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人文人文

《孙子兵法》跨越时空的军事战略指南,开启智慧博弈之门

铛铛铃2025-09-11人文559人已围观

简介

今天为您解读的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经典军事名著《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原书只有6045字,但这本书可以说是字字珠玑。像“兵者,国之大事也”“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样的名句,几乎是人人都能够背得出来。领略过《孙子兵法》的这些精辟妙语,就不能够不谈一谈它的作者孙武。

那么,根据唐代一份史料的说法,孙武生活在春秋时期,曾祖父和祖父都靠战功起家,他们希望后人在军事上有一番作为。所以说呢,在孙武的名字里面有一个“武”字。孙武的父亲在齐国做到上卿,这算是高级别的官员,这让孙武有机会接触到齐国军事,也让他对军事产生了专注。

春秋时代战争频繁,294年间发生过战争384次,平均一年1.3次啊。这些战争都成了孙子军事思想的源头活水。当然,除了分析过往的战争之外,孙武也是实打实上过战场的人,有实战经验。特别是他与伍子胥一起率领3万吴军大破20万楚军,没过多久就攻入楚国都城,被后来的兵家盛赞:“只有孙武这样的人,才能够仅仅凭借3万军队就所向披靡。”可见孙武是一个理论与实践兼通的军事大家。

那么,《孙子兵法》这本书都讲了些什么呢?古今中外都有哪些人读过?它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在日新月异的现代战争中,《孙子兵法》还有用武之地吗?下面我先带你进入《孙子兵法》这本书,我们先来看一看其中的内容,之后再来回答书外的问题。

《孙子兵法》原书13篇,依次是计篇、作战篇、谋攻篇、形篇、势篇、虚实篇、军争篇等等等等。乍一听啊,让人有点晕菜啊。但是呢,归结起来,它们讲述的无非是四方面的内容,也就是作战、训练、后勤还有战法这些方面。

咱们先来看看第一个方面,也就是作战部分的内容。首先要澄清一点,很多人对《孙子兵法》有一个误解,以为这部兵书是教人用计以弱胜强,并不看重实力。其实不然,孙子主张在军事实力强于对方的前提下用计,反对实力不如对方还要和人家死磕。在他看来呢,实力才是作战的第一要义。在谋攻篇当中,他就特别强调了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这翻译成白话就是,兵力是对方的十倍最好啊,可以形成碾压;如果说兵力不如对方啊,别打为好。

除了军事实力这个必备硬件,那孙子还特别强调配套软件的作用,也就是平时训练和战时指挥。一个军队想要打赢,就要先检查一下自己的配套软件怎么样啊,这就包括将领是否有能力,法令是否能够得到执行,士兵是否强壮,战法是否熟练,赏罚是否分明。当然了,所有这些你都选“士”,那胜算就变大了。

嗯,等一下,呃,为什么说都选“士”的话,他还不能够说是胜券在握呢?这就要说到孙子在看待作战的时候特别广阔的视野了。他讨论作战没有局限于军事,还看到了经济、政治、外交与军事的密切关系。

经济上,综合国力决定作战的潜力。《孙子兵法》认为“称生胜”,这里的“称”包括国家面积多大、物产多少、人口多少。说白了,经济实力足够才玩得起,才能打赢啊。孙子呢,由此认识是现实使然。你看春秋五霸,齐、晋、秦、楚、吴都是经济强国。经济实力要强。

那么在政治上呢,孙子则强调了上下一心是作战取胜的前提。《孙子兵法》开篇一上来就强调:“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就是说呢,老百姓和国君要一条心,同仇敌忾啊。孙子呢,为什么要把这个“道”放在首位呢?这可能是受一个著名战例启发,那就是牧野之战。牧野之战是武王伐纣的战争,当时周武王逼近商朝首都,纣王出兵对抗,除了政府军,绝大部分是奴隶和战俘。这些人和纣王可不是一条心呐,没想保首都,只想保自己。于是呢,临阵倒戈,结果呀,纣王兵败如山倒。

当然,经济和政治还都是一个国家内部的问题,也是需要长期经营的东西。那么在一个国家之外,有哪些因素会影响作战呢?这就需要外交了。孙子认为,在外交上,孤立敌人是作战取胜的保障,而且这个外交有的时候还是取胜上上策。真要闹到刀兵相见,恐怕还不是最好的手段。春秋时期,大国强国依靠军事实力,加上外交的纵横捭阖,大棒加胡萝卜,那往往能够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就算是小国弱国,外交手段用好了,也能够得到同样的效果。公元前630年,郑国遭到秦晋联合进攻啊,随便来一个都吃不消啊,何况两个是一起来的。那么在这种情况之下呢,郑国依靠一个外交官,就是我们高中课本上提到的那个老臣烛之武,他凭着三寸不烂之舌,说服秦国退兵,瓦解了秦晋联盟。

当然,如果外交没成功,那就只好兵戎相见了。这个时候,天时地利这些自然条件,就成了短时间内足以影响作战结果的重要因素。《孙子兵法》开篇就指出了天和地的重要性,甚至排在将之前。不过呢,在春秋时期,天气之类的天时既不可测,更不可控,所以说呢,孙武没有展开论述。而对地利,孙子呢,就讲了很多。他不仅用了九地篇专门论述,在其他篇章啊,也是多次强调。古代战争受地理因素影响非常大,春秋时期有很多战例,这必然是给了孙子启发。比如说,公元前645年,秦国和晋国发生韩原之战,晋军误入沼泽地,战马陷入泥潭,不能动弹啊,结果呢,大败,连晋惠公都被俘虏啊,这就是一个不占地利的明证。

好了,到这里,《孙子兵法》在作战方面的内容就总结完了。孙子认为,作战的首要是军事实力,你得人多,还得有训练、有指挥,赏罚分明。当然,这些还不是决胜的唯一条件。在军事实力之外,作战的输赢还会受到一国的经济、政治、外交,还有战场的自然条件这些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都有利了啊,计谋诡诈才能够起到作用。孙子有两句话非常有名,一句是“兵者诡道也”,另一句是“兵以诈立”,玩心计,不让对方看穿你的心思,这只是作战考量的一小部分。

作战的考量说完了,接下来呢,就要介绍《孙子兵法》这本书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训练了。作战讲究战法是一门艺术,而训练讲究规矩是一门技术。打仗不要章法,训练要有规则。说到训练,大家印象最深的也许是那个著名典故“吴宫教战”啊。孙子为了严肃军纪,把吴王的爱姬给拖出去砍了。《孙子兵法》说到军事训练时特别强调军纪啊,只有这样才能够达到“治众如治寡”的境界。

除了普遍适用于所有人的严肃纪律,孙子在训练当中还特别强调练将和练兵。练将就是要提升将官统御士兵的能力,他认为将军是军队建设的灵魂,必须具备五大素质:智、信、仁、勇、严。在这里,孙子特别指出不合格将领有什么缺点,比如廉洁和爱民。廉洁和爱民一般被认为是好品质啊,在孙子那儿怎么就成了缺点了呢?那是因为孙子所说的爱民、廉洁和大家所理解的并不同。兵法中的廉洁是将领把主要心思放在追求廉洁的名声上,心思计较、视野变窄,会导致治军的能力和精力不足。爱民呢,则是指对士兵一味仁慈,置军纪于不顾,会导致慈不掌兵。西汉名将李广恰好有这两个缺点,所以屡战屡败,最终没能封侯拜相,还落得个自杀的下场。

说完了练将,我们再来看看练兵。孙子认为呢,这练兵啊,有两个方面,一是提高官兵的军事素质,二呢,是让士兵养成服从命令、听从指挥的习惯。军队训练有素,即使失去主帅,常常也能够立于不败之地。公元前589年,齐国和晋国发生鞌之战,晋国主帅郤克受重伤,无法继续指挥,但是晋军仍然取得大胜,就是因为晋国军队平时训练有素,规则划入了军人的基本行动,有没有主帅都能够协调自如啊。

讲完了作战和训练,《孙子兵法》的重要内容已经过半,接下来,我们再来看一看《孙子兵法》的第三个重点,也就是后勤。打仗前面打指挥,后面打粮草。《孙子兵法》非常强调后勤的重要性,他认为有三种情况军队会完蛋,一是没有装备,二是没有粮食,三是没有储备。孙子主张速决战,是为了适应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难以支撑旷日持久的局面。因此呢,《孙子兵法》提出对外征战的一个重要战略“因粮于敌”,也就是说呢,抢对方的粮食吃。古代打仗,粮食运输啊,实在不划算,运到目的地基本上只剩下40%,就是孙子所说的“十去其六”。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办法是直接在战区就地取粮,夺取敌人的粮食,这个做法性价比呢,是自己运粮的20倍。按照《孙子兵法》的说法,就是“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孙子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与伍子胥指挥吴军进攻楚国,就是“时而从之”,夺了楚军的粮食,再追击前进,势如破竹,把楚国首都拿下。

有矛就有盾,为了破解孙子的就地取粮的做法,后世想出了应对之策,也就是四个字“坚壁清野”。拿破仑进攻俄国都杀进莫斯科了啊,最终还是退败,就是因为俄军统帅库图佐夫实行了坚壁清野的政策,俄国人连自己房子都烧啊,没给法国人留下任何东西。而法军呢,又习惯了就地解决物资问题,最后法国军队不得不在寒冷和饥饿当中输掉了战争。

既然战争后勤永远是个棘手的问题,那么孙子就特别强调用有效的方法尽快结束战争。这样一来呢,就是第四点内容,也就是特战。所谓特战就是特殊战法,《孙子兵法》主要提出了两种特别战法,一是火攻,二是用间。历史上用火攻制胜的战例不少,仅三国时期就有著名的三场啊,曹操火烧袁绍粮草,孙刘火烧曹操战船,陆逊火烧刘备蜀军。《孙子兵法》专门把火攻拎出来啊,似乎是没啥稀奇,不见得有多高明。这样想啊,就错了,太低估孙子了。战史上火攻战力确实不少,但是春秋时期极少。既然如此,孙子为什么还这么突出和强调火攻呢?这里边儿啊,有一个惨痛教训,孙子有切肤之痛啊。他指挥吴军打败楚军,后来楚军反攻报仇大败吴军,用的就是火攻之法。此事在《左传》当中有所记载,比较简略。当时楚军用火攻,连孙子也没有想到,这刺激他对火攻产生了极大兴趣,并且呢,进行专门研究。

呃,至于用间,那就是刺探敌情,在春秋时期已经广泛使用,《孙子兵法》若视而不见,一定会被认为是瞎了眼。在战场上做到知彼,这一点在任何时候都不会过时。今天太空里飞行的各种监视卫星,其实呢,是间谍的变种。

说到这里,《孙子兵法》在作战、训练、后勤和战法上的特别之处,就基本介绍完毕了啊。你也许要问,《孙子兵法》在理论上来说,是否会有不足之处呢?可以说任何一套理论都会存在自己的缺陷。在西方,《战争论》是经典,但是呢,有很多人指出这部兵书存在不少缺点。在东方,《孙子兵法》虽然待遇好了很多,但是呢,它并非十全十美。这里代表性的说三点不足。

首先是孙子把军事和政治的关系本末倒置了。孙子看到政治的作用,但是对政治与军事关系的认识有偏差。在孙子看来,政治只需要在战争之前发挥上下一心的作用,不能干预战争进程,否则会坏事儿。且不说军事本来应当服务于政治,就算为了结束战争,尽快安抚新占领的地区,政治也应该在战争过程当中提上日程。孙子未能意识到这一点,结果吃了大亏。他全程参与指挥了吴楚之战,在军事上击破强楚,但政治上却没能安抚楚民,反而呢大肆抢掠新征服的地区,结果不到一年,吴军的军事胜利因为政治失策化为乌有。

《孙子兵法》的第二个弱点,孙子过分强调利。《孙子兵法》和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有相似之处,一方面,作者都是用书做敲门砖,想要求取统治者赏识和重用,另一方面,两本书都毫不掩饰功利目的。《孙子兵法》直言不讳地写道:“兵以诈立,以利动,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例子在全书出现了51次之多。孙子认为打赢了就胜过一切,为此呢,他主张掠粮,用暴力手段抢夺敌国粮食。《孙子兵法》中“掠”字至少出现了四次,如“侵略如火”“掠于饶野,三军足食”。在孙子看来,为了取得军事胜利,掠夺粮食,置民众于不顾,算不上什么。仅仅从军事角度看,从短期看确实如此,但是从全局看,从长远看不见得是好事,这暴露出孙子啊,有短视之嫌。

《孙子兵法》的第三个弱点是孙子重攻轻守。孙子非常崇尚进攻,尽管呢,也是谈到了守,但是呢,比起攻来微不足道。从《孙子兵法》的结构来看,全书以进攻为主线进行编排,从第一篇计篇到最后一篇用间篇,几乎全都是围绕着进攻在讲。从《孙子兵法》13篇的篇名上来看,谋攻和火攻都明确冠以攻字,却没有一篇冠之以守。从《孙子兵法》对攻守关系的具体论述来看,前者明显重于后者,强调攻则有余,守则不足。那么孙子是怎么论守的呢?在虚实篇里,他提到面对敌人进攻,他的对策是改变其进攻方向,这其实回避了守的具体问题。脑无所思,心无所备,第二次吴楚之战,面对秦楚联军的反攻,孙子自己就拿不出有效的防守办法。攻与守孰重孰轻、孰长孰短,不能一概而论,但是《孙子兵法》明显佯攻易守,是一个重要的缺憾。

尽管《孙子兵法》有不足,但这瑕不掩瑜,并不妨碍它拥有众多粉丝。这部兵书问世之后,最捧场的当然是带兵打仗的中国将帅了。其中第一个重量级粉丝非曹操莫属。一方面,曹操灵活运用《孙子兵法》,打了不少胜仗。《三国志》记载:“曹操行军用兵,大概是‘用孙’——依孙武、吴起的兵法。”结果是“奇谋诡计,变化如神”,诸葛亮也承认曹操用兵仿佛孙吴。另一方面,曹操对《孙子兵法》研究很深,还亲自作注。他对《孙子兵法》非常佩服,说过:“吴官兵书战策多矣,孙武所著深矣。”唉,曹操觉得原书没有注解,不好懂,于是呢写了一本书,叫做《孙子略解》,对难懂的地方呢,是进行了解释说明。大家都知道,曹操在官渡之战用火攻大败袁绍,统一北方,后来在赤壁之战当中呢,又是败于火攻,可谓成也火攻,败也火攻。那么他对《孙子兵法》当中的火攻篇,会做出什么样的注释呢?书中有一行“火必有因”,曹操在此批注了三个字:“因奸人啊。”也就是说火攻必然要用奸细啊,周瑜就是用了黄盖前来诈降,可见曹操对赤壁之败耿耿于怀。

《孙子兵法》第二个著名崇拜者是戚继光,他写了《练兵实纪》和《纪效新书》,序言中对《孙子兵法》大加推崇,两部兵书都借鉴了《孙子兵法》不少的内容。说到练将,他化用了“将领爱士如婴儿”的说法,强调笼络士兵,为将领效死。讲到练兵呢,他发展了孙子的思想,认为与其期望找到那些天生会打仗的人,不如多把心思放在军队的训练上。谈到抗倭屡战屡败的教训,他认为是由于不知彼不知己。后来他被调到北京的北大门蓟门,还秉持“不战而屈人之兵为上策”的战略原则,严密防守,不给敌人可乘之机。16年间,蒙古骑兵不敢来犯。可以说,《孙子兵法》高屋建瓴,优长之处在战略高度,缺陷之处也在战略高度。这本书只是告诉你明确方向,没告诉你具体方法。运用《孙子兵法》需要从顶端下到地面,中间得有楼梯,否则从云端跌落尘泥,那就痛死了啊。戚继光的两部兵书,就是让《孙子兵法》更接地气的楼梯。

当然,活学活用《孙子兵法》最有名、最成功的人还是毛泽东。毛泽东也读《战争论》,而法国将军福煦认为,同克劳塞维茨相比,毛泽东受孙子的影响更大一些。1960年,英国名将蒙哥马利来访,毛泽东特向他推荐《孙子兵法》:“你没有看过2000年前我国的《孙子兵法》吧,里面很有些好东西。”仅仅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书当中,毛泽东就至少三次明确引用《孙子兵法》。第一次,他提到:“我们可以人工地造成敌军的过失,例如孙子所谓‘视行于东而击于西’,也就是声东击西。”第二次,他说:“中国古代大军事家孙武子书‘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句话,我们不要看轻这句话。”第三次,他总结到:“孙子说的‘避其锐气,击其惰归’,就是指的是敌疲劳、沮丧,以求减杀其优势。”毛泽东读《孙子兵法》最重视的其中八个字“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先后在三部名著《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矛盾论》和《论持久战》当中强调过。

谈完了中国人对《孙子兵法》的应用,再来看一看外国人,是怎么样读《孙子兵法》的。外国人读《孙子兵法》,东方有日本人,西方有美国人。最先读到《孙子兵法》的外国人是日本人。唐玄宗时期,《孙子兵法》就传过去了,一个叫吉备真备的日本留学生,对《孙子兵法》研究很深,曾向天皇身边的六名武士传授《孙子兵法》,选取的是九地篇。这说明日本人学孙子重实用。日本人看完《孙子兵法》,受到刺激和启发,写出了日本版《孙子兵法》,这就是鼎鼎大名的《斗战经》啊。这本书对《孙子兵法》提出一个非常重要的批评,认为孙子这计谋难、计策是因为害怕对手。用《斗战经》的原话来说,就是“孙子13篇不免一个‘惧’字”,因此《斗战经》主张正面强攻,力取多于智取。那么在日本呢,《斗战经》比《孙子兵法》更受重视。后来日本人读《孙子兵法》,除了进行文本解释,更多是在军事和商业上实际运用,其中最重视《孙子兵法》中的用间思想。日本人认为,孙子把用间篇放在最后,不是不重视,而是为了与计篇的首尾呼应。孙子反复强调,知彼主要靠用间实现。日本情报搜集能力非常强啊,谍报内容之细,情报利用效果之好,世界闻名。

说完了日本的情况,我们再来看看西方。《孙子兵法》传入西方呢,是在1772年,比日本晚了很多。《孙子兵法》英译本在外国书店里,会放在哪个门类呢?很多人估计会想当然的以为是军事类,错啦,是汉学类。《孙子兵法》在西方受到重视,与一位大咖的高度评价很有关系,这个人就是利德尔·哈特,他是享誉世界的战略学大师。哈特认为《孙子兵法》比《战争论》更厉害,为什么?第一,《孙子兵法》成书早2000多年;第二,《孙子兵法》视野更宽,不像《战争论》那样强调暴力的无限作用。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孙子兵法》更透彻、更深刻。

美国人重视《孙子兵法》,是二战结束之后,他们研究《孙子兵法》呢,很大程度上是为了了解中国人的思维。一方面,美国人认为孙子是智慧和战略的象征,另一方面又觉得中国人会像孙子那样诡诈,对付美国人。那么,在美国,孙子和克劳塞维茨谁更受欢迎呢?2005年到2014年之间,《纽约时报》做了一次统计啊,结果非常有意思,提到孙子的文章93篇,提到克劳塞维茨的只有68篇,可以说孙子在客场打败了克劳塞维茨。在这一次统计当中呢,文化和经济领域的文章提到孙子更多,而军事领域提到克劳塞维茨更多,外交领域孙子和克劳塞维茨打个平手。那可见孙子在多领域的适用性强于克劳塞维茨。

谈完了《孙子兵法》的古往今来,不免要问一个很实在的问题,在现代战争条件下,《孙子兵法》还有用吗?那这就要看看美国的情形了。美军在1990年海湾战争之后,就掀起了研究这部兵书的热潮,其后不断涌现出新的军事理论啊,也是往往受到《孙子兵法》影响或启发。以著名的“震慑理论”为例,该理论的提出者哈伦·厄尔曼将,在他的专著《震慑与畏惧:迅速制敌之道》当中,提到孙子17次,而克劳塞维茨只出现了六次。2003320日,伊拉克战争爆发当天,记者采访哈伦·厄尔曼,问“震慑论”是怎么提出来的,他回答说:“实际上,这一理论的根源来自于数千年前的中国,当时中国著名的军事理论家孙子写道:‘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想必呀,在未来的时代,《孙子兵法》依然会表现出它不朽的魅力。好,《孙子兵法》就为你解读到这儿了,听书笔记在音频下方,我们明天见。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微信收款码   微信收款码

很赞哦! (0)

发表评论

本栏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