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历史历史
《被废除不平等条约遮蔽的北洋修约史》北洋政府如何在列强环伺下,偷偷收回87项治外法权的隐秘战争
铛铛铃2025-09-16【历史】630人已围观
简介
今天为你介绍的这本书叫《被废除不平等条约遮蔽的北洋修约史》,简称《北洋修约史》。
这本书的作者唐启华,是英国伦敦政经学院国际关系史博士,长期致力于中国近代外交史的研究。
那么,在解读本书之前呢,首先要了解书中的两个关键词:废除不平等条约和北洋修约史。
一说起这个不平等条约,人们就会想起《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还有《辛丑条约》。整个一部中国近代史,就是一条条不平等条约连接而成的。列强通过这些条约获得了领事裁判权、协定关税权、租借等特权,中国国家主权遭受严重侵害。
那么,根据统计,从1842年到1949年,中国历届政府同西方列强共签订不平等条约达745个,数量之多、范围之广,在殖民主义的历史上可以说是绝无仅有。
不平等条约承载了太多的辛酸记忆,因此呢,从条约签订的那一刻起,就不断地受到中国民众的抨击和抵制。废除不平等条约,成为了近代中国反对殖民侵略最迫切的诉求。
和激荡人心的废除不平等条约相比,北洋修约史则是显得波澜不惊。它主要是指中华民国成立之后,从1912年到1928年,北洋政府依据国际法理,以和平谈判为主要方式,同各条约国进行修改不平等条约的外交努力。
可是呢,长久以来,北洋修约史却是不被人重视,这和当时激进的政治语境有关。进入20世纪后,中国民族主义高涨,尤其是经历了五四运动,废除不平等条约成为最具号召力和鼓舞人心的政治口号。它希望通过大规模的群众运动,来彻底解决近代积累下来的一切问题。这种毕其功于一役的愿景,迎合了当时激进的社会风潮和民众的心理。
本书要揭示的正是以往被忽视的北洋政府外交。北洋政府通过艰难的外交谈判,希望实现中国的外交自主,并取得了重大突破和进展,在近代外交史上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下面呢,我会从三个时间阶段依次介绍北洋政府修约外交的来龙去脉。
第一阶段,从1912年到1918年。这是近代中国重要的转折时期,帝制终结,民国成立,中国外交开始萌发平等互惠的修约观念。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领导的南京临时政府,还有后来的北洋政府,为了获得列强的承认,宣布继承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让他们继续生效。不过呢,在承认旧条约的同时,北洋政府专门设置了外交部条约研究会,开始萌发平等互惠的订约观念。当时的政府内阁就作出决议,要求不再签订清政府模式的条约,不再让协定关税、领事裁判权、最惠国待遇这样的不平等条款出现在条约之中。也就是说,今后不再签订不平等条约。
这个时期,北京政府取得最大外交成果是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并依据国际法,取消了德国和奥匈帝国在华的特权,收回了天津和汉口的德租界。这是中国近代首次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在外交上主动出击,是中国外交史上的一个创举。
第二阶段,从1919年到1925年。北洋政府在两个重要的国际会议上,主动提出修改不平等条约,并且为修约寻求国际法的法理依据。
第一次会议是一战后的巴黎和会。作为战胜国,北洋政府派出了一支52人的代表团参会,这是中国第一次以胜利者的姿态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中国代表团当中有五人组成全权代表,其中关键的人物是最年轻的代表顾维钧。
顾维钧1888年出生于上海嘉定一个官宦世家,13岁就进入上海圣约翰书院接受新式教育,17岁考取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主修政治学和国际外交学。在大学期间,顾维钧已经展现出了杰出的外交才能,他精通英语、法语、德语,熟悉各国外交史,有雄辩的口才。
辛亥革命之后,顾维钧成为了大总统袁世凯的英文秘书。他当时博士尚未毕业,哥伦比亚大学还特别的破例为他提前举行毕业答辩。1915年,年仅27岁的顾维钧出任驻美公使,成为了近代中国最年轻的公使。
真正让顾维钧名扬国际外交舞台的,就是这次巴黎和会。当时中国虽然以战胜国身份参会,但是呢,依然受到歧视。首先表现在代表席位的安排上,会议将参会国划为了三等,第一等的是五个强国——英、法、美、日、意,各有五个代表席位;第二等国各有三个席位;第三等是一些新成立、新独立的国家,各国只有两个代表席位。当时,中国是弱国,被划分为第三等国家,这样中国五名代表不能全部出席会议,只能够轮流替换。这明显的歧视深深地刺痛了顾维钧,他决心拼尽所能,为中国争取更多的合法权益,努力展示外交新形象。
那么在这次会议上呢,中国最关注的问题是收回德国在山东一切特权。既然中国和德国在一战当中敌对,那么为什么不像收回天津租界那样,在宣战时收回山东呢?原来,在对德宣战之后,同为协约国的日本趁机出兵山东,与德国交战,接手了德国在山东的利益。由于时间仓促,北洋政府并未对山东问题有明确指示。顾维钧凭借敏锐的外交洞察力,事先就草拟了一份方案,将山东问题列在首位,为阐明中国的外交立场做了充分准备。
因此呢,巴黎和会中国的重头戏就是顾维钧就山东问题进行答辩。他侃侃而谈,据理力争,从传统文化、历史、地理等方面阐述山东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最后,顾维钧陈词道:“众所周知,西方出了个圣人叫耶稣,他最后在耶路撒冷殉道,耶路撒冷从此成为西方的圣地。同样,东方中国山东也出了位圣人叫孔子,连日本人也尊奉他为东方的圣人。”说到这儿,他面带笑容转向日本代表牧野,“牧野先生,您说对吗?”猝不及防的牧野非常被动,极为尴尬,连连点头称是。此时的顾维钧突然提高了语调,大声说道:“既然牧野先生也承认孔子是东方的圣人,那么山东就是东方的圣地,中国不能放弃山东,就如同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一样。”
半个小时的答辩会,顾维钧用娴熟流利的英语、儒雅的气质、雄辩的口才,彻底折服与会代表。但是西方列强为了平衡利益,最终仍然把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消息传来举国愤慨,国内爆发了五四运动。顾维钧忍无可忍,和代表团成员一致商定,拒绝在对德合约上签字。1919年6月28日,当凡尔赛合约签约仪式在凡尔赛宫举行时,出现了世界外交史上奇特的一幕,与会代表惊奇地发现,为中国全权代表准备的两个座位上竟然空无一人。中国代表用空椅子来强烈抗议会议的不公正。最终中国成为27个参会国当中唯一拒绝签字的国家。
巴黎和会上,中国虽然未能收回山东,但是这是近代中国外交由被动走向主动的重要转折。
到了第二次会议,也就是1921年底的华盛顿会议,列强为调整远东太平洋地区的秩序再次聚首。对中国外交而言,它是解决巴黎和会遗留的山东问题悬案的机遇。因此,北洋政府对这次会议十分重视,任命驻美公使施兆基为首席代表,驻英公使顾维钧、大理院院长王宠惠为全权代表,由130余人组成阵容强大的代表团。中国能否在华盛顿会议展现新的外交形象,取得新的突破,关键就在这三位代表的外交才能了。
顾维钧刚才已经介绍过了,这儿说一说另外两位代表。施兆基,康奈尔大学文学硕士,16岁被选为中国驻美公使的翻译生,他曾出洋考察日本、西欧、美国等国政治体制和法律制度。中国民国成立之后,先后任驻英公使、驻美公使。王宠惠则是耶鲁大学法学博士,辛亥革命之后,曾担任南京临时政府外交总长。三位代表都留学美国,精通国际法理和外交政策。
经过充分协商讨论,他们吸取了巴黎和会上的教训。因为那次会议刚开始,中国代表就一次性提出所有具体问题,但未能在会议上获得通过,没有转圜的余地,以至于后来局面极为被动。为了争取主动,这一次,中国代表团不直接进入具体问题的讨论,而是首先向大会提出了十项原则,这样一来可以先奠定法理基础,列强在后边的议程当中就没有借口反对了。
刚才提到的三位代表各有分工部署,按照个人的专业和专长,王宠惠熟悉法学理论,就负责收回外国租界、废除领事裁判权等问题;顾维钧擅长雄辩,负责最棘手的山东问题;施兆基作为首席代表,则是负责全面交涉以及日本从青岛撤军的问题。他们各自负责对自己承担的问题进行辩护,在对自己的议题阐明观点之后,其余两个人可以在实际辩论当中对此加以补充发挥。三个人还互相约定,每个人准备一份备忘录,一致讨论通过之后才能够提交大会。这样代表团步调一致、协同合作,瞄准目标,集中火力点,准备打一场漂亮的外交战。
代表团首先向大会提出十项原则,当中最重要的是第一项原则,即各国尊重并遵守中国领土完整及行政独立原则,这是中国参加本次会议基本的外交原则。当施兆基在阐述这项原则时,一位法国代表非常傲慢地质问:“中国军阀混战、南北分裂,代表团能否代表全国?”施兆基义正言辞地驳斥道:“中国只有一个代表团,也只有一个,完全能够代表各国承认的合法政府。”
由于准备充分,在华盛顿会议上,中国外交代表团大放异彩,在外交上取得了重大突破。首先,中国废除不平等条约的法理基础诞生了。代表团在会议上提出的废除各国在华特权的议案,除租借地问题之外,都已签署条约、协议书的形式形成了文件。1922年2月6日,美国、英国、日本、法国等八个国家与中国签署了《关于中国事件应适用各原则及政策之条约》,啊,这就是《九国公约》,其中“尊重中国主权与独立及土地与行政的完整”这样的词句也列入了条约文本,这是中国进一步废除不平等条约的法理基础。
其次,巴黎和会上悬而未决的山东问题终于解决了。1922年2月4日,中国和日本签订了《解决山东问题悬案条约》,日本不得不把德国旧租界地胶州交还中国,并且从青岛和胶济铁路沿线撤军,这样山东的主权总算收了回来。
总的来看,在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上,北洋政府能够首次向列强宣誓要全面修改不平等条约,取消列强在华特权,某种程度上真的是弱国只能靠外交啊。这是中国在无实力后盾的外交谈判当中,一点一点把主权艰难地谈回来。
除了这两次与列强的博弈,这一时期,北洋政府还利用国际关系的变化,签订了两份平等条约。一份是1921年5月和德国签订的《中德协约》,这是近代中国第一个平等的新条约,是第一次而且是唯一一次以战胜国身份取得战争赔款的条约,获得了8400多万元的赔偿。另一份呢,是和苏俄签订的条约。十月革命之后,苏俄政府主动向中国表示愿意废除俄中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1924年签订的《中苏协定》,让苏俄成为了近代第一个主动放弃在华特权的国家。
好,有了第二阶段的铺垫,下面北洋政府开始在具体条约的废存上行动了起来,这就是北洋外交的第三阶段,也是北洋政府外交的重头戏。这段时间从1925年开始,一直到1928年被国民政府取代。
1925年5月30日,上海各界群众在租界举行集会,强烈抗议日本纱厂镇压中国工人运动,英国巡捕竟然向人群开枪射击,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中国的民族主义开始高涨,社会各界强烈要求废除不平等条约,呼声此起彼伏。北洋政府借此机会,以民意为后盾,要求和列强集体修改不平等条约,但是受到阻挠和拖延。作为应对,北洋政府决定改变外交策略,根据国际法原则,采取到期修约外交方针,和条约期限届满的国家谈判,寻求重点出击,各个击破。
到了1926年,即将到期的条约就有三个,分别涉及到法国、日本、比利时三个国家。鉴于以往和列强打交道的经验,北洋政府决定先绕开难缠的法国和日本,从比利时入手,打开缺口来进行修约交涉。
中比条约是清政府与比利时两国在1865年11月2日于北京签署,1866年10月2日由两国政府批准生效。比利时通过这个条约获得了领事裁判权、协定关税权、设立租借权、片面最惠国待遇等等的一系列殖民特权。条约规定10年期满修约,但是每隔10年只有比利时有权提议修约。1926年,中比条约第六次期满10年期满。在条约期满的半年前,北洋外交部照会比利时驻华公使,宣称中国政府决定终止旧条约,并愿重新谈判,签订平等互惠的新条约,建议用剩下来的六个月时间进行新约的谈判。
比利时很快做出了答复,同意签订新约,但坚持要中国政府保证在谈判期间旧条约继续有效。考虑到比利时可能采用拖延的办法,造成旧条约继续生效的既成事实,中国方面没有同意。彼方要求双方坚持不下,当时的比利时没有震慑中国的军事实力,于是转而寻求英美的支持干涉。在英国的干预下,比利时威胁中国,若要到期废约,将上诉到海牙国际法庭,甚至恐吓中国,在特殊情况下,比利时将以《辛丑条约》和《华盛顿条约》签字国资格,恢复旧条约的效力,包括向中国派驻军队,继续要求中国支付赔款等等事项。
当条约最后期限到来的时候,比利时仍然拒不签订新条约。那么在此困难局面下何去何从啊,这不仅仅是具体条约的问题,更关系到中国的外交形象,全世界都在关注着中国将采取怎样的措施处理中比条约。
此时,北洋政府内阁改组,顾维钧任国务总理兼外交总长,他采取灵活务实的外交政策,顶住西方列强的压力,和比利时进行最后的交涉。条约期满的第二天,顾维钧同比利时公使华洛斯进行最后的较量,这是近代中国外交史上著名的外交谈判。双方唇枪舌剑,谈判长达四小时之久。
华洛斯是律师出身,擅长辩论,随身带来大量外交文件,引经据典,口若悬河,企图使顾维钧屈服。但是他显然低估了谈判对手,顾维钧事前已经做了精心周密的准备,他对旧条约当中的殖民特权逐条辩驳,并且根本不用看稿子,所有的国际法条约和外交术语都烂熟于心,脱口而出。一番较量下来,华洛斯惨败,但是呢,仍然蛮横地拒绝限期修约。
面对比利时的无理拖延,顾维钧当机立断,决定改变外交方针,将到期修约扩充为期满作废。1926年11月6日,北洋政府终于放大招了,发布了由顾维钧起草宣言,宣布终止中止条约,这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单方面宣布终止不平等条约。政府明令废止中比条约在国际外交界引起强烈震动,也为外交自主开了一个好的先例。
1927年,中国和西班牙签订的《中西天津条约》即将到期,中国政府召回西班牙驻华使馆,希望在平等互惠原则上改订新约。但是西班牙主张修约只限于商务、税率方面的条款,其余条款一律不变。北京政府则是主张全部废止,另订新约。双方难以协调,谈判无果。最后北京政府就依据废除中比条约的成例,在1927年11月10日,自行宣布废止中西条约。
废止中比条约和中西条约,是中国外交史上的杰作,开创中国外交自主的先河,对后来修约、废约产生重大影响。
从北洋修约历史的三个阶段可以看出,在新的国际形势下,北洋政府根据国际法,有理、有利、有节地完成了一系列谈判,扭转了晚清时期糟糕透顶的外交局面。当然,中国能够取得这些外交成果,产生作用的因素很多。下面呢,我就从国际格局、外交策略,还有职业外交家团队等三个方面,来谈谈北洋外交的天时、地利人和。
民国成立之后不久,一战爆发,这场战争让世界政治格局重新洗牌。战后通过武力威胁弱国已经不再是外交的主流,在解决国际冲突时,国际法和公理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尊重,世界的形势发生了变化,公理战胜强权,为外交谈判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外交开始变得对弱国有利了。
那么为什么在这样的环境之下,北洋政府可以提出修订条约了呢?在这里我要介绍一个非常著名的外交术语,就是情势变迁原则。情势变迁原则是一项古老的国际习惯法,简单的说就是时过境迁原则。这个原则认为,签订条约时,缔结国是以某些根本情势的继续存在为前提的,一旦这种根本情势发生变化,缔约国就可以根据该条款废除条约。情势变迁原则在西方有强大的传统基础,西方人一般都愿意恪守这种原则。
一战后,中国政府早已经不是清政府,建立了共和国,在形式上已经是文明国家,而且还站到了获胜的协约国一边,这个情势变化相当大。中国方面也就有意识地运用情势变迁这一原则,在巴黎和华盛顿的会议上主动提出不平等条约属于历史遗留问题,应当解决。
那么有了这个基本面,具体实施还要靠灵活的外交策略。刚开始,北洋政府要求和所有列强集体谈判,总体修约,但是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效果并不明显,反而是受到了列强的集体抵制。北洋政府随后呢,做出了重大调整和改变,确立了到期修约、期满作废的外交方针,由全面出击到各个击破,趁旧约满期之机宣布失效,另订平等条约。果然在外交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和显著成果。我刚才提到的废除中比条约和中西条约,就是这种外交策略的灵活运用。
当然了,最关键的还是人的因素。北洋外交之所以取得重大突破和进展,在于拥有世界一流的职业外交家团队。中国的职业外交家诞生在辛亥前后,以欧美留学生为主体,这些人多出生于书香世家或传教士家庭,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有丰富的外交履历。他们当中的杰出代表,除了以上所说的顾维钧、施肇基、王宠惠等人,还有陆征祥以及颜惠庆。
陆征祥1872年出生于上海,他的父亲是位传教士,思想比较开明,很早呢就把陆征祥送入了上海广方言馆学习洋务知识。广方言馆是清朝总理衙门创办,专门培养外语人才,陆征祥在那儿主攻法语,后来呢又进入北京同文馆深造,毕业之后被选入中国驻俄公使馆工作。
颜惠庆1877年出生在上海虹口一个传教士家庭,他的父亲是圣约翰大学创办人之一。颜惠庆留学美国弗吉尼亚大学,获文学学士学位。颜惠庆精通英语,曾经主编《英汉双解标准大词典》,这是第一部由中国人完成的英汉大词典。他后来三次组阁任国务总理,七次出任外交总长,是北洋政府期间外交系的领军人物之一。
1912年3月30日,陆征祥成为第一届内阁的外交总长。当时在国外,他向大总统袁世凯提出三项救治条件:一、任命擅长英文的人为外交次长;二、保证外交人员专业化,不得向外交部安插闲人;三、外交部相对独立,总统不得任意干涉外交部内务。袁世凯全部同意之后,陆征祥才回国就职。这些原则对民国前半期的外交行动影响深远。
陆征祥上任之后,决心按照西方国家外交部的模式来改组外交部,制定新的外交部组织法,将驻外使领馆改为专业机构,从事外交的人员为职业外交官。他还要求所有外交官员必须学会一门外语,外交官选拔全国统一考试,择优录取。
由于陆征祥体弱多病,经常请假,实际主持外交部工作的就是外交次长颜惠庆。当时的职业外交家相对比较独立,超然于政党和派系之争,虽然北洋时期政局纷乱,政府运转经常停摆,但是呢,外交方面却是平稳推进,对比鲜明。以至于当时各路军阀对外交家集团都比较尊重。大总统曹锟曾经说过:“外交咱不懂,一切听邵川的。”这少川那就是顾维钧。北洋末代元首张作霖虽然出身土匪,却是非常尊重外交人才,一般不过分干涉外交事务。
这样一来,外交总长就有了更多的自主空间,在制定外交政策的时候有更多的主动权。在华盛顿会议期间,就有一位美国外交官曾经这样评价:“要是中国政府的其他各部,都能显示出外交人员的才能,中国便将成为世界大国之一了。”
这个话呀,或许有所夸大,但是呢,在乱世的中国,能够出现这样一批水准极高且极富爱国情怀的职业外交家团队,确实是中国外交之幸啊。他们的外交业绩应该被后人更多地了解,这也是本书作者唐启华要重新梳理和认识这一段历史的根本原因。
好了,《被废除不平等条约遮蔽的北洋修约史》这本书就为你解读到这里了。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很赞哦! (0)
相关文章
- 《挖鼻史》:挖鼻的历史、科学与艺术:一部独特的挖鼻指南
- 《上帝之饮》:六个瓶子里的历史长河:饮品背后的文明故事
- 《三国志的世界》:超越演义与史书:真实三国世界的全景展示
- 《最后的中华帝国:大清》:从康乾盛世到辛亥枪声,三大特性解码帝国盛衰的文明密码
- 《走向中立:瑞士史》:阿尔卑斯山的生存智慧,永久中立国玩转地缘政治的奥秘
- 《转动罗盘:葡萄牙史》:好望角的发现者传奇,全球首个殖民帝国海洋霸权的崛起与衰落
- 《中国命运的决战:1945-1949》:国共博弈中的民心向背与历史选择逻辑深度剖析
- 《制度与人情》:从周礼到科举制,中国政治文明制度容器中的人性变量解析
- 《植物塑造的人类史》:小麦与玉米的文明革命,植物成为人类历史隐形导演的叙事
- 《挣扎的帝国:元与明》:马背与农耕的文明拉锯,两个王朝重构中国多民族国家的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