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人文人文

《孟子》阐释仁政理想与人性本善的儒家经典要义

铛铛铃2025-09-11人文664人已围观

简介

今天要介绍的这本书,是先秦思想经典、儒家四书之一的《孟子》。

这本书是一本语录体散文集,汇编了孟子的言论,一共有35000多字。

书中的核心人物——孟子,原来的名字叫孟轲。他比孔子晚生了100来年,但是继承了孔子的学说,力图将儒家的政治理念推行于天下。为此,他周游列国,向君主们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

孟子生前当过齐宣王的卿相,是齐国的高级官僚,仕途比孔子要顺利得多。他周游列国,跟从的车子有数十辆,从者多达数百人,排场比孔子出游的时候高得多。

历史给孟子有个定位,那就是儒家的亚圣。亚圣就是仅次于孔子的圣人。

为什么孟子能叫亚圣呢?这是因为啊,儒家思想是道德理想主义。如果说孔子是道德理想国的缔造者,他搭建了道德理想国的框架,那么孟子的功绩,就是把这个道德理想国装修得更加富丽堂皇。

那孟子都做了些什么呢?这就要深入《孟子》这本书了。《孟子》这本书包括七篇文章,主要记录了孟子与各种人的对话。这其中有战国时候各国君主,他们向孟子询问治国之道;有其他学派的弟子,他们和孟子辩论对政治的基本看法;当然了,还有孟子自己的弟子向他问学。

书中的辩论非常犀利,逻辑也非常严密。而且啊,孟子还经常使用寓言故事,“缘木求鱼”“50步笑百步”,这样的故事都是出自《孟子》。

这些对话中体现的思想,可以用三个关键词来概括:一是性善,二是仁政,三是治乱。

我们先来看第一个关键词“性善”。简单点说就是人性本善。性善论是孟子一切思想的基础。事实上啊,孟子的整个思想,都是由人性善这个心理前提直接推导出来的。

那什么是善呢?善就是把好大而化之的说法。孟子说:“可欲之谓善”“心之所同然者为善”。结合起来说呢,就是如果有一种价值是值得大家追求的,大家也都想去追求,那这种价值就是善。

那这种善从哪里来呢?孟子认为,善是从人的本性里出来的。他有一个著名的四端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也就是说啊,人有同情心、羞耻心,做事的时候会慷慨地照顾别人,也有明辨是非的本能,这就是仁义礼智的源头。人性本身既然包含了这四个善的源头,所以人人皆可以为尧舜。也就是说呢,每个人都有成为圣人的可能。可以说孟子主张道德面前人人平等,大家呀,在这一点上起点相同。

那既然孟子说善是人的本质,那为什么从古至今,都有人做出猪狗不如的恶事呢?那孟子就解释道啊,人性本身是向善的,但是外在的环境会带坏你,让你作恶。要从向善转向真正的行善,依靠本能是不够的,你要对善有相当的自觉,才能主动控制自己的行为。再打个比方,就像有一个小孩做了好事,但是呢,连自己可能都没意识到。当他长大成年再要做好事,肯定是出于自己清晰的判断了。

那要做到这一点,孟子主张从两个方面发力。一是纯化外在的社会风气,这可以缩减社会给人作恶的空间,不过要依赖先知先觉者的教化。孟子认为,有先知先觉的人比别人更能洞察世界,比其他人总是快半拍。孟子自我定位是先知先觉者,他这样的人有教化天下的责任。不过呢,先知先觉者并不多,要改变社会风气谈何容易。所以更重要、更普遍的方法是,让每个人持续提高自己的修养,抵制外在的侵蚀。

提高修养的方式有三个做法:养心、养性,还有养气。

先说养心,孟子认为啊,养心最好的办法就是寡欲,也就是削减自己的欲望。欲望少了,精力就腾出来了,就有足够的时间思考自己的本性了,这就是养性。孟子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养其性,所以事天也。”这算是养性的要点了。那翻译成今天的话呀,就是要花尽心思思索自己的天性。有了这种自觉,一个人就能控制自己的行为,就能主动行善。

那再进一步就是养气了。孟子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养气的过程就是把理性凝聚为意志的过程。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就是把你思考过后认为对的好的东西,变成你的信仰来支撑你的行动。浩然之气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大中至正、舍我其谁的气概。

到这里,修养的三个方面就说完了。只要把养心、养性、养气坚持下来,就能让自己成为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

大丈夫是孟子提出的一种理想人格。那这个理想的人格是什么样子呢?孟子啊,给出了一个著名的定义,那就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大丈夫就得有大担当,要能在艰难困苦中不断砥砺意志,扩大能力,让自己能够搞定原先做不到的事情。极端的情况下甚至可以舍生取义。这种大担当不是判断形势利弊后的选择,而是从自己的人性中主动生发出来的东西,很有感染力。

那既然大丈夫行动的源头出自他们自己,那他面对既有秩序的时候,就少不了一种藐视的心态。这一点孔子和孟子的区别就特别大。孔子心目中的君子,还要为大人,在贵族等级制面前,还得表现得毕恭毕敬。但是到了孟子这里啊,他就直接说:“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就是说呀,面对地位高的人,先不要被他的地位震慑了。所以他面对梁惠王、齐宣王的时候,说话那是一点都不客气,一直反问到这些诸侯不得不避开他的锋芒,顾左右而言他。

简而言之呢,孔子谨守等级制的周礼,所以君子本质上具有顺从人格,顺从什么呀,顺从礼仪。孔子希望从心所欲不逾矩,这个不会逾越的规矩就是礼。而孟子生于礼完全崩坏的战国时代,他已经无意于恢复周礼了,他更强调的是大丈夫一般的独立人格。

好,到这里呢,孟子的性善就介绍完了。大体上来看,孟子认为善是人的本性,但是需要修养操持,才能做到知善行善。这种修行最终的目标,是要让自己成为一个人格独立的大丈夫。什么是大丈夫呢,就是你做事的原则发自内心,而不是随着外部的规则沉沉浮浮。

那接下来呢,我们再来看看《孟子》一书的第二个关键词“仁政”。

什么是仁政?从人的心理出发,孟子先提出了一个不忍人之心的概念。不忍人之心,其实呢,就是恻隐心,它是天生的,是一种同理心。仁政的根源就在于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所以呢,政治家才会怜悯百姓,才会“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也就是对待老百姓的长辈,像是对待自己的父亲;对待老百姓的孩子,就像是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那政治家这么做就是广施仁德,就是推行仁政了。

仁政思想的宗旨是民贵。孟子有一句名言:“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把这个民贵、这个宗旨啊,贯穿于仁政的方方面面。

从经济上来看,民贵是把百姓生活的富足放在了第一位。孟子说:“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意思呢,就是老百姓只有有了产业,生活安稳,才能培育道德和秩序感,否则仅仅为了生存,肯定什么都敢乱来。所以呢,孟子觉得,高明的君主必须让老百姓“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也就是说呢,一个家庭能养得起老人,能娶妻生子,平安的年岁不会挨饿,遇到灾荒也不至于横死。那只有这样,老百姓才会跟从君王。

那要如何做才能让老百姓富起来呢?孟子的措施啊,大概有如下两条。一是重视民生,其中包括恢复井田制。井田制是儒家理念里一个理想的制度,孟子想象出这套制度运转良好的样子。他说:“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这是要分田地,保障生产,实现基本温饱。二就是轻徭薄赋,重视收入分配。这一点继承的是孔子“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思想。这个“均”字啊,并非是现在人理解的平均的意思,而是均衡。宋代的朱熹对“均”的解释是最贴近孟子的,他认为“均”就是各得其分。为什么呢?因为只要是儒家,没有不主张等级制的。那在等级制下面,经济分配就不可能平均,只能是均衡。所以孟子主张轻徭薄赋,意思是税赋不能太高,但也不能太低,或者不收税。

从政治上看,民贵是重视民意。孟子认为,民心向背是政权兴废的标准。孟子说:“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古代的暴君之所以亡国,就是丢掉了民心。所以呢,孟子一再劝诸侯,要根据民意来做判断。有一次啊,齐宣王就问孟子,那怎么判断一个人是贤才啊。孟子就说,如果大王身边的近臣说这个人不错,不做准;大臣们都说他好也不够;只有民众都说这个人好,考察后发现确实如此,才可以提拔。

从军事上看,孟子反对军事屠戮,主张不嗜杀人。道理很简单,如果天天打仗,生灵涂炭,人命当然就不值钱,那就不是民贵,而是民贱了。

说到这里啊,你就会发现,孟子的仁政思想本质上是一种民本思想。这是孟子一个了不起的创建。孟子之前统治的合法性主要是来自于天,孟子用民意替代了天意,这就是所谓的“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也就是天意本身就是民意,民意成了统治合法性的新来源。孟子将这种民本思想提升到了一个非常的高度,他甚至认为,政府有绝对的义务养民安国,但人民无绝对的义务服从政府。只要政府失职,那老百姓也没必要服从他。

那说完了仁政,接下来呢,我们来讲讲孟子的历史观,也就是我说的第三个关键词“治乱”。

在这里,需要深入比较孔孟二人对历史的不同态度,才能深入理解孟子的观念。

我们先来看孔子,孔子的理想是恢复周代全盛时候的秩序,他不愿直说周武王是以武力夺取天下的。但孟子却急于要天下实现大一统。梁襄王问天下如何才能平静下来,孟子说:“要定于一。”就是要统一天下。孟子多次提到汤武,称赞周武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不仅如此,孟子既希望来统一天下的,也不是周王室,而是新王。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微信收款码   微信收款码

很赞哦! (0)

发表评论

本栏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