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管理管理

《十亿美元分子》解码改变医药行业格局的超级药物诞生背后的创新博弈与资本狂飙

铛铛铃2025-09-08管理628人已围观

简介

咱们今天要聊的这本书啊,叫《10亿美元分子》。这是一本介绍医药行业和药企的书。

那提到药啊,尤其是外国药,前段时间很火的那部电影《我不是药神》,大家应该都看过了,是吧?公众号、自媒体一顿讨论,火到不行。

那里边儿就有人提到,说进口的特效药太贵了,病人都用不起,这怎么能算是特效药呢,对吧?还有的人说,如果大家都去用盗版药了,那以后谁还去搞发明和创新呢?因为药品从无到有的研发过程中,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而且这段时间是没有产出的。哎,这也不重要,对吧?你研究成功了,不还是能卖钱吗?难点在于,投入了这么多钱以后,很可能打水漂了,就是研发到最后,发现这东西没有想象中的结果,失败了。所以说,药企没有钱,就没人搞发明创造了,那我们还怎么对抗一些新的疾病呢?

所以你看,昂贵的特效药和穷困的病人,唉,这就形成了一种非常现实的矛盾体。

那老郑今天要推荐这本书,原因是什么呢?比方说,咱们这个售楼处有从事药企工作的,或者你的客户是药企的,那么读读这本书,对他们有了解,肯定是好事。更关键的是,在整个营销圈里,大家都知道搞营销一般有俩老师。第一个大老师是做医药的,哈哈,他们的广告、对消费者心理的把握,做得很纯熟。第二个呢,就是房地产。所以说,不管我们是创业、职场,还是正常的工作、做管理,了解到药企这帮祖师爷级的营销大师们是怎么思考问题的,其实对我们的工作有非常大的帮助。

这本书的作者叫巴里·沃斯,他是一位美国知名的记者,写过很多本重量级的纪实文学作品。那这本书就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这本书和一般的传记最大的区别是什么呢?这不是一本回忆录。一般来说,传记都是回忆录,但这本书不是,而是一本现场记录。那怎么个现场记录呢?就是因为为了写这本书,作者和福泰公司里的职员好多人朝夕相处,你早上来我也来,甚至下班我都跟你一块走。日夜的磨合以后,他将企业创始人乔·舒亚伯格的创业经历,以及过去30年间,这家企业从初创的错卖,到如今万人瞩目的过程,一一展现给大家。而且呢,这里还包括了员工的素养、企业的文化,以及药企行业的内幕,全都写在这里边儿。

所以我们说,通过这本书,不仅能让我们了解到赖以生存的药品是怎么一步一步从制作到销售运行的,也能让我们看到从实验室到华尔街的科学商业传奇的福泰公司,它到底是怎么成长起来的。

那既然提到了福泰公司,咱们就简单地介绍一下,方便大家理解。一句话就能说完,它很传奇,从只有十几个人的研究人员的创业团队起步,仅仅用了两年半的时间,就直接在纳斯达克上市了,成为了美国医药界的一匹现象级黑马。

那这本书的书名叫《10亿美元分子》,这是个啥意思呢?实际上就是一种药物,也就是一种特定的化学分子。而一款畅销药,正常来讲,每年都至少能获得10亿美元的销售额。所以呢,福泰的创业团队目标就是要推出自己的10亿美元分子,就是用那个特效药,用这个分子去撬动那个10亿美元。

这本书一共分成了三个部分,咱们今天也从这三个部分为大家分享一下这本书的精彩内容,分别是“出走默沙东”“创业维艰”以及“10亿美元分子的传奇”。

那好,接下来咱们就开始今天的分享。我们先来看看第一部分“出走默沙东”。

我们刚才聊了,作者深入到福泰制药的企业里边,也说了福泰是医学界的一匹黑马。但实际上,关于福泰制药的创立,这是一个医药界的逆子出走与崛起的故事。这个创始人乔·舒亚伯格,博士毕业于哈佛大学的化学系,然后就职于世界知名的药企默沙东,而且在那里边成为了一颗非常闪亮的金星。你看,高人到哪都藏不住,对吧?到他35岁的时候,就已经做到基础化学部门的高级主管,拥有了17项专利,而且他被整个默沙东集团认为是执掌默沙东每年10亿美元研究经费的有力人选,就是这10亿美元就扔给他就行,他是最有资格干这事的人。这可是世界上最有权势的生物药学职位之一了,无数人都趋之若鹜。

然而,就在这个形势一片大好的时候,1989年,伯格却突然决定辞职,去创立一家新的药企,叫福泰制药。他做出这个决定以后,和默沙东的关系就从前雇主变成了竞争对手,所以我们说叫逆子嘛,叛徒嘛。那你说和昔日的恩师或者雇主反目成仇,这里边究竟有什么事呢?啊,就是因为钱吧,这事应该也不至于,对吧?

那想了解这事,我们就得知道伯格的恩师叫利蒂希·蒂斯勒。这个人啊,是药学界的传奇人物,他干了件什么事呢?他让青霉素可以量产。所以说这是一个功德无量的人。大家都知道,青霉素早在1928年就被美国的医生弗莱明意外发现了。尽管被发现,可是青霉素在当时却很难被培养出来,为什么呢?因为青霉素的菌种总是很容易被污染,你想把它给分离出来,净化、纯化,非常困难。而在14年以后,蒂斯勒带领着默克团队找到了大规模量产的办法,直接可以生产足够多的青霉素,就可以量化了。而在当时,也正好赶上二战,所以足够多的青霉素就大量地提供给了二战里的美军士兵,这一下就使得默克公司一举成名,成为了医药界不可撼动的霸主。

那后来呢,默克公司也没停止脚步,由默克公司赞助的科学家从链霉菌里边提取到了链霉素,这是继青霉素以后,另一种非常重要的抗生素。那这种提纯的方法,就成为了制药界一个非常重要也非常基础的筛选办法,开创了标准。这种方法可以让科学家直接从自然界的菌群里边去筛选出有用的药物。

你说怎么还讲讲书,还整出生物化学了,医学考试了呢?不是哈,因为上面说的那些事和作者是有直接关系的。为啥这么说啊?咱刚才说了,蒂斯勒发现了这个办法,然后很多科学家就开始用这个办法去寻找新的药物。咱刚才不是提到了吗,这种方法能够让科学家直接和自然界产生联系,从自然界的菌群里发现治疗疾病的方法或者说药物。那怎么和自然界之间产生联系呢?很简单,就是派人,派出好多好多的研究人员到世界各地去,冷一点的、热一点的、湿一点的、干一点的,各个地形都去,就恨不得掘地三尺去采集土样儿。为什么要采集土样呢?因为那些土壤里边富含着各种各样的菌群,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下采集不同的样本,里面的菌群自然也就不一样了。拿回来,一发现,哎,这个正好能治这病,不就火了吗?对吧?一旦发现就申请专利,就开始赚钱了。

所以你看,那个时候靠的是啥?就靠谁财大气粗,你一块派出100个人,我一下派出10万人,咱俩比比,你那专利肯定没我多,对吧?那你现在这么听也就知道了,这种筛选药物的方法就跟大浪淘金似的,需要大规模试错之后才能发现新的药物。所以这拼的不是实力,是谁有更多的土壤样本。而也因为这一点,帮助了默沙东成为制霸或者说垄断制药业的一个基础和一个杀手锏。原因是人家功成名就,要资源有资源,要规模有规模,要金钱有金钱,要资本有资本。就你一个小企业或者单独的小团队,白扯呀,肯定争不过我呀,对吧?我拥有的土壤样本一定是最多的,科研人员也是最多的,所以说专利也会更多,那我就进入到一个良性的循环。

大家感没感觉出来啊,如果你从事的行业里有这么一个垄断的或者说垄断性的行业老大,你想想他会怎么做?实际上这就是人家的做法,碾压你嘛。那这种情况,实际上是当时制药界普遍都采用的方法。但你等到伯格进入到默沙东以后,他就对这样的方法提出了质疑。他觉得这种筛选法太笨了,需要投入大规模的人力和财力去筛选药物,这和大海捞针有啥区别,成功率这么低,对不对?而且呢,还不光是这样,这些天然的药物分子,不是什么时候都有效的,不光是保质期的问题,还有什么呢?它和疾病的契合度也不一定是那么的完美和完善。

那在这里咱简单地普及一个小常识,就是都知道吃药有效,为什么会有效呢?就是因为药里边的分子结构正好和人体内的特定的蛋白形状互补,一定是互补的,然后这两个分子就开始进行结合,一旦结合成功了,马上就会产生治疗的效果。那咱刚才说这个问题在哪呢?就是你天然药物的分子结构,并不完全和我们需要这个特定蛋白的形状严丝合缝,哪有那么巧的事啊,你得病大自然里那边有个现成的,不是的。所以说就算有效,但是药效也会受到限制。你说那限制我就多吃点呗,吃时间长点呗,慢慢也能好,是吧?除了这个,还有一个更要命的事,就是药物的分子不光能和特定的蛋白结合,还有可能和那些非致病的蛋白因子去结合,那结果就是副作用。所以说,一般人根本承受不了这种试验带来的副作用。

所以呢,伯格就说了,我要带领福泰发起一场制药界的革命,也就是抛弃传统的筛选法,改为基于结构来设计药物。那什么叫基于结构来设计药物呢?简单点说,就是根据特定蛋白的精确结构,然后去设计对应的药物分子结构。你不是怕不匹配吗?我知道你啥样的,我就设计一个匹配的不就完了吗?自然而然就完事了。那你咋做呢?我先把结构图做出来,然后人工合成药物分子,这样就大大降低了药物的副作用。为啥呢?我就只为你这个特定分子设计,它和别的蛋白质能够结合的可能性就非常非常低了,就基本没什么副作用了,因为它只能和那个完美契合嘛。

那可能有的时候我听到这儿,说这听起来也没啥呀,这无非就是两种方法,而且我觉得像伯格的做法更省钱,而且说实话,这更高科技呀,那个就靠人山人海,那啥玩意儿啊,太土了,对吧?这也没啥,这为什么会让伯格出手呢?还要什么背叛啥的,为啥呢?那下面这个原因呢,各位职场里面的大师们,你们可以感受一下,是不是我们也经历或者说我们也正在犯这样的错误。

当时呢,作者在默沙东的内部自己拉了一支队伍,专门研究这个方法。可是呢,老东家默沙东对这个团队根本没有什么很高的支持,也没啥期望。换句话说,你愿意整啊,你这个明日之星,你整这事我也不支持,但是,哎呀,你就愿意整你整吧,我对你也没啥预期。你说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结果呢?那能做这么大企业的领导都不傻吧,对吧?这明显是个颠覆性的、革命性的,副作用也少,成本还低,效果还高,你为什么不采用这种方法,你怎么可能不重视呢,对吧?

原因很简单,因为当时的默沙东已经是霸主了,体量很大,对吧?眼前是浪费钱好多人四处挖土回来往回运,是吧?但你不能说它没有用啊,我这不一直用着呢吗?那凑合用呗,对吧?这是什么大公司病,就是遇到问题了,不愿意花费时间和金钱推翻重来,进行转型。为啥呢?从高层到中层,所有人都求稳。我这位置一年好几千万,一年好几百万,好几10万呢,谁也别动,现在挺好,你回头改了个格,再砍几个部门,我没工作了。

所以呢,就在这种情况下,为了要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伯格最后认为,我没招了,我只能是另起炉灶自己干了。那这其实就是伯格的创业初衷。那有了这个想法以后,他就从默沙东带走了几个骨干的科学家,这几个人一同创立了福泰。那伯格当时的这种做法,被所有人都认为说他背叛了老师,背叛了老师的理念,也背叛了老东家的信任,对吧?一年10亿美元研究经费都给你了,你说走你就走。那这种做法呢,让当时已经80高龄的蒂斯勒对伯格极度失望,最后郁郁寡欢,然后就去世了。那他去世以后,他的妻子或者说亲人,甚至说拒绝了接受伯格的吊唁。在这种舆论的环境下,伯格是带着很重的包袱,背着很重的压力,才开始他的创业之路的。

那以上啊,就是咱们要分享的第一部分,叫“出走默沙东”。在这部分里,咱们介绍了伯格的创业背景,说你想要实现自己新的理念,为了职业的理想,那你就必须要离开自己的舒适圈,离开那些看似很美好的光环,然后走到一个未知里边去,开创自己的公司。同时呢,我们也在这里边要警惕,为什么我们读书会讲了很多书,好多人都在提议说各种各样的创新,说你企业想活下去,需要不断地创新,有的时候颠覆性的,我们把它叫转型,有的时候呢,叫做循序渐进的,我们叫它微创新。总之吧,就是不管是大的还是小的,企业必须要不停地在创新,如果你停下来了,你看看大公司病,瞬间就把你感染了。

接下来啊,咱聊聊第二部分,叫“创业维艰”。那出走默沙东以后呢,伯格带领着十来个人,十来个科学家,成立了福泰公司。当时的福泰没有任何的科研成果,就这十几个人,钱也不多,就1000万美元的风险投资。但你别看就这点玩意,这点家底,野心一点也不小,对吧?他们就是想最终能够把那些旧的生物医药的秩序都给它彻底地碾碎。他们也做到了,尽管说最后烧掉了将近40亿美元,但是他们做到了。那当然了,这都是后话了,在当时他们可一点都不顺利,对不对?

因为你尽管这个理念很先进,而且现在大家都认可,必须得用这种方法,可是在刚开始的时候,实现这个理想非常难啊,你还得需要一系列的条件才行。你比如说第一个,你要确定药物的靶点蛋白,就是你要找准是谁,马上就要设计嘛,对吧?这并不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儿。因为一种药物的分子可能和人体内的多种蛋白分子去结合,咱刚才说了,这里边假如说有十种,其中有一种是你要治这病的,一结合就治了,挺好,但你要跟其他那九个结合了,那副作用不就来了吗?所以说,你要准确地找出哪个才是真正的靶点蛋白,这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儿。

那接下来呢,就算是你找到了,你还要确定这个靶点蛋白的结构。这个结构很复杂,一个蛋白分子是由几千上万个这样的原子构成的,你要想搞清楚每个原子在这个三维空间里的具体分布,并且你还要精确到1/10纳米,这简直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情。最后呢,设计药物也是一个很麻烦的事情,你设计之后,总得需要测试吧,对吧?咱们电视、新闻上总有实验,这个要实验对象,首先你培养出这合适的菌种了,也找到合适的细胞了,接下来呢,你总得找一些什么小兔子啊、小白鼠啊,进行这种实验,对吧?那最后啊,你这测试也过了,你还要通过美国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批准,分三期进行临床试验,就是在人身上做实验,你这些都完成之后,你才可以被批准上市。

你看这些事儿,简单说一下都听着很麻烦了,所以咱都知道,科研实际上是一个很烧钱的工作,尤其是研发新药,从开始有想法到你研制、测试,最后上市,这中间要花很多钱,也要花很长的时间。那在那个制药界呢,就有个说法,说你要想成功地完成一个项目,比如说一种药吧,至少你需要10年的时间。唉,你想想吧,这10年你还有大笔的资金保障,你能持续经营下去,并且在这个过程里边,你每一个环节还不能出错,出错你就白整,而且它的成品率非常非常低。咱们以美国制药业来算,他们一年进行测试的药物分子能有多少呢?几十万种,不少吧,但是每一年获批上市的新药有多少呢?只有3050种,你算吧,这差出多少倍。

那既然说这个时间又长,需要的资金量还特别庞大,你说作者那公司就是个小公司,哪有钱呢?好几亿美金就给你去研究去了,那太难了。那怎么办呢?咱们想想啊,下边说作者的想法,对咱们初创企业是非常有帮助的。为啥呢?初创企业的资源很有限,通常呢,就只能集中所有的力量,专攻一个项目。那这个项目的成败,就直接决定了咱们创业的是否成功。所以说啊,你选择一个成功性非常大的、你非常有把握的项目是至关重要的。

那经过慎重的考虑呢,伯格就为福泰选择了第一个项目。这个第一个项目呢,它还不是一个全新设计一个,你刚才说了很难嘛,它干嘛呢?改良。唉,他把一种已知的药物分子结构进行改良、迭代、优化。这是什么?这就是微创新的作用嘛,对吧?通过这种改良,他能为自己积累资金。那他当时选择改良的这种药物叫FK-506,这是一家由日本的制药公司用这个传统的筛选法,从日本的一座山里边找到的。那这种药用于什么呢?是器官移植手术以后阻断免疫系统的排异反应。本来是好事嘛,但是啊,这种药的副作用非常大,比如说什么肾脏损伤啊、产生幻觉等等吧,总之这个药效是行,但是副作用太大了。

所以呢,伯格就决定从这种药上手,实现他的这个理想,走开第一步。他乐观地估计了,他说我新设计出来这个药物分子,我不但能够用于器官移植的患者,甚至我还可以用于治疗一些自身的免疫疾病,比如说什么类风湿性关节炎、红斑狼疮等等。你算算这些病都多难治啊,当时他就说了,我这款药要是研究出来了,预计年销售额能达到50亿美元。你看这个时候对于创业者和团队来说,就是经验不足的一种表现啊,啥意思呢?叫闷声发大财嘛,啊,你还没干呢,是吧?你也没研究出来呢,你说你瞎在那嘚咕啥呀,是吧?你知不知道你有竞争对手的啊,你知不知道有比你财大气粗的,一点保密意识都没有啊,对不对?

它造成的结果是啥呢?但是说完没多长时间,人家那边就宣布了,说我们已经找到了FK-506的靶点蛋白,而且人家抢先命名和发表了。这一下子就让伯格的团队瞬间失去了先机。你看啊,这也是提醒我们了,就是啥事要是没有十足把握,就低调点啊,别嫌把话都说的太满。

那你说这是不是有绝境了呢?也不算是啊,因为你毕竟是,就算你想象命名和这个发表了,你毕竟要你不还没有实际量产吗?所以说福泰公司唯一的机会是什么呢?在这些大公司反应过来前,开始研究量产之前,先量产,然后上市。那为了这个唯一的机会,福泰的研究团队就开始了一场异常艰苦的奋战,没日没夜在那干活,吃住都在实验室。想想这些成名的大企业,在中国华为不都这样吗,对吧?他们夸张的是,有的人因为长期站着做实验,手脚都浮肿了,夸张到这种程度。

那终于在奋战了一年多以后,他们成功地解析出了FK-506的蛋白分子的结构,然后大家就很开心,准备把这个重大的科研成果投给顶级的科学杂志《自然》。噩梦呢,依然没走哈,他们的成果又被别人抢先发表了。在这个科学发现史上啊,有这么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就是只有第一个发现的人才可能名垂青史,第二个发现的人那就啥也不是。而这个呢,还不算是最严重的,那毕竟是都是治病的嘛,有效的。那最新的研究发现表明啊,他们所研究的这个靶向蛋白,其实不止拥有一个靶点,好多个,这个就是从根儿上来攻击他了。但我就觉得这个,治病嘛,有一个靶点,这种蛋白,我这个药正好跟它能完美契合,诶,妥了,人家告诉你,哎呦,那可不止一个啊,那得有七八个呢,你这只切一个,那剩下那五六个咋整啊?

如果这个理论是真的,那么他之前做的所有的研究全都白费了,因为你只是那一个嘛,人家告诉你六七个,那你说你有证据没有啊,你说我说一个,你说有六七个来,你把那六七个证据拿给我看看,可是没有一个权威机构能够证明说有六七个啊,我就瞎说,反正我就觉得应该有六七个,要不你证明啊,我倒是能证明,但是我要再证明你这六七个,这事不管有和没有,我还得再花个好几年的时间。对于一个初创的公司来说,时间就是金钱,你根本没有下一个好几年了,怎么可能,对吧?你必须尽快的上市,你才能够把前期的投入收回来。

那怎么办呢?咱们是及时地止损,终止项目,还是我就拼了一条道走到黑呢?这个时候呢,伯格就做了一个抉择,他决定一条道走到黑,就是再试一把。你想想啊,有多少人投入这么大的精力,然后你就不做了,那得多大的魄力和毅力啊,对吧?你不做就是相当于死亡吧,搏一把还有点机会。那事实是什么样的?他错了,哈,伯格赌错了,他赌输了。他们研发的这款新药,在免疫抑制的效果上并不强,没有他们想的那么好。但是这东西就是这样,老天为什么会关注或者说关照那些努力付出的人、认真工作的人呢?就是给你关了一扇门,又给你开了一扇窗。他这个在正经药治的病上面效果不强,但是对于那些在癌症化疗里边对多种药物都产生了耐药性的病人,他们就可以用这种药来帮助治疗,唉,他对这种情况有帮助。

那虽然说这个辅助治疗嘛,对吧?那你没有那个免疫抑制剂的市场那么大,说一年50亿嘛,对吧?没有,但是一年也有5亿美元的销售额。那虽然缩小了十倍,但是对这个团队来讲也够用了。所以你看,从这个例子咱能看出来,所谓的科研,它并不是呈直线发展的,对吧?很多科研成果那都是开始想干这事,结果呢,无心插柳柳成荫在那边借来了。所以我们在创业上也是这样,创业成功率低,这个失败的可能性大,但是我们都知道,创业你开始别奔着成,你一定是奔着败去的,每一次失败我们都能找到下一个方向或者说下一个启发,那么这就不算失败,你说到这你停住了,这才叫失败。那好多时候咱们说成功者是啥呀?成功者说他成功,你没成功原因是啥?他就比你多失败了一次,所以他就成功了,你到这停了,他他还接着往前翻跟头往前走呢。

那以上啊,是咱们要说的第二部分,叫“创业维艰”。这里边咱也提了很多作者组建团队开始研发,然后这个过程里边的一波三折,一波好几折,直到最后因为这个预料之外的一种情况,让这个企业算是稳定下来了。

那接下来啊,咱说说第三部分,叫10亿美元分子的传奇”。咱们开头说了嘛,说福泰有这么1000万美元的启动资金,有人投给他们。这钱挺不好要,他决定创业以后,就和合伙人四处奔波,找投资,三个月以内飞了16万公里,才把这个1000万美元给筹来。但你说这点钱对一个制药公司来说,根本就是没啥用啊,杯水车薪呐。你像福泰公司彻底开业以后,头半年平均一个礼拜就要烧掉10万美元,一个星期就10万。而随着项目的不断地深入呢,他们还需要更多的人去完成这个工作,那从一开始咱说了十几个科学家嘛,后来就不够了,这都五六十人,而且他除了这个免疫抑制这个项目,主营的这个以外,后来又启动了其他的项目,其他项目你更得费人呢、费资源,就这些让他的烧钱的速度越来越快。

这种情况下,如果你不能尽快地找到别的资金的话,那对不起,你这公司就得关门了。你说那没钱了,出去找去啊,对吧?那还不容易,我跟你说,没到你那时候呢,找钱那么容易呢,那是非常不容易的一件事。在当时啊,很多的创业板块,华尔街这帮人就抛白眼,一听你哪来的创业板块的,就走都不走,你在这些丑都不丑的里边,生物医药是最不受待见的哈,咱连见都不见你了。因为啥?花钱无数,完了盈利时间还长,还有风险。所以呢,这样的公司就被认为是风险太大、太烧钱的了。那华尔街呢,就对这些需要数年或者说数10年才能有收益的创业公司避之唯恐不及,人家想挣的就最多就一两年、两三年,你这家伙十几年,所以我没工夫等,你有那功夫,我这钱都算多少轮了对吧?

那在当时啊,有一种说法叫“科学寻钱而治”,就说当某一个领域的研究受到了媒体的大肆宣传或者说政府的资金支助的时候,大家伙呢,就开始趋之若鹜了啊,都就都来了,觉得说,哎呦,我天,这肯定是好项目,唉,钱也来了,什么都来。所以这个时候啊,对伯格来讲,就是想要拉来资金,你有的时候就是现在你就必须要违背科学精神,干嘛呢?营造幻境,才能让你的项目显得有竞争力,从而能够吸引到钱,就是你开始编故事了啊,你必须得开始编了。这一点啊,也告诉咱们好多创业者说,我这个技术难,我就做好我的事就完了,如果你不改变,那一定要确认你的团队里有这么一个会讲故事的人啊。这本书咱们也分享过哈,所以说呢,在写到这儿的时候啊,作者就提了,他说如果你有一天选择了创业,那有一项技能你必须要学会的啥呢?欺骗,你除了欺骗用户,你还得欺骗自己,就是逮谁骗谁。

那这一点呢,在福泰公司上市的过程里边,就充分地体现出来了,淋漓尽致啊。一方面要满足华尔街的需求,同时呢,还要编造各种各样的故事,去区分一下,说我是做药的没错,但我和他们不一样,他们那全是问题,我不是啊,哎,区分开来。同时呢,用这个去安抚华尔街的投资人,你别着急啊,我这其实一切都挺好啊,完了,我这前景老大了,能挣老多钱了,让他们安安心心地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微信收款码   微信收款码

很赞哦! (0)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