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历史历史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溯隋唐制度源流,探华夏政体演进脉络

铛铛铃2025-09-11历史256人已围观

简介

今天为您解读的这本书,叫做《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

隋唐两代是中国古代的高峰。西方人常说啊,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伟大的罗马尚且如此,处于盛世的隋唐又是怎样诞生的呢?相信读了这本名字有点绕口的书,大家就会明白。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是文史大家陈寅恪的纲鼎之作。整本书分析了隋唐两代王朝制度的来源,直到今天,依然是人们认识隋唐两代历史的重要门径。书中的研究方法,也奠定了早期中国古代史研究的基调和模式,成为了后来许多著名学者的范本。

这本书的作者陈寅恪出身名门,祖父陈宝箴是湖南巡抚,父亲陈三立是晚清诗坛领袖。他自己也是博学多闻,曾游学多国,通晓十余种语言。民国初年,陈寅恪任教清华大学,是国学院四大导师之一。他的身世和文化品格,也是前几年的媒体热点之一。

北大历史教授张帆曾经说过:“历史研究有点像官员断案。”换句话说,历史研究其实和推理小说相似,都是根据零散的线索来还原本来面貌。《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就是这种研究方法的经典之作。

我们知道啊,隋唐两代之前,中国历史处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经历曹魏和西晋的短暂统一后,随着五胡乱华,北方先后出现了十多个政权。而统一北方的北魏,后来又分裂为东魏、西魏,东魏、西魏呢,又分别让位给北齐和北周。在南方,南朝的宋替代了原先的东晋,与北方对峙,后来又相继出现了齐、梁和陈三个王朝。24史中记载,这段时代的正史多达14部。然而,走出这段复杂的历史分裂期之后,出现在人们眼中的,是一个繁盛而强大的隋唐帝国。究竟是什么,让隋唐在文化、经济、军事等方面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接下来,我们将打开《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一起解读高度发达的隋唐制度是怎么从魏晋南北朝发展而来。

我们常说,隋唐是我国古代社会的鼎盛时代,灿烂辉煌的隋唐文化辐射东亚,影响至今。那么,这些大放异彩的礼乐制度是怎样诞生的呢?

我们都知道,中国历史上有过一段五胡乱华时期,北方汉人世家大族为了躲避战乱,举家南渡,在南方重建政权。占据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文化上比较落后,虽然也有一些汉化改革,但由于力度太小,加上政局动荡,成效都不大。直到北魏孝文帝时期,全面推行汉化,局面才彻底改观。孝文帝经过一番努力,在北魏朝廷中确立了汉人礼乐、官职和法律的地位。后来北魏分裂,北方陷入战乱,分裂的政权没必要去改动这些行之有效的制度,于是它们被各个政权沿用,最终也被隋唐两代继承。从隋唐制度的六大类别来看,这一来源占比高达2/3以上。

陈寅恪在简单说完隋唐制度主要来自北魏和北齐后,几乎把所有的篇幅都拿来去说另外一件事,北魏的这次汉化,它的知识与方法并不源自中国北方,而是南朝的宋和齐。这是怎么回事呢?

东晋灭亡后,熟悉魏晋以来典章制度的南渡贵族家庭,有的又回到了北方。这种南渡又北归的现象,牵扯到不少南朝高层人士,他们在孝文帝改革时受到重用。这批人中的代表是王肃。陈寅恪认为他是北朝制度转变的枢纽。

那么王肃这样一个南方人,怎么就成了决定北朝制度的关键人物呢?“旧时王谢堂前燕”这句,你我可能都听说过,王肃就出自其中的王家——琅琊王氏。东晋时有个俗语叫“王与马共天下”,说的是呀,琅琊王氏和皇族司马氏共治天下。琅琊王氏不但在政治上左右朝局,在文化上也人才辈出。我们熟知的书圣王羲之,就是出自这一家。同时,王肃的母亲和夫人出自谢家——陈郡谢氏,这可是东晋南朝以来的一流贵族家庭。他们两家熟悉魏晋以来朝廷最核心的典章制度,并以此为家族秘籍,100多年出将入相,世代高官。但不幸的是,王肃的父亲和兄弟因为政治斗争被杀了,他被迫逃到北方。那一年,孝文帝把都城南迁到了洛阳,一个向北,一个向南,他们在洛阳相遇,贤才遇明主。王肃几乎倾其所有,用自己烂熟于心的魏晋制度改造北魏。

为什么王肃的加盟,会放大孝文帝改革的影响力呢?哎,我举一个具体的例子。陈寅恪在讲音乐制度时也提到过,太和15年前后,孝文帝连下了几道诏书,寻访熟悉音乐的人才。他确实也找到一些人,并且还找到了和王肃一样由南入北的贵族,但一拿出来,和南方正宗的华夏之音比,却差得很远。这时候王肃出现了,大家想一下,王肃何许人也啊?他从小就听这些东西长大。在王肃几岁时,他父亲、他外公就拿着家里传下来的礼乐、书籍,教他什么时间要安排多少人,站在什么位置,各自拿什么乐器、演奏哪段曲子。这些制度并不是所有世家大族都熟悉,但王家和谢家无疑是最了解的。

后来继承北魏制度的北齐,几乎全盘照搬北魏的做法,同样礼遇王肃这样的人物。比如我下面要说的这位,这个人的书里没怎么提,但大家可能都听过《颜氏家训》的作者颜之推。颜之推的祖先,是追随东晋皇室渡江的琅琊颜氏,后来他辗转到了北齐。北齐一看来了这样一个牛人,十分重视。颜之推的家族和其他由南入北的贵族一样,在政治、文化等方面,对北齐甚至之后的隋唐造成了深远的影响。比如唐太宗晚年重要的智囊团成员,给《汉书》作注的那位颜师古,就是颜之推的孙子。再往后数,大家都熟知的书法家颜真卿,就是颜之推的五世孙。

现在啊,逃离朝鲜的人被叫做逃北者,那么这些南北朝由南入北的贵族,书中称之为“北奔”,这个“奔”是奔跑的“奔”——北奔贵族传播制度的现象,在礼仪、刑律方面非常突出。后来很多参与隋朝制度设计的贵族,大多也是他们的后代。

这时候可能有人就会说了,陈寅恪怎么总是依据几个贵族的事迹,说哪个制度源自哪里呢?这和我们平时说的少数人无法决定历史不一样啊。可我们回过去看当时的情况,就会发现制度这个东西啊,当时还真是只能依赖少数几个人来决定。为了说清楚这个问题,在这本书正文第一段,陈寅恪引用《新唐书·礼乐》,阐述了一种现象,汉代以来,礼仪制度大多只是纸上空文,只有极少数专门负责管理的官员才熟悉,大部分官员和天下百姓都不清楚。陈寅恪选用这个作为全书开篇,为后面用贵族家庭来分析制度源流,做了铺垫。他认为,在六朝时代,通晓某种专门学问的人不多,专门掌握某一学问的家族,对制度或文化的传承来说,有时候是决定性的。研究制度的源流,很大程度上要分析这些家族的仕宦经历。

我们常用开放包容来形容隋唐帝国海纳百川的气度,其实啊,隋唐王朝财政制度的灵活多变,恰好能说明这种不拘一格的心态。陈寅恪认为,唐代的财政制度本来是和隋朝一样,沿用北朝的系统,没有多大改观。等到武则天时,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北朝原有的财政制度,已经不能适应大一统帝国的需要,朝廷就转而采用南朝制度。为了说明这一点,陈寅恪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唐代交租原本是用粮食,但到唐中期开始仿照梁陈的制度,折成布匹缴纳。南朝以来,由于商业发展迅速、经济活跃、交换能力强的布,在南方开始取代粮食,成为交租的标配。隋唐统一南北后,南朝旧地的这个惯例被维持下来。等到唐代中期,北方经济也达到相应水平,这时候,原本在南方成熟的这种财政制度,便被中央王朝采用。

有人可能会问了,北魏的制度来源是南朝的宋和齐,现在第二个来源是南朝的梁和陈,这不都是南朝吗?南朝每个朝代就那么几十年,还能有多大区别?哎,当然有区别,而且某些方面区别还不小。陈寅恪把北魏孝文帝改革称为一次制度大集结,这次改革中,保存在北方的魏晋制度,和北奔贵族带来的南朝前期制度,产生了一次系统的融合。在这之后,虽然北方制度还有小的变动,但主干变化不大,并被延续到北齐。我们知道啊,南朝有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孝文帝改革的时候呢,时间正好是南朝的齐朝,他吸收的是宋、齐两朝的制度。但在孝文帝改革同时,南方出现了一个十分有作为的雄主,他就是梁朝开国皇帝梁武帝。梁武帝是南朝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皇帝,他对南渡以来,南方继承的魏晋旧制度进行了较大变革,比如我们现在熟悉的中国古代官员分为九品18级的制度,就是他那时候定型的。隋唐制度第一个源流是孝文帝时期吸收的南朝前期制度,像我们刚才提到的刑律,陈寅恪就说“隋唐刑律承北齐、元祖北魏,其中江左因子虽多,只限于南朝前期”。那么第二个源流,也就是梁武帝改革后的南朝后期制度,算是独立于北魏体系的第二个浪潮。

另外,隋唐财政制度的一部分内容是,北魏吞并河西凉州,也就是今天的甘肃西部时,从地方上采纳过来的。书中是用“合籴法”的推广来说明隋唐财政制度中存在的凉州元素。“籴”是上面一个“入”字,下面一个“米”字,顾名思义是收购粮食的意思,也就是辖区内的人,要把多余的粮食卖给国家,作为储备用粮。在唐朝啊,政治中心长安和洛阳周围人口稠密,为缓解粮食紧张,唐朝通过运河从江淮地区运粮,但长距离运粮损耗很大。唐玄宗时期,把河堤制度在关中地区推广,不再从外地调粮,而是平时就从长安、洛阳附近收集粮食,作为储备用粮。这种原来在地方上的制度,由此变成了一种国家制度。

那我们来看第三个问题,唐朝为什么能征服如此辽阔的版图?唐朝军队依靠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军事制度?相信不少人都背诵过中学课文《木兰辞》,花木兰去军队报到之前,先做了一件事,买装备:“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一个战士怎么还要自己准备装备呢?作为一首北朝末年的民歌,《木兰辞》反映了北魏的情形。当时的士兵有专门的军籍,平时是农民,战时呢是战士,他们平时散在各处,一旦号角吹响,都要跨上战马,自备武器出征。所以《木兰辞》里说:“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他们天生就知道自己要上战场,这种军籍制度甚至成为了一种荣誉,是地位的象征。北魏后期在北方边境设置了六个军事重镇,替父从军的花木兰极有可能去的就是这里。六镇之中有一镇叫做武川镇,北周的实际建立者宇文泰、隋文帝杨坚的父亲杨忠、唐高祖李渊的爷爷李虎都出自这里。陈寅恪给他们取了个名字叫关陇集团。从周到隋,由隋到唐,政权的更迭完全在这个集团内部完成。

北魏分裂后,东魏和西魏分别被自己的权臣控制,此时的南方是南朝的萧梁。这三国之中,关陇集团、宇文泰控制的西魏实力最弱,不但人口最少、地盘最小,在正统问题上也处于劣势。高欢控制的东魏占了中原,乃是地理上的正统,南朝的萧梁专事衣冠礼乐,那是文化上的正统。此时,窝在800里秦川,天天吹西北风的关陇集团能拿出什么?三国时期蜀国最弱,但六出祁山,九伐中原,一直拿出最强势的姿态求生存,关陇集团的取胜之道也是如此。公元543年,西魏在洛阳外的邙山之战中惨败,痛定思痛的宇文泰,为了实现一统天下的宏图大业,把先前北魏兵农合一的制度做了一番改造,推广到西魏境内的所有民族,最终形成府兵制。此后啊,这种军事制度,成为了握在关陇集团手中的一把利剑,开疆拓土,所向披靡。3年后,西魏就在玉璧之战中扭转了北方的军事天平,11年后,西魏一举拿下长期被南朝控制的江陵,并夺取了巴蜀地区,为随后北方统一南方创造了战略优势。府兵制从产生到完善,直到形成北方统一南方的局面,只经历了短短的十余年。后来隋朝用这套军事制度最终统一南北,唐朝更是把它发挥到极致。

说到这里,我们稍微总结一下,从前面的介绍中我们可以看出,隋唐制度主要有三个主要来源。第一个来源是北朝的北魏和北齐,第二个来源是南朝的梁和陈,第三个来源是与隋唐政权一脉相承的西魏和北周。陈寅恪这本书的主要内容,也就是用这三个来源来分析礼仪、职官、刑律、音乐、财政、兵制等六种隋唐制度,从魏晋南北朝到隋唐发展过程中的源流和脉络,用三根线就串起了14部正史,这也是这本书的神奇之处。

以上就是我们对全书内容的介绍,下面我们来补充一些作品之外的故事,希望辅助你更好地理解它的风貌。

首先,这本书记录了陈寅恪治学思路的变化。陈寅恪曾在海外学习东方学十余年,1940年代之前,他发表的文章主要集中在西方汉学的热门领域,比如佛教史、突厥史、敦煌学等等。当抗日战争爆发后,他的研究方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937年,北平沦陷后,陈寅恪父亲陈三立有感于国事绝食而死,他本人呢,则随清华大学南迁到云南。短短几个月时间,他经历了国破家亡,又目睹了流民颠沛流离的惨状。南迁途中,藏书和手稿或毁于战火,或散佚丢失,加之西南交通阻绝,使得他逐渐脱离国际汉学界,很多新材料和新信息无法及时了解。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陈寅恪开始了他人生中第一次学术转型,而《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就是这次从东方学到中国古代史转型的第一部著作。陈寅恪说,必须一方面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一方面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就是他这一想法的体现。

第二,陈寅恪在写作该书有着深厚的情感寄托,为此,他特别提醒人们注意北魏制度中的凉州成分。西晋末年至16国时期,少数民族内迁之后,相当一部分没有南渡的世家大族,迁徙到了今天的甘肃西部。当时的凉州刺史张轨,在这一地区建立避难所,让百姓远离战乱,中原文化得以保存。后来北魏统一张氏政权,这些原本保存在河西地区的魏晋制度,又被北魏吸收,成为了隋唐制度渊源中的组成部分。陈寅恪说,保存在河西、凉州的文化,上承魏晋,下启隋唐,承前启后、继绝扶衰。这种评价,来自陈寅恪在抗战时对民族命运的信心。《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成书于1940年,当时中国大片国土被日军占领,民国政府被迫迁往西南。陈寅恪强调凉州的地位,是在提醒中国人,既然凉州一个角落能成为隋唐文明的源头,那么西南地区一样可以保存并延续中华文明。学术追求独立与自由,但并非高悬在真空之中,陈寅恪在时局中流露出的情感,也算是陈寅恪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忍不住的关怀吧。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这本书就为你解读到这儿,精华笔记在音频下方,我们明天见。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微信收款码   微信收款码

很赞哦! (0)

发表评论

本栏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