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管理管理

《理性的非理性》藏在人类决策背后的行为逻辑悖论

铛铛铃2025-09-07管理785人已围观

简介

咱们今天要聊的这本书啊,叫《理性的非理性》。听着是不是有点绕,对吧?我们现在放眼全球,那些优秀的企业,或者说脱颖而出的那些品牌,他们为什么能成功呢?那你要是找共性的话,他们都有一点,就是把全部的精力和时间,都投入到了对人的了解上。

哎,传统的经济学啊,认为人都是理性的经济人,其实就是扯淡嘛,对吧?因为现实生活里边,我们总是能做出各种令人匪夷所思的非理性的决策,对吧?我给你举个例子啊,比如说某天我在这个商场,我看一大衣,我特别喜欢,但是我没买它,为啥呢?太贵了,打完折4000多,我说这有点贵啊,不买了。结果几天以后,哎,我爱人把它买下来了,然后送给我说:“你看你生日,我送你个生日礼物啊。”我当时就觉得我特别开心。那实际上呢,我的钱就都在人家手里吗?那不都是家里的钱嘛,对吧?那为什么以需求为理由的这种开支,我不舍得,而以这种理由为理由的开支,我却能欣然接受呢,对吧?

所以我相信很多人呐,都有过跟老郑相似的经历。这种例子啊,就告诉我们,我们身上啊,有太多的非理性的行为,这一点都不理性,就不像人家传统经济学里的概念啊,人都是理性的啊,消费都是很理性的,那是扯淡啊。咱们今天要讲的《理性的非理性》这本书啊,就是向大家展示人们身上种种的非理性的行为。

在人类的非理性行为领域呢,类似的研究有很多,而且那个,这个,这个畅销的书也挺多的啊。比如说来自美国罗彻斯特大学的理查德·塞勒教授,他就是因为在非理性行为研究领域的卓越贡献,获得了2017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那狠不狠?

那这本书呢,就列举了我们生活里边儿最常出现的一些非理性的行为,也揭示了我们在决策背后那些更深层次的影响因素,这样能够帮助我们在生活里边更好地做出决策,也能够帮助企业更好地了解我们的用户。

这本书的作者啊,有两位,一位是清华大学营销学博士生导师郑毓煌,还有一位呢,是迎创学院首席执行官苏丹。那郑毓煌教授呢,他曾经获得了清华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国际工商管理硕士学位,以及清华大学的工商学士和经济学士的双学位。那同时呢,他现在也担任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市场营销系的博士生导师,也被业界誉为是中国科学营销倡导者。

另一位作者苏丹呢,他曾经担任澳美大中国区消费者洞察副总监,长期在关注着中国消费者的行为和趋势。他主要研究的兴趣啊,就是消费者选择和决策语言对行为的影响,消费者束缚的心理过程,以及国家和地区形象的宣传策略。他也写过一本书,叫做《深入中国》。

这本书啊,一共有十个章节,咱们呢,分成两个部分跟大家好好聊一聊这本书的精彩内容。第一个,决策中的非理性行为;第二个,习惯性的非理性行为。

咱们先来聊聊第一部分,决策中的非理性行为。其实我们很多人呐,都觉得自己在买东西的时候呢,唉,都是理性的,肯定得夸夸自己是吧?那我们买纯粹就是考虑一件商品的价值是不是配得上他这个价格,哎,肯定都是自己这么夸自己嘛。但事实是这样吗?并不是啊。你想想商家是怎么对我们的。

那举个例子啊,这个大衣店里边放了件1000块钱的大衣,放老么长时间也卖不出去,卖不动。然后呢,卖家呢,在他旁边摆件质量比他差的,标价多少呢?1500啊,或者2000。结果这一比较呢,哎,那件1000块钱的大衣就很容易卖出去了。那虽然这件大衣的价值啊,它没有什么变化啊,价格也没变,都1000块钱,但是神奇的对比效应呢,出现了。

那这种对比效应啊,我们作者也给它起了个名哈,挺好,叫“找托儿效应”,有饭托儿啊,什么各种托。诶,“早托效应”就是说人们在购物的时候啊,往往并不能客观地评估一件商品本身的性价比,而只是在不同的方案里边儿选择了一个看起来不错的,唉,尽管这些方案本身可能不是最好的,但那不重要。

那在传统的经济学观点里边就认为啊,在一个稳定的市场里边,新竞争者的加入,只会降低原有产品的市场份额。但是你看这个对比效应啊,就是“找托儿效应”对吧,它却显示什么呢?新的竞争者有时反而会让原有产品的市场份额提升。

那美国有一位经济学家做过这么一个实验,就验证这个对比效应。他要求这个参与者二选一,第一个选择呢,是59美元订阅全年的电子版杂志;第二个选择呢,是125美元订阅全年的电子杂志加上什么印刷版的套餐,哎,就加一个这个印刷版。结果是什么呢?68%的参与者选择了59美元的电子版,32%的参与者呢,选择了这个125美元的那个电子加印刷这个套餐。

那这波试验结束以后呢,他又来了第二轮。这回这个实验呢,它增加了第三种选择,就是全年的印刷版,然后标价多少呢?125美元。你看啊,现在基本就是有三个选项了,第一个选项59美元定全年电子版,第二个,呃,125美元定全年电子版加印刷版套餐,第三个选项,哎,就是全年印刷版,然后标价也是125美元。这三个选择出来以后呢,他换了一波参与者,哎,让他们来选一下。这回呢,只有16%的人选择了59美元的电子版,选择第二项125美元这个电子版加这个印刷版,这个达到了多少呢?84%。你说这84%加上那16不是百分之百了吗?对了,第三种啊,根本没人选。因为什么呢?它的存在啊,和前两种一比啊,一下就显出他根本就不合适哈,正常人是不会买的。

这正是因为对比效应的影响啊,比起同样价格的第三种选项,参与者都觉得啥呢?第二种选项是更聪明的选择。所以呢,对于企业来讲啊,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引入对照产品,利用对比效应,然后巧妙地引导消费者的选择,从而能够取得我们的竞争优势。这对我们来说,定价就决定了一切了。

那这时候咱们再举个例子啊,就是这个我不知道你们听没听说过,就好多人,比如说这个梁朝伟啊、刘德华呀,还是什么这个周星驰啊,对吧,反正好多人吧,当时这个镜吴县选这个考试选演员,好多时候都是啊,陪朋友去的,结果这个朋友没选上,自己选上。不知道你们听过没有啊。还有呢,就是很多女孩相亲,她为了避免这个尴尬或者说冷场,她一般都喜欢带上自己的闺蜜啊,就是同样也是没结婚的女孩呗,对吧?

那咱们可以想一下啊,你把闺蜜带上,这是不是一个明智之举呢,对吧?你再想想这个对比效应,你就不难选择了。如果闺蜜比你漂亮,想都不用想,你让她自己玩去,对吧?如果你比闺蜜漂亮,哎,那你就可以把她带上了。但是呢,还有这个两种比较复杂的情况,就是要么你和你的闺蜜呢,都很漂亮,要不然呢,就是你俩都不咋地。那这种情况下,你说我该怎么抉择呢?

这里边啊,就涉及到了一个叫评估模式的概念。评估模式呢,它分为单独评估和联合评估。在没有比较对象的这种情况下呢,就叫做单独评估模式,唉,这种时候啊,人们关心的是啥呢?是这个对象本身是不是好。而有比较对象的时候呢,叫联合评估模式,这个时候人们关心啥呢?是评估对象是不是比别的参考对象要好,哎,就是有参照物了。

所以你就知道了,如果你俩长得都挺好看的,你就不应该带她去相亲了。换句话说,闺蜜好看怎么都不应该带就对了。因为如果你要把闺蜜带上了,对方就容易进入到联合评估的模式啊,就认为说:“哎呀,这个虽然你长得也很好看,但也并没有比别的女孩子漂亮到哪去嘛,你看你旁边这个你也挺好看的。”所以这个时候啊,你需要让对方进入单独评估的模式啊,就不带闺蜜去,以免让自己的优势啊,变得不那么优势啊,变得有点平庸了。

那咱说第二个,如果你和闺蜜都不好看怎么办?你就带上闺蜜啊,去陪你相亲去。如果对方进入到联合评估模式呢,他就会觉得,虽然你这个容貌一般啊,正常普通啊,但是也没有比别的女孩子差嘛,你看你旁边这个啊,就不如你嘛。这么做呢,从而就是为自己的不漂亮分散了责任,反正现在大家都这样,大家伙也不用不好意思啊,老郑也是拿出来当个例子跟大家说一说。

那好了,我们回归到企业上面,如果你是一位零售商,这个评估模式它对咱有啥启示呢?啊,假如你出售的是相对高端的产品,举个例子啊,比如说劳斯莱斯的这个汽车啊,或者说私人的飞机啊,比较高端的产品,你呢,只要选择经营这样的一款产品就够了。因为这些产品在单独评估中啊,会显出更高的价值。

那相反,如果我们卖的是那些相对普通的啊,大众化的这个产品,香皂啊,是不是啊,这个手指啊等等这些东西,对吧?那么你最好呢,多经营一些不同的品牌,因为这个联合评估啊,更有利于突出这些产品的优点。那这就不难理解了,为什么那些高档汽车的经销商一般只选择经营一个牌子啊,奔驰啊、宝马啊、阿斯顿·马丁啊等等这些,而那些经营中低端品牌汽车的经销商呢,一般都会选择好几种品牌同时经营。大家可以关注一下啊,身边这个例子啊,那个看到那4S店找找。

那咱可以再给大家举个例子,说以前呢,美国人在面包店里喝咖啡,这个咖啡的种类啊,非常少,价格呢,也便宜。那1987年咱们都讲过好多了,星巴克出现了,他打破了这种格局,直接把咖啡呢,推出了30多种不同的口味啊,再加上这个不同大小的杯子啊,这个调味品的种类,它组合搭配出来的咖啡啊,就有数百种之多。那配合着产品多样化的策略呢,星巴克咖啡在美国和全世界迅速扩张啊,到现在2万多家了对吧。那你说这变来变去不还是咖啡吗,对吧?哎,没错,就是在一杯咖啡上变出花样了,让星巴克的利润远远超过了以往任何的咖啡店。

那我们从星巴克的成功里边儿啊,咱们的企业啊,或许也可以得到一些启示。在这个快餐领域、快消品领域对吧,中国企业的产品更新速度啊,现在还赶不上跨国的企业。你像这麦当劳啊,开发出多款这个鸡肉风味汉堡套餐的时候,咱们中国的包子铺呢,还是一如既往的卖传统的菜肉包。那如果说咱们本土的企业也能够尊重和运用这些规律,那么老郑觉得完全可以比现在做得更好,走得更远啊。

那老郑前段时间也看了这么一个报道嘛,就是说到那美国去卖那个煎饼果子去了,对吧?你看看他到美国去卖去好多款式,你在国内是吃不到的。那你说肯定啊,这个入乡随俗,那老美他来不了这个对吧?那那我我我符合他们这个做法,加点东西很正常。那你在国内怎么就不调一调呢?就中国人的口味就那一种吗?这么好吃的一个民族,什么口味没有啊?你坐来坐去,煎饼果就那些,完了一到国外了,马上就出好多品类了,然后卖了很多货。你看这不是一个很奇怪的事情吗?

那接下来啊,咱们再说说另一个非理性的心理,叫折中效应啊,就中庸一点,对吧?当人们在偏好不确定的情况下,唉,在这种情况下做选择的时候,往往怎么样?喜欢选择中间的选项,哎,就不左也不右,不上也不下居中。因为这种中间的选项啊,能让我们感到很安全啊,不至于犯下严重的决策错误。这换句话说吧,人们在进行产品选择的时候啊,也倾向于奉行什么中庸之道。

那曾经有一次,作者呢,去清华旁边有一个这个理发店去剪发,对吧?这里边有两档,38元普通剪,68元总监剪。唉,你挑吧。那作者当时觉得6838贵不少呢,贵30呢,对不对?唉,没必要让那个总监去剪发,就选了一个38的普通剪发。那后来有一次啊,作者去另一家这个理发店剪头,就提这事儿。那服务员一听就乐了,他跟他说:“啊,那他那个服务体系不行,我们这有38的普通剪,68的总监剪,还有98的高级总监剪,还有个128的店长剪,四个选择。你说那先生,你看你选哪个?”这个时候作者的心态就变化了,他知道啥呢?这个98128的选择啊,没啥必要,但是他开始纠结什么呢?3868了。哎,这个时候作者就觉得说选38吧,有点不好意思啊,再一个也觉得说没必要什么都整出最便宜的嘛,所以这次呢,干脆就选了个68叫总监剪法。

我相信这种情况,咱们书友在生活里边,这个应该是太常见了,对吧?你像这类似的例子特别多。那苹果手机经常分32G的、128的、256的啊,三个版本对吧?那大部分消费者都觉得,这32的不够用啊,是吧?这256呢,又太贵,算了,我选个128的吧,这个折中。你看看这128的选项是不是最多的。

这种折中效应啊,说明了一个简单啊,却又经常被忽略的问题,就是消费者啊,他并不是我们想象中那么爱占便宜,对吧?尽管咱们这个大部分消费者还是节约型的消费者,但是在面对一系列选择的时候,他们还是会把这种价格呀和质量啊,给他联系起来,干嘛呢?避免购买那些在价格里边儿处于最低端的产品。

那在市场竞争激烈的今天呢,消费者面对的是多种价位和质量的选择,一个终端产品的推出,就可以轻易地从低端产品的销量里边分走一杯羹。所以呢,那些希望通过低价竞争来占领市场的企业,你干嘛?你需要三思而行了。

那好,以上就是我们要分享的第一部分内容啊。在这里边呢,我们了解了这个对比效应啊,这个评估模式还有折中效应。那在商业领域啊,呃,我们合理地运用这种对比效应,我们可以引导消费者的购买方向,有效的推出目标商品。评估模式呢,它可以帮助企业啊,根据产品定位选择合理的销售策略,我是走高端路线呢,我还是走这个大众路线呢,对吧?那消费者购买商品时体现出来的折中效应啊,这种也提醒大家伙儿了,要通过低价竞争来占领市场,实际上你是行不通的。

那好,接下来我们聊聊第二部分,叫直觉中的非理性行为。这个还有一些咱们上面不是说了很多嘛,还有一些非理性行为啊,它已经融入到我们的每个人的习惯里边去,啊,都不需要什么复杂的心理过程,就觉得就应该这么干啊。

你举个例子啊,比如说叫沉没成本。通常来说啊,理性的决策一般只考虑说这个选择在将来能够带来怎样的收益,但是很多时候呢,操纵我们的却是一些已经发生的事,也就是所谓的我们说的经验,对吧?咱咱想象一下啊,假如说你手里边有一张这个,呃,篮球比赛的门票啊,今天晚上是你很喜欢的一支球队啊,有可能是这个NBA去的季前赛,你花了这个888才买到这张门票。结果这个快到点上,你准备出门嘛,下雨了,电闪雷鸣的哐哐的瓢泼大雨。这时候怎么办?你是冒着大雨出门看比赛呢,还是待在家里边这个躲雨,然后把这个880块钱的门票给浪费掉呢?

那大多数人可能都会觉得为难啊,就是那最终呢,还是会选择去看比赛,犹豫一下,因为钱花了。那么接下来呢,换一种情况,还是同样的时间,同样的球队,但是你这张门票啊,是上个月公司发给你的奖励,或者是朋友送给你的啊,出门摔一跤捡的等等吧,白来的。那么你面对这场让全城陷入瘫痪的大雨,你还会选择冒雨去看比赛吗?到这个时候啊,这就不会有大多数人就觉得说:“我冒雨的去不是了,唉,至少有的大多数人觉得说,那我还是留在家里吧,啊,我看回头看看这个电视的直播对吧?或者说我看看这个转播,再回头我再看看录像,反正怎么都行啊。”

其实对我们来说啊,你无论这张门票是咋来的,你在面对大雨时所面临的选择和可能带来的后果,这都不会改变。那为什么我自己花钱买的,我就愿意冒雨去呢?这其中啊,就正是沉没成本在这里边啊,搞怪的对吧?花出去那800多块钱,虽然再也无法挽回了,但它仍然让我们觉得我如果不去,那就浪费了,这太可惜了。这也是为什么说沉没成本呢,可以像魔鬼一样深深地影响我们的决策。

那你说这沉没成本对企业决策有啥影响呢?作者做了个实验,让这个参与者啊,假想一下,说自己是一家这个制药公司的总裁啊,够钱了,计划在一个研发项目里边投入1000万元啊,目的呢,研发一种新药。到现在为止啊,这个项目已经投进去多少了呢?900万了,你只需要再投入100万,这种新药就能研究出来了,唉,你看怎么样?然而就在这个时候,你的竞争对手宣布啥呢?我已经开发出来类似的新药,而且我现在就告诉社会,效果更好,成本更低。所以从各个方面来看呢,竞争对手开发出来的新药都占有啊,就是说,呃,再投100万,等你这个新药出来以后,你跟人比啊,效果呢,不如人家好,成本呢,比人还高,哎,人家呢,还比你问世的早。

那这个时候呢,你作为总裁嘛,大家伙就问你了,说:“老总啊,那咱这最后这100万,咱投还是不投了呢?”结果是什么呢?绝大多数的参与实验的人呢,都选择了继续投入最后的100万,干嘛呢?完成这个新药的研发。因为大家都觉得我都投900了对吧,99拜我都拜了,我还差最后一拜吗,对吧?投了吧,对吧?投我再搏一下,我在营销上再想想办法,对不对?我没准跟他拼一下,我能赢就开始给自己找理由了。

那我们其实换一个场景啊,如果说,唉,你计划在一个研发项目里边投入100万啊,目的呢,还是这个研发一种新药。现在呢,这个项目啊,还没开始啊,在其他不变的情况下啊,还是来问你说这个咱还要投这100万吗,对吧?那对手都干出来了,那要我们还整吗?这个时候啊,绝大多数的参与者呢,都选择了不投了,我干嘛?这个项目取消,取消啊,反正我也没开始取消。

那造成这两个场景结果迥然不同的是什么呢?就是第一个场景里,你考虑了已经投了900万,这啥沉没成本收不回来了。所以我们说,沉没成本效应啊,确实会严重地影响你企业的决策。这种考虑沉没成本的非理性决策,有时能给你企业带来更大的损失。

老郑就认识身边的这样一家公司啊,哎,你说他公司说小了,说个集团吧,哎,因为他公司太多了对吧?那有一个很奇怪的是,这两年他走的就是下坡啊,就是怎么也上不去了。那你经过了解呢,你就发现他开了很多的分公司啊,子公司乱七八糟好多项目对吧?这些项目里边有的就不赔钱,但是也挣不了多少钱,有的呢,挣钱,但是大部分都在那陪着呢。

这个时候你就会发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这个赔钱的项目里边啊,赔的越多,那个反而地位越大啊,不管是负责人呐,还是能从集团总公司要来的资源呢,基本就是张嘴就要啊,就是要啥给啥,要人给人要钱给钱,要资源给资源。但是其他那些呢,也挣得少的啊,这个持平的啊,或者说那个,呃,赔的较少的那些就完了啊,有时候动不动就干掉你啊,动不动我就整顿你。你现在一想啊,这不就是沉没成本啊,在这个影响企业的这个投资决策嘛,对吧?我不知道各位书友身边有没有这样的例子啊,老郑身边确实有这样现成的例子。

那你看现在我们基本就知道了,我们往往会因为已经发生的无法挽回的成本,而做出什么错误的决定。那么在评估简单的收益和损失的时候,人们的态度他是一样的吗?作者说啊,不一定。假设有一天你面临两个选择啊,选A500块钱,选B你有50%的可能性得到1000,有50%的可能性啥也没有。那大多数人遇到这个选择的时候啊,基本上会倾向于选A,因为选A百分之百也有这个500块钱啊,对吧?选B呢,你有可能啥也没有,对吧?

那接下来我们考虑另一种情况,选A,哎,损失500块钱,选B你有50%的机会损失1000,有50%的机会啥损失没有。这个时候啊,大多数人又改变了倾向于选B了。因为选A的话,无论怎么地,你都得亏500、百分之百的吧。那为了让自己有避免损失的可能,宁愿去冒险选择那个币。

那为什么在第一种情况下,更多的人愿意选A,而第二种情况下,更多的人愿意选B呢?这就是因为人们总想去避免损失。当选项更多的围绕着收益的时候,人们会尽可能的减少风险,选择最稳妥的那种收益方式。而当选项更多的围绕着损失的时候,人们就会更多地尝试冒险,干嘛呢?追求让自己免受损失的可能性。这种现象叫做损失规避。

那生活里边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嘛,对吧?比如说很多人到这个什么拉斯维加斯啊,赢了钱以后,会更倾向于稳妥和保守的下注方式啊,你虽然说不会继续赢太多,但至少你能保住当前的胜利果实啊,这老郑说的是正常人去玩的啊,你纯这个赌徒就不是这种心理了啊,咱另当别论。而当有一些人他运气不是很好啊,输了点钱的时候,这时候呢,就是更大胆的这种冒险和这个下注了。那虽然他们知道这样做的这个风险很大,可能会让他们蒙受更大的损失,但是他们仍然愿意去追求那份高额的回报,让自己干嘛呢?扭亏为盈啊。

说到这一点,不知道大家看没看过李易峰演的那个《动物世界》哈,他们在那个大船上啊,最后的进行一系列的这个赌博行为,拆牌的这个行为,那里边你看看就有好多人就是这种选择。所以我们现在知道了,人们对于收益和损失的这个看待方式,它是截然不同的。

那利用人们对损失的规避心理,很多行业啊,他给自己创造了盈利的机会。你比如说保险业,他的成功呢,就在于让人们看到啊,这个世界是动荡不安的啊,充满了这个混乱、灾难和意外的,对吧?所以呢,唉,你弄这个保险,这是对的。还有呢,像化妆品行业,他需要利用的是什么呢?青春和美丽的这种流逝啊,给女人带来的失落感。那即使你在镜子里并没有看到有什么皱纹,但他也会让你相信说,如果没有这瓶昂贵的什么抗皱面霜,那估计你的脸上现在基本上全都是了。

那说到这,大家伙还记不记得刚开始前老郑说的买大衣那事,对吧?作为日常的需求开销啊,我是不舍得买的,但作为生日礼物的开销呢,唉,我就更容易接受。这就是神奇的心理账户的理论在起作用。日常开支呢,有一个账户规划,那礼物的开支和生日的开支啊,也有个账户规划啊。当然他是一笔钱,只不过看是从哪个账户里划出去。

那心理账户就认为什么?人们不仅会对物品分门别类,对于金钱也会进行各自归类,区别对待,在头脑里边给他们建立各种各样的账户,从而呢,控制和管理自己的消费行为。这个过程啊,能够直接影响决策,但是往往呢,就不被我们所察觉。

你说为什么双11的这个剁手现象非常普遍呢?啊,吃土啊、剁手啊,对吧?双11啊,早已经从网购节变成什么全民消费的狂欢日了,成为黄金的消费季。而各路商家呢,也早已这个摩拳擦掌了,各种花式的营销啊,层出不穷。由此形成了什么双11的定势,就是这一天买东西便宜,而且几乎所有人都在买。这就会导致了一个心理误区,就是以为说,呃,双11里的这100块钱,会比你平常的这100块钱,呃,买的东西更多便宜嘛,对吧?因此呢,就倾向于这个平时少买,比如说快到双11了啊,我就少买点,尽量在那天呢,啊,把钱攒下来使劲买。甚至说有的人还觉得,我双11我要不买,我就亏了,对吧?

那这种情况就是,他们把平时的购买和这个双11的购买分别放在了两个账户里边去,唉,这就是心理账户的作用。所以你看马云牛不牛吧,啊,人家在你心里边给你造了个账户。那真实情况是怎么样呢?我估计大家都知道了,同样的钱,你在双11买,和你平时买没有什么太大的差别。

那好了,以上就是老郑给大家分享的第二部分内容啊。看了上面的例子啊,你是不是产生了一些共鸣呢?现在呢,很多行业呀,就利用人们对损失的规避心理啊,看准就是你在意什么,害怕失去什么,然后给自己呢,创造盈利的机会。而且现在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充满这种仪式感啊,没事就要搞点这个,呃,有仪式感的事啊,这个纪念日啦,那个什什什么什么日啦,今天心情怎么地了,唉,都要这种仪式感。他们的心理账户呢,也被划分的越来越细啊。你想想,那么多节,想不挣钱都难,对吧?

你像那个吃火锅是吧,你一个人去的,唉,给你对面放个大熊陪你啊,一个人去的整个小隔断,敲敲这个门,按个钮,对面那个挡板还能下来,你知道对面坐的是谁,那不就是吃个锅子吗?你可能花的还贵呢,为什么?仪式感对吧?

那再话说回来,如果说你是个企业的老总,这个时候你要小心什么沉没成本,避免它给你企业带来这种持续的更大的这种损失。老郑有时候真觉得说,现在这时代真是什么都在变,这日新月异不足够了,实心秒亿它是差不多,对吧?10年前什么样,10年后又啥样,其实你根本都不敢想。但是有一点我们可以确定啊,尽量在变化里面找到不变的东西,就是人的那些非理性的行为,这玩意儿是永远不变的。

你比如说今天说的对比效应啊、折中效应啊、沉没成本呐等等等,这些,他们总是被共同的规律啊,引导着。唉,看透了人们的这些非理性行为呢,巧妙地运用他们的积极力量到哪去啊?到我们的营销策略里来,这我们就能相信呢,我们就可以洞悉商业的本质,迎来属于我们自己的成功。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微信收款码   微信收款码

很赞哦! (0)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