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科普科普

《森林的奇妙旅行》从菌丝网络到树冠王国的生态密码本

铛铛铃2025-09-14科普372人已围观

简介

今天为您解读的书

《森林的奇妙旅行》

对于森林,我们总是充满了好奇。森林里有哪些能吃的植物?怎么才能看到野生的鹿和狍子?进入森林该穿什么衣服?遇见危险该怎么办?要说回答这些问题的最佳人选,那可能就是本书作者彼得·沃雷本了。

彼得原本在德国政府部门做公务员,后来出于对大自然的热爱,他辞去了公职,开始在德国埃菲尔地区管理一片环保林区。此后,他把在环保工作中遇到的各种趣事与思考集结出版,结果吸引了大批读者,一跃成为了知名的科普作家。喜马讲书曾解读过的《树的秘密生命》《动物的精神生活》等,都是彼得的作品。

本书是作者在森林中工作、生活了几十年的经验总结。全书有30个小章节,内容涉及森林的方方面面。书中,作者不仅向我们介绍了森林的各种奇妙之处,他还从一名专业人士的角度,向我们传授了动植物的鉴赏方法,以及在森林中的生存技巧等知识。当然,书中也写到了一些作者对生态保护、人类社会与森林的关系等十分宏观层面的思考。

本次解读将对书中的内容进行汇总与提炼,形成三个部分,它们分别是森林中的植物、森林中的动物以及森林中的人。

好,那咱们就跟随着作者,开启这趟奇妙的森林之旅吧。

在正式踏入森林之前,咱们得先明确下森林的定义。森林究竟指什么呢?书中先是引用了德国森林法中的一个规定,说是所有由森林植物覆盖的土地,都属于森林的范畴。但作者对这个定义不太满意,他觉得这个说法太宽泛了。如果根据这个定义,那么连存放木材的场地、穿过树林的道路和一些草地,都可以算作森林了。作者认为,真正的森林,是那些被大面积树木所封闭起来的土地,这也更符合人们对森林的主观印象。

根据不同的环境,森林又可以分为不同类型。赤道附近的是热带雨林,北方地区常见的则是针叶林。巴西的亚马逊雨林、德国的黑森林、中国的大兴安岭,都是举世闻名的森林区域。如今,森林大概占陆地总面积的1/3,毫无疑问,它们是地球生态系统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一提到森林,我们脑海中首先浮现的画面,肯定是那些一望无际、郁郁葱葱的树木。没错,它们是森林中的绝对主角。在这一部分的解读中,我们讲森林中的植物,主要是学习欣赏树木的方法。另外,我们也会了解到当前这些树木所面临的生存挑战。

在作者眼中,森林中的每一棵树木都有其独特之处。为了感受这些树木的美妙,他建议我们要去调动全部感官,不止依靠视觉观察,还可以用上味觉和嗅觉。

就以云杉为例,在作者的老家德国,云杉是最常见的树木之一,平均每四棵大树中就有一棵是云杉。这种木材很适合盖房子,也是造纸的上好原料,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当你靠近云杉时,一眼看过去,会发现它们总是非常笔直地生长,成片的云杉密密麻麻地铺满山坡,会带给你一种属于森林的独特美感。你很容易从各种针叶林中分辨出云杉来,它们的树皮是红褐色的,并有着紧密粗糙的鳞片状木皮。再有,它们球果经常能长到10 cm以上,呈浅褐色。这些特点你站在地上就能直接观察到。

除了视觉之外,味觉也不能错过。春天到来的时候,云杉会生长出新鲜的嫩芽。如果你愿意摘下一点来尝尝的话,会发现这些嫩芽十分柔软,很容易咀嚼。仔细品味,嫩芽是带点轻微树脂味的柠檬香,甚至你还可以用云杉的嫩芽来泡茶。经过这样的尝试,云杉一定能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本书作者在空闲时间,会兼职给当地的小学生开设自然科学方面的辅导课。在课程中,他就经常鼓励小学生们去尝试一些树木的味道,让同学们更全面地了解树木的特征。他在书中回忆道,在一次大型的少年森林知识竞赛中,作者所教导的这些小朋友表现就特别突出,尤其是在识别树木种类时,他们会先在树枝上咬一口。

除了嫩芽,云杉的一种叫做形成层的部位,也是可以吃的。形成层其实是树木的生长层,它是位于树皮下面的一层细胞,它的作用有点像是人体中的干细胞,能根据需要变成其他的细胞。形成层有的会变成树皮,有的会变成树木中心的木质。每年的3月份左右,云杉会从冬眠中苏醒,如果你这时把树皮刮落,那么就可以看到一层光亮的形成层了。此时你只要用一把小刀,就能从这层木头上刮蹭下很多乳白色的细条。这些细条尝起来有点像胡萝卜,这种口感在森林的食物列表中,绝对算是上等品了。

更为关键的是,云杉的形成层营养十分丰富,它不止含有一定的水分,还有不少的维生素,甚至还有糖分和碳水化合物。当然,在此需要强调一句,森林中同样有着很多有毒生物,如果没有专业人士的指导,咱们千万不要随意尝试。

除了视觉和味觉,对树木的欣赏当然也包括嗅觉。不过,在气味方面,作者最喜欢的则是黄杉。如果你将黄杉的针叶攥在手里,再稍微用力碾碎,它就会散发出一种如同橙子的味道,十分清新。此外,每种树木都有自己的专属气味,橡树树皮闻起来有一种很重的酸味儿,这主要来自一种叫单宁酸的物质。单宁酸能驱赶害虫,也可以抵御霉菌。

当然,并不是所有气味都令人喜爱。比如咱们常见到的银杏,它们外观十分赏心悦目,提取物还有杀菌消炎的功效,但是,银杏果的外皮中含有丁酸和庚酸,从而会散发出一种呕吐物般的臭味,让你不禁想远离。

当然,仅仅从文字描述,你可能无法感受到森林中树木的美妙。要想真正体验它们,还是要亲身走进森林中去。

在欣赏之余,作者也想提醒我们,这些树木面临着很大的生存挑战。其中最主要的是全球气候变化和外来物种入侵。

还是以云杉为例,它们特别喜欢生长在潮湿寒冷的环境中,比如阿尔卑斯山脉中的一些地区,是它们的理想家园。但是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很多云杉的生长地现在已经变得不那么合适了。作者估计,哪怕全球平均气温只升高一度,那么对云杉聚集区的生态破坏就将是致命的。按照当前的变暖趋势,只需要几十年的时间,云杉很可能就会从中欧大部分的森林里消失。

除了气候因素,另一个对树木的严峻考验就是外来物种入侵。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很多动物、植物和细菌搭乘飞机、轮船来到了世界各地,对本地生物造成了巨大影响。最典型的受害者就是白蜡树,这种树木是典型的欧洲本地树种,它的芽孢呈黑色且棱角分明,它的叶片是羽毛状的,最长可到40 cm,十分漂亮。然而,这种白蜡树目前正在大量的死亡,而凶手是一种非常细小的菌类,叫做白蜡树磨盘菌(“磨盘”是保鲜膜的“磨”,“盘”是盘子的“盘”)。这种菌类会侵害白蜡树的枝芽,让它们不能正常生长。随后被感染的白蜡树树皮会变成米黄色,无法充分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养分。在感染的几年后,这些树木就会慢慢枯萎,直到死去。

科学研究显示,这种菌很可能是随着日本的集装箱货物被带到了德国。有研究估算过,90%的白蜡树或多或少的都感染了这种菌类。白蜡树并不是全球化唯一的受害者,榆树也遭受了类似的厄运,甚至更加严重。在20世纪早期,一种极具侵略性的子囊菌随着进口货物被引进,并借助一些昆虫传播开来。一旦感染了这种菌类,榆树的成活率就是零。现如今在德国,可能只有一些偏远角落才能看到一棵孤零零的榆树。

当然,气候变化和生物入侵对森林的危害,需要世界范围的共同努力才能解决。好,让我们暂时放下这个沉重的话题,继续咱们的森林之旅。

在森林中穿梭,如果一直观察树木的话,迟早会感到无聊。对于此时的旅行者们来说,最好的调味剂是能观察到一些动物,大到鹿和狍子,小到蝴蝶和蜘蛛,动物们无疑也是这个舞台上的重要角色。那么接下来的第二部分,咱们就来聊聊森林中观察动物的一些小技巧。再有,作者也纠正了一些人类与动物打交道的误区。

想在森林中欣赏到动物之美,按作者的建议,我们要在调整心态、选择时机以及寻找线索这三方面做好准备。

首先,你要做好心理准备,在森林中要看到动物其实并不容易。作者总结了一个规律,那就是身形越大的动物,能被咱们看到的几率就越小。这背后的原因是,体型越大的动物,往往需要更广阔的生存空间,也就是需要足够的地盘来收获食物。平均来说,一只狐狸需要一平方公里的生存区域,而一只大型的野猫,则要五平方公里以上的地盘才能比较容易生存。对于体型更大一些的猞猁,它们的活动范围甚至能到达50平方公里。而且食肉动物需要的生存空间,还会远高于食草动物。所以在寻找动物的旅途中,我们要有足够的耐心。

此外,观察动物的时机选择也至关重要。在德国,每年会有一段时间是允许人们打猎的,如果你在这个时间段进入森林的话,很可能完全看不到大型动物,因为它们早早就嗅到了猎人的信号,躲藏了起来。因此,如果只是单纯的想观看动物,作者建议进入森林的时间是在禁猎期末尾、捕猎期开始之前,也就是在每年的5月初的时候。因为在猎人们出动之前,很多动物已经习惯了禁猎期的安宁,从而会放心大胆地来到空旷地带觅食。

除了足够的耐心以及正确的时机,我们要想追寻动物的踪影,还要留心它们留下的一些线索。其中最典型的三条线索分别是足迹、粪便和洞穴。

第一条线索是足迹,这应该是森林中最常见到的动物痕迹了。特别是在刚下过雨的时候,在泥泞的道路上,也许你就能看到一排排的小脚印。通过这些爪印的形状、尺寸和新鲜程度,经验丰富的人就能迅速判断出动物的种类、大小和出现时间。作者还清晰地记得自己第一次看到狼爪印时的兴奋感。他回忆道,当时他是在瑞典一处人迹罕至的湖边,在那附近的泥泞区域里,他看到了一排爪印。当时他立刻确认,这就是属于狼的。首先,他通过对称形状的印记,大体判断出这些爪印属于犬类,而在这种没有人烟的地方,不会有人带着狗来散步,所以这种足迹的归属就基本确定是狼了。

不过,如果是在普通的森林中,狼和狗的脚印确实不好分辨。对此,作者的经验是,狼在前进时会收紧自己的脚步,所以狼的爪印会连成一排,更像是串在一条直线上。当然,你还可以去看看这串爪印旁边的痕迹,如果是狗踩出来的,那么在这串爪印的旁边,应该还会有一串狗主人的足迹。

粪便也是一个辨析动物的利器。比方说还是去分辨狼和狗,如果你发现在足迹旁有一些粪便,那你区分成功的概率就能更大了。因为家养宠物的大部分口粮是罐头、袋装宠物粮或者一些不错的饭菜,这些食物消化过后所形成的排泄物,往往是均匀的褐色,而且没有明显的纹理。与此相反,如果是狼等野生动物留下的粪便,你可能会在其中发现骨头的残渣、琐碎的毛发等杂质。

第三种搜寻动物的方法是去找它们的洞穴。作者在老家的森林散步时,就经常能看到狐狸的洞穴。大部分情况下,狐狸会在一个斜坡上同时挖出好几个出入口。都说狡兔三窟,其实狐狸也是这种风格。这时,你可以从洞口附近的抓痕是否新鲜,以及洞口被挖出的土是否湿润,来大致判断这些洞是不是刚挖的,以及是不是还有狐狸住在里面。

说到挖洞,另一种动物不得不提,那就是獾。獾洞的外形与狐狸洞长得比较像,但它们会把洞挖得更深,还会在洞口铺上一些草,让整个居住环境更舒适。此外,獾还会修建一座单独的厕所,在这里埋下它们的排泄物。獾这种动物,绝对算得上是森林里的装修大师了。

总之,保持耐心,选择合适时机,抓住关键线索,能大大提升你在森林中找到野生动物的机会。

当你发现了动物,或者是走入了它们的聚集区,那在和这些森林动物打交道时,该注意什么呢?对于这一方面,作者指出了一些人们的常见误区。

第一个误区是,我们在动物聚集地不能发出声音,最好是屏息凝神、悄无声息。但作者却说,人们的说话声其实不会惊扰到野鹿和狍子这一类大型哺乳动物,它们真正害怕的是猎人。经过漫长的共处与较量,很多动物已经学会了如何分辨携带武器的人类。所以当我们很开心地哼着歌在森林里漫步时,这其实是在给动物们传递一个信号,我们不是来捕猎的。传递这种友善的信号,能让动物们不那么紧张与惊恐。

作者回忆道,他曾经带领一个考察队在树林中穿行,这一行人一路说说笑笑,没有控制音量,但就是在这个时候,作者却看到野猫在他面前走过。要知道,野猫可是森林中最敏感的一类动物。

关于友善信号的传递,作者还提到了一种有趣的情况,那就是骑马的人可能更容易接触到野生动物。因为马属于食草动物,鹿和狍子等这些野生动物一般不会把食草动物当作威胁。如果一个人悠闲地坐在马上,那在其他动物看来,这个人就是马的一部分,也就会放下警惕了。这也许可以解释,有时候开着汽车反而能增加与动物们的接触机会,因为野生动物们不会把汽车看作危险的猎手。有些狍子甚至就喜欢在高速公路旁边的山坡吃草。

所以动物们并不害怕人类,它们害怕的是那些带来致命危险的猎人。如果想和森林中的动物搞好关系,首先一点是释放出自己的友好信号。

但是同样是出于对动物的喜爱,我们可能会进入到另一个误区,那就是投喂动物。在寒冷的冬天,有些环保主义者会专门给鹿、狍子之类的动物去投喂草料,又或者有人会在森林中搭建一些窝点,在里面放上很多动物的口粮。这种行为确实缓解了动物的饥饿,但实际上对整个森林系统却是有害的。寒冷的冬天或者食物短缺,这些其实是大自然自带的优胜劣汰机制,只有经过这样的淘汰,自然界中的植物与动物数量才能达到平衡。如果人们出于好心对动物进行大量投食,那么会导致过多的动物在冬天存活下来,而在第2年的春天,这些过剩的动物就会吃掉更多的植物或树苗,并且还会侵占弱小动物的领地,从而对整片森林的生态平衡造成危害。所以与森林动物相处最好的方式,就是尽量减少自己对森林的影响,只把自己当作自然的一部分。

聊了这么多森林中的动植物,你可能也跃跃欲试起来,想走进森林。第三部分,我们就来讲讲本书提供的一些实用建议,帮助想要进入森林的人们做好准备以及预防危险。

作为普通人,当我们想要去森林里徒步或者露营时,首先面对的一个问题可能是该穿什么衣服。本书的建议是去看看专业人士是怎么穿的。所谓的专业人士是说护林员、伐木工,这些整天待在森林之中的人们,他们在装备上肯定是精益求精,不会怠慢。

比如衣服的材质,最好选择棉质与人造纤维的混合织物,这种衣服穿着舒适又比较耐磨。裤子的面料最好是浅色,而且不带花纹的,这样你能够及时发现是不是有吸血虫粘在你的裤子上。

此外,作者还特意提到了一点,那就是关于森林中服装颜色的选择问题。伐木工人们会穿尽量鲜艳的颜色,甚至特意套一件橙黄色的马甲。穿的显眼一点,可以让其他人在放倒大树之前,能准确辨认出自己的位置,防止误伤。而护林员们则不同,他们会倾向于穿着绿色的衣服到处走动。一方面是,他们经常需要用身体测量或接触树木,而树木上的苔藓会粘在衣服上,绿色的服装能让这些污渍看起来不那么显眼。另一方面,在一些极端情况下,有偷猎者会袭击护林员,所以绿色衣服也可以增加护林员们的隐蔽性。

此时也许有人会说,穿绿色是不是也不容易让动物们发现,从而更方便接近动物呢?其实不然,大部分森林中的哺乳动物是色盲,比如野猪和鹿,它们无法分辨红色和绿色。为了接近这些动物,最好的方法是消除自己的轮廓,比如穿上迷彩服,用条纹和色块把自己的轮廓分成小块。其实老虎身上的条纹就起到了类似的作用,它会让猎物们错误估计自己的体型。

在做好装备的基础上,要想在森林中安全地游览,也要掌握一些应对突发情况的方法。森林可以说是迷人又危险,这里总是会出现各种意外。比如当你在森林中遇到极端天气,该怎么应对呢?作者这里也有一些小锦囊。

第一,也是重中之重,作者强烈建议你在出发之前,去关注一下当地的天气预报。但如果有大风、暴雪等极端天气,千万不要再试图走进森林了。当然,森林地区气候多变,有时实在是运气不好,碰上了突发的坏天气,那该怎么办呢?就比方说突然遭遇了雷雨天气,我们自小就知道一个说法,就是打雷的时候不要在树下躲避。这里需要注意,所有种类的树木都有可能遭受到雷击,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树的高度,越高的树越容易遭到雷击。所以在面对雷雨时,要尽量避开高大的树木,尤其是不要去山顶区域,那里危险系数更高。

与雷雨相比,更容易遇见的是一些普通的降雨。在森林区域,经常会出现一阵突如其来的大雨。如果你不幸的没有带雨伞或者雨衣,那么你可以考虑找个树来临时躲一下。按照作者的一手经验来看,不同树种下避雨的效果有很大区别。比如阔叶树的树枝是斜向上生长的,这就是为了方便收集雨水,再通过树枝收拢水流向下运到树根去。所以在下雨时,最好不要去橡树或山毛榉这类阔叶树下躲避,它们简直就是雨水收集器。与阔叶树不同,针叶树的树枝会横向生长,末端朝向树干外侧,就如同一把雨伞的伞骨,雨水会朝着远离树干的方向流去。咱们前面提到的云杉,就是这种针叶林,下雨天你离云杉的树干越近,就越容易保持干燥。

除了降雨,还有一类十分有迷惑性的天气状况,那就是起雾。很多人可能觉得,漫步浓雾中的森林美好浪漫,然而这种浓重的雾气之中却暗藏危险。当你在起雾的森林中穿行时,会偶尔听到轰隆的一声巨响,这其实是粗大的树枝从树上掉落发出的撞击声。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一些腐败的树枝内部充满了微小的孔洞,这些孔洞如同海绵一样。当空气中的湿度很高时,这些树脂就会吸收大量的水分,从而变得不堪重负,直接折断掉落下来。如果你此时就站在下方,那肯定会被砸得不轻。所以还是那句话,森林是迷人的,但它也是危险的,行走在森林之中,一定要打起12分精神。

以上这些内容,都是我们作为一名旅游者在森林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在本书最后,作者也从一名森林管理员的角度,谈了谈人类整体对森林的影响。

随着可持续发展等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大众也认识到了乱砍滥伐对森林的危害。但是森林中的木材等资源,确实也有着巨大的经济价值。于是一种新的理论开始出现,就是说只要种植的森林数量高过砍伐的数量,就能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森林经济。这样一来,人类既没有破坏自然,又能实现经济价值。这种说法看似合理,却隐藏着一个巨大的危险。

当人类想让其他生物服务于我们时,其实是在给这些生物的进化带来压力。比方说树木的许多自然特征,我们人类其实并不喜欢。人们都喜欢生长笔直的树木,这样既好看又好用,但是很多树木会出现螺旋生长,比如一些松树和柏树,这些树的树干就像一个弹簧,可以保证树木在飓风中不容易折断。但不幸的是,这种螺旋形的树干不适合加工,利用价值低,不能满足所谓的森林经济学。所以护林员们发现这种特征的树苗时,会立刻将它们砍掉。渐渐的,森林中存活下来的,都是那些看似完美的笔直树木。作者担心,随着这些笔直树木不断的繁殖扩张,并将基因传给下一代,会让拥有螺旋生长基因的树木占比持续减少。这种趋势逐渐累积,在将来,很可能会让整个树种对抗飓风的能力下降。

从个人的角度来说,我们对森林的正确态度,应该是尽量不去影响它们。从整个社会或者国家的层面来说也是如此。要想保护森林,并不只是保护一两种动植物,也不是说让它们的数量可持续的增加就可以了。真正有效的手段是,建立大面积的自然保护区,放手去让森林自然生长,这才是对他们最大的保护。

到这里,本书的主要内容就讲解的差不多了。在本次解读中,我们不仅学习了一些森林的小知识,还了解到了森林生态保护的现状,探讨了人类与森林的联系。在本书的最后,作者说,他希望读者不要把这书当做是一本工具书,而应该当它是一副开胃计。你完全没必要去记住书中的各种细节,比知识更重要的是你的感觉。当你亲自走入一片森林,运用与生俱来的一切感官去体验,你将在其中发现只属于自己的奇妙与美好。

好,《森林的奇妙旅行》这本书就为你解读到这,听书笔记在音频下方,我们下期再见。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微信收款码   微信收款码

很赞哦! (0)

发表评论

本栏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