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理财理财
《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从实战智慧到财富增长的黄金法则
铛铛铃2025-09-11【理财】472人已围观
简介
各位听众,大家好。
在之前两期节目里啊,我介绍了两本有关投资理念的书。一本是金融巨鳄乔治·索罗斯的《金融炼金术》,而另一本呢,是马尔基尔教授的《漫步华尔街》。
《金融炼金术》这本书本身比较深奥,不易阅读,讲的也大部分是索罗斯本人的投资观点,或者更确切地说,是他投资的哲学。其中其实并没有多少能够方便到咱们普通人执行的具体投资建议。
而在《漫步华尔街》这本书里呢,马尔基尔教授旗帜鲜明地批判了技术分析论,部分地批判了基本面分析论,并给出了自己的投资建议,那就是不要选择个股进行购买,而是长期地持有一只被动管理基金的份额,从而呢,你就可以获得市场上的平均收益。他这样的建议虽然很有道理,但对于大多数不安分的个人投资者来讲,未免有些乏味了。
不可否认,这两本书都是投资思想史中的重要著作,但这两本书中的内容呢,对于个人来说,也就是我们通常提到的散户,指导意义不是非常大。
那有没有什么投资著作对于散户而言是很有用的呢?嗯,答案是yes。这就是华尔街著名基金经理人彼得·林奇所著的《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
你看,一听书名,你或许会觉得这是什么地摊儿读物吧,一个人自己跳出来说自己的投资是成功投资,然后给建议,乍听上去呢,是不是一个想骗钱的股市神棍?但事实上不是这样的。
彼得·林奇先生是美国乃至全球首屈一指的投资专家,他在投资基金领域的贡献,毫不夸张地讲,就像是乔丹对篮球的贡献、迈克尔·杰克逊对流行音乐的贡献。他把基金管理啊,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境界,他把选股变成了一门艺术。对的,你没听错啊,就是选股变成艺术。此人的绝学就在于选个股啊,也就是大多数股市投资者最在意的事儿了。
那么,1969年呢,彼得·林奇进入了富达公司。在1977年到1990年间,他一直担任这个富达公司旗下麦哲伦基金的基金管理人。这13年里啊,它使得麦哲伦基金所管理的资产总额从2000万美元增长到了140亿美元,年均复利报酬率达到了惊人的29%。咱们在股市上稍微有些经验的人都应该明白,这个投资回报率是多么可怕。平均来讲啊,投资股市的年复利回报率在13%左右,所以它的回报率啊,是市场平均的两倍都不止。在他的管理下呢,麦哲伦基金也毫无悬念地成为了世界上最成功的基金之一。
而1990年,彼得·林奇激流勇退。退休后的他呢,开始总结自己的投资经验,陆续写出了多本著作,《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就是第一本,也是市场反响最好的一本。在出版后的几十年里啊,这本书一共卖了数百万册,畅销全球。
为什么这么畅销呢?作者自身的成功毫无疑问是其中的一个原因,而除此之外,也和这本书的内容有很大关系。彼得·林奇啊,在这本书里,他没有讲太多普通人听不懂的投资理论啊、学术模型啊,反而呢,他系统地讲述了一套简单易学、可以为咱们普通人采用的股票投资策略。
彼得·林奇相信的是这么一个事,对吧?任何人都有机会发现潜在的十倍股,也就是价格可能会翻个十倍的潜力股。
那么说到现在,如果我再不讲点实际的建议,各位听众可能要着急了。行,那大家就跟着我一起了解一下,彼得·林奇在他的这本书里表达了哪些主要的观点和建议。
在全书的开篇啊,彼得·林奇就开门见山地亮出一个鲜明的观点,那就是在盈利的平均水平上,机构可能比个人有优势,但在寻找这种潜在的大牛股这个层面上,个人啊,其实比机构更有优势。
你或许会问了,难道我一个散户能够比信息充分、资金雄厚的机构更厉害?听上去有些难以置信,但在彼得·林奇看来,情况就是如此。他在书中阐述了这么两个理由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第一个理由呢,就是说你机构专业的投资者在投资上是有滞后性的。好的股票呢,都有显而易见的优点,如果把好股票拿出来直接丢到这个专业投资者的眼前,也就是机构投资者的面前,他们都会选择买入。但问题是,他们往往没有这么做,这是因为他们真的没有找到还是没有注意到?其实呢,投资机构的工作方式其实是很机械化的,他们很少会去关注别人不关注的东西。一个机构投资者经常会去看其他机构啊写的研报,和这个其他机构怎么在投资组合中做搭配的。别的机构说好,自己也说好,这个怎么理解呢?举个例子啊,就像在一个这个课堂上,一个老师说某个学生好,所有老师都会说他好,一个已经被说是好学生的学生会一直被说好,但那些黑马呢,老师并不一定会预见到它的崛起,倒是他前后左右的同桌反而更能够预见到这点。所以不要以为机构的专业投资者就不跟风了,他们一样跟风啊,甚至比个人更跟风。
第二条理由呢,就是机构投资者在投资时会受到严格的限制。这点也很好理解,大家都上过班,只要是单位、公司,那就有规定。你是一个投资公司,那么什么能买,什么不能买,买多少,采购是吧,买股票都要按规定来。这在投资上就很尴尬了,机构的规定就限制了专业投资出奇招、设险境。然后我们举个例子,大家知道茅台的股价高,很多机构都买了,如果你在机构里再去买茅台的股票,会有领导怪你吗?哎,一般来讲不会,因为大家都买,即便出了,也怪不到自己头上,法不责众对不对?这里牵扯到行为金融里面herding的概念,合群啊。别看人家是个专业投资者,但在公司里那就是个打工仔啊,他何必冒险去买那些没人买的股票,即便发了财啊,最大头也不是他的,还不如咱就按公司的规定走,上面说能买什么,唉,我就买什么。没办法,组织的天性就是这么保守。而且作为个人,你买了没人买的潜力股,买就买了,顶多和老婆解释一句,可你要是机构里的专业投资者,你想买没人买的股票,就要写报告,层层上递,层层批准,别提多麻烦了。所以呢,机构投资者的具体执行人啊,在工作上也差不多是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态度。
那彼得·林奇他自己也是个机构投资者、专业投资人,可为什么他就能成功呢?他这样说,机构投资者不是自己打自己耳光吗?唉,并不是如此。这是因为彼得·林奇的投资生涯里,一直都是按照一个个人投资者的思路去做投资的。
这里呢,我稍微提一下彼得·林奇担任基金经理前的经历。这个彼得·林奇啊,他家庭并不富裕,他家里面有七个兄弟姐妹啊,她是最小的一个,而且家里所有人呢,对股票投资几乎说是一窍不通,而且不信任股票市场,除了他的外祖父,家族里都没有人投资过股票。林奇的父亲是一位高级审计师,但在林奇十岁的时候,他父亲就去世了。所以啊,11岁的时候,彼得·林奇就开始自己打工糊口。那他做什么呢?哎,做这个高尔夫球童。这份工作内容就是捡球,并陪人家打球赚钱,多不多先不说啊,肯定是不少的。关键是,你年纪轻轻就有机会跟各位业界大佬、商界大佬谈笑风生,他给人家一个打球的建议啊,一个姿势啊,怎么挥杆的建议,人家呢,就还他一个投资的建议。所以呢,久而久之,林奇的投资观点就形成了,而且他的观点啊,不是那种机械的机构投资观点,而是大富豪个人的投资观点。所以啊,林奇上大学的时候就开始炒股,用他做球童赚的钱炒股票,买的第一只股票就翻了五倍。他拿炒股的钱呢,又自己供自己读完了研究生,并开始了自己的职业投资生涯。
那么,彼得·林奇是怎么有这样的本事选出一个又一个翻倍的大牛股呢?我们下面呢,就来听一听他的选股秘诀。
首先啊,投资界有一条铁律,那就是不要投资你不了解的东西。用林奇的话来说呢,就是从你的生活中寻找投资的机会。普通人啊,可能看不懂公司的年报啊、财务报表,看不懂这个行业分析,但可以看到什么卖得好,什么卖的不好。一间公司产品卖得好,那就有现金流,现金流多就会得到市场的青睐,股票就会飞涨啊。我们不谈美国的公司,就说说中国股票市场里的事啊,有两只很有名的股票,云南白药和这个马应龙,这是两支传奇大牛股啊。云南白药公司本来不是一个很能赚钱的公司,但自从推出了云南白药牙膏啊、云南白药气雾剂等一系列好产品以后,它的股价就开始飞涨之旅啊。你有没有想过在买他们公司产品的同时,买入生产这些产品的公司的股票呢?那马应龙那就更不用说了,大家都懂痔疮药,虽然咱们羞于公开谈这个,但久坐成志的人是不是现在越来越多了?你有没有想过买上一笔?哎,是的,这些就是大牛股。
所以啊,在林奇看来,个人投资者不要费尽心思去买自己不了解的股票。如果你对这家公司的盈利模式、产品结构、利润状况一无所知,那你最好还是对这家公司的股票敬而远之。即便是巴菲特也说过,自己不会投资互联网公司的股票,这并不是说啊,互联网公司的股票不好,而是他本人不懂互联网行业的玩法,不懂就不要投。所以啊,从你的工作和生活中去发现股票投资的机会啊,什么饮料好喝啊,什么奶茶好喝、什么零食好吃、什么药物好用,从这个角度出发,你说不定就能找到机会。
第二呢,去了解热销产品对公司的整体利润影响究竟有多大啊,也是比较重要的。比如刚刚我们说过,林奇也提醒大家,让大家去买自己所了解的公司的股票,但不是说啊,看什么东西好卖,唉,咱们就买其背后公司的股票,这也是很不理智的。因为一家公司也许它不止生产和销售一种产品。那彼得·林奇在书中举了这么一个例子,比如帮宝适这个纸尿裤,这个纸尿裤卖得好,可问题是生产帮宝适纸尿裤的这个宝洁啊,它是一家很大的公司,它产品不止纸尿裤。一个纸尿裤卖得好啊,对这家大公司的盈利其实没有决定性的改变。这个道理啊,也就引出了下面第三个建议。
第三个建议是什么呢?在彼得·林奇看来,投资小公司的股票往往比投资大公司的股票获利要大。这点可能也是很多老股民的共识,所谓啊,船小好调头啊,原因之一。另外呢,因为小公司一旦开发出来一个优势产品,对这个小公司整体利润的提升往往是巨大的。大公司呢,就没这个条件。举个例子,当乔布斯再次回到苹果公司的时候,苹果公司经过多年折腾,已经没有什么老底了,从一个计算机巨头呢,变成了一个彻彻底底的小公司。所以,当他开发出了IPOD、IPHONE等一系列新产品的时候,公司的盈利水平就有了质的飞跃,股价也就开始飙升。但你想想,像宝洁、可口可乐这样大公司无论开发出多好的产品,对公司整体的影响都是比较小,股价波动也不会太大。所以说,如果你想在股市上赚大钱,小公司往往比大公司要好。当然,我这里也要提醒一下大家,小公司的投资风险相应也是比大公司高的。
除此以外呢,林奇还提出了几条简单易行的选股准则,我在这里跟大家分享分享,但我要提醒大家,使用时千万不能迷信,不然呢,你就辜负作者和我的一片好心了。
第一条啊,把小本子拿出来记一记啊,选择那些名字听起来枯燥乏味或者可笑的股票。公司起名啊,是个学问,就跟小孩起名一样。有一部电影啊,叫《三傻大闹宝莱坞》,不知道大家看过没有,这是一部不错的电影,但很长时间里,因为名字难听、滑稽而被埋没了,直到后来口口相传啊,才被大家所熟知。同样的道理,那些名字就很有吸引力的公司,市场给予的估值往往高于其本身的内在价值,并不适合个人去投资。有些公司啊,名字天生没取好,哎,但业务做得好,一旦价值被人发现了,这样的公司的股价啊,就会呈现出爆发式的增长。
第二条,选择公司的业务啊,本身比较枯燥乏味的股票。比如说什么什么收垃圾的公司啊、做瓶盖儿的公司啊、做拉链的公司啊,业务枯燥不等于不赚钱,但业务枯燥意味着它往往可以躲开专业投资机构的关注啊,闷声发大财。只要你在低价时候介入,就有日后赚翻倍收益的可能。而相反呢,热门的概念股啊,往往估值已经偏高了,所以要小心谨慎的介入。
第三条呢,哎,选择公司业务令人生厌的那种股票。比如说,呃,丧葬行业啊、公司股票啊、垃圾回收行公司股票啊,这些股票背后的这个公司做着大家平时这个远离的事情。实际上,这种厌恶啊,就是行业的壁垒,也就是高利润的保障。高利润往往就会给公司的股票带来高回报。你要相信人会厌恶某种业务,但资本是不会厌恶利润的。
第四条呢,当一间子公司从他这个母公司里分拆出来单独上市的时候,一般也蕴藏着投资机会。为什么呢?有人说,从母公司分拆出来上市的,肯定不是什么好东西,这种看法是比较片面的、错误的。投资逻辑在于,在一个东西不好的时候买进来,并等待它变得更好啊,才是比较划算的做法。所以你要看的不是子公司分拆出来上市这件事好不好,而是这家子公司在未来会不会变得更好。一般来说呢,从母公司里分拆出来上市的公司短时间来看可能存在一些问题,但是公司一旦分拆出来,那意味着子公司的管理层有着更大的自主权,这种自主权呢,就是你发展的前提条件。同时,虽然分拆了是吧,子公司还是母公司的亲儿子,有老爸兜底,子公司即便出了问题,也会有人担着,所以啊,投资失败的风险相对比较小。这是第四条。
第五条呢,挑选那些机构不持股、分析师不跟踪的股票。分析师跟踪的股票,大多都是被市场炒烂的股票,这样的股票机构重仓股价已经偏高了,个人投资者呢,就不会有太多的这个获利的机会。就好比是几个军团啊,对垒交锋的大战场,这时候你推着小车啊进去,是不是就不太好了,很危险啊。所以啊,个人投资者比较聪明的做法是着眼于机构不太关注的领域,提前布局,等机构哪天关注到了,你就可以赚的盆满钵满。
第六条呢,找那些谣言缠身的股票。总是有些谣言啊,说某某公司涉黑啊、某某公司犯法啊,但最后呢,也没有任何能够证实这些谣言真伪的确切消息。大部分啊,那么试问下,你自己在市场上听到的谣言有多少最后是被证实的,是有影响的?而在大多数情况下呢,一个公司若真的出事了,公众都是这个陡然间啊知道的,你根本不可能提前知道。风声长期存在,又长期得不到证实的谣言,那往往可能就是唬人的。虽然谣言是假的,是片面的,但谣言依然会引起市场的恐慌,而导致这个身处谣言的公司股价被低估。这时候你就要学会辨别了,要把握住机会。
第七条呢,公司所在市场被外界认为增长乏力,没有前途。哎,那你可能就会有疑问了,为什么增长乏力还要我去投资?这呢,咱们就,唉,多理解一下啊。我举个例子,手表是吧,当这个手机问世的时候,手表行业确实低增长啊,或者零增长了很长一段时间,但后来呢,这个手表就开始往高端奢侈品的方向走了,盈利巨大。再举个例子,咱们国家前些年开始禁止官员出入这个高档场所啊、饮用高档酒,那很多人就觉得白酒行业不行啦,纷纷表示悲观,没想到茅台啊,一系列白酒开始降价,价格虽虽然降了,但销售规模呢,却大大增加,利润反而大幅提高。所以说,不要把行业里的公司想成这个不知变通、被动挨打的傻子,个人都知道,穷则思变啊,何况公司呢。
第八条,公司拥有很良好的意外资产的啊,这些公司的股票什么意思呢?举个例子,比如说有一家造纸厂,收购了一家这个濒临破产的林场,这家林场呢,凑巧啊,手里又有一个很大的稀土矿,但是林场自己没能力开发,也就默默放那了。哎,这下就有意思了,你怎么会想到一家造纸厂手里头会有稀土矿?那如果是后来这家职场有钱了,投资开发了这个稀土矿一样赚钱,这还不是他的主营业务,那这样的故事现实中是有机会发生的。所以你要仔细看看公司的资产负债表,看看有没有什么难以察觉到的宝贝,如果有,那你只要持有它的股票啊,就是变相持有了这个宝贝。
第九条呢,想想有哪些东西是大家要不断购买的。那么彼得林奇呢,建议大家买入股票前问问自己,呃,这家公司的产品热销吗?如果答案是yes,那么OK,进一步,这个产品大家会持续购买吗?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就最好不要冲动,不要买啊。比如说玩具公司的股票,他就不建议购买。唉,大家都知道玩具反斗城是吧,toys r us刚刚这个发生了很严重的问题。那么因为玩具公司呢,即便推出了一项非常受人喜欢的玩具,孩子们也顶多买一次,玩过就不玩了,不会重复购买。但是牙膏啊、药品啊、快消是吧,则不同,如果好用,大家会不断的买,不断的买。所以啊,公司产品能产生现金流的这种可持续性,也是我们要考虑的一个方面。
第十条呢,唉,我们还要站在产业竞争态势的角度看问题。这点啊,听上去很抽象,我举个简单的例子。近些年来,呃,这个直播行业非常火爆,那么我们怎么能在比较早的时候预见到这点呢?哎,想一想直播行业兴起有哪几个前提的啊,技术条件。第一,智能手机要普及;第二,移动通讯技术要普及。那普及的前提是什么呢?降价。降价的前提是什么呢?降价的前提是价格战。你看看智能手机刚问世的时候多贵啊,后来小米开始打价格战,唉,现在智能手机就普及起来了。几大通讯公司在通信费用上也是拼命打价格战,唉,不说直接降价,你就把上个月剩余流量累积到下个月的政策,而实际上也是间接降价啊,比如说给你加带宽是吧,不收费的多加带宽。总之呢,投资者要看到行业竞争态势相关另一个行业的影响,如果只在一个市场的格局里面找投资机会,很多相关的机会就会被你给错过了。
第11条呢,哎,你可以买那些公司内部人士在买的股票。如果一家公司的员工集体持股,或者公司的老总啊增持股份,那么多数意味着他们很看好这家公司的前景,并且啊,希望这家公司的股票上涨。如果内部的人都这么想,而且心很齐,那这家公司未来的成功还是很有希望的。
第12条呢,最后一条啊,那么与11条类似,如果一家公司在回购自己家的股票啊,那么也意味着这家公司的股票会上涨。可以这么理解,市场上流通的股票本来就这么多,如果该公司在回购股票,那么市场上流通的股票唉,就减少了,相应的你供给少了,价格就会被拉高。另外呢,公司回购股票也多半意味着公司对自己的前景有信心啊,这也是公司基本面向好的啊,一个反应,一个信号。
总而言之呢,买低卖高四个字啊,这12条就是教你识别出被低估的股票。
我们最后再讲一个实战的方法啊,那就是关注这个个股以及股票指数的市盈率。市盈率呢,它等于什么,市值除以净利润啊,这么一个比值。这个市盈率既可以计算个股的啊,也可以计算一个估值的,那就说明这个个股啊,或者股指啊,就越被低估。因此啊,未来的回报率就可能越大。比如港股市场中代表性的股指就是恒生指数啊,它的市盈率在过去的40年里啊,波动大概在10~20倍之间啊,低于十呢,一共有六次,高于20呢,一共有九次。那么再看美国股市啊,它在过去100年里,市盈率波动大概在10~22倍之间,平均的市盈率呢,大概在17。那A股呢,自从1999年以来,市盈率的波动范围非常广啊,说明其波动比较大,但是呢,呃,现在呢,已经慢慢向国际这种成熟市场靠近了。
所以我们有一个很实用的基于市盈率的策略啊,就是一看你股票市场上的股指市盈率。港股和美股啊,在十倍以下市盈率的时候,你就可以重仓买入,在20倍以上的时候啊,就出清。A股呢,在11~12倍以下市盈率的时候,股指的市盈率啊,比如沪深500重仓买入沪深500的指数,在30倍以上的时候出清。在这之间啊,就是坚定的持有你播种啊,然后收获抵御住短期利益的诱惑,放弃短期割肉的这种诱惑,损失了以后导致你割肉的诱惑啊。我们经常说守骨比守寡难啊。
那么第二个呢,你也可以看个股的市盈率。比如挑出一些五五股或者55股,对吧,就是个股分红啊5%到10%以上的个股,市盈率在五倍以下的,严格控制住个股的仓位啊,一般一只股票不要超过你个人投资组合总额的10%,分散啊,永远是风险控制的第一手段。
好,说了这么多,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觉得,呃,这期的节目非常的充实实用呢?是的啊,彼得·林奇的著作之所以卖的这么好,就在于本人非常成功,提起建议来还非常实用,诶,还讲道理,能让我们读者为之折服啊。也难怪他能在这个风起云涌的华尔街啊,有如此高的地位。大家如果有空啊,不妨把这本书买来读一读,这本书绝对是投资股票入门者的绝佳枕边读物啊,大力推荐。
最后感谢大家的收听,我是高翔,我们下期再见。
好了,这本书就为您解读到这,精华笔记就在音频下方,我们明天见。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很赞哦! (0)
相关文章
- 《投资中最简单的事》:回归常识,解锁稳赚不赔的质朴投资逻辑
- 《穷查理宝典》解锁查理·芒格多元思维模型的财富与人生智慧
- 《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从实战智慧到财富增长的黄金法则
- 《富爸爸穷爸爸》打破认知壁垒的财富思维革命
- 《穷查理宝典》跨越投资与人生的多元思维智慧录
- 《财务自由之路》 以理性规划为阶、复利思维为翼,解锁通往财富与心灵双重自由的终极
- 《股票作手回忆录》 以血泪与筹码写就市场圣经,在贪婪与恐惧的绞杀中淬炼交易天才的
- 《投资最重要的事》穿透市场喧嚣与人性弱点的20条黄金法则,解锁价值投资背后的底层思维密码
- 《读懂巴菲特的投资逻辑》解码股神价值投资的底层哲学与实战智慧
- 《漫步华尔街》穿越市场波动,洞见理性投资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