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科普科普
《虎》于生存绝境中挣扎,在保护危机里亟待拯救
铛铛铃2025-09-14【科普】607人已围观
简介
今天为你解读的这本书叫《虎》。
在之前的《中国虎文化》一书中,我们已经了解到虎文化的内涵,以及中国人对虎的崇尚。那么,西方人和印度人对虎的看法是怎样的?他们对虎的态度又经历了什么变化呢?今天的这本《虎》就将回答这些问题。
本书作者苏西·格林,是英国一位擅长与动物沟通的专家。为了观察野生虎,她多次造访印度以及其他虎的原生地,并查阅了大量资料,写成了这本书。
全书共分五章,从虎的自然进化、文化象征以及人类对虎的心理变化,声情并茂地讲述了虎从昔日的丛林之王,到如今濒危动物的演变过程,同时呼吁人们关注野生虎保护的现状与困境。
下面,我将分三部分来为你解读本书的主要内容:第一,虎的自然进化是怎样的;第二,虎的文化象征有哪些;第三,人类对虎的态度是怎样的,经历了哪些变化。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虎的起源与进化。
虎是地球上最强大的食肉动物,它的起源笼罩着一层神秘色彩。在印度东北部流传的传说里,虎和人是亲兄弟,虎住在森林里,而人则住世而居。有一天,人为了侵占虎的森林领地,设计毒杀了虎。一位神发现了虎的尸体,伏在上面暖了10年,直到几百只虎从尸骨中新生,从此生生不息。
而在生物界,考古学家和分子生物学家,都无法断定虎的起源。有的学者认为,2000万年前进化出的剑齿虎是虎的祖先;也有人认为,虎的祖先可能是生活在距今500万年前的伟健齿虎,也就是“孔猫恐怖”的“恐”。德国动物学家黑默尔认为,虎起源于东亚,游泳本领高强,一部分向西穿越中亚北部的森林与河流,向南到达印度;一部分向东进入中亚山区,踏入东南亚、缅甸、越南、印尼。也有权威学者认为,虎起源于西伯利亚,当冰川季到来时,虎向南分散,寻找温暖的栖息地。分子生物学家奥布莱恩认为,过去1万年间,根据不同的地理条件,虎分化为不同的亚种。可以确定的是,到1900年,虎有八个亚种:里海虎、东北虎、华南虎、印支虎、孟加拉虎、苏门答腊虎、爪哇虎和巴里虎。现在里海虎、爪哇虎和巴里虎这三个亚种已经灭绝,只剩下其他五个亚种。
复杂的生活环境赋予虎华丽的外表。它的躯干是不规则条纹,腿上有横纹,脸上是复杂的斑纹,可以令它遁形于野外各种栖身之所,隐藏在猎物的眼皮底下。虎不追击猎物,它的惯用战术是远远围着猎物绕圈,从不同角度寻找最佳捕获路径。虎的爪子有厚厚的肉垫,可以消除它前进时的任何声响。为了确保完全无声,虎在逼近猎物时,后爪会直接踩进前爪印中。等确定猎物位置后,虎会慢慢抬起身,竖起尾巴,利爪从肉垫里伸出来,腾空而起,准确地落在猎物背上,咬住猎物脖颈,同时两只前爪扑住猎物的脸和肩部,用巨大的力量将它压倒在地。猎物一般会因为颈椎主关节被咬断,脊髓受压断裂而死亡。如果没能一击致命,虎会尽量将猎物抓牢,并用力掀翻在地,亦或把它的腿筋或腿骨咬断,进而取其性命。
即使经过精心策划,虎也并不总会成功,它的失手率超过了10%。比如大羚羊和鹿这样的动物会强烈反抗,把虎从背上抛下来,或者猛地扭身挣脱;野猪会猛烈地攻击虎,展开殊死搏斗;豪猪更是可怕,它能首尾倒置地反着冲向虎,把刺扎进虎的皮肉里。
受伤的虎会自我治疗。虎的唾液可以杀菌,不断舔舐伤口,可以防止感染。如果伤在背上,虎会在泥浆里打滚,用泥巴盖住背上的伤口,防止蛆虫入侵。虎还会吃下草和泥浆,来帮助消化和去除蛔虫之类的寄生虫。
捕到猎物后,虎的进餐是一项漫长而复杂的任务。每只虎的进餐习惯不同,有的是先用布满尖刺的舌头,把猎物的毛皮舔掉,再开始大快朵颐;有的是像狼一样将猎物腹部撕开,直接进食。有的虎一顿就吃下27 kg的肉,剩下的弃之不食;有的用几天时间把一头猎物吃完;也有的喜欢吃略微腐烂的肉,比较松软,更容易下咽。这些虎会把捕获的猎物藏进矮树丛,盖上土、落叶和石头,或者叼着猎物过河,防止陆地食腐动物循着气味追踪而来。
虎是独居动物,喜欢独自打猎,独来独往,雄虎也并不会和家庭长期生活在一起。虎的交配可以持续五天,雌虎发情时会在它的地盘边缘转悠,把一种麝香味的粘液混合了尿液撒在地上,再用无休止的叫声吸引雄虎到来。为争取交配权,雄虎间会展开一场恶斗,互相撕咬,直至皮开肉绽、筋疲力尽,而雌虎则在一旁悠闲地看着,整理光滑的皮毛,等待胜利的一方。交配结束后,雄虎会离开,怀孕的雌虎则将独自生活。经过15周的孕期,雌虎一般会产下两到三个幼崽,而当生态环境失衡,种群出现危机时,雌虎一胎会产下多达七个幼崽。
在幼崽的成长过程中,父母均担任了重要角色。一只雄虎常常有两到三个家庭,分别建立于它的不同年龄段。它通过追踪雌虎的气味,来追踪每个家庭的行踪。雄虎会在幼虎四个月大的时候返回,教导幼虎学习捕猎,雌虎也会为幼虎示范怎样寻找水潭,尾随孔雀和野兔,躲避野猪的獠牙等技巧。幼虎成长到两岁时,需要带着学到的本领,独自离家,建立属于自己的地盘,由此开始新一轮的繁衍生息。
好,我们讲完了虎的自然进化,下面第二个问题,我们来讲讲虎的文化象征。
在早期人类文明中,虎被视为保护神。虎外表强壮又喜水,这赋予虎一种在阴阳间穿梭的能力。在原始的狩猎采集文化里,人们将虎视为自然界和超自然界的双重代表,并试图得到虎的威力。俄罗斯东部的部落将熊、豹和虎奉为强大的守护神,他们认为虎和别的野兽一样,具有人的特征,与人血脉相通。人们在岩石上刻有很多看似半虎半人的轮廓,这代表着人们的一种信仰:貌似某种动物,就可以具有它的力量。有些人甚至把虎当作值得崇敬的先祖。
中国人认为,虎的额头上赫然一个耀眼的“王”字,是在向世人宣布,它是强大而阳刚的森林之王,也是帝王、国家和军事力量的有力象征,它是造物的魔力,是神形合一。中国人把上天一分为四,朱雀掌管南方,玄武掌管北方,青龙掌管东方,白虎则掌管西方。白虎被看作替人类降妖除魔的保护神,它威力强大,可以令妖魔鬼怪闻风丧胆。汉朝的棺木上多镶刻着玉制的小型虎雕,为棺木中的灵魂带来安慰和力量。白虎也是公认的封神,古人向掌管雨的青龙和掌管风的白虎,祈求风调雨顺、万物调和。
虎在朝鲜民族文化中,被视为护佑与仁慈之神。人们相信虎有强大而高贵的灵魂,能够降妖驱魔,守卫人们的生命和财富。几乎所有家庭都用虎的形象装点屏风、花园、墙壁和大门。虎还是朝鲜族最喜爱的山神,受到特别的崇敬。今天的朝鲜半岛,几乎每个寺庙都有专门供奉虎的神坛。
虎作为力量的化身,得到了人们的崇拜。同等,虎的威力也令人们畏惧,虎因而衍生出邪恶的形象。人们通过试虎来提高声誉或者展示法力。在马来半岛,一些人为剪除异己,会利用虎的形象来达成目的。他们编造出唬人的神话,自称为虎人,可以随心变化于人与虎之间,是不死之身。然后他们就利用自己唬人的身份,对伤害自己的人睚眦必报,甚至除掉多余的岳母、不忠的伴侣,而不用承担后果。
在印度次大陆,唬人的故事也一直流传。很多商人用唬人这类的鬼话来欺骗村民,借机提出并达成一些极端无理的要求,村民不堪其扰。后来有一次,一个小贩不慎陷入了捕虎笼中,敢怒不敢言的村民一口咬定小贩就是老虎,用长矛将他刺死在虎笼里。
在印度的文学作品中,虎被描述为吃人的恶兽,被罗织了不少恶名。一只名叫查姆·帕瓦特的食人虎,在尼泊尔吃了200多人,被驱赶到印度后,4年功夫又吃了234人。一位勇敢的英雄挺身而出,打死了老虎,获得了村民的尊敬。
在中国的故事里,唐三藏取经途中,有一次激进落于虎口,而被猎人搭救。猎人与猛虎搏斗半个时辰,最终用钢叉穿透猛虎心肝,唐三藏对猎人夸赞不已,称其真山神也。孙悟空做了唐三藏的徒弟后,展示了比猎人更为高超的神力。孙悟空一声喝下:“夜畜哪里去!”金箍棒照头一棒就打死了老虎。孙悟空随后砍下虎头虎爪,把虎皮剪成四方,围在身上,象征无边的法力。
发情期的老虎一天可交配多达50次,因此在一些文化中,虎也成了生命力和繁殖力的象征。在印度,虎作为生殖能力的象征,出现在很多艺术作品里。在印度中部的卡朱拉霍神庙群里,门上雕刻着一种长着虎身的奇特混血动物,这就是波斯和印度人的护佑之兽,也代表着性与爱神。印度举行传统婚礼的婚房中,也会在房间四壁画满吉祥的符号图案,画家以壁画中的老虎元素,代表着男人的力量和性能力,老虎身边的幼崽代表着新人婚姻的结晶。印度的沃利斯人通过舞蹈,表达对虎的性能力与超强繁殖力的仰慕,他们每年11月会举行盛大的声誉庆典,载歌载舞表达对虎神的敬拜。
在西方人眼中,虎还被戴上了女性化的情欲光环。西班牙著名画家萨尔瓦多·达利就曾用绘画表现他的妻子的梦境,画中的石榴子象征女性生育和繁殖的能力,从鱼的口中跃出的两只强大又势不可挡的虎,则表现出他的妻子潜意识里对性爱的强烈渴望。西方世界里的明星和模特,还通过在虎皮上摆出各种姿势拍照,来展示性感与魅惑。
到这里,虎的文化象征就介绍完了。人们崇拜虎的威力,视其为守护神,仰慕虎的生命力和繁殖力,但又畏惧虎的力量,视虎为邪恶的代表。那么,人类对虎的态度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呢?这是我们要讲的第三个问题。
虎的美丽和神秘对人们有致命的吸引力,自古以来,人们就有驯养虎的传统。中国人驯养虎的历史也非常悠久。在公元前300年的大型古墓群里,出土了很多大型陶瓦,上面刻有狩猎场面,其中出现了虎戴着项圈的图案,甚至还有人用绳牵着虎的场景。图中的虎清晰可辨,皮毛厚重,可能是东北虎。
14世纪中国元朝,忽必烈可汗的宫廷中也驯养有虎。根据马可·波罗的记述,宫廷里有几只巨狮,比在巴比伦见到的还要大,身上的毛皮非常气派,色彩美观,布满黑红色和白色的条形斑纹,它们经过训练,专门用来捕捉野猪、野牛和熊,也可以捕捉野驴、小鹿和其他小型野兽。
同样驯养老虎的还有印度的莫卧尔王朝,他们把虎看作宠物,养在规模宏大的动物园里。在动物园舒适的环境下,虎渐渐失去了野性,变得驯服,哪怕没拴铁链又无人监管,都可以在人群中列队而行,相安无事。
而对于西方世界来说,虎是舶来品。公元前11年,虎作为礼物被印度王公送给了罗马奥古斯都大帝,由此第一次在西方露面。笼子里的虎驯顺而憔悴,但皮毛依旧华丽非凡。17世纪的波兰国王奥古斯特二世,拥有一个庞大的动物园,豢养了虎以及诸多野兽,它还令人以动物园里的各种动物为模型,用当时最昂贵、最奢侈的材料,制作了一比一大小的陶瓷作品,其中表现虎的形象的作品就有八只雌虎。待到这些动物死后,还会由专人制成标本,陈列在王宫里。
到了19世纪,豢养野生动物开始变得大众化,各国的表演性动物园中都出现了虎的身影。英国乌姆维尔动物园,举办了一系列高雅动物表演,比如用狮子、老虎、大象、巨蟒、鹈鹕、袋鼠、猴子、鹦鹉等动物排演具有东方神话色彩的舞台剧,英国维多利亚女王也曾大驾光临,去观看这些表演。
不过虎作为掠食者,它刀锋般的虎爪和利齿让人敬畏和惊恐。西方文化特别热衷于除掉令人担忧的事物,罗马人为了显示帝国的强权,曾当众迫害并屠杀数以万计的野兽。到1800年左右,英国殖民者进入印度后,也开始效仿罗马人屠杀印度半岛的虎。可以说,英国人的到来开启了近代印度的灭虎之战。首先是印度殖民统治者的高级梯队,继而是杀红了眼的印度王公,西方帝国主义把骑象屠虎的暴行包装成游戏消遣。他们以水牛毒为诱饵,自己藏在安全距离外,用枪把虎射杀,或者安排一群打草惊虎的人在外围驱赶虎,自己站在象背上的象轿里射击。他们不仅射杀正在交配的虎,甚至连洞中休憩的也不放过。
1835年,印度总督的姐姐在聚会闲聊中,提到了一次小规模的狩猎行动,队伍由260名随从和20头大象组成,一人一天最多时能杀死八只老虎,其中一位名叫赖斯的少校,在四个暑假里杀死和杀伤了93只老虎,这个数字并不稀奇,图虎超过1000只的人并不在少数。
到1900年,印度老虎的数量从17世纪的超过10万只下降到5万只。1947年的印度独立,宣告着虎的灭顶之灾。曾经专属于贵族的特权落入人民之手,成为了人民的民主权利,印度全民参与灭虎,业余猎手、狩猎旅行社、专职偷猎者、农民都参与其中,甚至还有大规模的有组织的猎户行动。人们布网、挖陷阱、设捕兽夹、烧毁森林,用种种方法捕杀老虎。一些偷猎者甚至采用毒杀的方法,只为了得到虎昂贵的皮毛,开展兽皮交易。人们还猎杀虎的捕食对象,比如蓝牛、野鹿,缺乏食物的虎只能去攻击牛群,掠取家畜,农民为了保护农作物和家畜,只要看到虎崽和雌虎,都会毫不犹豫地将其射杀。
人类对虎无差别捕杀的行为,也反过来影响了虎的行为,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虎的天性。虎对人类的反应被恐惧所支配,面对人时会变得野蛮好斗。虎栖息的森林受到侵扰和破坏,人们在虎出没的地方埋下地雷,还砍伐森林,把森林变成牧场和耕地,虎的捕食对象日渐缺乏,虎不得不违背天性,改变捕食习惯,从白天出没变为夜间捕猎。
随着人类对虎的猎杀,和对虎生活领地的侵占,虎逐渐成为濒临灭绝的物种。到1970年,印度的虎已经不足2500只。到21世纪初,虎的数量在印度下降到1500只以下,而在泰国还不到150只。老虎已被列入濒危物种红皮书,它们岌岌可危的处境,引发了人们的担忧与反思。
印度自然主义斗士辛家花费了大量时间调查偷猎与兽皮交易,并在1969年的国际自然及自然资源保护联盟会议上,宣读了自己的调研成果,《消失的印度虎》引起剧烈的社会反响,扭转了当时损害忽视野生动物的局面。1972年,为挽救这些濒危的老虎,印度颁布了具有重大意义的《野生动物保护法案》以及《老虎计划》,并建立起多个自然保护区。
一些保护区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功,比如印度中央邦的本纳保护区。在建立保护区之前,本纳的村庄数量较多,人类的频繁活动令野生动物不堪其扰,当地村民放牧的牛群与食草动物争食,导致食草动物状况欠佳,以食草动物为食的虎,也被迫迁到较远的丛林地区。1990年左右,本纳建立保护区,森林长官乔杜里与一些基金会联手,将牛群移出保护区,并为守林员提供对讲机和巡逻车辆,从而提高了森林的品质,为虎的种群发展提供了空间,同时也防范了可能的偷猎行为。
但在其他保护区,管理者与村民勾结合伙偷猎的行为司空见惯。在印度萨里斯卡保护区,特别工作组抓获了好几个偷猎团伙,其中一个团伙招认,曾杀死某个种群的十只虎。2005年,据环境调查机构披露,萨里斯卡虎类保护区的虎种群已经消失,伦腾博尔保护区不见了大约18只已知身份的虎,就连本纳保护区,也少了九只已知身份人工饲养的虎,另外还有21只虎不明去向。此外,保护区内非法砍伐森林的行为依然存在,林地退化导致虎的生存空间被不断侵蚀。另一方面,游客的蜂拥而至也恶化了虎的生存环境,急剧攀升的游客数量,在环境敏感地带不断兴建的豪华度假村,都令局面进一步恶化。
那么,如何才能有效保护虎类的生存呢?作者提出,首先,为老虎提供一处未遭破坏的、不受人类侵扰的保护地,印度东北部孙德尔本斯的原始森林正是合适的选择,同时还要合理种植,扩充森林面积。其次,文化观点必须改变,对偷猎和非法交易的行为必须严惩。另外还要引入真正的生态旅行,不是浮于表面的形式主义,而是深入观察虎的行为,理解虎的天性,与保护虎类种群多样性的重要意义。
我们之前讲过狼的智慧,这本书里就提到,美国黄石公园里运作成熟的观狼项目,每年众多游客和狼迷慕名前往美国黄石公园,在那里以耐心的观察者身份去靠近狼群,欣赏狼群轻松的嬉戏画面,观察狼群血腥的狩猎场面,了解狼的魅力,同时不回避他们黑暗的一面。
虎的生存归根结底是大自然的生存,我们要捍卫的正是自然界的生存权,是留给子孙后代的自然遗产。
好,《虎》这本书就为你解读到这里,听书笔记在音频下方,我们下期见。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很赞哦!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