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科普科普

《垃圾之歌》:垃圾堆的秘密:废纸、塑料与环境的对话

铛铛铃2025-09-20科普431人已围观

简介

今天为您解读的书是《垃圾之歌》

副标题:垃圾的考古学研究

2019年,上海开始实行垃圾分类,其他城市也陆续修订垃圾分类细则,准备在两年之内实行。这大概是垃圾话题距离普通人最近的一次,每个人都加入了这场意义重大的改变。垃圾分类让我们的生活没有以前便利,但垃圾处理方式的升级已经刻不容缓。翻一翻近两年的新闻,垃圾与环境的相关报道令人触目惊心:野生动物因为误食垃圾死去,小海龟在塑料环中痛苦长大,深海4千米发现微塑,相当于海洋中的pm2.5。不得不承认啊,对于垃圾我们了解得太少,它的产生与处理,关系着人类和其他生灵的生存环境,也关系着地球的未来。

《垃圾之歌》这本书出版于1992年,它介绍了美国的一个垃圾考古计划,用考古学的方式,揭示了垃圾在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的命运变迁,以及20世纪美国垃圾处理方式的改革,帮助我们通过垃圾理解人类行为,对如何处理垃圾也有一定的启发。

这本书的作者有两位,分别是威廉·拉什杰和库伦·墨菲。威廉·拉什杰是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的人类学教授,现代垃圾研究的先驱,创立了本书介绍的垃圾考古计划。另一位作者库伦·墨菲,是美国《大西洋月刊》的执行编辑和专栏撰稿人。两位作者合力将一个庞大的垃圾世界,用一种科学且有趣的方式呈现了出来。

我将分三个部分来介绍这本书:第一,什么是垃圾计划;第二,垃圾计划有哪些发现;第三,垃圾处理技术经历了怎样的变迁。

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垃圾计划吧。1971年,本书作者拉什杰在美国哈佛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毕业之后,他被亚利桑那大学聘为人类学的助理教授。他教授的考古学课程非常受学生欢迎,垃圾计划就起源于他教的一门课程。这门课是教学生们怎么理清物质证据、精神世界以及行为模式之间的关联,比如根据遗址中的锅碗瓢盆,推测古人的饮食习惯。学习这门课的学生,要独立完成一项可以显示物品与行为关系的项目。有两个学生为了调查精神水平与物质生活的关联性,在亚利桑那大学所在城市图森市展开了调研。他们从富人区和穷人区各收集两个家庭的垃圾做比较,结果发现,两个区域的人们吃的牛排、汉堡,喝的牛奶都在差不多数量,并且穷人区的家庭也会购买昂贵的教育用品,似乎看不出什么规律,这与他们的假设有所不同。他们设想的,是有钱人精神境界更高,使用的物品自然和穷人也不一样。当然,这个实验有一个明显的问题,就是样本量太少,无法得出很客观的结论。不过,这个研究引起了拉什杰的兴趣。拉什杰当时正在研究玛雅文化,他忽然意识到,研究玛雅文化也是通过挖掘过去人们丢掉的东西来进行的,为什么不能运用这个方法,来研究现代人的物质与行为的关系,乃至于人类自己的文化呢?

于是,1973年,拉什杰正式建立并启动了垃圾计划。他动员了一批学生和教职工来实施这个项目,同时寻求资金支持。后来,他们从美国农业部获得了一笔补助,让项目组与图森市政府合作,调查城市居民们买了什么、扔掉了什么,以及扔掉了多少。所以垃圾计划一开始是在图森市里翻找社区居民的垃圾桶,收集各种新鲜的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局每周会随机把5-8户家庭的垃圾从指定的调查区运送给项目组,拉什杰和学生们对垃圾做分类、称重、记录和分析。虽然这是一项非常精确、严格的科学研究,但他们的工作环境却不那么美好,要了解垃圾,必须碰它、摸它、吻它,然后才能将它变成资料记录下来。所以项目成员们往往要戴厚手套和面具,还要接种传染病疫苗,防止从垃圾中感染病菌。

在他们的努力下,收集来的垃圾一共被分为190类,这190类又可以归为几个大类,比如食物、药品、卫生用品、宠物用品、家庭园艺用品等等。每一类物品都要把关键信息记录在一个标准表格里,包括收集的日期、来自哪个调查区、物品的代号,比如001就是牛肉,通过包装盒上的信息,记录物品原始重量和体积、价格,还有被丢弃时的重量等等。几年来,所有表格的记录构成了一个庞大的资料库,资料库一共有200万张表格,来自于1.5万户的垃圾样本。它不仅回答了很多特定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它是一个系统性的、不带任何假设的数据库,让研究者可以用现成的资料,来回答未来可能产生的问题。

垃圾计划最初10年,就是通过城市中的生活垃圾,研究物质与人类行为的关系。到了1987年,伴随着人们对垃圾危机的担忧,拉什杰把注意力转移到了垃圾填埋场,垃圾计划的研究重点也相应变为了解填埋场垃圾的处理技术,以及垃圾危机的本质。垃圾计划一共挖掘了13个填埋场,美国境内九个,另外加拿大还有四个。其中最大的是纽约市史坦登岛的垃圾填埋场,占地12平方公里,如果全部填满,体积将达到埃及胡夫金字塔的25倍。与城市垃圾收集方法不同,挖掘填埋场使用的是一种叫做斗式螺旋钻的重型设备,它可以深入垃圾场的不同部分,从特定的几层取出垃圾样本。垃圾计划的工作人员在对垃圾样本进行分析、分类和称重。美国不少填埋场因为太满了而提前关闭,什么垃圾的体积占比较高呢?当时没有可靠的资料描述不同种类的垃圾在填埋场中的体积,所以垃圾计划在分析中加上了体积测量这一步。截止到1991年,垃圾计划运行的20年间,他们收集过的垃圾体积达到1350立方米,可以堆成一个底边17米、高13米的金字塔。

作为考古学家,拉什杰领导的垃圾计划使用了很多典型的考古学办法,比如当垃圾从填埋场挖出来以后,后续的工作步骤参照了田野考古的流程。项目研究人员首先记录垃圾温度、深度,然后初步筛选、分类判断年代,并采样判断。填埋场垃圾年代使用的是垃圾中的报纸,或者产品标签中的信息,以及他们在前期分析家庭垃圾时发现非常好用的物品——易拉罐拉环。每个时期的易拉罐拉环都是不同的,用考古学的话来讲,这种仅仅会大量出现在某一时间就消失的物品,叫做地层指标。垃圾计划的发现不光对考古学,还对很多其他领域产生了影响,包括食物浪费、危险品处理、垃圾填埋场管理等等。考古学也被证明可以用来解决许多现代问题。垃圾计划的影响力之大,直接催生了一门新的学问,叫做垃圾学,研究垃圾学的专家就叫垃圾学家。

第二部分,我们讲讲垃圾计划中都有哪些发现。在垃圾计划成立的年代,人们对于垃圾的研究基本是一片空白,所以每一个发现无论大小,都属于新发现,甚至有不少发现完全颠覆了人们的传统观念。

首先,垃圾计划有一个重要结论,那就是食物越短缺,人们的浪费比例越高。这是不是和你想象中的情况相反呢?在上世纪70年代,美国有两次牛肉和糖的短缺浪潮,垃圾计划分析对比了短缺前后人们丢弃牛肉和糖的数量,发现短缺时是风调雨顺时的三倍。垃圾计划给出的猜想是,食物短缺的消息会引发人们的抢购,人们会大量采购短缺的食物,包含他们平时不熟悉、不食用的部位或者种类,这些往往会被优先丢弃,因为抢购回来了也不爱吃。结合这个发现与更多的资料,垃圾计划得出了食物垃圾第一定律:饮食的重复性越高,你所丢弃的食物就越少。什么意思呢?比方说,一个家庭日常食用切片面包,那切片面包出现在垃圾中的几率就很小,最多只有碎屑和面包皮而已,因为人们经常食用它。而特制的面包,比如热狗面包、硬面包等,丢弃的比例则在30%60%之间,因为人们只是在特别的一餐或特定场合吃一次,剩下的就藏在冰箱深处,最后被丢掉。作者自嘲说,这个发现没有人会喜欢,因为营养学家鼓励的是人们多摄入不同种类的食物,食品公司则通过不停的推陈出新,改变食品包装来赚钱。

农业部也一直在赞助垃圾计划,他们合作进行了很多分析和调查,从中发现了不少人类行为偏好。比如面对调研时,人们倾向于低报薯片、冰淇淋等垃圾食品以及酒类的食用比例,高报健康食品的食用比例,但是观察这些家庭的垃圾,显示出来的结果往往不是那么回事儿。另外,垃圾计划还发现,人们报告他们所使用和丢弃的物品,也和真实结果存在显著的差距。就像美国诗人艾略特说的,人类无法忍受太多的真实,但是垃圾不会骗人,人们拥有并抛弃的东西,比他们自己更能真实地反映他们的生活。

美国人口普查局更是发现了垃圾计划的社会意义,他们请垃圾计划出马,看看能否依靠社区垃圾大致重塑一些地区人口的年龄和性别比,因为有人怀疑人口普查漏算了少数族裔成年男子。这其实是一个典型的考古学问题,幸好那时垃圾计划已经积累了多年的资料库,他们分析不同种类的垃圾与家庭人数的关系,发现用塑料垃圾的重量来推测家庭人口数量最准确,再结合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人群丢垃圾的特点,发现1990年整个哥伦比亚特区的人口漏算率大约在7%,每个社区成年男子的误差约为10%

垃圾计划在填埋场也有不少有趣的发现。在这之前,普通大众媒体甚至是垃圾专家对垃圾填埋场里有些什么都知之甚少。还记得垃圾计划在研究填埋场时额外加入的体积分析吗?想象一下,你觉得垃圾填埋场中体积最大的几种垃圾是什么呢?在调查中,美国人认为快餐盒、泡沫板和纸尿裤是三大垃圾来源,这些垃圾确实是常见垃圾,但远不能算占满垃圾填埋场的前排选手。垃圾计划一共分类过14吨来自填埋场的样本,刚才提到的三种垃圾实际上只占垃圾填埋场容量的3%,而真正占据填埋场体积的垃圾一直都被大家忽略了,它就是纸。调研中,人们远远低估了纸质垃圾的占比,以为只有6%,事实上,它在填埋场中真正的体积占比高达40%,其中光报纸就占了13%。除此以外,还有各种用于包装的纸制品、电话簿、说明书等等。随着电子社会的到来,相信新的纸质垃圾比例会有一定下降,但是由于打印机的普及,不少商品的过度包装,以及纸制品体积不会缩小的特点,纸质垃圾还将长期在固体垃圾中保留很大比例。

听到这里呀,你也许会问,怎么从垃圾填埋场里挖出的样本还能看得出它是报纸、包装纸、电话簿呢?这里就要介绍关于垃圾填埋场的第二个出人意料的发现。很多人都认为,在垃圾填埋场的中心,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化学反应和生物活动,这个猜想让人又爱又恨。一方面,这个过程似乎可以将垃圾快速分解为腐殖土,回归大自然的怀抱,看上去十分环保;另一方面,化学反应旺盛,也预示着有可能会繁殖出大量细菌等有毒物质,伴随着垃圾中的液体一起流入土壤,听起来又非常危险。这可怎么办呢?没错,垃圾填埋场里某些生物分解的反应会制造出甲烷气体,以及少许的硫化氢等气体,所以现代垃圾填埋场还必须规划甲烷井,也就是把打孔的管子插到填埋场底部,排出甲烷。但是,与人们想象中热火朝天的微观反应相反,填埋场内部可以称得上是安静。有些有机物确实会进行生物分解,不过一会儿以后就会停止,某些有机物则没有任何生物活动,即便是甲烷气体,制造量也不如理论上的一半,甚至有些只达到1%。究其原因呀,是填埋场的内部条件不足以支持活跃的生物反应。第一,只有食物与庭院垃圾等有机物才能参与生物反应,而这类垃圾只占填埋场里全部垃圾的5%10%;第二,填埋场内部没有氧气,微生物难以生存;第三,垃圾紧紧地压缩在一起,没有流动性,无法充分反应;另外还有温度、酸碱度等等条件限制。这也就是为什么垃圾计划挖掘出来的样本,像热狗和莴苣之类的东西,看起来就像是最近被扔掉的一样,几十年前的报纸仍然完好无损,可以阅读。垃圾计划在填埋场的发现,填补了垃圾结构的信息空缺,也纠正了人们的一些错误认知,为垃圾处理技术的研究打下基础。

我们要讲的第三部分,属于垃圾计划后期研究的内容,就是垃圾处理技术经历了怎样的变迁。从古至今,人类最喜欢的垃圾处理方式就是随手一丢。古代的狩猎者们一年迁徙数次,把垃圾丢在营地周围,也没什么太大的问题。但是慢慢的,当人类成为定居动物以后,垃圾就不适合丢在固定居所的周围了,人类开始与垃圾作斗争。古代的玛雅文明会把垃圾堆在露天的某个地方一起焚烧,也会回收垃圾,比如说陶片、石器等。从史前时代到启蒙时代,这段时间人们还能忍受自己产生的垃圾,自己通过各种方法处理掉。到了工业革命以后,自己处理垃圾的方法行不太通了。工业革命吸引了数百万人涌向拥挤的城市,同时大幅度增加了消费品的数量,而这些商品最终都会变成垃圾,人们慢慢的有意识向身边某个集中的地点倾倒垃圾。1895年,美国一位退役军人小乔治·沃伦担任纽约市长后,创设了美国第一个全方位的公共垃圾管理制度,他和2000多名穿着白色衣服的员工清除街道上的垃圾,统一送往清道场和焚化炉,有些垃圾经过焚化后体积变小,和其他的垃圾一起被倾倒。到了1980年,八成的美国城市有了垃圾处理系统。但是,露天的清道场始终不是垃圾的好归宿,它有着让人无法忽略的恶臭,并且可能在空气中滋生细菌,带来疾病,所以就诞生了垃圾填埋场。

关于现代的垃圾填埋方法到底是谁发明的,有的说法是英国人在上个世纪20年代发明的,也有历史学家发现,美国在更早之前就出现了类似垃圾填埋场的做法。垃圾填埋一般是采用分层覆土掩埋的方式处理垃圾,每天新运来的垃圾经过压缩后倒进填埋场,再覆盖上一层大约15cm厚的泥土。垃圾填埋场有的设在没有裂缝的地面上,也有的挖一个大坑,或者利用开采资源时形成的洞穴,洞穴的底部要铺上粘土和塑料条,将垃圾与环境隔离开来,保持干燥,避免液体渗漏到地下水中。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现在的垃圾填埋已经有相当严格的选址、设计、运行和维护的标准。现代化的填埋场造价非常高,据作者介绍,在上世纪90年代,在美国建一个80英亩(约32公顷)的填埋场,要花费约3300万美元,而关闭时还要花费800万美元。在1945年到1960年,美国建立了1000多个垃圾填埋场,随着垃圾的快速产生,填埋场也被快速消耗着,适合建垃圾填埋场的地址越来越少,人们感受到了垃圾危机。但是美国人并没有特别积极地寻找新的地点建设垃圾填埋场,例如德州在1976年发出了大约500张填埋场许可证,但第2年只发出50张。新建填埋场的障碍除了高昂的费用,更多是心理和政治因素,没有人愿意在自家附近建垃圾填埋场,对于政客们来说,调动资源建设填埋场只会得罪选址附近的居民,对政治生涯没什么好处。因此啊,垃圾填埋不是一个可持续的解决办法。

除了填埋以外,垃圾处理历史上还有另外两项重要技术,一个是焚化,另一个是减量,这两个技术19世纪从欧洲传入美国。其中焚化法出现的比较早,1885年,美国陆军在纽约的总督岛建立了第一座美式焚化炉,到1908年一共建了180座焚化炉。然而因为费用问题以及垃圾燃烧不完全,引起了广泛的不满,10年后,全美只剩十多个城市的焚化炉还在运转。十九二十世纪之交,垃圾减量法在美国风靡一时,现代的垃圾减量理念包含三块内容:第一是从源头上减少垃圾,产品的设计与生产阶段就充分考虑减少废弃物的产生;第二是减少中段轻运量,也就是在垃圾产生时,将可以利用的资源分离出来;第三是减少末段处理量,也就是减少垃圾填埋。我们现在大力推行的垃圾分类,就是垃圾减量的重要措施。说到美国垃圾减量的时代,不得不再次提到1895年的纽约市市长沃伦上校,是他将垃圾减量理念普及到普通群众,他发动了纽约市民参与垃圾分类计划,将玻璃、纸类和湿垃圾放入不同的垃圾箱用于回收。不过当时的纽约市民并不配合,所以很快他不得不停止这个方案。但沃伦上校不是一个轻易放弃的人,第2年,他与专门做减量工程的公司签下合同,提供湿垃圾给工厂,让他们通过处理垃圾赚钱。于是,减量工厂在全国如雨后春笋般的建设起来。减量工厂把湿垃圾和动物尸体熬煮成油脂和渣子,比如死亡的军事储备马,熬出的油脂可以卖做肥皂、蜡烛、润滑油等物品,渣子可以当做肥料。副作用呢,是工厂会发出恶臭,同时会排出黑色的废水,污染附近水资源,美国人难以忍受这些,所以慢慢的,减量工厂也关门歇业了。据考证啊,最后一家减量工厂在1959年于费城停止营业。

于是焚化法又卷土重来,并且伴随着上世纪70年代的能源危机,人们把目光聚焦到了垃圾的能量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垃圾中可燃物、易燃物的含量大幅度增长,提高了生活垃圾的热值,焚化炉也革新了技术,换了一个时髦的现代化名字,叫能源回收设施。能源回收设施有两种形式,第一种叫垃圾燃料再生设施,它把固体垃圾敲碎,利用磁铁和吹风机除去金属,然后用过滤网筛除沙土、碎玻璃、石头等不可燃的物质,层层淘汰后,留下的可燃物可以卖给发电厂,或者就地焚烧获得能量。这种设施并没有广泛推行,原因是对所用的垃圾很挑剔,裤袜等垃圾会缠住切碎机,湿度高的垃圾会影响燃料质量,还有电路板和含汞的物品,燃烧会产生有毒气体,也不能使用。第二种能源回收设施叫做集体焚化炉,这种焚化炉比前面那种在设计上要简单,垃圾在高温炉膛内燃烧,变为废气进入二次燃烧室,燃烧完全再通过喷水装置除尘,除尘后经烟囱排入大气。垃圾燃烧使中央锅炉的水温上升,产生的蒸汽可以推动滑轮产生电力。焚化后,残余的固体灰烬体积只有原始垃圾的5%,能大大减少固体废物量,缓解垃圾填埋的压力。然而,垃圾焚烧的过程中会生成多种污染物,包括粉尘、酸性气体、重金属和二恶英,二恶英是国际公认的剧毒物质,具有不可逆的三致毒性,致畸、致癌、致突变。为了平衡垃圾处理的现实问题以及环境保护的需求,各个国家都出台了二恶英排放标准。

对这些垃圾处理办法,如果一定要排个优劣顺序的话,美国环境保护总局及大多数美国环保团体都认为,垃圾减量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应该在第一位,随后是焚化、填埋。不过作者有不同的看法,因为垃圾减量的第一要求就是非消耗品的质量要好、寿命要长,人们不用频繁更换,但是现在的非消耗品在不断的推陈出新,比如小家电、电子产品,很多时候啊,人们抛弃旧物不是因为东西坏了,只是喜新厌旧,或者新一代产品功能更强大。虽然垃圾减量的理念很先进,但不太符合时代的现状。作者认为,要达到比较好的垃圾减量效果,最好是通过市场力量来运作。比如在西雅图,居民可以选择三种不同容量的垃圾桶,垃圾桶的月清理收费随容量增加,另外再配备可回收垃圾的垃圾桶,这个垃圾桶不收费。从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西雅图平均每户一星期的垃圾从三个半中型垃圾桶降为一个中型垃圾桶的量。这个办法的好处在于,它没有命令居民改变生活方式,而是通过经济手段让大家自己选择,同时还可以倒逼物品制造减少包装,或者设计更多能回收利用的产品。

垃圾计划帮助我们重新认识了人类的行为,并且有其独特的商业社会价值。最后,作者还从社会管理的角度提供了一些新的视角和思路:第一,不要将垃圾问题当做危机处理,垃圾问题确实严重,但还是有办法可以解决,记住临危不乱;第二,培养民众为垃圾处理付费的意识,垃圾处理和警察、消防或者污水处理一样是公共服务,我们应该为其付费;第三,善用经济手段,经济手段有时比道德劝阻更好用。

以上就是《垃圾之歌》这本书的主要内容。地球每天都在繁忙的运转着,我们一方面在不停歇地制造垃圾,另一方面要耗费数倍的精力处理垃圾。在这个过程中,市场的力量更强,还是人心的力量更强呢?可能你不屑于一个塑料袋儿花费的两毛钱,但却不希望看到海龟因为塑料袋而窒息。经济手段只是无奈之举,希望每个人都建立起垃圾减量的意识,不要让自己的家园一步步被垃圾吞噬。同时也相信未来有一天,我们可以打造一个全方位的环保垃圾处理系统,让人类不再为垃圾所困扰。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微信收款码   微信收款码

很赞哦! (0)

发表评论

本栏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