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科普科普

《毛茸茸的逻辑》动物如何使用物理学,解锁它们独特的行为逻辑链

铛铛铃2025-09-14科普820人已围观

简介

今天为您解读的是《毛茸茸的逻辑》

副标题是“动物生活中的物理学”。

我们大多数人都学过生物学,也学过物理学,但很少有人学过动物物理学。事实上,动物也是物质,当然遵循基本的物理原理,甚至可以利用物理规律提高生存效率。它们虽然没学过物理,但对物理规律的运用几乎是全面开挂。

《毛茸茸的逻辑》这本书开启了认识动物的另一种视角,将带你全面了解动物的物理黑科技。

本书作者、英国人马丁·杜拉尼,是《物理世界》杂志的编辑、高分子物理学专业博士,曾经在剑桥大学从事博士后工作,喜欢用故事诠释物理,生动而有趣。

本书的另一位作者是英国科学作家利兹·克拉夫,材料科学博士,偏爱从材料的角度看待动物。两人的合作可谓浑然天成,文章趣味盎然而又引人深思。

两位作者提出了很多有趣的问题,比如蚊子吸血时真的会把自己肚皮撑破吗?壁虎是怎么把自己粘在墙上的?猫咪为什么舔着喝水等等。作者相信这些生物学家无法回答的问题,都可以用物理学来回答。

本书共有六章内容,每章介绍一种物理学现象,分别是热学、力学、流体、声学、电磁学和光学。不同的动物擅长不同的物理技术,它们都是各自领域的大师。

作者首先隆重推出的是热学大师。

网上流行过不少蚊子吸血的视频,有些蚊子由于用力过猛,一不小心就会把自己肚子给撑破了,刚吸的血全流出来了,似乎是白忙活了一场。大家在嘲笑蚊子贪心不足的同时,很少意识到自己其实误解了蚊子。蚊子当然不会蠢到把肚子撑破的程度,那只是它们在运用热学原理保护自己,从而提高吸血效率。

这是怎么回事呢?没有人愿意自己的血被白白吸走,我们会毫不犹豫地拍死所有蚊子,所以吸血是极其危险的工作。雄性蚊子对此心知肚明,它们一般不会得罪人类,但雌蚊需要更多的营养物质来繁殖后代,它们只能铤而走险吸食人血。

当它们发现一个优秀供血者时,会先用针状口器在皮肤上不停试探,扎进皮肤,然后注射抗凝剂,防止血液凝固,这样就可以享用新鲜血液了。蚊子深知这样做容易遭到人类的反击,所以往往选择在夜间行动,尽量不要惊醒攻击者。尽管如此,它们还是得快速行动,以免受害者突然醒来。

蚊子为此采取的策略是,只要将口器扎进皮肤,就会用最快的速度吸血,然后尽快逃离作案现场。就像一个饥肠辘辘的人,悄悄溜进了一家自助餐厅,肯定会在最短的时间内胡吃海塞,然后拍拍屁股逃之夭夭。蚊子就是这样,它们会在瞬间吸食大量人血,体重瞬间猛增三倍。

如此快速大量吸血固然一时爽,却会造成一个意外的麻烦。蚊子是冷血动物,最舒适的体温是25℃左右,但人是恒温动物,体温可达37℃甚至更高。所以蚊子在短时间内大量吸食人血,就像人类在大口大口地喝火锅汤,而且很快喝下了100多公斤,肯定会把自己烫伤。高温人血会造成蚊子体温过高,因此而失去繁殖能力。更麻烦的是,吸足了人血的蚊子,就像是喝多了的醉汉,行动笨拙而迟缓,就此成为其他蚊子的目标。它们会一拥而上,把肚子里装满了血的蚊子当作免费热饮,将它辛苦偷来的血全部吸干。

要想避免这种悲剧,蚊子就必须防止身体过热,但它们又不能慢慢吸血,那样只会死得更惨。解决的策略就是从体内再排出一部分血液,顺便把尿也排出去,并通过排出的液体带走大量热能,以此为身体降温。研究表明,这一招非常有效,蚊子每排出一滴液体,体温大致可以下降3℃。当它完成吸血、拔出口器时,体温已经可以下降到与环境相同的水平,基本不再妨碍行动自由。

所以下次再看到蚊子流血时,不要再大惊小怪,它们根本不是撑破了肚皮,而是在运用热学原理为自己降温。

像蚊子这样的热学大师还有很多,比如狗身上沾了水以后,就会猛烈摇动身体,像滚筒洗衣机那样尽快将毛发甩干,以免水分蒸发,带走大量热能。日本蜜蜂则会用热学武器对抗入侵者,它们组成一个密集的密封球,将入侵的大黄蜂团团包围在中央,利用飞行时胸口肌肉发出的热量,将大黄蜂活活烤死。

除了热学动物,对力学原理的运用也很熟练。第二个登场的就是力学大师。

懂得力学的动物有很多种,其中壁虎的表现最令人惊奇,它们居然可以在天花板上游走自如,甚至可以在玻璃表面飞速前进,似乎根本不受重力的约束。问题是,普通壁虎的平均质量可以达到100克左右,大约相当于两只鸡蛋的重量,只要你试试看能不能将鸡蛋放在天花板上不掉下来,就能知道壁虎的功夫有多奇妙。

那它们是如何把自己挂在墙上不掉下来的呢?原来壁虎在利用一种奇妙的力,叫做范德华力,最初由荷兰物理学家范德华发现。当电子围绕原子核旋转时,就会产生微小的电场,相邻的电场会产生微弱的吸引力,那就是范德华力。范德华力就像小型的万有引力,无处不在。单个的范德华力很弱,但无数的范德华力叠加的效果却很可观。如果你将两本厚书的页面两两交叉插在一起,就很难再轻易分开,因为两本书之间已经出现了较强的范德华力。壁虎就是借助范德华力将自己粘在墙壁上的。

可是范德华力只能在10NM的距离内起作用,为此,壁虎需要尽可能地将脚趾贴近墙壁,粘贴的面积越大,范德华力就越大。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壁虎的脚掌进化出了复杂的肉垫,上面覆盖着层层褶皱,就像汽车轮胎上的花纹,大大增加了脚掌的宽度。褶皱上还长满了细细的纤毛,每根纤毛都有许多分叉,末端还有三角形的铲状结构,可以最大程度增加与墙壁的接触面积。通过脚掌上数以百万计的纤毛,壁虎大大提高了与墙壁之间的范德华力,足以把自己挂在墙壁上。

这时,壁虎面临着另外一个难题,既然它能把自己粘在墙上,就像贴在门上的春联,贴得越结实,撕下来就越费劲,那壁虎该如何迅速移动呢?如果它们不想把自己做成挂在墙上的标本,就必须解决这个矛盾。

原来,壁虎的脚趾结构非常灵活,可以一点点弯曲收缩,就像我们弯起一根手指一样,可以一点点拉离墙壁。由于每次拉开的面积不大,因此也不会太费力气。当所有脚趾都被拉起来时,它就可以离开墙壁了。整个过程速度非常快,以至于我们很难抓住一只正在墙上游走的壁虎,它也因此可以抓住前方的昆虫。

正因为壁虎对范德华力收放自如,成为名副其实的力学大师。

除了壁虎,蚊子也是力学高手。下雨时,蚊子遭到雨点的打击力度非常大,相当于一个人遭到了5吨重的卡车的猛烈撞击。为了避免被雨水撞死,蚊子学会了借力使力。每当它被雨点击中时,就会顺着雨点的方向飞行,不但避开正面冲击,而且顺便搭上了雨点的快车。

第三个登场的是流体领域的专家,代表动物是猫。

人们常说猫是一种液体,那当然不符合事实。猫在流体方面的成就与身体柔韧性无关,而与喝水的能力有关。水是典型的流体,在水的内部,每一个水分子都和周围的其他水分子粘在一起,共同构成了内在的凝聚力,称为水的内聚力。水可以把一张纸粘在桌面上,就是内聚力在发挥作用。在水的表面情况与内部有所不同,因为水面上方没有水分子,而表面的水分子仍然受到下方水分子的拉扯,就此呈现了一定的张力,这就是表面张力。一片树叶漂在水面没有下沉,就是表面张力托举的结果。你可以慢慢将一根绣花针放在水面上,就可以见证表面张力的奇迹。

所有动物都离不开水,它们必须学会利用水的内聚力和表面张力,而猫在这方面有着非常出色的表现。许多猫奴都没有意识到,猫喝水其实是一个有趣的生物学问题。牛喝水就很好理解,它们直接把嘴插在水里吸水,而猫却把嘴悬停在水面上,用舌头一点点舔水,明显要比吸水效率低。那为什么猫不像牛那样,也把嘴插在水里吸呢?

那与水的流体力学有关,也与猫的生活习性有关。猫与牛的最大区别不在于体型,而在于食性。猫是严格的肉食动物,牛是严格的草食动物。因为食性不同,导致嘴部结构也不同。草食动物只需要将草一点点吃进嘴里,然后细细咀嚼就可以了,它们对嘴巴型号并没有特殊要求,所以嘴裂一般较小,可以密不透风地合拢起来,像吸管一样将水吸进口腔。而肉食动物则不然,它们需要张大嘴巴,大力撕咬猎物,因此嘴裂都比较大,而嘴裂越大越难合拢,吸水时很容易四处漏气,因此猫无法直接用嘴吸水,而只能用舌头舔水。

但在很长时间内,人们只知道猫在舔水,却不知道猫究竟是如何将水舔起来的。因为猫的动作太快,根本看不清细节,人们只是想当然地以为,猫先是把舌头卷成勺子状,然后迅速插进水里,兜起一点水再送进嘴里。直到人们发明了高速摄影机,拍下了清晰的猫喝水画面,通过慢放镜头才发现,它们确实把舌头卷成了勺状,但并没有用来舀水,而是先用勺子背面在水面粘一下,然后飞速提起,利用内聚力将水拉起来,形成一根细长的连续水柱,在水柱被重力打散之前,猫的下巴迅速闭合,将水包在嘴内。由于每次吸到的水量有限,所以猫必须不断重复这个动作,甚至在一秒钟内舔水三四次,有时要花好几秒才能喝下一口水。如果不是水的内聚力,恐怕它们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才能解渴。

生活在水下的动物,无时无刻不在感受水的内聚力,多数时候都会受到内聚力的干扰,比如海马在捕食时,就会因为内聚力而在身体周围形成湍流,而湍流容易惊动猎物。为避免湍流的影响,海马进化出了尖尖的头部,尽量减少湍流的形成,因此而不会惊动猎物。

除了内聚力,有的动物还会利用水的表面张力,水黾就是表面张力专家。水黾又叫水蜘蛛,可以在水面快速滑行。由于它们身体极轻,站在水面上,就像站在蹦床上一样,不至于沉到水底。因为表面张力,水面就成了水黾这种小型动物的运动场。

第四个登场的是声学专家。

动物要想感知声音信息,就需要敏锐的耳朵,但并不是所有动物都用耳朵来感知声音,比如大象,它们有奇特的声学技术,来感知额外的声音信息。

20137月,纳米比亚的一座国家公园里,有一头小象在混乱中和亲人走散了,显得孤单而又紧张。它到处乱跑,试图找到母亲。奇怪的是,在匆匆奔跑的同时,小象居然会时不时地停下来,抬起一只前脚,或者抬起一条后脚,然后静止不动,似乎是在举行一种奇怪的仪式。起初,动物学家只是感到好奇,并没有打算深究背后的玄机,直到他们发现成年大象也有相同的举动,而且会有意识地教给小象抬腿的技术,大家这才意识到,大象抬起一条腿来,如同雕塑一样原地静立,绝不是在举行什么仪式,而是在倾听远方的地震波。

大象体型很大,吼叫声同样也很大,一般情况下,大象可以通过肥大的耳朵接受这些叫声,但声波在空气中传导的距离并不远,某种程度上限制了大象的远距离交流能力。不过,动物学家发现,大象的叫声中还夹杂着一些次声波,当次声波冲击地面时,可以顺着地面继续传播,就此形成了地震波。大象无法用耳朵感知地震波,却可以用脚感知。它们脚上长有厚厚的脂肪组织,其中分布着大量帕氏小体,那是感知轻微压力信号的专用器官。帕氏小体会将地震波信号通过神经传递给大脑,这样大象就能听到远方的次声。

那大象为什么要感知地震波呢?因为大象体型巨大,脚步沉重,有着标志性的脚步声,行走时发出的地震波与其他动物差别较大,因此可以被当作有效的交流工具。而且地震波传播的距离更远,还能避免风声等因素的干扰,具有其他声波不可替代的实用价值。大象可以从地震波中获取很多信息,比如判断对方是大象还是羚羊,以及它们的数量和行走速度,或者附近是不是出现了狮子,以便及时做出应对措施。

那么大象在感受地震波时,为什么要抬起一只脚呢?用四只脚同时感受地震波的效果不是更好吗?有学者认为,大象在聆听地震波时,之所以要抬起一只脚,是因为可以将体重均匀分布在其他三只脚上,导致三只脚承受的压力更大,对地震波更敏感。而且大象腿之间的距离很远,三只脚构成了典型的锐角三角形,大象可以利用三角测量原理,计算地震波传来的方向和距离。可见大象不但是声学大师,还是几何学大师。

除了大象,众所周知,蝙蝠也是声学大师,它们会利用超声波探测昆虫。昆虫当然不甘心成为蝙蝠的食物,所以也学会了反制技术,身上长出了密集的绒毛,可以探测蝙蝠发出的超声波。一旦发现自己掉进了蝙蝠的侦查圈,就会立即收起翅膀,垂直下坠,落入草丛,从而让蝙蝠失去目标。它们都在利用声学为自己的生存服务。

就连龙虾也会用声音保护自己。与人们的直觉相反,水下其实是一个嘈杂的环境,许多水生动物都会发出各种声音,只不过人耳听不到,才会误以为水下很安静。龙虾就是水下噪音的源头之一,它们在刚刚脱壳的时候,由于身体极度柔弱,无力自保,只能靠计谋吓走天敌。它们的声音就像警笛一样刺耳,足以让天敌敬而远之。有人声称,煮龙虾的时候能听到龙虾的叫声,并非没有道理。

第五个登场的是电磁学专家。

它们利用电磁技术,在生物圈占有无法撼动的优势,其中最重要的代表是蜜蜂。

蜜蜂需要依靠花粉提供营养,但有件事情却令生物学家非常困扰,他们不知道蜜蜂是如何定位花朵的。有人以为蜜蜂可以通过眼睛看见花朵,但实验表明,它们会对人造的假花视而不见,而是直接朝着真花飞去,所以花的颜色并不是吸引蜜蜂的关键因素。通过进一步的研究,人们才发现,蜜蜂居然可以利用电场来定位花朵。

实验过程是这样的,研究人员制作了一些塑料假花,并用蔗糖液代替花蜜供蜜蜂采食,而在另一些假花上换成了奎宁液,一种苦味的液体。当把蜜蜂放进假花丛时,如果不做特别处理,蜜蜂会随机采食蔗糖和奎宁,很难通过气味将两者区别开来。但当研究人员给有蔗糖的假花通上电时,情况就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带有30伏电场的假花,能够指导蜜蜂做出正确的选择。如果撤销电场,蜜蜂就会再次陷入盲目之中。也就是说,蜜蜂居然可以通过电场的指引,找到合适的花朵,从而避开苦涩的奎宁。

蜜蜂是迄今为止人类所知的唯一可以在空气中感知电场的动物。任何事物只要带电,就会在周围产生电场,花朵也不例外。因为花朵暴露在空气中,而空气中往往带有大量电荷,特别是在雷雨过后,空气中的电荷数量更多。从高空到地面,随着高度变化,电荷分布密度也不同,因而呈现出明显的电势差。电势差又叫电压,就像山的高度一样,两个位置的带电量相差越大,电势差也就越大。在雷雨的影响下,花朵与周围空气的电势差大约是30伏左右,而只要有电势差,就会产生电场,所以每一朵花都有一个小小的电场。

那么,蜜蜂该如何感知这些小型电场呢?很多人都注意到,蜜蜂的身体总是毛茸茸的,那正是本书名字的由来。细绒毛是探测电场的重要工具,就像人身上的汗毛一样,遇到静电时就会竖立起来。我们能够感觉汗毛竖立起来,蜜蜂同样也能感受到绒毛的变化。越是靠近花朵,绒毛的静电感应就越明显,蜜蜂的感知就越强烈。那时它们就会知道自己正在接近一朵花,而不是树叶。扁平的树叶无法捕捉足够多的电子,因而不会产生那么强的电场。

除了感知电场,蜜蜂的绒毛还有更重要的价值。当蜜蜂在空中飞行时,绒毛会和空气摩擦而失去电子,所以往往带正电,而花朵会捕获空气中的负电荷。当带正电的蜜蜂拜访带负电的花朵时,就会通过静电作用将花粉吸到身上来,同时中和了花朵的负电荷,进而影响花朵的电场强度。而电场强度的变化也可以被蜜蜂感知,当蜜蜂发现一朵花的电场变弱时,就知道已经被其他蜜蜂采集过了,因此不必在这朵花上浪费时间,大大提高了采集花蜜的效率。这是一个双赢的策略,花朵也因为蜜蜂的高效采集工作,而提高了传粉效率。蜜蜂就这样通过独特的电学能力,与花朵实现了协调进化,在昆虫世界站稳了脚跟。

会用电的动物还有很多,比如电鳗会把猎物电晕,海龟则会利用电磁场寻找自己出生时的海滩。这些奇妙的生物往往令我们自叹不如,因为人类没有感知电磁的能力,但我们有着强大的感知光线的能力,因此更容易理解动物光学大师的成就。

最后登场的就是光学大师,这次射水鱼将要表演自己的绝活。

你可以做这样一个简单的实验,先在碗里装满水,然后把一只筷子插进水里,只要不垂直插下去,就会发现筷子似乎被折断了,这就是光的折射造成的错觉。当光线以一定的角度射入水中时,就会出现折射,这是非常普通的光学现象。我们很少受到折射现象的干扰,因为我们不在水下生活,但对于澳大利亚的射水鱼来说,问题就不那么简单了。

射水鱼会悄悄潜伏在树叶下面的湖水中,如果发现树叶上停有猎物,比如一只蝴蝶或者蜻蜓,射水鱼就会出其不意地从嘴里射出一道水柱,像子弹一样精确地射中猎物,最远射程可以达到身体长度的十倍,相当于有人能把唾沫吐出20多米远。令生物学家好奇的是,从水面以下看,水上的猎物位置是不准确的,距离水面一米的昆虫,在水下看起来可能会有35cm的偏差,如此大的偏差足以让射水鱼错失目标,但事实上,射水鱼几乎百发百中,它们是怎么做到的呢?

理论上来说,射水鱼理想的射击角度是垂直向上,不会出现丝毫的角度偏差,命中率也应该更高。但射水鱼却放弃了这个最佳方案,并不是因为担心猎物正好落在头上,砸到自己身体和水面,垂直的鱼一旦被鸟类发现,很难快速逃脱,就像人躺着的时候遇到危险,很难快速逃跑。所以射水鱼必须努力保持身体水平,缩短逃离危险的时间。折中的结果就是,它们的身体既不垂直也不水平,而是与水面保持75度的夹角。在这个角度下,折射现象不可避免,可是射水鱼却能在水下精确射中目标,其中的奥秘何在呢?

经过长期的研究,动物学家发现,玄机在于射水鱼的眼睛与众不同。它们眼底的视网膜特别发达,在关键感光区域,仅一平方毫米的范围内,就包含了5万多个感光细胞,比其他感光区域多出了十倍。如此密集的感光细胞,可以收集水面各个方向折射出来的光线,并通过对比消除折射干扰,得出准确的猎物位置。一旦锁定猎物,它们就不会轻易移动眼睛的位置,而是靠调节身体方位寻找最佳发射角度,就像是狙击手在调节自己的瞄准镜。一旦调节工作完成,它们就会射出一道强大的水柱,将猎物一击致命。射水鱼也因此功成名就,成为不折不扣的光学大师。

许多动物都擅长光学技术,比如蚂蚁会利用偏振光找到回家的路,章鱼则会根据环境光线而改变自身的颜色,从而躲避杀手的追捕。大眼睛的乌贼也有一个绝招,它们会搜寻远方浮游生物的发光情况,一旦发现光线受到强烈干扰,就会立即逃之夭夭,因为那意味着巨大的抹香鲸到了,而抹香鲸是乌贼的天敌。

至此,我们已经介绍了十几种不同的动物,它们都在各自擅长的物理领域取得了惊人的成绩。这本书的内容相当丰富,总计介绍了几十种动物物理学技巧,每种技巧之间不存在紧密的逻辑关系,就像是不同专业之间彼此隔阂一样,唯一的共同之处就是全都令人叹为观止。

好,以上就是《毛茸茸的逻辑》这本书的主要内容。读完这本书,你会对身边的动物有不一样的观感,它们不再是普通的动物,而是会充分利用各自物理规律的专业高手。在这方面,动物和人类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大家都只不过是遵循基本物理规律的低熵体,共同将物理现象和生命现象统一了起来,为理解宇宙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好,《毛茸茸的逻辑》这本书就为您解读到这里,听书笔记在音频下方,我们下期再见。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微信收款码   微信收款码

很赞哦! (0)

发表评论

本栏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