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科普科普

《鸟类的天赋》"2.4亿年生存史!麻雀凭什么笑傲生物演化榜?"

铛铛铃2025-09-14科普396人已围观

简介

今天为你解读的书是《鸟类的天赋》。

你见过哪些鸟类的有趣行为?欢迎在评论区内留言,分享你对鸟类的看法。

鸟是生活中最常见的动物之一,只要是有人居住的地方,都能看到各种鸟的踪迹。不过,相比猫、狗等动物,人类一般都觉得鸟的智力很低、很愚蠢。英语中很多嘲讽人的词汇都和鸟有关,比如丢三落四的人被称作“鸟脑袋”,把事情搞砸被形容为“下蛋”。在研究鸟类的科学家看来,这是一种误解。人和鸟是非常不同的生物,我们不能拿人类对智力的定义去判断鸟类聪不聪明。科学家更喜欢用“认知”这个词替代“智力”,认知是指与学习、记忆、决策相关的能力,包含了洞察能力、推理能力和规划能力等等。认知能力越高的动物环境适应能力也越强,面对来自环境的挑战,它们能观察并分析问题,通过思考找到解决方案,有时还会做出有创造力的行为。本书标题里的“天赋”,就是指高水平的认知能力。

过去20多年来,无数的野外观察和实验室研究都证明,很多鸟拥有优秀的认知能力。比如喜鹊具备高度的自我意识,能认出镜子里的自己;有种叫新喀鸦的鸟,它们生活在太平洋的新喀里多尼亚岛,新喀鸦不仅会使用工具,还会制造复杂的工具。而地球上只有四个物种能够制造工具,分别是人类、黑猩猩、红毛猩猩和新喀鸦。

本书作者珍妮弗·阿克曼,是美国著名科普作家,长期为《科学》《美国人》《美国国家地理》等杂志撰稿,多次获得过自然写作类奖项。她希望通过这本书消除人们对鸟类的误解,增进对鸟类的认识。

本书共八章,23万字。在书中,阿克曼分析了鸟类大脑的特征,解释了鸟类天赋的生物基础,并从多个方面展示了鸟类出色的天赋。本书在2016年出版后,入选了《华尔街日报》2016年度十大非虚构类好书,被《星期日泰晤士报》评为2016年度自然图书。

下面我会通过两个部分,为你解读本书的主要内容。第一,人类对鸟类的大脑有哪些误解;第二,鸟类有哪些天赋。

先说第一个部分,人类对鸟类的大脑有哪些误解。书中介绍了两个误解。

第一个误解是,鸟类的大脑很小,所以认知能力很低。和很多哺乳动物相比,鸟类的大脑确实很小,但作者指出,不同生物的体重差异非常大,大脑重量并不能准确反映认知能力。人类的大脑平均重1.36kg,而巨头鲸的大脑有7.8kg,但巨头鲸显然没人类聪明。相比绝对重量,大脑占全身重量的比例也许更能说明问题。如果按64kg的体重来计算,人类大脑占了体重的2%出头;巨头鲸的体重在2吨左右,大脑只占体重的0.4%;狼和羊的体重与人类接近,但它们大脑的重量只有人类的1/7。再来看鸟类,以会制造工具的新喀鸦为例,它的体重大约是230克,大脑大约重7.5克,算下来,大脑占了体重的3%,比人类的比例还要高。从这个角度来说,鸟类拥有出色的天赋并不意外。

为什么鸟类大脑占体重的比例会这么大?这和鸟类的祖先有关。鸟类的祖先是兽脚类恐龙,这是一种双足行走的恐龙,迅猛龙就是兽脚类恐龙。兽脚类恐龙需要在树林中快速追捕猎物,大脑的视觉中枢和协调动作的区域也会逐渐变大。也就是说,鸟类的祖先原本就拥有较大的大脑。为了适应环境的变化,恐龙也在不断演化。在几千万年的时间里,兽脚类恐龙的生理结构发生了很大改变,它们逐渐长出翅膀,学会飞行,同时身体不断变小,从原本上百千克缩小到不足1000克,最终变成我们熟悉的鸟类。相比身体的大幅度缩小,鸟类的大脑并没有变小很多。这是因为鸟类在演化过程中出现了幼体发育的现象。所谓幼体发育,是指生物在成年之后,依然保持着婴儿般的头和脸。很多动物在成长过程中,头骨形状会改变,口鼻和脸部会变大,留给大脑的空间自然就小了,比如鳄鱼就是这样。这些动物从幼年到成年,大脑成长的幅度就很小。但鸟类在成长中,头骨仍然维持幼年时的形状,口鼻等部位仍然比较小,这给大脑留下了足够的成长空间。人类也有幼体发育的特征,正是依靠幼体发育,人类和鸟类才能发展出相对身体较大的大脑。

不过也不是所有鸟的大脑都占体重比例较大,大斑啄木鸟和鹌鹑的体重差不多,啄木鸟的大脑只有2.7克,鹌鹑的大脑只有0.73克,相比大斑啄木鸟,鹌鹑的认知能力也更低。加拿大生物学家路易斯·勒菲弗统计了800多种鸟的创新行为,比如用巧妙的方法觅食、学习新技能、主动接触新鲜事物等等。勒菲弗认为,创新行为的数量一定程度上能衡量鸟类的认知能力,大斑啄木鸟的创新次数是九,鹌鹑只有一。所以体重接近的情况下,大脑越大的鸟就越聪明。

不同种类鸟的大脑差异和鸟类的幼年期有关。自然界中大多数聪明的动物幼年期都很漫长,比如人类的幼年期就非常长。较长的幼年期意味着幼年动物向双亲学习的时间更长,只有足够大的大脑,才能把所有东西都记下来。根据幼年期的长短,鸟类可以分成早成鸟和晚成鸟两大类。大约80%种类的鸟都属于晚成鸟。早成鸟生下来眼睛就是睁开的,身上有绒毛,早成鸟的幼年期很短,出生几天后就能离开鸟巢,自己抓虫子吃,鹌鹑就是早成鸟。晚成鸟则相反,出生时眼睛睁不开,没有能力照顾自己,需要成年鸟照顾一段时间,等到体型变大、羽毛长全后,晚成鸟才会离开鸟巢,大斑啄木鸟就是晚成鸟。因为早成鸟需要尽早独立,所以刚出生时,早成鸟的大脑会比晚成鸟更大,但在之后的成长过程中,早成鸟大脑的增长幅度很小,而晚成鸟刚出生时大脑较小,在幼年期的学习过程中,大脑会逐渐变大,最终超过早成鸟,认知能力也比早成鸟更高。

人类对鸟类大脑的第二个误解是,鸟类没有大脑皮层,无法进行高等思维。大脑皮层是大脑最外侧层层叠叠的部分,这是大脑在进化中最后发展出来的结构,负责思考、分析等高等思维,是哺乳动物复杂行为的发源地。但鸟类大脑比较光滑,没有沟壑纵横的大脑皮层,所以很长一段时间来,科学家都认为鸟类只能基于本能做一些反射性行为。到了20世纪90年代,科学家详细对比了不同动物的大脑结构和脑细胞,发现鸟类也有类似大脑皮层的复杂神经系统,只是和哺乳动物的结构不同。哺乳动物的大脑皮层由六层神经细胞组成,层层叠叠,就像甲板一样,而鸟类大脑的类似结构是一簇一簇的,就像是蒜瓣儿。虽然结构不同,但鸟类神经细胞之间的连接方式和哺乳动物并没有什么不同,传递细胞信号的神经递质也和哺乳动物一样。打个比方,哺乳动物的大脑像苹果手机,鸟类的大脑像安卓手机,底层的操作系统结构不同,但最终实现的效果差不多,都能进行高等思维。科学家还发现,鸟类大脑大约80%的神经细胞都位于类似大脑皮层的部位,剩下20%位于更原始的小脑,而大多数哺乳动物的比例正好相反,80%的神经细胞在小脑里,只有20%在大脑皮层里。因此,鸟类的大脑虽然不大,但用于高等思维的神经细胞密度很大,懂得思考分析也不奇怪。

以新喀鸦为例,它们可以理解物理现象,并作出相应的推论。新西兰奥克兰大学的研究者发现,新喀鸦会把石头丢进装了水的管子,让水位上升来喝到水,这和小学课本里乌鸦喝水的故事完全一致。研究者进一步发现,如果给新喀鸦不同重量的物体选择,新喀鸦会选择那些沉在水里,而非浮在水上的物品,也就是说,新喀鸦知道物体的重量会影响排出的水量,并选择合适的物体实现目标。另一个研究团队还证明,新喀鸦能够理解事物的因果关系,尤其是不可见力量造成的后果,这被称为因果推理能力,是很高水平的思维能力。研究团队设计了一个实验,他们在鸟舍中设置了一个隐蔽的地方,用一块帆布盖住,帆布上有一个洞,有一根棒子从洞里伸出来。同时,研究者在洞口旁放了一只盒子,新喀鸦用一些简单的工具就能从盒子里拿到食物,但在觅食时,新喀鸦必须背对棒子。研究者让八只新喀鸦观看了两种不同情况:第一种情况下,当一个人当着新喀鸦的面进入帆布后面,接着棒子从洞中伸进伸出好几次,如果新喀鸦在旁边觅食,很容易就会被背后的棒子戳到,最后这个人再当着新喀鸦的面离开帆布;第二种情况是,没有人进入帆布后面,但棒子仍然会伸进伸出,最后也没有人离开帆布。每种情况演示结束后,新喀鸦就会进入鸟舍觅食。结果显示,如果新喀鸦看的是第一种情况,也就是人类已经离开帆布了,它们在觅食时会显得从容安心;如果看的是第二种情况,新喀鸦会比较紧张,它们在觅食时会时不时看向棒子,有时会干脆放弃觅食。这说明,新喀鸦虽然没有直接看见人类操纵棒子,但它知道棒子会动和人有关,人离开后棒子就不会动,这正是因果推理能力的表现。

好,说到这里,总结下第一部分的内容。鸟类的祖先是兽脚类恐龙,恐龙在演化成鸟类的过程中大幅缩小了身体,但大脑没有缩小很多,所以鸟类拥有相对身体较大的大脑。鸟类同样有类似大脑皮层的复杂神经系统,而且神经细胞密度很大,这些原因合在一起,让鸟类有较高的认知能力,能够应对环境的挑战。

下面第二部分,我们具体说说鸟类有哪些天赋,这些天赋在自然环境中有什么好处。除了刚才说的理解物理现象和因果关系,我们主要介绍两种天赋。

第一种天赋是使用工具的能力。很多鸟都会使用工具,比如非洲灰鹦鹉会用烟斗或瓶盖儿从盘子里舀水,短嘴鸭会把塑料弹簧固定在树枝上,再用弹簧的另一端给自己挠痒痒,还有一些鸟会使用武器。在美国俄勒冈州,有两位鸟类研究员想接近渡鸦的幼鸟,结果渡鸦从土里挖出石头,叼着石头扔向研究员。而所有种类的鸟中,最会使用工具的是新喀鸦。新喀鸦生活在新喀里多尼亚岛,岛上人烟稀少,分布着广泛的热带雨林,动植物种类非常丰富。新喀鸦喜欢吃甲虫的幼虫,而这些幼虫一般藏在树洞或树皮里,新喀鸦能够使用树枝或带刺的树叶制造钩子,把这些幼虫给挖出来。更让人惊叹的是,新喀鸦制作的钩子有好几种,利用带刺的树叶,新喀鸦可以做出三种钩子,分别是宽的、窄的和阶梯状的,结构最复杂的是阶梯状钩子,你可以把它想象成树叶做的小锯子,边缘有很多小开口,它的顶端又宽又坚固,很适合叼在嘴里,从顶端下来会逐渐变窄,到末端会变成可以弯曲的细长形状。新喀鸦会叼着钩子伸到树洞里,用钩子去戳幼虫,等到幼虫咬到钩子的边缘开口,新喀鸦就将钩子轻轻收起来,把幼虫带到地面。听起来好像很容易,但其实不然,科学家就尝试过用钩子挖虫子,发现这需要相当强的控制运动能力,很难做得好。

为什么新喀鸦擅长制作工具呢?作者总结了两点原因。第一点是环境,新喀里多尼亚岛上没有会吃鸟的蛇、肉食哺乳动物这些天敌,也没有猴子、啄木鸟这些擅长从树洞里挖幼虫的竞争对手,所以新喀鸦无需时刻保持警惕,它们有充足的时间研究制造工具,幼鸟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学习。新喀鸦的幼鸟会观察成年鸟的行动,去学习制作钩子,但幼鸟要长到将近18个月,才能熟练制作钩子,这个学习期可以说相当漫长。在这个过程中,幼鸟全靠成年鸟的照顾生活。正是因为岛上安稳的生活环境,才让幼鸟可以在安全无忧的情况下花大量时间磨练技能,逐渐成为制造工具的专家。新喀鸦擅长制作工具的第二点原因是它独特的生理构造,相比其他鸟,新喀鸦的眼睛更靠近头部前方,这让新喀鸦的视野更宽广,能够看清远方的虫子,并精准地把虫子啄起来。新喀鸦的喙也和其他鸟不同,很多鸟的喙有着花哨的钩子或弧度,这种喙方便撕咬猎物,但并不方便雕琢工具,新喀鸦的喙线条笔直呈圆锥形,这让它能紧紧叼住工具,并进行精细的操作,这是其他鸟办不到的。可能正是因为优秀的视力配上适合雕琢工具的喙,再加上安稳的环境,让新喀鸦逐渐发展出了制作工具的能力。不过作者指出,也可能是新喀鸦天生擅长制作工具,为了配合这项能力,新喀鸦的视力和喙才逐渐演化成现在这样。这两种说法到底哪个正确,目前并没有定论。

鸟类的第二种天赋是社交能力。大多数鸟过的都是群居生活,群居的好处是很多同伴会留意掠食者的攻击并发出警告,和同伴一起也更容易找到食物。群居生活也意味着更多的社交难题,每只鸟要挑选自己的社交对象,决定和谁合作,和谁竞争,还要记住其他鸟的外貌,掌握它们过去的行动,并预测它们现在会怎么做。有的科学家猜测,正是为了应对这些社交难题,鸟类的认知能力才会不断提升。下面我们从社交记忆、学习能力和配偶关系三个方面,看看鸟类的社交能力有多强。

先说社交记忆,有些鸟所在的群体并不固定,会随季节和年月变动,这些鸟面临一个挑战,在和从前的同伴分开很久后,它们是否还能记得对方。维也纳大学的认知生物学家托马斯·布格尼亚尔认为是可以的,他观察了阿尔卑斯山上一个由16只幼年渡鸦组成的群体,在成长过程中,这些渡鸦会加入不同的群体,托马斯发现,即便渡鸦和幼年同伴分开3年之久,仍然能记得对方。鸟类的社交记忆不仅适用于同伴,也适用于人,乌鸦可以从一群人中认出熟悉的面孔,尤其是那些对它们构成威胁的人。美国生物学家贝恩德·海因里希为了做研究,曾在大学校园里抓过不少乌鸦,研究结束后,他就把这些乌鸦放走了。在之后几年里,他经常被这些乌鸦认出来,乌鸦会冲他大喊大叫,海因里希尝试过戴上假发或太阳镜,有时还会改变走路姿势,但乌鸦还是能认出他来。

说完了社交记忆,下面说说鸟类的学习能力。鸟类很擅长观察和模仿同伴,来学习某项技能,前面说过的新喀鸦就是一个例子,成年鸟并不会专门教导幼鸟制作钩子,但幼鸟在不断的观察和模仿中,最终会自己掌握技能。这种模仿学习涉及各个方面,比如雌斑胸草雀会向其他雌鸟学习选择交配对象。假设一只没有交配过的雌鸟,看到另外一只雌鸟和一只戴着白色脚环的雄鸟交配之后,如果这只雌鸟面前有两只雄鸟,一只戴着白色脚环,另一只戴着橘色脚环,雌鸟也会选择和带白色脚环的雄鸟交配。

不过,模仿学习是一回事,通过专门教导去学习是另一回事。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认为只有人类会去专门教导别人,但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动物也懂得教学。一个经典的例子是斑鸫鹛,这种鸟居住在非洲南部,不论是觅食、玩耍还是休息,斑鸫鹛都是成群结队的活动。研究者发现,在幼鸟长到一定阶段,成年鸟就会开始有意的教导,成年鸟会把食物带回巢穴,同时发出一种特殊的叫声,让幼鸟在食物和叫声之间建立联系。当幼鸟习惯食物和叫声同时出现后,成年鸟会拿着食物一边发出叫声,一边退到巢穴幼鸟够不到的地方,以此强迫幼鸟走出巢穴。在幼鸟离巢后,成年鸟还会用这种特殊叫声指引幼鸟前往觅食地点。这听起来简单,但实际上有点复杂,成年鸟并不是指出一个确切的觅食地点,因为斑鸫鹛觅食的地点每天都不一样,成年鸟要让幼鸟知道觅食的地点应该符合哪些条件,比如食物丰富、距离老鹰等掠食者很远。此外,在掠食者靠近时,成年鸟也会发出叫声,指引幼鸟离开不安全的地方。斑鸫鹛并不是个例,科学家在白翅澳鸦和西丛鸦身上也发现了类似的教导行为。

接下来,我们看看鸟类在配偶关系中的社交能力。大约80%的鸟是社会性单配制,在整个繁殖季或更长时间里,它们都和同一个伴侣在一起,相当于人类的一夫一妻制。相较而言,只有3%的哺乳动物采用一夫一妻制,这主要是因为养育幼鸟很不容易,需要双亲通力合作,一起孵蛋、一起喂养并保护后代,尤其是晚成鸟,如果双亲不能一起照顾,幼鸟很少能活到离巢。这意味着成年鸟必须体察伴侣的脾气、需求以及对方每天的行为变化,这对于鸟的观察能力和预测能力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书中介绍一种叫松鸦的鸟,雄鸟会送给雌鸟喜欢的食物,以此来求爱。剑桥大学的研究者做了一个巧妙的实验,展示了松鸦的社交能力。研究者提供了两种食物,分别是面包虫和蜡螟虫的幼虫,让雌鸟从这两种里选一种大吃一顿,并让雄鸟在一旁观看。雌鸟吃完后,研究者让雄鸟从这两种虫子里再选一种送给雌鸟。鸟和人一样,喜欢变换口味,再美味的东西吃多了也会腻,假如你刚刚吃了一大堆薯片,那薯片对你的吸引力就会下降,所以想送出合适的食物,雄鸟就要掌握雌鸟的口味变化。研究者发现,雄鸟送出的食物正好是雌鸟先前没选择的虫子,进一步的实验显示,雄鸟送出的虫子和它自己的喜好毫无关系,也就是说,雄鸟能跳出自己的喜好,进行换位思考。

还有些种类的鸟会通过声音强化彼此的联系,虎皮鹦鹉的雄鸟会模仿伴侣的召唤声,来显示它对伴侣的承诺与支持。所谓召唤声,是雌鸟用来和伴侣联络的特殊叫声,虎皮鹦鹉找到对象后,只要相处几天,雄鸟就能发出和雌鸟一模一样的召唤声,而雌鸟也会根据雄鸟模仿的准确性来判断雄鸟的追求诚意。听起来鸟类的配偶关系很融洽,但事实并非如此,很多一夫一妻制的鸟会出轨,通过分析DNA,科学家发现,大约有90%的鸟有婚外情。为什么这些鸟会出轨呢?科学家认为,对于雄鸟来说,出轨是为了拥有更多的后代,对于雌鸟来说,出轨是为了获得比目前伴侣更好的基因,让自己的后代基因多元化,从而提高幼鸟的存活率。不论如何,雄鸟和雌鸟都在一边出轨,一边共同抚养后代,它们既要用各种手段讨伴侣的欢心,维持和谐关系,又要找机会溜出去搞外遇,还得小心不让伴侣发现,真的很耗费脑力。新墨西哥大学的生物学家莱恩农·韦斯特认为,这种复杂的社交关系也会促使鸟类发展出更高的认知能力,去猜测对方的想法,并隐瞒、欺骗对方。

好,说到这里,我们介绍完了鸟类在工具使用和社交上的天赋,这些天赋让鸟类能适应变化的环境,不断繁衍壮大,其中的佼佼者之一就是看上去平平无奇的麻雀。下面我们以麻雀为例,看看鸟类是如何适应环境的。

麻雀是全世界分布最广的野生鸟,总数大约有5.4亿只,除了南极洲之外,每个大陆都可以看到它们的踪迹,从海平面以下85米的加利福尼亚州死谷,到海拔超过3千米的落基山脉,麻雀都能生存下来。在城市中,麻雀更是随处可见。麻雀如此强大的适应能力和它的认知能力密切相关。前面说过,生物学家路易斯·勒菲弗统计了很多鸟的创新行为,根据他的统计,麻雀的创新行为数量高达44种,属于认知能力相当高的鸟。有的麻雀会用烟蒂来筑巢,因为烟蒂里的有毒物质可以拿来当驱虫剂,还有的麻雀懂得打开自助餐厅的自动门。麻雀勇于尝试没吃过的东西,从植物、昆虫、老鼠到各种各样的人类垃圾,都是麻雀的食物。麻雀还会用一些聪明的办法来觅食,它们会在观景台周围的泛光灯里搜寻昆虫,还会飞到蜘蛛网上抓虫子吃。总的来说,麻雀具有强烈的探索精神,愿意尝试各种新鲜事物,这能让它们很好地适应新环境。

此外,麻雀是群居动物,这也提升了它们的适应能力。前面说过,群居有助于躲避掠食,更容易找到食物。匈牙利潘诺尼亚大学的研究者发现,群居麻雀有更强的问题解决能力。研究者用一只透明玻璃盒装了一些种子,并在盒盖上钻了几个洞,每个洞都用带把手的小盖子盖住,麻雀想要吃到种子,要么叼住把手把小盖子拉出来,要么用力啄盖子,把盖子推到玻璃盒里。研究者发现,由六只麻雀组成群体各方面的表现都比两只麻雀组成的群体更好,前者打开盖子的数量是后者的四倍,解决问题的速度比后者快了11倍。研究者认为,更大的群体能进行更多样化的探索,一旦某只麻雀发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其他麻雀就能立刻学会,解决问题的速度自然就快了。这种现象在各个物种中都存在,美国心理学家斯蒂芬·平克就认为,人类能演化出这么高的智力,就是因为原始人过着群居生活,有机会向彼此学习,共同分享最新的发现。

不过,作者也提醒大家,鸟类也有它的极限,再聪明的鸟,也可能无法适应人类带来的环境变化。事实上,全球各地的麻雀数目最近都在减少,在过去半个世纪,英国平均每小时减少50只麻雀,如今,麻雀在英国已经成了濒危物种。对于麻雀减少的原因有许多不同猜测,有的人认为很多麻雀被汽车撞死,或被越来越多的家猫吃掉,还有的人认为这和绿地减少、昆虫密度降低有关。相比麻雀,其他鸟的情况更艰难,很多鸟需要生活在特定温度下,而人类活动造成的全球变暖导致它们的生存空间被压缩。以白翅啄翁为例,50年前,这种鸟分布在山顶往下300米的范围内,但随着全球变暖,这种鸟不得不往山顶前移,现在它们只能生活在山顶往下120米以内的空间。还有种叫红腹滨鹬的鸟,每年春天要从南美洲飞到北极,当它们飞过美国特拉华湾时,正好是鲎在海滩上产卵的季节,鲎是一种节肢动物,长得有点像只甲虫,鲎的卵有丰富的脂肪,是红腹滨鹬最重要的食物来源。然而,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由于人们过度捕捞鲎,红腹滨鹬的数量已经减少了75%。近些年,虽然过度捕捞的现象有所好转,但气候变暖又带来了新的问题,因为海水变暖后鲎会提前产卵,等到红腹滨鹬飞到这里,卵都已经孵化了。

作者认为,鸟类数目的减少在提醒我们,地球的环境已经出了问题,人们需要重视这个现象,去更好地保护环境。

好,说到这里,总结一下第二部分的内容。鸟类的天赋有许多表现,它们不仅能使用工具,还会制作复杂工具。鸟类有很强的社交能力,能记住不同的对象,并通过观察和模仿来学习技能,有的鸟还会进行专门的教导。鸟类还会用各种方式维持与伴侣的配偶关系。依靠这些天赋,鸟类能够适应变化的环境,但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鸟类的生存也受到了威胁。

说到这里,《鸟类的天赋》这本书也介绍的差不多了。作者指出,鸟和人有很多的共同点,两者都有相对身体较大的大脑,以群居的方式生活,从因果推理到换位思考,人类引以为傲的许多认知能力,鸟类也都或多或少具备。最新研究还发现,鸟类大脑中控制社会行为的区域和人类很相似,由类似的基因和化学物质控制。因此鸟类是人类绝佳的参考对象,对鸟类的研究将帮助我们更加了解自己。

听完本期节目,你对鸟类是否有了新的了解呢?欢迎在评论区内留言。

好,《鸟类的天赋》这本书就为你解读到这儿,听书笔记在音频下方,我们下期见。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微信收款码   微信收款码

很赞哦! (0)

发表评论

本栏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