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管理管理

《微创新》以小步迭代撬动大变革

铛铛铃2025-09-08管理346人已围观

简介

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这本书呢,叫《微创新》。

那这本书有两位作者,一位是雅各布·戈登堡,另一位呢,叫德鲁·伯迪。这个雅各布·戈登堡啊,他是哥伦比亚大学以及以色列的希伯来大学的营销学教授。那《华尔街日报》呢,称赞他是创新领域最具影响力的研究者之一,并且把他列入到十大最可能改变世界的人。而德鲁·伯迪呢,他是一个拥有30年丰富经验的资深专业人士,他曾致力于强生公司的营销,以及国际市场的拓展等等这样的业务。

360董事长周鸿祎就写来了推荐语,他说:“人们经常简单地把创新误解为发明,其实啊,这个创新是件很简单的事儿,并没有大家想的那么神秘。那用最通俗的话来讲呢,就是屌丝逆袭高富帅。只要你从用户的体验角度,持续不断地进行这种微创新,那你坚持到一定的时间,你就会发现,其实你也非常有机会把它变成一个颠覆式的创新。”

那本书呢,用了七章的内容,为我们讲述了引爆创新领域的全新方法论,彻底颠覆了传统的创新思维,告诉我们,在互联网时代行之有效的五大微创新策略。那我们呢,将这本书凝结成了三个大的部分,然后给大家好好解析一下这本书。

第一个部分说,为什么好的创新是来自于框架内;第二个,系统性创新的关键是什么;第三个,创新的具体方法有哪些。

那接下来呢,我们就开始今天的分享。我们先来聊一聊啊,为什么好的创新是来自于框架内的。什么是框架内呢?我们来聊一下这个问题。

那传统的创新理论呢,认为创造力都是来自于跳出框架,就是“不在三界外,跳出五行中”也要这种感觉的,要尽可能地用那种发散的思维、跨界的这种想法,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那么作者说的这个框架是什么?框架就是指要解决的问题本身,以及它周边的时间和空间的一个区域。我们通俗点说啊,就是你周围的这个资源。比方说你坐在这个家里的卧室,你和这个房间内的床、桌子、椅子、衣柜组成的,这就是你的空间,就是你此时此刻的这个空间。当时是什么时间,说晚上啊,外边都已经没有太阳,太阳都下山了,那加上这个时间,这空间加时间就构成了一个立体的框架。而你身边的这些东西呢,正是你利用这些策略实现创新时要用到的原材料。

那不知道有没有室友跟老郑一样,特别愿意玩那种密室逃脱的小游戏啊。前几年那个线下版的密室逃脱也很火,老郑基本是开一家我就去一家,开一家我就去一家啊,也没少被困在里边求助。经常是,那实际上给到你的是什么?当时那个房间里所有存在的道具,那就是你能用到的唯一资源啊。你要用现有的这些资源去思考,说我怎么能用它达成我通关的目的,就是这个感觉啊。

那框架内的思考呢,它的要求就是你要向内看,而不是向外看,这是和传统的创新最根本的一个区别。而你向内看呢,它就会推动着你朝着一个未知的区域前进,那里面有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就是既有独创,又有实用性的这样的点子。

我们举了一个例子啊,说有一天晚上深夜啊,很晚,两名年轻的航空机械师忙完了这一天的工作,打算收工回家。那个时候啊,他们刚刚获得理科学士的学位,然后他们在同一家公司就职,两个人都乐于共同解决问题,是亲密无间的好朋友。俩人结伴呢,就走到了这个停车场,这时候他就发现呐,自己的汽车呢,有一个轮胎瘪了,而这辆车呢,是他们租来的,第二天早晨就得给人还回去。那实际上,对两名机械师来说呀,想换轮胎那不算事,小事一桩。可是当其中一个人拿着扳手去拧这个轮胎上的螺母的时候,拧不动,因为这螺母啊,锈住了。唉,不管两个人使多大劲儿,这螺母就是纹丝不动,你根本拧不动。

那个时候是1990年啊,手机还没有进行普及呢,所以你根本没有办法向外界进行求助。可是你要说把车扔在一个空荡荡的停车场里,他们又觉得不妥,这万一有点啥事儿呢,明早再来,车没了,或者只剩下这个一个车架,轮胎没了,这咋整?车是租的嘛。然后他们就开始想别的办法,你想啊,他们都是机械师嘛,那物理肯定学得好哈。他们就想了,我能不能用这个杠杆原理来拧动这个螺母呢?比如说那个扳子的把手就这么长,但如果我要是能把这把手加长的话,哎,那我用的劲儿就小了,我的力量反而就大了。但是这个需要你找到一根钢管啊,或者铁管,你去套在一个把手上,你才能增加的长度。可是他们当时你也知道是深夜嘛,停车场没有这么一个人管。

那这个时候他们就想了,说要解决这个问题,那就只能从手边现有的东西入手。那作者其实是把这个例子当成一次讲课前的案例,去给他自己的学生们讲,然后说你们都给他出出主意吧,你看他俩人怎么办。这时候有人就说了,说那简单呐,你用那个加气泵给那个轮胎临时加气。还有人说说那也不行,那也不方便,你这样你走出去,你搭这个顺风车,然后你开到最近的服务区,或者说那个有拖车呀、修理汽车那种店,然后再回来来救援你啊等等等,出了很多主意。但实际上啊,他们都忘了问题的本身啊,这是我们说的框架。什么是框架呢?瘪掉的轮胎和这辆汽车,实际上就是你的框架,当然还得加上深夜的停车场啊,这是你一个整体的时间和空间的一个框架。那学生们的这个回答呢,实际上考虑的就是框架之外的东西,而不是用框架本身去思考问题。

那我们用框架思维怎么来解决这个问题呢?我们现在就可以来畅想一下啊,看看怎么能用这个框架内的思维解决这个问题。比如说我们可以用这个扳子把这个螺母给扣住,但你不是拧不动它吗,怎么办呢?你发动汽车,然后你让这个车轮去转起来,然后找到一块石头啊,或者一块地啊,你用这个扳手去别用车轮转动着来给这个扳手加力,你不是力量不够吗?哎,用这种机械的力量来把这个螺母给它整松。它,给它整开啊。虽然说这需要多次的重复才能见效,但它确实是个方向啊,因为你不用假手于外物了。

那用框架的思维还有别的,我们可以解构一下这车里还有啥。那开车的书友可能都知道了,这车里有个最基本的东西就是机油哈。我们可以尝试把引擎盖给打开,然后呢,从里边拿出几滴机油来,干嘛呢?充当螺母的润滑剂,继而就让我们打开这个螺母呢,就更容易一些。那这就是框架思维的精髓啊,就是用手边的事物去解决问题。

那说到这里啊,可能有的书友就会问了,说:“老郑,你看你说这玩,你不管是外部也好啊,还是内部也好,你最终不都是为了解决问题吗?那我刚才听你说,那个说这个搭顺风车,然后找到服务区或者修理厂,然后过来来帮你修啊,或者帮你拖走啊等等等等,那这些方法我觉得也能解决问题。”实际上这就是框架内和框架外思考的区别。为什么?我来告诉大家,你来分析一下这事儿。深夜停车场,你如果想用顺风车这种方法去解决问题,那就有以下的几个关键问题,你必须要考虑。第一,你上哪儿找顺风车去,能不能找着,这是第一个问题啊。第二个问题,你搭上顺风车以后,你能不能找到准时营业的店,找到以后他们能不能及时的来。如果说你找到了,他们也来了,但是这个时间会花费多久?我们开始就说了,这是深夜啊,比如说11点多,或者说12点多啊,你要七八点就算不上深夜了,半夜的时候,唉,折腾一趟他才过来,修完以后可能凌晨三四点了,你已经加班那么晚了,三四点钟把车给你修好了,你再开回到家,那第二天早上七点你再起来,你们想想这个成本高不高?而我说的那些问题呢,都非常有可能发生。为什么?外部条件往往是你并不能够确定,或者说把握的,而框架内不是。你不管是机械的力让这个螺母去松动,还是说我用那个机油去当润滑油,不管哪个做法都是你马上就能操作,而且是你可以掌控的。那这就是一个区别哈。

那作者所说的框架内的思考呢,实际上强调的就是这一点,你越远离问题的核心,那你的创造力就越弱,而由此产生的其他的问题可能性就越大,你非常容易陷入到解决完一个,又要解决下一个的这种循环的问题当中去。

那接下来我们再看看,说传统的这种发散的思维,为什么对创意的结果见效非常的慢呢?我们都知道有个名词啊,叫头脑风暴哈,可以说是在框架外找创意的最典型的一种创新手段了。那很多的企业家都推崇这种头脑风暴的创意方法。那俗话也说了,说“这个三个臭皮匠啊,顶个诸葛亮”。但是作者就提出啊,说头脑风暴和自己一个人思考问题相比,实际上效果差不多。为什么呢?20世纪的80年代末、90年代初,有的学者就开始研究说,这个影响头脑风暴效能的各种因素到底都是什么。结果不就表明了说,在人数相等的情况下,你进行头脑风暴和那些各自解决问题相比,不具备任何优势。头脑风暴呢,并不会催生出更多的创意。

那研究人员对这些结果做了进一步的解释。首先呢,在头脑风暴的小组人多,你干扰就多,个人的思维很容易受到大家的影响。其次呢,在每一次的头脑风暴小组里面,有一部分人只会在那做壁上观,就是旁观啊,他们的贡献非常少,这对整个会议来说,是有不好的带动和影响的。那最后呢,人们往往不清楚说自己的思路到底是不是正确的,但这都不是最主要的哈,最主要的原因是人们非常害怕,由于自己提出了想法,进而能够受到这种批评和批判。尽管好多人都鼓吹啊,说这个场合就是鼓励大家畅所欲言的,但是没有人愿意被当成那种攻击的靶子。尤其啊,我们中国老祖宗有句老话告诉我们,叫做“秋后算账”哈。所以就导致了,只有在对一些无足轻重的问题表态的时候,他们才会展现出一往无前的这种勇气。

“秋后算账”很简单的,创意总监领着大伙在这开会啊,大家创作一言啊,今天的头脑风暴的内容是什么,主题是什么,方向是什么。在这个会上,所有人都畅所欲言,不要有顾忌,没有什么大小之分,我们只对事实啊,只对创意鼓掌,而不会说怎么大家怎么怎么样。但这个时候如果说创业首先提一个想法啊,其中有一半人家都说:“哎,你这想法好啊,我怎么就没想到。”当当当当当,你也不知道真假,完就觉得他是好啊,大家一顿说到你这了,你隐隐觉得不太妥,那你提是不提?如果你提了,那你这个时候就在赌什么,你就实际上在赌的是创意总监他的这种人品了,他如果是那种说到做到、表里如一的人还好,可是如果他不是呢?那既然会上,我不能明着说你,那好了,这日子长着呢,你看以后有没有你的好果子吃。那大家可能都会有这种担心,所以我们说这种活动啊,带来的往往都是一些平淡无奇的想法,或者说一家之言。那既没有创意,也缺乏可行性。管理顾问和创意专家们所推崇的那套框架外的思考也就是如此。

那结合以上的观点呢,作者就认为,创新的能力是一种可以学习的能力,它根本不需要与生俱来的这种天赋,也并不是什么乔布斯们的专属的能力。相反,它就像写字一样,是一种技能,是任何人都可以学会和掌握的方法。

那过去啊,之所以在框架内思考的时候没有创造力,是因为我们在框架内思考的时候,有很多思维定势,这种固化的思维定势呢,作者就把它称为固化。而我们要产生创新能力的关键,那就是要打破这种固化,消除那种思维定势,让我们能够重新审视原来的最初的这个问题。

那以上呢,就是老郑要和大家分享第一部分内容,就为什么好的创新都是来自于框架内的。那传统的创新理论就认为创造力必须要跳出框架外啊,要尽可能的用那种发散的思维,直到我们找到解决的办法为止。但是微创新的观点呢,驳斥了这种说法。作者就认为,发散性的思维会使你的效率非常的低下,那头脑风暴呢,就是其中典型的例子。研究表明呢,即便是在头脑风暴这样一种开放自由的氛围里,参与者也往往并不愿意把那些具有可行性的点子拿出来,然后和大家分享。所以啊,这种活动带来的往往都是那种平淡无奇的,或者一家之言这种想法。此外呢,作者也提出了说创造力和创新能力啊,它是一种可以学习的技能,是每一个人都可以学会的一种技能,而不是什么天才独有的专属技能。所以有的时候我们在想:“哎呀,我怎么就没有想法呢?我怎么就没有这种创新力呢?那么神奇的创新能力我能不能有呢?”再有这种想法的时候,你要告诉自己,能。

我们接下来分享一下第二部分,就是系统性创新的关键是什么。那系统性创新的关键就是,先用方法找出各种各样可能的创意,然后呢,再想这个创意它能用在哪里。用这样的方法产生的解决方案呢,往往都是出乎意料,而且是非常有创造力的。而作者呢,在这里边也提出,说创新呢,有两个方向,一是从问题到答案这么一个思路,第二个呢,是从答案到问题啊。

那传统的创新思路呢,往往就是从问题到答案,那就是我们说的从问题出发,进行发散式的思考。我们先发现存在的问题,或者说用户的痛点,然后我们再去想办法,这是一般人思考问题的一个思路,这是正向的思维方法。那就像我们平常解答那种数学题一样啊,通常我们都是从已知的条件和问题,逐步的进行分析,最后呢,得出一个结论。那产品的创造呢,也是一样的,传统创新呢,就要求我们从用户的痛点出发。比如说这个啊,人们总是抱怨说,这个不能精确地感知奶瓶的温度,很多时候呢,可能都会烫到孩子。那小孩儿不会说话嘛,热了他也不道说,那我们如何才能避免婴儿被过热的奶水烫伤呢?我们可以试着用一下框架内思考的方法啊。我们先确定一下框架,这个场景下的框架很简单,那就是奶瓶和奶,对吧?那如果说,呃,奶瓶在装进奶之后,这个奶瓶它能说话,它告诉你啊,现在我是多少多少度了,那这个当然比较好了,那一目了然,大家都知道了,但它很难实现,以当时那种技术手段啊。那有没有更简单的方法呢?比如说我们这回别让瓶子说话了,这太难了,这个,这个涉及到好多外部的因素,那我们能不能让这个瓶子根据这个温度,让它变颜色呢?那这个好像相对就容易得多了哈。那假设这是可能的,那我们就把这个当成基础,然后问自己一个问题,说这个奶瓶能变色,它有啥用呢?你可能立刻就能想到说,这个奶瓶由于这个奶水的温度的不同,哎,它能够让你准确的判断出它能不能把婴儿烫伤。那这就是利用身边的条件划定框架,在仅有的资源中去寻找最优的解决方案。

那作者在书里边也一再的表示啊,他说其实人们更善于从一个已知的形式里去寻找功能,也就是说给答案呐,去找用途,而并不擅长去给问题找答案。作者将这种从答案到问题的反向思考方法,称之为形式为先,功能次之,这就是系统性创新的重要原则。所以我们说创新的关键是什么?创新的关键就是,当你想到比较好的创意以后,你优先要想想说这个创意它能用在哪里,先要把这步思考出来。

我们都听过这个3M公司的这个便利贴吧,对吧?大家应该都知道,其实这个产品它只是一场意外。他们本来啊,是想做强力的粘贴产品,但是这个便利贴呢,它是一个失败的产品,因为它的粘性太弱了啊,你不符合公司最初的要求,它不强力嘛,对吧?但是这个时候有人就想了说,你看,费这么大劲研究出来这东西,虽然说它粘性很弱了,它成不了这个强力的粘贴产品,但是这个粘性很弱的东西呢,有没有什么市场机会呢?就在这种思考的模式下,全球流行的3M便利贴就出现了。所以啊,我们要珍惜每一个创意,然后去想想这个创意是否能有其他的新用途。那创新呢,往往就是来自于这种微小的观察,只要我们去改变一下看待问题的角度,就能够找到这样的机会。

那以上呢,就是老郑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第二个部分,系统性创新的关键是什么。那作者就提出了说传统的创新思路呢,要求人们去从问题,然后想到答案,但是啊,人们更习惯的是给答案找用途。那作者将这种从答案到问题的反向思考方式,就称之为形式为先,功能次之,这就是系统性创新的重要原则。

那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第三个部分,说创新的具体方法到底有哪些。那上面的两个部分呢,作者就跟我们就阐述了说,为什么要在框架内想创新,以及呢,框架内创新应该从哪个角度思考。等我们掌握了以上的两点以后呢,我们来谈谈具体操作。

作者认为说,框架内创新呢,有五种方法,可以分成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呢,就是重新改造框架内的元素。作者在这里提出了三种策略,来解决这个问题,分别是减法、除法和乘法。那么如何运用这些方法去进行创新呢?那首先就要遵循五个步骤。第一个步骤,要把产品进行分解,列出产品或者服务内部的组成部分。第二个呢,是选择其中一个组成部分,然后把它删除,重组或者说复制调整。第三个呢,要想象一下,说这样的调整以后的结果是什么呢?第四个,要把这个新的结果去当做一个创意的答案,然后倒过来思考,说这个答案呢,它能用在什么样的地方。那第五步呢,也是最后一步,就是如果这个结果它有价值,然后你再去思考它的可行性,再去看它能不能实现。

那这些步骤啊,就是框架内创新的一个标配啊,你无论你用哪种这个策略,你都需要用到这五步。我们先说说这个减法策略啊,减法策略,就是把原本认为产品中必不可少的功能,你给它删减掉。那需要注意的是啊,删减产品中处于中间地带的功能或者服务,才能够让减法策略发挥自己最大的威力。那也许你会觉得说,那删减必不可少的功能,你不是让整个产品都没有办法使用了吗?其实不是的啊,大家可以想想说,把电视的屏幕去掉,它会变成什么啊?那你的电视最重要的就是屏幕嘛,你把它去掉,你知道变成啥了,变成投影仪了,那不再挂到客厅的墙上了,实际上棚上都有可能是你的屏幕了。那这就是一种产品的创新了。作者提示我们就是不要优于成见,成见只会让我们以传统的方式去看待问题。

那我们可以再举个例子啊,比如说以耳机为例吧,啊,大家应该都有这耳机,我们先把这耳机的组成列出来,它分别有这个听筒、话筒啊、接线头等等等这些东西吧。那假设我们把这个接线头删除掉,那是很必须的东西吧,你把它删掉再想想,如果一个没有接线头的耳机,它有什么用吗?那接下来我们就想了,唉,这蓝牙是不是可行啊,无线连接对吧?那之后呢,我们就可以接着想说,用一个蓝牙连接去代替我们接线头,这样的一个新耳机是否可行啊?它能用在什么样的地方呢?就这样一步一步的删减,最后呢,无线耳机就此诞生。

再比如说啊,说有一次美国的宇航局啊,发现了火箭上有一个零件总坏,这个温度高了也坏,低了也坏,这火箭的速度快了也坏呢,它慢也坏,总之反正就各种坏吧。这一大帮工程师就在一起,就想说,这怎么整啊?想了老长时间,试了好多方法,都没有办法把它彻底的修好。这个时候呢,就其中有个工程师啊,就是类似于抱怨的说:“唉,这太费劲了,那我们能不能把这个零件就给它去掉呢?别用它得了呗,咋修也修不好。”大家就说了,说:“你看我们都费这么大劲儿了,你说去掉就去掉啊?那去掉,那去掉,诶,好像去掉真行啊,要不咱试试吧。”这一试果然去掉以后一点问题都没有。为什么呢?因为这个零件是多余的,哼,把它锯掉了,啥问题都不会有。这是我们说的一个减法的策略啊。

接下来我们说说除法的策略。这个除法策略就是,把产品或者服务的某个功能,或者说部件啊,分解为多个部分,然后以新的方式将分解后的部分呢,进行重组,找出它可能有的优点。这个啊,表面上看跟减法那个有点相像,但是啊,这个除法策略更加的彻底,而且呢,他会把某个部分直接拎出来,然后单独变成一个新的产品。

我们举个例子来说说,这个银行的柜台可以办理的业务很多啊,最基本的都是像存钱呐、取钱呐、办卡呀等等这些业务。那柜台依靠的什么?依靠人工啊,你什么事只要是个事,跟银行卡有关系,跟银行有关系的,你都得到柜台去办理。你这样工作人员很不说,你这个等号啊,等待的时间也会变得很长。再说了,这个银行也有自己的正常上下班的时间呢,你如果有急事,比如说急用钱呐,或者怎么样,银行下班了,你说你怎么办?那在这种情况下呢,我们就可以先去思考,说先将银行的业务进行一下拆解,可以把它分成存、取钱,开卡、更改密码、理财等等等等一大堆业务。那接下来呢,我们把其中可能重组的部分把它拎出来,然后给它细化了,比方说什么东西可以没有人工就实现呢?哎,存钱取钱好像可以,那我们为什么就不把它重组,再造一个新产品呢?那然后大家都知道了,ATM机就这么诞生了。

再比如说啊,说牛奶的神奇吸管。这盒装的牛奶啊,就是由这个纸盒牛奶啊,不同口味的香料和吸管构成的。那我们做个假设说,如果我们把牛奶中的香料,和这个吸管给它组合在一起,而不是和奶组合一起啊,和吸管组合一起,这样呢,只要我用不同的吸管,我就能喝到不同的口味的牛奶了。比如说巧克力的、草莓的,还有老干妈吧,哈,这些牛奶我就都能喝到了,你就换不同的管就行了,奶都是那些奶。那这是不是就是创新呢?老郑提这个可不是幻想啊,目前在国外已经有商家在这么做了,而且人们呢,把这种吸管就称为神奇吸管。

那最后呢,我们再提一提这个乘法策略。乘法策略呢,就是对一个物品或服务的某一个部分,进行了一个复制啊,在此的基础上稍作改动,那么产生的新产品,这就是创新。就好比说,嗯,如果家里有孩子的这个书友啊,可能知道说这个小孩刚开始骑自行车的时候,都会加两个辅助轮,为什么加这个辅助轮呢?实际上就是怕他摔倒嘛。那这个辅助轮的创新就是运用了乘法策略。我们运用从答案到问题的方法,一步一步的来创造出这个辅助人。我们可以试一下啊,说学习自行车的初学者很难掌握平衡,经常摔倒,那怎么才能帮助他们保持平衡呢?我们都知道这个三角形是最稳固的关系是吧?那你说,哎,我们这个一个轮儿摔倒,俩轮儿也摔,我放三轮行不行?诶,三轮出现了。可是这个三轮车呀,和这个两轮的还是有区别,因为你会骑那个了吗?你还是不会骑两轮,这个因为最关键的平衡你还没学会。那怎么办呢?哎,那我们能不能再加一个轮子变成四个啊?一边少点,就是你正常骑的过程当中呢,练平衡一旦歪了呢,也不至于摔倒,哎,辅助还能帮你一下。那我们就是复制了自行车轮,实现了保持平衡的功能,进而创造了一个新的产品。

还有一个很真实的例子啊,男性的书友可能会非常熟悉,就是剃须刀。那最早发明的剃须刀实际上只有一个刀片,但是人们很快就发现,说这刮胡子的时候,他用这个一个刀片的很难一次就刮干净,往往要来回好几下,可是你这好几下,就非常容易将皮肤给刮破了。那运用乘法的策略啊,我们重复一下,将其中的部件就是那刀片呗,进行复制,比如说过去是一片啊,你先给他复制两片、三片,那看看会是什么样呢?那试验一下就知道了,说这个时候啊,第一块刀片负责将这个胡须从根部翘起来,第二片刀片呢,负责将已经翘起的胡须给它切断,你看,通过两块刀片,将过去需要多次剃须的过程,简化为一次就可以了。而且它还安全,不至于把自己刮破。这就是我们说的第一类的创意策略啊。

我们来看看第二种类型的创意策略,就是要寻找框架内部零件的新用途。那作者把它定义为任务统筹型策略,通俗的讲就是一专多能。那这种策略的核心呢,就是给产品和服务中的某个部分,分配一个附加的任务或者功能,让它在发挥原本的作用前提下,完成新的任务。那要运用这种一专多能的策略呢,实际上也要分成五步来进行。第一呀,很简单,你要把这个产品或者服务框架内的组成部分啊,内部的和外部的你都给他列出来。然后呢,你选择内部或者说外部的成分呢,给他去分配新的任务啊,你能干你就多干点,哎,给他分配新的任务。第三步呢,想象一下这么分配完以后,这个新产品它是什么样子的。第四步,问问他有没有什么潜在的优势,你要思考这个问题。第五个最后一步,想想如果这个产品投入市场了可行吗?会不会有消费者认可他呀?有没有竞争对手瞬间能抄袭他呀?有没有现在一些别的东西可以替代它呀?等等这些。

在这里边也给大家举个例子啊,说韩国有一家酒店啊,他就和这个出租车的司机达成了这个协议啊,大家是不是以为说往你家待客就给钱呢?不是这样的,不是这样的。那这家酒店呢,就发现说从机场到酒店的路上啊,这些出租车的司机往往都会和自己的客人进行聊天。那好了,既然你在聊天是吧,你多问一嘴啊,就是你要问他是不是住过我们这家酒店,你问问他。那如果他告诉你说:“哎,我住过这家酒店,以前我来过。”好了,那么出租车司机呢,在领着这客人进酒店的时候啊,他就把客人的行李放到接待台的右手边。那如果客人说没来过头一回,那你就把这行李放在左边。而酒店的前台啊,就会根据行李的位置,然后和这个客人打招呼。比方说你是来过的,那他就会跟你说了说:“先生,你看,欢迎您再次来我们的酒店对吧?那你这次还要跟上次一样的房间吗?还是有什么新的需求吗?啊,再次感谢您光临我们的酒店啊。”等等,会让客人觉得:“哎,给我来一回,他记住我了哈,我觉得这个很有归属感。”那如果说是一个新的这个客人没做过,怎么办呢?他马上就欢迎您首次光临我们这个酒店啊,感谢您对我们的信任支持,不知道您有什么需求啊,你可以告诉我,我来满足你,等等,这些就不管是老的还是新的,他都有专门的这种话术去应对。那出租车司机在这里能得到什么呢?如果你这么做了,你就会一个人得到一美元的这种小费。那这家韩国酒店呢,他就是用这种任务统筹的策略,去把识别客人的新任务,分配给了出租车司机这个外部元素。因为原来这个司机只干拉客的活,他没有这部分工作,你呢,是给他加了一个新功能,说你能干你就多干点,我们叫一专多能,你替我解决识别新老客户的这个功能,把它给他了。

再比如说啊,我们都知道前段时间有那个互联网的公司,推出过一个叫云墓碑的服务啊,他们就认为说每位逝者都有自己独特的人生,值得后人尤其是亲人去缅怀他。那这个云墓碑啊,它就允许用户把逝者的人生经历放到云上,也就我们说互联网上哈,放到这个外部元素上,然后呢,把二维码印在墓碑这个内部元素上。那这个悼念者呢,就是扫描二这种二维码,就能够缅怀逝者的这一生。这就是让内部元素发挥外部元素的功能的一个特点。

那我们接下来看看第三种的创意策略,就是要使框架内的各个元素,去建立一种新的联系。这具体就是指让原本并不相关的属性,以一种有意义的方式进行关联,这就是属性依存的策略。那基本的思路是什么?就是你首先要找出变量进行联系,其次呢,要找到他们有价值的依存关系,而这呢,就是一个难点。依存关系啊,它并不总是显而易见,并且具有意义的。很多时候你从表面上看,它们之间都没有什么太大的关系,而创新的难点呢,也恰恰就在于此。

我们可以来举个例子说明一下啊,这个属性依存策略它是如何运用的。比如说这个咖啡杯的颜色和温度,我们思考它能够产生什么样的有意义的依存变化呢?那你可能会在自己喜欢的咖啡厅,当看到一种可以变色的那种咖啡的杯盖儿,它专门用于买好带走的那种咖啡杯上面。那当这个杯里的咖啡很烫的时候,这个咖啡盖的颜色呢,是红的,那随着这种咖啡的温度逐渐降低,这个杯盖儿啊,会慢慢恢复成棕色。那你只要通过观察杯盖的颜色,你就知道这咖啡热到什么程度,你就知道自己不会被烫到了。那这种依存关系就是咖啡的温度和咖啡杯,它俩就是一种依存的关系,而温度呢,就是这种关系产生的一种新的结果。

那我们再来看一看啊,比如说我们都听过白加黑这个感冒药,其实这也是一种创新。那白色和黑色其实本身啊,并不代表这个白天和黑夜,但这个产品呢,就通过这种联系,把它们与感冒的使用场景结合起来,让人们的感受呢,就非常的直观。白天我就吃白片,晚上我就吃黑片,你这样治感冒,就分解成非常容易操作的一种方法了。

那以上呢,就是要跟大家分享的第三个部分,就是创新的具体方法都是什么。作者在这里边介绍了三种类型的方法,第一种呢,是对框架内的元素重新改造,那就可以运用什么减法、乘法、除法这些策略进行创新。那减法策略呢,就是要把原本认为产品中必不可少的功能,你尝试着给它删减掉。除法呢,就是把产品和服务的某个功能或者部件,分解开来,分解成好多个部分,然后呢,以新的方式将分解后的部分进行重组,然后你找出它有没有可能组合在一起,成为一个新的产品。那乘法策略啊,恰恰相反,是对一个物品或者服务的某一个部分,进行复制,然后在此基础上呢,稍作改动,那产生的新产品呢,就是创新。

第二种类型呢,就是要寻找框架内部零件的新用途,作者把它定义为任务统筹型的策略。第三种呢,是在框架内的各元素之间,建立一种全新的联系,让原本不相关的属性,能够以一种有意义的方式进行关联,这也叫做属性依存的这种策略。那灵活地运用这些策略,我们就能够解决大部分的流程和产品的创新了。

老郑在读完这本书啊,实际上感慨是非常多的啊。现在身边呢,越来越多的朋友开始这个创业了,可说实话啊,每一个创业公司,你在开始的阶段都是缺少资源的,你和那些大公司你没法比,缺钱、缺人、缺渠道等等等,缺很多东西。那这个时候啊,很多人关注的往往都是外部资源,比如说谁能给我投个资啊,比如说我上哪儿挖了一个很有资源的这个人跟我合伙啊等等等等。但这本书啊,实际上给了我们一个很重要的启示,那就是框架内的思考。

老郑啊,也观察身边这些创业成功的那些朋友,发现他们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对自身业务或者说项目啊,他们的理解程度非常高。那可能有的书友不太理解说,你看那自己创业,他能对自己的项目不理解吗?对吧,那那还不如无创业了呢。实际上这个话呀,并不全面。我给大家提供一个方法啊,你来测试一下,你看看自己是不是对自己的项目非常了解。你这样你先找一下身边你认为最牛的人,比如说营销啊,对吧,比如说管理呀,他特别牛啊这种人。然后呢,你跟他介绍你的项目,如果说你们谈话的结果啊,你认为一说哎,他说的真有道理啊,你看他给我分析了这么多问题,然后呢,他又给了我这么多的方法,哇,这惊为天人呐。但是你回去以后呢,好多你都没有办法去落地,那就说明了你根本不够了解你自己的项目。那怎么叫够了解呢?就是如果你能在和这位大师的这种沟通中啊,你不断地让这种谈话,唉,聚焦到你设定好的那种框架内,一直到什么时候呢?直到对方能停下来问你更具体的细节。

为什么要这么说啊?因为好多大师啊,他之所以是大师呢,他们这种提炼呐、概括的能力很强。比如说你会说,你说大师啊,你帮我看看,我这个企业最近有问题。那大师问你了,你说你什么问题啊,你说我这不挣钱呐。你想想,我们说企业做得不好,90%以上都是因为不挣钱。那不挣钱的原因就有很多了,比如说你的成本过高了对吧,你打不过你竞争对手了,你宣传策略有问题,你产品创新等等等,这些问题是放之四海皆准的问题。所以你会觉得,哇,他说的真对,完了你回去你不知道咋做。但是如果你能把它聚焦在你自己的企业内部,一个框在一个框,一个框在一个框,让他不断的去沟通,直到他这种概括性的思路和语言没有办法解释的时候,他就只能去问你更具体的细节。你比方说,你说:“我这个不挣钱。”那就问你是什么原因导致的你不挣钱呀,你说:“我这个价格就比我的竞争对手高啊。”那他可能就会问你:“你都有什么竞争对手啊?啊,你在这些竞争体系里,你排第几呀?谁是你的核心竞争对手啊?他们哪款产品卖多少钱呢?你有什么产品,你卖多少钱啊?他在哪儿卖,你在哪卖啊?他过节打不打折扣,你过节打不打折扣啊?”等等等等,越问越具体,越问越详细。这是什么?这是你企业真正的内部的框架。如果他能在这个层面上给你提供建议,说这个时候你应该这么这么办,这才能说明你对自己的项目了解程度算是达标了。

因为你可以控制外部资源对你的影响,反过来你能让他在你需要的地方上聚焦。所以啊,我们要感谢这两位营销学的教授啊,我们再说一下啊,一个是来自辛辛那提大学的德鲁·伯迪,一个是以色列希伯来大学的雅各布·戈登堡,他们在这本不失轻松、活泼,却又论据详实的《微创新》一书里边儿,证明了将思考、约束限制在熟悉寄存的领域中,也就是我们说的框架里面,往往会给我们带来更大的创新动力和时效。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微信收款码   微信收款码

很赞哦! (0)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