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科普科普
《人类“吸猫”小史》难道喵星人要统治地球了吗?
铛铛铃2025-09-14【科普】285人已围观
简介
今天为你分享的是《人类吸猫小史》,作者是美国自然科普作家艾比盖尔·塔克。这是一部轻松风趣,但却可能颠覆你过去认知的科普畅销作品。从书名就能知道,本书介绍的主角正是我们非常熟悉的宠物——家猫。
说到猫,这可是个既有趣又时髦的话题。从古至今,这种毛茸茸的小家伙可谓与我们形影不离、随处可见。它们很萌,看起来乖巧有趣、颜值超高、饲养简单,绝对是收割人类宠爱的实力派选手。最近几年,对猫咪的迷恋更蔓延到了互联网。比如社交软件里,猫咪的表情包总会被人追捧,无数人热衷把猫咪图片当作自己的社交头像,视频网站上关于它们的视频铺天盖地。人们对猫的热爱似乎从未停止。
可是,我们真的了解猫吗?面对着这样一位整天一脸傲娇、无所事事的小家伙,你有没有想过,它们到底从哪里来,又是如何一步步走进我们的客厅,以及它们到底使出了什么招数,居然能让万物之灵的人类心甘情愿为之奉上不可思议的宠爱?这些问题也引发了本书作者的巨大兴趣。
本书作者塔克是美国的自然科普作家,同时他也是一位极其资深的猫奴。他生长在一个爱猫的家庭,自己从小到大也是阅猫无数、养猫无数。这里有一个非常有趣的小细节,据作者自己说道,他的两个女儿在学会开口说话之后,脱口而出的第一个单词居然不是“爸爸”“妈妈”,而是“猫”。这种长久的相处和观察,让他对这种小精灵产生了愈发浓烈的兴趣,于是他决定干脆写一本关于猫的研究作品,彻底探寻清楚它们背后的故事。
带着上面那些问题,他奔赴世界各地,参加各种猫咪展会,采访权威猫科生物学家,并翻阅大量历史资料,最后写出了这部作品。2016年,本书刚一出版,立即登上了《纽约时报》动物科普类畅销榜,并在当年斩获四项图书大奖。
这本书的中文名被出版社翻译为《人类吸猫小史》,但实际上它的英文原版名字其实是“the lion in the living room”,直译过来也就是“客厅里的狮子”。从这个名字我们可以看出,在作者看来,家猫可能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玩物或宠物,它们的身世、它们的力量、它们与远古祖先的渊源与联系,无一不在诉说着它们的荣耀。家猫其实是值得人类敬畏的征服者,如同狮子征服了非洲草原一样,它们也成功征服了人类的客厅和内心情感,新“百兽之王”称号也许应该归猫咪莫属。
上面为你介绍了这本书的基本情况,下面我们就来一起走进猫咪背后的世界。全书一共大约18万字,我会从下面三个方面来为你分享这本书的精华内容:
第一,家猫的起源,以及它们征服世界版图的历史;
第二,家猫和人类之间有着怎样相爱相杀的复杂关系;
第三,猫咪是如何用各种套路抓住了我们的爱心,而在猫的眼里,我们又到底是什么样子。
好,下面我们先来说说第一个问题:家猫的起源,以及它们征服世界版图的历史。
前些年,美国福克斯公司出品过一个广受好评的动画片《冰川时代》,讲述了三只冰河时代的史前巨型动物护送一个人类婴儿回家的故事。片子里有一只叫迪亚戈的剑齿虎,开始是个大反派,可后来由于种种曲折的经历,忽然良心发现浪子回头,决定与朋友们一起保护这个人类婴儿。这是一个赞美友谊和勇气的治愈系故事,赚过观众不少感动的泪水。
不过很可惜,生物学家会跳出来告诉你,剑齿虎保护人类的温暖故事永远只存在于童话里。真正的事实是,从几百万年前的史前时代开始,以剑齿虎为代表的猫科动物与人类就有着不共戴天的血海深仇。
如今的人类已经占据了食物链最顶端,但回到百万年前,人类祖先刚刚从树上跑到地面生活时,他们并不怎么吃肉,不是因为他们不想吃,而是因为当时人类的捕猎技术几乎为零,根本搞不到肉吃。弱小的人类常常悲催地沦为史前猛兽的盘中餐,像什么巨型老鹰、巨型鳄鱼、巨蛇、巨型水獭等等,随便一个都令人闻风丧胆。在这些敌人当中,史前人类最大的天敌就是猫的远古近亲,以巨型剑齿虎为代表的猫科动物。
直到今天,猫科动物依然是灵长类的头号天敌。有人类学家曾经调查过野生灵长类动物的死亡数据,发现这些灵长类动物的死亡高达1/3是猫科动物导致,而犬类只造成了不到1/10。
有意思的是,下面这个反转,猫科动物巨大的尖牙可以在瞬间夺人性命,但也帮助人类尝到了第一口肉。考古证据显示,人类第一次吃到肉是在340万年前,而这正是沾了猫科动物的光。由于猫科动物的牙齿太大,咀嚼猎物尸体的时候往往啃不干净,于是在骨头上留下了许多鲜肉。机智的人类祖先们发现了这个重大利好,于是悄悄躲在一边,等这些大猫草草吃完离开之后,才赶紧跑过去,就着剩下的肉饱餐一顿。就这样,人类尝到了肉食的美味,并获得了高质量蛋白质来源。在这个过程中,人类大脑也在不断发育,可以说正是拜猫科动物所赐,人类祖先们从此走上了进化的快车道。
时间推移到距今1万年前,新石器时代拉开帷幕,现代家猫的祖先终于正式登上历史舞台。这时,人与猫科动物的力量对比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新石器时代,人类已经可以制造出杀死老虎、狮子等猫科猛兽的武器,能够把它们驱散到居住范围以外,确保自身安全。另外,人类成功驯化了家畜,有了稳定的肉食来源,还能人工取火,把肉烤熟了吃。而猫就是在这个时候开始真正走进人类生活。
生物学家根据DNA的研究发现,现在世界上绝大多数的猫其实都是从一种叫做非洲野猫的亚种猫发展而来,它们的外形和现代狸花猫非常相似,至今还生活在土耳其、伊拉克和其他近东地区。大约1万年前,这些非洲野猫们为了躲避大型食肉动物的追捕,误打误撞闯进了原始人的聚居区,之后又偷偷溜进他们香喷喷的厨房,想偷吃人类的剩饭,就像人类祖先偷吃剑齿虎剩下的肉一样,如今,这个关系翻转了过来。起初,野猫们的尝试是失败的,它们被原始人当成送上门的美味,被抓起来烤熟吃了。但原始人很快发现野猫能捉老鼠,于是原始人决定把它们当作助手保留在身边,猫就从这里开始它们征服全球之路。
塞浦路斯岛上,一座有着9500年历史的猫子墓穴表明当时的人们就非常宠爱猫了。随后猫被带到埃及,一幅4000年前的埃及画作表明,当时猫已经成了家家户户必备的家宠。到了2000年前,它们被热爱航海的腓尼基人带上船,送到意大利、古希腊和西班牙,甚至连北欧的海盗们都对猫爱不释手,他们把在抢劫途中抓到的猫一路带去了遥远的冰岛。
上面说的还只是猫在亚欧大陆的足迹,真正把猫带到全世界的,是热衷航海和殖民的英国人。英国的船只把家猫送去了美洲,然后在太平洋岛屿和澳洲的土地上大量投放猫,希望它们捕捉当地泛滥的老鼠。有意思的是,这些澳洲原住民之前从没见过猫,初次见面就把它们高高举起,赞不绝口。在一些岛屿上,原住民还想方设法从蜻蜓的船只上偷一些猫咪。著名库克船长在停靠南太平洋的汤加时,就被土著居民偷过两只猫。
19世纪,澳洲土著甚至会把猫装进袋子,随身携带。同样事情也发生在地球的另一端,据推测,家猫在2000年前就已经把势力扩展到了东方,它们搭乘希腊、罗马和远东之间的航船,漂洋过海来到印度、中国和泰国。这些来到亚洲的猫咪们,在新的环境中近亲繁殖、基因突变,意外地发展出了新的外貌。今天我们看到的黑脸、蓝眼睛的暹罗猫和缅甸猫,都是这个时候传入的猫咪的变种。200多年前,暹罗猫在泰国只能被饲养在皇宫和大寺院中,是足不出户的贵族,直到19世纪80年代,暹罗猫成为外交礼物,这才为外人所知。
家猫在扩张的路上畅通无阻,几千年后终于遍布全球。到了20世纪初,连南极都有了猫的足迹。虽然家猫的历史非常悠久,但它们的数量却是到了现代才真正爆炸性地增长起来,这和近100年的社会发展状况有很大关系。20世纪以来,随着城市的扩张,高层居民楼成为主流,公寓开始越来越多。此外,退休在家的老人也逐渐增多,家猫这种看起来安静又省心的宠物,成了很多城市居民的最佳陪伴选择。到了1947年,猫砂被发明,喵星人从此可以一直在室内干净舒适的生活,这些都让家猫逐渐脱离放养状态,彻底成为人们的室内伴侣。据统计,仅仅在1986年至2006年间,全美家猫的数量就增长了50%,总量达到了一个亿。
上面我们说到了家猫的起源和发展,以及经过了1万余年的时间,它们是如何在人类客厅里站稳了脚跟。接下来是第二个部分,家猫和人类之间有着怎样相爱相杀的复杂关系。
在前面开篇我们也说到,家猫是当今最受人类喜爱的宠物,可能没有之一。作者在书中给我们介绍了一组数据,到今天全世界一共有约6亿只家猫,这个数量是家犬的三倍,并且还在不断增长。在一些国家,它们数量甚至都超过了人类居民。如果单从这些数据看,家猫应该是人类的亲密伙伴无疑了。
可如果我们把目光放在历史的维度,你会发现,家猫与人类其实是一种很奇特的关系。作者认为,猫与人其实更多时候处在博弈和拉扯当中。历史上确实有很长一段时间的人猫蜜月期,但与此同时,猫也被当作人类死敌,遭到赶尽杀绝,甚至直到今天,在世界各地,大规模的灭猫行动还都时有发生。这究竟是怎么发生的?这还要从猫和人之间的渊源聊起。
之前我们说到,1万年前,猫开始被新石器时期的人类驯养,从最开始的用途是捕鼠,也就是从这时起,猫和人类开始了长达数千年的蜜月期。最资深的铲屎官非古埃及人莫属。在埃及神话中,太阳神曾经化身为猫,击败了阻止太阳东升西落的巨蟒阿波菲斯,这一点和猫会攻击蛇类的习性是完全吻合的。因此,早在公元前2000年,古埃及人就将猫视为神明化身,不仅家家户户都养猫,家中的猫自然死亡之后,还会把自己的眉毛剃掉,表示悼念。至于故意杀猫,在古埃及是天大的罪名,会被直接判处死刑。19世纪末期,人们在埃及发现过一处猫墓地,其中埋葬了大约30万只猫,这些猫都被涂抹上香料,认真做成了木乃伊,旁边甚至还放着供猫嬉戏用的小老鼠和线球。
在航海技术超群的地中海国家,猫成了人类眼中必不可少的吉祥物,它们不仅能去除鼠患,还非常可爱,大大改善了水手、海盗和商人们枯燥无聊的海上生活,甚至成为了航海文化的精髓。直到今天,很多航海术语都和猫相关。比如在英国海军中,有一种用来责罚的鞭,就叫“猫尾鞭”;船上两根桅杆之间那条窄窄的桥,在英语中被叫做“猫道”,就是猫咪的猫、道路的道,这也许就是因为古代帆船上的猫经常在高空中来回溜达。
一方面人和猫显得亲密无间、一派和谐,但另一方面,人们也表现出对猫的深深怀疑和厌恶。从13世纪直到今天,在世界上的很多地方都在循环上演大规模灭猫活动。
在中世纪,大量的灭猫活动是源于迷信。1233年,教皇格里高利九世颁布了一份名为《罗马之声》的文件,指控恶魔正是伪装成了猫的样子,成功溜进人们的家中为非作歹。接下来的300多年,在整个欧洲的基督教世界,人们打着消灭邪灵的旗号,将无数的猫折磨致死,其中黑猫最为倒霉,成了主要虐待对象,据说只是因为他们和女巫的黑袍子颜色一样。后来的研究认为,猫在中世纪遭到人们的厌恶,其实主要还是因为它们昼伏夜出、行踪不定,喜欢玩弄垂死老鼠的习性,而且猫的眼神里也常常流露出对人不驯服的野性,这一切都让人们对猫产生了怀疑和鄙视。所以在当时的欧洲传说里,猫几乎都是以女巫、魔鬼、告密者等邪恶身份出现。直到今天,在欧洲很多国家的文化潜意识里,依然还存在着黑猫带来坏运气的迷信。
在近现代,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人们开始从病毒携带者的角度看待猫,可是这种角度充满了偏见,让猫一次次的遭遇大清洗。1916年,小儿麻痹症席卷了美国纽约,这种病由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极具传染性,婴儿得上后会落下终身残疾甚至死亡。尽管当时的医学机构坚称,家猫并不会携带脊髓灰质炎病毒,在巨大的恐慌下,人们病急乱投医,还是立刻把家中的猫扫地出门,导致纽约政府不得不捕杀这些无处安置的宠物猫。据统计,在这场恐慌中,一共有7.2万只宠物猫无辜被杀,而这对疫情毫无帮助。
弓形虫是一种可怕却又无处不在的寄生虫,从20世纪初开始,医生发现女性在怀孕期间被弓形虫感染后,会引起流产、死产、幼儿失明和智力低下等并发症。直到1969年,科学家确认猫是弓形虫的最终宿主,它们的肚子就是寄生虫的大本营,一时间人人谈猫色变。在美国,宠物猫又一次被大量的遗弃和屠杀。然而更新的研究证明,比起那些被人遗弃的宠物猫,在野外打滚儿的流浪猫有高得多的概率感染,而且猫虽然不幸成为弓形虫的最终宿主,但是人类感染上这种寄生虫绝不能全部怪猫。事实上,吃生肉、没有洗净的蔬果、喝被污染的水等等,都有很高的概率让人感染弓形虫。
到了现代,灭猫行动更多是一场保护生态平衡和濒危物种的人猫大战。千万别被家猫柔弱可爱的外形欺骗了,根据生态学家的数据显示,家猫是顶级杀手,它们捕猎技巧高超,身体素质惊人,即便与其他野生猛兽比起来也毫不逊色。家猫甚至还会为了杀戮而杀戮,就算刚吃饱,它们也会杀死身边的小型动物,仅仅是出于狩猎者的本性。2013年,科学家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美国的宠物猫和流浪猫每年会杀37亿只鸟类,这已经成为鸟类死亡的主要非自然因素。全球每年死于猫爪下的各种哺乳动物更是多达69亿到207亿只。此外,它们食谱非常庞杂,猎食对象包括小型鸟类、蛇、蜥蜴等1000多个物种,能抓到的东西它们几乎都吃。它们繁殖力惊人,一只母猫仅需两个月的时间就能生出最多八只小猫。凭借这些不可思议的天赋,凡是家猫踏上的土地,几乎都会被它们大肆杀伐一遍,不论雨林、孤岛还是城市、农村,其生态系统平衡往往会受到毁灭性打击。因此,澳洲环境署曾经单独提名家猫为野蛮之兽,国际自然保护联盟也将家猫列入世界上100种最具侵略性的外来物种。
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许多国家都在开展大规模、有组织的清理流浪猫行动,比如澳洲、新西兰、南非、美国等等,通过引入病毒、投放药品、人工捕杀等各种方法,用对付最可怕的敌人的方式,去对付这些流浪杀手。但效果呢,实际上并不理想。在某些地区,猫患被暂时镇压下去,但都是一时的,很快猫群又开始春风吹又生,如同野草一样顽强。
好,上面我就从历史的维度为您讲述了猫与人之间复杂的关系。到这里你应该也发现了,猫既是人类得力的助手、亲密无间的宠物,同时也是人类提防甚至大开杀戒的敌人。如果用一个词来总结,我想“相爱相杀”这个词可能再恰当不过。这种矛盾而奇特的关系,从过去到今天,一直贯穿着人和猫相处的整个历史。
最后是第三部分,家猫是如何用各种套路抓住了人类的爱心,而在猫的眼里,人类又到底是什么样子。
听完上面讲述,可能你会发现一个问题,如今的家猫似乎对人类没什么用处了。的确,家猫在过去充当了很久人类粮食保护者的角色,如今生活条件已大为改善,再加上老鼠药的普及,人们已不再需要猫去抓老鼠了。现在的家猫主要工作就是发呆、睡觉、卖萌,顺便再欺负一下家里的汪星人,简直无所事事。但我们仿佛完全不介意它们的没用,不仅争当铲屎官,还如痴如醉地消费着猫咪文化。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人对猫会如此着迷?
在书中,作者从动物进化的角度为我们提供了线索。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猫是一种非常不简单的动物,为了获得人类宠爱和关照,它们颇有心机地进行了一番自我改造,这一切可能都是套路。
从外形上看,家猫在数千年的进化中长得越来越像人类的婴儿,而这可以极大激发起人类的母性。有研究表明,家猫的脸蛋儿在所有的动物里可能是最像人类的。仔细想想看,这些毛茸茸的小东西很多都长着胖乎乎的脸盘儿、圆圆的大眼睛、婴儿肥的双颊和小而塌的鼻子。动物行为学的奠基人康拉德·洛伦兹把这些可爱的面部特征称为“怜幼触发特质”,可怜的怜、幼小的幼。这些特质会激发我们的养育本能,促进释放出荷尔蒙,刺激人类大脑的快乐中枢,分泌多巴胺,让人们发自内心的感到愉悦。我们也可以问问身边的朋友,有多少人就是因为这张可爱的脸蛋儿,而决定成为一名铲屎官的,相信这个比例不会小。
除了脸蛋儿,正常大小的家猫平均体重大约有3.6kg重,这与人类新生儿的体重也是高度相似。当然,这也不是一种巧合,科学家认为,这依然是喵星人在进化中讨好人类的套路。
更厉害的是猫的叫声。研究表明,猫叫声能让人类自动联想起婴儿的哭声。科学家们发现,在磁核共振的透视下,人类大脑的血液流动模式会因猫的叫声而发生改变。还有一个更令人震惊的事实,猫很有可能主动调整自己发声,有意更精确地模仿小孩哭声,以便得到你更多的注意力。对于这样的现象,我们有理由相信,是家猫为了激发人类的母性,颇有心机的做出的进化选择。
除了美颜,家猫在自己的大脑上也做了文章。研究发现,家猫的大脑和它们的祖先非洲野猫相比,缩小了1/3。你以为家猫变蠢了吗?当然不是,家猫脑部萎缩的部分位于小脑边缘,这只会削弱它们的对恐惧的感知能力,这样一来,家猫的进攻和逃跑本能消退,变得更加厚脸皮,容易乖巧的讨主人欢心,对人类做出舔手之类的讨好动作。
在这些套路之下,人类彻底爱上了猫,无法自拔。可是我们如此不遗余力的宠爱猫,猫咪心里对我们的爱也是对等的吗?有趣的是,本书给出的答案是否定的。作者认为,家猫在大部分时候都懒得回应主人的一腔热情,如果一定要用一个词来形容猫咪对人的感情的话,那就是漠然。
研究表明,与人类驯化的其他家畜或宠物不同,猫在进化过程中保持了相对顽固的基因。生物学家达尔文曾提出,一种动物在被驯化之后,一般外形上会慢慢发生一些变化,比如说耳朵耷拉、尾巴卷曲、牙齿退缩、变短小等等,这些特征也被后来的科学家称为“家养综合症”,家庭的家、养育的养。但请注意,现代家猫却似乎并没有明显表现出这些变化,这是一件很奇怪的事儿。家猫和1万年前它们那些非洲野猫祖先长得几乎一模一样,甚至就连基因的差别也非常细微。从这一点看,我们眼前的这些所谓家猫,别看它们长得又萌又漂亮,实际上有着极强的原始野性。
据统计,在今天,全世界宠物狗的认证品种已经多达200多种,从吉娃娃到哈士奇,宠物狗的形态、大小、性格和生理特点差别非常巨大。而宠物猫的认证品种却只有41种,而且很多品种横向来看其实大同小异,只是在外形和花色上稍有差别。这些证据都在告诉我们,猫距离被人类完全驯化还远得很呢。
家猫们缓慢的驯化进程,也阻碍了人和猫之间的双向交流。英国兽医丹尼尔·米尔斯曾经做过一个实验,他把猫和狗分别关在不同房间,让它们的主人和陌生人自由进出,然后观察猫和狗的表现。结果发现狗会去找它们的主人,但猫却不会,它们反而会疏远主人,和随机碰到的陌生人玩的很开心。
日本研究者认为,人类和犬类的生活模式很相似,都属于群居动物,而且在长久的训话和相处中,人与狗培养出了目光接触的交流方式,主人和狗狗在对视的时候,双方体内都会不由自主分泌愉悦的激素,这让彼此更加确认对方就是自己的好伙伴。可猫科动物就不一样了,猫是天生的独行侠,孤独而又特立独行,几乎所有成年野猫都独自居住、独自狩猎、独自外出、独自娱乐,很少有合作或交流。宠物猫当然也,所以很多时候,猫其实不需要,甚至不喜欢跟人类有那么多亲密的接触。
另外,与人狗之间的目光交流不同,当猫科动物需要交流的时候,它们擅长通过嗅觉来解读彼此的信息。比如说猫咪蹭我们的腿,其实是想用脸上和尾部的腺体传播味道,试着来传递信息。可惜人类的嗅觉实在太过迟钝了,对猫咪这番努力的喊话根本就解读不出来。所以猫咪费了半天劲儿,发现对人类简直白费功夫。
因此,作者认为,人和猫之间其实存在着双向沟通障碍,是一对不在一个频道里的冤家。铲屎官们用人类的方式大献殷勤,喵星人们其实并不怎么在乎,也不会有热烈回应。在这些傲娇而又漠然的小家伙眼里,也许人类真的像是一群无可救药的傻瓜。
好了,说到这儿,这本有趣的猫咪简史就讲的差不多了。最后我再为你回顾一下,在本期中为你分享的三部分内容:
第一个是家猫的起源和征服世界版图的历史。现代家猫的祖先是一种叫非洲野猫的亚种猫,生活在大约1万多年前的中东,野猫因为能猎食老鼠,和新石器时代的人形成了同盟关系,开始了共居生活。之后,猫搭上人类的航船走向全世界,并最终在我们的客厅里站稳了脚跟。
第二个是人与猫之间复杂的关系,可以用“相爱相杀”来形容。家猫捕鼠技术高超,外形乖巧可爱,得到了古埃及人、航海家的青睐,但另一方面,他们也遭到人们的怀疑和鄙视,受到过宗教迫害的牵连,被冠上病毒携带者的坏名声大肆屠杀虐待。到了今天,人们更关注家猫对生态平衡的潜在破坏力,因此很多国家大规模的围剿流浪猫,压制它们的疯涨。
第三,家猫是如何用各种套路抓住了人类的爱心。它们在进化中改变了自己的外形和叫声,让自己的一切都和人类婴儿越来越像,让人类爱得心服口服。但是在他们骨子里,依然有着极强的原始野性,距离完全驯化可能还很远。尽管猫咪们得到了我们的百般宠爱,但它们对于主人的感情可能仍然是漠然的。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书的中文译者其实只是一个学生,在他翻译完成这本书之后,深深被猫咪的神奇世界所吸引,于是自己也干脆去领养了一只流浪小猫,正式加入光荣的铲屎官行列。看来这喵星人的魅力还真令人无法抵挡。如果你已经是一名猫奴,或者也有成为猫奴的打算,那么相信这本书也会给你带来关于猫咪的新感悟。
好,《人类吸猫小史》这本书就为你解读到这里,精华笔记在音频下方,我们明天见。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很赞哦!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