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科普科普

《阿司匹林传奇》:百年良药发展史:药性与人性的双重解读

铛铛铃2025-09-20科普795人已围观

简介

今天为你解读的这本书啊,叫《阿司匹林传奇》。它的作者是英国记者、电视制片人杰弗里斯。

阿司匹林是世界卫生组织认可的基础必备药物。很多人小时候感冒、发高烧,浑身酸痛,那父母呢,都会给一片阿司匹林,告诉你说:“吃了它,然后发一身汗就好了。”那除了这个用途,现在呢,有很多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老年人,每天也都会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来对抗血栓的出现。

阿司匹林在生活中既然是随处可见,那么它的用量究竟有多大呢?据统计啊,全世界每年要消耗阿司匹林4万吨,那相当于是5001200亿片剂。即便是在生产规模极大的制药领域,这也是一个天文数字。

那么人类怎么就发现了阿司匹林这种药物?阿司匹林为什么有着如此多的用途呢?《阿司匹林传奇》这本书就可以为你提供这些问题的答案。

那么接下来呢,我就从四个方面入手,为你详细地解读这本书的内容。第一个,阿司匹林是如何诞生的;第二,阿司匹林是如何走向全球的;第三,两次世界大战的时候,阿司匹林如何影响了全人类的命运呢;第四,治疗头疼脑热的阿司匹林,怎么就成了心脑血管病人的常备药呢?

我们呢,先来说第一部分,阿司匹林这种药物是怎么诞生的。要说阿司匹林的诞生啊,那就得提到一种常见的植物——柳树。事实上,阿司匹林的化学成分——乙酰水杨酸,就是科学家们从柳树身上提取水杨酸,再通过化合加工得到的新物质。可以这么说,假如没有对柳树药用功能的认知,就不会有阿司匹林的出现。

柳树这种植物作为药品被人类记载,可以追溯到古老的苏美尔文明。这个苏美尔文明距离现在有6000年左右,是人类最早的文明,出现在两河流域,也就是今天的叙利亚、伊拉克一带。到了古希腊时期,有一本医学著作叫《希波克拉底文集》,里边啊,就提到了利用柳树皮来止痛退烧这一知识。这一知识随着古希腊文明的蔓延,不断地扩散。到了罗马帝国的中后期,柳树成为希腊、罗马文明世界最常用的药物之一。

后来,罗马帝国灭亡了,漫长的中世纪淹没了希腊人的知识,人们不再用柳树治病。直到1760年代,英国人才又一次认识到柳树的药用价值,这是阿司匹林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当时啊,有个叫爱德华·斯通的人,他是英国乡村牧师。有一次,斯通牧师沿着河边散步,也许呢,是出于无端的好奇,他剥下了一块柳树皮,在嘴巴里嚼了起来。这树皮的味道,让他想起了一种治疗寒热病的药物,就是金鸡纳树的树皮。

寒热病在当时啊,是一种统称,但凡是有发热、疼痛这些症状的,都是会被诊断为患了寒热病。所以疟疾、流行性感冒、头疼都被归入寒热病。那至于金鸡纳树,它原产自中美洲,无法在欧洲栽种,所以作为药品它必须进口,价格十分的昂贵,一般人啊都用不起。而柳树在英国当地是十分常见,两种树皮的味道相似,那斯通牧师就推测,柳树皮可能对寒热病也有疗效。

随后呢,斯通牧师在寒热病人身上验证了自己的想法,并取得了非常好的治疗效果。他还专门写信给英国皇家学会,汇报了这一发现。这篇文章被转载到《自然科学汇报》上,牛顿、富兰克林都曾是《自然科学汇报》的投稿人,它的权威性,让人们对柳树皮又有了广泛的关注。不出20年,英国就普及了柳树皮治病的办法,同时呢,柳树皮的药用知识也传入了欧洲大陆。

18世纪末19世纪初,正好呢是大革命时代,拿破仑封锁了欧洲的海岸线,与英国进行军事对抗。结果治疗寒热病的金鸡纳树皮,在欧洲大陆一下就成了紧缺物资。当时的欧洲实验化学有了长足的进步,科学家们开始分析这些天然药物,他们希望从金鸡纳树皮这些东西里边提取有效成分,然后用人工方法来合成,实现药品的工业化生产。这样可以有效控制用药的剂量,减少浪费,同时呢,大大降低药物的价格。

在这一过程中,欧洲本土的柳树皮,因为是进口植物的替代品,也就成为了研究的对象。从1820年代开始,人们就从柳树皮里边先提取出了柳干,之后呢,又从柳干中提取了水杨酸。这些有效成分可以拿来给人治病,但是啊,它们的副作用也很明显,对咽喉和胃的刺激非常大,那只要吃过一次,你就不再想用第二次了。

那么,到了1853年,为了消除这种弊病,法国化学教授热拉尔第一次合成出了乙酰水杨酸。这个化合物已经是接近今天阿司匹林的成分。只可惜,以当时的实验条件,合成乙酰水杨酸的过程难以掌控,而且周期漫长,得到的物质纯度也偏低。热拉尔最终放弃了进一步的研究。如果啊,他坚持在这条路上走下去,或许阿司匹林的诞生就会早上几十年。

那真正让乙酰水杨酸名扬天下的,是一家德国公司,叫弗里德里希·拜尔老号染料公司,它就是大名鼎鼎的德国拜尔公司的前身。拜尔公司一开始经营的是染料业务,有着化工研发的基础,后来呢,它在这个基础上衍生出了制药业务。

1897年,拜尔公司的年轻药剂师霍夫曼,在前人的积累之上,研发出了改进版的乙酰水杨酸。这个新药在18997月正式投产之后,结果反馈良好。于是呢,拜尔公司的高层,就决定把这种药物正式推向市场,并把它命名为阿司匹林。这个名字的英文名是“Aspirin”,是乙酰基和绣线菊缩写的合并,最后呢,又加上了药品常用的结尾“I”和“N”。绣线菊是一种灌木,从它那里呢,也可以提炼出水杨酸。

那就这样,人类历史上和青霉素、安定并称三大经典药物的阿司匹林,正式登上了舞台。阿司匹林推广到市场后不久就广受欢迎,不到3年的时间,正面赞扬阿司匹林的科学论文就多达160篇。许多人还成了阿司匹林的粉丝,觉得呀,它不仅可以治疗流感、风湿,还可以治疗头疼、牙疼、神经痛等各种疼痛症状。

这对阿司匹林的夸赞越多,整个市场的需求就越旺盛。很快啊,拜尔就收到了来自德国、欧洲,甚至是整个世界的药物订单。我们都知道,药企研发新药如果能垄断市场,那它的利润啊,是非比寻常的。在利益驱动之下,有的药企即便知道新药的效果不佳,他们也会制造出排他的局面,禁止同类药物或者同类厂商的竞争。

2014年获得奥斯卡金像奖的电影《达拉斯买家俱乐部》,讲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美国一个药企经过食品药品监管局的批准,用自己生产的艾滋病药物,高价垄断了美国市场。电影中的主人公,只好去海外买其他的药自救。那看到疗效不错之后,他还开办了俱乐部,向病友兜售效果更好的走私药品。但是呢,最后他还是被药企盯上,不仅生意做不成,自己也难逃一死。

医疗事业强调治病救人,但是医疗生意难免追逐利润,罔顾公众利益,两者的冲突是非常明显的。1899年,阿司匹林问世,面对当时巨大的市场,拜尔公司也非常想为这种新药取得专利,实现这一药品的垄断,但是事与愿违。在乙酰水杨酸的专利权问题上,拜尔公司一败涂地。

我们很难想象,如果当年拜尔垄断了阿司匹林这种药品,是否还会有今天如此之大的影响力。这就涉及到阿司匹林传奇的第二部分内容,阿司匹林是如何自由地走向了全世界。这是阿司匹林业务扩展到全球的历史,也是关于阿司匹林的专利诉讼不断失利的历史。

在当时,专利权的保护是各国自己的事情,拜尔公司首先在德国为阿司匹林申请专利,结果呢,专利调查人员认为,这种乙酰水杨酸在若干年前就被制取了,拜耳的药物虽然更加精良,但并没有什么新的制取过程,够不上发明专利。因此呢,驳回了拜尔的专利申请。除了德国,其他很多国家也都抱有这种看法,最后,拜尔只在两个国家申请到了专利权,一个是英国,一个是美国。这两个国家医药市场巨大,对于拜尔公司来说蕴藏着巨大的利润。

就在拜尔公司为此高兴的时候,拜尔的德国同行,也拿着自己的乙酰水杨酸产品接踵而来,结果引发了专利权的战争。阿司匹林的第一次专利权大战发生在英国,对战双方是拜尔公司和另外一家德国公司——海登化工公司。

1898年,拜尔公司以制取新物质——乙酰水杨酸的名义,向英国提交了专利申请,并获得了通过。这也就意味着,在英国市场,拜尔获得了乙酰水杨酸物质的专属销售权。当时的英国法律规定,一项专利权只要在英国本土得到认可,那么在整个殖民体系都会得到认可。那我们知道啊,当时的英国是号称日不落帝国,它的殖民地如此广阔,如果一种药物在英国本土获得了垄断销售权,那自然就是利润丰厚,财源滚滚。

而德国的海登化工在拜耳生产出阿司匹林不久,也掌握了合成乙酰水杨酸的技术。在巨大的利润刺激下,也把这种产品推向了英国市场,这就和拜耳公司发生了冲突。1905年,在英国法院,拜尔公司以侵权为由,对海登化工进行了激烈的指控。拜尔公司的律师在英国购买了两磅海登化工生产的乙酰水杨酸,认为它同阿司匹林成分完全相同。

不过海登化工也是有备而来,它在庭审的过程中坦率地承认,自己确实向英国出口了乙酰水杨酸,而且这种物质的构成,也确实和阿司匹林一模一样。但是问题的关键在于,拜尔公司当初向英国申请专利时,声称自己制取了乙酰水杨酸这种新物质,但事实上,乙酰水杨酸根本不是由拜尔发现的,这种物质经过了很多人的改进,拜尔公司只是给这种物质取了一个新名字而已。当初的申请完全是一种欺诈行为。

这番陈述啊铿锵有力,把拜尔公司逼到了墙角。最终拜尔公司败诉,拜尔在英国的专利权也被取消了。有了英国的先例,1909年,拜尔公司在美国的专利权官司也败下阵来,美国像英国一样取消了拜尔的专利权。

这样一来,阿司匹林在全球范围内失去了专利的可能。不过呢,美国法院给了一个缓冲时间,拜尔可以把专利权保留到1917年。此后,拜尔公司就在美国投资建厂,开足马力生产阿司匹林,希望在专利到期之前大赚一笔。但是呢,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

1917年的时候,美国加入一战,政府迅速成立了敌国侨民资产监督署,负责接管所有敌对国家的产业,德国拜耳在美国的产业自然是首当其冲。到了1918年,德国战败,拜尔公司在美国的所有资产,连同商标使用权一起,就被政府拍卖给了一家叫施德林的本土公司。

美国人这么做呢,有他们自己的一番考虑。一战期间,交战国都在执行物资禁运政策,当时生产阿司匹林的技术掌握在德国人手中,转眼间,英法等国的阿司匹林断了供,阿司匹林成了他们的战略物资。到了1918年,德国战败遭到严惩,在英美这些战胜国看来,阿司匹林的生产也绝对不能让德国人垄断,拆解拜耳公司的海外业务,就成了一个重要的手段。

施德林公司既然接手了拜尔在美国的业务,就有权利在自家生产的产品上面打上拜耳阿司匹林的标记,用拜耳牌阿司匹林的名义推广产品。不过呢,当时的施德林公司却没有成熟的技术手段,可以大规模生产阿司匹林。为此,施德林公司的负责人威廉·韦决定亲自去拜尔协商,希望取得拜尔总部的技术支持。

经过长达5年的交锋,最终两家公司达成了一个合作协议。施德林公司向拜尔支付一笔巨款,在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南非以及南美洲买断了拜耳产品的专属销售权,在这些地区之外,施德林公司不得贩卖阿司匹林,而且销售的利润的大头也要交给拜尔公司。这些条件谈成了,拜尔公司就派员指导施德林公司进行技术生产。虽然限制很大,但是施德林公司的生产只要能够开工,那美国就拿到了德国人的阿司匹林技术。

不过呢,这还没到终点。

到了1920年,美国的很多药企,不仅上马了自己的乙酰水杨酸项目,而且未经拜耳公司授权,也打上了阿司匹林的商标。为此呢,施德林公司还发起了商标诉讼。但是美国法院判决,阿司匹林已经经历了商标退化的过程,成了乙酰水杨酸这种物质的通用名称,阿司匹林四个字已经不能独立构成商标了,它就不再构成商标侵权的问题了。任何生产乙酰水杨酸的商家,都可以使用阿司匹林这一称呼。

1899年阿司匹林问世,一直到1920年代中期,阿司匹林这个药品,不仅没有在任何一个国家保有自己的专利,而且呢,连这个名称的商标权都没保住。从商业上来说,这真的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失败。

但是呢,这一个结局反而促成了阿司匹林在全球的普及,并让阿司匹林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给整个世界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阿司匹林拯救了无数人的生命。可是呢,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阿司匹林却夺走了无数人的生命。阿司匹林连同背后操纵它的那群人,从两个完全不同的方面左右了历史的进程。这也就是我们第三部分要讲的内容,在两次世界大战中,阿司匹林如何影响了全人类的命运。

我们先来看一战的情况。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于1914年,结束于1918年年末,造成了1000多万人死亡。这场战争同时还带来了一场全球性的大流感,在1918年到1919年这段时间里,夺去了最起码5000万人的生命。这场流感最早爆发在美国堪萨斯州的军营里,1918年年初,大批的美军来到欧洲后,他们身上携带的这种病毒也跟了过来,英军、法军、德军,很多人都因此染上了重病。不久,流感就蔓延到了平民之中,短短几个月的时间,欧亚大陆和北美洲成了流感肆虐的地方。这次流感致死率不高,但是感染人群却很大。就在人们觉得躲过这轮流感,准备长舒一口气的时候,第二轮更为致命的爆发开始了。变异之后的病毒致死率远远超过上一个阶段,患病的人会感到全身酸痛,浑身打寒颤,此外呢,肺部还很容易损伤,本身体质不好的话,几个小时内就会窒息而死。而且这一轮病毒传播也是更为广泛,非洲、南美洲、澳大利亚也被彻底卷了进来。

面对这种恐怖的病毒,当时的医学界根本寻找不到什么针对性的药物,到头来人们只好祭出了阿司匹林。之前说过了,阿司匹林具有退烧止痛的功能,服用阿司匹林虽然无法从根本上消灭病毒,但却能够缓解患者的痛苦,增强人的求生意志,为活下去带来一点希望。而这一点在当时大恐慌的情形下,就显得非常珍贵。一时之间,世界各地的医生都建议人们服用阿司匹林,对抗大流感。伦敦一位医生夸赞道,阿司匹林很可能是治疗流感的唯一药物。当流感进入澳大利亚时,政府还对阿司匹林进行了价格限制。在新西兰的一个毛利族村落里,人们惊讶于阿司匹林的神奇药效,甚至将给一个新生儿直接起名叫阿司匹林。

也因为对流感的疗效,阿司匹林销量猛涨。美国的一个军营,直接就申请调拨10万片阿司匹林。在巴黎因为对阿司匹林的需求过大,甚至出动了警察来执行药片的发放。从1918年流感开始爆发,到1920年流感彻底消失,阿司匹林的消耗量翻了不止一倍。可以说呢,有了一战后期这场流感,阿司匹林才真正走入了千家万户,不仅获得了一批忠实的用户,还成了不少国家的重要战略物资。

阿司匹林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了人们希望,然而呢,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它却让很多人陷入了绝望。这是因为生产阿司匹林的法本公司,为纳粹德国提供了资金、技术上的支持,成了二战的重要资助人。阿司匹林本身虽然无罪,但拥有它的人却罪行累累,以科学的名义犯下了反人类的罪行。

听到这里呢,你或许会奇怪,法本公司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啊,一战结束之后,战败的德国整个工业体系遭到重创。德国的企业家们明白,只有实现全面联合,才有可能实现德国工业的复兴。1925年,包括拜尔公司在内,德国六家大的化工企业联合起来,成立了法本公司。他们用手头的技术和市场优势,整合了整个德国的化学工业,医药、炸药、染料、合成石油等数千种化学用品的产销,都被统一到了法本公司名下。它成为了整个德国工业的巨无霸,谁掌控了法本公司,谁就掌控了德国经济的命脉。

到了1930年代,经历了一番威逼利诱,法本公司开始为希特勒站台,成了纳粹赢得全国大选和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金主,而这些资金不少就是阿司匹林的销售收入。当纳粹执行集中营计划的时候,法本公司不仅拿出了上百万马克进行支持,还在集中营附近建立化工厂,直接参与集中营的运营。最后,他们还配合军方的需要,进行了各种各样的人体实验,比如说毒气试验、高压试验。可以说,此时的法本公司,已经在反人类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了。

战后,法本公司的许多商业领袖都没有逃脱制裁,他们不是被处以死刑,就是被判多年监禁。法本公司也被彻底地解散,业务被拆分到三个重组的企业,其中一个就是拜耳公司。此时的拜耳公司,重新回到了药品的研制和生产上来,原先归属法本公司的阿司匹林业务,也再一次回归拜耳公司的名下。但是战争造成的创伤难以抚平,从集中营里逃得生天的一些犹太人,终身不再购买拜耳公司生产的这种药物。

不过呢,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阿司匹林到底是无善无恶的东西。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一段时间,人们依然是利用阿司匹林镇痛退烧,但当时阿司匹林的生产已经普及,竞争太大,各家药品公司的利润也越来越低。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各个医药厂商都在想方设法,研制出新的止痛类药物,以此获得高利润。结果阿司匹林开始遭到人们的冷落,这也就是书中最后部分的内容,阿司匹林在二战后遭遇了怎样的衰落,又是什么让它没有被完全淘汰,至今依然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之中呢?

二战之后,人们不再满足于生产阿司匹林或者类阿司匹林的药物,各家厂商努力实验新药,希望找到一些新的化学物质,替代乙酰水杨酸,这彻底改变原来的镇痛消炎药市场。在这个过程当中,诞生了两种新的化学物质,给阿司匹林产生了重大的冲击。

第一个是乙酰氨基酚,它是1946年由耶鲁大学的一些科学家研发出来的,具有良好的止痛作用。德国拜耳在英国的分公司——英伦拜耳,沿着这个思路研发下去,最后研制出了退热净,这个退热净迅速地获得了成功,那它的主要成分就是乙酰氨基酚。随后在美国也出现了许多以乙酰氨基酚为主要物质的止痛药,其中就有大名鼎鼎的泰诺。泰诺一开始是由美国麦克奈尔医药实验室研发的,之后这家实验室被强生公司收购,泰诺也就成了强生公司的重要产品。

对阿司匹林产生重要冲击的第二类物质是异丁苯丙酸,这种物质是由美国一家叫做博兹的药业公司发现。跟阿司匹林相比呢,这种物质无论是消炎效果、止痛效果还是退烧能力都更为出色。1969年,这种药物正式上市,被命名为布洛芬。

泰诺、布洛芬这类药物,对于阿司匹林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使得阿司匹林在止痛、消炎领域的份额不断缩小,跟当初独霸天下的情形相比啊,可以说是非常的落魄了。但是就在这个时候,人们发现了阿司匹林的药理学机制,这让阿司匹林这种老药有了新的转机。

从古时候人们用柳树治病,到人们利用阿司匹林消炎止痛,人们关注的都是它能治疗什么,却没有深入了解,它为什么可以治疗这些病症。直到1971年,来自英国的药理学教授约翰·范恩揭晓了这一谜题。经过数年的研究,约翰·范恩发现,阿司匹林发挥作用的原理,其实是阻碍人体分泌一类叫前列腺素的物质。这个前列腺素男女都有,只是呢,最早发现它存在于男性的精液中,当时以为这一物质是由前列腺释放的,因而定名。其实呢,人体全身许多组织细胞都能产生前列腺素,前列腺素会在人体出现异常时产生,并造成发烧、炎症以及疼痛等症状。阿司匹林所做的,其实就是对这一内分泌过程进行干预,从而有效的治疗人体不适。

范恩教授凭借这一发现,获得了1982年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之后,人们对于前列腺的研究不断深入,结果阿司匹林开始在心脑血管疾病中有了用武之地。这里边最早的灵感,来自医学界的一个意外发现。当时呢,有大量服用阿司匹林的人受伤出血,被送去医院,结果呢,为这个病人止血变得非常困难。那为什么会出现这个结果呢?这要从人体的凝血机制说起。当人体出血时,人体中的血小板会快速的行动,把血管的破口堵住,这个过程叫做血小板凝聚。血小板凝聚在很多情况下都是有好处的,但对于那些心脑血管不健康的人来说,这就非常的危险了。对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来说,血小板大量凝结无法疏通,就容易出现血栓甚至心肌梗死。促成血小板凝结的,是一种叫做血栓素的前列腺素,而阿司匹林能够抑制它的产生,这解释了大量使用阿司匹林的人,受伤之后止血变得困难。在同样的机制之下,阿司匹林也就可以对抗心血管疾病了。

那么具体的效果怎么样呢?科学家们进行了大量的对照实验,人们就发现,服用阿司匹林的一组人,心肌梗死的发生率降低了33%,同时二次心梗的发生率也降低20%25%。要知道啊,心脑血管疾病可是当代社会致死率最高的几种疾病之一,而只要服用价格相对低廉的阿司匹林,就能有效对付一些致死的情况发生,这不得不说是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

这样一来,阿司匹林就迎来了第二个春天,到现在它在心血管疾病上成了基础药物,就像20世纪它在止痛、消炎领域的地位一样。

到此,我们完整回顾了阿司匹林的发展故事。不过,阿司匹林的药用价值的研究直到现在还在继续。除了心脑血管领域,在癌症治疗领域,人们也开始研究它的可能性作用。大家都知道,对于癌症,人类至今没有找到比较有效的疗法,现在医学专家都把癌症的干预方向转到了预防这条路上来,其中呢,就有人提出了化学防癌的概念,也就是利用各种药物、维生素、矿物质来阻止肿瘤的形成。在这些阻断物质的临床研究中,阿司匹林表现抢眼。有研究称,阿司匹林能够使结肠癌和肠癌的发病率降低50%,还有的研究表明,阿司匹林可以预防口腔癌、食道癌这类癌症。当然呢,这方面的研究都还处于初级阶段,所有的结论都还不是定论,还有待更多的实验去检验。也许有朝一日,阿司匹林还会有新的突破,能像在心脑血管领域一样,在癌症预防领域发挥巨大的作用。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微信收款码   微信收款码

很赞哦! (0)

发表评论

本栏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