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科普科普

《天气预报》:18世纪科学探险史:天气解释权的争夺与回归

铛铛铃2025-09-20科普330人已围观

简介

今天为您解读的书是《天气预报》。

书名是一部科学探险史。

日常生活中,我们每天都会关心的事情,除了今天吃什么,大概就是今天的天气怎么样了。但其实我们享受天气预报服务的历史并不长,天气预报是19世纪60年代才出现的。

在没有天气预报的日子里,人们的出行面临着许多风险和不便。那时候渔民是个高危职业,出海遇到风暴可能就回不来了。举办赛马等户外活动都得看运气,万一遇到个雷阵雨就全泡汤了。

天气预报的出现,为人类挽回了很多极端天气带来的损失。前人是如何解读阴晴云雨的,天气预报系统又是怎样发展起来的?今天为你解读的这本书,就讲述了19世纪天气预报如何艰难诞生的故事。

本书的作者彼得·穆尔,是英国的一位自然科学作家,牛津大学创意写作硕士研究生导师。为了写作这本书,穆尔翻阅了大量的史实资料,向气象学教授们征求意见。这本书既有严谨考证,又有充满人文关怀的笔触,被《纽约时报》《泰晤士报》评为年度好书。英国气象局局长对这本书的评价是:真知灼见。

在本书中登场的人物有航海家、画家、天文学家、工程师等等,他们或乘着热气球漂浮在万米高空中,或乘着小船漂浮在苍茫大海之上,或头顶着电闪雷鸣,利用极为简陋的技术条件,观测、记录、假设、求证,为现代气象学打下根基,并赋予我们窥见未来天气的能力。

接下来,我将沿着天气预报诞生和发展的轨迹,为你解读。

本书包括三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在气象学的启蒙期,人类是如何记录天气现象的;

第二部分,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人类如何采集气象数据;

第三部分,早期天气预报系统是怎样建立起来的。

人类对天气现象的研究是从观察开始的。观察到的现象如何记录下来呢?第一部分,我们就说说在气象学的启蒙期,人类如何记录风速和等级,怎样给云朵分类,以及如何通过图画记录天气现象。

19世纪之前,天气是一个神秘的存在。海军没有办法测量风速,氢气球飞行员无法解释天空的颜色,画家找不到合适的词汇,来描述他笔下的云朵。对大多数人来说,天气是上帝弹奏的背景音乐,预示着某种变化或者惩治罪恶。人类在大自然面前渺小而无助,在风暴来临时,人们能做的只有祈祷。气象学的研究一片空白,甚至连一套描述天气变化的标准术语都没有。

人类对天气的标准化记录,从风开始。在18世纪,当时的人们还只会用文学语言,来描绘风的特征。比如说从南安普敦吹来的一股强风,一阵突如其来的狂风,从海港吹来了莎士比亚式的疾风骤雨。描述每一种风都是对人们想象力的考验。海上的水手对风是最关注的,但是由于不同国家的船只抗风能力差距很大,水手们没有做出一致的描述。比如一场把日本人吹得七零八落的大风暴,在英国水手的心中只是凉爽的大风。

英国的一位海军将领弗朗西斯·蒲福意识到,用主观判断来记录风是行不通的。1791年,蒲福在皇家海军舰艇上服役,从那时候开始,他就有记录天气的习惯。到了1805年,他的气象日志变得越来越详细,有时候会对风速进行评估,清风、和风、狂风、软风等等。到了1806年,蒲福开始攻克量化风级的难题,他为风力设置了13个等级,从零级的无风、一级的轻微风,到12级的狂风、13级的暴风。在量化了风级之后,蒲福更进一步,创造了一套由29个不同符号组成的代码,用来描述不同类型的天气。这些代码有的是单个字母,有的是两个字母的组合,比如晴天是B、有风是sq、有雨是R等等。蒲福还制作了一种灵活而简单的气象记录表,不仅可以记录风向、风速等天气情况,还能跟踪记录天气的复杂变化。比如在表中记录,1806113日,b sq 4到十,就表示当天的天气是晴天有风,风力介于微风和强劲大风之间。蒲福的气象记录表解决了古老的难题,同时也是现代气象学的开端。

就像描述风一样,18世纪,人们对云的描述也是借助于文学语言。大多数人只是把云视作天空的装饰品,一位拥有丰富想象力的天气记录员,可以把云描绘成梳子、蜘蛛网、棕榈叶、狐狸尾巴等上百种日常物品。当然,这种游离于科学之外的散文式记录法,也迎来了它的终结者。1802年,英国化学家卢克·霍华德,提出了一套对各种云进行分类的体系。霍华德花了好几年的时间来观察天空,他将起伏变化的云朵分为三个主要类别:第一类叫卷云,一般出现在高空中,形状卷曲,边缘就像羽毛一样分散开来;第二类叫积云,轮廓分明,一层层向上堆积;第三类叫层云,薄薄的、连绵不绝的在低空铺开。此外还有它们的混合形,卷积云、卷层云、积层云和积卷层,一共是七种形态。这种对云朵的分类方法一直延续至今,被公认为19世纪气象学的重大贡献之一。

19世纪初期,画家也为气象记录做了很大贡献。其中就有一位英国风景画画家,名叫康斯泰博尔。康斯泰博尔曾经当过风车工人,操纵风车需要时刻关注天气变化,如果风车工人不能在风暴来临前,把风车叶片收起来,高速转动的叶片可能让风车燃烧起来。所以,康斯泰博尔也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天气观察家。比如他观察到了风切变现象,风切变是指大气中不同高度的风,沿着相对的方向吹,也就是风竖着吹。康斯泰博尔用风把云一分为二的画面,来表现风切变现象。在1820年到1822年的两年里,康斯泰博尔创作了100多张素描画,记录了不同角度、不同时段和不同天气条件下的天空,同时还在画作上添加了地点、时间和天气状况的注解,用绘画的方式留下自然记录。

从蒲福到康斯泰博尔,他们通过各自的方式,实现对天气的忠实记录,建立气象学分类体系,这标志着19世纪初大气科学研究的觉醒。

当时间来到19世纪20年代,因为测量工具的普及,人类开始以前所未有的方式研究天气现象,他们在家里、海上、山顶和热气球上采集气象数据。接下来我们就说说第二部分内容,人类对气象数据的采集。

随着技术的发展,温度计、湿度计和气压计等气象仪器,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应用。他们能够把雾蒙蒙的早晨、暴雨后的午后等直观感受到的天气,转化成湿度、温度等量化的数据。在前往纽约的轮船上,人们要想判断航线是否正确,通过测量海水的温度就可以实现。如果航线上海水的温度,高于周围海水的温度,说明他们正逆流行驶在素有海上大河之称的北大西洋暖流上。湿度计的应用同样广泛,它可以测量空气中水汽的含量,帮助人们预测大雾、露水和降雨等天气。比如夜晚降温剧烈时,空气中的水蒸气含量增加,湿度增大,就容易形成露水。气压计也可以预测未来天气状况,气压突然降低,往往预示着风和雨,相反,如果气压高而且稳定,则预示着晴朗的好天气。气象学家们都致力于,用最精密的仪器来记录天气状况,人们推崇经过数字量化后得到的事实,信奉从观察和实验中推理出的知识。

除了各种测量仪器,还有一项科学发明,极大地促进了气象学的进展,那就是电报系统。1844年,美国人摩尔斯成功进行了电报收发实验,在约定时间,向巴尔迪摩发出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份电报。电报系统的创立,让千万里之遥的气象观测站,可以实现瞬间通讯,这就让快速收集大范围的气象数据成为可能。

为什么需要收集大范围的气象数据呢?因为天气变化在空间上是动态发展的。比如每到夏天,沿海地区的人们都会关注台风路径实时发布系统,西太平洋上的台风,可能在24小时之内就会登陆沿海地区,所以知晓大范围的天气,对于建立天气预报系统非常重要。19世纪50年代,气象学家们建立起来越来越多的联系网,通过电报来分享观测数据,让天气预报成为可能。

但是要想准确预报天气,仅有地面采集到的气象数据还不够,还需要了解上层大气的变化情况。因为上层大气的气压、温度和湿度,云朵边缘的风速和风向,对于地面天气的变化,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现在我们有气象卫星,来采集上层大气的数据,那在100多年前,人们要如何探索上层大气呢?他们想到了一个主意,让科学家登上热气球,带着设备去高空记录数据,这样就可以拓展大气观测的范围了。

1862年英国科学促进协会会议上,热气球委员会成立了,他们找到了细心冷静的英国天文学家格莱舍。格莱舍曾经研究过露水和血精,对这项工作充满热情,他将与经验老道的热气球驾驶员葛世维一起,乘坐当时最好最大的热气球“猛犸象号”来探索高空。经历了两次成功的尝试之后,他们决定飞得更高一些。于是,一场轰动全国的科学探险故事发生了。

那是18629月的一个午后,在热气球的攀升过程中,格莱舍一遍又一遍的记录着气压表、温度计和湿度计上的读数。随着上升速度的不断加快,气温变得越来越低,上升到2万英尺,也就是差不多6000多米的高度之后,设备开始出现故障,但是他们决定继续往上飞。当热气球攀升到平流层的边缘,相当于珠穆朗玛峰的高度,稀薄的氧气让格莱舍一度失去了意识。苏醒后的格莱舍继续进行观测,仿佛刚刚只是遇到了一个小麻烦。葛世维则用尽自己最后一丝力气,解开阀绳,热气球成功着陆。

这次飞行重塑了人类宜居世界的边界,人们开始意识到,大气中存在着不同的层次。格莱舍收集的数据,展示了上层大气的复杂性,大气的温度并不是像人们猜想的那样,随着高度的增加逐渐降低,相反,空气会交替变得更冷或者更热。

第二部分内容就讲到这里。对气象数据的采集和分析,是建立天气预报系统的基石。随着测量技术的发展,气象研究相关的文章和报告,出现在各种科学杂志上,各类气象学会和天气观测网络也纷纷建立。那么,如何将这些观测数据利用起来,真正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服务呢?接下来,我们就说说第三部分内容,早期的天气预报系统是如何建立起来的,又面临着怎样的压力。

天气预报的前身是风暴预警系统。早在1860年,荷兰气象学家白贝罗,就开始为本国的水手们提供风暴预警服务。他在荷兰的海岸线上,设立了四个气象观测站,研究出一种运用气压偏差,来确定风向的方法。气压偏差是指某地的气压,与往年平均气压的差值。如果南方气象站观测到的气压偏差,比北方的气压偏差大,风就会从西边吹来,反之,风就会从东边吹来。至今,这条定律仍然被很多水手牢记在心。简单来说,在北半球,如果你左手边的气压低,那风会从背后吹来。

在法国,天文学家勒维耶也在进行一种类似的服务。他为天文台配置最好的仪器,记录每天的温度、风力、气压等天气情况,同时还建立了一个电报网,把各省的数据报送到天文台,这样就可以实时掌握风暴的方向和风速变化,在飓风登陆之前发布预警。

然而,在海峡对岸的英国,一位名叫菲茨罗伊的气象学家,有更加宏大的计划。提到菲茨罗伊,你可能并不熟悉,但你应该听说过,达尔文进行远洋航行,乘坐的小猎犬号,菲茨罗伊就是小猎犬号的船长。菲茨罗伊出生于一个正统的保守党家庭,他的父亲是一位将军,祖父曾担任过英国首相。菲茨罗伊从小就对大海特别感兴趣,他曾是英国皇家海军中的明星,接受过良好的教育。1853年,英国政府成立了一个专门的部门,负责收集观测海上气象数据,绘制航行地图,目的是降低航行成本。菲茨罗伊指挥过小猎犬号登上过合恩岛,还绘制过麦哲伦海峡的地图,不仅实践经验丰富,还具有深厚的科研背景,无疑是担任气象部门负责人的最佳人选。

菲茨罗伊也确实拿出,在小猎犬号上的拼劲儿,投入到这份新工作中。他在气象研究中顺风顺水,建立了自己的舰船网,发布了风力新标图。所谓锋利星标图,是把海洋划分成很多方块,然后每个方块内分别标上不同的星形图案,代表这一区域的风力和风向,这让航线上的风力数据一目了然。此外,他还设计了新型气压计,用描述性词语,取代旧版气压计上常见的数字刻度,方便使用者读表。

菲茨罗伊并不满足于只是记录数据,绘制图表,他想从科学的角度研究天气,对恶劣天气提前做出预警,让沿海居民和漂泊在海上的水手,有机会躲避风暴的袭击。菲茨罗伊决定,将气象局这些年里收集到的气象数据,利用起来,建立风暴预警系统。这个预警系统的理论依据是,冷热空气前锋交汇理论。气象学家们发现,冷热气团在空中相遇时会相互碰撞,引发大气回旋,这是所有风暴的源头。冷热气团的碰撞,可以根据一个区域内,温度或者气压变化的速度来判断,温度或气压变化越快,碰撞越激烈,引发风暴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菲茨罗伊的气象局,对电报网传来的气象数据进行分析,计算气压和温度的变化速率,由此预测风暴的形成。菲茨罗伊还在海岸边设计了一套信号系统,用于向海上的船只传递天气信息。比如一个顶端朝上的圆锥体,表示北方有大风吹来,单独一个鼓,表示风会从相反的方向连续不断的吹来。这些圆锥体或者鼓悬挂在码头上,船只在几公里之外就能看到,然后决定是继续远航还是返回港口。

18612月,菲茨罗伊发布了第一份风暴预警,他观察到,大西洋上一个风暴将在英国海岸登陆,他的预测是对的。这次成功给菲茨罗伊开了一个好头。从那以后,气象局的工作改变了,之前气象局的主要工作是,分析历史记录和日志数据,现在需要对电报网传来的实时气象数据,进行认真而准确的分析,对风暴作出预警。这种转变的意义重大,气象数据的数量和传输速度变得非常重要。18618月,菲茨罗伊决定将他的风暴预警系统,从最初的50个应用,扩展到130个。同时,他不想浪费每天对天气数据的分析,于是决定把它们发送给报社,作为对第二天天气的预测。

186181日,《泰晤士报》刊登了一条不起眼的通知,上面写着未来两天的天气情况:北部地区轻微的偏西风晴,西部地区轻微的偏南风晴,南部地区较强的偏西风晴。这条通知,标志着全球第一份官方天气预报诞生了。

风暴预警最初是为了保护船员,但菲茨罗伊的公开预报,却为普罗大众打开了气象学的大门。六家报纸持续刊登菲茨罗伊的天气预报,大受读者欢迎。从计划出差的商人,到准备去海边度假的游客,大家都急切的关心着报纸上的天气预报。如果是个晴朗的天气,就可以不用带雨伞,心满意足地出门了。甚至连女王的使者都会登门拜访,为的只是向菲茨罗伊打听一下明天的天气,为女王乘船出游做准备。

菲茨罗伊从事的天气研究工作,终于赢得了声誉,气象局的预算也增加了,他变成了一个具有崇高使命的部门。菲茨罗伊雇佣了越来越多的员工。然而从此天气预报的事业就一帆风顺了吗?菲茨罗伊很快就感受到了压力重重。

第一重压力来源于宗教。当时大多数欧洲人相信,天气是由上帝支配的。很多城镇有着在教堂塔顶堆放武器的传统,人们认为上帝不会在这种地方失火,但是教堂遭受雷击的事件时常发生。比如在意大利,一座存放900多吨火药的教堂塔顶遭遇雷击,3000多人因此而丧生。基督徒们一直没办法解释,为什么上帝总是攻击,彰显上帝荣耀的教堂塔尖,而不去攻击矮小的酒馆或其他罪恶巢穴。直到富兰克林的风筝实验和避雷针发明后,人们才明白了,为什么高处的物体容易受到雷击,也找到了有效防范雷击的方法。直到1960年,英国主教仍然会命令牧师们,在收获季,祈祷干燥晴朗的好天气。

菲茨罗伊本人也是一个虔诚的基督徒,他对圣经保持着一种极端刻板而保守的解读,甚至因为无法接受进化论而和达尔文交恶。然而,气象工作需要创新、探索和实验,这让他陷入了深深的自我矛盾。他日复一日地处理着涌入办公室的数据,每到周日又会去教堂祈祷风调雨顺的天气。菲茨罗伊承受的第一重压力,主要来自于自己内心的矛盾。

第二重压力在于天气预报,有时候是不可靠的。即使在今天,拥有气象卫星的实时监测和高速运算的计算机的辅助,对一些天气突变也无法准确预测,更何况100多年前,仅仅依靠简单设备和人工统计大量数据呢。如果菲茨罗伊的天气预报预测准确,人们就会把他看作靠谱的科学家,天气预报要是失误了,人们就把菲茨罗伊当成了神棍。菲茨罗伊得到的评价,完全取决于当天的天气和评论者的心情。菲茨罗伊很在意这些评价,为了证明自己,他工作的更努力了。菲茨罗伊承认判断结果会出现错误,他强调解读过程的重要性,但人们只想要有确定性的结果,可是菲茨罗伊没有确定性,这让他陷入了神经错乱。

第三重压力在于,菲茨罗伊的天气预报主要依靠经验判断,缺乏理论支持。1862-1863年的冬天,对气象局来说非常艰难。外界对于风暴预警的新鲜感慢慢淡化,开始质疑气象局的工作。最让气象学家感到困扰的是,菲茨罗伊的方法,或者说他根本没有方法,他没办法说清楚预报形成的原理是什么。这个国家有持有各种理论的气象学家,月球影响论者、反气旋论者、天体气象学家和气旋论者,每一种理论都没有可靠的方法来验证,大家谁都说服不了谁。人们可以自由选择他们中意的观点,菲茨罗伊游离在其中,他认同很多观点,但对于自己的方法却含糊不清。菲茨罗伊找不到系统的理论支持,只能集中精力来处理天气预报的实际运行。

在这几年里,气象部投入的资金越来越多,对于菲茨罗伊来说,风暴预警拯救的生命,让国家得到了足够的回报,但很多人对这个结果越来越不满意。1854年,气象局成立之初的使命是绘制封图,帮助英国商船在大洋上加速航行,为国家带来净利润。现在封图绘制的工作没有进展,发出的警报却越来越多。一些议员对菲茨罗伊提出质疑和不满,说他的气象学游戏不过是在玩弄上帝。这种说法让菲茨罗伊不知所措。《泰晤士报》等媒体发文讽刺菲茨罗伊的项目,声称最好的天气预报,是大自然中古老的迹象,月亮的光环、毛驴的嘶鸣、鸭子的叫声。

菲茨罗伊工作初期的乐观精神消失了。1864年秋天,贸易委员会削减了他的预算,原本就缺乏信息,菲茨罗伊只能根据更少的数据发布预报,批评的声音让他精疲力尽。菲茨罗伊不再是那个精神抖擞的老船长,她的身体大不如前,面容憔悴,眼神呆滞,头发全部脱落。1865年,不堪压力的菲茨罗伊,平静的选择了自杀,给自己的半生、心血、研究和生命画上了悲剧的结尾。

菲茨罗伊在天气研究上所做出的贡献,在他死后被重新评价,并得到合理的评断。英国的天气预报系统在中断了13年后,终于再次运转起来。对于曾经目睹船员被飓风刮进海中的菲茨罗伊来说,天气研究不只是收集数据,它是一种催人奋进的力量。他拼尽全力想要预知天气的变化,不仅是为了水手或渔民,更是为了每一个会受到天气影响的人。

到这里,本书主要内容就为你讲完了。在气象科学的早期开拓历史中,有为天气记录建立规范的开拓者蒲福、霍华德,有乘坐热气球直达万米高空的勇士格莱舍,也有将气象预报视为使命的菲茨罗伊。他们在混沌中寻找秩序,在迷雾中探寻真理,帮助航海家赢得与风暴的搏斗,却因为超前于时代而无法被世人完全接受。正如美国诗人艾米莉·狄金森所说,真理的光只能慢慢的投射,否则人人都会变瞎。新科学的崛起之路总是崎岖,而时间会给出正确的答案。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微信收款码   微信收款码

很赞哦! (0)

发表评论

本栏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