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科普科普
《爱因斯坦传》穿越时空迷雾,探寻天才大脑如何以智慧之光耀亮科学星河
铛铛铃2025-09-13【科普】844人已围观
简介
今天为你解读的书是《爱因斯坦传》。
1905年,瑞士伯尔尼专利局,一位26岁的审查员用不到一年的时间写了五篇论文。他希望这些论文能让他从卑微的三级专利审查员提升到高一点的职位,可是论文发表后一片寂静。他拿着这些论文去申请一份中学教师的工作,都没有成功。那时没人把这个无名小卒放在眼里,但他们不知道的是,这五篇论文中至少有三个诺贝尔奖级的成就,而论文的作者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将成为后世唯一能与牛顿齐名的大科学家。
今天,爱因斯坦的名字已经变成了一个被神化的符号,是天才的代名词。他既聪明绝顶,又风流多情;既蔑视权威,又固执守旧;既是科学家,又是人道主义者。关于爱因斯坦,精彩的远远不止他的科学成就本身。据不完全统计,爱因斯坦的传记有不下200本。今天为你介绍的版本出自美国著名传记作家沃尔特·艾萨克森,他曾任美国CNN总裁和《时代周刊》的总编辑。乔布斯唯一授权的传记《史蒂夫·乔布斯传》就是由他撰写。这本《爱因斯坦传》参考了2006年首次公开的爱因斯坦手稿,展现出爱因斯坦此前不为人知的一面,被评为迄今为止可读性最强的爱因斯坦传。喜马讲书曾经在《爱因斯坦文集:我的世界观》中详细解读过爱因斯坦的政治、宗教和教育观念。在今天这本《爱因斯坦传》里,我将重点聚焦他的人生经历、科学之路以及婚姻爱情。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这位世纪伟人的传奇人生。
1879年,爱因斯坦出生在德国一个犹太商贩家庭。关于这个年份,科学史上有一个被人津津乐道的巧合:在1643年伽利略去世的同一年,牛顿出生了;而在1879年麦克斯韦去世的同一年,爱因斯坦出生了。这仿佛是冥冥之中的安排,爱因斯坦一生的工作都在追随麦克斯韦的足迹。麦克斯韦提出的场的概念,让爱因斯坦着迷不已,这种迷恋从他四五岁的时候就开始了。有一天,小爱因斯坦卧病在床,爸爸给了他一个罗盘,罗盘上的小磁针好像被某种神秘的力量牵引着,这种神秘的力量让小爱因斯坦激动得浑身颤抖。他回忆说,这种体验改变了她的一生,她终生都在致力于用场来描述自然。
少年时期的爱因斯坦聪明好学,12岁用原创方法证明了勾股定理,15岁掌握了微积分,远远超过了学校对数学的要求。可是老师和同学们都不喜欢他,因为他太过自由、散漫、没规矩、不合群,喜欢挑战权威,这种性格贯穿了爱因斯坦的一生。他后来就写下过这样的话:“放肆无礼万岁,它是我在这个世界上的守护天使。”
在当时的德国校园里,浸透着中军服从的普鲁士军国主义气息,充斥着机械命令和死记硬背的教育方式,这令爱因斯坦感到厌恶和窒息,动不动就顶撞老师,以至于有老师对他说:“你在这里出现,就是班级对我的不尊重。”甚至表示过让他收拾东西走人。爱因斯坦早就对学校厌恶至极,15岁时决定干脆退学。他制定了一个计划,找个认识的医生开证明,说自己的神经有问题,为擅自离校做辩护。在1894年圣诞节那天,爱因斯坦逃离了学校,不仅如此,他还彻底逃离了德国。当时爱因斯坦的父亲因为生意破产,全家被迫迁居到意大利谋求出路,本来想着把爱因斯坦留在德国完成学业,结果辍学的爱因斯坦只身一人乘坐火车穿越阿尔卑斯山,来到意大利,出现在大惊失色的父母面前,告诉他们自己再也不要回德国了,连同德国国籍一并放弃。
爱因斯坦全家居住在北意大利,那里临近瑞士,自然风光让爱因斯坦心旷神怡,他会一连数日在阿尔卑斯山和亚平宁山脉远足,站在群山之巅,体验那种崇高的孤独感。他就读的新学校重视形象思维,鼓励用观察直觉和视觉意象来思考,与德国的机械式教育完全相反。在这里,爱因斯坦彻底放飞自我,在思维中第一次萌发出了相对论的种子。他开始试图想,一个人追着一束光奔跑,会出现什么现象,看到的电磁场会有什么不同。这种视觉化的思想实验,成了他未来事业成就的一个标志。
闲暇的时候,爱因斯坦还会拉拉小提琴,音乐是他一生的爱好,他尤其钟爱莫扎特。有一天晚上,爱因斯坦听到邻居家一位老太太在演奏莫扎特的奏鸣曲,他抓起小提琴就冲进了邻居的房子,把老太太吓了一跳,但是不一会儿,屋子里就回荡起钢琴和小提琴的合奏声。在爱因斯坦看来,音乐跟物理一样,都反映了宇宙背后的和谐之美。当他思考问题、绞尽脑汁时,就会独自一人在厨房拉琴,一边思索问题,一边即兴创作旋律,然后突然激动地喊道:“我明白了!”就好像音乐能传递给他灵感。
1896年,爱因斯坦考入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物理系,他的直白和傲慢再一次让他成为不受欢迎的人物。他质疑学校教授的理论太过陈旧,整日逃课,不按流程做实验,不用正规的稿纸写论文,还经常漫不经心地对系主任直呼其名,而不是称教授先生。她对自己扮演不服从者的角色还挺自豪,可代价是,他几乎把物理系的老师得罪了个遍。等到毕业想留校当个助教时,没有一位老师愿意接纳他,尤其是那位系主任,他宁肯从工学系雇两个学生当助手,也不要爱因斯坦。物理系当年所有的毕业生中,爱因斯坦成了唯一一个找不到工作的人。他向全欧洲的教授发去了一堆求职信,信件全都石沉大海,连个礼节性的回复都没有收到。
正当爱因斯坦绝望之时,朋友给他介绍了个瑞士专利局审查员的工作。在这个不起眼的公务员岗位上,爱因斯坦可是相当享受,他把专利局称为“让我构想出最美妙思想的世俗隐居之地”。她每天用两三个小时就能完成全部工作,在剩下的时间尽情思考自己的科学问题。在爱因斯坦入职的第3年,也就是1905年,竟成为与1666年比肩的科学奇迹年。在1666年,牛顿发明微积分,发现万有引力和日光光谱,为数学、力学和光学三大学科打下基础。200多年过去了,蜗居在专利局的爱因斯坦开创了新的奇迹年,他在这一年里一口气写下五篇论文,直接改写了经典物理学。
接下来,我们分别介绍一下这五篇论文。第一篇论文证明了光是由粒子构成的,具有量子特性。当时量子力学的开创者之一普朗克已经提出了量子概念,可是他并不知道量子有什么意义,仅仅把它当作一种数学发明,爱因斯坦却在论文中指出,量子绝对不是数学概念,而是物理实在。他从光的量子属性中得到了光电效应定律,16年后,正是因为这篇论文,爱因斯坦被授予了诺贝尔奖。
第二篇和第三篇研究的是分子的大小和运动,在那个对原子和分子的存在尚有普遍怀疑的时代,爱因斯坦不靠观察,纯凭计算就得出了它们的大小和运动规律。
第四篇论文连一个引用的文献都没有,题目叫做《论动体的电动力学》,这个不起眼的题目后来被加上了一个如雷贯耳的名称——狭义相对论。狭义相对论能够诞生,源于一场跨越了200多年的科学恩怨官司,双方是牛顿和麦克斯韦。二人的理论在物体运动速度的相对性上产生了冲突。根据牛顿力学,测量运动要先规定参考系,在不同的参考系中,同一个物体的运动速度可能不同。可是200多年后,麦克斯韦发现了描述电磁场的麦克斯韦方程,推论出光是一种电磁波,结果矛盾来了,麦克斯韦方程是不需要参考系的,说白了就是在任何参考系下,光的速度永远不变。一边是传世经典的牛顿力学,一边是坚如磐石的麦克斯韦方程,这绝对是神仙打架。科学家们开始想办法解决矛盾,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庞加莱和洛伦兹,事实上,他俩都已经找到狭义相对论正确的方向,甚至写出部分公式了,可是谁都不敢把事情做彻底,毕竟这可是要挑战牛顿呐。
这个问题同样困扰过爱因斯坦,1905年的一天,爱因斯坦乘坐公共汽车时,回头望向伯尔尼著名的钟楼,他开始想象公共汽车以光速前进,会发生什么景象。在他的思维中,当光速运动的自己望向钟楼时,他所看到的景象令他大吃一惊,时钟的指针被冻结在时间里了。当爱因斯坦达到光速的那一刻,从钟楼发出的光就再也没有办法追赶上他了。它在空间中的速度越快,在时间中的运动就越慢。这下,牛顿和麦克斯韦的官司解决了,问题的关键在于时间,这就是狭义相对论的基本理论,没有绝对的时间,时间、空间和运动是紧密相关的。多少年来,科学家们都在设法妥协和折中牛顿与麦克斯韦两位大神的理论,只有爱因斯坦敢于一脚踹开牛顿的时间观。杨振宁对此有一番评价,他说:“相对性这个词最先不是爱因斯坦提出来的,而是庞加莱;狭义相对论的变换公式最早也不是爱因斯坦写下的,而是洛伦兹。可是非常接近真理和真正懂得真理的意义是两回事儿,只有26岁的爱因斯坦敢于质疑人类关于时间的原始观念,才能打开新物理之门。”
最后再说说第五篇论文,这是狭义相对论的一个推论,一共只有三页,仅用三步就推导出了人类历史上最著名的公式之一:E 等于 MC 平方,这是描述质量与能量关系的方程,也是后来研发原子弹的理论基础。
以上五篇论文,让爱因斯坦在1905年爆发出惊人的创造力,但是论文发表后一片寂静,就连差点发现了狭义相对论的洛伦兹和庞加莱,在读了论文之后,还是坚持自己原来的看法,不肯放弃牛顿的老观念。正当爱因斯坦大失所望的时候,一位真正能读懂和欣赏他的人出现了,他就是德高望重的德国物理学巨擘普朗克,也是第一位公开支持爱因斯坦的物理学家。普朗克利用自己的声望推动了相对论的发展,让更多科学家接受它,他甚至评价说:“跟相对论相比,非欧几何只不过是小孩的游戏。”普朗克把爱因斯坦请回德国,在普朗克的支持下,爱因斯坦一跃成为学术界的明星。
在狭义相对论里,爱因斯坦把牛顿体系里的各种变量都重新定义了一遍,包括时间、长度、质量、能量,这些都跟光速有关系,可是唯独少了一样东西,万有引力。从1905年到1915年,10年时间,爱因斯坦又一次单枪匹马,创立了广义相对论,解释了牛顿都没有想明白的引力本质的问题,即引力的本质是时空的弯曲,这是人类最伟大的科学成就之一。跟发现狭义相对论一样,爱因斯坦仅仅依靠直觉和想象就发现了宇宙的秘密。
这里还有一个小插曲,广义相对论方程的首发权差点被人抢走。当时,广义相对论的理论虽然形成并获得广泛讨论,可是数学方程却迟迟推不出来。这时,德国数学家希尔伯特抢先一步,率先提交论文,推导出了广义相对论的方程,仅仅五天后,爱因斯坦也提出了自己的版本。科学界曾经对这个方程的首发权归谁有过激烈的讨论,后来主流观点认为,虽然希尔伯特和爱因斯坦几乎同时独立发现了最后几个数学步骤,但方程背后的理论主要归功于爱因斯坦。心胸宽广的希尔伯特主动表示,爱因斯坦才是相对论的唯一创造者,他说:“关于四维几何,哥廷根大街上的孩子都比爱因斯坦知道的更多,可是创立广义相对论的是爱因斯坦,而不是数学家们。”两位大师的学术竞争也成为了一段美谈。
广义相对论是爱因斯坦的巅峰之作,是宇宙学的基础,后来的黑洞、虫洞、引力波、起点、宇宙膨胀等种种研究,都是来自广义相对论的推论,它的影响远远超过了物理界。坎特伯雷大主教在研究相对论对神学的影响,现代派艺术家和思想家们从相对论中获得灵感,《追忆似水年华》的作者普鲁斯特就称,自己和爱因斯坦在扭曲时间方面有异曲之妙。市场上还出现了相对论牌香烟,媒体和公众激动的发现,爱因斯坦完全不是一个无趣保守的老学究,用本书作者的话来说,天生就是一副偶像胚子,风流倜傥,还常常妙语连珠。他去世界各地演讲时,手里还经常提着小提琴匣子,活脱脱一个巡游的音乐家。他的笑声也很有感染力,听起来有点像海豹的叫声。
广义相对论完成3年后,学术成就达到顶峰的爱因斯坦,在家庭生活上遭遇了重大危机。1918年,爱因斯坦离婚了。让我们暂且放下科学讨论,来聊聊爱因斯坦的爱情与婚姻生活。
爱因斯坦从小就是一个英俊少年,一位熟悉他的女士回忆说,她那种勃勃英气足以令世纪之交的整个世界为之动容。在爱因斯坦的一生中,有过很多段风流韵事,包括他的秘书、社会名媛,甚至俄国女间谍。他有过两段婚姻,第一任妻子米列娃是他大学的同学,米列娃是一个极具思想深度的女物理学家,据说她是班上唯一一个数学成绩高过爱因斯坦的学生,她的见解经常成为爱因斯坦灵感的来源。虽然米列娃是个身材矮小、相貌平平、比爱因斯坦大三岁有余、还有点跛足的姑娘,但爱因斯坦认为,她是真正在心智和灵魂上能与他匹配的伴侣。他们之间的通信既有绵绵爱意,又饱含着对科学的巨大热情,爱因斯坦在一封信中写道:“有个小博士做我的心肝宝贝儿,我会有多骄傲呀。”他管米列娃叫我迷人的小妖精,而米列娃管爱因斯坦叫我邪恶的小心肝儿。24岁时,爱因斯坦不顾全家的强烈反对,与米列娃结了婚。米列娃为爱因斯坦生育了三个孩子,她放弃了自己的科学事业,整日操持家务,这让她变得日渐冷漠和孤僻,也越来越不被爱因斯坦放在心上。在婚后的第9年,33岁的爱因斯坦出轨了,出轨对象是她的表姐艾尔莎。艾尔莎比爱因斯坦大三岁,离过婚还带着两个女儿,她与米列娃非常不同,完全不懂物理,但她谦卑顺从,懂得如何服侍人,只要远远的瞄一下爱因斯坦的眼睛,就能知道他此时是否正在专注于思考问题,因而不去打扰她,这都是独立又高傲的米列娃不能的。这段感情虽然缺乏激情,却满足了爱因斯坦人到中年时的需求和欲望。他开始对米列娃越来越苛刻,对家庭不管不顾,而米列娃苦于个人科学梦想的破灭,愈发怨恨丈夫的成功,夫妻关系闹到水火不容。这场三角关系持续了足足6年,米列娃为了孩子始终不同意离婚,直到1918年,爱因斯坦开出了一条全世界绝无仅有的离婚条件,他说:“总有一天我会得到诺贝尔奖,一旦离婚,只要诺贝尔奖发给我,你就将得到全部奖金。”生活困苦的米列娃终于同意,这个条件被写进了离婚协议里,爱因斯坦也终于娶了表姐艾尔莎。
包括米列娃在内的大多数人都相信,爱因斯坦一定会得到诺贝尔奖,可问题是什么时候能获奖。事实上,爱因斯坦的得奖之路相当艰难,早在1910年,他就被首次提名,而接下来的10年间,他因为相对论而不停的被提名,可就是不获奖,原因是当时的诺贝尔奖委员会有强烈的实验偏好,倾向于那些有实操性的成果,他们拒绝的理由是,相对论是纯理论性的,缺乏实验基础。爱因斯坦的成就几乎都是靠对物理的直觉和在头脑中的想象,他坦言自己对实验室的恐惧由来已久,几乎不敢拿起一件仪器,担心它会爆炸。爱因斯坦作为一名理论物理学家,在当时的科学界显得极其另类。有一个名叫勒纳德的纳粹党科学家还发动了一场反对爱因斯坦的运动,抨击相对论是一种充斥着哲学意象的犹太科学。
到了1921年,相对论已经被证实是一个成功的理论,所有人都认为爱因斯坦不得诺贝尔奖简直不可思议,他获得了14项正式提名,远远超过任何竞争者,可是评奖委员会依然固执地不认可相对论。这时,一位名叫奥森的评委前来救驾,他意识到相对论太负争议,最好另谋出路,于是力推爱因斯坦因发现光电效应定律而获奖,这在科学史上成了一个黑色幽默,因为光电效应定律是基于前人的实验结果所发现的,而实验者不是别人,正是那个反对爱因斯坦最强烈的纳粹科学家勒纳德,这让勒纳德气急败坏。
1922年,爱因斯坦被授予诺贝尔奖,当年的奖金约合3万2250美元,比当时一般教授的年薪要高十倍多。根据爱因斯坦的离婚协议,这笔钱汇到了米列娃的账户。广义相对论和诺贝尔奖是爱因斯坦成就的顶点,也可以看作是他人生的一个分水岭。下面我们就从科学和政治两个方面来看看爱因斯坦的后半生。
先来看科学方面,迈向不惑之年的爱因斯坦,从曾经的叛逆、不羁、不信权威,变得日渐僵化和固执,这突出地反映在他对量子力学这一新兴领域的抵制和批判。量子力学是研究微观粒子运动的理论,与相对论一起构成现代物理学的两大支柱。量子力学表现出的随机性、不确定性等一系列匪夷所思的特征,破坏了经典物理学严格的决定论,爱因斯坦终其一生都在抵制这种不确定性,他的顽强抵抗在两次索尔维会议上达到高潮。索尔维会议是物理学的全明星会议,爱因斯坦两次在会议上都充当破坏分子,试图找到量子力学的漏洞。会议场上,48岁的爱因斯坦对阵量子力学的新生力量,25岁的海森堡、25岁的狄拉克、27岁的泡利,以及量子力学的领袖40岁的波尔,双方论战激烈到了不分时间、不分场合,会场上、餐桌旁、房间里随时过招。爱因斯坦常常在早餐时论证量子力学错误,到了晚餐时间,波尔一群人就会拿出证明反驳,第二天早餐时,爱因斯坦又会提出一个新的论证,到了晚餐时同样又会被化解。他的每一次出击都会被这群年轻人击破,最后,爱因斯坦设计了一个极为精妙的思想实验,本以为会把所有人都难住,没想到却被波尔抓住了一个致命的漏洞,这个实验居然忘了考虑相对论。最终量子力学被证明是一个成功的理论,爱因斯坦的朋友埃伦·费斯特责备他说:“爱因斯坦,我为你感到害羞。”因为他对量子力学表现出的顽固保守,与当初那些反对相对论的人如出一辙。爱因斯坦也会自嘲说,自己已经从革命者慢慢变成了老反动派,为了不面对讨厌的量子力学,像鸵鸟一样总把头埋进相对论的沙堆里。他后半生的科学生涯都在寻求调和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统一场,尽管找到统一理论的希望很渺茫,爱因斯坦认为自己已经功成名就,可以投入精力去做这件事情,不在乎能否取得成果,可是年轻物理学家这样做就很冒险。
比起科学研究,爱因斯坦后半生更多的时间是在参与政治。广义相对论获得认可时,刚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战争的失败让德国人脸上无光,此时反犹主义开始抬头,许多德国人相信一定有人出卖了德国,于是便归咎于犹太人,而作为知名度极高的犹太人,爱因斯坦迅速成为众矢之的。反犹主义者指责相对论是一场大骗局,还成立了一个由乌合之众组成的团体,名叫德国科学家维护科学纯洁研究小组,鼓吹创立德意志物理学,将科学中的犹太流毒肃清。这让爱因斯坦的思想发生了重大转变,在广义相对论完成之前,他几乎全身心地投身于科学,但现在,他感到自己必须要为犹太同胞做点什么。
1919年初,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的领导人拜访爱因斯坦,说服他支持犹太复国主义,为犹太同胞争取一块土地。爱因斯坦作为超级科学巨星,开始承担起人道主义者和犹太人守护者的角色。从1921年到1923年,爱因斯坦先后到访美国、以色列、巴勒斯坦、新加坡、日本等地,为建立犹太人定居点和希伯来大学筹款,他所到之处得到的欢呼连摇滚明星都会为之震撼。《纽约时报》报道说,爱因斯坦在美国一次演讲后,是被同行们举上肩膀、扛进汽车的。爱因斯坦一生淡泊名利,但是如果能够用自己的名声为犹太同胞筹款和博得同情的话,她甘愿甚至渴望忍受镁光灯在他眼前闪来闪去。有一次,他在演讲会上拉起了小提琴,别人问他,为什么世界如此堕落,你还能保持愉快的心情呢?他回答说:“我们必须记住,地球只是一颗非常小的星球,也许某些更大的、更重要的星球是很善良、很幸福的。”
1933年,希特勒登上了德国总理的宝座,在暗杀目标的黑名单上,爱因斯坦的人头标价5000美金。这年,54岁的爱因斯坦流亡到美国,他提醒美国总统警惕希特勒研制核武器,但最终看到美国率先研制出原子弹,并投向了日本广岛和长崎时,让他痛苦万分。二战后,美国在国际上与苏联对抗,同时也害怕国内共产主义的兴起,反共极右的麦卡锡主义大行其道,FBI到处捕风捉影,肆意诽谤和迫害疑似共产党的知名人物,乃至一切持有不同政见的人。爱因斯坦倡导思想言论自由,拒绝参与所谓的忠诚度调查,还呼吁用不合作的方式抵制对人身自由的粗暴干涉,这些言论公开后,美国媒体群起而攻之,有人指责爱因斯坦,尽管你有许多科学知识,但却是个傻瓜,是对这个国家的威胁,甚至有国会议员公开称,爱因斯坦是一个老骗子。FBI对他的监视到了无孔不入的地步,到爱因斯坦去世前,搜集了长达1427页的整整14箱黑材料,根据各种捕风捉影甚至胡编乱造的所谓线索,在美国和欧洲到处调查,但始终不能认定爱因斯坦有罪。爱因斯坦曾说:“把美国选择为自由国家,这是我一生中无法挽回的错误。”他在晚年给儿子的信中说:“上帝自己的国家变得越来越奇怪,所有的东西都在这里批量生产,甚至精神病。”
1954年,75岁的爱因斯坦腹部主动脉上长了一个致命的动脉瘤,他平静的对待最后的时光,医生建议做手术,或许还可以挽救,但她拒绝了,他对朋友说:“人为地延长生命是索然无味的,我已经尽了我的责任,是该走的时候了。”1955年4月18日凌晨一点刚过,爱因斯坦突然说起德语来,值班护士听不懂,赶紧叫来了医生,但为时已晚,动脉瘤破裂了,76岁的爱因斯坦离开了世界。他的床头放着预备在以色列独立日发表的演说草稿,还有12页写得密密麻麻的方程,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还在努力寻找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统一场,就像他70多年前第一次观察罗盘时,对场的概念那样着迷与执着。
当牛顿逝世时,他的遗体安卧在英国威斯敏斯特大教堂,互救者包括大法官、两位公爵和三位伯爵。爱因斯坦的葬礼本来也可以有如此规格,但根据他的遗愿,去世那天下午即送去火化,在场的只有12人,甚至没有对外公布消息,然后把骨灰撒入附近的特拉华河。谁都没有料到,这场平静的告别仪式下竟隐藏着一个可怕的秘密,爱因斯坦的大脑被人盗走了。就在爱因斯坦去世后的几个小时,普林斯顿医院的病理学家托马斯·哈维用电锯切开了他的头骨,取走了大脑,并将尸体缝合。当爱因斯坦的家人发现这一切时,惊恐万分,他们向医院提出抗议,可是哈维已经将保卫这颗大脑视为一种使命,拒绝向所有人交出大脑。哈维守卫了爱因斯坦的大脑整整43年,几乎是寸步不离,他把大脑的一部分制成显微切片,分发给研究者们。多年以来,在获得爱因斯坦大脑切片的数十个人当中,只有三个人发表了研究结果,但是没有一个能明确解释高智商跟脑部构造有什么直接关系。单单研究脑部构造无法让我们真正理解爱因斯坦惊人的想象力,要紧的问题是她的心灵如何运作,而不是他的大脑。
其实,爱因斯坦在临终前对自己一生的成就给出了解释,她说:“我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天赋,只是极为好奇罢了。”在爱因斯坦看来,好奇心之所以存在,是因为他创造了可以进行质疑的心灵,使得它可以欣赏宇宙、探索奥秘、沉思生命。
在2005年爱因斯坦逝世50周年之际,《洛杉矶时报》专栏评论有这样一番评价:爱因斯坦是一个偶然的天才,他纯粹依靠自己的智力形成了对宇宙的理解,时至今日,他的智力还是无与伦比,下一个爱因斯坦可能是一种奢望。
好,《爱因斯坦传》这本书就为你解读到这里。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很赞哦!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