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科普科普
《优雅地老去》:修女揭秘阿尔茨海默病:优雅面对衰老的智慧
铛铛铃2025-09-20【科普】373人已围观
简介
今天为你解读的书是《优雅的老去》。
听到书名,你也许会以为这是一本描写老年生活的书,甚至还有点鸡汤的味道。但事实上,这却是一本正经的医学科普读物。它还有一个副标题,叫做“678位修女,揭开阿尔茨海默病之谜”。
阿尔茨海默病是什么呢?其实啊,这种病还有一个流传更广的名字,就是老年痴呆症。有一个关于老年痴呆症的公益广告,叫做《饺子的故事》,曾经让无数人泪崩。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老人的记性越来越差,冰箱在哪、厕所在哪,他刚刚做过的事他都忘了。她不记得刚刚吃过饭,有时候走到门口,她都不记得哪个是她的家了,甚至儿子就站在门口,她也认不得了。有一天,儿子带着她去餐厅吃饭,他发现盘子里还有两个饺子,竟然直接用手拿饺子装进了口袋。当着一堆友人的面,儿子觉得很没面子,嗔怪道:“爸,你干嘛呀?”老人腼腆着说:“这……这是留给我儿子的。”篇末的字幕,最催泪:“他忘记了很多事情,但他从未忘记爱你。”
感人的故事背后,是无数患者家庭难言的苦楚与伤痛。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阿尔茨海默病已经成为全球排名第四的危害老年健康的疾病,排在它前面的依次是心脏病、癌症和中风。目前,全球有4000万人深受阿尔茨海默病的困扰,而在中国,这个数字已经接近1000万,并且还在快速增长。如果你活到80岁,就有接近50%的可能性跟她不期而遇。遗憾的是,自从这个病被发现以来,已经过去100多年,目前仍然没有切实有效的治疗手段。
那么,阿尔茨海默病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疾病?修女这个神秘的群体又和它有什么关系呢?除了坐以待毙,我们还可以做点什么来尽可能远离它,实现优雅老去的愿望呢?我们今天要讲的这本书,就会为你一一解答这些问题。
本书的作者大卫·斯诺登,是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流行病学博士,是全球顶尖的阿尔茨海默病的专家之一。他于1986年开启了一项历时十余年的大型科学研究,目的就是找出影响阿尔茨海默病的因素,从而找到可能的治疗方法。他的研究对象是678位74岁到106岁的修女,因而这项研究也被称为“修女研究”。斯诺登博士把修女研究的过程和成果,尽数写进了这本《优雅的老去》一书中。本书于2001年正式出版,出版后即在医学界引起了强烈反响,也让斯诺登一举成名。本书不仅向我们展示了科学可信的预防阿尔茨海默病的方法,同时也带我们走进修女这个神秘群体的生活,发现他们神秘黑纱覆盖下的精神世界。
接下来,我将分为三个部分,为您讲述书中的内容:第一,什么是阿尔茨海默病;第二,什么是修女研究;第三,修女研究给阿尔茨海默病的防治带来哪些启示。
我们先来讲第一个部分,什么是阿尔茨海默病。
医学上是这么说的,这是一种起病隐匿的、进行性发展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听上去有点复杂,简单来说就是下面几点:病因不明,什么时候得上也不知道,会随着时间发展,主要是大脑出现了功能障碍。要确诊一个人得了阿尔茨海默病,至少需要两方面的证据:一是临床症状,二是大脑的病理证据。临床症状就是病人表现出失去心智的症状,具体来说就是在短期记忆、认知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上都会出现障碍。症状一开始会很轻微,主要是健忘,比如记不起早上吃了什么,或者突然想不起来对面走过来的人叫什么名字。当然每个人偶尔也会有这样大脑突然短路的状态,但是在阿尔茨海默病人身上,这些情况会越来越频繁和严重,比如几分钟前发生的事情就忘记了,突然不知道怎么煮饭了,或者忘记了去菜场的路。随着病情发展,病人的语言功能会出现障碍,他们可能突然就不知道怎么描述面前的食物了,也渐渐不能阅读和写作了。最让人难受的是,他们会出现喜怒无常,常常妄想有人害他,可能还会攻击身边的人。最后的几年,阿尔茨海默病人都会慢慢失去生活自理能力,吃饭、穿衣服、洗澡都要人服侍,以致卧床不起,大小便失禁,最后毫无尊严地死去。死因常常是肺炎或者是器官衰竭。从出现症状到去世,通常只有五到10年,这段时间无论是病人还是家属都苦不堪言。
医学上有专门的量表,对临床症状进行定性。修女研究中使用的就是这种类型的量表,用来测试修女的心智功能是否有缺损。但是即便是有临床症状,在心智检测中表现不佳,也只能说是阿尔茨海默病的疑似病例。如果要实锤确诊,还需要印证大脑的病变情况。
1906年,德国医生埃罗斯·阿尔茨海默发现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例阿尔茨海默病的病例。在病人的大脑解剖报告中,他是这样描述的:脑组织萎缩,神经细胞中有一团团纠结在一起的纤维,同时出现的还有另一种病态的代谢物质。这种纠结在一起的纤维和另一种病态的代谢物质,后来的研究者们分别称之为“纠结”和“斑块”。纠结就是内心很纠结的那个纠结,斑块呢,是“斑点的斑,快是‘块’的块”。它们分别是由功能异常的TAU蛋白和贝塔淀粉样蛋白组成。这两种蛋白原本也都是大脑中的良民,不知怎么的就不安分了,摇身一变就开始聚众闹事。纠结像一团团打了结的毛线一样,霸道地切断神经细胞之间的沟通,而斑块更像是狗皮膏药一样,贴上大脑的关键部位,这就会导致越来越多的神经细胞坏死,大脑出现萎缩,关键区域的功能也失常了。
如果把我们的大脑比作一片桑叶,那么纠结和斑块就像是两条蚕宝宝,它们不断地啃噬我们的神经细胞,啃完这里啃那里,啃到关键的功能区域,比如负责短期记忆的海马体,就会让人出现健忘;啃到负责长期记忆的大脑皮层,就会让人忘记所有的人和事;啃到负责情绪的区域,人就会喜怒无常;如果是重要的行为控制区域,病人就失去生活自理能力。
那么大脑病变和临床的症状之间,是否存在着严格的对应关系呢?在这项修女研究之前呢,科学家们一直都是这样认为的,但是真实的情况却出人意料。修女研究发现,大约有1/3的修女大脑萎缩得厉害,而且纠结和斑块遍布,显示出了典型的阿尔茨海默病的病理特征,但是生前神志清醒,在每一次的心智检测中都表现良好。比如有一位百纳修女,她脑部的斑块和纠结已经完全占据了她的海马体和大脑皮层,但是她的心智状态完全正常。但是有的修女,虽然大脑中并没有严重的病理症状,却早早地出现了心智失常的表现。比如一位叫玛利亚的修女,她的大脑中并没有太多的纠结和斑块,但是在生前心智测验中的表现简直惨不忍睹,最后一次检测的时候,她连睁开眼睛都很费力了。
这说明什么呢?就是一定有某些好的因素能够保护像百纳修女那样的人,让他们在大脑受损严重的情况下,依然能够保持神智清醒。相对应的,也一定会有一些坏的因素,能够让玛利亚修女这样的人更早的出现心智丧失。更何况还有一些修女,她们活到高龄,但是大脑只有几个纠结,而且也没有任何心智功能受损症状,所以有些人可能对阿尔茨海默病有特别的抵抗力。
那么这些好的或者坏的因素究竟是什么呢?找到他们,也许就能找到阿尔茨海默病的防治办法。所以修女研究的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查找这些可能会影响发病过程的因素。
好,以上就是第一部分的内容,什么是阿尔茨海默病。一个典型的阿尔茨海默病病例,它至少包含两方面的证据,临床证据和大脑病理。在修女研究中发现,临床症状和大脑病理之间并不是严格对应的,存在一些影响因素可以起到保护作用或者加速症状的出现。因而修女研究中最重要的内容就是找到这些影响发病的因素。
下面我们就来讲第二部分内容,来具体了解一下这项修女研究。
听到这里,你最大的疑问可能是,为什么会选择修女这个特殊的群体作为研究对象呢?在我们一般人的印象中,修女们离群索居,身披黑纱,神情肃穆,庄重而神秘。但是作者选中他们显然不是为了猎奇,好制造噱头,而是出于一个流行病学家的专业素养。他认为,修女群体在这项研究中具备了压倒性的优势。
首先,修女们过着同质化的生活。在流行病学研究中,如果影响结果的变量太多,就无法对特定的因素进行考察。修女们都不抽烟、禁欲,她们基本都从事教育工作,在教会、学校担任教职,在大半辈子当中都接受相似的医疗照顾,加上他们吃的食物、生活作息都很相似,这些因素都可以减少相关变量的干扰。
此外,修女们拥有详尽的档案记录。这些档案包罗万象,记录着每位修女从童年到成年的所有信息,照片、自传、病历、死亡记录,甚至是高中成绩单都包含在内。尤其是像阿尔茨海默病这样的慢性病,在人生的早期就会有一些端倪,因此能够获得受试对象早年生活的档案就非常珍贵。而除了宗教团体的成员以外,恐怕没有其它地方可以提供这样宝贵的资料了。
最后,修女虔诚的信仰、爱与奉献的精神,让他们中的大多数心甘情愿地做出捐献大脑的决定。一个人要做出捐献身体器官的决定,需要经历相当大的内心挣扎,更何况大脑和其他器官不一样,对大多数人来说,大脑承载了太多的意义,个人的、情感的,甚至还有灵性的。修女有强烈的宗教信仰,一生的信念就是助人,以便能够成为耶稣合格的新娘。正因为如此,15年间,才有678位符合条件的修女加入了这项大脑捐献计划,参与率达到惊人的66%。其中史瑞塔修女的话最让人动容:“身为修女,我们做了不生小孩的困难决定,但是经由捐赠大脑,我们可以帮助揭开阿尔茨海默病的谜团,能够以不同的方式给予未来的世代生命。”
所以说啊,修女并不是噱头,而是这项研究的灵魂。
这些修女每年都要接受一次心智测验,这些测验的结果成为了他们档案的延伸。研究者开发了一整套的测验体系,主要用来评估一个人的记忆力、语言能力、空间感,以及对于时间和地点的认知能力,还有生活自理能力等等。我们来举两个例子,让你对这种测验有个直观的感受。比如其中有一项测验,评估修女们的健忘程度,给测试的修女看十张写着各种不同词汇的卡片,同样的顺序重复看三次,5分钟后回忆这十个词,能记起来的词越多,短期记忆状态就越好。
此外,在修女去世之后呢,他们的脑组织会被取出送往实验室,在那里接受一连串的检视,从重量到体积,再到纠结和斑块的数量、分布区域以及其他的异常情况,都会被事无巨细地记录下来。
有了心智检测和大脑解剖的结论,修女研究也就有了最扎实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上,为了更加细致的排查可能的因素,作者还住进了修道院,每天跟修女同吃同住,一起散步聊天。长久下来,作者也从修女的生活和谈话的细节当中得到很多有价值的信息。另一方面,我们前面提到的修女档案也帮了大忙,很多重要结论都离不开他们的贡献。最终,心智测验、大脑解剖结论跟可能的影响因素结合来分析,找出它们之间的相关性,这就是修女研究的研究方法。
以上就是第二部分的内容,什么是修女研究。修女作为宗教团体的成员,具有一般受试者没有的优势,他们过着同质化的生活,拥有保存完好的早年生活档案,他们虔诚的信仰,更是大大提高了研究中的大脑捐献率。研究人员通过每年对修女进行心智测验,在他们死后解剖他们的大脑,以及分析他们的档案,挖掘他们的生活细节,这样的方式查找影响阿尔茨海默病因素。
那么接下来就进入第三部分内容,来看一看这项特别的修女研究到底有哪些成果,又带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
在所有的影响因素当中,我们最容易想到的一定是基因。近年来,随着基因技术的发展,基因已经被证明和大多数疾病相关,甚至有学者称,一切疾病归根结底都是基因病。而对于阿尔茨海默病来说,基因的确是一个很重要的致病因素,尤其对于早发型的病例来说。阿尔茨海默病大致可以分为早发型和晚发型两种,早发型又称家族型,一般发生在65岁之前,在早发型的病例当中,基因的影响非常重要。幸好呢,这种类型只占了所有病例的5%到10%,而大多数病例都属于晚发型,发病年龄在65岁以后,修女研究关注的就是这一种。在晚发型病例当中,基因的作用就没有那么关键了,最终发病与否还要受环境的影响。
1992年,美国杜克大学的研究团队发现,从父母身上遗传到APOE-4基因的人,发展出阿尔茨海默病的风险是一般人的三倍,而携带两个APOE-4基因的人,风险是一般人的八倍。APOE-4基因正是影响晚发型病例的基因,带有这种基因的人,体内会产生一种叫做载脂蛋白-4的蛋白质,正是这种蛋白质,会提高罹患阿尔茨海默病的风险。在接受基因检测的600多位修女当中,有16位修女带有两个APOE-4基因,但是他们当中的两位拒绝了命运残酷的安排,成为了反抗基因暴力的最好例子。一位是我们前面提到的百纳修女,在研究人员心目中,她简直是天赋异禀,她不但拥有一个巴拉克第六期的大脑,而且还带有两个APOE-4基因,但是直到85岁过世之前,她的心智和体能状态都毫发无损。她还有一项绝技,每回要她估计时间的时候,都能跟正确时间相差不到4分钟。另一位是素珊修女,作者写作这本书的时候,她86岁仍然在世,同百纳修女一样,在过去的六次检测中,没有显示任何有问题的迹象。
你当然可以怀疑,如果两位修女活得更久一点,就会出现症状,但是他们依然是最好的例子,证明风险大不代表一定会发病,每个人都可能是那个逃过一劫的人。问题在于在基因之外,你还做了什么。换句话说,基因只提供了子弹,这个子弹会不会打出去,在于一个人漫长人生当中的其他选择,比如教育,就是影响结果的一项极为重要的因素。
教育是修女研究最早期的项目,当时还没有大脑解剖的结论,因而无法明确的认定她同阿尔茨海默病的关系,但是教育同寿命和晚年心智功能的关系是十分明确的。最终研究的结论是,上过大学的修女平均寿命较长,而且也更有可能保持心智功能的健全。相反,教育程度较低的修女有比较高的死亡率,即便活到高龄,心智功能也相对有限。有意思的是,在这里大学学历是一道坎儿,对于完全没有上过大学的人,晚年失智的风险才会提高,平均寿命也会受到影响,而硕士和博士似乎并没有什么附加值。值得一提的是,在硕士的修女群体中,大约有85%的人有学士学位,拥有硕士学位的比例也达到了45%。对于任何一个年龄群体而言,这都是一个惊人的统计数字,何况这些都是出生于20世纪初的女性。这也许也是整个修女群体比一般人要更加长寿的重要原因。
那为什么教育会有保护作用呢?这可能源于它增加了大脑的脑储备,这个概念有点像我们所说的免疫力。上面说过,大脑受损严重的修女不一定会表现出症状,可能就是因为他们的脑储备比较多,可以增加对损伤的适应力和修复力,就像同样的病毒感染,有的人感冒发烧,有的人啥事没有一样,是因为本身的免疫系统比较强悍。
那么你一定要问了,没有上过大学的人就没有希望了吗?当然不是,已经有研究表明,从事脑力活动可以有效预防阿尔茨海默病,比如阅读、下棋或者是学习一样新的乐器,甚至对于已经患病的病人,医生的建议仍然是进行一些脑力锻炼。所以也许并不是教育本身,而是教育过程中的脑力活动,让大脑更加强悍。这样看来,活到老学到老才是让你优雅老去的良药啊。反之呢,你可能听过大脑不用就生锈的玩笑话,要注意喽,这可真不是说着玩的。
修女研究还有一项发现跟孩子的教育相关,提示人们预防阿尔茨海默病也许真的要从娃娃抓起。人生早期的语言能力,会影响晚年阿尔茨海默病的患病风险。每一位修女在成为正式的修女之前,都会经历一个庄严的发愿仪式,表明一生追随上帝的决心。在这个发愿仪式之前,修女们会被要求对自己之前的人生做一个总结,就是写一封二三百字的自传,内容包括他们的出身、家庭成员以及加入教会的原因等等。研究人员要分析的就是这些自传,他们使用了一个叫做概念密度的评价指标,他的意思每十个单词中概念的使用数量,用来评估一个人词汇的丰富程度和语言的运用能力。将符合条件的自传分成低概念密度组和高概念密度组,对比结果显示,第一概念密度组的修女在晚年有更大的可能性患上阿尔茨海默病,而那些自传显示出高概念密度的修女,这个风险就非常低。研究人员用修女们的自传来预测大约60年后谁会罹患阿尔茨海默病,准确率竟然达到了85%到90。在接下去的7年中,又有很多样本加入,这个预测的准确率仍然能高达80%。
为什么人生早期的语言能力会有这样惊人的预测作用呢?作者也没有定论,但是一个好消息是,这种早期的语言能力是后天习得的,也就是说是可以培养的。语言专家指出,概念密度取决于词汇量和阅读理解力两个方面,增强他们的最好方式就是从小开始念书给你的孩子听。简单的一个念书的习惯,就能帮孩子预防几十年后的阿尔茨海默病,听起来似乎有点悬,但是考虑到大脑的大部分成长都发生在生命的早期,并且在青少年时期就已经基本成型,这样的建议就是值得一试的。
除此之外,研究者还从修女的自传中发现了情绪和寿命的关系,这回他们用正面情绪词的数量来对自传进行分组,这些正面情绪词包括快乐、爱、希望、感激、满足等等。结果显示,自传中充满正面情绪的修女寿命更长,比正面情绪最少的组别平均要长六点9年。而在任意组别当中,正面情绪少的修女在任何时间点上的死亡率都要更高。结论就是,这些在自传中表现出来的人生早期的正面情绪有助于长寿。如果能知道是什么因素影响了人生早期的正面情绪,就能跟上面一样推导出有效的建议,但影响情绪的原因太复杂了,所以这个早期情绪影响寿命的发现也仅仅只能停留在科学文献上。而且因为缺少了心智测验和大脑解剖的结论,也无法直接印证这种早期的正面情绪同阿尔茨海默病之间的关系。
但是,负面情绪中的忧郁症和阿尔茨海默病的关系已经被证实了。早前的研究表明,患有忧郁症的人之后罹患阿尔茨海默病的风险是一般人的1.8倍,患忧郁症的时间越长,得阿尔兹海默病的风险就越大。还记得我们上面说过的玛利亚修女的例子吗?她的大脑损伤只在巴拉克二期,却早早的出现了严重的心智失常,回顾她的一生,忧郁症几乎伴随了她大半辈子。所以作者建议,无论是为了长寿,还是降低阿尔茨海默病的风险,你都应该努力保持正面的情绪,压力山大的世界要学会排遣和发泄,至少不要让自己陷入忧郁症的泥沼里。
说完了情绪,最后我们再来说说其他疾病和一些生活习惯跟阿尔茨海默病的关联。其他疾病的影首当其冲的就是中风,中风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病,又叫做脑血管意外,大致可以分为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两大类,前者主要是因为脑血管堵塞,后者呢,是因为血管破裂。无论哪一种都会造成严重的脑组织损害,同样都是脑组织损害,中风和阿尔茨海默病之间存在联系就很容易理解了。修女研究解剖了近300位修女的大脑后发现,在有明显阿尔茨海默病特征的大脑中,如果有一处中风的痕迹,就有九成以上人表现出了失智的症状,但是如果没有中风,则只有一半的人会表现出症状。很明显,中风是导致阿尔茨海默病的危险因素。
除了中风以外,其他的像心脏病、动脉硬化和糖尿病、高血压都会提高阿尔茨海默病的风险。事实上,这些疾病之间本来就相互关联,常常同时出现,其中高血压又是最重要的导致中风和其他疾病的因素。作者认为,要降低阿尔茨海默病的风险,首先就要控制高血压,因而抗压药运动,包括低脂低钠的饮食都是有效的。
说到运动,91岁的妮可修女在同一批发愿的修女当中是最健康长寿的,她认为她的秘诀就在于运动。她在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很赞哦!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