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科普科普
《致命元素》 :毒药历史探秘:贝多芬、拿破仑死亡真相的追寻
铛铛铃2025-09-20【科普】447人已围观
简介
今天要为你解读的书是《致命元素》,副标题是“毒药的历史”。
毒药曾经是最好的谋杀工具,特别是在科技不发达的古代,它往往能逃过法医的检测,让凶手逍遥法外。今天我要给你介绍的就是过去常用于毒杀的五种致命元素,它们分别是:汞、砷、铊、锑、铅。
古今中外,不知多少人在不知不觉中命丧它们之手。直到今天,它们也依然存在于餐饮、医疗、化妆、工业、装修等各行各业,从未远离过我们。
本书的作者约翰·埃姆斯利,曾经在伦敦大学从事化学研究和教学工作,现在是英国剑桥大学化学系的驻校科学作家。他还在2003年获得过德国化学会颁发的作家奖。
在这本《致命元素》里,埃姆斯利除了介绍这五种元素的化学性状,还详细挖掘了它们在历史中扮演的角色。从拿破仑、贝多芬的死,到罗马帝国的倾覆,原来这背后竟然都有这些致命元素的影子。而借助最新的技术,我们得以在这些事件中发现前人无法发现的真相。
下面我们就来逐一认识这五种致命元素。
第一个致命元素是汞。汞我们都不陌生,它俗称水银,是在常温常压下唯一以液态形式存在的金属。
相信很多人都读过童话《爱丽丝梦游仙境》,里面有个重要的角色疯帽子,她性格怪诞、爱激动、神经质、举止疯疯癫癫。疯帽子的这些症状,其实就是慢性汞中毒的典型特征。都说艺术源于生活,童话里的疯帽子是个制帽匠,而在18、19世纪,西方的制帽行业确实有一种“疯帽病”。患病的帽匠性格暴躁多疑,浑身颤抖,无休止地唠唠叨叨。当时还有句俗语叫“像制帽工一样暴躁”。而这一切都是因为制帽匠在处理动物皮毛时,必须使用一种化学试剂硝酸汞,长期接触就能让人中毒了。
汞的毒性取决于它的形态。液态汞的危害是很小的,即使喝下去一点,也不大可能导致死亡,因为液态汞在通过消化道的时候不会被吸收。在过去,医生还把液态汞用作药物,少量汞对肾脏具有刺激作用,能利尿。据说有人曾经将重达一公斤的汞当作利尿剂喝了下去,最后没有死。
但是请注意,液态汞能在常温下挥发,一旦形成汞蒸气,它就会展现其魔鬼的一面了。汞蒸气可以通过肺部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系统,然后进入我们的大脑,从而造成精神失常。在过去的好几个世纪,人们一直没有意识到汞蒸气的危害,就连伟大的科学家牛顿也不例外。
1940年,人们打开了一箱封存了250年的牛顿手稿,发现了这位大科学家实际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炼金术上。牛顿相信,古代炼金术士知道如何用汞制造黄金。他有时通宵达旦地做跟汞有关的实验,尤其是对汞进行高温加热,这使他吸入了大量的汞蒸气。在牛顿炼金实验达到顶峰的那段时间,他在书信里写道,自己饱受精神紊乱的折磨,出现了严重的失眠、记忆力丧失和迫害幻想症,有时一连五个晚上都无法入睡。所有这些都是汞中毒的特征。
虽然牛顿本来就以脾气暴躁著称,一生都有明显的精神病倾向,但后人通过分析牛顿头发样本,发现他头发中的汞含量接近正常值的15倍,这也证明了牛顿偏执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和汞有关。
不过,汞蒸气还并不是最可怕的,至少牛顿活到了八十四岁高龄。汞最危险的形态是它的有机化合物,也就是与碳原子构成的化合物,比如甲基汞。
在人体中,甲基汞能跟硫原子结合,伪装成氨基酸而不被人体识别,这样就能毫无障碍地在人体中流动。一旦它进入大脑,汞原子就会与甲基分离,从有机汞变成无机汞,而大脑是无法将无机汞排出的,这将造成永久性的脑损伤。
汞的化合物中最为致命的是二甲基汞,它不光能在物质间自由流动,而且只要针眼大小就能要人命。美国曾有一位化学家在实验中,不慎将二甲基汞的滴液粘到了橡胶手套上,他以为手套可以保护自己,没有立即脱下手套,没想到二甲基汞穿透手套进入皮肤,导致他中毒死亡。
更可怕的是,任何形式的汞,都可以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剧毒的甲基汞,它们会通过食物链,影响微生物到人的所有生物。
1956年,日本爆发了轰动世界的水俣病事件,就和甲基汞有关。当时,日本氮肥公司长年累月地把工业废水排放到九州岛的水俣湾,这其中就包括了600吨的汞。海中的微生物将汞转化为甲基汞,通过鱼虾将灾难带到人间。水俣湾的海鸟从空中跌落,猫跳到海里自杀,狗和猪都得了奇怪的疯病,附近渔民精神失常、抽搐、瘫痪、视觉丧失,有的痛苦死去。半个挖耳勺大小的甲基汞就可以置人于死地,而当时水俣湾的甲基汞含量足以毒死两个日本的人口。
令人遗憾的是,工厂并没有因此停止排污,反而掩盖真相,甚至采用暴力手段阻挠调查。直到12年后,日本政府才正式认定是排污导致了汞污染。这次事件一共导致2265人受害,其中1784人死亡,这也是人类环保史最为惨痛的教训之一。
以上我们了解了汞,下面我们要讲的这种元素和大名鼎鼎的砒霜有关,它就是砷。砒霜就是砷的氧化物,三氧化二砷。
其实砷是人体必备的微量元素,一个体重70 kg的普通人体,含有大约七毫克的砷深化合物,可以刺激新陈代谢。据观察,服用含砷的药物可以增加体重,因此在20世纪,有人曾在饲料中添加含砷的物质,以此来提高猪和禽类的产肉量。砷还能加速细胞提供能量的化学过程,一些赛马师把砷当成兴奋剂给马服用,来提高比赛成绩。但这种做法非常危险,砷含量只要稍微高出正常值,就会产生有害作用。
据说,在19世纪,奥地利和西班牙边境的农民将三氧化二砷,也就是砒霜当作补品服用,像吃盐一样把它撒在面包和熏肉上。男人声称,这能使他们变得更加有活力,还能增加性能力;女人服用则会变得丰满,而且脸颊红润。这其实是因为砷破坏了皮肤表面的毛细血管。他们有些人每天服用砷长达40年之久,有的还远远超出了致死量。这听上去简直匪夷所思,但后来医学实验证明,人的确可以通过逐渐增加剂量来对砷产生免疫力。不过请你千万不要尝试,要知道,砷几乎算得上是史上头号杀人毒药,特别是砒霜。它不仅毒,而且导致的呕吐和腹泻症状与许多常见的疾病非常相似,没有一个症状是它特有的,所以医生们很少能诊断出砷中毒。甚至有人用砷毒杀了30多人,而一直未被发现。
历史上最臭名昭著的投毒者,要数罗马皇帝尼禄的母亲阿格丽品娜。她为了嫁给罗马皇帝,先后用砒霜毒死了自己原来的丈夫、前任皇后以及皇太子等儿子。尼禄被立为皇位继承人之后,他又毒死了皇帝。
用砷来杀人,不仅是宫廷斗争的常见手段,在民间也非常盛行。在法国,砷被称为“继承粉末”,那些想要谋杀亲戚以独吞遗产的人,可以从许多秘密组织那里购买这种毒药。可想而知,用砷来实施谋杀的做法有多么普遍。
在无数砷中毒的案件中,有一件最著名而且离奇,那就是拿破仑之死。1821年,年仅52岁的拿破仑死于流放地圣赫勒拿岛。很多人相信拿破仑是被人投毒害死的。拿破仑去世20年后,他的尸体被运送回巴黎时,竟然几乎一点都没有腐烂,这是砷中毒的标志,因为砷本身就有杀菌防腐的效果。分析表明,拿破仑头发中的砷含量是正常值的100倍。科学家还发现,拿破仑头发中砷元素的分布并不均衡。人的头发平均每天大约长0.35 mm,因而一根头发上的不同分段可以显示一个人在不同时期的中毒程度。而在拿破仑死前的六个月内,他头发中的砷含量在不断发生变化,先由多变少,再由少变多。如果是有人蓄意投毒,那么摄取砷的剂量应该比较稳定才对,怎么会出现忽多忽少的情况呢?
本书提供了一个特别的观点,毒死拿破仑的是他房间中的壁纸。这听起来有点莫名其妙,壁纸如何能杀人呢?原来在当时,砷是印刷壁纸的重要颜料。在过去,含砷的颜料被广泛使用,雌黄和雄黄都是砷的硫化物,它们呈现出鲜艳的黄色和红色,尤其是雌黄,金灿灿的颜色,让它被称为王室黄或者国王黄。1775年,人们用亚硝酸铜制造出一种美丽的绿色,这种绿色非常适合印刷壁纸,尤其是那些以花草为主题的壁纸。19世纪欧洲生产的壁纸中,有4/5都含砷。一个40多平方米的起居室,墙上的壁纸中所含的砷在理论上足以毒死超过100个人。
但是壁纸中的砷是不会自己从墙上跑下来进入人体的,那么毒性从何而来呢?原来粘贴壁纸需要使用面粉做成的浆糊,浆糊为微生物的生长提供了营养,尤其是在潮湿的环境中,微生物繁殖旺盛,会将周围的砷转化为含有砷的气体,释放到空气中,使人中毒。这就能大体解释拿破仑体内砷含量的变化了。因为天气在变化,湿润的天气比干燥的天气更有利于微生物的生长,因此释放出的毒气会在不同季节有所不同。
现在问题来了,谁都不知道拿破仑死之前居住的朗伍德宫到底装修成什么样子,如何证明这些砷确实来自于壁纸呢?1980年,英国的一个电台在节目中提出了这个问题,热心的群众被发动了。一位听众马上想起,自己家里有一本传了好几代的剪贴簿,里面有拿破仑去世前所住房间的壁纸。原来,这个听众的一位前辈在1823年前去参观的时候,从墙上撕下来了这块壁纸。还有一位听众,他有一张画,画上描绘了拿破仑在生命最后阶段居住的房间。两个人的私藏拿出来一对比,画上的壁纸跟前一位听众保存的壁纸图案一模一样。科学家对这块壁纸做了分析,发现里面果然含有砷。如果换算成一个房间的面积,那壁纸中的砷含量足以致命。这种壁纸很可能是拿破仑自己选定的,因为壁纸上的绿色和金色是皇位的象征。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那么给拿破仑下毒的正是他自己。虽然那些壁纸可以使他重温辉煌的过去,但也加速了他个人的灭亡。
好了,相信砷的毒性已经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接下来要说的这种元素呢,毒性和砷不相上下,但有趣的是,它是自己的解药,这种元素就是铊。
铊是一种类金属,也就是介于金属和非金属之间的物质。它被广泛应用于工业,用铊来制造合金,可以增加金属的强度和硬度,比如子弹头就含有铊。制造子弹时,每个批次的铊含量都有所不同,因此鉴定子弹就是通过检测铊来确定子弹出处的。
铊虽然有毒,但铊中毒的症状也很明显,服用铊会迅速导致剧烈的呕吐,还没来得及被吸收,就已经被排出体外了。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铊就是自己的解药。中世纪的时候,如果人们头一天晚上吃撑了,就会在用铊做成的酒杯里倒一些葡萄酒,第二天早上喝下去,然后很快就会呕吐,从而清空胃中的食物。
所以要想使用铊来谋杀,前提条件是短时间内不发生呕吐,让它在人体中停留足够长的时间。比如19世纪的俄国曾发生三起铊毒杀案,凶手使用小伎俩多次摄入的方法,害死了他的三位女友。受害者在遭受了漫长而痛苦的折磨后才死去,他们因丧失食欲和呕吐而日益消瘦和憔悴,最终死于全身器官衰竭。但它们看上去就像是自然死亡或者死于肺结核。
尽管铊这么毒,但很长一段时间它都被当作药物使用。人类使用铊来治疗疾病的历史已超过3000年,不同的铊化合物对于不同的病症有疗效,简直是包治百病的万能药。除了催吐以外,人们还用它治疗发烧、天花水肿、梅毒,甚至制作成发汗药和减肥药。在中世纪,人们还把铊做成小球治疗便秘,小球被吞下去之后,就会刺激肠子帮助排泄,然后人们再在排泄物中找回小球,洗干净保存起来,以便下次再用。据说在许多家庭,这种金属球还被一代一代的传下去。但是这些五花八门的药物,有些在后来被证明是无效的,而且还有强烈的副作用。一些病人在接受治疗以后,反而中毒而死。这其中就包括莫扎特。
1791年,一位陌生人找到莫扎特,重金聘请莫扎特创作一首安魂曲,但莫扎特一直觉得这首安魂曲不是为这个客户创作的,而是为自己谱写的。事实证明的确如此,几个月后,莫扎特在创作安魂曲的过程中死去。究竟是什么杀死了这位年仅35岁的作曲家呢?有人说他是被妻子的情夫所杀,有人说他是因为泄露了共济会的秘密而遭到灭口。最近有人提出,莫扎特是死于意外的铊中毒。因为莫扎特患有严重的抑郁症,定期大量服用各种药物,以至于在维也纳的各个药店都有欠款。在医生给他开的药中就有含铊的药粉,他在生病后期还出现了伤寒的症状,于是医生又使用了更多含铊的药物来治疗伤寒,加重了铊中毒。虽然莫扎特的死至今仍众说纷纭,但与他临终相伴的很有可能就是一首铊的安魂曲。
说完了铊,接下来要讲的这种致命元素既像砷一样剧毒,又能像铊一样会延迟发作,它就是元素锑。
锑是一种蓝白色金属,质地柔软,毒性则近似于砷。它的可怕之处在于,它能伪装成人体必需的元素磷,在身体的各个部位都取代磷,干扰人体功能。
1952年,著名推理小说家阿加莎·克里斯蒂写了一部小说叫《白马酒店》,详细描写了凶手是如何用锑实施谋杀,以及他中毒的症状。当时就有人指责阿加莎为投毒者介绍毒药,但是20多年后,这本书竟然挽救了一个卡塔尔女孩的生命。这个女孩突然得了重病,医生们都无法诊断出患病的原因,女孩看起来已经没救了。这时一名护士提出,这很可能是锑中毒,因为她读过《白马酒店》,里面提到锑中毒的一个重要特征——脱发,这与女孩的症状刚好相符。经过及时的解毒治疗,女孩终于重获健康。
脱发是锑中毒的一个标志性特征,它能影响全身毛囊,使毛发脱落。尽管这个特征如此明显,但锑中毒的隐蔽性还是极强,因为锑中毒之后要一到两天才会出现症状,而且前期的症状和发烧等其他疾病很像,而毛发要在摄入锑之后十天左右才开始脱落,因此医生们往往会误诊。
由于这个隐蔽性,锑被一些国外政府视为去除异见分子的理想武器。萨达姆同父异母的兄弟巴尔丹,就曾在巴格达大学医学院成立了一个医学毒药部,研究怎么用锑干掉萨达姆的政敌。在萨达姆统治伊拉克期间,使用硫酸锑毒杀的反对人士就有数十人之多。有人去巴格达警察局领取访问英国的护照,喝下了警察递过来的一瓶橙汁,等抵达伦敦之后便撒手人寰,那瓶橙汁里就含有硫酸锑。
萨达姆政府不是唯一使用锑下毒的政府,1990年,已经在监狱里度过27年的纳尔逊·曼德拉即将出狱,南非政府预谋在曼德拉出狱的前一天,在他的药品中掺入锑。后来有证人称,当时的南非政府成立了代号为“海岸项目”的特别行动小组,专门负责毒杀黑人领袖。幸运的是,由于南非废除种族隔离制度已成定局,毒杀曼德拉的计划最终搁浅。
锑中毒曾经被认为是无药可解的,但在1969年,人们发现普鲁士蓝就是最好的解毒药。普鲁士蓝一直被用来制作染料,我们用的蓝墨水也是用它制作而成。它所含的钾离子可以替换掉锑离子,并跟锑离子形成稳定的化学分子结构,排出体外。许多锑中毒的人已经成功地被普鲁士蓝解救。
以上我们讲了汞、砷、铊、锑四种元素,它们大多只是剥夺个人的生命或者健康,而下面要讲的这个元素,它的毒性几乎摧毁了一个帝国,这就是铅。
铅我们都熟悉,它的应用实在是太广泛了。人类开采铅矿的历史超过了6000年,铅的使用是文明生活的一部分,各种器皿、钱币的铸造,化妆品、武器、建筑、医疗都要使用铅。在古代一个社会中,铅使用的越多,居民的生活水平就越高。但作者认为,铅在某种程度上毁了罗马帝国。
怎么回事呢?当时有个奇怪的现象,罗马帝国的人口始终保持在5000万左右,尽管帝国食物充足,科学水平先进,可是人口就是不增长,尤其是贵族和统治阶层,生育率低得惊人。这一切的罪魁祸首就是铅。
罗马帝国开采和使用了2000万吨的铅。古罗马人的饮用水是存储在铅制造的蓄水池中的,通过铅管运输,用铅制的器皿饮用。在饮食上,他们喜欢一种叫做帕萨的甜味剂,就是把变酸的葡萄酒放在铅锅中煮沸得来的,实际上就是醋酸铅。它尝起来像是蔗糖,一勺这种糖浆中所含的铅就足以导致铅中毒了。当时有一份很受欢迎的食谱,其中记载的450道菜里,就有85道需要使用这种甜味剂。这种甜味剂还普遍用来做葡萄酒,并且广受欢迎。可见罗马帝国从吃到喝都受到了铅污染。
在当时,平民每天摄入的铅为35毫克,而贵族能达到250毫克。据说整日饮酒作乐的贵族们多在二三十岁就暴毙,有多位皇帝膝下无子或者皇子是低能儿。
到了18~20世纪,大英帝国的贵族们重蹈了罗马人的覆辙,他们用铅晶玻璃装饮料,用铅釉陶器装食物,服用含铅的药物,使用含铅的颜料。痛风是上流社会男性的常见疾病,因为跟古罗马一样,这时候的葡萄酒也会受到铅的污染,而铅能干扰人体泌尿功能,导致血液中尿酸含量增加,进而在关节处形成尖锐的尿酸晶体,导致痛风。
当然受害的也不止英国人,德国著名作曲家亨德尔很可能就是在铅中毒的状态下创作了他最著名的作品《弥赛亚》。亨德尔特别爱喝葡萄酒,当时正深受痛风的折磨。贝多芬也是慢性铅中毒的受害者,他使用的各种杯子、器皿几乎都含有大量的铅,她的头发中检测出的铅高出了正常水平的100倍,他的耳聋很可能就是铅中毒的后果,因为铅很容易使神经系统受损。
铅在当时还是首选的白色颜料,大画家梵高特别喜欢用嘴吮吸画笔上的颜料,他怪异的举止和心理状态也符合铅中毒的症状。有人提出,拉斐尔、米开朗基罗这些绘画大师也可能是含铅颜料的受害者。
其中铅的危害也许人们早就发现了,16世纪的莎士比亚在《威尼斯商人》中写了一个情节,谁想娶美丽的鲍西亚,就必须在金、银、铅三个盒子中选择一个,其中只有一个盒子装着鲍西亚的肖像。当然,这个盒子就是用铅做的,它上面还写着一句警言:“谁选择了我就必须付出,并且可能失去他所拥有的一切。”
不过,这并不妨碍人们继续与铅为伍,人们为此付出的代价是惨痛的。在上世纪60年代,美国90%的汽车都使用含铅汽油,越来越多的人因铅中毒而死亡。作者形容那是个被铅逼疯的世界。直到上世纪80年代,科学家帕特森才冲破含铅工业的重重阻挠,唤醒了大众对铅污染的重视。全面停用含铅汽油之后,短短几年内,美国儿童血液中的铅含量就猛降了75个百分点以上。
我们了解了汞、砷、铊、锑、铅这五种致命元素,在科学进步的今天,我们已经并不再像古人那样把致命元素当成药,甚至美味。那为什么今天我们还要去了解他们呢?因为他们从未远离我们,只是更隐蔽、更令人意想不到了。
比如补牙用的填充物,就是用含汞的化合物制成的,人死后火化时,牙齿里的汞会变成汞蒸气排放到大气中。在英国,火葬场排放的汞竟占到全国汞排放量的两成之多。
我们经常使用的pet塑料里基本都含有铊,我们知道塑料有毒,可不知道的是,回收塑料还被大量用来重新纺成纤维,制成服装,于是铊又进入到了我们的贴身衣物里面。
很多人家里常备牛黄解毒片,用来泻火解毒,可有人吃个火锅,长颗痘痘也要来两片,觉得不上火也能预防。殊不知,牛黄解毒片的主要成分是含砷的雄黄,服用过多会引起中毒,甚至危及生命。
铅的污染更是无处不在,远不是停用含铅汽油就能解决的。在欧洲,人们至今还在用造价低廉的铅板做楼顶和防水贴。2019年,巴黎圣母院的一场大火就融化了300吨的铅,足以让周边空气中的铅含量飙升400倍。
千百年来,这些致命元素的两面性已经清楚地呈现在我们面前。当它们被合理使用,它们就是良药,是社会进步的助推器;当他们被无节制滥用,他们就是危害生命健康的魔鬼。大自然从不允许放纵,面对日益严重的重金属污染,一切都取决于人类自己的选择。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很赞哦!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