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科普科普
《我们为什么会觉得累》:时间生物学揭秘睡眠真相:疲劳的根源与缓解
铛铛铃2025-09-20【科普】516人已围观
简介
今天为你解读的书《我们为什么会觉得累》,副标题是“神奇的人体生物钟”。
保持精力充沛是很多人的愿望,更是工作能力的必要保证。但你可能会经常觉得,似乎没忙什么事,昨天也没熬夜,但就是累,集中不了精力,得来杯咖啡续命。同样睡一夜,为什么有人容光焕发,有人却越睡越累?为什么有些人每天只睡六个小时,就电量满满,有些人却需要超过十小时的睡眠呢?今天讲述的这本书就会解答这些困惑。它会让你发现,能否顺应自己的生物钟,不仅会影响一个人的生活状态,甚至会决定他的心理和生理健康,以及职业发展。
这本书的作者蒂尔·伦内伯格,是德国慕尼黑路德维希大学的医学心理学教授。他的学术生涯跨越了生物学、物理学、心理学、医学等多个领域,这使他可以跳出学科限制,以综合的眼光进行研究。他花了几十年时间,研究人类不同生物钟的变化机制,尤其擅长用数据说明问题。这本书解释了许多令人困扰的睡眠现象,但是,在实用的健康智慧之外,它还有一个特别的功能,就是增进我们对别人的了解和宽容。因为通过了解不同生物钟的合理性,我们会更好地理解他人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明白如何和对方相处,而这对人际关系大有裨益。
接下来,我将分三个部分讲述这本书的核心内容。第一,生物钟是如何运行的;第二,生物钟在不同个体身上可以有多大的差异;第三,如何根据自己的生物钟选择职业,优化工作表现。
先说第一部分,生物钟是如何运行的。简单来说,生物钟就像是生物体内的一个时钟,让生物在一定的时间点苏醒、活跃和入睡。比如我们在早晨醒来,在夜晚入睡,就是一个最普遍的生物钟。对于生物钟来说,光线是一个关键角色,因为光是表明时间变化的重要信号,生物通过感受光的变化,也就是昼夜的变化来调整自己的生命活动。人体通过眼睛来感光,我们的两只眼睛会接收到不同的视觉信息,它们就像两条交叉的河流,要把信息汇聚到视觉中枢进行处理。在视觉中枢里有一小股神经,位于整个中枢的上方,是一个小小的核心,它在我们鼻梁根部后面几厘米的地方,这里就是视交叉上核,也是生物钟的位置。
生物钟有两个主要的功能,首先是调节生物的作息。这个过程是这样的,我们通过眼睛感受光明和黑暗,把昼夜信息传递给视交叉上核,就像报告给一个指挥中心。于是视交叉上核得出判断,现在是晚上该睡觉了,或者现在是白天该起床了。它会把命令传递到身体的各个部位,让身体的各项激素、各个器官都做出配合的反应。这时候你会感到困意,或者是想要醒来。所以如果我们需要倒时差,就可以利用光照来调节生物钟,比如拉上窗帘,让身体以为还在黑夜,打开大灯,让身体以为还不应该休息。这也是为什么睡觉关灯对很多人非常重要,明亮的光线会让身体认为还在白天,因此会推迟睡意,让人更难入睡。
不过生物钟不会轻易被光线欺骗,它还有着校准功能。比如当我们到了另一个国家,生物钟会顽固地让我们保持之前的作息时间,这就是一种校准。或者当我们的作息因为某件事情被临时打乱,生物钟会帮助我们回到之前的作息。尽管前一天晚上熬夜到很晚,第二天还是会准点醒来,这一天白天我们可能会觉得难受,中午需要补觉,等到了晚上又会在固定的时间感到困,然后恢复到之前的睡眠周期。
除了调节生物的作息,生物钟的第二个功能是调节生理节律。它控制着我们的激素分泌、新陈代谢以及几乎所有的身体机能。这表现在我们的身体具有一定的时间习惯,比如到了一定的时间,我们会感到饥饿。再比如,很少有人一大早就想吃火锅,但到了晚上,由于激素的综合作用,我们会更渴望重口味的食物。身体的这种时间习惯是由激素调节的。如今的医学领域也运用了这个原理,比如在体检时,我们会被要求空腹抽血,只是害怕血糖在进食之后波动。但是除了血糖,血常规的其他数值在不同时候也会不一样,比如肾上腺素的浓度会在早晨达到最高,接下来开始降低。我们还会被要求在特定的时间服药,这是因为在不同的时间,人们对于药品的反应也不同。在药学领域,有一个重要的研究分支,叫做时间药学,目的就是找出一种药物在什么时间段发挥的效果最好,副作用也最小。
生物钟就像一个隐形的指挥家,调控着我们的日常行为。相应的,整个社会都在配合着人体的生物钟而运转,朝九晚五的工作时间,一日三餐的套餐搭配,似乎把每个人的生活安排得明明白白。但这种统一的时间规划真的适合所有人吗?有的人早上就是起不来,上班总是迟到,只是因为懒惰吗?其实早上起不来不是道德层面的问题,一个人需要睡多久,是早睡早起还是晚睡晚起,很大程度上是由基因决定的。下面我们就来讲这个问题,也就是第二部分,生物钟的差异性。
不仅每个人的生物钟生而不同,同一个人的生物钟还会随着年龄和季节发生重要的变化。首先,每个人的睡眠时长不同,这不是单纯的个人生活习惯,而是和基因有关。研究人员最初发现这个现象,是因为一只精力非常充沛的仓鼠,它一天只需要很少的睡眠就可以恢复活跃,这引起了研究者的好奇。他们研究了这只仓鼠的染色体,发现有一段基因发生了变异,这种变异还可以遗传给后代,让仓鼠孩子也睡得很少,那个基因片段上就编写着睡眠时间。人类也是一样,我们经常说的八小时睡眠是一个平均值,实际上这只是1/4的人的数据,将近60%的人需要超过八小时的睡眠,有一小部分人需要睡十个小时以上,是天然的嗜睡者,还有一小部分人,就是我们羡慕嫉妒恨的那种,睡得很少还精力充沛的人,他们只需要少于五小时的睡眠。
除了睡眠时长,早睡早起还是晚睡晚起也因人而异,这关系到入睡和苏醒的时间点。这里就要介绍一个概念,叫做时间类型。你可能在一些文章中读到过云雀和猫头鹰这样的概念,这是两种不同时间类型的人。云雀是指醒得早的人,他们甚至会在日出之前就苏醒,身体的各项机能也都进入活跃状态。猫头鹰是指醒得晚的人,他们通常要到下午才开始精力旺盛,晚上精神抖擞,很多作家就是猫头鹰,中午起床,下午构思,深夜奋笔疾书。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习惯晚睡晚起的作家改行当语文老师,她能早起上晨读课吗?很多人认为,调整睡眠时间应该不是什么难事,要不然人怎么适应时差呢?但作者指出,时差适应后,你实际上只是整体平移了睡眠的时间,却难以改变自己的时间类型。换句话说,如果你是一个猫头鹰类型的人,无论是在北京还是在日内瓦,你都是猫头鹰,只要你在当地时间的上午早起,你还是会停留在昏昏沉沉的状态里。从这个角度来看,时下流行的健身中心24小时营业就显得非常合理了,有人五点钟就有劲头起来跑步,而有的人在晚上会有更好的运动表现。我们要聆听身体的感觉,了解自己的时间类型,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作息模式。
了解不同的时间类型,对我们宽容自己的伴侣,增进亲密关系也很有好处。比如夫妻双方,如果一个是猫头鹰,一个是云雀,就会很麻烦。云雀妻子特意早起,准备了丰盛的早餐,而猫头鹰丈夫那么早确实没有食欲,在妻子看来就会有点败兴。类似的很多习惯偏差都可能造成感情裂痕,如果理解了时间类型,我们就能意识到,有些问题不是伴侣有意为之,从而增进谅解。而选择和自己相近的时间类型的人结婚,会在生活方式和作息规律上更容易和对方保持一致。
现在我们已经了解,生物钟因人而异,而在同一个人的身上,生物钟还会随着年龄、季节发生变化。先来说生物钟随着年龄的变化,让我们回想一下,婴儿差不多一直都在睡觉,而很多老人会醒得很早,也会早早地休息。这是因为在一生中的不同阶段,身体的时间类型也有所不同。研究显示,一个人在童年时期时间类型会比较早,偏向云雀型,然后他的时间类型会逐渐变晚,在青少年时期偏向猫头鹰型,喜欢晚睡晚起,在20岁左右的时候达到极值之后,他的时间类型又会发生变化,慢慢向云雀型靠拢。所以成年之后,人变得越来越不能熬夜,困意来得越来越早,而且早上醒来后就很难再睡着。
为什么青春期的时候时间类型会变晚呢?因为在石器时代,20多岁已经成年了,要为在部落当中的地位拼搏,要有能熬夜的毅力,这是在人类长期进化过程中,生物钟做出的调整。这可以解释一个现象,很多青少年经常上课迟到,而且在前两节课上哈欠连天,晚上却迟迟不肯睡觉,这是因为他们已经从童年的偏云雀型转变成晚睡晚起的猫头鹰型。如果早上八点就开始上课,很多人完全不在状态,因此,推迟到校时间能够保证更好的教育效果,很多国家已经在推进这项改革,比如瑞士、美国等等。数据显示,只是把到校的时间推迟一个小时,学生们的出席率、学习成绩和精神状态都发生了显著的改善。
除了年龄带来的改变,在不同季节,人们的生物钟也会发生变化,因为白昼长度和温度在发生变化。比如孩子在春天的生长速度会快于秋天,我们也有春困秋乏这样的经验。从生物钟角度可以解释一个现象,为什么季节的变化会影响情绪,比如人们在秋季的抑郁程度会高于春季。有一种疾病叫做季节性情感障碍(seasonal effective disorder,缩写是SAD),这种抑郁症与白天的长短或环境的光亮程度有关,所以患SAD的人的抑郁症在秋季会加重,在下一个春天会痊愈。而有趣的是,自杀率也呈现出季节特征,在仲夏的时候最高,这似乎和人们的想象不同,为什么不是在更寒冷的秋冬呢?从生物钟的角度来看,是因为自杀需要一定的能量,做足心理准备,在寒冷的冬季,整个人都很怠慢,没办法聚集足够的精力,做出结束生命的行动。
到这里第二部分就讲完了,你可以思考一下,自己是云雀型还是猫头鹰型,并且接受自己的生物钟随着年龄和季节不同而产生的变化。生物钟会影响到伴侣的和谐,也会影响到我们的工作效率。接下来的第三部分,我们就讲讲,如何根据生物钟选择适合的职业类型,优化工作表现。我会介绍因为工作导致的三种生物钟紊乱,以及对职业选择的建议。
第一种紊乱最常见,发生在日常上班中,叫社会时差综合征,这和每个人的时间类型有关。我们已经知道,入睡时间和需要的睡眠时长都会因人而异,而对于一个人来说,这两项之间没有必然关系,晚睡晚起的人,可能只需要七个小时就能恢复精力,但也可能需要九小时的睡眠。如果按照社会统一的时间上班下班,那些晚睡晚起又需要长睡眠的人,就会非常痛苦,因为他们每天都睡不够。这些人的睡意通常在午夜或者凌晨一两点才到来,但因为工作日需要在八九点钟上班,他们早上六七点就得起床。因为缺乏睡眠,而且上午的身体机能也不活跃,他们在上午会非常低效,直到下午才开始有点精神,到了晚上就算再疲惫,也还是得耗到凌晨一两点才睡得着。如此一来就造成长期缺乏睡眠,数据显示,这些人在一周之内,会总共缺乏大约6.5小时的睡眠。所以一到周末他们就需要补觉,可能睡到12点才能缓过来。
社会时差综合征是一种广泛的慢性病,在中欧地区,超过40%的人都有两个小时以上的社会时差错位,在这40%的人里,有15%的人的错位甚至可以达到三个小时。这就好像是我们为一家公司工作,可是这个公司和我们生活的地方相差了好几个时区,每天我们都得经历这种时差,并且忍受体内的种种不舒服,比如睡眠时间缺失,可能染上烟瘾,因为抽烟可以让人保持清醒。数据显示,在和工作时间的时差小于一小时的人群里,只有15%到20%的人吸烟,而在和工作时间时差五小时以上的人群里,有60%以上的人吸烟。所以对于这部分人,作者给出的建议是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比如无需按点上班的工作,作家、艺术家,或者是从事自由职业等等。
工作带来的第二种生物钟紊乱,是远途出差引起的,叫时差综合征。根据研究,每跨越一个时区,我们就需要大概一天的时间来适应。举个例子,如果你从美国波士顿飞到日本,跨越12个时区,理论上需要12天的时间来调试生物钟。时差综合征有五个症状,第一个症状是疲惫,因为体内时钟告诉我们该睡觉了,但我们却不得不活动起来;第二个症状是失眠,我们虽然睡眠不足,但是体内时钟却响起了起床的铃声,强迫我们保持活跃;第三个症状是注意力减退、协调能力变差、智商降低,这不仅和疲惫以及睡眠缺乏相关,还因为体内时钟也控制着我们工作能力的变化,比如说本来是体内时钟的晚上,身体决定降低能耗进入睡眠,你却偏偏让他聚精会神地工作,这个时候工作的效率就会很低;第四个症状是情绪波动,工作效率低、注意力难以集中,加上身体不舒服,都可能会导致我们情绪突然波动,甚至产生抑郁;第五个症状是消化问题,本来不该吃饭的时候却要吃饭,这个时候我们没有胃口,胃就会因为缺乏消化液而消化不良,而在当地时间应该睡觉的时候,我们的胃还处在体内时钟的中午,开始积极地分泌消化液,如果这个时候不吃点东西,遵循睡前不进食的习惯,那么消化液就会腐蚀胃壁,导致胃溃疡。
那么如何尽快摆脱时差的影响呢?首先利用光线调整体内的生物钟,到达目的地之后,让自己更多接受昼夜光线的变化,比如说只要有太阳就在户外停留,天色暗下去之后再回去休息。再者,调节进食,很多人会在出差过程当中增肥或者是消化不良,明智的做法是在不饿的时候,拒绝免费而唾手可得的饮食,比如飞机餐,而在当地午夜的时候,如果胃部不适感到饥饿,也可以稍微吃点东西,帮助自己逐渐过渡。
说完了社会时差综合征和时差综合征,我们来说工作导致的第三种生物钟紊乱,也是最严重的一种——倒班工作。持续几十年的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做倒班工作的人比做传统工作的人患病概率更高,在丹麦,政府甚至会为每个做夜班工作并患上乳腺癌的女性支付赔偿金。为什么倒班工作对健康有这么大的破坏性呢?因为它意味着一个人每天都在倒时差,周末或者白天,他非常疲惫,需要补觉,但朋友们又邀她出去玩,或者有家庭聚会,他们该睡觉的时候没法睡,可以睡的时候又睡不着。由于身体和大脑受到持续压力,常常依靠咖啡因和香烟来抵挡疲惫,这样一来健康就会进入恶性循环。
为什么倒班工作会加大癌症的风险呢?这和一种叫做褪黑素的激素有关,褪黑素可以捕捉身体中游离的氧自由基,这是一种很不稳定的分子,很容易和别的分子结合发生反应,引起不可控制的变化。但是褪黑素的分泌是有昼夜节律的,和光照以及人的行为密切相关。在白天的光照之下,人处在清醒状态中,褪黑素的分泌会受到抑制,而在黑暗来临、人入睡之后,褪黑素的分泌才会增加。因此,如果从事倒班工作,在本来该睡觉的时候上夜班,室内的光照就会抑制褪黑素的分泌,长期以往,褪黑素缺乏,氧自由基就变得越来越多,他们先是损害机体细胞,然后引起慢性疾病和衰老,甚至损害DNA分子,引起癌变。
除此之外,倒班工作还有社交危机,因为和社会的整体作息时间不一致,久而久之,这些人就会缺席朋友们的聚会,面临被孤立的风险,而这又会给他们带来情绪压力,导致免疫力进一步下降。所以作者说,无论如何,倒班工作对健康都具有严重影响,尽量不要选择倒班工作,尤其要避免长期从事倒班工作。当工作时间和生物钟不匹配的时候,会极大降低工作效率,甚至影响身心健康。
那么具体来讲,如何根据生物钟选择职业,优化自己的工作表现呢?首先是职业选择,时间类型和睡眠时长的需求,会影响一个人的事业。比如医生是典型的需要早起,并在上午集中精神的职业,另一个类似的例子就是教师,这两个职业的人基本上不可能是特别晚的时间类型。作者说,较早的时间类型以及较短时间的睡眠需求,是选择高强度工作的前提,那些顶级的经理人和决策者大多如此,它们具备一种快速充电能力,可以一秒入睡,打个盹就能神采奕奕,他们可以随时休息,哪怕是在通勤当中。如果选择了不适合自己时间类型的职业,比如你是一个晚睡晚起的猫头鹰,却非要选择早睡早起的工作,长期睡眠质量不佳,缺乏睡眠会让患病的风险大大增加。此外,个性也会受到影响,因为长期缺乏睡眠,会导致人的个性变得暴躁易怒。
但是马上换职业听起来确实比较难,如果暂时不能换工作,还有哪些优化手段呢?作者提出的一个建议是改变出勤方式,多在日光下出勤,比如如果有自行车和地面公交,不选地铁。这是利用了一个规律,光照强度的变化如果变小,人就会变成更晚的时间类型,如果这个变化变大,人会变成更早的时间类型。书里讲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有一对农庄兄弟,他们是同卵双胞胎,有完全相同的体内时钟基因,兄弟俩自然醒、睡,甚至打哈欠的时间都是一样的。后来兄弟中的一人去了城市的工厂工作,另一个人还是留在农庄,结果情况发生了变化,工厂工作的那位休息的时间越来越晚,早上也老是睡不醒,变成了较晚的时间类型。这和他们所处的光照环境有关,在乡村的那位更多的呆在室外,他接受着自然界的光照,一天当中的光照强度变化很大,而对于整天待在室内的城里人来说,他白天接受的光照强度比户外小,但是到了晚上,因为有灯光,她接受的光线又比户外多。这样一来,城市人一天接受的光照强度变化就比乡村小很多,所以去了工厂工作的那个人,时间类型就开始变晚,开始晚睡晚起了。
了解了这个规律,我们就可以利用这个原理,改善自己的生物钟。因为如果白天能接受更多的光照,也就是把光照强度变化的幅度拉大,我们就能提前自己的时间类型,也就可以有效的应对晚上失眠、早上睡不醒的情况。数据显示,白天在户外每多呆两个小时,就能把生物钟提前大约一个小时。如果我们能利用这个原理,来优化自己的生物钟,就会大大改善学习能力、心情和社会生活,免疫系统也会变得更强。
说到这里,这本书的核心内容就为你介绍完了。在这本书里,作者多次说明,这本书的目的不是用生物钟来解释整个世界,因为一切现象都有多种原因,生物钟只是诸多原因当中的一个。不过他意在指出一个被人们忽视的现象,就是在科学大大发展的今天,很多人还是习惯性地用偏见来看待世界。比如不少人认为,一个国家的饮食习惯取决于文化,但作者指出,文化甚至未必起到决定作用,比如气温就是一个重要因素,它对人们的身体节律、激素分泌以及饮食偏好都有重要影响。
作者还提到自己的一个经历,有一次,他在一次讲座上分享了青少年应该推迟开学的观点,有一位物理老师情绪激动地说,没有推迟的必要,明明有很多学生在早上七点钟就精力充沛。作者说,作为受过科学训练的人,不用数据,却只用自己的日常经验来论证,是不应该的。其实,很多老师反对推迟上课时间,是因为这些老师都处在中年阶段,已经离开了晚睡晚起的猫头鹰阶段,他们醒得早,睡得也早。如果推迟上课时间,就意味着这些老师早上的时间被浪费了,而晚上也要更晚才能下班。所以他们反对。
学校作为一个教育机构,在规划作息时间时,应该兼顾学生与老师的感受,提升学习效率。认识生物钟对我们的生活影响重大,让我们可以根据生物钟选择更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和职业,同时也让我们用科学的视角来看待每个人的作息习惯,放下偏见,与他人和谐相处。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很赞哦!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