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历史历史

《慈禧全传》从选秀女到太皇太后,一个政治强人的生命史如何改写中国近代史?

铛铛铃2025-09-16历史637人已围观

简介

今天为您介绍的这本书,是历史小说《慈禧全传》。

小说啊,从咸丰皇帝去世写起,贯穿了慈禧太后将近半个世纪的政治生涯。它的作者高阳是著名作家,靠着这本书,他奠定了自己在历史小说创作领域的重要地位。

高阳觉得,记载历史与创作小说都应该追求真实,前者是事实的真实,后者则是情感的真实。所以他往往将真实的历史材料与小说的情节有机融合,在尊重基本事实的前提下,他对小说的具体情节大胆假设,使书中人物更加符合人性。

《慈禧全传》全书近270万字,塑造人物数百个,内容包罗万象,这让创作者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稍微不注意,作品就会流于表面,让读者感到琐碎、空洞。

但是,高阳却透过表象抓住了一个关键点,就是统治集团内部不断发生矛盾冲突的基本原因,及对权力的争夺。

因此,虽然本书涉及主人公慈禧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我们主要关注的还是她的政治活动。

在这本书中,作者首先对慈禧一生的政治活动划分了大致的阶段。读完全书之后不难发现,慈禧一生的政治活动是以1861年的辛酉政变为起点。在这场政变中,她与恭亲王奕䜣,还有慈安太后组成了政治联盟,通过抓捕顾命八大臣,推翻了原有的政治格局,这是她掌握权力的开始。

政变之后,她与恭亲王,还有慈安太后的政治联盟继续存在,三人之间既分享权力又互相斗争。

1881年,慈安太后去世;1884年,恭亲王奕䜣被赶出权力核心圈,慈禧开始独掌大权了。也正是以独掌大权为标志,她一生的政治活动就被分为了前后两个阶段。

在前一个阶段中,她与恭亲王还有慈安太后的关系,也可大致分为两段。在第一段,三人的政治联盟挺稳固;而在第二段,联盟就破裂了,三人之间的关系开始以斗争为主。

导致这一变化的有个标志性事件,就是安德海被杀。

在接下来的时间中,我们将结合书中的有关内容,为您详细说说上面谈到的这番风云变化。

首先,我们来看看辛酉政变。在慈禧的一生中,政变算是她权力人生中关键的第一步。在这之前,她不过就是咸丰皇帝的贵妃,后来因为儿子当上了新皇帝,她就成了太后,但权力有限,就只有个名头。

这时候她所面对的是,咸丰皇帝生前定下的政治格局,以肃顺为代表的顾命八大臣辅助慈安太后共同执政,根本没慈禧什么事。

怎么会有这么一个局面呢?这和咸丰皇帝生前对慈禧的认识有很大关系。一方面,慈禧给咸丰生下了唯一的儿子,所以咸丰帝觉得应当给慈禧一定的待遇;但另一方面,慈禧这时候表现出对权力很迷恋,咸丰又觉得得把她管住。

书中写道,咸丰帝在临死前把肃顺找来,要求肃顺日后一定要管住慈禧,尤其要防止她欺负生性软弱的慈安太后。不过呢,相应的名分还是得给她。

在这里,咸丰把肃顺当作维持政局的关键人物,这主要是因为肃顺在当时的政治格局里具有许多优势。他虽然是满族人,却能破除满汉成见,大力举荐和维护汉人将领,比如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等人,所以肃顺能获得广泛的支持。

另外啊,肃顺还担任内务府大臣、御前大臣等要职,又掌握了禁卫军。其他那七位顾命大臣,也都是权倾一时的重臣,而且和肃顺之间利益高度一致,彼此互相支持,是肃顺的好帮手。

肃顺对慈安和慈禧的态度,也和咸丰帝不谋而合。辛酉政变,很大程度上就是慈禧与肃顺之间的斗争,肃顺也可以算是慈禧一生中最难缠的对手。

而处于极度孤立状态的慈禧也知道,必须把肃顺给拿下,否则自己就掌不了大权,而且夺权就必须找人一块儿干,不然就没法成功。她找到的盟友,就是慈安太后和恭亲王奕䜣。

夺权都得一步一步来,第一步就是得先要个名分,也就是让自己名正言顺地进入权力中心。慈禧知道她无权无势,手上最大的资本就是自己是新皇帝的亲妈,这就是她的本钱,得好好利用。

所以咸丰皇帝一死,她就提自己既然是新皇帝的亲妈,那就也得被封为太后。肃顺等人一开始不答应,慈禧就躲在房子里装病,只要一天不被封为太后,就不出来和慈安太后等人见面。最后这一招也挺管用,她很快就被封为太后。

当然您可能要问了,这慈禧怎么能有这么大本事呢?说要封太后就能马上如愿。这主要有两方面原因。首先,她本来就是新皇帝的生母,封个太后是名正言顺的;其次啊,慈安这人呢,向来性格软,没什么主意。咸丰皇帝刚死,她以太后的身份接见几位顾命大臣,刚办了几件日常事务,她就感觉应付不过来了。

而慈禧在咸丰活着的时候,就暗中帮着批批奏折,有很强的办事能力。所以啊,慈安就觉得,如果慈禧能帮着自己一块办事,那就太好了。可是清朝有规定,除了太后之外,宫里的其他女人一律不得干预朝政。所以慈安最后主动找肃顺给慈禧讨封号,最后肃顺呢,只好同意了,但又有意在两位太后之间分个高下。而慈禧呢,则坚持两位太后地位一致,不分先后。最终她使慈安太后同意,无论任何文件,都必须同时盖上两位太后的印章,否则不能生效。

第二步就是安插耳目。如果只是挣个太后的名分,那得到的利益很有限,所以慈禧又开始安插耳目。她看中了顾命八大臣中的景寿。一方面呢,景寿娶了咸丰皇帝的姐姐,所以和慈禧也算有点亲戚关系;另一方面,他知道自己之所以能成顾命大臣,资格不够,要说声望和影响力,其实这个位子应该给恭亲王奕䜣,而且他和肃顺也不是很亲近,其他六个顾命大臣都是肃顺的死党,肃顺呢,也不会把他当自己人。两个方面一叠加,他这是一点好处也没有,这就让他很低调,生怕白白得罪了肃顺。

再加上慈禧还举出康熙年间遭铲除的顾命大臣鳌拜的例子,警告景寿,最终让景寿愿意为慈禧充当耳目。

第三步就是找帮手。第一个帮手就是慈安,至于为什么找慈安,其实上面呢,已经和您介绍过了,这是个没主意的人呐,处处希望慈禧来帮她一把,同时又有太后的名分,正好拿来做挡箭牌。

而第二个帮手就比较关键了,就是恭亲王奕䜣。奕䜣和咸丰皇帝是同父异母的兄弟,咸丰还是让奕䜣的亲妈拉扯大的,但在奕䜣的亲妈死后,兄弟俩因为到底给老太太个什么封号给闹翻了,结果奕䜣从此不被重用。所以奕䜣与慈禧,这时候都是政治上的失意者,二人惺惺相惜,有联合的基础。

但是想和奕䜣说上话就有点难了,俩人一个是嫂子,一个是小叔子,直接走动容易给人说闲话。而且英法联军之前占了北京,慈禧跟着咸丰逃到承德避暑山庄去了,而奕䜣留在北京和英法联军谈判,俩人离得太远,身边又有耳目监视。

结果慈禧呀,只好使下苦肉计,挑了一个刺儿,把自己的亲信太监安德海暴打了一顿,又让安德海滚回京城去。其实安德海是趁机跑到北京找了奕䜣,让奕䜣赶紧来承德一块商量怎么除掉肃顺。

在商量的时候,慈禧又先将了奕䜣一军,提出让他回到军机处,和八位顾命大臣一块儿办事儿。这下子把奕䜣的实话逼出来了,奕䜣觉得自己不是一般人,根本不想和肃顺这帮人一起做事。这话一说出来,可就没法收回去了,奕䜣也就同意和慈禧一起干掉肃顺。

发动政变的条件成熟了,但还得需要个由头,这样显得师出有名。而由头也很快就来了。当时有个大臣叫周祖培,当年没少受肃顺的气,所以他想报复,就要自己的学生董元淳上了个奏折,暗指顾命大臣专权,建议太后出来垂帘听政。

在和慈安商量之后,慈禧觉得先不表态,看看肃顺等人是啥态度。结果肃顺等人火冒三丈,命人根据皇帝的口吻草拟了谕旨,把董元淳大骂一顿,还要求两位太后盖章生效。

到底该不该发下这道谕旨呢,双方就争起来了。结果肃顺居然毫无顾忌,在两位太后及小皇帝面前大吵大嚷,满嘴的脏话。虽然两位太后最后屈服了,但肃顺也把大家给得罪了。这就暴露了肃顺一个致命的缺点,他太骄傲自大了。除了几个顾命大臣之外,朝中几乎没人支持他,大家觉得如果被他彻底掌了权,那就没好日子过了,所以都盼着他完蛋。

而肃顺这一闹,把慈安也给吓坏了,结果呢,慈禧就趁势说服了慈安,让她同意立刻把肃顺等人拿下。

接下来就是实施政变了。因为之前谋划得很周密,所以实施政变倒显得像有点走过场的样子。慈禧与奕䜣在承德就商量好了具体该怎么办,然后奕䜣提前回北京去布置,慈禧就提出得尽快给咸丰帝办丧事,新皇帝的登基大典也不能再拖了,逼迫肃顺同意启程回京。然后又要肃顺护送咸丰帝的灵柩,慈禧自己呢,则轻车简从抢先回京。

回京之后,赶紧把周祖培等元老重臣叫到宫中,哭诉肃顺等人怎么张狂,怎么欺负他们这孤儿寡母。结果周祖培主动提,立刻惩办肃顺等人,慈禧听了先假装惊讶,然后就接受了。

接下来就是让奕䜣当众宣读密诏,其实这密诏啊,事先早就写好了。发动政变时,顾命大臣中的载垣、端华等人正在宫里头,所以马上被奕䜣派人拿下。至于肃顺,就派奕䜣的弟弟奕譞等人前去捉拿。

此时肃顺呐,刚刚走到北京郊区的密云,对北京发生的一切浑然无知。奕譞等人把肃顺堵在卧室里,然后破门而入,肃顺这时候还在床上与女人缠绵呢,结果当场被拿下。

到这儿,辛酉政变基本宣告成功。

政变成功之后,原有的顾命大臣制度被废除,慈禧与慈安太后开始垂帘听政。因为参与政变有功,奕䜣获得了很大的权力。由于新皇帝这时候还小呢,不可能实际行使权力,所以就形成了由慈禧、慈安与奕䜣三人组成的执政联盟。

三个人呐,最初配合得挺好,但后来还是闹翻了。而其中起到关键作用的是安德海事件,它成为三人之间关系的分水岭。

这安德海呀,是慈禧身边最受宠幸的太监,加上他当年还冒死向奕䜣传递消息,为慈禧夺得权力立下大功,所以就更受宠幸了。安德海呢,也就更狂了。

在清朝,对太监的管理很严格,规定太监一般不得出宫,如果出宫必须请假,而且得由内务府发给腰牌,出入宫门的时候呢,有守门的兵丁检查。但到了晚清时期,这些规定也开始松了,有时候统治者自己还带头违反。

高阳在书中啊,提到了这么一件事。光绪年间,慈禧有一次赏了一点东西,给自己的妹妹,要几个太监送过去。但这几个太监在出宫的时候,不肯按照规定配合守门兵丁的检查,双方扭打起来了。事后慈禧不问青红皂白,下令严惩守门兵丁,这就可以看出,慈禧自己对规定也不当回事。

因此安德海仗着自己得宠,也就开始动起心眼儿。这时候同治皇帝快结婚了,安德海就向慈禧提出,得去南方去替皇帝督造龙袍,这样结婚的时候才好用,顺便呢,再为慈禧买点好布料。慈禧被安德海说得心思活动了,但又想起太监不能离开京城的规定,于是她就想了个变通的办法,给安德海放假两个月,让他利用这时间去南方跑一趟,同时务必低调,不能张扬。

但安德海一出京后就变了个样,对沿途官员、百姓趾高气昂,还打出“奉旨钦差、采办龙袍”的大旗。关键呐,大旗上的一面小旗,还画了一只三足乌。三足乌是什么呢?是传说中供西王母驱使的神鸟,安德海以三足乌自比,等于明确告诉别人,自己出京是慈禧同意的结果。

这个排场给安德海带来了杀身之祸。安德海平时太狂,得罪了好多人,其中就包括慈安太后、奕䜣和同治皇帝。安德海平时啊,不太注意自己的行为,搞得民间流传着许多谣言,内容呢,都是关于他和慈禧之间那些说不清道不明的事。所以慈安太后觉得,如果不好好管教下,就太不像话了。

而奕䜣这时管着内务府,比较注意节俭,而安德海呢,喜欢怂恿慈禧享乐,所以奕䜣也恨他。至于同治皇帝吗,安德海还经常打着慈禧的旗号,在同治皇帝面前说三道四,指手画脚,所以皇帝也恨他。

而按照规定,太监出京得处死,所以奕䜣等人就有了处死安德海的理由。

这时候碰巧慈禧病了,暂时不问事,于是这仨人一拍即合。慈安趁慈禧生病的机会,提出是不是该让皇帝开始看奏折,既帮慈禧分忧,也可以学习理政。慈禧也没多想就同意了。

当安德海来到山东境内,山东巡抚丁宝桢就将安德海的不法行为写成密折,上报。同治皇帝一收到奏折,立刻要奕䜣把内务府的官员们都找来,商量该怎么办。商量的结果决定把安德海就地正法,抄没家产。皇帝亲自下了旨,丁宝桢就迅速派人在泰安把安德海抓住了,并押到济南处死。

至于慈禧呀,全程被蒙在鼓里。

那么慈禧对这个事是什么态度呢?当同治皇帝把事办完,告诉慈禧,慈禧十分震怒,但想到安德海出京已经违反制度,自己如果大动干戈,实在显得没道理。同治帝又表示安德海出京是自作主张,慈禧根本不知道,这也算是给亲妈留足了面子,慈禧也就顺水推舟,一边说安德海是自作孽不可活,一边下令整顿内务府。

但这个事啊,让慈禧有了危机感,自己随时有可能被慈安和奕䜣排斥出局。而之后发生的选皇后事件,就更加深了她这种感觉。

同治皇帝渐渐大了,得为他选一个皇后来主持后宫事务。慈禧看中的是刑部员外郎凤秀的女儿,慈禧觉得她只有14岁,稚气未脱,如果被选中,有利于自己掌控后宫。而慈安看中的是一个蒙古人阿鲁特氏,她爸爸是状元,至于凤秀的女儿啊,年纪太小,根本帮不了皇帝,所以不同意慈禧的建议。

最后大家争执不下,就决定让皇帝自己来选。在皇帝思考的时候,慈禧还特地和皇帝说,清朝自从康熙年间以来,还没出过蒙古的皇后呢,暗示皇帝呀,应当选凤秀的女儿。然而皇帝最终还是选了阿鲁特氏,这让慈禧非常伤心,自己的亲生儿子居然和自己都不是一条心。

思来想去,她觉得儿子是受了慈安的挑唆,这促使她决定,一定要把慈安和奕䜣排斥出局,自己大权独揽。

到这个时候,三人之间就闹翻了,而且慈禧成了最终的胜利者。

为什么会这样呢?这很大程度上与慈安和奕䜣的个人特点有关。

我们首先来看看慈安。在高阳的笔下,慈禧是一个玩弄权力的高手,显得心机重重,表里不一,跟她一比呀,慈安显得表里一致,忠厚善良,缺乏主见。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作者高阳对慈安的塑造,是为了更加衬托出慈禧的形象,但他并没将慈安的形象做简单化处理。比如随着理政经验的积累,慈安在一些关键时刻也能笑里藏刀,暗中和慈禧对抗并取得胜利,比如诛杀安德海,比如为同治皇帝选皇后。可以说,任何一个在深宫内待了多年的人,都会具备这些属性。但是性格上的根本特点,使她终究没能摆脱受慈禧支配的基本局面。

其次再来看看奕䜣。奕䜣原本已经被咸丰帝弃用了,只是因为机缘巧合而和慈禧、慈安走到一起,才掌握了大权。所以他做事比较谨慎,在发动辛酉政变的过程中,她和两位太后配合默契,或策划于密室,或周旋于各路势力之间,这充分显示了他办事周密,有勇有谋。但他同时又不是一个甘居人下的人,这一点就被慈禧利用了。

在和奕䜣交易的过程中,慈禧往往想办法让奕䜣先开口,这样一来,讨价还价的主动权就在自己手里了。当初能够让奕䜣同意除掉肃顺,就是靠的这个办法。

但是就在这样的交锋之中,奕䜣对慈禧还是采取了轻视的态度。在策动辛酉政变时,奕䜣也曾想,如果由太后听政会有啥后果,但他觉得慈禧终究是个女人,斗不过一帮元老重臣,就像刘邦的妻子吕后,虽然在刘邦死后独掌大权,但最后天下还是属于刘家的。他不觉得慈禧能比吕后还厉害,但是自己却可能成为重整爱新觉罗家皇权的功臣。这个心思也就注定,他后来要输在慈禧的手上。

从根本上说呀,慈禧最终能取得胜利,也与她和慈安、奕䜣之间的特殊结构有关。三人的政治同盟是一个明显的三角关系,在这一关系中呢,慈安能力最差,但却以咸丰帝皇后的身份占据了最大的名分优势。

书中提到,咸丰帝也知道慈安到底不善于权谋,于是就在临终前给慈安一道密诏,一旦慈禧日后有不轨行为,即可凭这个密诏除掉慈禧。同时咸丰还嘱咐慈安以后有事多找肃顺商量。然而这一番设计最终还是没用,慈安先是帮助慈禧除掉了肃顺,后来又当着慈禧的面烧了密诏,表示自己很相信慈禧的为人。这番坦诚反而招来了慈禧的恐慌,最终让她把慈安毒死了。

当然了,咸丰密诏和毒死慈安是野史上的记载,未必是真的,但慈安在1881年死去是事实,她死的太早了,原来的稳定结构也就失去平衡了,慈禧成了最具有合法性基础的人,对奕䜣形成了碾压式的优势。

最终,慈禧在1884年,以追究中法战争罪责的名义,把奕䜣从权力中枢赶了出去。事情是这样的,当时清军在中法战争中遭遇大败,大臣圣谕上奏折,要求追究有关人员责任。在奏折中,圣谕将全部军机大臣当成靶子,一起攻击了一遍。他的目的啊,是希望借此让军机大臣们改变态度,对法国采取强硬政策,因此在行文上只是蜻蜓点水,没有深究具体哪个人的责任。但是慈禧却抓住这个机会,将以奕䜣为首的军机大臣全部罢免。

至此,慈禧正式升级成了唯一的最高统治者,她的权力人生的第一阶段也就到此结束了。

就在她攫取权力的这些年里,持续多年的太平天国、捻军起义被镇压下去,清王朝从风雨飘摇的境地中逐渐复苏过来,显示出一番中兴迹象。对于她而言,权力已牢牢掌控在手,国内局势也趋于安定,今后的生活应该是妙不可言。但让她始料未及的是,她所面临的将是一段更加艰难的日子。

上次咱们说到慈安去世了,奕訢被罢免了,大权全在慈禧一个人手上了。而且国内局势也挺好,持续了十来年的太平天国起义被彻底镇压了,洋务运动办的那些企业也开始有效益了,手头也就宽裕起来了。

按理说呀,她今后的日子应该很愉快了。但事情没有那么简单,内部的事摆平了,外国人开始找上门来了。慈禧这后半生啊,大部分精力都放在对付外国人身上了。尤其是她50岁和60岁这两个大生日,都被对外战争给搅和了。1900年又遇上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这场战争彻底把她打垮了,她再也没有往日的神采,心态变得很消沉,直到死去。

所以慈禧这后半辈子呀,过得很不舒服。不过虽然这样,她还是把抓权当成头等大事,不能荒废。基辛格说过,权力是最好的春药,这一点对慈禧是很适用的。她对权力的迷恋已经到了不能自拔的程度,即使在和外国打仗,也忘不了这个。这么一来,国家就好不了了。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以后,她的心态是消沉的,什么事儿都是混混拉倒,但抓权的事却还是不能忘。结果在她生命的最后几年,清朝的政权越来越封闭,并直接导致了最后的覆灭。

下面我们来为您详细说说这些内容。

首先呢,我们来看看她50岁这年发生的事,就是中法战争。说是中法战争,其实这场战争主要是因为越南。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越南和中国之间是所谓的宗藩关系。所谓宗藩关系呢,主要有两个内容。首先就是中国周围这些国家呀,一旦有新皇帝即位了,得由中国皇帝派使臣去那个国家搞个册封仪式,并且向新皇帝颁发国王印信。其次,这些国家得定期或不定期地向中国进贡,也就是送点本国的土特产去。但实际上这种领导更多的是象征性的,比如在政治上,中国只要求这些国家名义上承认自己是领导,对这些国家内部的事情基本是不管的。当然了,你真遇到自己实在摆不平的大事,向中国求助了,中国也会出手。而在经济上,这些国家每次进贡,也就是在形式上向中国表达点心意,而实际上中国回赠的东西要多得多,这些国家呀,一点都不会吃亏。

而中法战争的起因,简单说就是法国看上了越南这块地方,越南觉得这是自己摆不平的大事,就找中国求助,然后中法双方就直接打起来了。整个战争中,法国整体有优势,但始终没法彻底取胜。中国虽然一开始打得不行,但后来呢也把法国打得不轻。双方最后不想再耗了,就签订了合约,清朝承认越南归法国管。

对慈禧来说,战争的胜负固然重要,但实在没工夫去过问太具体的细节,而且确实也不太懂。所以呀,还是想想怎么利用战争来抓权吧。

这时候慈禧面对的最大敌人就是奕訢。奕訢主持朝政已经不少年了,声望很高,而且很多方面和慈禧也不太对付。这场战争正好给了慈禧机会,那怎么办呢?老办法,借一派打另一派。借谁呢?清流派。这清流派是清朝末年的一个政治派别,他们自认为自己品德好、名望高,敢提意见,就像一股清流一样,所以就得了这么个名字。实际上这帮人呐,也确实比较能坚持原则,觉得中国这么个大国得有自己的底线,所以他们不太看得惯奕訢等人和外国人打得火热,觉得对外国人呐,得狠一点儿。我们上一次讲到那位上奏折的大臣盛昱,就是一位清流派。慈禧就利用他的奏折,提出得有人为打败仗负责,就把奕訢给赶出局了。

不过作为一个合格的抓权者,打倒一个人之外,还得能找到新的代替者,有的事啊,自己直接来办,毕竟不方便。慈禧这时候看上的是奕譞,他是奕訢的弟弟,又是慈禧的妹夫,还特胆小怕事,用他来代替奕訢再好没有了。同时呢,奕譞这时候手上也管着不少事,他觉得如果慈禧不管事儿了,那皇帝就要亲政,自己手上的事就得交出去了,挺舍不得,所以呢,他也支持慈禧抓权。

虽然说双方都有意愿,但慈禧到底还是防着奕譞,因为他的亲生儿子这时候当了皇帝,也就是光绪皇帝。如果他真的大权独揽起来,那慈禧也是受不了的。为此慈禧觉得呀,得好好做一番布置,即使万一哪天皇帝真到了亲政的年纪,自己手上也能有实权。所以她就打着光绪皇帝结婚的名义,挪用结婚的费用给自己修园子。这一方面是为了自己享受享受,同时也等于把宫廷内的事儿抓在自己手里,皇帝就是亲政了,那也得听自个儿的。就这样她还不放心。

1887年,光绪皇帝满17周岁了,根据规定,慈禧这时候得退休,让皇帝出来管事了。但她还是又拖了两年,直到皇帝在1889年结了婚,才宣布退休。

至于那帮清流派呢,还不知道自己被慈禧当枪使了,真以为是自己的正气影响了政局,所以还在那儿接着叽叽喳喳,这就把慈禧给惹火了,开始来收拾他们。怎么收拾呢?还是通过这场战争。在别人的建议下,慈禧顺水推舟,把清流派中的几个大将张佩纶、陈宝琛等人送到前方去管军事,这是故意让这帮书呆子出洋相啊。果然这俩人呐,很快因为战事失利倒了霉,陈宝琛革了职,张佩纶充了军。结果还有人不知死活,在战争过程中,有个叫梁鼎芬的翰林院编修,他狂批李鸿章,说李鸿章太软弱,结果被慈禧说成是诽谤大臣,连降五级。更让他郁闷的是,这篇批评李鸿章的稿子,本来是别人写着玩的,梁鼎芬听说之后,特地把稿子要了来,抄了一遍之后自己递了上去,结果吃了大亏。

就这样,慈禧利用中法战争,把奕訢和清流派都给收拾了,手里的权抓得更牢了。

10年后的甲午战争呢,又有点不一样。它的起因和中法战争啊,有点类似。和越南一样,朝鲜在过去和中国之间也是宗藩关系,后来日本也想把朝鲜搞到手,于是便和中国发生了战争。在整个战争的过程中,中国可谓没有任何还手之力,无论在陆地还是海上,都被日本打得昏头转向,日本轻易就赢得了战争的胜利。战争的直接后果呢,就是那个非常著名的《马关条约》,我们在历史课上应该都听说过。

应该说呀,这场战争给当时中国人的震动是很大的,因为之前只是打不过西方人,那还情有可原,毕竟人家厉害啊。可日本这么一个小国,在清朝人眼里,他们过去一直是把中国当成自己学习的楷模,如今居然也能对着中国作威作福了,这换了谁都受不了。而且这场战争还直接让列强看出,清朝其实没什么表面光鲜,内里空虚,于是开始疯狂瓜分中国,这就进一步影响了中国以后的局势。

书中涉及的甲午战争的内容,主要和海军衙门有关。1885年,清政府成立了一个新机构——海军衙门,表示要大力兴办海军,巩固国防。不过成立这个机构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呢?书中借当事人之口说了出来,就是分掉军机处、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这些机构的权力,这样上头的权力就抓得牢了。不过海军衙门同时还分了内务府的权,这就让人呐有点奇怪了,因为内务府是管皇亲国戚们的家务事的,和海军衙门八竿子打不着,怎么能凑合到一起呢?后来啊,奕譞还让内务府大臣立山在海军衙门兼职,说是可以让海军衙门和内务府之间打交道方便。其实这么做的原因,书里暗中有交代,书中多处写了,慈禧太后想给自己修个园子享受享受,但一直没成,主要原因,一方面是有人反对,另一方面是缺钱。而办海军需要大量经费,把海军衙门和内务府一打通,那钱上也就通了,我的就是我的,你的还是我的,修园子也就不怕没钱了。

根据史料的统计,在甲午战争前大概10年的时间里,修园子一共花了大概600万两银子,其中海军衙门的钱就有430多万。结果嘛,也很立竿见影,当时作为海军主力的北洋水师,就一艘船都没买,而日本这个时候则是拼了命地买船加造船,硬生生把海军给催大了。在甲午战争的一场关键战斗大东沟海战中,北洋水师遭遇完败,直接导致了整个战争的失败。而书中所说的,海军衙门和内务府的彼此不分,就是其中一个根源。之所以这么做,说到底还是为了抓住权力和钱。

所以,如果说中法战争是慈禧利用打败仗抓了权的话,那么甲午战争则恰恰相反,是因为她太抓权,所以打了败仗。

这时候啊,光绪皇帝就开始搞起了改革,希望学习外国的制度来让国家强大,这就是大家熟悉的戊戌变法。和一般人所理解的不一样的是,光绪这么干,慈禧一开始是支持的,因为她毕竟是最高统治者,也不是一点见识都没有,被日本打得这么惨,她的心里呀,也很受不了,觉得必须把国家搞好。但光绪皇帝是个年轻气盛的小伙子,用的也是一帮和他一样的人,这些人凑到一块儿办事,就显得很急躁,巴不得把改革措施一下子都贯彻了,让国家一夜之间就强大起来。结果这就得罪了一大帮人,比如他们提出,一下子就得把许多旧的政府机关给裁撤了,把科举废了,甚至准备取消旗人每个月的固定工资,让他们自己去找工作。这下让大批的官员、读书人,还有旗人都觉得饭碗要没了,就都不干了,开始闹事。闹得动静一大,慈禧也开始怀疑,觉得光绪皇帝这么折腾,是不是想趁机抓权呢?当慈禧觉得权力受到威胁的时候,国家搞不搞得好,那就是其次了,所以她立刻囚禁了光绪皇帝,废除了几乎所有的改革措施,这就是戊戌政变。

和当年的辛酉政变比起来,戊戌政变真不是一个数量级的,因为慈禧的力量远超当年,而光绪虽然身为皇帝,但力量却远远赶不上当年的肃顺。政变一结束,慈禧就宣布复出,又出来管事了。对她这么一个视权如命的人来说,应该又可以高兴一阵子了。

然而一想到以后的日子,她怎么也高兴不起来,因为自己的年纪比光绪皇帝大很多,万一哪天自己老的管不了事了,皇帝就会重新掌权。那么就换个皇帝吧,可也有问题,就是新皇帝到底算谁的儿子呀?如果算咸丰皇帝的儿子,那慈禧的身份还是太后,那她还可以继续名正言顺的掌权,可是符合这个条件的人选哪早都成年了,他们一即位就可以按照规定立刻亲政,慈禧就得乖乖地退休。那就从同治皇帝的儿子辈儿里找吧,可这样的话,自己的身份就变成皇帝的奶奶了,也不便于直接出来干政,而且当年同治皇帝死后,就是因为考虑到这一点,慈禧才找了光绪皇帝来即位,因为光绪和同治是平辈人,慈禧说起来还是太后。现在如果从同治的儿子辈里找人,不等于自己打自己嘴巴么?何况同治皇帝儿子辈儿的人里,这时候都还是几岁的小孩儿呢,如果立为新皇帝,至少又得培养10年,可自己毕竟一把年纪了,有没有那个精力再耗10年呢?可真的难说了。

所以换皇帝这事儿就暂时耽搁了下来,而且外国人也不答应,这时候换皇帝觉得会把局势搞得更混乱,损害他们在中国的利益。慈禧最后啊,也来了个折中的办法,找了个叫溥俊的小孩立为大阿哥,这大概就是预备皇帝的意思。溥俊是端郡王载漪的儿子,这时候啊,也有十好几岁了,他妈妈是慈禧的外甥女儿,他父母和慈禧呢,有这么一层亲戚关系,所以就拼命的和慈禧套近乎,最终让自己的儿子得了这个预备皇帝的位置。慈禧搞这么个预备皇帝,虽然还是在暗示自己想换皇帝,但与立刻就换相比,无疑还是退让了。但这事儿啊,也让慈禧不太高兴,觉得换不换皇帝是自己家务事,外国人居然也要管,再加上这些年来被外国人搅和的,没过过几天好日子,心里的气就更大了。

一帮守旧的大臣哪也早就看外国人不顺眼,比如溥俊的爸爸载漪,就觉得外国人在中国张牙舞爪的太不像话了,自己的儿子本来马上能当皇帝的啊,也让外国人给搞黄了。慈禧给这帮人一怂恿啊,于是决定好好教训一下外国人。

这时候北方的一些农民,因为不满外国人的侵略,自发组建了义和团,慈禧等人便准备好好利用一下,暗中怂恿义和团与洋人作对,结果闹到失控,义和团不但在各地追杀外国人,最后甚至开始攻打北京的外国使馆。根据国际法,使馆是所在国的领土,攻打使馆便等于宣战,结果相关国家就组成了八国联军,以解救本国使馆为名,大举入侵中国,并轻易占领了北京。慈禧只好仓皇逃往西安,这便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这时候她也感到事情闹大了,不能不有个说法,不然外国人饶不了她。最后经过一番努力,终于签订了那个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但对慈禧来说,是不是丧权辱国不是最主要的,而是自己的地位和权力能不能保住。好在她最后成功的把锅甩给了别人,以严惩那帮守旧大臣为代价,换来自己平安无事。

不过慈禧对这呀,也不会太心疼,因为她对这些守旧派,一直也是有保留意见的。比如那位载漪,最后和儿子一起被流放新疆,其实慈禧之前对他也没啥好感。载漪的爸爸是道光皇帝第五个儿子,而咸丰皇帝是道光皇帝第四个儿子,慈禧对载漪这一家人呐,始终不是很好。在书中高阳写道,溥俊当了大阿哥之后很嚣张,有一次居然对光绪皇帝拳打脚踢,慈禧一怒之下想废了溥俊。载漪听了之后,想起了自己家啊,多少年来受了多少窝囊气呀,准备趁局势混乱,一不做二不休,干票大的。所以他就开始义正辞严的怂恿慈禧教训外国人,但实际上他有自己的小九九,书中是这么描述他的想法的:自从当年被英法联军赶到热河,慈禧这40年来没少受外国人的气,这回怂恿慈禧把外国人杀光,让老太太把气出干净了,或许就能松手了,所谓松手也就是慈禧不再管事了,然后自己的儿子立刻就能当皇帝了,自己的好日子也就来了。这点小心思自然被慈禧看穿了,而对于视权如命的慈禧来说,要她放权是不可能的事,谁要敢有这想法,那就等着倒霉吧。所以严惩载漪这些人,她是一点儿都不心疼。

只是经历八国联军战争后,慈禧的心境大不如以前了,因为这一仗让她明白,外国人很厉害,千万惹不得。别看她在权力斗争中摸爬滚打几十年,显得意气风发、得心应手,可让外国人随便打那么几下,就什么都不是了。尤其是这次被外国人打的一路跑到西安,过了一年多才回到北京,而且还是在接受了许多屈辱的条件后,才换来的,最高统治者的面子早就一扫光了。

就是在这样的心态下,她进入了人生的最后几年。在这段日子里,她显得很颓废,国家大事一概不问,只想混混日子,但她依然把权力看作不能丢的东西。一方面,她开始为皇帝的身后事做准备,另一方面又越来越对外人不放心,觉得还是用自己人才能保住天下,而所谓的自己人,就是满族人,所谓的外人,主要就是汉人。这么一来,搞得清朝的政权越来越封闭,也就离灭亡不远了。

先看看她是怎么准备光绪皇帝身后事的,主要表现在为光绪找接班人上。自从被软禁后,光绪基本就成了个废人,没有出来管事的能力,身体也不好。慈禧知道这一点,所以也就开始物色新的接班人选。但她又怕做的太急躁,再闹出当年立大阿哥的那一番风波,所以就决定造造舆论。她先派人去瀛台看望被软禁在那的光绪,确定下光绪是不是真的奄奄一息。当听说皇帝肝火旺、气色差,好多天都没有排泄了之后,慈禧决定第二天在瀛台召见大臣们,讨论朝政。当然要去见面,她有冠冕堂皇的理由,就是好久没见皇帝了,自己这个家长啊,还挺想念的。其实真正的目的是,让大臣们亲眼看看皇帝的身体,让你们都知道皇帝不行了,该找个接班人了。

既然找接班人,那就还得下一番功夫,让自己能继续抓住权力。结果她做出的决定是立溥仪,也就是大家熟悉的那位末代皇帝为接班人。同时啊,她又说溥仪太小,让溥仪的爸爸载沣暂时监国理政。这一番做法自有奥妙在里面,慈禧找接班人喜欢找小孩,而载沣是奕譞的儿子,光绪的弟弟,这父子三人性格如出一辙,软弱得很,所以慈禧可以通过控制载沣来继续管事。

可是慈禧这时候自己也病入膏肓,作出这个决定没两天,她自己也死了。但对她来说,除了权力之外,其他的都不值一提,哪怕是临死的时候,那也不能例外。说到这儿,可能您会想起民间流传的一个说法,慈禧知道光绪比自己年轻,生怕自己死,光绪会重掌大权,所以就在临死前先派人毒死了光绪。而且前些年有人把光绪的遗骨拿出来化验,证实他确实死于中毒。那么本书对这个问题是怎么看呢?作者给出了自己的看法。

根据书中描述,在临死前几天,光绪皇帝突然肚子特别疼,而且心跳得厉害,脸很黑,舌苔很黄,明显是中毒了。那是什么人下的毒呢?作者认为不会是慈禧,因为慈禧的耳目很多,当时的光绪已是奄奄一息,已经不可能再出来掌大权了,慈禧也早就知道这回事,没必要再刻意毒死光绪。但慈禧这时候啊,也就剩一口气了,不排除她身边的人以为皇帝还很健康,觉得慈禧死了之后自己就要倒霉,所以就擅自下手把事情给办了。这种说法有没有道理呢?相信您有自己的判断。

好,上面说完了慈禧晚年弄权的一个方面,就是安排最高权力的交接问题。下面呢,再来看看慈禧是怎么重用满族人和防范汉人的。这一点首先表现在防范袁世凯上。说到他就不能不说到戊戌政变,很多人都认为是因为他告密,才让慈禧发动了政变。其实历史的真相已经搞清楚了,在袁世凯告密之前,慈禧已经知道了这件事儿。不过在高阳的书中,还是沿用了大家所熟悉的传统说法,这可能是作者也不知道真相,也可能是他照顾大家习惯性的看法。但袁世凯通过戊戌政变起家,那是不争的事实。在后来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袁世凯逐渐替代李鸿章,成为汉人大臣中的第一号人物。而且他这个人还很精明,书中提到,慈禧有一次要大家推荐好医生,来给光绪看病,袁世凯本来想推荐个好医生去,但他手下一个幕僚说,曾亲眼看见皇帝连靴子都是破的,说明宫里啊,根本没人把皇帝当回事儿,所以即使推荐了郝医生,宫里的人如果不按方子抓药,最后把皇帝治死了,自己反而倒霉。袁世凯及时醒悟,打消了这个念头。

对于慈禧来说,对袁世凯这么一个精明又能干的汉人,不能不防着。在为光绪选择接班人的时候,慈禧先把驻防在北京周边的军队对调,又打发当时主持朝政的庆亲王奕劻到外地去出差,因为她知道,袁世凯想让奕劻的儿子载振接班,袁世凯手握重兵,奕劻父子又是死党,如果他凭借手上的兵权和奕劻联起手来,真的让载振当了皇帝,那清朝的天下就落到汉人手上了。

为了防范袁世凯,慈禧还在关键部门尽量排斥汉人,多用满族人。比如在各个部门里的主要官员都是满人多,汉人少。这么一来,汉人的大臣们就不满了,清流派的著名人物张之洞,这时也当了军机大臣,觉得自己也算老资格了,就来给慈禧提意见了。结果慈禧反而说,没有这么回事儿啊,她的理由是,以前每个部门里,满人和汉人担任的职务都有固定的比例,现在取消了这个比例限制,说明对满人、汉人是一视同仁的。但她没有说的是,在有比例限制的时候,汉人担任官职还有基本的保障,比例限制取消之后,这种保障也没了,满人便大量占据关键职位。这么做的结果便是,这个政权越来越孤立。到慈禧去世的时候,当时中央的12个部中,汉人官员当家的只有四个,许多关键部门更是全部被满人占据。于是有人发出了“汉人已孤”的感叹,此时啊,有人予以纠正,说其实是“奇人已孤”啊。这也是慈禧在临死之前,给清朝带来的最大伤害。

到这儿,这本书的大致内容就给您讲完了。不过这并不是这本书的全部内容,这本书一共有十册,其实是以慈禧为核心,带出了晚清几乎所有数得上的政治人物,所以你也可以把这本书当成晚清政坛大揭秘来看。高阳这位作者对晚清的掌故非常熟悉,里面其他很多人物的故事也很精彩过瘾,你可以从里面看到权谋、人性等等令人深思的东西。在这套《慈禧全传》中,慈禧有时候甚至会从故事里完全消失,由其他一些人物在那辗转折腾,但你又能隐隐的感觉到慈禧影响力的存在,然后情节的发展,会使慈禧再度作为主角出现。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本书并不是通常大家熟悉的那类传记,更准确的来说,算得上是一部晚清政治风云的百科全书。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微信收款码   微信收款码

很赞哦! (0)

发表评论

本栏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