就别干了,不行换下一家,是吧?这次不行,我们下一次一定要坚持住。
那以上啊,是老郑给大家的一些忠告和建议。
那接下来咱看看作者给创业者的忠告,看看第二部分。
在作者离开Reddit以后,挣了点钱,又创办了几家公司,有做在线旅游的,有做极客周边的等等,一大堆。他就总结了自己创业10年的经历,然后给创业者提出了几个忠告。书里边写得很好,很详细,那老郑就从产品、想法和团队这三点给大家进行一下分享。
咱们先说说想法。就是不管你创业是不是成功,或者说你要不要创业,你都需要有一个方向,也就是有这么一个想法。那作者在开始创业的时候,他就问了自己三个问题,他说:“一、你们在做什么,以及为什么要做?第二个,谁迫切的需要这个产品,对吧?第三个,为什么你想启动自己这个你觉得很特殊的这家公司呢?”
那这三条实际上也是YC投资创业企业的标准,就是说他在YC工作过,他知道YC要投企业,肯定要问这三个问题。那好了,等到他自己创业前,他就先把这三个问题想明白,这样有一天YC要跟他谈,或者投他,或者别的投资公司来谈,他就把这三点拿出来一说就完事了。
咱们从头说,就是你们在做什么,以及为什么做这个问题,它主要是用来测量创始人和想法本身的。因为你作为创始人,能简明扼要地思考和传达自己的想法,这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因为你要靠这些东西去招聘、融资、推广,对吧?你都得靠这个。而想法本身呢,也同样非常重要,简单清晰的愿景,就更容易被传播出去。所以到这儿我们基本就理解了,就是你创业的想法要是不能一听就让人很兴奋,那么你还是不要创业,对吧?
第二个问题呢,就是谁迫切的需要这个产品,这个说的是用户的,最好的回答是什么呢?唉,创始人自己,这就是目标用户。而稍微差一点的回答里边呢,唉,创始人需要能非常好地理解目标用户。那如果一个公司已经有用户了,我们就会问了,说这个你用户目前有多少啊,增长的速度怎么样啊?那人家问这个数量和增长的速度,主要是为了测试一下你的用户会不会真心地把自己的产品推荐给周边的人。那反过来说啊,如果说这公司刚开始,或者说马上要开始还没开始,所以说你就没有用户,这个时候呢,人家就会试图用反推的方式去做这么一个假设,就是说我们会从一个产品的完美体验进行反推,然后试着找出这个产品的核心。
那最后一个呢,就是我们也往往会问,说这个创始人说:“为什么你想启动自己这个特殊的公司啊?”因为这个创业啊,它真的需要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边持续性地保持专注和努力。那创始人和公司员工都需要有一个共同的使命意识。另外呢,你开发出一款全新的产品,其实你要比那种简单的迭代要容易。那在作者的角度来说,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说如果你在做很前沿的东西,人们往往会来帮你,但如果你就是一个跟随者,或者说是一个微创新的人物的话,通常大部分人他不会帮你忙。
那说到这一点,想起那个《硅谷钢铁侠》里边那本书,讲埃隆·马斯克的,有兴趣大家提一提,人家做的多前沿呢,对吧?所以说有多少顶级的资源在协助他和帮助他。在作者的角度来看呢,创业的想法应该要先于你创业的心思,这种情况要比你单纯地就在那想啊,我想创业,这比那强太多,对吧?你一定要有个创业的想法,然后有那个欲望,我一定要做这件事,这个一定是要比你那个我想创业就在那做要强太多。
所以啊,如果说我们想创业的话,应该先做的是什么呢?就是从很多不同的东西那进行学习,比如说实践那些你已经注意到的问题,从重大的技术转变领域发现问题,从事某个你感兴趣的工作,走出自己的小圈子,尽力去结交非常聪明有趣的人,等等等等。那之后呢,在某个时间点,你的好点子自然而然他就会出现。就我们说念念不忘必有回响,说的是啥呀?实际上就是你要发现这个问题,然后你觉得想怎么解决,一直想不停想,反复想,跟这个聊,跟那个聊,看各种的文献,看各种的资料,哎,慢慢的,等到积累到一定程度,你的好点子它就来了。
那我们接下来说说第二个方面,叫产品。作者就建议创业者,他说你应该在企业里边建立一个类似于提高产品质量的引擎的东西。你呢,应该和你的用户去沟通,看看他们是怎么使用你的产品的,然后你弄清楚这个产品什么地方没达标,什么地方达标了,什么地方特别好,对吧?之后呢,你应该做哪些相应的改进,然后把这个过程再重复起来。那这个循环呢,就要成为你这个公司的首要焦点,而且是要通过它来推动你公司的所有事,就是它一动了,别的事都跟上,它不动,别的事你别动。
那通常呢,按照作者的理解,这个循环的周期越短,重复得越快,频率越高,你公司的效益就会变得越好。你像作者就用自己的经验说,他说:“我们需要建立产品和用户进行交流,最好是除了吃饭、睡觉、锻炼以及和家人相处的之外的时间,你全部都放到这里边来,就一门心思把这个循环做好。你做好这个循环,你和用户就变得非常的贴近,然后就实打实地看他们是怎么用你的产品。如果要是有可能,你尽量就在他们身边,然后听他们说话,看他们啥动作。同时呢,你要尽最大的努力避免什么呢?有任何人横在你和用户之间,对吧?我们现在不好多吗?我设个经理,我是个秘书,我是个助理,你们去帮我统计等等什么事,这完了,尽可能避免任何人横在你和用户之间。这也就意味着你的创始人要去做销售,要去做用户支持、做客服、做售后等等,做一系列的服务,所有能够触达到客户的点,用户的点,你都要在那。”
在这个方面的最后,作者也强调了说,如果你要是有可能的话,你作为一个创业者,你需要把这个事儿给它切成一小块一小块的。你说切成小块是不是为了方便嚼?不是,是不要让你安排得太快,同时呢,也绝不要把所有的东西合成一批,然后一块公开了,不要这么干。切成这些小块的目的,是让你把这些小块按照事情的难易程度进行一下分区,分完以后呢,你要从简单的事下手,然后在这个过程里边不断地重复改进,并且呢,要比你事先设定的预想的时间要尽可能早地退出产品。就你千万不要说是你一块把这些一大堆事情给他切成了20多块,然后这20多块一块干吧,齐头并进吧,这不行啊。在产品这一块做这个循环的时候,一定要一步一步地先从简单的做起。
那接下来咱说说第三个方面,就是团队。那根据作者在YC的投资经历来看呢,早期的投资最看重的是创始人的实力,而做晚期投资呢,一般看的就是创始人雇佣的员工的实力。那如何当好一个好的创始人呢?这不是说你有钱、有技术就行,你还要具备非常重要的品质,比如说不可阻挠的毅力、决心坚强,还有你的足智多谋,是吧?那这些,在YC看来,他认为就是比那些经验,或者说你会多少门外语,什么什么D,什么什么X型、Y型那种知识结构,比这要重要得多。
那很多特别好的创始人,他本身有很多看似矛盾的特质,它最重要的例子是什么?就是刚性和柔性。就你对公司的这种使命核心异常的坚定,但是当事情涉及到说与这个没有关系的其他任何方面的时候,你却十分懂得变通,并且愿意学习这种新东西,你看有个谦卑的态度。你像技术型的公司里边,至少需要有一个创始人,他能够建设公司的产品和服务,也至少需要有一个创始人,他能成为销售。你只有这样,你这个团队和这个公司才有可能走得下去嘛。
那咱们既然提到了团队,这里边招聘就是最重要的工作之一了,这也是建立一个优秀公司的关键。但是作者关于雇人的第一条建议就是,你不要急于雇人。那YC里边最成功的企业,都是在它发展相当长的时间以后,它才开始雇人的。那为啥呢?第一个,首先你雇佣员工的成本很高,其次呢,员工增加了组织复杂性和沟通成本,有些事啊,你可以和你的创始人讲,但你却不可以和你的员工明说,对吧?企业的价值也并不是从你员工的数量体现的,你像这个INS啊,最初只有13个人,最后呢,就几十亿美元的价值,这是个神话。
这一点呐,老郑也是在这里劝劝大家,真是这样,如果说你没有这种很丰富的管理经验,这很正常,现在创业年纪都普遍小嘛,很年轻,没有太多这种管理经验,那你就别想有一天我就怎么地,除非你是天才,那咱没啥说的了,对吧?我说的是正常人、普通人,你要真做到那步以后,增加人数实际上对你来讲就增加了管理难度,管理太难了。而我们刚才讲了,你作为一个创业者,你的精力应该放在哪啊,去做那个循环去啊,你哪有功夫放在这上面,对不对?你一旦把你的精力分走了一大部分,说实话你这个循环就做不好了。
你说那也不是啊,那我看着好人我能不要吗,对不对?那不来我这,那不都跑别人那去了吗?那跑我竞争对手,那我怎么整啊,对不对?作者说啊,对于那种优秀的人才,该追求追求,但你不要过分追求。为啥你合计啊,如果你啥都没有,你说人家凭啥来,钱你给不了多些,资源你给不了多少,前途呢,还是未卜的,万一你黄了呢,你这几年你不耽误事了是吧?你顾不着。那一旦你蒸蒸日上了呢,你是个大牌子了,那他们主动就要加入你了嘛,对不对?
所以说啊,作者就提到了说,如果当你开始大量招人的时候,那么你作为这个公司的CEO,你至少应该投入1/4的时间在这上面。你看多夸张,一天八个小时,俩小时干这事,一天20个小时,你得有五个小时干这个事啊。而且呢,你这个CEO啊,一定要会招人,因为你是这公司的最后一关啦,对吧?如果你来这个最后这关没把住的话,前面一层一层把人递到你这来,你这一激动一拍板,行了就你了,结果这人不行,那你说谁还能给你提醒呢?你就是最后一关了,所以你必须要会招人。
那除了上面这三点呢,学会交朋友和交什么朋友也很重要。你像合伙成立公司不到几个月,作者和史蒂夫就收到了大量的来自不同创业分享会、论坛、晚宴和各种主流大型活动的邀请。那对他们而言呢,似乎就是有两份工作,一份工作呢,就是经营这个Reddit的公司,另一份工作呢,哎,好像是被迫和维持那种所谓的社交关系。那这种社交活动啊,在后期就变得越来越有压力了。那为了让你来呢,所以说每个活动啊,你看起来都非常有趣,邀请方、主办方呢,也向你保证说:“你来吧,现场有这个对你有帮助的人,你不需要认识他们吗?对吧?我把他们都请来了,你来吧,快来吧。”可实际上怎么样啊?大多数的场合你都是在那儿,就是不断地重复之前的谈话内容。要说你第一回去你聊啥了,你整个机器人哈长跟你一样,你把这段输进去是吧?他到下一个会用这套弹也没啥问题。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很赞哦!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