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管理管理
《好好学习》构建知识体系,赋能终身成长的认知升级指南
铛铛铃2025-09-08【管理】482人已围观
简介
今天要与大家分享的这本书呢,叫《好好学习》。没有下一句哈,别自动脑补“天天向上”哈。
之所以给大家推荐这本书呢,主要是当今社会,学习是贯穿我们一生的一个技能。那么如何学习,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认真地想过哈。我们从小到大读了很多的书,嗯,但大多数时候只是读到了一个又一个比较孤立的知识点,而且呢,也没有把这种新的和旧的知识点有意识地连成一张知识的网,进而让它能够长成一棵知识型的大树。
那如果没有做到这一点呢,那就是低效学习的陷阱,我们大部分人都是在这个陷阱里边挣扎。
那这本书啊,就是告诉我们在职场里面如何拥有高效的学习力。就当我们从这个象牙塔里出来以后,在社会这所大学里面,我们如何能够保持这种高效的学习力。
那这本书的作者呢,是成甲。他是被逻辑思维评选为全中国最会学习的人之一,他也是得到app的畅销榜作者。
那成甲呢,他的主业实际上是做咨询服务的,也就是主要为景区、政府,还有投资商提供旅游规划设计这些工作的咨询服务。
那么咨询工作啊,它有一个特点,就是你必须要在大量繁杂的信息里面快速地找到规律,继而推导出自己的解决方案,拿着这个方案在实际当中去帮助客户解决实际问题。
那么在这一系列的工作当中,啊,成甲就发现,在这么繁杂的信息里面,你要想找到关键的知识,实际上是有方法的。而且呢,这些方法,作者经过了7年多的时间不断地去应用和实践,最后总结出来了。
那这本书呢,老郑今天会从三个方面给大家进行一下分享。
第一,什么是知识;
第二,怎样学习知识才是最高效的;
第三,如何能够获得临界知识。
那我们先来聊聊第一部分啊,说什么是知识。你觉得这老郑这还用讲吗?我们都常说,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金钱,知识就是一切。但真的了解什么是知识吗?
那好多书友就说,知识就是通过学习得到的一切帮助我们认识世界的内容,那这就是知识啊。而且呢,最普遍的方法就是读书,这有啥不知道的。
那问大家个问题啊,你说我们读了这么多年书哈,现在大家复述一遍,说你学过的这些书里,你找一个印象最深的,你想想,里边讲的最重要的观点是什么?好多人实际上都已经想不起来了。
那问题就来了,你说如果我们读完书都不记得书里边讲的是啥,那怎么才能把这个知识变成力量呢,对吧?
那有的人可能还会说,这个读书忘掉书里边讲什么很正常,对吧?那有个,嗯,知名的理论叫艾宾浩斯遗忘曲线,那里边说得很清晰,就是如果你不经常去回顾重点,你很可能你就想不起来,你忘了书里读什么,就是因为你没有再读第二遍嘛。那孔子其实也提过说“温故而知新”嘛。可是如果你连这本书说什么都不记得了,那怎么才能把它内化成能力呢?
所以啊,在作者看来,产生这个问题关键就是因为没弄明白知识到底是什么,知识为什么会有力量。
所以呢,作者就给知识下了这样一个定义,他说所谓的知识是指那些能够改变你行动或者说认知的信息。
比如说你逛了逛知乎,就发现里边有个帖子是在教你如何在遇见色狼之后进行自救。你看完这个整篇文章,你觉得,哎,这挺好,这个真的到时候能救我一命啊。那怎么办呢?你这色狼没地方找是吧?那这么的回家我拿这个对象啊,试一试是吧。你回家之后,你把这个全套动作在对象身上招呼一遍,啪啪一顿摔,一顿打的啊。那经过了这一遍的练习,那实际上你学习的就已经是知识。
但是如果你只是看一遍,然后你点了一下收藏,你连分享都没做啊,那几天之后你自然而然就把它忘记了。那这个时候呢,你学的它就不是知识,你只是浏览到了信息。
所以呢,在《中庸》第20章里,那句关于治学的名言,这个时候就派上用场了。那《中庸》呢,就把读书分成了五个阶段,分别是第一个阶段叫博学之,第二个阶段叫审问之,第三个阶段叫慎思之,第四个阶段叫明辨之,第五个叫笃行之。那这就是把实践和行动放在了学习的最后一个阶段,也只有通过实践来验证自己所学知识,那在学习道上才算是圆满和精进了。
其实关于这个随时随地的学习啊,我相信咱们大家应该都能做得到。只不过呀,在我们都是这个碎片化时代的情况下呢,我们学习也变得零散和琐碎了。这个琐碎呢,反而变成一种无意识的,就是你用到什么你就学什么,但是用过以后长一段时间不用了,你把它扔掉了,你也没有思考它,你也没有继续地精熟它。那最后呢,这个本领就似曾相识,你学过,但最后你还是不会。
你比如说我们有时候看篇文章啊,比如说这个与客户见面之前啊,你要先对镜子里的自己做一个增强信心的手势。你说,唉,这有用啊,我赶紧收藏起来。然后回头呢,刷一个知乎,你看到了说与客户沟通的时候,你要多提问题啊。然后呢,多听对方说。哎,这个观点也不错,赶紧记下来。又听那个同事讲了,说你在向这个客户介绍产品的时候啊,你要多说一点,说我这个产品多好啊,你只有这样,你顾客才能买。哎,你觉得他说的有道理,你又把它写下来。
那最后啊,大家可以试试啊,翻开我们的笔记本啊,就好多年以前的用过的笔记本啊,或者自己这个公众号、微博、知乎里边的收藏夹,你看看我们都收藏了多少,几百条、几千条知识都有的,这都是我们不断地收集来的。可是这些知识真正有多少转化成了我们的能力了呢?我们在实践中把它用得到了呢?这就是一个我们大多数人的一个学习的误区,就是我点了这个收藏按钮,哎,我就把这个知识收入囊中了。当时点的时候呢,是想,哎,等到我哪天要用了哈,哎,一翻出来,或者说有空的时间,那我再从头好好再看一看。可是这个想法他每一次收藏的时候都这么想,但是每一次到结果前都没有这么做,那他永远也不可能变成我们的知识啊。
那只有我们把这些内容应用在我们自己的生活里面,然后用通过它能够改进自己的生活,这才是真正学到了知识。
那哪怕你听的只是一个段子哈,讲相声的、讲笑话的,如果你琢磨,你说他是怎么引人发笑的,然后你把这个办法用在自己和朋友、同事这个聊天上面,那这个段子他就也是知识。
那这时候可能有的书友就提了,他说你说那个都太初级了哈,我不是那样,我看书的时候我做笔记啊,而且我自己每读完一本书呢,我还做这种思维导图。可是过段时间我就是记不住他,你问我这书读过没读过,你给我讲讲里面讲啥了,哎呀,怎么想也想不起来了。
那作者呢,就把这种努力学习的情景称为叫低水平勤奋。你这么学下去的结果呢,就是听过很多大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哈。而我们身边的有些人呢,其实他没有受过高等的教育,可是你看他的事业呢,却风生水起。你多观察观察,谁身边都应该有这样的人,他一定是处处在生活里边去琢磨,他把这生活经历当做一个学习的舞台,就是他可能没念过大学,可能没念过高中,但是他把社会当成了大学和高中,他在这里面去接受自己的这个高等教育,然后不断地把这个知识拿出来,再放到自己的生活里面去应用。你只有这么做呢,才能真正感受到知识的力量。
那上面呢,就是老郑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第一个部分,什么是知识。所谓的知识,就是指那些能够改变你行动或者认知的信息。如果不能够改变你的行动或者认知的话,那你只是得到了一段信息,它并不是知识啊。
还有一个陷阱就是叫低水平勤奋,这个陷阱就是说你做了好多无用功,你依然没有方法把它串起来,你就更没有把它应用到你的生活实践当中去,你只是停留在理论阶段了。那这就是一种没有意义的努力啊。
所以作者在这个部分呢,就建议我们一定要把有价值的信息去应用到自己的生活当中去,你只有这样通过它去改变自己的这种习惯呐,或者是自己的环境啊,认知啊等等这些,那这样的信息才能够称之为知识,它才能够变得有力量。
那接下来我们来分享一下第二部分啊,说怎么样学习知识才是最高效的呢?
那是不是只要把生活中获得的这些有用的信息,然后想尽办法都给它运用到自己的生活当中去,那这个学习效率我就高了呢,学习成果就好了呢?那未必啊,这涉及到关于学习的下一个问题,是怎样学习才最高效。
那我们以前一直接受的教育哈,都是一个标准式的模式,就是告诉你一个确定的答案。比方说老师说了,你要记住啊,地球是圆的,你要记啊,地球是圆的。这红绿灯啊,一定是红、黄、绿三个颜色的。1+1一定是等于二的等等等,我们可以举出一大堆例子。
但是在这些答案的背后,我们最应该学习的是方法。比方说老师说了红绿灯一定是红、黄、绿三个颜色的,那你就要思考了,为什么红绿灯一定要是红、黄、绿呢?我这个黑白灰行不行哈,开玩笑哈。那是因为啊,这三种颜色作为交通信号来说,它和人们的这个视觉结构还有心理反应是相关的。这个交通信号的颜色,它并不是随意的设置的。这个人类的视网膜,它含有这种杆状和三种锥状的感光细胞,其中这个杆状细胞啊,它对黄色的光特别敏感,那那个三种锥状的细胞呢,则分别对红、绿、蓝最敏感。在这种视觉结构当中啊,人是最容易分辨出红色和绿色的。那当然,虽然黄和蓝也容易分辨哈,但是因为眼球对蓝光敏感的感光细胞比较少,它没有黄的多,所以说呢,我们就设定了黄灯,而没用这个蓝灯。
那这就是我们找到了一个现象,一个结果它背后规律的一个例子。当我们知道了这个例子以后啊,我们再牢记这个红绿灯的这个情况的时候,我们就会很清晰。而且呢,关于这种颜色和人类的这个生理结构的这种匹配性,在未来我们在别的行业或者工作当中、生活当中一定也有机会用得到。
那这样的知识,如果你不了解它背后的东西,你仅仅记它就是红绿灯,那当有一天有人问你,或者说,呃,需要你去在触类旁通啊,需要创意啊,通到风暴强,你就少了一条道路,因为你不了解的是规律,你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就是我们说没有掌握高级的学习方法,就会让大多数人的学习效率非常的低。
那在作者看来说,学习效率啊,大概可以粗略地分为两类,一类是技术效率,一类叫认知效率。
什么叫技术效率啊?比方说这个公司要求你用这个excel做个图,你呢不会用excel,那咋办?你赶紧报名去学去呗,学那个excel的课程,然后就就去练,对吧?那比方说领导说要策划一个新的选题,你呢,去不了解这个选题的内容是什么,怎么办?你赶紧去问呐,去研究啊,这个选题方向的内容到底是什么。
那再比如说生活当中例子说,每一次啊,这个逛街,你女朋友走着走着就觉得说,你给我买点花,你不买花不行,我今天我就会不开心啊。你看看你求生欲怎么样,你一听就完了,就赶紧,别耽误了这破马张飞的哈,就开始在街上四处找花店去了啊。
我们呢,通过努力完成工作的任务,当然会慢慢对工作驾轻就熟,可是这会带来一个问题,那就是这种临时发生的事情,如果你不研究它背后的规律,那你的任务永远也做不完。因为一旦有新的要求和新的任务,你就又得从头就开始学了。
那作者就把这种不断学习解决具体场景下问题的努力归类为技术效率这一块。在这个层面上解决问题的水平啊,相对来说就比较低了。
那我们又讲什么叫做认知效率呢?那就是你最好在解决这个问题的时候,不仅仅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你还弄明白了说这类问题背后的规律,从此再遇到这个相似的问题,你都能高效地去解决它。
那这种努力的方式呢,作者就认为这是在提升认知效率,这就是掌握了认知效率的方法。
那在这种方法下,我们可以尝试,就刚才提了说,嗯,逛街时女朋友让你买花这事哈,我们应该怎么思考啊?我们可以思考说,什么情况下我这个女朋友需要花呢?他是不是每次我跟他逛他就要买花呢?或者说每一次什么有新朋友来家里玩,他都不想买花呢?还是说有特定的节,他一定要买花呢?你把这个规律给他弄清楚,你干嘛你就可以提前做功课。
那有什么好处啊?一呢,是下次女朋友还没提要求呢,你就带着花出现了,一是省得你四处找花店,很累,挺二一个呢,也让女朋友觉得,哎,你这是心里有我,你主动,你别什么事都我问你说你记得不,今天啥日子都太没意思了。
更关键的一点,如果这个频率比较多哈,或者这需求量比较大,你是不是可以考虑找那么一家固定的花店呢,到日子你都不可以不用去取,他就能给你送过来,价格上还有优惠,你还省了这种无谓的这种消耗。
这本书的核心呢,其实就是在教我们如何掌握学习的方法论,它需要我们多花时间去研究事物背后的规律,然后从规律入手进行学习,这样的话效率呢,就会更高。那就是说,我们能够通过学习和掌握少数重要但是影响广泛的规律,并以此呢去建立我们的认知,这些呢,就能够帮助我们在各个领域里面都能够进行应用,然后呢,最终形成我们自己跨界竞争的这种优势。
那作者呢,就把这些能够广泛应用重要的基本规律,称之为叫临界知识。
那临界知识这个词啊,实际上就是套用了核物理当中的一个概念,就是叫临界质量。我们都知道,在核爆炸的这个过程当中,就是当核物质累积超过了一定量啊,就是这个临界质量之后,它才能够去引发核爆炸。
而知识和知识呢,也是不一样的。那有一些知识啊,你学了很多,但是呢,它只能去解决一些非常具体的、细节的、细小的这种问题,它没有什么巨大的威力啊,你聚集再多也没有什么威力。而有些知识不是,它不仅能够应用的很广泛,而且它的影响非常的深刻,当这些知识结合在一起以后,那么它的这种应用,就能够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也就是我们说的能够引发知识的核爆炸。
所以呢,如果能在学习的过程中啊,优先主动的去掌握临界知识,掌握事物背后重要的临界知识,那么学习效率就要高很多。
老郑在这里边可以给大家讲一个自己的例子啊。老郑以前是干这个营销策划的,干了好多年啊。那最初入行啊,为什么要干这个行业呢?主要是因为喜欢创意啊,看那个什么平面设计啊、影视啊等等,哇,就觉得老喜欢了,不行不行了,觉得自己,我的使命哈,就应该是干这个的啊,想出无数的点子啊,然后我又觉得自己很有天分,我就义无反顾的踏入这个行业了。
可是进入这行的第一份工作,他并不是创意,而是文案啊,就是写文案,而且呢,我是最初级的文案。那当时什么都写过,什么医疗的、保健的、房产的、汽车的,那就客户要啥我这边就得写啥。
那到什么时候,我意识到说我可以踏踏实实的哈,就是再进入到下个阶段了呢,就是我们说的创意啊,就是直到有一个客户啊,就找到我啊,私底下的事啊,他说这个,你看我能不能,呃,直接给你钱,你呢,嗯,帮我来写这个报纸的文案啊,一共是多少篇,我呢,支付你多少钱。你没猜错啊,这纯纯就是私活啊。
那我当时就通过这个点啊,有一个意识,就是如果当有人愿意为了我的文案工作提供单独的这种报酬的时候,那我就知道我实际上在文案这条道路上,我应该走到了一个里程点上了啊,就到走到这个点上了。
那这个过程我用了多长时间呢?我用了两年多的时间。
那接下来呢,就自然而然开始在创意上面可以下功夫了,因为有经历了嘛,啊,就不用像以前那样就是不熟悉啊,或者说像跟刚入行一样,好多东西不懂啊,不是了。两年多的时间,不仅是工具应用熟练了,而且在写作上面呢,也有了很大的提升,甚至都有了那个模式化的东西可以套用了。
那当我从事创意的,在创意上面下功夫的这一过程持续了多长时间呢?将近3年多的时间。什么时候我又觉得说,哎,在创意这方面上,也到了一个里程的点上了呢?就是因为获得了全国的金奖啊,就是这个中国国际广告节在那获得了金奖,而我就觉得在这方面应该是到了一个里程碑了。
那这5、6年的时间,从文案呐到创意啊,这实际上是做一个策划工最基础、最基础的一个经验的积累,也就是我们说的学习的过程。
那什么时候是这种临界知识的大爆炸呢?老郑:这个是比较有感受的哈,那就是当我们真正能够接手一家国企啊,很大一家企业,它的这种营销全案,真正的进入到这个企业当中去,跟着他一起去走到市场的一线里去,甚至走到消费者的家里去,去了解、去沟通,然后呢,和来自这个日本呐、台湾呐,这些那个优秀的管理啊、顾问啊、咨询啊,这样的团队一起合作,互相学习,然后呢,去和这个大企业他的这个竞争对手们啊,明争暗斗,在商场上面,在这个时候之前积累到的那些经验和知识,再加上我们新学习的这种知识,当然了,还有这个阅历的增长,和这种竞争环境的这种氛围哈,这些东西就是促进了在那段时间一个知识的大爆发。
那老郑现在回想起来啊,当时哈,每天自己的工作效率非常高,创意啊和内容的输出也极高,好多有创意的点子哈,让我们整个团队都受到了我们这个甲方合作方的这种重视,以至于我们内部在开这个创意会的时候,他们来听的人啊,旁听啊,有的时候旁听来的人比我们自己的人都要多。
那老郑和大家说,这个主要是建议大家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坚持那种主线学习的原则,就是你要看到你现在学习的知识,再加上实践哈,5年之内他会不会过时,3年之内会不会竞争激烈。因为如果3年以后啊,竞争开始激烈了,那无所谓,因为你已经有了3年多的这个经验,哎,这从,呃,竞争的开始呢,你就处在了一个领先的位置上,而不用陷入那些太初级的那种竞争当中。
那如果你能判断说5年之内他不过时的话,那么用5年的时间,站在这个行业的一流队伍中去,你就最有可能先感觉到这个行业的风向变化,很有可能成为第一批行动的人啊。那不管是继续留在这里边获利啊,也有可能是成为那些最先避开这种风险的人,总之你是没有吃亏的地方了。
那以上呢,就是要跟大家分享这本书的第二个部分,就怎样学习知识它才是最高效的。
作者在这里边介绍了一种认知效率的概念,认知效率呢,就是你最好能够在解决这个任务的时候,不仅仅掌握了解决的办法,还弄明白了这类问题背后的规律,以后要是再遇上这种类似的问题,你都有一种高效的解决方法了。
那么我们掌握了认知的效率够不够呢?不够,因为我们要学习的知识不仅多而且杂,不是所有的知识呢,都能够让自己形成一个体系。所以呀,我们就要重视临界知识的吸收,因为临界知识啊,它不仅应用广泛,而且呢影响深刻,这些知识结合起来,然后再应用到你实际的工作生活当中去,它就能够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引发我们所说的那种知识的核爆炸。
所以,如果能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优先主动地去掌握临界知识,掌握事物背后重要的临界知识,那么学习效率就会高很多。
那提到了这个临界知识啊,我们就聊一聊怎么才能找到自己的临界知识。这个问题呢,我们可以从学习临界知识的基本原则、底层方法这两个层面分别来谈一谈,就是这方法论一定要学会啊。
我们先说这个掌握临界知识的基本原则,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通用的规律,那就像是有的国家那个开车的时候是靠左通行,有的国家呢是靠右通行,这些都是根据实际的国情确定的。那掌握知识呢,也是如此,我们要确保啊,这个规律是可靠的,是经过了广泛的验证的,并且呢,清晰这个规律的适用和不适用的领域,这一定要弄清楚啊。
那么问题来了,我们在哪里能够找到那些经过了广泛的验证,然后可靠的这些规律呢?作者就指出了,通常情况下要在硬科学里面去寻找答案。
那所谓的硬科学啊,就是像举个例子吧,像数学、物理、化学这样的科学。那这些学科的基本规律啊,往往是非常扎实的,你相对而言的像软科学啊,比如说像什么社会学呀,这些,他得出来的一些结论呢,很可能就没有那么扎实。
那当然,我们不是说软科学里就没有规律可用啊,不是这样的,而是说如果可以,我们应当优先使用硬科学里的规律去解释问题,要不然软科学用的多了,哈,老郑有感受,他很有可能变成鸡汤啊。
我们举个例子,比如说我们看到一本书啊,讲了说这个1万小时天才定律,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如果你想成为天才,你就必须要经过1万个小时的训练,你才能够成功。那这个时候呢,听到这个消息以后,你很兴奋啊,说我也能成天才了对吧,那我是不是要马上就准备开始行动了呢?
如果按照书中的说法,你首先做的并不是行动,而是要确认这个知识是不是得到了广泛而坚实的验证呢?那我们怎么去验证这个知识呢?啊,那好了,我们第一步要做的就是寻找这个知识的原始出处,弄明白这个结论是咋来的,论据是什么。
我们还拿这个1万小时这个定律来举个例子啊,他最初是从哪来的呢?他是来自于心理学家对小提琴手训练的研究成果,那是一个观察归纳实验的一个推论。
那所谓的观察归纳的推论是指什么呢?举个例子,比如说你观察天鹅啊,咱没见过天鹅啊,咱能观察天鹅啊,飞过来一只白色的,又来一只白色的,来,飞飞飞,你看看看,飞过去100多只了,它都是白色的,然后呢,你就开始归纳推论了,你说这个天鹅它都是白色的,这个结论呢,他可能是对的,也有可能是不对的,因为天鹅里面也有可能会出现黑天鹅啊,只是你没有看到罢了。那比例低不代表它没有啊。
所以说,观察归纳的方法呢,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的。那这一点呢,老郑真的是感同身受啊,特别特别的赞同。以前老郑在从事这种营销策划的工作的时候,我最怕的就是不管是客户啊,还是自己团队的小伙伴呢,就是以这种观察归纳的方法当成什么,当成绝对的理论了,他就认为这是一定正确的。
比如说我们现在在讨论啊,说这款产品它的用户,呃,使用这个时候应该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呢?他吧,拉吧拉上来跟你一说完,你问他,哇,你说的这么具体是哪来的数据啊?啊,我问我身边人了啊,我就问我二姨,问我三姑,问我五舅,他问我小学同学了,我都问他们了,哎,这都都都干什么呢,这些人啊,多大年龄段呢,是不是啊,你都什么情况下你问的他呀?啊,他们用没用过类似的产品呢?只要你问他,你大部分时候都能把他问得住,这一下子就出问题了,你再再想说服他的时候,你说咱们再想想啊,别着急,这样他不得,他说这这怎么可能,这我都已经调研完了啊,这些人就已经可以代表了,你想想跟这个天鹅多么像。
那世界上有多少种天鹅,你看了100只,你做个归纳,把它作为一个参考没有问题,但是不管是你还是你要告诉的对象哈,你们都应该有一个清晰的认知,就是说观察和归纳的方法是有局限性的,也就是说仅能做参考,而不能把它当成一个绝对性的这种结论啊,这是有问题的。
那现在呢,我们就知道了这个知识的局限性哈,那接下来我们看看这个规律能不能用硬科学来解释呢?比如说1万小时训练,用生理学的这种理论来解决啊,可能和我们这个学习神经链的建立方式有关,就是学习的时间越久,那相关的神经链呢,越强,那可能学习的技能呢,掌握的就越牢靠,就是我们说的熟能生巧啊,就一个道理。
但是啊,当你了解了它其实是来自于观察小提琴手的训练得出的结论时,你可能就会反问自己了,说这小提琴那是一个肌肉记忆的这种训练啊,更多的是一个身体技巧的问题,那它在更复杂的领域他还能够适用吗?比方说我学的今天不是小提琴了,我今天学的是造火箭啊,夸张点说啊,就是在更复杂的一个领域里边,或者说就我们说的在营销里面,这个领域需要用到的这种知识啊和思考,是要比一个小提琴训练要复杂得多的。那我没听说说谁在营销领域做了1万小时,他就比刚进来的1000个小时、100个小时、十个小时的人要强很多,这是不存在的啊。在营销这个领域上,一般情况下是没有老前辈的啊,没有的。
那经过这个可靠性和局限性的原则的思考啊,你就会发现说现在啊,嗯,我们不会再听到一个方法我就兴奋的不行了,然后马上就用不会了,而是要先去研究它背后的原理是什么,它应用的局限是什么。你只有知道一个知识的局限性,才配得上真正拥有这个知识。
那作者就认为说,掌握临界知识啊,还需要打好理论基础。在这里边呢,作者提供了三个方法帮助我们达成目标,他们分别是刻意练习、反思和以教为学。
所谓的刻意练习呀,嗯,就是如果你要掌握某一领域的知识,那么你可以去寻求这个领域第一流的导师,然后你去学习他是怎么思考和解决问题的,你要刻意的去模仿他思考解决问题的方式。
比如说我们现在要学象棋啊,那假如说我们有机会啊,找到这个象棋领域的大师啊,我们跟他学,这个时候啊,你就不要仅仅去背他那些什么棋谱啊、套路,你不要不要背这个啊,因为那很容易啊,你不要干这事,你要考虑背后什么呢?你要思考他为什么用这个套路,在什么情况下他用的这个套路,那他当时是考虑了什么,那如果是你下头,为什么你考虑不到这里边的差别是什么,要考虑这些问题啊,只有把这些想清楚了,我们才能找到背后的东西,才能真正学到大师真正的精髓啊。
第二个方法就是我们说的反思,就是我们所有的决策呢,都是在自己的假设中做出来的。你看啊,我们生活的真实世界,是我们认为的这个真实的世界,其实呢,我们只是活在自己的假设里,但却没有察觉到自己的假设。
这里边儿老郑看过一个段子啊,说的挺有意思,什么呢?所有人都会认为说大脑是这个人类的这个所有的这个行为呀、身体啊、精神的一个指挥官啊,他中控室所有东西都通过大脑,那么大脑呢,才是评判一个是不是聪明的一个标准。所以说大脑说所有器官里边最聪明的啊。可是这个结论是谁告诉我们的呢?是大脑告诉我们的啊,就是相当于你对别人说说我聪明,我聪明,是这种大脑告诉你说我聪明,我聪明,然后我们都信啊,大脑是这样的啊,然后我们找了一大堆证据,是证明他确实大脑是最聪明的,这其实是一个段子啊,那正好是可以用在这里面。
那我们怎么样能暴露我们的假设,然后从而跳出我们这个局限呢?在这里面呢,我们就会用到反思的这个方法,你需要从头去推演一遍,这反思实际上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通过反思啊,可以帮助我们发现知识里边的误区,同时呢,也能够促进已有的知识产生新知识,还可以督促我们检查说学到的新知识我用没用起来啊,唉,可以检查这个,这就是老祖宗告诉我们的说三省吾身。
刚才那老郑提到过的那个例子啊,就是在我个人这个知识大爆发的这个时候啊,那段时间实际上是没有人告诉我说,唉,你呀,每天要想想对吧,你三省一下对不对,没有人能说这事,但当时的情况却确实是这样,自己的脑子根本停不下来,白天想,晚上也会在想,睡不着啊,就坐在那想。比如说我会想什么,说今天体育这创意有没有问题,那白天呐,我为了这个提案,我极力的向对方推销自己的想法,我给他洗脑,我就说服他等等,当时的效果很好啊,氛围也不错,我把他说服了,可如果我是他,等这个兴奋劲儿要是过了,脱离了那种氛围,等到我回到家晚上我再一思考,我会不会从我今天说的话里找到什么不足的地方呢?或者说有问题的地方呢?如果有,那明天他如果要是问起我了,我怎么解决呢?我用什么来回答他呢?那如果他没问起,我们在执行的过程当中会不会出问题呢?如果有,我怎么解决呢?等等这一系列的思考,在很多时候啊,他的这种思考,他都会让我处在领先客户一步、两步甚至三步的这种位置上,你这样长时间的下来呢,会使自己始终保持一种积极的状态,而且啊,会从身边人的身上不断的收获正向的反馈啊,大家都会跟着你,有什么事都要问你,进而呢,更加能够促使自己的这种成长,这就是个良性的循环。
那提升学习效率第三个方法就是以教为学,也就是把教别人呢,当成自己学习的一个过程。很多人都是在给别人讲课的过程中找到了自己的不足,然后确定了下一步前进的方向。我们为了让自己能够教别人呢,就需要做大量的准备干嘛呢?最简单的就是防止被别人给问倒喽哈,现场大家举手一问题,你在这啊,支支吾吾说不上来丢死人了对吧。而我们不去教别人的时候,往往就偷懒了,没这个动力了。
其实我们在教别人的过程啊,也是一个强化记忆和认知的过程。那教别人之后呢,别人提出这种疑问,质疑或者说新的想法,他反而会增加我们的认识,印证我们的一些想法。所以说大家看呢,以教为学,真的可以说是一种重要的提升学习能力的方法。
而这个以教为学啊,正是最近大家极为推崇的学习方法,那个叫做费曼学习法的精髓。费曼学习法最初呢,就是来自于理查德·菲利普斯·费曼,他是加州理工学院物理学的教授啊,也是196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一个得主。
那这种学习方法的关键在于什么?就是能够用最简单的语言向别人介绍任何概念,你无论这个概念有多复杂,你都能用最简单的语言向他介绍,那就好比说,呃,你给别人讲一道数学题啊,然后你自己呢,做一道数学题,你给别人讲和你自己做,你对题目的这种理解,和对这种知识的掌握是完全不一样的。你当你给别人讲解题目的过程当中,你需要从头复盘一下,哎,自己当时的思考过程,那可能在复盘的过程当中,一下子就发现,诶,更好的这种解题思路了,尤其是你要思考一下,听你讲的这个他能不能听懂啊,说你是讲了他没听懂,那你白讲了吗?不是,那你就会想说,这种讲法他听不懂,那我能不能再换一种,唉,更简单的,就在这种不断思考的过程当中,你所掌握的内容和知识就会越来越扎实,也越来越有效果。
其实啊,在思考的过程呢,也是对自己解题呢,进行一次强化,当你再提起这道题的时候,哎,你一下子就能想起来这道题我当时给谁谁谁讲过啊,这个应该如何如何做就清楚了啊,这种会加深你的记忆。
那上面呢,就是老郑要和大家分享的第三个部分,就是怎样才能找到自己的临界知识。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学习临界知识的基本原则和底层方法这两个层面来谈。嗯,基本原则呢,就是要确保这个规律是可靠的,经过了广泛的验证的,并且呢,清晰这个规律的适用和不适用的领域。而底层的方法呢,是指你要刻意的练习、反思和以教为学,掌握这三个底层的方法,会使我们的学习效率大幅的提升。
那老郑今天为什么要和大家推荐这本书啊?因为现在最近身边越来越多的人就会问道,说是你看也看了不少书,参加了那都N个这种热门的培训和课程,有机会还能花钱跟那个专家一对一的这种咨询,然后他提出了一堆想法,以后啊,我也都按建议去行动了,可是为什么这效果他总是不尽如人意呢,就没有想象那么好,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
其实绝大多数的小伙伴们呢,发生这种问题的原因呢,就是缺少了一个深入的思考,就是没有好好的想过说自己要什么,为什么要去学,怎样学效果会更好,以及如何把知识应用到自身的生活、工作当中去。
那这本书呢,实际上就在教我们如何从知道一直到做到,帮助我们将零碎的这种知识体系,有意识地打造成为高效的、整体的、完整的这种管理体系,让所学的知识能够真正变成自己的资产,让学习成为我的财富积累的一个过程。
所以老郑也是希望大家能够把这个方法都用起来啊,会的方法越多,那对我们的帮助就越大。老话讲要艺多不压身。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很赞哦!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