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管理管理
《逆转》绝境中破局重生的关键路径
铛铛铃2025-09-08【管理】400人已围观
简介
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这本书呢,叫《逆转》。
这本书的作者呢,叫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他是《纽约客》杂志的专栏作家,他出版过很多畅销的书籍,比如说《异类》《引爆点》《眨眼之间》等等。老郑也比较愿意看这些书,它里面举的都是大量的实例,对我们很有借鉴意义。他擅长借助心理学、社会学等等学科的理论,来做实例的分析,然后从中能得出大多数人意料之外的答案。
那格拉德威尔啊,也被《时代周刊》评为全球最有影响力的100位人物之一,并且有“21世纪彼得·德鲁克”的赞誉。这个评价就相当的高了哈。
格拉德威尔在《逆转》中讲了几个以弱胜强的真实故事。他认为,弱者不应该向命运低头,在面对强者或者说自身有缺陷的时候,应当认真地思考应对策略,从而找出以弱胜强的方法奋勇搏击,进而改变自己的命运。
这本书呢,用了九个故事教会人们如何在强大的敌人面前将自己的劣势转化为优势,然后从中掌握到以弱胜强的内在逻辑。
那老郑呢,提炼了四个内容来和大家进行分享,它们分别是:
一、要善于利用规则;
二、资源并不是越多越好;
三、要做小池塘的大鱼,不要做大池塘的小鱼;
四、缺陷也是可以被转化为优势的。
那好,接下来我们就开始今天的分享。
我们先来聊一下第一个部分啊,就是要善于利用规则。格拉德威尔就认为,在面对强大的对手时,弱者如果仍然墨守成规,那根本就不会有任何胜利的希望。想要以弱胜强,就必须要找到强者的弱点,然后下一步就去改变规则,打破常规。那这其实呢,也就是《孙子兵法》里面提到的“攻其不备,出其不意”。
咱们可以回想一下,在过去的这几百年里边,所谓的这些大国、小国之间的这种战争,它是不是符合以弱胜强的规律呢?我们先做个假设,说参战的两伙哈,其中一方呢,人口是另一方的十倍以上,那武器装备的威力呢,也比另一方强得多。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是不是会认为强大的一方就一定会获胜呢?我相信啊,我们大多数人都会认为,那强国获胜的概率肯定百分之百左右嘛,对吧?
然而真实的结果呢,一定会让我们大吃一惊。有的专家对这个200年来进行的国与国之间的战争进行了统计,统计结果让人们掉了一地眼镜啊,说强国取胜的概率是多少呢?71.52%。那弱国取胜的概率呢?28.5%,就只比1/3低了一点点呢。那就相当于这个弱国和强国打仗是吧,每打三场,你其中有一场一定是弱国赢了。
那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呢?那专家经过调研呢,也得出这样一个情况,就说当这个强国和弱国发生战争的时候,如果这个弱国采取了非常规的行动,他们不是以强国想要的方式,什么一对一的这种啊,正面刚哈,展开这种战争,而是采取那种打破惯例的方法,比如说啊,使用什么游击战呐、地道战、地雷战呐啊,这些大家应该很熟悉了。那么局势又会怎么样呢?结果就表明,在这种情况下,弱国取胜的概率一下子从28.5%攀升到了63.6%,这就是比一半还多啊。
那为了明确这个例子呢,书里边也说了这么一个事儿,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末期,哎,有一个人叫劳伦斯,他就领导这个阿拉伯人起义反抗占领阿拉伯地区的土耳其军队。这实际上在当时是一项令人望而生畏的任务。为什么?因为这土耳其拥有一支强大的现代军队,而劳伦斯带领的呢,就是一些非常难以驾驭的叫贝多因人,这些人没有什么特别的技能啊,就是一些普通的游民,我们理解的老百姓。就这些人,连当时啊,一名英国指挥官都说了,他说:“你劳伦斯,你领这伙人,是一群连枪都没有开过的乌合之众。”但就是这样的一群人啊,他们坚韧不拔,动作灵活,虽然每个人只携带100发子弹、45磅的面粉和一升的饮用水,就这么点东西,却能在沙漠里边一天行走110英里的路,即使在夏天也是一样。而且呢,他们有一个优势之一啊,就是擅长在沙漠里边寻找到水源,而这也为后来的战争埋下了伏笔。
劳伦斯在这个战役的胜利以后啊,他跟大家分享,他说:“我当时分析了一下我们的这个优势啊,就是速度和时间,而并不是我们的攻击力。那我们最丰富的可用资源是什么?不是什么弹药啊、枪支啊,不是,就是我们那些部落里边的男子,他们虽然没有参加过什么正规的战争,接受过什么啊,正统的军事训练,但是他们活动能力强啊,而且呢,熟悉乡村。而这一点呢,恰恰就是有一个著名的军事将领啊,叫元帅萨克斯伯爵,他也说过这样的一句话,他说战争的决定力量在于人的双腿,而不在于武器。”那劳伦斯军队里边那恰恰全都是腿,除了腿他也没别的。
那1971年其实也不太远哈,1971年春天,劳伦斯这边就是捷报连传,大家可以看看他都干了什么事啊,他们炸毁了60处铁路,切断了几条电报线路,炸毁了一辆火车。那其中最成功的一场战役呢,就是突袭港口城市雅克巴。大家看啊,这个炸铁路啊、切这个电报线路、炸火车等等等等,像不像我们当年的红军战士们做的事情哈?那实际上在当时啊,土耳其军队已经知道劳伦斯带领着部队来反抗自己啊,他们就经过了分析,他们觉得如果要是遭到劳伦斯的袭击,那么,呃,他们最有可能攻击的地方就是水路,也就是这个港口。所以呢,他们就在港口靠水这边布下了严密的防守阵型,那里外多少层,只要劳伦斯从水路过来,那分分钟就给他消灭掉。然后武器也不行,人也没有我多,对吧?恰恰这个时候,劳伦斯的部队是反其道而行之,他们从哪儿呢?你这不是对着水来做防守了吗?你背后是什么?背后是沙漠。那劳伦斯就从荒无人烟的沙漠进行了登陆,让自己的士兵转了一个周长达到600英里的圈,然后展开突袭。那个时候正好是夏天,他们就需要穿过中东荒无人烟的一些地区,没有人会想到他们会这样说,因为大家都想你要从沙漠穿过来,那不用我杀你是吧,你自己就死一半,等你从沙漠里头钻出来,你还打仗,能站着你就不错了。所以说基本就没派什么守卫。
那最后呢,劳伦斯的几百名士兵啊,消灭和俘虏了土耳其的1200多名士兵,只有两个侥幸地逃脱了。那头脑简单的土耳其士兵是怎么也想不到对手,他说:“疯了吧,这对手啊,竟然能从沙漠穿过来突袭我们。”尽管啊,他们当时把阿拉伯人称为一群乌合之众,认为自己的军队那具有压倒性的优势,但土耳其啊,却依然输掉了整场战争。
那咱们现在想想这件事,是不是觉得有些奇怪啊?说乍看之下,这土耳其军队的士兵多,武器充足,资源丰富,这的的确确是一种优势啊,这没什么说的嘛。但恰恰就是这种优势,会让自己的军队无法行动,最终只能是由攻变为守。然而呢,劳伦斯的军队活动能力强,耐力足,因此呢,他们可以做到别人想不到的事情,比如说从沙漠展开进攻。
其实讲到这儿啊,老郑也挺有感慨的,就是你看看他们打了一场仗,可能也就是2000来人啊,大家都把他当成经典战例,包括本书的作者。但你从这个打仗的老祖宗来说,中国人来说,几千年下来就是一部战争史啊,像这种事简直太多了。因为我觉得在唐啊、明啊,包括宋朝哈,这个2000来人打仗的,我估计也就是几个村子之间的这种斗殴,也差不多也就这种规模。那中国一打仗就几万、几十万,这都是上百万,都这种规模的。在这种情况下,名将啊,一些经典的战略啊,都在这里边有所体现。你像他提这个,我们不说什么以弱胜强,什么背水一战啊,官渡上不提那个啊,什么破釜沉舟,不提那个,我们这些稍微近一点,我们说明朝常遇春哈,还有这个蓝玉,这是两个大将哈,都是都好这个突袭。
那常遇春去世以后啊,这个蓝玉就是领兵去打这个北元。当时朱元璋把这个元朝给打跑了嘛,跑到这个捕鱼儿海边上去了,还在那呆着不走,没事还过来撩闲。这朱元璋不乐意了,就让蓝玉领兵去揍他。这一道呢,冲出去了,蓝玉啊,他就最擅长的就是这种突袭战,而且当时明军的战力啊,要远远超过北元,所以北元根本打不过他。那对蓝玉最难的一点是什么?不是什么打仗,而是怎么找到他们啊。敌人都找不着你,你你再厉害你也没有用,对吧?
那读到这儿,老郑还想起一首诗呢,叫“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这是唐代的卢纶写的哈,《和张仆射塞下曲》的第三首,其三啊。这首诗他写这首诗让我想到的就是蓝玉当时念到这种情况,满天大雪下的就是对面都看不着人了,这种情况下呢,在捕鱼海边上的这个北元朝廷啊,皇帝一看,我这隔俩帐篷都看不着我自己人了,这怎么可能有人过来呢?来吧,我们狂欢吧,唱歌、跳舞、喝酒,对吧,就这几件事,天天在那边就开始作了,哨兵都不派了,因为没有人会觉得说在这种天气会有人来。恰恰蓝玉就觉得说敌人一定会这么想啊,他想让我做的我一定不能做啊,他想不到的都没想到,那我一定要去做。然后他就派自己的先锋就走过去了啊,很幸运,当然也是啊,找到了这个北元朝廷的这个营地啊。那估计都杀一半了,那边才反应过来说有人杀进来了。满天大雪的情况下嘛,就这个啊,蓝玉就是一鼓作气,直接把北元朝廷给啊,基本上就算是灭国了啊,皇帝跑掉了啊,没多久这个北元就又一次地衰败了,一次比一次衰败。
那像这种例子其实有很多哈,就你这古代的人都说好多啊,那近代、近现代其实也挺多,老郑就不一一列举了。那作者为什么愿意把这个战争的例子放到这第一个章节里来呢?它并不仅仅是因为像所谓的战争啊,大家愿意听啊、愿意看的不是,它并不仅仅是因为这个,更关键的一点是什么?它和我们这个企业在经营过程当中发生的事情比较接近。
《孙子兵法》里就提到了,说“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这话是什么意思呢?说这仗如果打不赢,那原因是在自己身上,“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是什么意思呢?说如果你能打赢,那往往是敌人出了问题,比如说感冒发烧了是吧,比如说这个跑肚拉稀了是不是,比如说喝多了啊,比如说怎么样了等等啊,老陈跟你开玩笑说,就他自己一定会出了问题,然后你抓住这个问题,你才能把它干掉。大家可以看一看啊,说这段话多么精辟的,就是总结出了在商场啊或者战争中的这种情况,敌我双方处于这种差距比较明显的情况下,那弱的一方应该怎么去战斗。首先你需要分析自己,然后找到优势的点,对吧,然后去找什么呢?找到敌方意想不到,或者说你的对手他自己本身就以为是啊,我这方面很强,比如说我人数多,这书里举的例子吗,1200多人,他才几百人,几倍于你嘛,我人多,武器比你还好,三一个我以逸待劳啊,我都知道你要打我这港口了,而且你肯定会来,我都设置好圈套了,你来我就消灭你就完了。这从他的角度来讲是这样的。那“不可胜在己”,劳伦斯如果说觉得说啊,那他都想好了是吧,那好了,我就把这个船呐,啊,整的坚固一点,然后硬冲,我就冲进去跟你硬拼了,那你必败无疑啊,你恰好就中了土耳其军队的全套了嘛。所以他想了一招叫“可胜在敌”嘛,“不可胜在己”,那那么想不行,“可胜在敌”,敌人哪会有漏洞呢?啊,后边是沙漠,没有人会想到大夏天那么烈日炎炎,有人从沙漠穿过来,然后绕到我后面去,所以他都没什么防备,那你一旦发现这种情况,就被劳伦斯抓住了,他胜就胜在这一点上了。
这一点也是,呃,作者认为的,他说有一些优势是必须依赖于物质资源的,而另外一些优势只能在缺乏物资的情况下才会产生。那弱者要是能够取胜,往往就是因为有时候啊,后一类型的优势和前一类型的优势是完全相等的啊,就是你觉得你家的物资资源比较牛啊,这是你的优势,OK,这是你的了。那弱者呢,就会拿一些物资之外的这种优势,是你没有的,那某种情况下呢,这两种优势是相等的。作者是这么以为的。
那作者也提到了,他说因为某些原因呢,实际上我们大部分人是很难学会这一点的,因为我们给优势下的定义十分的严格,而且呢,限制非常多,我们往往会把无意当成友谊啊,却对使我们强大而明智的东西的价值视而不见。
那这就是以上呢,我老郑今天要跟大家说的第一部分,就是要善于利用规则。这个优势和劣势不是绝对的,有的时候人们以为的优势,其实并不能带来实际上的好的结果,那有时候弱势呢,啊,反而会给你出奇制胜的机会。所以作者在这一部分重点强调的就是,如果你在竞争当中处于下风,这个时候啊,不要紧张,你要认真地思考,要善于利用规则,然后去将局势转化成为对自己有利的一面,这就可以了。也想想那句话,“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
那第二个要聊的呢,就是资源并不是越多越好,那过多的资源反而会带来负面的效果。那这段话其实在很多书里面,嗯,好多这个作者都已经意识得到了,然后他都在自己的观点里面有那么一部分不约而同地都向我们分享。比如说啊,拉投资的时候,是不是这个给我们的钱越多越好啊?不是这样的对吧?那作者也提到的也是这么一个大概的点。
那有的时候我们花了很多的时间去思考那些声望啊、丰富的资源呐,和作为这个精英机构里的一员,给自己挂背书,对吧,那这些都是能让我们变得更好的一些方向和道路,但是呢,我们却没有花足够多的时间去思考,说类似的物质条件和优势是如何限制我们选择的,这个我们是没有思考。
在这里边,作者就提了一个倒U曲线的观点。那大家现在可以跟老郑一起啊,想象一下是吧,闭上眼想象一下,一个倒着写的英文字母U啊,就像一个盖着的碗一样啊,这么的你把它理解成一个门洞啊,或者一个山洞啊,一个倒着的那就是N嘛,小写的N嘛。当资源的数量到达一定的数字之后,那它所产生的好处并不是增加,而是呈现了递减的趋势。这个倒U曲线想表明的就是,更多并不总是更好。事实上,在某一个点,那些被拥有权力的人看作最大优势的资源,只会让事情更加的恶化。
那这个倒U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就是最开始在最低点嘛,然后上上、上上、上到最高点,这个时候如果还继续增加,那它自然而然就往下下了,他是这个意思啊。
那类似的这个道理,甚至说适用于这种自杀率啊,在一些宣称居民的幸福指数很高的国家,他们的自杀率却更高。那我们常规理解,你都幸福了,你没事儿,你自杀干嘛呀,对吧?嗯,事实恰恰是相反的。你比如说像瑞士啊、丹麦啊、荷兰啊,就是因为他们经常宣称说,哎,这个我们的国家这个幸福感都是最高的,我们的居民都是最幸福的。但是这种情况下,自己国家的居民往往会产生一种叫相对剥夺感的这么一种情绪,他们并不是过得不好,而是感受到了身边太多的幸福人类,他们感受到的对比和痛苦也就更大,然后就自杀了,就承受不了那种情况了啊。想一想啊,你在一个人人都宣称自己很幸福的地方,那稍微不幸福一点点,那确实会让人感到很绝望。
那这一点上,其实郭德纲、郭老师曾经讲过一段话啊,他就说:“这人打生下来,哎,从小就经历各种磨难啊,天天这个不待见那个,说他、打他、揍他、骂他等等的呀,这人活到80岁可能都活得非常的硬朗啊,心理特别强大,他什么都见识过了。但有个人不是,就是说这有人从小到大,没有人说过一句硬话都顺着他来,这人活到60岁那天一上街,没有人保护他了,有人瞪了他一眼,他可能一生气,自己把妻子给气死了啊。”这郭老师讲的这么一个例子啊,你放到这里边,实际上就是这个道理,稍微有一点在我们看来,那小事那还叫事吗,甚至都不叫事儿了,但是在他以为那就是天塌下来一样,就是心里脆弱,所以往往他自杀率会很高。
那这个同样的情况啊,放在赚钱上面也是一样的啊。作者在这本书里边也告诉我们说,赚钱多呀,未必也是一件好事。他在美国说,幸福感最强的是那些年收入在7万5000美元左右的中产家庭。那如果年收入超过了7万5000美元,他的幸福感呢,并不会持续的增加。那为什么呢?这其实也好理解啊,就是因为如果你想要赚更多的钱,你就需要投入更大的精力在工作上面,这样你就很难有时间去享受自己的劳动果实了,对吧?本来一年挣这个7万5000美元,你可能一天需要上十个小时班,现在你说我想挣这个20万5000美元,那你一天有可能上18个小时班,或者说有18个小时在工作里边纠缠,你算吧,这24小时你就剩六个小时了,你还得吃饭、睡觉吧,你还得洗澡、上厕所、剪头发吧,你还有时间跟家人、朋友或者说给自己吗?你没有了,那你挣那些钱,你有时间去买、去花、去享受吗?没有了,那你的劳损我就没有,没有享受,没有花钱的快感,那你的幸福感怎么可能增加,不会的嘛。
而且这个道理呢,也可以用在教育子女上。比方说很穷啊,你说这个很难成为一个好的父母,这是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啊,就是因为贫穷啊,往往会耗尽人的心力,让人去背负压力啊。比方说,如果你需要打两份工,那个维持这种收支平衡的话,那你晚上几乎不会有时间给孩子讲什么睡前故事。如果你是一个有工作的,是单亲妈妈呀,或者是单亲爸爸,那你要赚支付孩子的学费、买菜、买衣服、水电费等等这些日常开销。如果你恰好做的又是一份出众的体力活,那么你就很难给孩子一个健康家庭所必需的爱、关怀和训导。当然啊,同样也没有人会认为你有更多的财富,你就一定能做一个更好的爸爸妈妈。这个钱呐,它并不能够让父母的教育呢,变得更容易,当它达到某个点的时候,财富对这个教育就没有什么实际的影响了。
那可能有的时候也跟老郑说,说不对呀,你看那寒门学子也有很多呀,那比你是书里说的还惨呢啊,那帮孩子们怎么怎么地自己,然后发愤图强哈,自己然后逆袭逆转,这不正符合你这本书的这个名字吗?你不是应该讲一讲这样的例子吗?老郑要告诉大家的是哈,我们创意读书会和我们找到的这些书和作者,绝对不是讲成功学的啊,绝对不是给你灌鸡汤的,我们是讲方法论的。什么是方法论?他不是那种说听起来虚无缥缈的话,不是那叫鸡汤,方法论是拿着你要去做,因为老郑并不知道在座的这都是谁在听老郑的书,所以我不能给你一个太明确的东西,我只能去找大概率的东西给大家讲,说这个工具放在正常情况下,那七八十九十%这样的情况下,大家用起来都有效,这就可以了。
大家也说了,说你看这个寒门学子的例子,咱就用你的话说哈,就是全中国的寒门应该有多少,比如说寒门有100户,寒门学子有多少,对吧,那可能说是更少了,这寒门学子里最后能走向人生巅峰,逆袭的又有多少,那就是更少了,就是因为它少,我们才把它当成了一个例子,然后去传送激励大家,你看你们都有机会的,对吧,嗯,使使劲,大家都能怎么怎么样的。实际情况呢,实际情况,这一个人要想成长起来,想这个实现这种逆袭也好啊,或者走向人生巅峰也好,他需要很多的因素,很多的因素它不仅仅是你努力,你这个勤奋啊,不仅仅是这样的,那仅靠这些是不够的。
因为你想啊,嗯,除了寒门的好多孩子们,他他们也一样去认真啊、努力啊,在学习也这样,那机会对谁都是平等的,那作者说这一点实际上告诉我们是什么?就是说我们在竞争的过程当中,比如说我们步入社会,这也是一种人和人之间的竞争是吧,你要清楚地意识到,比如说你看我的家比较贫穷,那也就是说在这个家庭的人脉关系、社会网络上面,我可能弱一些,在我的财力支持上面、抗风险能力上面,我弱一些啊,在我能使用的上的这些资源,你要算吗,你要算我能拿出什么东西跟他来竞争,你比较你能买,其实我弱啊,我整体上比他要弱,那在这些方面弱了,那我必然在某些方面我要比他强,或者说他在某些地方会疏忽、会大意,他不跟我竞争还则罢了,他但凡要是跟我竞争,那他的弱点是哪些,哪些,我依然会有机会战胜他。
那以上呢,就是这本书的第二个内容,就是资源呢,并不是越多越好,过多的资源反而会带来负面的效果。这就是我们老话说的过犹不及呀,就是这个道理。作者呢,在这一部分也提出了一个倒U曲线的观点,就是大家可以想着一个倒着的U哈,那资源达到了这个顶端的时候,那再往下走,那就是递减的这种趋势。
那接下来我们看看第三部分,就是要做小池塘的大鱼,不要做大池塘的小鱼。我们每一个人呢,都努力说希望自己能成为那个最好的,然后拼命的往那些最好的机构里边去挤,但是啊,我们很少停下来思考哪一个机构能给我们带来更大的利益。
书里边举了一个例子,就是19世纪的法国,有一群这个印象画派的画家啊,他们都聚在一起,这里边有谁呢?提名啊,有莫奈、雷诺阿、塞尚、马奈等等等等,这些我们现在耳熟能详的大师。那你手里现在有一幅他的画哈,嗯,恭喜你哈,你现在就基本上进入到那种数钱数到手抽筋的时代了哈。但在当时啊,他们都没有什么名气,只能呢,聚在一个小的咖啡馆里,然后讨论说如何将自己的画送到巴黎美术博览会去参展。为什么要去呢?因为巴黎美术博览会啊,在当时是评判一个画家水平好坏的唯一条件,你只有被展览会选中了,你才有可能进入大众的视线,你才有可能摆脱这种贫困的生活,得到继续创作的这种资金。
但是印象派呀,在当时并不是主流,他们的画法呢,没有得到大众的认可,所以他们屡次去这个送审,然后屡次被展览会这个拒绝。那现在摆在这群画家面前就有两条路,一条呢,用被主流社会承认的画法去画一些随大溜的这种作品啊,别人画啥你画啥,然后呢,你拿着这些画呢,送去参展,然后得到大家关注,说,诶,新出了一位画家,年轻画家,谁谁谁怎么怎么地的,哎,大家关注他,买他画,然后你通过这个机会你来成名。那另一种呢,就是我不变,我坚持他干嘛呢,我自己想办法凑钱,我举办一个小的展览,没有那么大,我也去了那么大地方,我自己搞,我自己搞就行了吧,尽管可能会没有什么人去看啊,那你想啊,你也没钱拿,我告诉谁去你对吧。
那这个时候就是呃,想做展览会这个大池塘的小鱼,还是做自己选择的小池塘的大鱼呢?结果呀,显而易见,他们都办了自己的展览,就因为他们自己的这种做法,让整个印象画派嗯,彻底出名了。所以说当时一点点的这印象画派,就一点点在画坛上打开了这个天地啊,自闯出了自己的名气,也越来越多的人关注他们,他们的生活多少也会有所改变了。也正因为他们做了,我们现在才能在世界各大博物馆里都能看见他们的画哈。
而在实际的生活当中,我们这个普通人,也随时可能要面临这样的选择。比如说我们选大学的时候,大部分人都会选那些名牌大学,但是《逆转》这本书告诉我们说,读名牌大学并不一定是个好选择。因为我们本性啊,都是喜欢这种攀比的啊,大部分人都是这样的,那如果身边有人比你厉害,你一定会感到有压力啊,有压力,而如果身边多数的人都比你聪明,比你努力,甚至说连家境都比你好,那在这里大家就很可能会迷失自己了,这就变成了一个大概率的这种事件了。
所以这个格拉德威尔就建议我们,他说与其在名牌大学受虐,你不如在普通大学好好的找到自我。那读到这里啊,老郑不自觉的就想起了这个一个狠人呐,这狠人就是俞敏洪啊,新东方的老大。他就说了,他说这个我当时在这个北大教书的时候,我就感觉他很有压力,整个气场都被压制,他为什么呢?就是身边的聪明人太多了,这高手如云,这是我这我就感觉到我哎,就可难受了,你知道吗?那气场天天就被压迫了,到哪都是一个个小太阳,晃眼睛都啊。那后来呢,尽管他被评为在北大啊,就评为教得最好的是优秀教师呗,已经得到了这样的称谓了,依然不行,依然觉得被压制。为什么呢?一位北大著名的学者、教授太多了,他到哪去,你还是个晚辈吗,只不过是个优秀的晚辈啊,有我年轻时候的影子,最多就这样了。
那俞敏洪最后也是从北大出来了,自己来经商啊,就自己来干自己的事业,来干起来。他现在回忆起来说,他说如果当时我继续留在那里,那我就面临两条选择嘛,我做大池塘的小鱼嘛,那我到现在一点点混,等到把这个大鱼都混走了,慢慢我也变大鱼了,这能熬出来,但是我还不是,不是我就不知道了,那也有可能被规则呀,被这个,呃,要求我给束缚成另一个样子了。而他出来以后呢,那我就创建一个在自己的池塘里捉大鱼,小食堂嘛,没,那跟北大没法比,对吧,那我做在这里边,我能做大爷,我能做老大,现在我能活成我自己想要的样。
那作者把这个例子就想起来了,那为了举这些名牌大学这个例子哈,就读书的这个例子,作者引用了啊,好多涉及这个麻省理工大学呀、哈佛大学的研究数据,结合了这些数据来看,结果很让人惊讶。那虽然这些好的学校啊,涌现了一大批的这种成功人士,但是有更大一部分的学生,后来都是默默无闻,他们的成就甚至都不如当初成绩不如他们那些什么,进入那些普通学校的这些学生,这一比例和差距之大,是出乎大家想象的。这也就是作者在里边跟我们强调的啊,说你考这里面上大学并不一定适合你。那当然有一部分的天才例外啊,天才例外有遇强则强那种的,没有尽头那种。
提到这呢,老郑也想到了,就相当于我们老人总说的,说宁当鸡头不当凤尾,讲的其实就是这意思。心理学家把这种现象就叫做大鱼小池塘效应,就是说,在一个越优秀的这种教育机构里边,学生呢就越会觉得自己的学习能力差。那所谓好学校的尖子班学生,去了真正的好学校之后,很容易就垫底儿了。好学校里边那些认为自己在某个学科啊,这是个很厉害的这些学生,等到你真正去了那些好的学校以后,你和其他学生的这种差距会越来越大。那这种感觉呢,也许会有一些主观呐、荒谬啊、非理性等等,但恰恰却是事情的关键所在。你在班级里边儿啊,你对自己学习能力的认知,实际上会塑造你处理挑战、完成艰巨任务的意志,那这种意志啊,是你成功的动机和信心的关键因素。
所以在作者看来啊,大部分父母和学生在选择学校的时候,都是出于一种错误的理由决定的。很多人都觉得去一个啊,学术严谨的这种学校比较好,但事实上并非如此,因为有的时候你自己成功的这种动机和信心,如果受到了打击的话,你通过念书你是补不回来的,很有可能因为它就决定了你未来的人生走向。
那这样的事啊,放在职场里边也同样的适用。你比如说我们找关系,然后托人走后门啊,和别人竞争的这个头破血流的,进入一家这个世界500强公司,那你周围的同事都是那些名牌大学毕业的,对吧,那在心理上呢,你就会觉得,哎呀,这矮别人一等。当你进入工作的时候呢,你周围同事处理工作的效率奇高啊,方法奇多,办事雷厉风行,遇到问题时候呢,他们就从自己的校友圈子里找人,分分钟人家就把难题给解决了。你呢,你找谁去,你在这个朋友圈里一发话,所有人都说,哇,那你太牛了,你是我们的偶像,你是最高的了,你上哪求助去,人家啪啪啪解决了,你这挡住了,长此以往,尽管你们的差距没有那么明显,但是在心理上面,你可能就已经输了。
所以呢,比起在大食堂里争得头破血流,不如就在小池塘里自在地遨游,你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充分地发挥优势,实现我们的人生理想。这就是这本书的第三个部分啊,要做小池塘的大鱼,不要做大池塘的小鱼。我们呢,都努力想成为更好的人啊,拼命的去挤那些最好的机构,但是我们很少停下来去思考,说哪一个机构能给我们带来更大的利益,所以有的时候呢,不一定要选择那些最好的,要选择那些最适合自己的,最适合自己什么呢?发挥自己优势的地方。那即使是在小池塘里,你也可以做一条最大的鱼。
那这本书的第四个部分就是缺陷可以被转化为优势。那作者在书里边就指出,他说缺陷呢,并不可怕,只要我们善于挖掘自己的能力,我们就可以把缺陷变成优势。而且呢,我们身边很多的成功人士身上都存在着这种缺陷。比如说很多企业家都有这种阅读障碍,你比如说像牛顿、达尔文、爱因斯坦这些伟大的科学家,则是那个阿斯伯格综合症的患者。
那什么是阿斯伯格综合症啊?老郑也查了一下这个病啊,实际上是属于孤独症谱系的一种病啊,他的表现呢,就是像这个孤独症一样存在着这种社会交往的障碍,然后局限的兴趣和这个重复刻板的活动方式。那你说这像不像就是自闭症,很像是吧,其实也不是啊,你简单来说,他跟自闭症比起来呢,嗯,阿斯伯格综合症被称为是神奇的天才病啊,那它就是一种没有智能障碍的自闭症啊,大家这么理解就行了,就是他非常自立啊,跟大家也不去沟通,但是他智商贼高,就这种人。就我们刚才说的这些大咖们都得过这些病啊,都是这些病的患者,但是这些烈士呢,并没有击败他们,反而磨练了他们的意志,从而让他们能够走向成功。
作者在这里面举了一个有阅读障碍的成功人士的故事啊,加里·科恩啊,就是这人的这个名字,他在克利夫兰的郊区长大,那他的家里呢,是经营电器承包业务的。在这个20世纪70年代啊,阅读障碍症还不是一种常见的病症,因为这个不会阅读课文,所以这个科恩呐,小学就留了一级,但是他第2年呢,并没有比第一年学的更好,就学两年他也没学明白,他缺乏这种自制力,然后扰乱学校秩序,最后怎么样被学校给开除了。
那科恩在学校过得很艰难的,当他去学校上课的时候,学校所有人都认为这是个笨蛋,你这话都说不明白,对吧,你这课文都读不好,所以呢,他就尝试着做一些滑稽的事情,为了什么呢?为了得到人们的一点尊重。比方说他就开始在学校这个扮演小丑,用这个演戏去掩盖自己有阅读障碍的这种事实。那这个过程啊,一直持续到他大学毕业。
你看看这个人的性格是不是经过了改变哈,这个大学毕业以后呢,科恩找到了一份工作,在克里夫兰为美国钢铁公司销售这个铝墙板和窗框,但他觉得他说这不是自己想要的工作。而在几年前呢,他正好呢,在当地一个经纪公司实习,因此他对这种股票交易呢,产生了这种兴趣啊,也很有这个想法,所以他就去这个商品交易所了,说:“你看我实习前有经验呢,那我找工作应该差不多。”结果他一看哈,高楼林立啊,钢铁森林,每个大楼门口都有保安,他进不去。
正好在这时候啊,他在这里边就看到一个穿的非常整齐的员工正朝这个一楼往那跑呢,边跑边对他身边的同事说说:“我现在要去机场啊,你等我到了机场我再给你打,我现在没有空还跑。”这个时候呢,他就凑上前跟那个人就搭讪去了,然后就得到了和这个员工啊一起去机场的这么个机会。恰巧呢,这个人就是负责这种期权交易的,而这个公司啊,也正好想开设这个一项买卖期权的业务,正在那招聘员工呢。
那,那人就问这个科恩说:“你知道这个期权是什么吗?”那科恩说:“那我当然知道了,我啥都知道。”然后他就在这个出租车上极力扮演一个有经验的期权交易商,他的演技不得不说很成功,从小学演到大学,你看吧,他的演技很成功,他成功就把那人的演技给骗过去了啊,变成了。所以到下车的时候啊,那个人就给他留了联系方式,他就跟他说:“他说这周啊,我那个出差,嗯,下周呢我就回来,咱们呢,约个面试的时间。”一听说有一周的时间,客人乐坏了,把这人送走回家,就开始疯狂的补习有关期权的知识啊。
因为他患有这种阅读障碍症,那他阅读的速度呢,比别人慢很多,别人可能一会儿都看完了,他六个小时可能才看完22页,那就慢到这种程度。但就是因为他患有这种阅读的障碍症,他呢,记东西也比常人要牢固很多,因为他要看好好半天嘛。那在一周之后啊,他去面试的时候啊,就把这个教科书上的内容对着这个考官侃侃而谈,彻底给考官、给这个谈蒙了,所以最后呢,他就得到了这份工作。
那这故事实际上到这并没完,为什么呢?因为这科恩最后靠着自己的努力啊,有的时候你也可以说是演技啊,他成为了高盛的总裁。所以在这里边作者就说了,说有些值得经历这种困难呐,它能够帮助我们去思考更深层次的这种东西,如果我们能够克服这些障碍,那就能做得更好,这就是逆转的关键所在。
可问题是啊,还是有很多人在困难的面前就倒下了,那就如那个不是所有的阅读障碍者都能成为科恩。那对于普通人而言,面临逆境需要的是理智和坚持,理智呢,是为了在扬长避短还是取长补短之间做出选择,那坚持呢,就是最终你能够奔赴目的地,而格拉德威尔所讲的这种故事呢,就是坚持下去的一种信念。
那以上呢,就是这本书给大家分享的第四部分内容,就是一缺陷是可以被转化为优势的,劣势呢,不是绝对的,在有些时候啊,劣势是可以转化为优势,进而能够帮助我们取得成功的。
读到这里啊,这本书的精华呢,老郑就跟大家分享完事了啊。但是呢,老郑挺有感慨,因为作者提到了好多这个啊,势力,他的书老郑也看过很多啊,都举了大量的这种例子在里面,甚至有时候觉得他全是例子啊,全是例子。我们不得不佩服啊,和以感谢这个作者,能够用时间去帮我们收集、分类、归纳,然后把这些道理去教给我们。
老郑想跟这里说,我们身边好多人都说说商场如战场啊,但是你很少有人告诉你说商场是战场,为什么呢,这个如何是差一点,那差这一点是什么?差就差在呀,战场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消灭你啊,消灭有生力量。为什么呢?原因很简单呐,说我把你打败了,然后我不杀你啊,我留着你,那么总有一天你很有可能东山再起,为什么呢?你的声望还在,你的资源还在,甚至说,如果你是个很聪明的人,通过这次败仗,你可能还能学到东西,那你就会变得越来越难以对付,那直到有一天你把我干掉,而且关键点是,如果你把我打败以后,我并不能保证你不杀掉我呀,所以你费那心思干嘛,我就直接把你消灭掉就结束了。
商场情况跟他不一样,绝大多数的情况下,商场是以什么?商场并不是以消灭你为目的,商场是以抢夺你的最终用户为目的的,抢占大,你呀,他呀,在消费者心目当中的盒子,以那个为例,比如说大家都知道吗?消费者的心智和是原来是有七个嘛,现在基本上就剩四个对吧,在这四个盒子里边,我能抢到第一,那你后边二、三、4+1起可能还不如我一半,那我当然要抢这个第一了,咱俩争的就是这个啊。
所以说好多情况下啊,嗯,商场之间的竞争实际上是在消费者心智层面上展开的这种竞争,那这种情况下呢,嗯,我们说这个儒和释之间的这一点差别,差别就在这了,也就是说我们完全有可能在弱势的时候,或者在一次这个失败的时候,我们去学习、总结、发现、寻找,然后我们坚持下来,去找到我们可以在逆转的那一个关键点。
这也恰恰就是这本书给我们的最大的一个启示。所以老郑也在这里面告诉大家说,我们经商或者说创业,不要害怕失败,害怕的是你不负责任或者不上心,害怕的是懒,害怕的是这个,如果说你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用了好多的方法去思考,那这次失败我只能告诉你,它是让你往成功里边前进的一个重要阶梯啊,这种事搭着搭着你就走到成功了,自然而然就推开了。
那好,感谢大家的收听啊。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很赞哦!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