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科普科普

《了不起的蜜蜂》看似平凡的它们,究竟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秘密?

铛铛铃2025-09-14科普610人已围观

简介

今天为你解读的书是《了不起的蜜蜂》。

蜜蜂是人类最早驯养的动物之一,比养马还要早。在人工糖发明前,蜂蜜曾是全世界最高档的甜食之一。早在石器时代,人类就采集蜂蜜作为食物。为了获取更多的蜂蜜,埃及人在公元前3000年就掌握了养蜂的技术,他们在黏土罐里养蜂,还会在野花中诱捕蜜蜂。

蜂蜜是如此受欢迎,以至于人们认为蜜蜂也是神圣的,各种神话传说中都有蜜蜂的身影。埃及人把蜜蜂看作太阳神的眼泪;在希腊传说中,蜜蜂被赐予了哲学家柏拉图的口才和智慧;而在《圣经》的描述中,天堂是一个到处流淌蜂蜜的地方。你还知道哪些和蜜蜂有关的传说?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你的观点。

其实,除了蜂蜜,蜜蜂的蜂蜡也很有价值。在灯泡发明前,人们主要用蜡烛照明,蜡烛的原料就是蜂蜡。虽然鱼油和动物脂肪也能用来照明,但它们会产生很多烟雾,还有刺鼻的气味,只有蜂蜡做的蜡烛,能提供干净而稳定的光源。

此外,蜂蜡还是黑板的前辈。在黑板发明前,人们会在覆盖了蜂蜡的平板上记录文字,这种平板在加热后文字会消失,可以重复使用。

随着时代的进步,蜂蜜和蜂蜡都有了替代品。尽管如此,我们依然离不开蜜蜂。比如,很多农作物要靠蜜蜂传粉来结果和产生种子,如果没有蜜蜂的传粉,就可能出现粮食危机。可以说,人类的繁荣发展和蜜蜂息息相关。

今天介绍的这本《了不起的蜜蜂》,就是一本关于蜜蜂的科普书。本书作者是美国生物学家索尔·汉森,他也是一位畅销书作家,我们喜马讲书也介绍过他的代表作之一《种子的胜利》,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搜索书名进行收听。

在这本《了不起的蜜蜂》中,汉森介绍了蜜蜂的起源和生物特征,展示了蜜蜂对花和人类的影响。汉森还指出,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扩大,蜜蜂的生存也遭到了威胁,即便从自身利益出发,我们也要思考如何更好地保护蜜蜂。

本书出版后,获得了《华尔街日报》和《科学美国人》等知名媒体的好评。《了不起的蜜蜂》从何而来,它们又面临着哪些威胁呢?下面我会通过三个部分,为你解读本书的主要内容。

第一,蜜蜂的祖先是谁,蜜蜂和花儿如何相互影响;第二,蜜蜂对人类有哪些价值;第三,蜜蜂遇到了哪些生存威胁。

先说第一部分,蜜蜂的祖先是谁,蜜蜂和花儿是如何相互影响的。

本书重点说的蜜蜂是人们很熟悉的一种蜂类,它们生活在蜂王领导的蜂巢中。蜜蜂采集花粉和花蜜作为食物,同时把一部分花蜜酿成蜂蜜,储存起来用于过冬。但蜜蜂的祖先并不是这样生活的。

科学家对比了蜜蜂和其他蜂类的形态、结构以及DNA序列,发现蜜蜂和泥蜂的相似度很高。泥蜂的“泥”是泥土的“泥”,科学家认为,蜜蜂的祖先就是泥蜂。

泥蜂是一种肉食性蜂类,它的食物包括苍蝇、蝴蝶、蜘蛛等。泥蜂会用毒针杀死或麻痹虫子,再把虫子拖回巢穴吃掉。泥蜂的巢穴是用泥土搭成的土块,一般分布在草地、水边或树根上。值得注意的是,泥蜂是独居动物,虽然很多泥蜂生活在同一块地方,但它们都是各干各的,互不干扰,也不会合作建造蜂巢。

泥蜂是如何进化成蜜蜂的呢?目前比较主流的观点是,大约在1.45亿年前的白垩纪时期,一些泥蜂在捕猎时身上会沾上花粉,泥蜂把这些花粉也带回了巢穴。一旦花粉经常出现在巢穴中,泥蜂的幼虫就会把花粉当做食物。对泥蜂来说,采集花粉显然比捕猎更安全,虫子会挣扎反抗,可能会伤害甚至杀死泥蜂,而且相比虫子,花儿也更容易寻找,因为花儿会用颜色和香味表明自己的位置。所以从自然选择的角度,吃花粉的泥蜂能活得更长,生育更多后代。在漫长的时间中,这些泥蜂不断进化繁衍,最终变成了今天的蜜蜂。

这里有两点需要说明一下。首先,吃花粉的泥蜂只是一小部分,大多数的泥蜂依然保持肉食习惯,并且从白垩纪一直繁衍到了今天。不过从数量上来说,现在的泥蜂远不如蜜蜂,根据估算,蜜蜂的数量几乎是泥蜂的三倍。其次,泥蜂进化成蜜蜂的过程中,依然有大量的未解之谜。比如白垩纪的开花植物并不多,泥蜂是如何遇到这些花儿的?白垩纪的时间跨度很长,泥蜂到底是在哪个时候开始吃花粉,又花了多久进化成蜜蜂的?对于这些问题,科学家目前都没有答案。这是因为蜂类的早期化石非常罕见,化石的形成需要水,在水中,动物腐烂的速度会变慢,才可能形成化石。根据发现的化石地点,以及现在蜂类分布的区域环境,科学家认为,白垩纪的泥蜂和花儿都生活在干燥炎热的地区,是化石最不容易保留的环境。此外,泥蜂吃花粉是一种行为,不是一种生理特征,无法体现在化石上。

当然,蜜蜂和泥蜂的外形也有区别,比如蜜蜂的绒毛更多,但这是在进化后期出现的特征,早期的蜜蜂和泥蜂非常像,唯一区别它们的就是食物来源。所以就算科学家找到了白垩纪的泥蜂化石,也很难确定这只泥蜂是不是蜜蜂的祖先,它也许就是一只肉食泥蜂。

好,现在我们知道了蜜蜂的祖先是谁。不难看出,蜜蜂的进化、繁衍和花儿密切相关。那么采集花蜜如何塑造了今天的蜜蜂,蜜蜂和花儿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呢?下面我们就来重点说说。

作者用协同进化来形容蜜蜂和花儿的关系。为了更高效的觅食,蜜蜂会进化出一系列特征,与此同时,花儿也会进化出各种方法,吸引蜜蜂采蜜,顺便帮自己传粉,把花粉送到另一株花上,从而繁衍后代。

我们先来看蜜蜂的进化成果。在作者看来,蜜蜂协同进化最显著的成果就是它们的绒毛。泥蜂的身体长而光滑,只在背部和足上有零星的绒毛,而蜜蜂的身体粗壮,全身都长满了浓密的绒毛,其中一些绒毛还有分叉。蜜蜂的绒毛就像鸡毛掸子,给花粉提供了许多可以吸附的角落和缝隙,大大提升了采花粉的能力。

作者做了一个实验,来测试蜜蜂采花粉的能力。他在培养皿的底部铺上面粉,然后把蜜蜂和泥蜂的标本放到培养皿中,再分别测量两个标本的体重变化。作者发现,蜜蜂标本放入培养皿后,全身上下都沾满了面粉,就算作者轻轻地触摸标本,然后再吹一口气,大多数面粉依然粘在绒毛上。根据测量的结果,蜜蜂标本进入培养皿后,体重增加了28.5%,这还只是不会动的蜜蜂标本。在现实中,活的蜜蜂能沾上更多面粉,有的研究发现,野生蜜蜂能携带超过体重一半的花粉。

相比蜜蜂标本,泥蜂标本的身体很干净,只有腹部和足上的细毛上沾了面粉,根据测量,它的体重几乎没有增加。可以看到,相比泥蜂,蜜蜂的身体更适合采花粉。

除了绒毛外,蜜蜂还有其他利于觅食的特征。比如蜜蜂的飞行能力很强。蜜蜂的胸部有一前一后两对翅膀,每秒能进行200多次的快速拍打,从而产生向上的升力。蜜蜂的翅膀并不是上下拍打,而是像船桨一样前后移动,有些类似直升机的螺旋桨叶,通过旋转产生升力,无人机的飞行方式就是参考了蜜蜂。

蜜蜂的飞行能力很强,可以长时间飞行,飞行高度也很高,有的蜜蜂甚至可以在珠穆朗玛峰上飞行,这让蜜蜂具备了寻找花朵的基本动力。但是光有动力还不够,蜜蜂的触角和眼睛,又赋予了它敏锐的侦察力,让它可以锁定花朵的方向和位置。

蜜蜂的触角可以分辨大量的气味,包括树木、土壤、花儿、水等等。蜜蜂可以分辨左右触角上的气味浓度差别,往浓度高的方向移动。依靠这个能力,蜜蜂可以从一公里之外的地方追踪花香,最终找到花儿。

蜜蜂的眼睛则是两个巨大的复眼,每一只复眼都包括6000多个小眼,这让蜜蜂能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移动的物体。与此同时,蜜蜂会计算出移动物体的速度、距离和轨迹,做出快速的反应,所以想抓住一只蜜蜂很困难,人们刚要动手,蜜蜂就已经飞走了。

蜜蜂看见的颜色也和人类不同,光的颜色由光的波长决定,相比人类,蜜蜂看不见波长较长的红光,但能看见波长较短的紫外线。此外,人类眼中的蒲公英花是黄色的,但蜜蜂眼中的蒲公英花是黄色与紫色结合的颜色,科学家称之为“蜜蜂紫”。科学家还发现,蜜蜂更喜欢光顾这种颜色的花儿。

找到花儿之后,蜜蜂就要开始采蜜了。蜜蜂采蜜的工具是舌头,科学家称为“吻舌”,接吻的“吻”。吻舌外观像一根管子,上面长着茂密的细毛。采蜜时,蜜蜂会把吻舌伸入花蜜,然后再慢慢地把吻舌缩回到嘴里,这样一来,花蜜就都粘在细毛上进入蜜蜂的体内。在蜜蜂腹部的消化道里,有个叫蜜胃的小袋子,吻舌吸入的花蜜就储存在蜜胃里。

在觅食的过程中,除了吻舌,蜜蜂的足作用也很大。蜜蜂有六只足,前足上有一圈儿小刺儿围成的环,环的直径恰好和触角的直径一样,可以用来清洗触角。蜜蜂在飞行前经常会伸出前足,让触角反复穿过前足上的环,在这个过程中,触角上的花粉和灰尘,会被环上的小刺刮下来,保证了触角的灵敏度。而蜜蜂的后足上长有浓密的绒毛,可以吸附大量的花粉,蜜蜂会用花蜜浸湿花粉,把花粉变成黏糊糊的花粉球,再把它们粘在后足上带回蜂巢。

蜜蜂的进化成果就介绍到这里,下面来说花儿是如何吸引蜜蜂传粉的。

前面说过,蜜蜂能看见的颜色和人类不同,喜欢一些特定的颜色,为了吸引蜜蜂,许多花儿都带有蓝色和金色,比如蒲公英花儿和矢车菊,这两种颜色正好位于蜜蜂的视觉光谱中心,在蜜蜂看来非常的醒目。

除了颜色,气味也是吸引蜜蜂的手段。许多花儿在天刚亮的几个小时里会变得更香,这正好是蜜蜂飞出蜂巢寻找花蜜的时间,蜜蜂就会顺着花香来采蜜,同时帮花传粉。

蜜蜂和花儿的这种关系,被很多科普书说成互惠互利,双方既有付出又有收获,但作者指出,这种关系并没有人们想象的平等和谐,在一些时候,双方会想办法操纵或欺骗对方,以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举个例子,对花儿来说,花蜜是宝贵的资源,给的越少越好,但不给资源,蜜蜂就不来,有的花儿就演化出了奇招。比如一些花的花蜜中含有咖啡因,蜜蜂吃了咖啡因就会上瘾,就算这些花的花蜜并不多,蜜蜂也会习惯性的光顾它们。

还有一种兰花,它不会提供花蜜,而是通过模拟雌蜂来吸引雄蜂。这种兰花的花朵外观类似蜂类,还会散发出发情期雌蜂的特殊气味儿,雄蜂见到这种兰花,就会飞过去想要交配,在雄蜂抓着兰花试图交配时,花粉就粘在了雄蜂的身上。过了一会儿,雄蜂发现自己被骗就会离开,但雄蜂下次遇到这种兰花时,它还会被骗,飞过去试图交配,这时上一朵兰花的花粉就完成了传粉。

当然了,花儿的这些花招,蜜蜂也不会照单全收。对蜜蜂来说,传粉只是觅食时的无意识行为,只要能采到花蜜和花粉,有没有传粉都无所谓,所以他们会用最省事的方式觅食。一般来说,当蜜蜂从花儿的上方进入时,就容易沾上花粉,而有些蜜蜂会啃咬花儿的底部,从花儿的下方开出一条采蜜的捷径,走这条捷径就不会沾上花粉。

再比如,我们前面还说过,蜜蜂会用花蜜浸湿花粉,把花粉变成黏糊糊的花粉球,再把它们粘在后足上带回蜂巢,如果蜜蜂清理得足够仔细,身上的花粉就能全都运回蜂巢,不会掉落在其他花上,断绝了传粉的可能。

好,说到这里,总结一下第一部分的内容。蜜蜂的祖先是食肉的泥蜂,一些泥蜂幼虫发现花粉可以吃,这给他们带来了生存优势,于是这些泥蜂进化成蜜蜂。蜜蜂和花儿之间存在协同进化的关系,蜜蜂为了更好的觅食,进化出了遍布全身的绒毛,以及有力觅食的触角、眼睛、翅膀、吻舌和足。为了吸引蜜蜂传粉,花儿进化出了艳丽的颜色和浓郁的香气。与此同时,双方也会彼此欺骗和操纵,花儿会少提供或不提供花蜜,蜜蜂会找到不沾花粉的采蜜路线,或者把花粉都带回蜂巢。

蜜蜂觅食和传粉的过程不仅对花儿有益,对人类也有很大的帮助。下面第二部分,我们来看看蜜蜂对人类有哪些价值。

作者重点介绍了蜜蜂对人类的两点价值。第一点价值是为原始人类提供热量,推动人类进化。

阿里·沙·克里滕登是美国内华达大学的人类营养学家,他的研究方向是饮食对人类发展的影响。为了搞清楚哪些食物对原始人类重要,他花了多年研究坦桑尼亚的哈扎部落。哈扎部落生活的地方,被认为是人类文明的非洲发源地,哈扎人直到今天,依然延续了原始的生活方式,男人猎杀羚羊和其他动物,妇女儿童则负责采摘水果和挖掘植物块茎。

阿丽莎发现,蜂蜜是哈扎人最重要的食物之一,无论男女老幼都喜欢把蜂蜜涂在水果和肉上,男人和男孩每天都在寻找蜜蜂的巢穴。根据阿丽莎的计算,蜂蜜为哈扎人提供了15%的热量,而这只是保守的估算,阿丽莎还没算上哈扎人在部落外吃掉的蜂蜜。此外,哈扎人也会吃蜜蜂幼虫和花粉,如果算上这些,比例还会高很多。

阿丽莎进一步指出,蜂蜜对人类进化起到了推动作用。人类进化的一个显著标志是大脑变大,现代人的脑容量是古猿祖先的2.5倍。想要增大大脑,就需要提供给大脑充足的热量。目前的主流观点认为,人类祖先学会用工具狩猎和用火烤肉后,可以摄入更多的热量,从而刺激大脑变大。在阿丽莎看来,蜂蜜也起到了同样的效果。大脑所需的热量来自葡萄糖,肉类中的脂肪和蛋白质,要经过复杂的代谢才能给大脑提供热量。在原始人类的饮食中,蜂蜜是葡萄糖含量最高的食物,一勺蜂蜜里有1/3的热量来自葡萄糖,对大脑来说,蜂蜜是比肉类更高效的供能食物。从这个角度说,蜂蜜也为人类进化贡献了力量,让人类变得更聪明。

随着时代发展,人类发明了替代蜂蜜的人工糖,不再需要从蜂蜜中获取葡萄糖,但在进入农业社会后,蜜蜂依然承担着重要的作用,这就涉及到蜜蜂对人类的第二点价值,就是通过传粉让农作物结果和产生种子。

根据统计,在最主要的115种农作物中,有75%的农作物需要蜂类传粉,包括常见的苹果、萝卜、芒果、大豆、茄子等等。从产量角度计算,全球农作物产量的35%依赖蜂类传粉,而从营养学角度看,依赖蜂类传粉的水果和蔬菜,为人类提供了超过90%的维生素C和绝大多数的维生素A、叶酸和抗氧化剂。

这么说可能有点抽象,为了展示蜂类的影响,本书的作者拿麦当劳的巨无霸汉堡举了个例子。我们来看看如果没有蜂类传粉,巨无霸汉堡会变成什么样子。巨无霸汉堡包括面包、牛肉饼、生菜、洋葱、奶酪和酱汁,其中的生菜和洋葱都需要靠蜂类传粉。奶酪貌似和蜂类无关,但研究表明,奶牛的主要食物是苜蓿,也就是俗称的金花菜,它要靠蜂类传粉,苜蓿富含蛋白质和矿物质,一头奶牛每天要吃六到7kg苜蓿,如果不吃苜蓿,奶牛的产奶量就会下降。此外,奶酪还含有从大豆里提取的乳化剂,大豆同样需要蜂类传粉。

再来看酱汁,巨无霸的酱汁含有黄瓜、洋葱、姜黄、大豆等成分,这些植物都要靠蜂类传粉,如果没有蜂类,酱汁就只剩下糖浆、防腐剂和一些次要成分。

最后来看牛肉和面包。肉牛的主要食物是草和谷物,它们都不需要蜂类传粉,面包的原料是小麦,小麦也不用蜂类传粉,但面包上还有芝麻,虽然现在的芝麻能自己给自己传粉,但植物学家认为,早期的芝麻需要蜂类传粉,如果没有蜂类,芝麻可能早就灭绝了。

总结一下,如果没有蜂类传粉,巨无霸汉堡就会变成干巴巴的面包夹牛肉,远没有现在的口感丰富。当然,能传粉的蜂类不只是蜜蜂,但蜜蜂是最常见的蜂类,蜜蜂传粉的植物种类也很广泛,堪称蜂类中的传粉积极分子,如果没有蜜蜂,人类就会面对粮食危机。

好,说到这里,总结一下第二部分的内容。对原始人类来说,蜂蜜是葡萄糖含量最高的天然食物,大脑从蜂蜜中获得了进化所需的热量。对现代人类来说,许多农作物需要依靠蜂类传粉,蜂类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食物。

蜜蜂对人类是如此的重要,但在现代社会,蜜蜂的生存也遭到了威胁,数量明显减少。下面第三部分,我们就来看看蜜蜂遇到了哪些生存威胁。

2006年秋季,美国的蜂群开始大规模的消亡,许多工蜂出发觅食时都很健康,却一去不回,只留下装满蜂蜜的蜂巢和即将死去的蜂王。新闻报道称,一些养蜂人损失了50%,甚至90%的蜂群。昆虫学家给这个不明的自然现象起了个名字,叫“蜂群崩溃综合症”。

为了应对蜂群崩溃综合症,各个领域的科学家都展开了大量研究,这些研究持续了十多年,发表了上百篇论文,但直到今天,蜂群崩溃综合症依然有很多谜团。比如事后来看,2006年是蜂群崩溃综合症的最高峰,随着时间的推移,蜂群崩溃综合症自然就减弱了。专家发现,最近几年,美国的养蜂人每年仍然会损失30%的蜂群,虽然数量也不少,但比2006年已经好多了。为什么蜂群崩溃综合症在2006年是最高峰,为什么又会自然减弱,没人知道原因。此外,蜂群崩溃综合症在欧美影响最大,但在亚洲、南美和非洲影响就比较小,这也是个谜团。

虽然有很多未解之谜,但科学家们也有收获。目前可以确定,蜂群崩溃综合症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最主要的因素有四种。

第一种因素是寄生虫。许多寄生虫会危害蜜蜂健康,书里就介绍了一种叫瓦螨的寄生虫,瓦片的“瓦”,螨虫的“螨”。瓦螨专门寄生在蜜蜂身上,吸取蜜蜂的体液,最终让蜜蜂死去。不仅如此,瓦螨还会传播致命病毒,就算蜜蜂没被瓦螨杀死,也可能死于病毒。如果瓦螨在蜂巢里繁殖,那么用不了多久就会毁灭整个蜂巢。

在古罗马时期,瓦螨只存在于东南亚的森林中,随着养蜂产业在世界各地的发展,瓦螨也在全球范围内传播开来。科学家认为,瓦螨会降低蜜蜂的整体健康水平,导致蜂群的减少。

造成蜂群崩溃综合症的第二种因素是病原体。许多病毒和细菌会导致蜜蜂死亡,比如有种叫幼虫腐臭病的细菌感染病,会把蜜蜂幼虫变成发臭的黑色粘液。此外,和瓦螨的情况一样,随着养蜂产业在世界各地的发展,许多病原体会从本地扩散到全世界,比如克什米尔蜜蜂病毒和西奈湖蜜蜂病毒,从名字就能看出,这些病毒起源于特定地区,但现在世界各地都有。如今很难找到一个蜂巢,是没有感染任何病原体的。

造成蜂群崩溃综合症的第三种因素是营养不良。蜜蜂需要从不同的野花、野草中获取多种营养物质,这样才能保证自身的健康。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蜜蜂能觅食的自然环境是越来越少。虽然城市里有公园绿地,但绿地里很少有富含花蜜和花粉的植物,比如金雀花、旋花等等。就算是养蜂人提供的食物,也无法完全取代蜜蜂从大自然获取的营养。在这种情况下,营养不良就会损害蜜蜂的健康,让它们更容易生病,也更容易被杀虫剂毒害。

造成蜂群崩溃综合症的第四种因素就是杀虫剂。杀虫剂本身就是杀昆虫的,自然也会毒害蜜蜂。很多人会把杀虫剂喷在植物上,而植物会吸收杀虫剂,把杀虫剂输送到体内各个组织,让花粉和花蜜也含有杀虫剂,蜜蜂吃了这些花粉和花蜜,很可能被杀虫剂毒死。

有的人可能会问,很多害虫都对杀虫剂有耐药性,为什么蜜蜂没产生耐药性呢?这是因为害虫本身就对植物有害,比如蝗虫和蚜虫,植物为了防御这些害虫,自己就会分泌有害的化学物质,为了对抗这些化学物质,害虫也逐渐进化出分解化学物质的能力,这就是害虫耐药性的来源。但蜜蜂不同,植物欢迎蜜蜂帮自己传粉,并不会在花粉和花蜜中加入化学物质,所以蜜蜂并不具备分解化学物质的能力,对杀虫剂的耐药性又特别差,微量的杀虫剂就能杀死蜜蜂。

科学家分析了来自美国各地的几十个蜂巢样本,发现了118种杀虫剂,既有近年刚发明的新杀虫剂,也有几十年前流行的老杀虫剂,基本上人类所有用过的杀虫剂都能找到。在许多蜜蜂样本中,科学家也发现了6~8种杀虫剂。

除了寄生虫、病原体、营养不良和杀虫剂之外,还有其他因素会威胁蜜蜂的生存,比如全球气候变化、外来物种入侵、工业污染等等,这些因素合在一起,都让蜜蜂的数量开始下降。

不过,近些年各国也开始采取措施保护蜜蜂,包括种植更多的花和树木,为蜜蜂提供食物和栖息地。欧盟在2013年宣布,禁止将几种杀虫剂用于开花植物,后续可能推出更全面的禁令。

总的来说,作者对未来抱有乐观态度,他相信,随着越来越多的科学家、农民、园丁和养蜂人学习相关知识,增强对蜜蜂的保护意识,蜜蜂的生存环境会得到显著改善。

说到这里,《了不起的蜜蜂》这本书也介绍的差不多了。在作者看来,无论从实用角度还是审美角度,蜜蜂都是人类不可或缺的伙伴。蜜蜂为我们提供了食物,没有蜜蜂的传粉,我们也无法看到美丽的花朵,闻到芬芳的花香。保护蜜蜂,就是在保护我们自己的家园。

听完本期节目,你对蜜蜂有了哪些新的认识?欢迎在评论区内留言。

好,《了不起的蜜蜂》这本书就为你解读到这里,听书笔记在音频下方,我们下期见。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微信收款码   微信收款码

很赞哦! (0)

发表评论

本栏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