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人文人文
《明夷待访录》于黑暗时局中寄寓民主启蒙的政论先声
铛铛铃2025-09-11【人文】588人已围观
简介
今天要介绍的这本书叫做《明夷待访录》,是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之一的黄宗羲的名著,也是中国历史上不可多得的政治哲学著作。
为什么说它不可多得呢?首先,它的诞生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发生的事情。中国古代的政论书籍大多成书在东汉以前,在经、史、子、集的四部分类法当中归入子部,像《孟子》《荀子》这些书啊,都是如此。随着历史的推进,汉以后的专制王权步步高涨,评论政治的空间是越来越小了,到了明清,议政几乎已经不可能了。其次呢,本书对近代中国的政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清末的时候,维新派的梁启超在鼓吹变法的时候,就曾经印发此书,孙中山和革命党也曾用此书推动革命。
我们常说知人论事,《明夷待访录》这本书横空出世,自然有它的道理,这就与黄宗羲所处的独特时代有关了。黄宗羲是浙江余姚人,世称梨洲先生,他生于明万历年间,清康熙年间去世,去世的时候呢,已经是85岁高龄。从1610年到1695年,他的一生几乎贯穿了整个17世纪。这个17世纪是一个剧烈变动的时代,黄宗羲一生经历了明末党争、李自成起义、清军入关等重要历史节点。他性格刚烈,前半生始终为国难奔走,清军入关之后,他一直率军抗清,直到确认复明无望,他才回乡著书立说,一生没有当过清王朝的官。退居田园之后呢,黄宗羲著书近2000万字,涉猎广泛,堪称是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到了晚年,黄宗羲对弟子说:“我死之后不要给我置办棺材,我身遭国变,不求不朽,只求速朽啊。”那一代的知识分子,觉得国家在自己手里亡了,内心非常痛苦。黄宗羲写作《明夷待访录》,就是对明代的政治制度,甚至整个传统帝制时代的政治思路,做出全面反思,希望由此回复上古中国的理想社会。当时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另一位顾炎武在看了这本书之后呢,对黄宗羲佩服至极,他愧然而叹说:“这本书啊,他读之再三,才明白,原来天下并非无人要整理凋敝的政治局面,重新回到夏商周三代的理想状态还是有希望的。”
那么《明夷待访录》这本书到底有什么独特之处,让顾炎武如此兴奋呢?这就要提到这本书的观点了。《明夷待访录》在学理上否定君主专制,还提出了一个新的制度构想,一种近似于二权分立的现代政治思想,这在当时不可不说是惊世骇俗。下面呢,我们就来一起看一看这本书到底讲了些什么。
先来看一看这本书的标题啊,所谓“明夷”,光明的“明”,匪夷所思的“夷”,“明夷”这两个字出自《周易》的第36卦。“夷”的意思是伤害,“明夷”就是说光明受到了损害。“明夷卦”的卦辞说“明夷利坚贞”,这是说君子即便处在艰难困苦的环境当中,也应该坚守正道。所以《明夷待访录》意思就是说,一个身处困境,但是仍然坚持正道的君子,等待来访的记录。那么问题来了,黄宗羲是在等待谁的来访呢?这一点,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的题词当中有解释。黄宗羲读到过一本书,叫做《恒运论书》,上边有一套理论,认为历史是12个阶段,叫做12个运程,这12个运城循环往复,用它就可以知晓过去、未来。那么根据这种学说,20年之后,时代又将进入一个盛世。黄宗羲相信了这套理论,为此他用了一年的时间,到康熙元年的时候,完成了《明夷待访录》这本书。而能够带领国家走向兴盛的那个人,就是他要等待的人。这个人是不是清朝君主不重要,是不是取代清朝的后来人也不重要,重要的是它能够让国家由乱入治。
那么在黄宗羲看来,怎么样才能够让国家由乱入治呢?啊,这就需要深入《明夷待访录》这本书了。本书共13个主题,其中建都、方阵、兵制等主题主要针对明代弊政,今日看来仅有史料价值已不足论啊。但是呢,《原君》《原臣》《原法》《置相》《学校》五大主题,具有超越时代的恒久价值。这五篇文章是黄宗羲政治思想当中的精华,可将这五篇的思想概括为两个关键短语,一是否定君主专制,二是限制政治权力。
先来看一下黄宗羲对君主专制的否定。所谓《原君》,字面上的意思就是探索君主的本质。在黄宗羲看来,君主的本质是服务者,其存在的意义呢,是为天下兴利除害。而后来的君主啊,把天下的利益都给了自己,而把害都推给了别人,以至于把天下看成了自己的私人财产,传给子子孙孙。故而黄宗羲在《原君》当中说:“天下之大害啊,无非是君主。”原来呢,没有君主的时候,每个人还能够维护自己的私利,而现在有了君主,凌驾在众人之上,连个人的私利都保不住了。所以黄宗羲说“要以天下为,君为客”,承接孟子“民贵君轻”的政治理念。
那么要怎么样做才能够让“民贵君轻”呢?这就要靠立法了。黄宗羲在《原法》当中,提出了一个相当重要的问题,法的合法性问题啊。以天下人为目的的做法即是合法的法,以君主个人为目的的法,即是非法之法。他也认为,好的制度要优先于好的人才,有好的制度体系,人才才有用武之地,即“有治法而后有治人”。但是如果制度腐坏,即便是有好的人才,也难以大展拳脚。这个观点当中啊,隐然可见现代法治观念端倪。
但是为什么“天下为主,君为客”具有天然的合理性?中国没有发源于基督教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思想,没办法从宗教层面为“天下为主、君为客”提供最终依据。但是呢,在儒学体系当中,却是有着人格平等的预设,即“人皆可以为尧舜”。既然众人在人格上平等,让多数人为少数人的私利服务,这就是天然的不合理。中国帝制时代的统治者们也深知这一点,除了汉朝之外,统治者很少打出“君权神授”的幌子,因为神在中国古代社会并不具有权威。所以呢,统治者和儒生们想出了“家国同构”的法子啊。在古代社会当中,忠孝可以说是一回事,比如说汉代选举官员,有一个办法叫做“举孝廉”,只要你孝行文明乡礼,就可以入朝为官。对待君主呢,要和对待父母一样,君主是君父,而自己是臣子,这就是所谓的“移孝于忠”。黄宗羲用“气论”打破了一孝于忠的传统政治秩序,他在《原臣》当中说,君臣关系与父子关系绝对不是一回事。父子一妻子分,父之身而为身,也就是说,父亲和儿子是同一的关系,天经地义。但是君主和臣下的关系,是为了治理天下才产生的,并不存在相互联系的气。如果我没有治理天下的责任,那么君主对于我来说就是陌路人。如果我出仕做官,不把治理天下当做自己的职责,那就是君主的仆人和婢女。那如果说把天下当作自己的职责,那就是君主的老师、朋友,这样的才能够叫做臣。简而言之,君臣不似父子,不存在天然的联系,君臣之间只存在同事关系啊。即便君比臣的位置高,也不过就是一个领导啊,并不拥有超然于整个政治架构之上的权力和地位。所以说,黄宗羲在《原臣》当中说:“天下之大,非一人所能治,而分治以群工。”那意思就是说,群臣都是天下的服务者,只不过分工有所不同。另外呢,“臣之与君,名异而实同”,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臣下和君主,虽然说这名称不相同,可是本质它是一样的。将君主纳入政治架构之内,并从社会分工角度来谈君臣关系,黄宗羲是中国历史的第一人。单凭这一思想,黄宗羲就足以成为17世纪中国的代表人物。那个时候他还没有听说过总统这个词儿啊,如果有的话,他可能不介意把君主这个词替换一下。
好了,刚才讲的是黄宗羲对君主制度的拆解,但是呢,黄宗羲并不只懂得破坏,他也提出了一系列极有创建的建构性理论,这就说到了我们的第二个关键短语,限制政治权力。如何限制政治权力,首先是“置相”,恢复行政机构内部的分权与制衡。所谓相权,也就是管理政府的权力,黄宗羲认为,明代政治腐坏,是从朱元璋罢免丞相的时候开始的。朱元璋罢免丞相之后,自领六部,直接管理政府,所谓内阁,实际上不过是一个秘书机构。所以说呢,在宰相废除之后,君权就变得毫无顾忌了,进而认为“百官之设,所以事我”,也就是说百官呢,他只是为了服务君主一个人才设置的。虽然说这一条议论,主要还是针对明代政治的诸多弊端,黄宗羲想要恢复的并非是一般的丞相,而是与君主拥有平等地位的丞相。黄宗羲说,夏商周三代,凡是天下大治的时候,当时的君相关系是非常平等的,“臣败君必达败”,那也就是说,君臣之间礼节一致。秦汉以后不再讲究这些礼仪,但是在丞相进谏的时候,如果说天子坐着也要起身,如果天子坐在车里啊,还要下车。换句话说,如果说黄宗羲话语体系当中的君主相当于总统,那么宰相就相当于副总统或者是国务卿,这样呢,就有了必不可少的内部制衡。为此他用了两个例子,一个是伊尹流放太甲,说的是商朝的重臣呐,伊尹流放了胡作非为的商王太甲,另一个呢,是周公摄政,说的是周武王死后,成王年幼无法亲政,武王的弟弟周公只好出面摄政。黄宗羲举这两个例子是为了说明,如果君权有缺失,或者还不够资格承担责任,那么宰相就可以摄位。
当然了,只有这种内部制衡还远远不够,黄宗羲的思想精华在于政治权力的外部制衡,可以称之为二权分立思想,也就是行政权和监督权分开。政府掌握行政权,那么谁来掌握监督权呢?黄宗羲给出了他自己的答案,学校。在黄宗羲看来,学校不仅是一个培养人才的机构,也是一个议政机构。春秋时曾有乡校,也就是地方上的学校,乡校呢,也是议政场所,这才有子产不毁乡校的故事流传。哎,这个故事说的是春秋时候啊,郑国的执政子产,愿意保留学校作为公共议政的场所。但是呢,春秋时的乡,与黄宗羲设想当中的学校有巨大的区别,乡校只是政府执政时候的一个消息来源,可以参考,也可以不参考。可是呢,黄宗羲设想的学校则是一个权力机构,通过学校要让“天子之所事,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意思大致就是君主所认可的未必就是对的,君主不认可的也未必他就错了。这样一来啊,君主就不敢默认自己的想法无比正确,而是要把是非对错拿到学校来检验。简而言之,行政机构需要提供解决政务的方案,至于是否实施,则需要由学校来决定。郡县有郡县的学校,中央也有太学,如此一来,就建立起了全面系统的政治权力监督体制。
那么在学校当中,该让什么人来主持公义呢?黄宗羲认为,无论是平民还是退休的宰相,都可以担任主持,不必拘泥于这个人是否当过官。如果这个人行为不端,有碍公正,那么学校的学生可以要求撤换他。学校的学官,也就是校长,不可由上级指派,要在地方上公议,选择一名德高望重的儒者来主持。老师呢,也要由学官来进行选拔,行政机构不得染指国家的最高学府。学官啊,也就是太学的祭酒,也要通过推选的方式,请当世的大儒来担任,而且啊,这个推选出的太学祭酒地位与宰相相当。每月初一,君主都需要带领百官去太学听课,面对祭酒,君主也要行弟子之礼。君主在政治上如有缺失,祭酒可以直言不讳。太子年满15也要进入太学学习。至于政府官员的选拔,毫无疑问也来自于学校。黄宗羲设想当中的学校掌握了教育权、监督权,甚至一定程度上的正式决定权。至于立法权的掌控机构,黄宗羲虽未明言,不过推想起来也应当是太学和地方学校。如此一来,学校成为了与政府相抗衡的机构,甚至可以稳压政府一头,因为官僚体系只掌握行政权,或许也掌握一定的司法权,可是司法的最高解释权恐怕还是在太学。黄宗羲设想当中的学校,与现代民主国家的议会有着很多相似之处,议会同样拥有立法权、重大政事的决定权,也拥有对政府部门的监督权。所以在清末的改革,还有走向共和的尝试当中,黄宗羲的理念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本土思想。当时鼓噪政治变革的思想家梁启超甚至也说:“我自己的政治运动,受《明夷待访录》这本书的影响最早且最深。”
好了,到这里可以对全书的主要内容做一个总结了。如果说从政治哲学发展史的角度来看,在中国有史可循的几千年时间当中,黄宗羲堪称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虽然黄宗羲的政治思想,主要承接孟子的“民贵君轻”的观念,但是他的创新成分,远大于历代其他的思想家。孟子警惕君权,黄宗羲直接否定了专制君权。在黄宗羲之前,中国历史上也有否定君权的思想家,比如说汉末王充、魏晋鲍敬言、晚唐无能子,但是真正提出了一整套君主专制替代方案的,只有黄宗羲一人而已。
虽然黄宗羲在传统中国的思想世界里,有着如此傲人的地位,但是他的思想依然与现代的民主观念,有着相当的距离。这种距离主要体现在这两个方面。首先,黄宗羲虽然反对君主专制,甚至也在一定程度上反对君主政体,但是似乎并不反对君主世袭。如果说从现代视角来看,黄宗羲设想当中的君主,相当于一位世袭的总统,对于这位世袭总统的废立,也没有提出明确的方案。虽然宰相可以摄政,但是终究只是代为摄政,可以说黄宗羲还是没有突破君主政体。其次呢,黄宗羲虽然反对君主专制,但是却主张文化专制。他认为佛教和道教都没有存在的必要,无论是在城内还是在乡间的寺庙道观,都要改造成为学校,他们的产业都该归学校所有,用以资助贫困的学生。在《明夷待访录》里面,他把佛教与巫术等同,认为佛教欲知福祸,在民间大行其道,实在是劳民伤财的一种迷信。同时呢,他也认为,当时由西方传入的天主教,也是与佛教一样的货色。这样一来呢,除了儒学之外,这个国家不需要有其他学说。至于儒家学说内部呢,也需要一套类似于书报检查的办法,淘汰掉不值得留存传播的东西,以至于凡是没有章法的古文,没有心得的语录,无异于实用的奏议,无补于史学的叙事,一律不准刊刻流传,而已经刊刻的要全部追回烧毁。虽然说黄宗羲这样做,是为了扭转晚明士大夫空谈误国、相互吹捧的风气,但是这一点呢,也成为了黄宗羲的致命伤。
我们放宽历史的视野就会看到,虽然后世有人把黄宗羲说成是中国的卢梭,认为他的民权思想,可以与同时代的英国思想家洛克相提并论,而且还比卢梭早出现了100年。但是,如果这个世界真的按照黄宗羲规划的那样,就会成为一个儒家思想唯我独尊的体制,那这个社会会是什么样子呢?黄宗羲笔下的那些民权又能够实现几分呢?这一点历史没有给出答案,但是今天的人们无疑已经有了答案了。
好,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就为你解读到这里,听书笔记在音频下方,我们明天见。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很赞哦!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