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科普科普
《潮汐》:宇宙星辰与地球潮汐:自然奇观的成因探索
铛铛铃2025-09-20【科普】381人已围观
简介
今天为你解读的这本书叫《潮汐》,副标题是“宇宙星辰掀起的波澜与奇观”。
潮汐是大海周期性的涨潮和落潮现象。自古以来,汹涌的潮汐便一直触发着人们的想象,也出现在世界各地的传说里。马来西亚传说就说,海里有一只巨蟹搅动海水,引发了潮水涨落。还有传说认为银河好像一架巨型水车,水轮翻转间便能填满或抽空海洋。《圣经》里虽然没有提到潮汐,但有海洋科学家认为,摩西分开红海,带领以色列人民走出埃及,或许是有现实基础的。当红海处于大潮的最低潮期时,部分海面会干涸,露出海床。
潮汐更是在我们的文学中留下了“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等诗句。今天的这本《潮汐》不仅将详细解释月亮、太阳与地球的相互作用如何在海洋中掀起波澜,还将为你介绍世界各地的潮汐奇观。
本书的作者乔纳森·怀特,出生在美国南加州海滩,对海洋有着特殊的情感。他大学毕业时,就自己造了一艘8米长的帆船出海远航,后来成了美国著名的航海家和冲浪运动员,也是一位作家和海洋环保主义者。他曾在太平洋和大西洋上航行几十万公里,有一次因落潮而遭遇船只搁浅,之后,他开始研究潮汐。在本书中,怀特融合了历史、研究、海洋学、环境学与旅行等多方面的内容,展现了潮汐这一海洋律动的魅力,也描绘了我们与潮汐千百年来共存的图景。
好,下面我就分两个问题,为你解读本书的主要内容:第一,潮汐现象是怎么发生的;第二,我们如何与潮汐共存。
首先,我们来讲讲本书的第一个问题,潮汐现象是怎么发生的。
我们都知道,潮汐主要与月亮引力有关。地球和月球相接近的部分,海洋会因为月球引力而隆起,就产生了涨潮。而此时在地球的另一边,也就是远离月球的那个区域,也会因为地球的离心力作用而涨潮。比如当月亮在上海上空,东海出现了较高的潮位,地球另一端的阿根廷和乌拉圭附近的海域,也会出现涨潮。怎么理解呢?假设你用水注满一个圆的气球,然后用绳子拉着这个注水的气球,像扔链球那样水平旋转,会发现气球变成了一个椭圆形。注水气球被绳子系着的这一端,因为绳子的拉力产生变形而凸起,另一端也会因为离心力的作用,发生同样的变形凸起。我们的地球上,有超过70%的面积是海洋,它也会发生类似的变形。能引发涨潮的引力和离心力,我们统称为引潮力。由于地球上的海水量是一定的,引潮力大的地方会涨潮,引潮力小的地方就会落潮。因此一般而言,同一片海域在一天之内,一般会有两次涨潮和两次落潮。并且由于月球还在绕着地球公转,每天月亮升起的时间都比前一天晚大约50分钟,每天涨潮和落潮的时间,也会比前一天晚50分钟。以上就是月亮对地球潮汐的影响,它是引起地球潮汐的主要因素。
和月球相比,太阳离我们较远,产生的引潮力也较小,但它会把月亮造成的潮汐变大或者变小。农历每月的初一或十五前后,地球和月亮、太阳运行到一条直线上,月亮和太阳的力就叠加在了一起,造成了比平时更高的潮位,我们也称为天文大潮。
潮汐不仅受到日月运行的影响,还和地形、季风、洋流、降水等诸多因素有关,它们的加入造就了不同的潮汐景观。
先说地形。首先它会影响潮差,也就是高潮和低潮之间海平面的落差。不同的海底地形,让海水产生了不同的固有振荡周期。每个物体都会有一个固有振荡周期,一块海域的固有振荡周期,就是海水的振动从海底的一边传到另一边,再传回来的时间。太平洋的固有振荡周期约为24小时,南大洋约为30小时,大西洋约为13小时。如果我们把大西洋比作一个浴缸,里面的波浪就在来回晃荡,先在北边的法国产生波峰,13小时后,波峰出现在南边的阿根廷海岸。如果一个物体还受到了外力的影响,并且外力的振动周期和这个物体的固有振动周期接近,就会产生共振,大大增加物体的振幅。比如大桥有自己的固有振动周期,军队行军通过大桥时是不能齐步走的,因为一旦军队齐步走的步伐周期和大桥的固有振动周期接近,就会造成大桥剧烈晃动甚至坍塌。对一片海域来说,月亮和太阳的引力就是这个外力,如果这片海域固有的震荡周期恰好和月亮引力的震荡周期相接近,就会和月亮引潮力共振,有了更高的潮差。比如说大西洋,它的固有振荡周期是13个小时,和月球的运行周期12.47个小时接近,因此它的许多海域都有比较大的潮差。加拿大东南部的芬迪湾,是世界上潮差最大的地方之一,潮差可达16.6米。法国圣米歇尔海湾的潮差,则高达13.7米。著名的圣米歇尔山修道院,就坐落在湾中的一座花岗岩小岛上。每当夕阳西下,明月升起,潮水就会从四面八方包围修道院,只留下一条狭窄的堤道,连接修道院和大路。海水上涨的速度非常惊人,当地人这么描述涨潮:“一旦潮水淹没你的双脚,2分钟后它就会漫到你的腰部,把你卷走。”圣米歇尔山修道院以前是朝圣圣地,很多朝圣者就是被突如其来的潮水淹没,现在的旅游手册也会提醒旅行者,切勿在没有导游的陪同下四处乱走。
相比于芬迪湾和圣米歇尔山,地中海虽然也是大西洋的一部分,它的潮差就非常小,很多地方甚至不足0.5米。这是因为地中海和大西洋之间,只通过非常窄的直布罗陀海峡连通,它自己有一个单独的固有振动周期,和月亮引力震荡周期以及大西洋的固有振荡周期都相差很远,反而削弱了潮差。
还有些海域的固有振荡周期是24小时,和太阳的运行周期接近,就会和太阳引潮力发生共振。太阳引潮力没有月亮引潮力大,这些海域的潮差虽然不算大,但却发生了潮汐表现形式的变化,潮涨潮落和太阳周期更同步,每昼夜涨落一次,称为一日潮。中国的北部湾地区的潮汐,就是典型的一日潮。
除了影响潮差,独特的入海口地形还会引发涌潮,又叫波浪潮。常见的表现是涨潮时,外海潮水涌入狭窄河道,水位猛然上涨,形成大的潮涌。就拿钱塘江大潮来说吧,钱塘江的河口地势平缓,呈喇叭状,往上游去河道逐渐变窄,就像一个漏斗一样。东海涨潮的时候,海水就很容易倒灌进钱塘江,向狭窄的上游河道奔涌。加之钱塘江的河底有很多道沙坎,让海水前行的同时,还要不断向上跳跃,越跳越高,就形成了滔天巨浪。全世界有100多处涌潮存在,和钱塘江一样,涌潮发生的河口通常呈喇叭状。巴西亚马孙河河口涌潮,潮高可达3.7米,几百公里外的上游都能感觉到它。法国的塞纳河口的怒潮,英国的塞文河口的暴潮,在历史上曾极具破坏性,但随着人类活动加剧,河口的河道泥沙淤积,海水无法涌入,涌潮现象就消失了。
所有的涌潮中,没有哪个的迅猛程度能超越钱塘江大潮。在多数海岸涨潮需要六个小时,但钱塘江只需要六秒,仿佛魔法师挥了一下手,潮水就从天而降,至少8米高的水,像蛟龙一样腾跃而起,以每秒钟10米的速度逆流而上,发出震耳欲聋的轰鸣,直到160 km外的上游才偃旗息鼓,期待下一次涨潮卷土重来。
在《水浒传》里,绿林好汉鲁智深有一晚寄宿在了杭州的六和塔,夜间被千军万马杀到的声音所惊醒,抄起家伙冲出门去,发现那是钱塘江的潮声。2000年以前,钱塘江和长江曾共用出海口,在二者分道扬镳之后,大潮就成了钱塘江的专属。在10~16世纪,也就是从宋代到明代,钱塘江最大的涌潮出现在繁华的杭州城附近。当时大潮不仅吸引了成千上万人来观看,人们还组织游泳比赛,参与者拿自己生命做赌注,身背彩旗一跃而下,翻滚于汹涌的潮水之中,他们被称为弄潮儿。明代诗人孙承宗曾经写道:“休假弄潮儿,朝今亦失信。”意思是劝女性不要嫁给弄潮儿,大潮要人命,并不会看她是不是一个勇士。后来因为很多人在大潮中溺亡,这项活动就被终止了。
而随着历史的变迁、泥沙的堆积,钱塘江的河口位置不断下移,如今要看到最为壮观的潮水,要到杭州以东的海盐、老盐仓、盐官等地。钱塘江大潮一年365天,一天两次出现,最大潮通常发生在农历八月十八。为什么最大潮出现在八月呢?这就要讲到季风、降水、洋流等其他因素对潮汐的影响了。
在一些季风和洋流盛行的近海海域,上涨的潮水借助风势掀起大浪,造就了很多冲浪胜地。美国洛杉矶南部半月湾的小牛浪,夏威夷、毛伊岛附近的大白沙浪,都是冲浪勇士们的最爱。而在钱塘江流入的东海,八月的时候盛行东南季风,会助涨潮水逆流而上,再加上此时钱塘江上游降水充沛,江水下泄流量增大,碰上逆流而上的潮水,引发了大潮。
那为什么钱塘江最大潮通常发生在八月十八,而不是太阳和地球引力叠加的八月十五呢?原因在于潮汐摩擦。潮汐摩擦指的是海水的涨落运动和海底大陆架之间发生的摩擦,它导致海水从受到最大力到涨到最高,需要一个过程。这就像是荡秋千,从用力荡到荡到最高点需要一个过程,这个过程通常需要两到三天。因此,钱塘江大潮发生在八月十八。世界上其他大潮,一般也是在引潮力达到最高之后的两到三天达到最大潮。
值得一提的是,潮汐摩擦不仅推迟了最大潮出现的时间,也会让地球的自转速度逐渐变慢。科学家推测,因为潮汐摩擦的影响,地球每天要变长1/50000秒。化石证据也表明,地球在2.5亿年前的二叠纪,一天可能只有22个小时。
好,以上就是第一部分的内容,潮汐不仅受到日月运行的影响,还和地形、降水、洋流等诸多因素有关。
需要注意的是,我们通常说的潮汐是海洋潮汐,但湖泊、河流这些水体也会因月球引力而变形,产生潮汐现象,只是它们的水量较小,产生的变化非常微小。而河流的河口以及和海洋连通的湖泊,是因为它们受海洋水位的变化明显,潮汐现象会明显一些。比如说长江,自安徽池州以下500多公里的江面水位高度,都会受到东海潮汐的影响,周期性的涨落。此外,地球上的气体和固体也同样有潮汐现象,大气层还有土壤的密度、形态也会发生微小的变化,引潮力最大的地区,地壳可能会凸起多达0.5米。不过我们很难感觉到气体潮和固体潮,只能用精密的仪器才能测量到它们。
说完了潮汐的成因和影响因素,我们再来讲讲本书的第二个问题,人类如何与潮汐共生。
潮汐孕育着生命,有一种理论甚至认为,生命就起源于潮间带,也就是退潮时露出来的那些原本被淹没的海岸。潮涨潮落的力量,让潮间带上最早产生了生命所必需的氨基酸。在35亿年前,潮间带的氨基酸逐渐演化为了生命的组成部分——细胞。
从远古时代起,人们就在海边讨生活,潮汐退却时,原本被淹没的海岸,也就是潮间带会露出水面,这里的贝类、螃蟹等海洋生物,是人类食物的重要来源之一。但潮汐给我们带来的远不止食物,下面我就会从利用和防治这两个方面,来讲讲我们如何与潮汐共生。
利用方面,我们主要说潮汐能。“能源”的“能”。历史学家推测,早在古罗马时期就出现了潮汐磨坊,人们利用潮汐能来碾磨谷物。而到17世纪,欧洲的潮汐磨坊技术达到了鼎盛,在欧洲国家的海岸线上,出现了1000多家潮汐磨坊。其中在葡萄牙的塔霍河口附近,就有40多个潮汐磨坊紧挨在一起。潮汐磨坊的原理也很简单,一般都是在潮汐河口处建一处房子,并在河岸建起一个堤坝,形成一个水池。在涨潮时,打开水池与河口的阀门,水流就会涌进水池。当潮位达到最高时,关闭水池的阀门,这样在落潮后,水池与河口就会产生水位差,水位差可以驱动磨坊水车的木质轮叶旋转,完成所需的工作。
到了现代,人们还可以用潮汐能发电。和其他的清洁自然能源相比,潮汐能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比如太阳能电站会受到天空中云量的影响,风能电站会受到风力大小的影响,很难进行预测,但每天海水的涨落都是有规律可预测的,潮汐能电站能够更加稳定的输出电能。世界上最大的潮汐发电站,是建在法国朗斯河口的朗斯潮汐发电站,它在1965年建成使用,装机容量达到240兆瓦,相当于一个大型火电站的发电能力。中国也是最早建立潮汐发电站的国家之一,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在山东建立了第一座潮汐发电站。
传统的潮汐发电站,包括前面所说的朗斯潮汐发电站,基本原理和以前的潮汐磨坊差不多,都是建造堤坝,形成蓄水池,靠水位差来发电。但在海岸线上建造大规模的堤坝来蓄水,可能会干扰当地的生态,所以最近30年,潮汐流发电变成了新宠。潮汐流发电,意思就是直接靠潮汐产生的水流发电,而不是靠涨潮时蓄积的高度差来发电。比如在沿海的海底设置一系列的涡轮机,这样在涨潮和退潮时,水流就能推动涡轮机转动,转化为电能。这和风能的利用有点类似,相当于在海底布置了一系列的风车。不过总的来说,潮汐能的利用才刚刚起步,据2013年的统计,世界各国使用的能源当中,只有10%是来自清洁能源,而在清洁能源当中,潮汐能只占了2%,更多的潮汐能还有待人类去开发利用。
说完了利用,我们再来说防治。对于临海而居的人来说,潮汐也会带来灾难,比如潮汐会导致海水倒灌,淹没大量土地,这也叫做海侵。面对海侵,一些地方的人选择住在潮水上方,等待落潮,比如在中美洲的巴拿马、圣布拉斯群岛,吊床是每家每户的必备品,一旦潮水上涨,吊床就为居民们提供了一个干爽的住处。这种佛系的做法相对还是少见,对待潮汐,人们做的更多的是修筑堤坝。早在4000年前,钱塘江边的河姆渡人,就用湿泥与秸秆筑成了最早的海防堤坝,称为海塘,防止钱塘江涌潮时海水倒灌。钱塘江的海塘几千年来一直被修整和加固,和长城、京杭大运河被称为中国历史上的三大工程之一。海塘的管理极为重要,在清代,官员需要负责其辖区内的海塘维护,如果发生损坏,会追加官员及其家属的责任,甚至要判死刑。
近些年,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海平面不断上升,再加上各种极端天气,比如台风增加,越来越多的地区遭受到了海水倒灌的侵扰。面对海侵的危害,人们应该如何与潮汐共生呢?意大利水城威尼斯的故事,或许能带给我们启发。
威尼斯位于地中海沿岸的一个潟湖内,潟湖指的是由沙坝、珊瑚礁等与其他海域隔开,在海岸形成的相对独立的湖泊。在涨潮时,潟湖与海水连通,落潮时,潟湖的水和海水被露出水面的沙坝和珊瑚礁隔开。因为建于水中,威尼斯自公元五世纪建成以来,就一直饱受潮汐泛滥的侵袭。每当海平面上涨,就会有道路和广场被淹没,有些居民家中的客厅和厨房一年要进水五六次。1966年的一次大潮,几乎淹没了城市里的每一条街道,城中地标、有着欧洲最美客厅之称的圣马可广场水深达一米,城中最高水位甚至达到了创纪录的194 cm。威尼斯人对潮汐是又爱又恨,他们认为潮汐是威尼斯的一部分,就像极光是芬兰的一部分一样。游客们站在齐膝的海水里啜饮卡布奇诺,觉得十分好玩,如果终止了潮汐,威尼斯就会失去一些东西。但威尼斯人也不想一觉睡醒,客厅就泡在了水里,退潮后还要清扫留在地面上的臭烘烘的淤泥。
1966年的大潮后,人们开始讨论如何解决威尼斯的海侵问题。一开始观点主要分为两派,一是无为而治,接受潮水带来的小麻烦,用水泵把水抽掉,他们觉得如果我们尊重自然,自然也会尊重我们。另一派观点则想用工程,用钢和混凝土水墙来彻底阻隔潮水,但墙体一旦破裂,后果将是灾难性的,而墙体破裂是早晚的事。最终,威尼斯人决定采取折中的方法,他们可以忍受城市低洼处偶尔潮水泛滥,但像1966年这样的大潮是无法容忍的。终于在30多年后,意大利政府从2003年起,开始在威尼斯潟湖与亚德里亚海之间建造摩西工程。这个工程包括一系列的闸门和一个预警系统。闸门一共有四扇,由78块可以活动的板子组建成,每块活动板重达300吨,通过铰链和海底的混凝土基座相连。威尼斯潟湖和地中海之间有三个狭窄的海峡,这些活动板平时就被平放于这三个海峡的海底,让海水自由流通。预警系统能对闸门附近的天气、水位与风的状况进行实时监测,还可以对附近160 km内的船舶提供的数据进行实时分析。在遇到大潮时,摩西工程会通过手机信息或全程广播向威尼斯市民发布低、中、高三级潮水警告。当低级警告发出时,海水会发生倒灌,从圣马可广场的雨水管里冒出来,圣马可教堂的入口会浸在20 cm深的水中。假如你这时正在威尼斯旅游,不用担心,因为公共工程的员工就会架起栈道供人行走,街边小贩则会摆出便宜的塑料靴子售卖。除此之外,威尼斯一切照常。这些低级警告每年会出现三四十次。专家们估计,预警系统平均每年会发出五次高级警告,只有那时候,摩西工程那四个明黄色的闸门才会被启动,空气被注入闸门内部,闸门就会升起来,把潟湖和地中海隔开,它们可以抵挡3米高的大潮。2020年7月,耗资约450亿人民币的摩西工程闸门最终通过验收。除此之外,威尼斯人还用疏浚出来的淤泥在潟湖里建造沼泽,作为迎接潮汐的天然缓冲地带。摩西工程与环保项目相结合,比单纯的混凝土墙适应性更好。
与潮汐斗争,也与潮汐相伴,威尼斯人的经验是人类与潮汐共生的一个缩影。潮汐就像大海的呼吸,将一直伴我们左右,我们对潮汐的探索也将继续下去。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很赞哦!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