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励志励志
《如何学习》解锁高效认知路径与终身成长的方法论
铛铛铃2025-09-08【励志】954人已围观
简介
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这本书呢,叫《如何学习》。
这本书的作者是《纽约时报》的顶级科学记者本尼迪克特·凯里。他将他30年的采访经验总结出了一套颠覆传统的高效学习法。他从大脑的学习机制讲起,一路探寻记忆的真相、环境的影响、灵感的顿悟的产生,和一直到潜意识的奥秘。这也是老郑要跟大家推荐这本书的一个原因啊,它和我们以前接触到的那些学习方法是不一样的。作者提出了一套颠覆常识的高效学习的方法,告诉我们何时学、在哪学、怎么才能够有效、轻松地掌握知识。
这本书一共分成了十个章节,老郑呢,会从四个方面为大家进行一下解读。第一个,遗忘是记忆的好帮手;二呢,先考试再学习效果更好;三,被打断能帮你更有效地完成任务;四,放弃刻意练习的学习方法。
那好,接下来就开始我们今天的分享。我们先来聊聊第一个部分,遗忘是记忆的好帮手。
每当快考试的时候,就是上学的时候,很多人都在这个朋友圈里转发张无忌和张三丰的这个经典对白:“无忌,我教你的还记了多少啊?”“回太师傅,我只记得一大半了啊。”“那现在呢,呃,已经剩一小半了。”又过了一会儿,“那现在呢,我已经把所有的全忘记了。”“好,你可以上了。”这是当初在《倚天屠龙记》里边,张三丰教张无忌练太极拳,太极拳第一次出现在武林当中。这种做法在电影里实际上是行得通的,但在现实当中却行不通。因为啊,在大多数人的眼里边,这个遗忘啊,看起来都是学习的敌人。我们希望像有些小说里的人物一样,可以过目不忘、倒背如流,记忆力好,这是一个学习好的一个基础标准嘛,对吧?
那传统观点就认为,记忆呀,随着时间的增长而减弱。那著名的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呢,他曾经提出过记忆的遗忘曲线,他就告诉我们了,说已经学习的东西如果不能再次运用,他就会在记忆里边逐渐消退,乃至永久消失。就像孔子说的“温故而知新”,对吧?你要不温故的话,你别说知新了,你连故你都忘没了。所以呢,这也是社会上普遍通用的记忆法则,就是多背多看,反复的这种多背多看才能够记得更牢固。
美国加州大学的洛杉矶分校的心理学家罗伯特·比约克,他通过研究提出了叫记忆适用理论。这个理论指出,记忆的存储能力啊,只会越来越强,永远不会减弱。每一件我们刻意交代给记忆的东西,它都会被存储起来,而且啊,是永久存储。作者据此啊,提出了这个遗忘式学习的理念,他认为适当的忘记反而可以更好地提高记忆。这主要是由记忆的两个能力造成的,那分别是存储能力和提取能力。
那存储能力啊,就是顾名思义嘛,就是我们学到的东西存到大脑里嘛,对吧?这个存储能力啊,他只会越变越强,永远不会减弱。因为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大脑能够存储的东西,可以供300万套电视节目同时播放,这个量级的空间足以存储你的漫长一生中每一秒的所见所闻了。
那所谓的提取能力呢,就是指每一项你存储在大脑里的这个信息呀,它被提取出来的这个难易程度。也就是说你光把这知识存脑子里还不行,你用的时候啊,还能马上把它拿得出来。所以说和存储能力比起来呀,你能够提取的记忆容量实际上是很小的。
那通常情况下,我们能感觉到说:“哎,什么什么事啊,什么什么东西我能记住。”这只是因为这些东西啊,我们能够提取的出来啊,用的多,所以他就被强化了。那也就是说,越用呢,记得越牢。那那些总是用不到的呢,他就得不到强化,所以它提取它的时候啊,就越来越难。
那相比于存储能力啊,人的记忆的提取能力往往很不靠谱,他会受到当下的环境和心境的这种影响。就我们举个例子啊,这个说一个少儿故事,这阿基米德大家都知道哈,就是给他个支点,他能把地球给撬起来的那位。那有一次呢,这国王他就怀疑自己用纯金打造的皇冠啊,被这个金匠给掺了银子不纯了,可是他没有办法证明,他一量一边沉呢,对吧?他就把他找来了,就让他想办法。结果大家也知道了,这阿基米德在一次洗澡的时候啊,他就通过溢出的水想到了:“唉,金银的密度不同啊,那溢出的水自然也不一样啊。”他就用这个方法证明了皇冠确实是被掺了假的。
我们可以肯定啊,这个虽然这个环境呢,是阿基米德在那儿洗澡,但是这肯定不是他第一次洗澡嘛,对吧?他一辈子他肯定洗过好多澡。那为什么之前他就没想到这事呢?这就涉及到心境的问题,就是说他一直在思索,一直在想:“哎,他为什么怎么才能证明?”对吧?当这个以前被忽略的场景出现的时候,那自然就会让他灵机一动。
那和这个类似的,还有那个牛顿被苹果砸到以后,进而想出了这个牛顿定律、万有引力的这个传说。所以按老郑来看,环境就像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一直以来专注、不断的这种思考啊,就像我们之前往骆驼身上堆的稻草一样,而心境往往是压倒骆驼的最后那一根儿。
其实这一点呢,在我们研究人类的进化历程当中啊,其实也能找到依据。像早期这个游牧阶段的时候,大脑呢,需要不断地更新脑里边这个地图,用来随时适应不同的环境,像气象、地形、猛兽啊等等这些。那提取能力呢,就会向着这个能够迅速更新去演化,因为你需要不断的更新,所以呢,这些记忆的寿命往往只有一天或者几天。而存储能力的不一样,它的计划方向啊,就是保证一旦需要,那老马就必须能够立刻拾得旧图啊。这也就是著名的记忆适用理论,它彻底地打破了人们对遗忘的认知。
它指明了说遗忘的两大正面意义:第一个,遗忘不仅可以承担着垃圾信息过滤器的功能,在不同的环境里边遗忘呢,还能够帮助大脑发挥一些类似于肌肉锻炼的作用,先损耗后增长。虽然你总会遗忘一些内容啊,特别是当你过了一段时间以后哈,或者说经历了一番困难,你重新回忆起这些记忆后,大脑呢,会建立一个更稳固的记忆回路,让你下一次提取这个记忆的速度能够更快。
那为什么说先损耗后增长呢?那作者就认为说,遗忘的功能啊,和锻炼之后的肌肉是一样的。我们呢,因为遗忘而加大了提取的密度和时间,使得每当记忆被提取一次,神经元的突触呢,就会被加厚一次,于是我们才会记得更牢,唉,想起来呢,也能更快。所以啊,这个遗忘和记忆他是一对好朋友。
此外呢,遗忘呢,也提升了我们的创造力。因为我们在提取任何一条记忆的时候,我们的这个大脑里的海马体呀,它就要开始编故事了啊,也就是,呃,修改了可提取这个系数的同时,也能够修改内容本身。我们知道啊,所谓的灵光乍现,都是在暂时遗忘之后的顿悟时刻产生的。就是说,当你对某个问题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选择暂时的遗忘反而是更好的办法。你的一些灵感呐,奇思妙想啊,很可能在这个时候才会产生。
那遗忘式的学习呢,是一个非常好的方法,它可以被应用到生活中,也可以用到工作当中。尤其是,呃,当你转换这种新的工作的时候,你要知道,初期的遗忘并不是因为你不努力、不专注,也不是你本身的什么记忆力不好。相反,这证明你的大脑啊,正在以恰当的方式工作着,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必须经历的过程。你只有这样呢,才能够更深刻地掌握知识和技能。
比方说我们换了一个新工作,或者到了一个新岗位,比如说你升职啦、加薪啦等等这些情况。老郑曾经讲过一个例子,说这个人如果手里有个锤子的话哈,他解决问题的方法很简单,他看到什么他都想锤两下啊,这就因为自己擅长嘛,而且手里有这个工具很顺手。实际上,当你转换了一个新的环境,或者说领导岗位的时候啊,你这种暂时性的遗忘是很关键的。你先把那个锤子放下哈,你先把很擅长的东西都放下,先不要着急去想办法去执行,先不要干这些事干嘛?你用专注学习的态度干嘛?去调查、去思考,去找到一些问题的发生的原因,你把这些都调查清楚,关系都捋顺了以后,再去把自己的这个擅长的这个锤子捡起来,然后你进行一下整合,你看什么地方用锤子锤两下就行了,什么地方我得换螺丝刀,我得拧两下,这样的方法才最有帮助的。要不然你会不行啊,我这上任就新官上任三把火,对吧?我这个一定要先锤一个,他再锤一个,那再锤一个,那这不对啊,这三锤子下,你又不是程咬金,对吧?没有意义,上来就三板斧嘛。第一件事,三把火如果要做,那就是谈话,所有的人都谈,了解实际情况,掌握了基础,然后再去推出你的新的举措,你这样才会对你有帮助。
那以上呢,就是这本书的第一个部分哈,就是遗忘是记忆的好帮手。在传统的学习理念里边啊,遗忘是阻碍学习和进步的最大障碍,但是作者就认为说遗忘啊,其实是记忆的朋友啊。记忆呢,包含了存储能力和提取能力这两个功能,它呢,能够帮助大脑发挥一种类似于肌肉锻炼的作用。那在你回想起已经遗忘的记忆以后,这些记忆将建立起更巩固的、更牢固的这种提取回路。
那我们接下来聊一聊第二个部分啊,叫先考试再学习,效果反而更好。
那作者在这里面啊,就提出了一个核心的观点,就是说考试,或者说我们说测试吧,这个本身呢,它就是一种学习,甚至呢,是一种效果更好的学习。所以啊,他就鼓励说要先考试再学习。
那为什么要这么做呢?我们在这里先明确考试的作用啊。考试呢,通常被认为有两个方面的作用,一选拔,二衡量。这个选拔呀,是指说通过考试的结果,你可以找到在工作当中啊胜任这个岗位的人才。衡量呢,就是通过考试的行为去考察一个人的能力。
那心理学家呀,通常把考试称作叫记忆、提取、联系,意思就是说,考试的本质就是要强迫你的大脑从记忆中提取已经学过的知识或者说技能,这要求你付出的努力呢,远比直接重新去读一遍要多得多。
那按照这个理论呢,像背诵啊、做测试题、写作、演讲等等这些有提取功能的啊,练习方法,它都能够起到跟考试有类似的作用,也是帮助我们能够提升知识和技能的掌握速度的一种方法。
那我们怎么把这种方法应用到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当中去呢?我们以这个职场里边常见的开会啊,举个例子。就比如说开会之前,你呢,先罗列一份会议需要解决的问题清单,这样呢,就能够避免在会议中啊讨论不相关的这种话题。那大家的思路呢,都会围绕这份清单共同呢,去寻找答案,这会让这个会议啊,变得更高效。
再比如说呀,你要做培训的时候啊,除了传统的那种啊培训完然后考你,你也可以改成复述知识点的方式进行。然后就我们培训完了以后,比如说我讲了20大这个知识点啊,那我就要求每一个人去罗列这一节培训课里边的这20个知识点,这个实际上比单纯的考试效果要明显得多。你就比如说今天我们讲这本书叫《如何学习》,那大家在听完这本书以后啊,可以说思考一下,唉,老生今天分享这本书讲了几个要点呢,是吧?一个、三个还是五个,哎,你把它列出来,记住这几个知识点了,实际上对这本书的核心呐和精髓,你就有了一个掌握。在这个中间的过程当里边,你可以加入自己的经验呐,别人的一些心得呀,还有自己身边的一些事例呀,来丰富这个知识点。你这样记住的东西,他就会非常的扎实。
所以这就是老郑今天要分享的第二个部分啊,叫先考试再学习。作者呀,把考试定义为记忆的提取练习,他认为考试啊,可以强迫我们的大脑去从记忆中重新提取已经学过的这种知识或者说技能,然后呢,经过回忆得到的这种知识,会加强这些信息的存储和提取能力。
我们接下来看看第三个部分啊,就被打断反而能够帮助你更高效地完成任务。
有的时候我们正在专心致志地工作的时候啊,突然间就被人打断了啊,然后你回过头来,你就不得不从头再来。好多人都会觉得心烦啊,就恨死那个人了对吧?但是作者认为啊,在我们处理复杂问题的时候,被打断了,反而可以给你增加更多的创造力,然后能够更高效地完成这些工作。
那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首先就要从著名的叫蔡加尼克效应说起来啊。在1927年,心理学家蔡加尼克,他做了一系列有关记忆的实验。他给这个参加实验的每个人都布置了15~22个难易程度不同的任务,比如说,呃,写一首自己喜欢的诗啊,将一些不同颜色的和形状的珠子啊,按照一定的模式用线穿起来啊,或者说给大家一个拼板,让大家把这拼板拼完啊,再或者说就算一道这个数学题等等吧。但是这些任务啊,所需的时间啊,大致上是相等的,都差不多。这里边呢,其中一半的任务能够顺利的完成,而另一半任务在进行的中途,会被有意识的打断,啊,进了就要求这个参加测试的人再停下来,然后有点别的事让他去看。
等到这个实验结束的时候啊,采访每个人,你们回忆一下你们做过的这些任务,这些事。结果非常的有趣,就是在被回忆起来的任务里边儿,有68%是被终止而没有完成的任务,而已经完成的任务呢,只占了32%。
那这种对未完成工作的记忆优于对已完成工作的记忆现象,就被称为蔡加尼克效应。
那由此可知啊,我们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会在心里边产生一个张力系统,这个系统呢,往往使我们处于紧张的心理状态里面。当我们的工作没被完成,哎,就被打断的时候,那这种紧张的状态呢,仍然会维持一段时间,让这个没完成的任务啊,一直压在心头啊,总在这想,哎呀,这事没干的,那事没干的等等等等这些。而一旦这个任务被完成了,那这种紧张的状态啊,就会消失啊,就变得松弛了。这种情况下,你原来做了的事情很容易就被忘记了。
其实啊,生活中有很多的事情,都可以用这个心理学的理念去解释。你比如说我们经常会在备忘录记下非常重要的事,但是到最后呢,还忘了。因为我们以为说记下来,哎,万事大吉了,我们这个紧张的神经啊,松弛下来了,很可能最后你连备忘录都忘了看了,对吧?还有的时候呢,在打电话之前,我们能够清楚的记得说要拨打这个电话号码,可是你打完以后啊,你却怎么也想不起来刚才拨过的号码了。这就是蔡加尼克效应的一种明显的表现啊。他就说明当心理任务被迫中断的时候,人们就会对没有完成的任务念念不忘,从而产生较高的渴求度啊,总想着把它完成。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越是得不到的东西,越觉得宝贵啊。所以再有老婆问大家说:“你怎么不像结婚前那么对我了呢?”你就可以提提这个蔡加尼克效应啊,当然,你别说是老郑说了哈。
那这一点呢,就和我们之前提到的那一点它是相关的,就是需要你不间断地、专注地对一件事情进行思考。而在处理复杂工作的时候,如果被打断,那这种心态呢,蔡加尼克效应会帮助你、提醒你啊,你有事没完成,强迫你进入到持续不断去思考、去关注没有完成的那个任务。所以我们会说他反而会对我们的工作有帮助。
那作者在这里面也给出了一个建议,就是当我们遇到瓶颈的时候,可以尝试着切换自己的工作状态,你换换脑子,唉,去做点其他的事情。那著名的科幻作家、《三体》的作者刘慈欣啊,他也提到过这种方法,说他当他遇到这种瓶颈的时候啊,他就会主动的放下手上的工作,然后出门去走上好几个小时。他说自己创作的时候啊,很多主意不是一瞬间灵光闪现那就出现了,而是像一棵植物那样,在那里慢慢的生长,时候到了,诶,你自然而然就看到它了。
那用这种方法的名人有很多啊,你比如说像比尔·盖茨啊,像乔布斯啊等等,好多好多人都会这么做哈,这也能够从另一个侧面去证明这种方法的有效性。
那以上呢,就是分享的第三个部分,被打断它往往能够帮助我们更高效地去完成任务。作者也提出说,在做一些复杂的工作的时候啊,老郑提醒大家,一定是复杂的工作的时候啊,他可不是那种简单的工作啊,呃,比如说我要涂个这个指甲油,是不是啊,比如说我要这个打把游戏啊等等这些,他可不是这些,一定是复杂的那些,你要做个方案,我要做个这个投标书等等这些,我要做个商业规划,这是复杂的工作啊,一定是在这种情况下被打断,反而会使工作完成得更顺利。因为被打断以后啊,人的大脑并不会停止对问题的思考,反而会调动各种感知力去捕捉相关的信息,而你呢,只需要将这些信息记录下来,并且加以反思,唉,他就能够形成非常好的答案了。
那接下来我们看一看第四部分啊,就是放弃刻意练习的学习方法,这刻意练习是加了引号的啊。呃,作者格拉德威尔呢,在《异类》那本书里边就提出了,说你要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需要1万个小时啊。按比例计算呢,就是如果每天你工作八个小时,一周呢,工作五天,那么你想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你至少需要5年。后来啊,也有人补充说了,说你这光是时间的叠加还不够,你还需要刻意的进行重复练习。
那刻意练习的核心精神呢,就是对重复练习的强调,对重复次数的强调。比如说他举例子啊,他说你像这个乒乓球运动员训练的时候,可能说今天要练习十组接球的动作,那就会先练100个什么正手上旋接球,再练100个反手上旋接球,唉,再来一个侧旋的,再来一个下旋的,一组一组接下去凑够这个十组。这样大量的重复训练呢,是所有运动员每天的必修课。
但是在作者认为啊,说刻意练习这种强调重复训练的方法还不够好,因为我们练习的目的啊,是应对现实中的难题,你这种做法是理想状态,现实是不会这么告诉你说今天咱就都是上旋球,今天咱就是下旋球。那跟你比赛的对手不可能这么做的,他恨不得每一次发球都变一个打法,用来迷惑你们,来战胜你们。
所以说,作者认为啊,更好的办法就是要用交替式练习。那交替式练习是什么意思呢?呃,我们还拿这个乒乓球训练来说啊,呃,如果用交替式练习的话,就不会采用那种每个动作都练100次的做法,而是把十个动作混在一起,那可能上一个球你接的是上旋球,下一个呢,就变成下旋了等等,那这十个动作呢,是随机出现的,我练你十组。
那这样做会不会影响现实结果哈?作者用一组网球的这种训练的实验打消了这个疑虑。实验是什么?他把这个受试者分成了三组,第一组呢,就固定练习,就是每次啊,都反复练习一个动作;第二组呢,是顺序练习,就是每次啊按照固定的顺序循环练习不同的动作;最后一组啊,就高端了,叫随机练习,唯一的要求就是不能够连续出现两次相同的动作。
那在训练阶段呢,第一组固定练习组是进步最快,成绩最好的,但是你放到比赛的时候,第三组的成绩反而是最好的。那实验人员分析以后啊,就得出结论说,训练的目的啊,是要把技巧搬到赛场上去。那过去人们就一直认为那种重复的、强调次数的、模式化这种训练的,一定是可以帮助人们尽快掌握技巧的,但是在实际的、真实的赛场当中,环境呢,就跟这个理论是相悖的了。你那种训练呢,会培养出一大批合格的入门者,但是从这里边想找到高手却是很难的。而第三组这种交替训练的方法呢,虽然进步相对慢一些,但是它和这种重复单一的效果呢,是比它强的太多了。因为你一直在锻炼的是你大脑,时刻在想着说,诶,下一个可能是什么,如果出现了我要怎么做,时时刻刻都在想这个问题,反而就培养了人们在总体上的这种灵活应变的能力。
那我们要想对工作更熟练地掌握哈,那就要先学会这种交替练习的方法,就是在设计我们自己这种交替练习方法的时候啊,你最好要把这个新学的知识和技能与过去学过一段时间、没有在复习的内容混在一起。其实你仔细想一下,以前我们经历过的大大小小的考试,其实都是这样,对吧?将一本书的知识点进行串联,然后通过不断的模拟和练习,来达到掌握知识的这种效果。
那提到这啊,也让老郑想起了以前就是我们大家经常会聊起的一个问题,就是说是选择在大公司做单一重复的工作呢,还是在创业公司去做一个多面手呢?很多人都认为说,那大公司的这个平台更好,眼界更高啊,然后那个你从事这种单一性的工作呀,很可能成为专家,对吧?你越做越熟悉嘛,大家越离不开你,你的这种价值呢,会越来越高。那这个观点在当时的环境下实际上是没有错的,但是在现在啊,这种观点可能就不合时宜了。那为什么会这么说呢?交替练习或许就能对这个问题啊做出一些解答。
你看在大公司里面,你的工作职能呢,实际上非常明确,也非常重复啊,你只是整个工作流程里边的一个小环节。在你负责的事务上呢,你可能会进步非常神速,可一旦让你处理工作范围外的事物,或者说应对其他突发的这种挑战,你可能就会难以适应了。尤其是你还处在整个公司的底层啊,出现的情况你不需要马上的拿主意去解决,你需要的就是一层一层的上报给领导就好了。那你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呢,领导会高看你一眼,但是你不提出呢,也没什么毛病,因为这本来就不是你的工作。
而在创业公司里边儿,你就必须要成长为一个多面手,在各个方面你都有所涉猎啊,甚至做到很强。那虽然这么看起来,你可能说:“啊,那我每个方面我都懂一点,对吧?那不就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嘛。”对吧?虽然说这么看起来哈,呃,专每个方面的专精程度你都没有那么高,但是在工作中,这种交替式的练习和这种学习,却能够大大提高你灵活应变的能力,让你在面对未知风险的时候能够更胜一筹。因为市场就是一个未知风险随时存在的这么一个环境,那你具备了这样的能力,你才有可能活下去。
那以上呢,就是老郑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第四部分啊,要放弃刻意练习的学习方法。作者认为说,不论在掌握运动技巧还是认知训练上,采用随机交替的这种练习方式,都能让自己的大脑更好地做好面对意外挑战的准备,让自己的总体的应变能力大大的提高。
其实我们提到学习啊,大部分人都会认为这是一件很枯燥乏味的事情啊,学霸们都除外哈。尤其是在我们走出校门之后,再提学习总是提不起精神头来哈。其实不是学习本身让人感到无聊,只是我们没有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这本书啊,就是作者结合了从业多年的经验,也结合了心理学的相关的概念,为学习呢总结了一份简单又高效的清单,让你呢,在同样的时间学得更快、记得更牢。这本书啊,不只是写给还没有毕业的学生,其实我们职场中人更需要读它,因为我们在读社会的这个大学嘛。所以说他教会了我们如何在繁忙的工作中利用有效的时间可以高效地学习,也教会了我们如何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进而呢运用到工作当中去,让我们的工作能够事半功倍。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很赞哦! (0)
上一篇: 《整合》跨越边界构建系统性协同的实践法则
下一篇: 《硬派工作》以坚韧筋骨铸就职场非凡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