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科普科普

《千亿个太阳》解码千亿恒星的生命时钟

铛铛铃2025-09-14科普667人已围观

简介

今天为您解读的书是《千亿个太阳》。

太阳是一颗恒星,所谓千亿个太阳,就是千亿个恒星的意思。太阳是我们最熟悉的恒星,它离地球很近,天文学家们掌握了很多的观测数据。太阳如今已经45亿岁了,这是它的壮年时期,发光稳定,年富力强。

本书就以太阳为例,介绍了恒星如何走过它的生命周期。本书作者鲁道夫·基彭哈恩,是德国天文学家,曾经担任德国哥廷根大学天文学与天体物理学教授,后来还担任过马克思·普朗克学会天体物理研究所的所长。他有多部天文学方面的著作,比如《恒星的结构和演化》《来自宇宙边缘的光线》等。今天解读的这本《千亿个太阳》,是根据作者多年来的讲座内容整理而成的,没有专业著作那么艰深。作者撇开了复杂的天体物理公式,生动形象地介绍了恒星漫长的一生,从诞生到能源耗尽后的死亡。

在对这本书的解读中,我将先带你认识一下恒星的特点和状态,再看一看一颗恒星的一生是如何度过的。

恒星的特点是什么呢?它与其它星体有什么不同?有句话叫做“万物生长靠太阳”,地球上的生命靠太阳提供的能量生存,这就是太阳和地球的区别,也是恒星和行星的区别。恒星能够持续稳定地通过燃烧自身释放能量,这是恒星最大的特点。以太阳为例,太阳每秒钟辐射出来的总能量是十的23次方千瓦,但这其中仅有非常小的一部分被地球接收,大约是200万万亿千瓦。地球白天吸收太阳辐射的能量,晚上释放掉绝大部分,剩下的能量有一部分通过化学形式储存在植物中,也就是植物在光照下发生光合作用,将水和二氧化碳转化为有机物,人类和动物依靠储存在植物中的能量生存。我们现在使用的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则是源自埋藏于地下的植物能的转化。

那恒星的能量又从哪里来呢?这就源于恒星内部的核聚变。核聚变的原理是,质量比较轻的原子相互碰撞,形成质量比较重的原子。在聚变反应的过程中,会有一点点质量的损失,同时释放的能量却是巨大的。根据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E = M × C²,损失掉的这一点质量乘上光速的平方,就是释放出来的能量。具体来说,一颗氢原子发生聚变反应,可以释放出6300亿焦耳的能量,这个数字相当于同重量煤炭燃烧释放出能量的2000万倍。

恒星的另一个特点是它是有寿命的。恒星是一个有限的物体,它不可能无止境地燃烧下去,它会经历出生、青壮年、老年和死亡这个过程。当恒星死亡之后,会以另一个状态存在于宇宙之中,而地球这一类的行星,在太阳衰老的过程中,就会被太阳吞没。这就是我接下来要向你介绍的恒星是如何度过它的一生的。

首先,我们怎么知道千亿个恒星到底是年轻还是苍老呢?一颗恒星的寿命长则几十亿上百亿年,短也有几百万年,人类想要跟踪观察一颗恒星从出生到死亡的全过程,显然是不可能的,就好像一只寿命只有30天左右的果蝇,想要跟踪观察人类的一生一样不可能。但是如果有一只巨大的照相机,让果蝇在某一个瞬间拍下所有的人类,那么它就能看到无数的小孩儿、青年人、中年人、老人,再将不同年龄段的人的特点拼凑在一起,果蝇就能了解人类一生的特点了。人类观察恒星也是相同的道理,我们可以将已知的恒星都罗列出来,将它们分门别类,去了解恒星在不同年龄段的特点,再拼凑出恒星的一生。

为了确定恒星的年龄,天文学家们将恒星的分类简化成两种可测量的指标,分别是恒星的表面温度和光度。如何测量恒星的温度呢?天文学领域有一种衡量温度的方法,叫做色温。当我们将一个物体加热到不同的温度时,它就会发出不同颜色的光,比如加热铁块时,随着温度的逐渐升高,铁块先变成红色,然后是黄色,最后会变成白色。所以反过来,人们可以用恒星的颜色来确定恒星表面的温度,温度越高,恒星的颜色由白至蓝,温度越低,恒星的颜色就越来越红。光度则代表着一颗恒星释放的总能量,表现在我们地球人眼中的,就是这颗星到底有多亮。星星的亮度还和它到地球的距离有关,远处的星星总要暗淡一些,所以测量出一颗恒星的亮度,以及它与地球的距离,就可以得出一颗恒星的光度。光度和质量有关,光度越大的恒星,它的质量也就越大。

有了表面温度和光度这两个指标,我们就可以对恒星进行分类了。你可以想象这样一个坐标系,水平X轴代表恒星的表面温度,越往右边延伸温度越低,竖直Y轴代表光度,越往上延伸光度越高,恒星的质量也越大。每一颗恒星都可以在这个坐标系中找到它自己的位置,这就是在天文学上最有用的关系——赫罗图。它是由丹麦人埃伊纳尔·赫茨普龙和美国人亨利·诺里斯·罗素两位天文学家独立提出来的,为了纪念他们的贡献,就取他们姓氏的首字母命名叫H-R图,也叫做赫罗图。我们在音频下方的笔记区展示了这张图。

当天文学家们将恒星排列在赫罗图上以后,规律就显现了出来,恒星们自然而然地分成了三个部分。90%的恒星规律地排成了一条从左上角平缓向右下角延伸的曲线,剩下的恒星有一部分在曲线的右上角,一部分在曲线的左下角。天文学家们将曲线上的恒星称为主序星,也就是正常恒星;右上角的恒星光度很大,质量也很大,但温度较低,颜色呈红色,因此叫做红巨星或者红超巨星;而左下角温度高但光度低、质量也小的恒星叫做白矮星。天文学家们发现,主序星就像人类的青壮年,还能发光发热几十亿年;红巨星或者红超巨星体积庞大,但能够持续发光发热的时间远小于主序星,像人类的中老年人;而白矮星体积很小,能发出的总热量已经很小了,像人类中风烛残年的老人。于是恒星的一生就借助赫罗图显示出来了。而人类比果蝇的高明之处在于,我们还可以通过计算机模拟恒星的一生,然后再和观测到的恒星比对,进一步印证恒星演化的特点。

下面,我将通过恒星的诞生、衰老和死亡三个阶段,来向你介绍恒星的一生。

先来看恒星是怎么诞生的。茫茫的星际空间看上去空荡荡的,但实际上其中充满了气体和尘埃物质。由于万有引力作用,气体和气体、尘埃和尘埃之间相互吸引,慢慢地聚拢到一起,就好像空荡荡的星际空间中突然出现了一粒碎屑,这粒碎屑不断吸引周围更多的气体和尘埃,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这样滚雪球滚了几十万年以后,越来越多的气体和尘埃向中心靠拢,中心附近的气体密度逐渐增加,变得不透明了。原本中心区域物质高速运动和碰撞产生的能量,能够毫无阻碍地辐射到太空中,但是当中心附近气体不透明之后,这些能量就无法辐射出去了,中心区域的温度就变得越来越高。你可以想象成一个烤火炉,我们在上面盖上一床棉被,热度不能出来,里面就会越来越热。在温度升高的同时,中心集聚的物质也一直在发生变化。在宇宙初期,气体和尘埃物质主要由氢原子组成,也就是构成氢气的原子。在氢原子相互碰撞的过程中,氢原子和氢原子彼此结合,形成氢分子,中心区域温度还在持续升高,当达到2000度时,氢分子又分解成了一个又一个的氢原子。当中心温度进一步升高,达到1000万度时,氢原子之间开始发生聚变反应,四个氢原子核反应生成一个氦原子核。到了这个时候,一颗恒星就算正式诞生了。

为什么说氢聚变发生时,才是一颗恒星正式诞生呢?这是因为当恒星发生氢聚变之后,它不再需要靠吸引气体和尘埃产生能量,它自身就能稳定地、长时间地提供能量,也就是说它不再需要滚雪球了,它自己就已经是一个可以发光发热的庞然大物了。

恒星和坚硬的地球不一样,它从出生开始就是一个气体球,这是因为恒星内部的温度太高了,导致原子失去了外层的电子,原子核和电子都自由地在恒星内部飞行。这样一来就造成了两个结果:第一,失去了电子的原子占据的空间要小得多,所以恒星内部的密度非常高;第二,因为原子核和电子不能稳定下来,所以它仍然是气体。

恒星是一个气体球,它难道不会膨胀或者缩小吗?这就是恒星在诞生之后,直到它衰老之前一直在做的一件事——保持内部相对平衡,以保持自己的体积不会有变化。我们可以想象一个很重的活塞,从上面将一个箱子密封起来,由于重力作用和密封箱内气体压强的作用,活塞最终会处于一个平衡的状态,这就是恒星维持平衡的原理,恒星向内的引力和向外的气体压强基本相等。假如没有气体压强,那么恒星的所有物质都会向中心坍塌;假如没有引力,那么气体压强就会把全部物质抛散到空间中去。

好,这就是第一个问题,恒星是怎么出生的。星际空间的气体尘埃在引力的作用下,像滚雪球一样逐渐变大,当积聚的物质足够多,温度足够高的时候,中心发生氢聚变反应,恒星就正式诞生了。

在恒星出生之后,从赫罗图来看,它一直稳定地待在主序带上。以太阳为例,早在35亿年前,太阳就像现在一样释放能量,而在未来的40亿年,它仍然将待在主序带上,和现在不会有太大的区别。至于每颗恒星在主序带上存在多久,这和它的质量有关,质量越大,生命周期就越短。如果当恒星离开主序带,那就意味着它开始衰老了。它是怎么衰老的呢?

当核中心的氢原子被烧完时,就是恒星步入衰老期的标志。天文学家模拟了太阳的衰老过程,我们先来看看太阳是怎么衰老的。刚刚我们提到,恒星是靠中心的氢原子发生聚变,形成氦原子释放能量,这个过程我们可以形象地称之为氢原子被烧掉了。当太阳的核中心的氢全部被烧掉的时候,它会形成一个全是氦原子的核,而恒星的外壳仍然富含氢原子。这个时候氦核还没有开始燃烧,因为氦发生聚变需要的温度要更高,但是在氦球的表面,也就是氦与氢两种物质交界的地方,还在继续发生着聚变反应,氢燃烧产生的氦不断并入到氦球中,氦球的质量在不断增大,氦球的质量增大,引力更强,导致氦核不断向内收缩。为了平衡氦核产生的引力,太阳的外壳不断向外膨胀,膨胀的外壳让太阳的温度降低,太阳的颜色自然就变了,变成了红色。这时候的太阳就变成了红巨星,它在赫罗图上的位置就会脱离主序带,移动到右上角。

天文学家推测,太阳变成红巨星的时间大概是在它出生后的130亿年,衰老的太阳将是现在太阳的100倍大,光度是现在太阳的2000倍,表面温度明显降低,只有4000度,比今天的太阳低1800度。那到时候的地球会怎么样呢?当太阳的体积变大时,它与地球的距离也同时被拉近,地球无法承受太阳巨大的能量,地球上的海洋慢慢被蒸发掉,地球上的铅也全部融化,变成了一个大火炉,再也没有生物可以生存。

不同质量的恒星走向衰老的时间不同,总的来说,质量越大的恒星,将会更早地迎来衰老期。比如夜空中最亮的星天狼星,它的质量是太阳的两倍,但它大约只需要12.5亿年,就会告别它的青壮年期。质量为太阳十倍的参宿四,是日本人眼中的珍珠星,它位于主序带的上方,但它的青壮年期只有可能1000万年左右。质量越大的恒星,它们的衰老过程比太阳要更加复杂。超过两倍太阳质量的恒星,它们核心区域变成氦球之后,不断收缩的氦核温度持续升高,温度可以达到1亿度,达到了氦核聚变的温度,氦核聚变成碳,和恒星内部的氦球就变成了一个碳球,恒星的物质也变得更加复杂,最外层是最原始以氢为主的混合物,在它的下面是一个氦层,氦层内部还埋着一个碳球。

在衰老的过程中,大质量的恒星还会发生周期性的脉动。所谓脉动,就是说恒星好像变成了一个气球,会自己膨胀收缩,这又是怎么回事呢?这其实和恒星的外部壳层有很大的关系。仍然以处于平衡状态的箱体活塞为例,当我们使劲压活塞,活塞会向下移动,与此同时,密封箱内的气体压强也会变大,迫使活塞又向上移动。我们假设没有摩擦力的作用,气体被活塞压缩时,所得到的能量又在膨胀时还给活塞,循环往复,活塞可以一直围绕中间位置上下震动。恒星脉动的原理和箱体活塞振动的原理差不多,当恒星受引力作用向内压缩时,气体压强增大,向外膨胀,但是压缩产生的热量不能很好地穿过恒星的外层,这就相当于气体压强比维持平衡的状态还要更大一些,于是在气体压强的作用下,恒星的外部壳层膨胀得更厉害。当外部壳层膨胀到最大程度时,物质又变得透明起来了,它能比正常的情况透过更多的辐射,气体压强减小,引力又占了上风,外部壳层向内收缩,如此循环往复,而在我们观察者眼中,膨胀收缩的恒星就会一闪一闪的,形成一个光度变化的周期。

这就是第二个问题,恒星是怎么衰老的。恒星的衰老从核心的氢烧完开始,恒星衰老后体积变大,温度降低,成为一颗红巨星,质量更大的恒星还会继续演变,核心区域的氢烧完后,会继续进行氦聚变,形成一个碳球,发生周期性的脉动。总之,质量越大的恒星衰老得越快,过程也更复杂。

衰老以后,恒星是如何走向生命的终点呢?前面我们介绍了不同质量的恒星衰老的方式略有差别,当恒星走向死亡时,不同质量的恒星也会有不同的结局。

先来看太阳的死亡方式。我们刚刚说到,太阳在中老年期会变成一颗红巨星,当太阳走向死亡时,太阳外壳的相当一部分会被抛到星际空间中去,太阳的内核最终变成一颗白矮星,再也没有足够的温度进行核聚变来发光发热。

那些质量在1.4个太阳和十个太阳之间的恒星,它的核心聚变成了一颗碳核,它的结局可能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碳核的温度在持续上升,试图达到让碳发生聚变的温度,但是高温会促使核心中带电的粒子结合为不带电的粒子,使恒星内部冷却,这样一来,碳的燃烧就被阻止了,当最后终于开始发生碳聚变时,长期被延缓的反应以爆炸的形式发生,整颗恒星破碎,从而结束了生命。但也有可能发生第二种情况,在碳核阶段,碳的密度已经非常高了,碳核演变成了一颗白矮星,它不再进行核聚变,但是外部壳层还在不断燃烧,聚变将质量传递给白矮星,密度越高,引力越大,最后巨大的引力释放出巨大的能量,把恒星的外壳物质以巨大的速度抛向星际空间,形成爆炸。天文学家将这种现象称为超新星爆炸,超新星爆炸形成的亮度会在几天内增加几千万倍。在1054年左右,中国和日本都记载了一颗很亮的星星,人们在白天都能看到它,天文学家推测,那就是超新星爆炸现象。而恒星内部剩下的白矮星在一分钟之内就形成了,密度仅次于黑洞的星体,叫做中子星。

至于那些大于十倍太阳质量的恒星,它们走向终点的方式叫做铁心灾变。在恒星内部变成碳球后,碳球还会继续演变,一切将变得更加复杂。碳核发生聚变后,可能变成镁、氧、氖、钠等不同类型的原子,不过这样的巨变最后会在变成铁原子后停止,这是大自然设定的一个规律,因为如果人们要去聚合铁原子核,不会产生能量,而是会耗费能量。所以大质量的恒星中心区最终会演变成一个气态铁组成的球体,铁原子核会捕捉气体中来回飞驰的电子,而电子是形成气体压力的主要因素,当电子被捕获并且消失在原子核中以后,引力占据了上风,铁球会不断向内部收缩,直到所有的质子都和电子合并成了中子,恒星内部就变成了中子物质,恒星变成了中子星。这个过程非常快,恒星外部物质承受不了巨大的能量,也会出现超新星爆炸现象,最终演化为一颗中子星。

如果一颗恒星到临近死亡时,剩下的物质的质量还是太多,既不能形成白矮星,也不能达到平衡态形成中子星,那么它们就会受内部引力的作用,不断向内坍塌,最终变成了一个黑洞,那是一种连光线都无法逃脱的天体。

总的来说,不管恒星最终是变成中子星、白矮星或者黑洞,它们都是一种密度非常高的天体,这些物质将永恒地停留在星际空间中,这就是几乎所有的恒星冰冷而乏味的未来。不过,恒星那巨大的外壳又都会回到星际空间之中,为新一代恒星的诞生做好物质基础。

第三个问题,恒星是如何死亡的,也介绍完了。不同质量的恒星有不同的结局,太阳死亡时,外部物质会被吹散到星际空间中,内部核心则形成一颗白矮星;对于质量介于1.4倍太阳到十倍太阳之间的恒星,结局有两种,它们的核心会变成一颗碳球,最终要么碳球爆炸,要么碳球演变成一颗中子星;而大于十倍太阳质量的恒星,则有可能发生铁心灾变,核心在形成碳球后继续发生巨变,直到最后成为一颗铁球,最终铁球坍缩成一颗中子星,外壳物质爆炸回到星际空间。

以上就是《千亿个太阳》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本书成书于1980年,40年过去了,天文学家关于恒星的探索从未停止,人类向海王星、冥王星发射了探测器,并且首次通过开普勒天文望远镜直接拍到了超新星爆炸的完整过程。在不断的观察和推演中,也基本确定了天文学家们对于恒星一生经历轮廓的推演是正确的。

了解了恒星的知识,我们能发现地球是多么的幸运,它和太阳保持着恰当的距离,让海洋里的水既不会结冰,也不会蒸发干涸,生命由此诞生。太阳又有着刚刚好的年纪,足以让地球上最初的单细胞生物在几十亿年间慢慢进化成人类。在千亿颗恒星之中,或许有几颗恒星有着它们自己的地球,这也让我们相信,在地球以外,宇宙中还存在着其它的智慧生命。恒星诞生于尘埃之中,又回到尘埃中去,在生命的千亿年之中,在原子的熊熊燃烧之中,孕育了无数的生命。当你再次仰望浩瀚而神秘的星空时,是否对它们有更亲切的认识和更深的敬畏呢?

好,《千亿个太阳》这本书就为你解读到这里,听书笔记在音频下方,我们下期再见。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微信收款码   微信收款码

很赞哦! (0)

发表评论

本栏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