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经济经济
《国家间政治》解码国际权力博弈与秩序塑造之道
铛铛铃2025-09-11【经济】587人已围观
简介
在政坛上流行着一句话:
“国与国之间没有永恒的敌友,只有永恒的利益。”
这句话的是非对错我们暂且不论,但在国际政治学理论界,确实有一个流派将这句话奉为真理,那就是现实主义学派。
今天我们要解读的书就是政治现实主义的开山之作——《国家间政治:权力斗争与和平》。
在解读这本书之前,我们先认识一下这本书的作者——汉斯·摩根索。
1904年,摩根索出生在德国一个犹太人家庭中。他很有学术天分,从进入本科到完成博士学位,只花了6年时间。
完成学业后,摩根索顺利进入日内瓦的国际问题研究所。
1937年,由于欧洲的反犹运动愈演愈烈,摩根索和其他犹太知识分子一样,选择远渡重洋,移民美国,并一直在芝加哥大学任教,直到去世。
1981年,也就是摩根索去世的第2年,美国政府为了纪念他的成就,专门设立摩根索奖,用来奖励那些在国际政治理论方面有杰出贡献的人士。
出版于1948年的《国家间政治》是摩根索的代表作。关于这本书,这里有两个背景需要介绍。
从时代背景看,本书出现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硝烟尚未散去,全球正处在战争与和平的过渡阶段。二战之后,世界格局重新洗牌,欧洲列强元气大伤,而美国和苏联则以超级强国的身份在国际政坛上崛起。学术界需要一个新理论来更好地理解战争与和平的关系。
从思想背景上讲,摩根索写作这本书是为了反思政治理想主义。二战前的政治家习惯从道德和理想出发,而不是从现实、利益和人性角度来考虑问题,这导致他们误判了世界形势,最终酿成史无前例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因此,摩根索想拨乱反正,让政治家实事求是地理解政治。
《世界国家间政治》全书多达60多万字,不过我们可以把摩根索想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归纳为以下三个:
第一,什么是政治现实主义?
第二,如何从权力斗争的角度来理解国际政治?
第三,国与国之间要如何实现和平?
我们先看第一个问题:政治现实主义是什么?
摩根索认为,国际政治同其他一切政治一样,都是为了权力而斗争。每个国家为了权力,都要与其他国家进行斗争,因此权力斗争是国际关系舞台上的永恒主题,这是政治现实主义的核心观点。
摩根索在这本书的开头就提出了所谓政治现实主义六原则,我们可以将其归纳为以下三个主张:
第一,政治现实主义认为,政治世界其实和物理世界一样,也受到客观规律的支配。这条铁律就是人性。在人类的种种欲望中,想要支配他人的欲望最为根深蒂固,这个欲望不可能被消灭,人与人之间的斗争因此就永不停息。
摩根索的这个观点其实是针对启蒙运动有感而发的。18世纪的启蒙思想家认为,人类是理性动物,从本性上来说,人都是能讲道理的,只要通过启蒙获得知识,把道理搞清楚了,大家就不会有冲突。按照这个逻辑,国家间之所以有冲突,无非就是还没找到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方案,没能认识到冲突只是偶然的,最终利益依然是一致的。所以政治的核心是帮人类找到一个解决纠纷的方案,权力问题变成了纯粹的技术问题。
比如说,一个国家的气候很适合种棉花,但工业不发达;另一个国家的强项是纺织业,但自然条件不行,缺乏原材料。如果工业比较强的国家要获得更多棉花,一种做法是发动侵略战争,花费巨大代价掠夺棉花;另一种做法是采用贸易的方式,两个国家的代表人坐下来谈,商量出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棉花价格,这样两个国家都能以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好处。
但摩根索认为,启蒙思想家的想法太过理想,也非常不真实。从古到今,人类相互厮杀的历史几乎就没停过。比如古希腊的雅典和斯巴达二强相争,比如中世纪十字军讨伐异教、争夺圣地,再比如美国的建国者们为了获得更多的地盘,就将印第安人赶尽杀绝。人性是有缺陷的,人类的世界注定不完美,利益冲突和对抗一直都存在,我们应该正视这一点,这是我们思考一切政治问题的出发点。
接下来我们看政治现实主义的第二个主张。
摩根索认为,不管是国内还是国际,政治的永恒主题就是权力,政治学应该从权力出发来思考问题。
比如说面对同样一项政策,经济学家、法学家和政治学家的思考角度是完全不同的。经济学家要问这项政策有多少经济上的好处,要投入多少金钱成本;法学家要看评估这项政策有没有违背法律,是否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而政治家,尤其是持有现实主义立场的政治家,要问这个政策对国家权力会产生什么影响。
我们举一个历史实例来说明吧。在1939年,苏联向芬兰发动军事攻击。当时国际联盟的两个领导——英国和法国,在处理这件事情上就左右为难。从法律的观点看,苏联这么做违反了国际法,必须受到惩罚,英法至少要和苏联断交;但从政治角度看,现实主义者会考虑,如果英国和法国决定惩罚苏联,向他宣战,这样做会对权力格局产生什么后果?如果英法对苏联宣战,那么他们在对付纳粹德国的同时,还要来应付苏联,更严重的是,宣战的决定甚至还会刺激苏联与德国结盟。
最后我们来看政治现实主义的第三个主张。
摩根索强调,政治世界必须和道德分离,政治家高尚的道德动机不一定会导向良好的政治结果。
比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英国首相张伯伦眼看着纳粹德国的逐渐崛起,但他不愿意介入欧洲政治,不肯先发制人,将希特勒政权扼杀在萌芽状态,而是抱着世界和平、人类大同的心,努力避免战争。正是由于张伯伦太过老好人了,导致他错失良机,最终让纳粹德国羽翼丰满,祸害全欧洲。
而反过来,有时候政治家的动机不一定高尚,但他的行动在政治上反而是成功的。二战时的英国首相丘吉尔,他不在乎什么人类大同的高贵理想,只执着于英国狭隘的国家利益,但正是动机狭隘的丘吉尔为终结二战做出杰出贡献,扎扎实实地给世界带来和平。
不过请大家注意,摩根索并不是说道德不重要,他只是认为,国家在国际舞台上表现的好与坏不能用道德标准来衡量。相反,如果不把道德与政治分离,有些国家可能会打着推广道德的旗号,对外挑起战争,大肆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
好,我们来回顾一下,政治现实主义的三个核心主张:
首先,人性是不完美的,人总是要想方设法去支配别人,这也导致了国与国之间永远存在冲突;
第二,从永恒不变的人性出发,政治世界永远关心权力,国际舞台上,国与国之间永远进行着权力斗争;
第三,在政治世界中,政治和道德必须分离,一向有高尚道德动机的外交政策或许会带来非常糟糕的政治后果。
政治现实主义的核心主张咱们就说到这儿,接下来就要看看摩根索是怎样从权力斗争的角度来理解国际关系的。
在这部分我们要搞清楚两件事:第一是国家实力,第二是权力斗争的形式。
刚才我们已经说过,权力斗争是国际关系的永恒主题。其实国家间的权力斗争主要就是国力的竞赛,国力强大了,在国际舞台上就能有话语权,就有能力去支配其他国家。
那么国力到底是什么呢?摩根索认为,一个国家的实力主要由物质力量、精神力量和外交力量这三方面构成。
首先是有形的物质力量,这包括一个国家的地理位置、领土大小,还有人口的多少。这一点很好理解,比如说美国作为目前世界第一强国,一定程度上基于它得天独厚的优势。美国的地理位置优越,没有强敌环伺,离欧洲和亚洲足够遥远;它幅员辽阔,自然资源相对丰富,也就不会在粮食和能源上受制于人,还能够拥有更多人口,士兵的数量也要比别人多。
反过来,阿富汗之所以长期以来是弱国,就跟他糟糕的地理位置有关。这个国家处在亚洲的中央位置,很容易卷入周边各国的政治斗争,再加上以山地为主,农业不发达,粮食供应都是个问题,这些硬件就决定了阿富汗的国力不强。
其次是无形的精神力量,最典型的就是民族性格。每个国家的民众由于长期生活在一起,总会受到某种共同文化的影响,这就产生了所谓的民族性格。
比如说德国的民族性格,就是遵守集体纪律,做事一丝不苟,能够坚决执行命令。一旦要进入战争状态,德国人就很容易适应转变,能够将大部分国家资源很快地变成战争工具,战争的主动权往往就在他们手中。
而美国的国民,他们整个文化氛围更倾向重视个人,不太容易支持国家的集体行为。所以尽管美国长期以来都拥有较强的军事实力,却从来没有挑起过世界大战,就算军方发动战争,美国民间也会发出强烈的抗议声。
除了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还有一个方面也很重要,那就是国家的外交素养。在国际政治舞台上,每个国家面对瞬息万变的国际形势,要时刻收集重要情报,进行重要的抉择和判断,这就非常考验一个国家的外交眼光。如果没有合格的外交素质,那么这个国家就算地理位置优越、兵强马壮,他也没法很好地把这些优势发挥出来,甚至会在犹豫不决中错失决策良机。
相反,有些国家的硬件不够好,却能凭借卓越的外交能力,在国际政治舞台上赢得一席之地。比如说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法国,在1870年开打的普法战争中,法国最终输给了他的邻居德国,由此沦为二流国家。但在军事上技不如人的法国,却擅长运用外交手腕,他知道对德国来说,俄国和英国是最大的威胁,于是法国努力与英俄两国结盟,挑拨他们和德国的关系,最终法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实现了逆袭,背靠强大的军事联盟击败德国,重新回到欧洲强国的阵营。
相信讲到这里,大家对国力的概念就清楚了。接下来我们就来谈谈国力竞争的模式。
摩根索认为,国际政治中的权力斗争有三种模式,一个国家要么是保持实力,要么让实力增长,要么是炫耀自身的实力。
我们先来看保持实力。一个国家若满足于当前的国际地位,而且维持目前的地位对他来说最有利,那么在外交上,他会采取一种维持现状的策略。这种策略往往出现在一场大战结束后,当时各国的国力排名都进行了一轮洗牌。对战胜国来说,他最需要用和平条约将胜利果实确定下来,让自己稳坐优势地位,保证下一场战争不会那么容易爆发。比如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英国和法国作为战胜国,就主导制订了凡尔赛条约,目的就在于维持住自己的权力地位,遏制德国的崛起。
有时候,维持现状的外交策略还可以是一个国家长期的外交思路。比如美国在19世纪,有位叫门罗的总统,他提出欧洲列强不应该再插手美洲的政治,美洲应该交给美国来管就好,作为交换,他答应美国也不会干涉欧洲的事情,不会给任何一个国家站队。历史上把这项政策称为门罗主义,这也成为美国100多年来的外交思路。
不过在国际政治中,经常上演弱国变强、强国变弱的戏码,维持权力平衡并不是唯一的外交选择。有的国家会主动出击,增强自己的实力,推翻现有的权力格局,改变国与国之间的强弱关系,让自己处于优势地位,这就是权力斗争的第二种形式。摩根索把它称为帝国主义。帝国主义的目标就是要征服一大片区域,把其中的国家都纳入自己的控制范围。假如没碰到特别大的障碍,这个国家就会无节制的扩张,试图把自己打造成世界帝国。古代的马其顿帝国、拿破仑统治下的法国,还有被希特勒控制的纳粹德国,这些都是推行帝国主义政策的典型案例。所以帝国主义的关键词就是征服。
根据征服手段的不同,通常又有三类帝国主义:
第一种是军事帝国主义,这是最显眼,也是最古老的帝国主义。一个国家通过军事胜利来征服另一个国家,改变国家之间的关系。军事帝国主义的优点是它能在最短时间内确立起霸权,但他的缺点也很明显,战争其实就跟赌博一样,一旦开战就胜负难料。打了胜仗固然能在短时间内获得巨大利益,可是一旦打了败仗,就失去了原来的国际地位,从强国变成弱国。所以军事上的帝国主义是一把双刃剑,高收益也高风险。
第二种帝国主义模式叫经济帝国主义,它不是用暴力来直接控制某个国家,而是用经济手段。像墨西哥、巴拿马这些中美洲国家,他们虽然都是独立的主权国家,却被美国拿捏得死死的。因为这些中美洲国家主要的经济来源就是向美国出售商品,美国用不着派遣军队,就能将这些国家的控制权抓在自己手里。相比起军事帝国主义,经济帝国主义不那么引人注目,但是风险更小,效果也更好。
第三种类型是文化帝国主义,前面两种帝国主义要么是暴力征服了领土,要么是用隐蔽的形式控制经济生活,但文化帝国主义利用了文化或者宗教的力量,让被征服者心甘情愿的服从统治。相比起来,文化帝国主义的政策是最温和的,但如果一旦成功,发挥的作用将会最大。比如说沙皇俄国就非常熟练地运用了文化帝国主义政策,沙皇既是俄国的政治领袖,又是东正教的宗教领袖,所以他就利用宗教的号召力,将势力范围扩展到国外东正教徒众多的地区,最终在19世纪控制了巴尔干半岛。
关于帝国主义的斗争策略,我们就讲到这里。接下来我们看权力斗争的最后一种模式,那就是施展自己的实力,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摩根索把这种行为叫做威望政策。
我们常说外交无小事,每个国家在外交场合都很重视细节,因为每处细节都在反映出国家实力的大小。比如在1945年的波茨坦会议上,英国首相丘吉尔、苏联领导人斯大林、美国总统杜鲁门,这三个人为了谁先走进会场争执不休,因为这三个国家的实力在当时已经是平起平坐了,英美苏三国一直无法达成共识,最后只好给会场开了三个门,让这三位领袖从不同的门同时进场。
除了一般的外交活动,炫耀武力、举办军事演习也是威望政策的一种重要形式。因为一个国家实力最直接的体现就是他的军事力量,邀请外国军事代表来参观军事演习,不是为了向外国人泄露军事机密,而是要让本国的军事力量给外国留下深刻印象。更极端的,像是冷战时期,美国和苏联在进行军备竞赛时,都要向对方展示自己有多少枚核弹头,从而达到相互威慑的效果。
好,我们小结一下这部分的内容。如何从权力斗争的角度来理解国际政治呢?在摩根索看来,国家间的斗争本质上是国力的竞赛,国力包括物质力量、精神力量,还有外交力量。以国家实力为基础,国际关系上就有三种权力斗争模式:第一种是保持现有的实力,采取维持现状的策略;第二种是让国力增长,采取积极的帝国主义策略;第三种是向外国展现自身的实力,所采取的是威望策略。
讲到这里,或许有人要问了,假如国际政治的主题是权力斗争,那么国与国之间是不是就斗个不停,一直打到全人类都灭绝为止呢?这个问题也是摩根索最关心的。不要忘了,《国家间政治》的复书名是“权力斗争与和平”。见证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摩根索一直在思考如何实现政治世界的和平。
在他看来,国家之间要实现和平,有三种重要的方式。
首先是直接限制国家发动战争的能力。由于军事力量是进行战争最重要的因素,所以实现国际和平的首要途径,最直观来说就是裁军,比如控制武器的数量,减少常备军的人数,或者将武装力量限制在一个固定的比例。通过裁军来维持和平,这从道理上讲是简单的,但在盛行丛林法则的国际社会,让国家主动放下武器可不是件简单的事儿。从历史上看,裁军是失败的多,成功的少。因此摩根索认为,想要裁军成功,通常来说有三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两个国家确实没有什么利益冲突,就像美国和加拿大,虽然美国的军事实力远远高于后者,但这两个国家都对彼此的领土不感兴趣,所以他们签订了协议,在国土交界处放弃了武装,打造一条不设防的国境线。
第二种能成功裁军的情况是,两个国家虽然有冲突,但其中一方实在太强了,拥有绝对的话语权。比如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的海军力量急剧膨胀,开始对英美在远东的利益形成威胁,所以英美两个海军强国就联合起来,跟日本签订华盛顿条约,规定日本军舰的数量不能超过英美,英美联合由此形成绝对的话语权,就可以成功限制日本的军事力量。
最后一种能够成功实现裁军的条件,就是世界各国发现,如果军备无限竞赛升级,很可能会打破整个格局的平衡,为了避免出现全盘皆输,大家都同意裁军。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二战后,国际社会对核武器的限制,这也是少有的赢得大量共识的裁军。
通过裁军来求得国际和平,我们就讲到这里。但摩根索也清楚,这种方式是治标不治本,武器是国际秩序不稳定的结果,而不是根源。导致国际社会陷入丛林状态的根本原因恰恰是主权国家本身,这就引出了实现和平的第二种方式。
想让世界和平,最理想的方式就是限制国家主权,终结国际社会的无政府状态,建立超越主权国家的国家联合体。虽然这个目标看似遥远,而且跟政治现实主义立场似乎很矛盾,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人类确实也不断为创立新的联合体而努力,其中最有效果的就是一些专门的国际职能机构,比如世界卫生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民用航空组织、世界气象组织等。这些机构满足了不同国家的共同利益需求,大家在这些方面的争议比较少,而且单凭一己之力也很难解决问题,于是团结起来,让渡出自己一部分主权,联合组建出世界机构。正是从这些职能机构出发,国际社会也慢慢演化出政治性的联合体,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欧洲共同体。欧洲共同体的前身其实也是三个职能机构,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叫欧洲煤钢共同体,他有专门的中央委员会,不受任何一个成员国控制,主要协调欧洲成员国的钢铁价格,规定钢铁进出口的关税,还能监督成员国有没有遵守约定,不遵守的话就进行惩罚。欧洲煤钢共同体渐渐插手传统意义上的国家内政,并形成了具有政治权力的国际机构,最终演变为欧洲共同体,再发展到今天的欧盟。
好,我们已经看到实现国际社会和平的方式:第一种是直接限制武装力量进行裁军,这样做的特点是治标不治本;第二种方式是对国家主权进行限制,试图一劳永逸地结束国际社会的无政府状态,但这种方式实在是过于理想和大胆,也面临着非常多的挑战。
从现实主义的立场出发,摩根索提出了第三种方式,那就是通过外交谈判来寻求和平。因为外交的首要目的就是用和平手段来促进国家利益。在现实世界中,一个国家为了守护自己的国家利益,就要跟其他国家产生冲突,严重的话还要爆发战争。外交官要做的首先是找准至关重要的核心利益,哪些利益是可以让步的,哪些是万万不能丢的,哪些是看起来重要,但实际上可替代的。
比如说,两个国家在争夺一块农田的控制权,其中一个国家的人民大部分靠种地谋生,另一个国家的人民主要依赖商业贸易。对于商业国来说,农田不是核心的国家利益,贸易关税的高低才是,这就为外交官赢得了谈判空间,他们可以将国家间的权力斗争限制在会议室内,让两个国家获得基本的共识,最终解决冲突。
当然,外交谈判失败的例子要远远多于成功,但在交织着利益纠缠的现实世界,用妥协和交易来换取和平,或许是最无奈却又最可行的做法。
关于《国家间政治》的主要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最后我们来谈谈这本书的影响。
从学术上说,《国家间政治》这本书为我们搭建了一个理解国际政治的优美框架。摩根索提出的政治现实主义的主张牢牢抓住了权力这个关键词,将看似复杂的国际事务整理为可以分析和研究的对象。一直到今天,这本书依然是国际政治研究的必读经典。正如一位当代政治学者所评价的:“如果国际关系这门学科有奠基人的话,那就是汉斯·摩根索。”
从实践上看,《国家间政治》这本书其影响确实不限于象牙塔内,他还改变了20世纪美国的外交思路,让美国抛弃了19世纪的理想主义,转而采用了更加务实的现实主义政策。美国在冷战中后期为了遏制苏联,决定与中国恢复外交关系,这就是现实主义思路最鲜明的体现。而美国的这一决策,最终也深刻地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进程。
好,《国家间政治》就为你解读到这里。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很赞哦!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