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历史历史

《转动罗盘:葡萄牙史》:好望角的发现者传奇,全球首个殖民帝国海洋霸权的崛起与衰落

铛铛铃2025-09-17历史658人已围观

简介

今天要为您解读的书叫《转动罗盘:葡萄牙史》。

作者是英国肯特大学历史学教授戴维·伯明翰。

陆地在这里结束,海洋从这里开始。

16世纪,葡萄牙大诗人卡蒙斯用这样的诗句来形容罗卡角。它是葡萄牙最西端,也是欧洲大陆最西端。

几千年来,人们就站在罗卡角的山崖上,眺望着浩瀚无边的大西洋。远方有什么呢?除了碧绿的海水,什么都看不到。一代又一代人失望地离去,除了葡萄牙水手。

15世纪初开始,葡萄牙水手拉开了探索大西洋的帷幕。经过100多年努力,到16世纪中叶,也就是卡蒙斯生活的年代,葡萄牙人已经在非洲、东南亚和南美建立起一连串殖民据点,并且从香料、黄金和奴隶贸易中攫取了巨额利润。

然而,辉煌只是一闪而过,葡萄牙殖民霸主的地位很快被英国、荷兰、法国等后来者反超,葡萄牙自身也陷入长期的衰退之中。最终,它留给世界的似乎只有一个个航海家的名字:恩里克王子、迪亚士、达·伽马、麦哲伦。

一个国家的辉煌或者没落都是有原因的。今天要讲的这本《转动罗盘:葡萄牙史》,作者通过对葡萄牙历史的梳理,让我们能清晰地了解它从兴盛到衰落的轨迹。

下面我就分成四个部分来讲述这本书。

第一部分,早期历史与葡萄牙王国诞生。

第二部分,开辟新航路,建立殖民帝国。

第三部分,300年的大衰落。

第四部分,现代葡萄牙的曲折历程。

好,现在开始讲第一部分,早期历史与葡萄牙王国诞生。

葡萄牙的早期历史,是一部古代各民族相继登场,互相争斗又互相融合的大戏,而这与葡萄牙的地理位置高度相关。葡萄牙位于伊比利亚半岛西南端,也是欧洲大陆最西端,再往前就是大西洋。在交通落后的古代,海洋限定了人类的活动范围,于是葡萄牙就成为古代各民族迁徙和扩张的终点。

有哪些民族呢?数不胜数,我只讲最重要的五个。

首先是卢西塔尼亚人,他们源自中欧,于公元前700年左右进入葡萄牙,成为原住民。葡萄牙多为高原、高山和丘陵,只有北部和中部的沿海平原适宜居住,范围从今葡萄牙第二大城市波尔图延伸到首都里斯本。卢西塔尼亚人就在这片狭长区域里开垦农田、出海捕鱼。

第二个民族是来自北非的迦太基人,他们越过地中海,在伊比利亚半岛南部建立殖民据点,比如今西班牙的加迪斯、葡萄牙的里斯本。迦太基同卢西塔尼亚人展开贸易,将其纳入地中海经济,并有所获益。但迦太基人带来的不仅仅是福音,还有战争,这就要讲到第三个民族罗马人。迦太基人与罗马人为争夺地中海霸权,打了100多年,最终迦太基失败,伊比利亚半岛陷落。在此过程中,卢西塔尼亚人为了捍卫独立和自由,抵抗过罗马人,可还是被征服了。

罗马帝国时期,将伊比利亚半岛划分为两个省,今葡萄牙大部分地区加上西班牙西部归卢西塔尼亚省,其余地区则归西班牙省。

罗马帝国崩溃后,西哥特人占领伊比利亚半岛,建立了西哥特王国。这个王国内部四分五裂,形不成合力。公元711年,占据北非的阿拉伯人带领柏柏尔人渡过直布罗陀海峡,入侵伊比利亚半岛。这些后来被统称为摩尔人的北非穆斯林征服者,杀死了西哥特国王,统治了伊比利亚半岛大部分地区。

总结一下,从公元前700年到公元711年,这1400多年里,卢西塔尼亚人、迦太基人、罗马人、西哥特人和摩尔人相继在葡萄牙这片狭长的舞台上亮相。相比较而言,罗马人、西哥特人和摩尔人影响更加深远。

罗马人建造城镇和庄园,铺设罗马大道,打通了葡萄牙中部和北部的联系。葡萄牙的鱼虾、食盐、葡萄、煤炭从地中海源源不断地运往意大利,并从那儿带回陶瓷、丝绸艺术品。随着交往日益频繁,罗马人说的拉丁语普及开来,并逐步与当地方言融合,在漫长的岁月中形成了现代葡萄牙语。

罗马帝国晚期,基督教广为传播,伊比利亚半岛的居民大多成为基督徒。西哥特人赶走罗马,却皈依了基督教,这使他们在遭受摩尔人重创后,能凭借宗教凝聚力,在伊比利亚半岛北部保住了若干个基督教王国,与摩尔人建立的科尔多瓦王朝相抗衡。

摩尔人信奉伊斯兰教,所到之处教堂被改为清真寺,穆斯林人口大幅度增加。至今,葡萄牙和西班牙南部还留存着不少伊斯兰遗迹。摩尔人还掌握了丰富的阿拉伯科学知识,同时鼓励学者研究古希腊、古罗马,将希腊语和拉丁语著作翻译成阿拉伯语。他们与拜占庭、德意志等有着频繁的贸易和文化往来,所以在中世纪早期,科尔多瓦王朝在欧洲也有一定的地位。

11世纪初,科尔多瓦王朝分裂成好几个酋长国,这给了基督教各王国发起反击的机会。11世纪末,卡斯蒂利亚王国收复了今波尔图一带,国王阿方索六世把他封给了女婿亨利。亨利根据其所处位置,管这片领地叫葡萄牙,也就是港口之地的意思,亨利则自称是葡萄牙伯爵。

亨利之子阿方索·恩里克斯继位后,试图摆脱卡斯蒂利亚王国,双方爆发了剧烈冲突,打了好几仗。1143年,在罗马教皇的斡旋下,卡斯蒂利亚正式承认葡萄牙独立,一般就把这一年作为葡萄牙王国的诞生之年。

那么,教皇为什么会帮葡萄牙呢?原来,教皇希望伊比利亚半岛上的基督教各国不要再内斗了,而应当齐心协力赶走摩尔人。恩里克斯投其所好,承诺葡萄牙一旦独立将全力打击摩尔人,重现基督的荣耀。果然,之后100多年,葡萄牙一直同摩尔人奋战,逐步将战线往南推进。1147年,葡萄牙攻占里斯本,并定都于此。1249年,收复南部城市阿尔加维,这奠定了葡萄牙的基本疆域,也意味着葡萄牙获得了完整意义上的独立。这可要比它的邻国西班牙早了240多年。

后来的事情证明,获得这么一长段时间的发展期,让葡萄牙具备了先发优势,从而成为近代以来第一个崛起的欧洲国家。

第二部分,开辟新航路,建立殖民帝国,我就来讲述这个过程。

从地理位置来看,葡萄牙王国的发展空间极为有限。北面和东面是西班牙前身,占据伊比利亚半岛大部分地区的卡斯蒂利亚王国,葡萄牙勉强能自保,可没实力战胜它。东面还有一个国家,摩尔人统治的格拉纳达酋长国,尽管它江河日下,可国力仍然不容小视。至于西面,大西洋风高浪急,历史上葡萄牙人主要从事近海捕捞,远航是不敢想象的。这样北面、东面和西面三条路都堵死了,葡萄牙唯一的出路只剩下南方,也就是渡过直布罗陀海峡,进入北非。

14158月,葡萄牙国王若昂一世率军攻占了北非重镇休达,随后放纵士兵掠夺。当时休达有24000家商铺,香料、丝绸、珠宝琳琅满目,葡萄牙人一边抢劫,还一边感叹:“跟休达的房屋比,我们住的简直像猪圈。”

众人皆狂之际,有一个人保持了清醒,他就是若昂一世第三子恩里克。恩里克不仅被休达的富庶吸引,更想探究其致富原因。恩里克王子发现,满载着东方货物的商船从东南亚起航,横跨印度洋驶入红海,随后沿着北非沿海一路向西抵达休达,而葡萄牙的老邻居格拉纳达王国与休达只隔着20km海峡,经贸往来十分方便。原来休达是连接东西方贸易的重要据点啊,难怪它富得流油。如果能将这条贸易航路攥在手中,葡萄牙不就能摆脱贫穷落后的命运了吗?

但恩里克知道,这条航路是穆斯林商人开辟和经营的,而他们背靠着伊斯兰世界的武装力量,凭葡萄牙那点实力根本无法撼动。恩里克制定的战略是开辟新航路,这又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尝试绕过非洲,驶入印度洋。在恩里克的领导下,葡萄牙航海家沿非洲西海岸不断南下,发现了毛里塔尼亚、赤道几内亚、安哥拉等地,并在沿途建立起殖民据点。整个过程持续60多年,期间,恩里克王子病逝,没能看到愿望实现的那一天,但他制定的战略,葡萄牙人一直在坚持。

探索的难点在哪呢?原来,过了赤道,船队将遭遇强劲的逆风和逆流,很难继续前行。无数的葡萄牙航海家要么葬身海底,要么黯然返航。可事情在1487年底出现了转机。当时,迪亚士船队在遭遇逆风和逆流时,做出了一个不同寻常的决定,降下风帆、放弃抵抗,任由西北风将船队推离海岸。他们就这样在大西洋上漂浮了十几天,迪亚士灵机一动,命令水手升起风帆,向北航行。几天后,水手们看见了陆地。148823日,船队靠岸,这里是非洲东南部,显然,船队已经绕过非洲最南端。返航途中,迪亚士发现了大西洋与印度洋的交汇处——好望角。

这一发现说明了两件事,首先,大西洋与印度洋是相通的,恩里克王子的战略非常正确。其次,船队不能紧贴着非洲海岸前进,而要绕一个大弧线,先驶入大西洋,等待季风把船只吹过好望角。

1488年底,迪亚士率领船队又一次绕过好望角,证明这个方法是可行的。自此开辟新航路,进入到第二阶段,抵达印度,建立贸易。

绕过好望角后,葡萄牙航海家沿非洲东海岸北上,陆续发现了莫桑比克、坦桑尼亚、肯尼亚。当地人用阿拉伯语交流,并且对外贸易,这意味着葡萄牙人已经进入到印度洋贸易圈。14984月,达伽马船队从肯尼亚起航,横穿印度洋,在航行了3700多公里后,船队靠近了印度马拉巴尔海岸,这是欧洲人第一次抵达传说中的印度,达伽马也因此被载入史册。

然而,对穆斯林商人来说,这可不是什么好消息。在达伽马到来之前,马拉巴尔海岸就是香料贸易的主要中心,连接着亚洲、北非、中东的贸易网,这个贸易网长期掌握在穆斯林商人手里。现在葡萄牙人突然冒了出来,不用问都知道他们是竞争对手,而且这个竞争对手还不讲规矩。

当时的印度洋贸易十分成熟和发达,形成了一套商业法则。比如穆斯林商人想在印度某地做生意,先要取得当地苏丹的信任和准许,随后在贵族的安排下采购装船,并且缴税才能起航。作为回报,苏丹将确保航路的安全。

那葡萄牙人是怎么干的呢?每到一地,他们通常会先上岸,抓几个贵族做人质,然后要挟当地人做生意,买完东西也不缴税,直接开船就走。阻拦,葡萄牙船队装备了当时最先进的火炮,谁敢多话,就是一通炮击。葡萄牙人还凭借火力优势打劫穆斯林商船,其行径跟海盗没什么两样。

葡萄牙人的目的是,颠覆印度洋贸易圈的秩序,把穆斯林商人彻底赶出去,这样他们就可以独霸印度洋贸易,攫取所有利润。这是赤裸裸的殖民政策。葡萄牙人确实着手建立殖民地,他们相继夺取了果阿、科钦、卡利卡特等印度西海岸重要港口,整个过程充满了血腥暴力。

以果阿为例,果阿的战略位置很重要,控制这里就能控制东南亚香料贸易,葡萄牙人早就垂涎三尺。151011月,葡萄牙人兵分三路攻打古阿城,在葡萄牙人的凌厉攻势下,守军很快就溃散了。随后,葡萄牙人关闭城门,疯狂地进行抢劫和屠杀。据一名在场的佛罗伦萨商人回忆,葡萄牙人不分男女,见一个杀一个,连孕妇和婴儿都不放过,死尸被扔进河里喂鳄鱼,鳄鱼吃了一周都没能吃完。而亲手制造了如此人间惨剧的葡萄牙人,竟然还洋洋得意。葡萄牙主帅阿尔布·开克在向葡萄牙国王汇报时宣称:“陛下,这是一项了不起的事业。”

征服印度的同时,葡萄牙人还在不断地向东探索,他们抵达了马六甲,这里是印度洋和太平洋的交汇之地,也将这两大贸易圈连接起来。因此,来自中国、日本、阿拉伯、欧洲等地的商贾云集于此,商贸非常繁荣。在当时的马六甲,你能听到48种语言,中国的瓷器、威尼斯的玻璃、阿拉伯的香水、孟加拉的布,也是应有尽有。

这么块肥肉,葡萄牙人当然不会放过。15118月,他们向马六甲发起进攻,主帅正是果阿大屠杀的罪魁祸首阿尔布开克。可想而知,拿下马六甲后,又是一番洗劫,当地人积攒数百年的金银珠宝,一夜之间归了葡萄牙人。随后,阿尔布开克留下300人和八艘船驻守,自己则带领满载着财宝的海洋之花号回国。出海六天后,船队遭遇风暴,海洋之花号沉没,从马六甲掠夺来的巨额财富就此葬身海底。但阿尔布开克本人在返航途中换了艘船,侥幸活了下来。他仍然得到了葡萄牙国王的隆重表彰。

他占据果阿,控制了印度洋香料贸易,占据马六甲,扼住了印度洋与太平洋贸易的咽喉,这对于一直被贫穷折磨的葡萄牙来说,自然是值得大书特书的丰功伟绩。151312月,阿尔布开克满怀信心地告诉葡萄牙国王:“全世界的财富尽在您的掌握。”

他所言不虚,之后数10年里,葡萄牙人建立起一条从里斯本出发,连通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的贸易线路,将欧洲、非洲、亚洲的市场结为一体,香料、丝绸、棉花、马匹、珍贵木材、黄金、白银潮水般涌入里斯本,葡萄牙首都成为欧洲最繁荣的城市,葡萄牙王室成为欧洲最富裕的王室,近代历史上的第一个殖民帝国由此诞生。

那么,等待它的将是什么命运呢?这个问题将在第三部分,300年的大衰落中得到解答。

客观来讲,葡萄牙的海外殖民,丰富了欧洲人的航海知识、地理知识,也促进了东西方交流,它从中攫取的利益更是让其他国家眼红。然而,中国有一句俗话叫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用来形容葡萄牙的国运再贴切不过。从17世纪到19世纪这300年间,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等相继崛起,掀起了席卷全球的殖民潮,唯独葡萄牙这个前浪一直在走下坡路,最终在全球殖民格局中变得无足轻重。

像这样盛极而衰的大转折,究竟是如何发生的?可以概括为三大原因,地缘条件太险恶、竞争对手太强,以及自己不争气。这三种因素互相交织着在起作用,并最终将葡萄牙拉下殖民霸主的宝座。

前面讲过,葡萄牙地处欧洲大陆最西端,且资源匮乏,一直很贫困。正因如此,一代代葡萄牙人扬帆远航,渴望前往东方发家致富。幸运的是,殖民活动刚兴起时,伊比利亚半岛上没有强大政权,所以葡萄牙人可以没有后顾之忧地在海外扩张。可情况在15世纪后期发生了变化。当时葡萄牙的邻国卡斯蒂利亚王国同阿拉贡王国合并为西班牙王国。1492年,西班牙灭掉了半岛上仅存的穆斯林国家格拉纳达酋长国,完成了民族统一。这对葡萄牙可不是什么好消息,要知道,西班牙的国土面积超过葡萄牙五倍,资源也丰富得多,它还是葡萄牙在陆地上唯一的邻居,从东面和北面两个方向包围了葡萄牙,这样的地缘条件只能用险恶来形容。

关键时刻,葡萄牙人又出现了一连串严重的决策失误。长期以来,葡萄牙人只重视东方贸易,而忽略了另一头。其实,早在1484年,热那亚航海家哥伦布就向葡萄牙国王提出去大西洋深处探寻,遭到了拒绝。哥伦布转而说服西班牙国王伊莎贝拉,资助他一支船队驶入茫茫大西洋。149210月,哥伦布船队发现了美洲大陆。据说返航时,哥伦布故意先在里斯本靠岸,向葡萄牙国王汇报,不用说,葡萄牙人肠子都悔青了。

西班牙人在美洲高歌猛进,建立了许多殖民据点,葡西两国争夺殖民地的竞争愈演愈烈。1493年,在罗马教皇的斡旋下,双方签订条约,以子午线为界划定势力范围,子午线以西的殖民地归西班牙,以东则归葡萄牙。第2年,在葡萄牙国王若昂二世的力争下,分界线向西移动了约1000km 。事实证明,这次移动对葡萄牙是有利的,因为这就将巴西纳入势力范围,成为葡萄牙唯一的美洲殖民地。日后,巴西的黄金、咖啡、烟草都是葡萄牙的支柱产业,重要性不容低估。

这边刚占据巴西,葡萄牙人又开始犯错。1515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提出进行全球航行,同时探寻新航路,这又遭到了葡萄牙国王的否决,因为国王认为我们已经牢牢控制了东方贸易,何必多此一举。他还解雇了麦哲伦,麦哲伦一气之下也跑去西班牙,并在西班牙国王的资助下,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全球航行。这次航行的价值在于,让西班牙的势力首次到达太平洋西岸,而且将美洲与亚洲的贸易网连接了起来。这意味着葡萄牙垄断东方贸易的好日子快到头了。

果然,到16世纪初,全球殖民版图已呈现为葡萄牙和西班牙两强争霸的格局,其中,葡萄牙由于多次决策失误,加上后劲不足,实际上处于下风。

可怕的是,西班牙这个对手还在变得强大。通过一系列王室联姻,到腓力二世登基时,西班牙具有了德国、奥地利、意大利南部、法国东部、荷兰、比利时等广袤地区,堪称欧洲第一大国。1580年,腓力二世利用葡萄牙王位空缺的机会,大兵压境,葡萄牙贵族们一合计,拥戴腓利二世为葡萄牙国王,两国就此合并。

从葡萄牙贵族的表现不难看出,这帮人自私自利,只想保住荣华富贵。事实也是如此,葡萄牙的殖民运动比欧洲各国领先近百年,攫取了丰厚利润,可源源不断涌入的财富,既没有投入到生产和投资领域,也没有用于改善民生,而是供国王和贵族挥霍,王公显贵纸醉金迷,老百姓却连肚子都填不饱。于是潮水般涌入的金钱有潮水般流走了,除了金碧辉煌的宫殿、豪宅和教堂,什么痕迹都没留下,葡萄牙人依然贫穷。

不过西班牙也好不了多少,历代西班牙国王都奉行扩张政策,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导致王室财政常年吃紧,甚至多次破产。为此,政府不断加重对民众的剥削,搞得怨声载道。16406月,西班牙东北部的加泰罗尼亚爆发起义,西班牙国王腓力四世征募了大量葡萄牙士兵前往镇压,这无疑增加了葡萄牙的负担。腓力四世还试图提高葡萄牙的税率,来填补军费这个大窟窿,这下葡萄牙人不干了。当年12月,在当地首领布拉干萨公爵的领导下,葡萄牙人也举行了起义。论实力葡萄牙打不过西班牙,可它赶上了好时候。原来,西班牙咄咄逼人的扩张政策,早就让英、法、荷兰等国保持警惕,他们都不愿意看到西班牙太过强大,特别是英国,从16世纪中后期就为了争夺殖民地,同西班牙冲突不断。如今敌人后院起火,英国人当然非常高兴,立即向葡萄牙伸出援手。

在欧洲列强的支持下,葡萄牙人愈战愈勇,终于在1688年迫使西班牙正式承认其独立,布拉干萨公爵登上王位,布拉干萨王朝的帷幕徐徐展开。

要是觉得葡萄牙人会重振雄风,那就错了。葡萄牙在政治上和经济上都高度依赖英国,几乎成为其附庸国。英国人借助葡萄牙的殖民地网络,进入了北非、印度、南美,今天,印度第一大港口孟买就是英国人从葡萄牙人那儿拿来的。国际贸易网络早就被英国人控制了,葡萄牙人只能分一杯羹。同时,葡萄牙贵族继续过着不思进取的日子,他们守着自己的土地,不愿意投资手工业、制造业、金融业,完美错过了正在蓬勃发展的英国工业革命。

1755年的里斯本大地震更是雪上加霜,此次地震震级达8.9级,并引发海啸,里斯本沦为废墟,数万市民丧生,经济一片萧条。

不过,有人却从中看到了改革良机,他就是葡萄牙国王的首席大臣彭巴尔侯爵。彭巴尔侯爵曾任驻英国大使,广泛阅读洛克、卢梭等英法思想家的著作,萌生了改革念头。彭巴尔侯爵抓住大地震重创贵族的机会,进一步削减其实力,同时促进工商业,力图培养出一个能同贵族对抗的中产阶级。问题是,发展工商业的钱从哪来呢?两大法宝,巴西金矿和奴隶贸易。

早在18世纪初,巴西就发现了金矿,葡萄牙人纷纷前往淘金。彭巴尔侯爵当政后成立贸易公司,垄断了巴西的黄金开采权,这样黄金就成为国库收入。此外,巴西的咖啡、棉花和烟草贸易也让葡萄牙政府收获颇丰。

再来看奴隶贸易,无论开采黄金还是种植咖啡豆,都需要大量劳动力,而葡萄牙人口稀缺,人贩子就到非洲抓奴隶运往巴西。由于条件恶劣,不少奴隶在船上就死了,人贩子反倒从中觅得商机,奴隶死得越多,活下来的越能卖个好价钱,于是更加不顾他们死活。即便活着到巴西,等待奴隶们的也是繁重的劳动,而他们的劳动所得,绝大部分被葡萄牙殖民者夺走,用于开办纺织厂、钢铁厂、铺设铁路。

可以说,蓬巴尔改革是建立在对殖民地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的双重掠夺上的。可就是这样的改革也难以持续。1777年,葡萄牙国王驾崩,失去靠山的彭巴尔侯爵被贵族赶下台,改革就此夭折,葡萄牙又走回老路。到18世纪末,它仍然是欧洲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

既然无法从内部推动变革,那只有靠外力了。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1804年,拿破仑创建法兰西帝国,加快对外扩张。为了制服英国,拿破仑实施大陆封锁政策,禁止欧陆国家同英国贸易,试图从经济上困死英国。这样一来,高度依赖英国的葡萄牙,就成了拿破仑的眼中钉。1807年,法军入侵葡萄牙,面对法军的凌厉攻势,葡萄牙毫无抵抗力,王室和贵族干脆逃到了巴西。所幸英国及时出手,击退了法军,所以法国对葡萄牙的统治只维持了几个月。时间虽短,法国人的影响却很深远,并且最终改变了葡萄牙的历史走向。

第四部分,现代葡萄牙的曲折历程,我就来讲述这个过程。

法国人的统治遭到了贵族和大地主的反对,但得到了另一群人的欢迎,那就是由市民、商人和军官构成的中产阶级。中产阶级早就对权贵心怀不满,转而认同法国大革命的理念,形成了共和派。共和派提出废除封建特权,实现公平纳税、制定宪法等主张,对葡萄牙日益依附于英国的现状也大加抨击,力求恢复国家的独立性。

18208月,共和派在葡萄牙北部港口波尔图起义,9月,首都里斯本的商人和军官公开站到革命一边,葡萄牙各地纷纷响应,国王被迫许诺进行改革。1822年,新组建的国民议会制定宪法,宣布实行君主立宪制。可好景不长,不甘心失去权力的葡萄牙权贵策动军队叛乱,解散国民议会,废除宪法,恢复了君主专制。

不过,保守派只能勉强保住政权,而不具备清除共和派的实力,双方明争暗斗,谁也不能制服谁。近100年的时间里,葡萄牙充斥着内战、起义、政变和谋杀,社会动荡。在这种情况下,外国资本家不敢来投资,葡萄牙经济长期停滞。为寻求活路,人们纷纷移民巴西,其中就包括共和派,他们带去了自由民主的理念,鼓励葡萄牙移民摆脱母国的专制统治,走一条自主发展的道路。

为安抚人心,王室搞起了两面手法,一方面保持葡萄牙本土的君主专制不变,另一方面,葡萄牙国王的儿子佩德罗于1822年宣布巴西独立,建立巴西帝国,佩德罗实行君主立宪制,表面上算是满足了共和派的诉求。当然,这种换汤不换药的做法,并不能让共和派信服。事实上,作为布拉干萨王朝的成员,佩德罗始终同葡萄牙保持着密切联系,一直要到1889年,共和派发动政变,推翻巴西帝国,成立巴西合众国,巴西才获得完全意义上的独立。而葡萄牙就这样失去了最大的一块海外殖民地,更加一蹶不振。

20世纪初,葡萄牙仍然十分落后。举个例子,当时英国已普遍使用内燃机,葡萄牙却还在用蒸汽机,而且数量少得可怜,只有328台,离工业化远得很。民众的怨恨日益加剧,布拉干萨王朝的统治已然摇摇欲坠。191010月,共和派在里斯本举行起义,赢得了军方和各界民众的支持,国王曼努埃尔见大势已去,逃往英格兰。至此,布拉干萨王朝覆灭,葡萄牙共和国成立。

然而,这又是一个短命政权,仅仅16年后,共和国就遭到颠覆,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呢?本书作者指出,共和派一直待在城市,不了解农村,他们上台后为工人争取到八小时工作制,加大城市的基础建设和教育投入,可对于如何改变葡萄牙农村贫困落后的面貌,始终拿不出办法。这导致城乡矛盾加剧,人口外流越来越严重。共和政府内部,也因为观念和利益分歧而吵翻了天,短短十几年,共和政府就更换了八位总统,50届内阁,这说明共和国始终没有一个有凝聚力的中央权威。

针对如此混乱的局面,社会上开始出现用集权解决问题的呼声。1926年,军方发动政变,推翻了共和政府。然而,军政府同样对严峻的社会形势一筹莫展,怎么办?他们想起一个人,安东尼奥·萨拉查。

萨拉查,1889年出生于葡萄牙中北部城市科英布拉,考入科英布拉大学法律系,毕业后任该校政治经济学教授。共和国时期,萨拉查经常撰文分析经济问题,获得了很高声望。于是军政府邀请他掌管财政大权。上任之初,萨拉查就推动经济改革,他一改共和政府的积极财政政策,转而收紧银根,回笼货币,削减不必要的财政支出,这在短时间内消除通货膨胀,稳定了人心。

1929年,美国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各国经济饱受重创,葡萄牙也被波及,但在萨拉查的应对下,损失基本可控。随着威望日益提高,萨拉查开始走向政坛,1932年,萨拉查出任葡萄牙总理,他组建的政党国民联盟成为执政党,这在事实上取得了最高权力,30多年的威权统治由此开始。

萨拉查统治期,镇压反对派,利用秘密警察监控社会,他起草新宪法,将国民联盟规定为唯一的合法政党,并操纵选举,确保自己的权位。不过,作者认为,相比希特勒、墨索里尼这样的独裁者,萨拉查威权统治的力度比较弱,葡萄牙的秘密警察最多也只有2000人,跟纳粹的盖世太保比差远了。

外交方面,萨拉查作风谨慎,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葡萄牙宣布中立,既与传统盟友英国保持关系,也不得罪纳粹德国。1943年,局势已十分明朗,葡萄牙才倒向盟军,并将亚速尔群岛提供给盟军作为军事基地,此举博得英美好感。二战结束后,葡萄牙被纳入马歇尔计划,接受了大量美元,1955年,他加入了联合国。

萨拉查保持了社会稳定,但葡萄牙的生活水平仍然很低。晚年萨拉查严重中风,失去了执政能力,1970年,萨拉查逝世,继任者难服众望。4年后,一部分具有左翼思想的军人发动政变,推翻了威权统治,军队开进里斯本,市民们送上康乃馨表示支持,史称康乃馨革命,葡萄牙共和国再度成立。

新生的共和国主要做了两件事,民主化和非殖民化。

先讲民主化,流亡苏联十几年的葡萄牙共产党总书记库尔尼亚回国,受到热烈欢迎,他带领仆共赢得大选,成为执政党。问题在于,库尔尼亚长期流亡国外,对国情比较隔膜,上台后推出了一系列激进措施。在乡村,地主的土地被没收,分配给农民,在城市工厂、商店、公路、铁路大规模国营化。到1975年夏,葡萄牙工业的20%归政府所有和经营。感到前景不妙的私营企业主纷纷把企业卖给政府,移民海外。激进的改革搞得葡萄牙人心惶惶,军方坐不住了,197511月,军方又一次发动政变,将库尔尼亚赶下台。第2年,社会民主党人马里奥·苏亚雷斯当选总理,他态度温和、行事谨慎,而且善于团结不同党派,很快取得各阶层的信任,局势逐渐稳定下来,共和国得以延续。

再来讲非殖民化,二战结束后,老牌列强如英国、法国、荷兰已经相继放弃了殖民地。1961年,印度尼赫鲁政府要求葡萄牙归还被其侵占450多年之久的果阿,遭到时任总理萨拉查拒绝,尼赫鲁准备武力夺取。驻守果阿的葡军闻讯向里斯本发报,要求运送香肠来,根据葡军密码,香肠代指武器弹药,所以这份电报是请求支援的意思。谁料葡军高层居然把密码忘了,寄去了一大堆真的香肠,令守军哭笑不得。这样一支军队能有什么战斗力?果然,印度军队仅仅用了26小时,就收复了果阿。萨拉查为了面子死不承认,直到葡萄牙共和国成立,才承认了印度对果阿的主权。随后,非洲的莫桑比克、安哥拉也脱离了葡萄牙,获得独立。19792月,葡萄牙和中国就澳门问题达成协议,两国建交,这标志着葡萄牙基本完成了去殖民化。

如果从1820年共和派发动革命算起,中间经历了共和国建立、萨拉查的威权以及共和国恢复,并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稳定下来,那么现代葡萄牙获得稳定发展的内外环境,花了超过150年时间,这在欧洲国家中属于颇费周折的。所幸,一个稳定的葡萄牙共和国终于得到了欧洲的接纳。1986年,葡萄牙加入欧洲共同体,得以享受欧洲经济的红利,这极大地改变了葡萄牙的经济结构。20世纪60年代,农业和捕鱼业还占葡萄牙国民收入25%以上,到2000年,这一比例已下降至4%。如今,葡萄牙以人均月收入933欧元在欧盟28个成员国中排在第21位,经济体量也排名靠后,这同它的国际地位倒是相匹配的,那就是在发达国家中排名靠后,但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经济和生活水平高于一般的发展中国家。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微信收款码   微信收款码

很赞哦! (0)

发表评论

本栏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