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科普科普
《阿加莎的毒药》:阿加莎·克里斯蒂的致命药房:药性与人性的交织
铛铛铃2025-09-20【科普】489人已围观
简介
今天我要为你解读的是《阿加莎的毒药》。
侦探小说女王阿加莎·克里斯蒂是有史以来最成功的作家之一。她著有《东方快车谋杀案》《尼罗河上的惨案》等经典侦探小说,小说的总体销量仅次于《圣经》和莎士比亚的作品,排名第三。她塑造的大侦探波洛、马普尔小姐等角色,也是侦探史上家喻户晓的角色。
阿加莎非常擅长在作品中运用毒药,在她的80余部作品、共计220多个破案故事中,使用毒药作为谋杀手段的就有100多次。比如在《白马酒店》里,几个被害人死于肺炎、脑溢血等常见疾病,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症状,那就是脱发,而这恰恰是源于他们中毒。此外,砒霜、颠茄、尼古丁、鸦片、佛罗拿等等毒药,也常常在阿加莎的作品中出现,而且她总能简明扼要地描述药物的应用及症状。阿加莎的毒药知识之硬核,以至于有病理学家会把她的小说当作真实投毒的案件来研究。而这得益于她在一战中在医院做志愿者的经历,当时她被推荐去医院的药房工作,并在1917年通过了助理药剂师的考试。
阿加莎考药剂师的时候,还有这么一个小故事。负责辅导她学习的药剂师P先生有些粗心大意,在某次配药剂的时候,P先生把1%的用量当成了1/10,这就让良药成了毒药。当面提醒太尴尬,阿加莎假装脚底一滑,打翻药剂,还重重地在玻璃瓶上踩了一脚,机智地解除了一场错药风波。
今天这本《阿加莎的毒药》就会带你去了解阿加莎的毒药世界。本书作者是英国科普作家凯瑟琳·哈卡普,她对毒药学有广泛研究,也是阿加莎的书迷。在本书中,作者结合现实案例和小说情节,对小说中使用过的重要毒药展开了生动解读。
阿加莎在小说里用过的毒药有很多,从它们作用于人体的方式来讲,大致可以分成四类:第一类会进入血液,破坏全身器官细胞;第二类对心脏功能有强烈的破坏作用;第三类会破坏神经系统;第四类则作用于消化道,通过引发严重的消化道问题来致命。下面我们就分别说说它们的故事。
第一类是通过破坏全身器官细胞以致命的毒药,代表毒药是氰化物和蓖麻毒。先来讲氰化物,在阿加莎的至少十部长篇和四部短篇里,都出现过氰化物,有18个小说人物死于这种剧毒。这种恐怖的剧毒在故事里以注射、掺入饮料、加入秀妍或香烟等形式出现。当氰化物进入到人体内,它就会阻断人体细胞的能量源,使细胞停止工作,从而让人急剧死亡。人体的大部分细胞中有一个结构叫线粒体,它相当于细胞的引擎。线粒体非常重要,特别是对于心脏细胞和神经细胞。线粒体的能量要靠血液里的血红蛋白运送氧气到全身,和人体内的葡萄糖发生反应。但是氰化物中的氰基能取代氧气,与血红蛋白中的铁原子结合,这样线粒体无法获得持续且足够的能量,细胞就会停止工作。如果不幸吞下大量的致命氰化物,人会在几分钟内猝死,在这个过程中,人体会出现头晕、呼吸急促、呕吐、昏沉、心跳加快等症状,直到失去意识。或许在有些情况下可以撑得久一些,但这段时间一般不超过四小时。
氰化物的种类非常多,在自然界和人工合成领域广泛存在。氰化物毒性的大小,由氰化物中的氰基和其他物质结合的牢固程度而定。比方说有一种氰化物叫氢氰酸,里面的氰基和氢原子的结合很脆弱,于是氰基很容易逃走去干坏事,只要50 - 150毫克,也就是差不多一枚回形针1/10的重量,就能杀死一个成年人。还有一种氰化物叫甲基氰,它的毒性就弱很多,因为这种化合物里的氰基不容易逃走,即使被意外摄入人体,大部分的甲基氰也来不及释放出氰基,就会被排出体外。
我们平时吃的不少食物里也含有氰化物,比如桃子、樱桃、苹果和苦杏仁的果核,它们的果核里有一种叫苦杏苷的化合物,很容易被小肠里的酶代谢,然后释放出危险的氢氰酸,所以如果食用这些食物的果核,就等于在摄入氰化物。不过,这里有一个致死剂量和毒素转化率的问题,拿苹果来说,得吃200克的苹果核,也就是成千上万只苹果核,且经过充分咀嚼,才能释放出足以致死的氰化物。但在扁桃的果核中,苦杏苷的含量就大大多于苹果了,少量的扁桃核就可以致命。注意,这里说的是扁桃的果核,不是我们常吃的坚果,比如杏仁或巴旦木。
还有一种食物里的氰化物含量很高,这就是木薯,它长得有些像雪莲果。电视剧《甄嬛传》里,嫔妃们用来互相毒害的那种木薯粉,就来自它。生活在热带地区的人们特别爱食用一种苦木薯,它的氰化物含量很高,每公斤苦木薯里有一克氰化物,因此生的木薯一定要通过磨粉,并长时间在水中浸泡后才能食用,这就是去氰处理。如果吃了没有正确处理的木薯,虽不至于死掉,但会导致甲状腺肿大和神经系统的损伤,这种疾病被称为“恐竜病”(孔子的孔,辅佐的竜),得了这种病后,人会出现走路不稳等问题,恐竜病是不可逆的疾病,严重的还可以致命。
除了来自天然的食物,氰化物还出现在人工合成物里。比如过去冲洗照片会用到一种东西叫普鲁士蓝,这也是一种氰化物,它本身毒性并不算强,但如果加入了酸,就会化合出具有强毒性的氢氰酸。杀虫剂里面也含有氰化物,少量的杀虫剂溶于水或弱酸溶液后,也会形成氢氰酸,可以用来灭虫。在20世纪早期,美国有的监狱用毒气室来处决死刑犯,用的就是氰化钠和硫酸反应后释放的毒气。
氰化物这么毒,有药可解吗?解药是有的,但效果甚微。解毒的原理在于提供另一个可以和氰基结合的活性点,好让氧气能顺利地和血红蛋白里的铁原子结合。如今人们利用这个原理,已经发现了许多针对氰化物的解药,比如钴胺素,就是维生素B12的一种天然形式,但解毒要和时间赛跑,氰化物进入血液,破坏血红蛋白的速度实在是太快了,95%的氰中毒还是会导致死亡,可谓名副其实的恐怖毒药。
除了氰化物,还有一种化学物质也通过破坏细胞致命,它就是蓖麻毒。蓖麻毒产自蓖麻植物,这个植物的所有部位都有毒,而种子里的蓖麻毒含量是最高的。在阿加莎的短篇小说《暗藏杀机之屋》里,受害人因为在喝下午茶的时候,吃了加入蓖麻毒的无花果三明治而死,而下毒的人正是从花园的蓖麻植物中提取蓖麻毒的。蓖麻毒可以破坏细胞的生长代谢,让体细胞死亡,并最终导致人体器官衰竭。人体的细胞就像一个个工厂,里面的各种结构就像车间一样各司其职,而这家工厂的大门是细胞膜,它控制着外界物质进出细胞。蓖麻毒能轻易进入细胞内部,让细胞里专门负责制造新蛋白、复制细胞的核糖体永久地停止工作,核糖体一旦停工,这个细胞就死亡了。而人体器官里的细胞一旦大量死亡,就会出现大出血和器官衰竭。
人中了蓖麻毒之后,六个小时以内会出现中毒症状,首先是嘴部的灼烧感,然后会出现恶心、呕吐、痉挛、皮肤发青,直到精神恍惚、血尿、肢体抽搐,最后是死亡,整个过程大概发生在中毒后的3 - 5天里。5 - 20粒蓖麻子被充分咀嚼后,就会让一个成年人死亡。但用蓖麻籽榨出来的蓖麻油却可以吃下去当泻药,这是因为蓖麻毒溶于水,但不溶于油脂,所以蓖麻油里基本不含蓖麻毒,而蓖麻油中的成分可以抑制肠道吸收液体,并促进肠道运动,所以是一种天然的泻药。不过为了保险起见,蓖麻油都会加热到80℃后才被使用,因为加热会使蓖麻籽里的蛋白质发生改变,毒素失去活性。
许多蓖麻毒的中毒事件,都是因为误食了蓖麻籽,但致死率只有5%,这是因为蓖麻籽外壳坚硬,只要不是被充分咀嚼,即使吃下去也会从消化道里被排出体外。但是经过专门提炼的高浓度蓖麻毒,甚至会比同样分量的砒霜或氰化物更有杀伤力,皮下注射不到一毫克的蓖麻毒,一个成人就会死亡,即使是吸入蓖麻毒尘也同样致命,口服蓖麻毒的致命剂量要大一些,但也只需要100毫克的量。1978年,在英国发生过一场真实的蓖麻毒谋杀案,受害者马可夫是当时保加利亚政府的一名公开反对者,被当局列入了黑名单。一天,他在等巴士,突然感到大腿一阵刺痛,周围没什么异常,只是有一个男人正在弯腰捡雨伞。当天晚上,马可夫就发高烧并呕吐,第二天,他请医生看了腿上的伤口,只是有针刺痕迹,并有点发炎,照了X光也没发现什么异常。到了第三天,马可夫的病情开始恶化,他心跳加快、血压变低、白血球数升高,这些都是感染的信号,此外,他还排尿困难,并开始吐血,很快,马可夫肺部出现积液,直到心跳停止。尸检发现马可夫死于急性的血液中毒,而毒来自腿上的针眼,从他的腿部肌肉里发现一粒小弹丸,直径只有1.7mm,上面布满了让毒素流出的小孔。经过一系列医学调查,人们判定,以如此微量就能让人死亡的毒素只有蓖麻毒,而那个装着毒药的小弹丸,是从一把改装后的雨伞射出的。目前针对蓖麻毒还没有特别有效的解毒剂,但人们可以通过接种疫苗防止中蓖麻毒,不过这种疫苗的有效期只有几个月。
说完了第一类靠破坏人体细胞来致命的毒药,接下来说第二类,它们会破坏心脏功能,这一类毒药的代表是洋地黄和乌头。先来讲洋地黄,“海洋的洋、大地的地、黄色的黄”,洋地黄提取自洋地黄属植物,这类植物俗名毛地黄,种类有20多种,在西欧、西亚、中亚和大洋洲等地很常见。她那五彩缤纷的穗状花看起来赏心悦目,画家梵高曾给帮他治癫痫病的加歇医生画过两幅肖像画,在画中,医生手里拿着的就是洋地黄花。洋地黄属植物的全身都有不同程度的毒素,对于那些想要吃它们的动物来说,这起到了震慑作用。哺乳动物中了洋地黄毒后,会发生皮肤过敏、晕厥、头痛等症状,心脏会受到强烈的影响,甚至发生心肌梗塞。
不过洋地黄是毒药,也可以是一副良药,在控制好剂量的前提下,它对因心脏功能衰弱而引起的水肿有很好的效果。在阿加莎著名的小说《死亡约会》里,遭到所有人憎恨的博因顿太太就是死于洋地黄中毒。博因顿太太有心脏病,她在毒辣的太阳底下悄然去世,人们差一点就要把她的死因归结成心脏病发作,但大侦探波洛在死者的手臂上发现了皮下注射的针眼,通过一系列推理,波洛判定,博因顿太太死于致命剂量的洋地黄毒。过量服用洋地黄后的症状和心脏病发的症状很像,洋地黄进入人体后,它会使心脏全面瘫痪,导致人体死亡。对患有心房颤动、心律不齐的病人来说,他们心脏各部门之间的电信号是紊乱的,这种紊乱让他们的脉搏呈不规律状态,而洋地黄化合物有减弱心脏电信号传递的功能,从而调整心率。可是,人体一旦在短时间里被注入大剂量的洋地黄化合物,由心房传往心室的电信号就会迅速减弱,甚至完全停止,几分钟里,人就会死于心脏的全面瘫痪。
阿加莎创作《死亡约会》的灵感,据说来自1932年发生在比利时的一桩真实案件。玛丽是一名55岁的家庭主妇,先后用洋地黄毒谋杀了丈夫、情人、顾客、朋友等,目的是获得钱财。他的罪行一开始无人察觉,直到一个朋友向警察揭发了他的罪行,原来这个朋友向玛丽抱怨过自己的丈夫,还说希望这个一无是处的家伙快点翘辫子,玛丽就给了这个朋友一包药粉,告诉她用这就可以不留痕迹地杀人。后来,警方对玛丽周围死去的人进行了尸检,发现这些人都死于洋地黄中毒。
要解洋地黄的毒,得以毒攻毒。英国荒野里生活着一种剧毒植物,名叫颠茄,“颠倒的颠、茄子的茄”,从中可以提取出一种名叫阿托品的化学物质,阿托品能影响中枢神经系统,让人产生幻觉、瞳孔放大、心跳加剧,但当它被用于治疗洋地黄中毒,就可以刺激心脏,恢复心脏功能。
说完了洋地黄,还有一种能破坏心脏功能的毒药,就是乌头碱,这是一种被人类使用了数千年的毒药。乌头碱提取自一种名叫乌头的植物,乌头绰号“毒太后”,广泛分布在北半球,一共有250多种。在古代,因为乌头类植物有缓解剧痛的镇痛作用,所以巫医用它来治疗痛风,甚至在20世纪初,乌头还被制成低剂量药物,用来减缓心率、退烧和发汗。但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乌头的毒性可比药性要大。
乌头碱难溶于水,易溶于油脂,所以很容易被皮肤吸收,一旦被血管吸收,这种毒素就会分布到全身。那么乌头碱如何致命呢?原来,我们心脏的收缩靠的就是在心脏细胞中钠离子和钾离子的位置交换,等心脏细胞完成收缩后,钠离子和钾离子会再互换位置,这样一个过程就形成了连续的心跳。乌头碱会导致大量钠离子涌入心脏细胞,造成心脏细胞的剧烈收缩,于是细胞就无法恢复到原本的状态了。因此,人中了乌头碱后,心跳会变得快速而且不规则。此外,乌头碱还会影响神经细胞内钾和钠的交换,造成神经的剧烈冲动,导致人的感知能力和运动反应也会受到影响,比如中毒者会感到口腔有灼烧感,像舌头舔到滚烫的拨火棍一样,有些人还会出现肌肉乏力,接着瞳孔放大、皮肤变凉、脉搏变微弱、呼吸困难,直到全身麻木和瘫痪,走向死亡。一般来说,只要一到两毫克的乌头碱就能致命,死亡大概会发生在两到六个小时内,死因是心脏和呼吸功能的瘫痪。
在阿加莎的小说《命案目睹记》里,被害人就是被抢夺遗产的兄妹们用乌头碱毒害的,方法是在被害人常用的药物里放乌头碱药片。遗憾的是,针对乌头碱还没有专门的解药,治疗方案一般是控制毒药的吸收,比如通过活性炭吸毒,或用胃泵从胃里把还没被吸收的毒素抽出来,接着用人工呼吸和药物治疗来维持生命,帮助中毒者度过最危险的24小时。
接下来我们来说第三类毒药,它们是通过破坏神经系统来致命,这一类的代表毒药是毒芹和士的宁。先来讲臭名昭著的毒芹,“毒药的毒、芹菜的芹”。公元前399年,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就因为喝下了毒芹汁去世,他先是感到腿脚麻木,然后是全身动弹不得,直到最后一刻眼睛也不动了,这正是毒药达到心脏的时刻。在阿加莎的小说《啤酒谋杀案》里,多情的画家克雷尔喝下了情人亲手递给他的掺了毒芹碱的啤酒,他在临死前还在作画,这说明毒药是渐渐发挥作用的,直到他意识到中毒却为时已晚。
有几种植物都被归类为毒芹,比如水毒芹、斑毒芹等等,它们大多生长在欧洲和北非,外形相似,毒性都很强。比如斑毒芹,其中含有的毒芹碱就非常厉害,100 - 130毫克的毒芹碱就能致一个成年人死亡。毒芹是一种神经毒素,它会阻断神经信号的传递,使人瞳孔扩张,又让心率从加快变到减慢,它还会妨碍中枢神经系统,造成从腿脚到全身的渐进式麻痹。人中了毒芹碱后,大概半小时里,就会出现胃炎和肢体协调功能的障碍,然后脉搏变得快速微弱,视力开始模糊,人体失去行动力直到瘫痪,最后因为负责呼吸的肌肉瘫痪而气绝身亡。可怕的是,在整个毒发的过程中,人的意识还都是清醒的。
因为毒芹碱对神经系统的麻痹作用,它也被当作镇静剂和抗痉挛药物来使用,治疗哮喘等疾病。不过,20世纪以来,毒芹碱的医疗剂量已经接近中毒剂量,实用性不强,人们就渐渐不再用它当药物来用了。毒芹碱也是无药可解的,但和乌头碱一样,如果抢救得当,也可以保住生命,比如用胃泵和活性炭从胃里吸收一部分毒药,同时用人工呼吸的方式,在人体代谢毒素的过程中帮助患者维持生命,通过这样的治疗方式,可以在两到三天的时间里让中毒者渐渐康复。
和毒芹类似,还有一种毒素也通过破坏神经系统来致命的化学物质,它就是士的宁,“士的宁、士兵的士、宁静的宁”。士的宁是一种无臭的固体,带有强烈的苦味,它听名字像一种药物,但其实是一种植物碱,来自马钱属植物,这种植物种类很多,在非洲、美洲和亚洲热带地区广泛分布,其中有一种原产于印度的树木,名叫马钱子,它的种子里含有大量的士的宁。
士的宁会让运动神经元失控,导致全身肌肉痉挛,呼吸肌被毒化,从而导致窒息。我们一步步来说,首先人体肌肉要形成运动,需要把神经信号从一个神经元传递到另一个神经元,直到到达肌肉,引起肌肉的收缩。在这个过程中,有一种叫甘氨酸的化学物质会被释放出来,它就像个刹车系统,能控制神经信号的释放,不让它们引发肌肉的过度收缩。当血液中出现大量士的宁,它会阻断甘氨酸对神经信号的控制,结果就是神经系统疯狂制造信号,肌肉不断收到信号,它们收缩的时间更长了。所以士的宁中毒者身体会前屈,呈弓形或打滚抽搐,这是因为背部肌肉更强壮有力,接收到的神经信号刺激也更强烈。另外,士的宁对大脑皮层的神经元也有影响,能让人的大脑特别活跃,所以可怕的是,士的宁的中毒者在整个过程中意识会非常清醒,清楚知道自己毒发的整个过程。
早在几个世纪前,人们就把士的宁当作杀虫剂使用,古印度人也会把它降低毒性后当作提高血压的药物使用。不过到了20世纪初期,士的宁基本就退出了医药领域。在阿加莎的处女作《斯泰尔斯庄园奇案》里,被害人就死于士的宁中毒,在后来的四部长篇和五部短篇里,阿加莎都用过这种毒药。人中了士的宁毒之后,症状会在半个小时内出现,一开始是肌肉刺痛和抽搐,同时有恶心和呕吐,接着是严重的肌肉痉挛,身体扭曲变形,最终在这样反复的剧烈肌肉痉挛后,中毒者死于窒息。
在真实的案例中,士的宁的常见程度仅次于砒霜和氰化物,被害人往往是喝了掺杂士的宁的药水或药片后死亡。士的宁也没有专门的解毒剂,而且因为它发作起来非常迅速,所有抢救都一定要争分夺秒,一方面可以用吗啡止痛和镇静,但更重要的是通过肌肉松弛剂,比如安定等药物,来控制全身肌肉的剧烈抽搐,通过这个办法配合人工呼吸,可以帮助中毒者慢慢排出士的宁,而且不会产生副作用。
说完了第三类毒药,接下来讲的第四类毒药,它作用于消化道,会引发消化道糜烂、呕吐等症状,代表性毒药是磷。磷是一种我们很熟悉的化学物质,当它与氧气结合形成磷酸,就是构成人体生命的要素,而磷也有邪恶的一面,白磷可以用来制造炸弹、老鼠药和火柴,这些都是致命之物。
磷有几种形式可以通过颜色来区分,白色、红色、紫色和黑色。17世纪的时候,白磷最先被一位叫布兰德的德国化学家发现,布兰德其实一开始是在找黄金,而且方式有点尴尬,他在从自己的尿液里找。他把变质的尿液煮沸,得到面糊状物体,接着他把从中提炼出来的两种物质混合在一起,混合物中升起了白烟,然后布兰德收集了白烟,白烟凝聚成蜡状的白色固体,这种物质虽然不是他心心念念的黄金,但也很神奇,因为它会在黑暗处自己发光,这就是新发现的化学元素磷,其名字的希腊语意思是“光的使者”。
白磷是单分子化合物,由四个磷原子组成,它不溶于水,但溶于油脂,放久了的白磷会发黄,所以也被俗称黄磷。白磷化学性质很活跃,也就是说它容易和氧气反应,所以一般被存放在水里。白磷燃烧时会释放巨大的热量,形成烟雾,所以也被用来制造燃烧弹和烟雾弹。因为白磷在不燃烧的情况下会自动发光,人们曾想用它来制造发光设备,但都没有成功,因为磷太容易燃烧了,而且制造磷火的过程中,还伴随着恼人的大蒜味儿。
不过白磷的可燃性还是被利用到了,在19世纪,用白磷制成的火柴一度成了欧洲人的日常用品。不过白磷火柴不太安全,哪怕是放一盒在窗台上,也会因为被阳光照射而自燃。白磷制成的火柴不仅不安全,而且制作的过程也会让人慢性中毒,大概20%的火柴工会得磷毒性颌骨坏死症状,一开始是牙疼,然后使牙齿脱落,牙龈、下颌和脸部浮肿和剧痛,接着颌骨的软组织甚至骨头都会被腐蚀。得了这种疾病的唯一治疗办法是切除被磷毒腐化的下颌骨,再换上人工颌骨,如果听之任之,磷毒会继续腐化内脏。据研究表明,有一半得了这种病的人会选择自杀,因为这种病会带来剧痛和恶臭。
在阿加莎的小说《沉默的证人》中,凶手就是以磷作为谋杀工具的,被害人是个老妇人,她死亡时的病症似乎是黄疸、肝病复发,因为有肝病的人往往会有黄疸症状,也就是眼睛的巩膜和皮肤看上去黄黄的。事实上,老妇人是被人用磷谋害的,而黄疸也是磷中毒的症状之一,凶手正是利用了这一点,制造出老妇人死于肝病复发的假象。
前面我们说过,火柴工的磷中毒是慢性的,磷又是如何迅速致人死亡的呢?这与剂量有关,100毫克的磷如果被人体服下,就是致命的。因为白磷可以烧坏食管和胃壁,这和他烧坏皮肤的道理是一样的。胃黏膜受到损伤后,就会引发大出血和吐血,同时随着大量磷毒进入血液,它们最终会经肠道流入肝脏,并累积在那里。肝脏是人体的排毒器官,它会把有害物质溶在水里,最后让它们随尿液排出,由于白磷是不溶于水的,肝脏里的酶就会想办法和它发生化学反应,让它能够溶于水,然后好排出去,但这种反应如果过于剧烈,就会对肝脏细胞造成损伤,结果就是肝脏肿大,出现黄疸,直到失去排毒功能。排毒系统一旦失灵,身体其他部位,比如肾脏,就等于暴露在各种毒素里了,这时候就基本上回天乏术了,一般三四天后人就会死亡。
在阿加莎的这部小说里,被害人正是吃了掺入大量磷毒的咖喱饭,导致肝衰竭而去世的,凶手选择咖喱饭,是因为咖喱浓重的气味可以掩盖磷的大蒜味儿,而且这种油腻的食物会加剧血液对磷的吸收。
好,以上我们讲了阿加莎小说里常用的七种毒药,它们会对细胞、神经系统、心脏或消化道进行破坏,从而致人死地。不过毒药有时候也可以被当作解药使用,比如阿加莎在小说《怪屋》里用过的毒扁豆碱,这种毒素会让人体产生缩瞳和心跳减慢的症状,但它也是治疗阿托品、沙林、士的宁和马钱子中毒的解药,也能被用于治疗破伤风。又比如阿托品,这个毒药不仅是洋地黄毒的解药,还是许多有毒的天然生物碱和有机磷化物的解药,但在《赫尔克里的丰功伟绩》里,它作为害人的毒药,让被害人的精神逐渐出现幻觉,得了严重的皮疹,并出现吞咽困难的症状。
毒物学的创始人瑞士医学家帕拉切尔·苏斯说过:“毒性存在于所有事物中,一个东西是害人的毒药还是救人的良药,由使用的场景与剂量决定。”药性的复杂与人性类似,正如阿加莎·克里斯蒂在《东方快车谋杀案》里所写的:“世界上没有绝对的正义,但人性本身总有转机。”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很赞哦!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