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历史历史
《奠基者:独立战争那一代》裂变时代的星辰与火种
铛铛铃2025-09-16【历史】633人已围观
简介
今天为你讲的这本书叫做《奠基者:独立战争那一代》。作者呢,是美国历史学家约瑟夫·埃利斯。作为美国早期历史的资深研究者,埃利斯出版过许多很受欢迎的著作。这本《奠基者》,就曾经获得2001年的普利策历史作品奖。
奠基者啊,指的就是美国的国父。他们在1776年《独立宣言》上签名,总共56位,包括人们熟悉的华盛顿、汉密尔顿、杰斐逊、麦迪逊等人。独立战争期间呢,他们精诚团结、通力合作,打败了英军,成就了后来的美国。1789年联邦政府成立时,他们又成为第一批领导人。其中华盛顿担任第一届美国总统,他任命杰斐逊为国务卿,汉密尔顿为财政部长,麦迪逊呢,则当选国会议员。凭借常年积累起的威望,他成了国会领袖,有着巨大的号召力。
这批人在美国人心目当中,拥有着崇高的地位。所以呢,研究者多少会有一点为尊者讳的倾向,有意地掩盖他们之间的分歧和斗争,把他们的关系描绘成一派和谐。但是这本《奠基者》的视角呢,很不一样。作者没有隐瞒美国国父的分歧,通过揭示这些分歧,埃利斯呈现出美国建国之初所遇到的困境。
在接下来的讲解当中呢,我会围绕三件事,说清楚美国国父存在的分歧,同时也让你了解到这些分歧对美国历史产生的哪些持久的影响。
咱们先来讲第一个分歧啊,要不要废除奴隶制。这其实呢,是一个历史遗留问题。那在英属殖民地时期,北美南部的种植园发展迅速。为了提供充足的劳动力,英国大量从非洲贩运黑奴过来。日积月累,北美南部各州如弗吉尼亚、马里兰、南卡罗来纳,聚集了数十万黑奴。他们呢,是当地种植园的主要劳动力,承担着繁重的工作,但是呢,待遇普遍很差。对此呢,有识之士是很不满的,呼吁废除奴隶制。
1776年,独立战争爆发。面对共同的敌人,英国殖民地13个州决定搁置争议,先取得独立再说。战争胜利之后的1787年,13个州的代表齐聚费城,商量着制定宪法,建立联邦政府。在这次会议上呢,北方各州的代表提出,应该在宪法当中明确终止奴隶贸易,废除奴隶制。这激起了南方代表的强烈反弹,他们表示一定要这么干的话,南方各州就退出联邦。然后最后双方达成了妥协,具体的操作是:首先,奴隶制、奴隶、黑人等字眼儿啊,这宪法通通回避,只字不提。其次呢,宪法规定,直到1808年以前,国会都不能够打奴隶制的主意。也就是说,废奴问题至少要搁置20年。
原本以为啊,这事情就这么结了啊,至于20年之后还要不要废奴,到时候再说。没有想到呢,宪法颁布之后仅仅3年,也就是1790年,就由北方民众组成代表团,向国会提交请愿书,要求终止奴隶贸易。与此同时呢,宾夕法尼亚州废奴协会也提交请愿书,敦促国会尽快废奴。
废奴主义者的理由呢,有两条。第一,奴隶制违背了《独立宣言》的基本精神啊。《独立宣言》宣称人人生而平等,那么黑人跟白人拥有同等的权利,凭什么被白人奴役呢?显然,奴隶制的存在是对《独立宣言》的讽刺。第二,宪法确实规定了1808年前不废奴,但是这不等于说永远不废奴。宪法的意思是,其实是逐步废除奴隶制。那么,既然废奴是早晚的事儿,那现在咱们就开始讨论,那有什么不可以的呢?
应该说,这两条理由的说服力非常强。更重要的是,宾夕法尼亚州费奴协会背景不一般,他的主席是深受美国人民爱戴的国父,富兰克林。他亲自出面,影响力就大了,国会不能够置之不理,必须开会讨论。
在会上啊,来自南方的议员炸开了锅,纷纷跳出来指责此举纯属挑事儿,是制造分裂。北方议员针锋相对,不断援引《独立宣言》跟美国精神反击。南方议员啊,北方跟南方为什么在奴隶问题上水火不容呢?观念分歧是一方面,更关键的是经济模式不同。
当时美国南方以种植园经济为主,依靠黑奴从事劳动生产。例如南方四大州,马里兰州、弗吉尼亚州、北卡罗来纳州和南卡罗来纳州,拥有60多万黑奴啊,占美国黑奴总人数的87%。可想而知,为了自己的利益,这些州啊一定会顽固坚持奴隶制。
北方则不一样,北方刚刚启动工业化,需要大量能够自由出卖劳动力的人。1790年,美国人口将近390万,其中黑奴近70万,占总人口18%。这么庞大的人力资源,却被奴隶制束缚在土地上,不能投入工业生产啊,这让北方非常着急。北方议员因此有了共识,废除奴隶制极大地释放劳动力,推进美国的工业化进程。
不同的经济模式造成了南北对立,这种对立也反映在国父们的身上。富兰克林和财政部长汉密尔顿出自北方的宾夕法尼亚州,他们认为美国应该迅速完成工业化,所以支持废奴运动。这次请愿他们扮演了幕后推手的角色。南方弗吉尼亚州的国务卿杰斐逊、国会领袖麦迪逊则力图维护奴隶制。这就非常有意思了,因为《独立宣言》里的那句名言“人人生而平等”,就是杰斐逊亲手写下的。从观念上讲,他并不赞成奴隶制。然而呢,在利益面前,杰斐逊低头了。
在杰斐逊和麦迪逊的领导下,南方议员找出各种理由阻止废奴。他们声称,如果解放全部黑奴,总成本将高达1.4亿美元,而当时联邦政府的预算才700万美元,显然是无法承受的。同时呢,南方各州还针对废奴的提议,向国会提交了一份报告。这份报告啊,包括七项提议,其中最关键的是第二项提议,它规定要不要解放奴隶是州政府的权力,国会无权干涉。而且就算1808年之后,这个权力仍然由各州政府掌握。在麦迪逊的策划下,国会通过了这份报告。这无异于是釜底抽薪啊,从此呢,北方议员很难再通过国会去推动废奴运动了。这就为后来的美国内战埋下了伏笔。正是因为不能够在宪法框架内讨论奴隶制,南北双方就只能够靠战争来解决问题。可以说,这个坑是麦迪逊挖的。
说巧不巧,麦迪逊的报告通过的时候,富兰克林逝世了,废奴运动失去了一位有力的支持者。从短期来看,这次交锋,杰斐逊和麦迪逊取得了压倒性胜利。但是呢,他们还来不及高兴,第二个分歧就摆到了面前,那就是美国要不要还债,以及怎么还。
跟奴隶制一样,债务也是历史遗留问题。从1775年莱克星顿打响第一枪,到1783年英美两国在巴黎签订合约,美国独立战争打了8年。打仗啊,这是很烧钱的。为了筹措战争经费,8年当中美国不停的借钱。它向法国、西班牙借了大笔外债,对内呢,是大量发行债券,向民众借钱。等这仗打完了,美国已经是债台高筑。
1789年,联邦政府成立,汉密尔顿担任财政部长。他算了一笔账,美国的总债务高达7710万美元,其中1170万美元是外债,4040万美元是内债,剩下的2500万美元呢,是美国各州欠下的债务。在当时,这可是一笔巨款。那不仅联邦政府压力非常大,如果计算负债比,很多州政府就要破产了。于是呢,有人提出,反正还不出啊,干脆咱们赖账好了。
针对这种论调啊,汉密尔顿进行了有力的反驳。他指出,对于一个政府来说,信用是最重要的财富,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够违背自己的承诺啊。如果说赖账啊,在国际上将会失去其他国家的信任,在国内呢,也将失去人民的信任。这样的政府离灭亡啊,也就不远了。所以,哪怕欠债再多,也必须咬牙还上,绝不能够为了眼前利益,损害国家的长远利益。
1790年,汉密尔顿制定了一份关于公共信用的报告,提交给国会。在报告当中呢,他详细介绍了美国的债务情况,同时提出了解决方案。汉密尔顿以为国会会顺利通过啊,自己的方案呢,会非常快就能够得到实施。但是出乎他的意料,有人居然对这个报告表示反对,而且呢,这个人竟然是麦迪逊。
汉密尔顿和麦迪逊的关系非同一般,两个人呢,曾经是亲密无间的朋友。制宪会议期间,他们俩再加上约翰·杰伊,撰写了大量文章,论证制定宪法、建立联邦政府的必要性。因为都主张实行联邦制,汉密尔顿跟麦迪逊呢,被称为联邦党人。他们的文章后来汇集成为《联邦党人文集》,成为美国立国的基础性文献。这一次汉密尔顿提交的信用报告,也是为了联邦政府能够维持下去。按理说麦迪逊应该支持,但是出人意料,他站到了对立面。为什么呢?啊,原来他对汉密尔顿的解决方案呢,不满。这不满的地方呢,有两处。
第一是关于内债的。前边讲过,独立战争期间,美国发行了大量债券,其中相当一部分发给了参战士兵,作为军饷。当时的承诺,等仗打完,政府会把债券赎回来,让老兵老有所依。把这种事说说容易,做起来可就难了。因为财政困难,政府呢,是一直拖着,迟迟没有赎回债券。这期间,不少的老兵急于用钱,就把债券呢卖给了投机者,卖出的价格呢,很低,普遍呢,是只有票面价值的一半,甚至呢,只有1/12。到1790年,大多数债券落到了少数投机者手里,老兵手里的债券寥寥无几。现在美国政府要求按照票面价格赎回债券,这样一来,用低价收购债券的投机者就赚大发了,而老兵呢,明显吃了亏。这让麦迪逊感到愤怒,他认为老兵们为美国独立抛头颅、洒热血,结果呢,什么都没得到,连本应该属于他们的债券收益,也被投机者用巧取豪夺的方式给抢走了,这实在太不公平了。
所以说,麦迪逊提出要剥夺投机者手里的债券,把他们还给老兵。对此呢,汉密尔顿反驳说,老兵们出售债券是自愿的,并没有受到强迫。既然是自愿交易,政府去剥夺投机者的债券,就是非法行为,绝对不能这么干。汉密尔顿坚持,政府只能付钱给拥有债券的人,老兵们只好自认倒霉。
麦迪逊的另一个不满呢,是关于州债务的。汉密尔顿提出,考虑到很多州政府已经还不起债,那么不如让联邦政府接管州债务啊,就是说州政府欠的钱,联邦政府来还。这其实呢,不是什么新主意,在制宪会议期间,汉密尔顿就提出过类似方案,当时麦迪逊还帮着鼓吹,非常积极。然而,此一时彼一时,1790年,麦迪逊的立场发生了变化。作为弗吉尼亚州代表,麦迪逊站在州政府的立场上,重新审视汉密尔顿方案。他发现联邦政府替州政府还债,说得好听,实际上是一个陷阱。因为这样一来,联邦政府就成了州政府的债权人,可以控制州政府。这个麦迪逊绝不能接受。
这让汉密尔顿抓狂,他想不通,这位昔日好友怎么忽然变成了对手。其实他不知道麦迪逊背后还有人啊,那就是国务卿杰斐逊。跟麦迪逊一样,杰斐逊呢,也是弗吉尼亚人,《独立宣言》草稿就是他写的。制宪会议期间,杰斐逊作为外交使节常驻法国,没能参加,但是他对新通过的美国宪法是有意见的。杰斐逊认为,这部分宪法过分突出了联邦政府的权力,没有能够好好的保障州政府的独立性和人民的权益。
回国之后呢,他抓住这一点,反复进行批评。在杰斐逊的影响下,麦迪逊的思想发生了转变,他从一个联邦主义者变成了州权主义者。州权主义者认为,比起联邦政府,州政府更能保障人民的权利,所以州政府应当具备更多的独立性,挡在人民面前,抵御联邦政府的侵害。从这套理论出发,让联邦政府接管州政府的债务,等于要州政府向联邦政府投降啊,这就触动了州权主义者的敏感神经,他们当然要全力反对了。
在杰弗逊的支持下,麦迪逊运用高超的政治手腕啊,发动南方议员在国会里阻止汉密尔顿的报告通过。眼看方案胎死腹中,汉密尔顿焦急万分。忽然之间,他想到了一根救命稻草。那时美国首都还没有确定,各方是为此吵破了头。如果综合考虑经济实力、交通便利,还有市政设施等等因素,纽约当之无愧。费城呢,也是强有力的竞争者,毕竟,《独立宣言》、《美国宪法》都诞生在这座城市,其历史地位不言而喻。但是,麦迪逊希望把首都建在美国中东部的波托马克河上。了解到这一点之后,汉密尔顿跟杰斐逊、麦迪逊约了一顿饭啊,在饭桌上呢,他们达成了一笔政治交易。汉密尔顿保证,说服纽约州放弃以纽约为首都的要求,转而支持麦迪逊。作为交换呢,麦迪逊不再为难汉密尔顿的报告。
1790年7月9日,众议院通过建都法案,规定在波托马克河上建一座新城,作为首都。这座城市就是华盛顿。十几天之后,众议院又通过了汉密尔顿的报告,同意联邦政府接管州政府的债务。
表面来看,这次政治交易是成功的,双方各取所需啊,都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但实际上呢,谁都不满意。对汉密尔顿来说呢,他跟麦迪逊的友谊走到了尽头,两个人之间的合作依靠的不再是相同的政治理念,而是赤裸裸的利益交换。而麦迪逊跟杰斐逊呢,很快就后悔了,他们觉得用联邦政府权力的扩大来换取首都,代价呀,有点大,不划算。在往后的日子里,他们卯着劲儿和汉密尔顿对着干,想要捞回损失。
所以,1790年的这笔政治交易,不仅没有弥合美国国父们的分歧,反而是加速了他们的决裂。双方从合作走向对抗,而且呢,越来越激烈。到后来连德高望重的华盛顿都被卷入漩涡,搞得身心俱疲。这就是我要讲的第三件事,杰伊条约引发的风波,这影响了美国建立之初的外交方向。
1794年11月,约翰·杰伊代表美国,在伦敦和英国签署《友好通商条约》,这就是《杰伊条约》。杰伊这个人呢,前面提到过,当年他跟汉密尔顿和麦迪逊组成铁三角,鼓吹联邦主义。联邦政府建立之后呢,他出任最高法院首席大法官。由于有着丰富的外交经验,他还承担起了一些外交事务。《杰伊条约》呢,就是华盛顿安排他去签署的。所以说这个条约反映了华盛顿本人的意志。
在独立战争期间,美国和英国是死对头,跟法国才是盟友啊。正是在法国的大力支援下,美国呢,才能够战胜英国,实现独立。所以法美联盟一直是美国的外交基石,被认为是不可动摇的。但是华盛顿决定改一改。这个改动是基于他对美国外部环境的观察。
从欧洲的局势来看,法国大革命之后,法国陷入了长期的社会动荡,难以自拔。而英国一直在稳步发展,可以预见,英国将是未来的欧洲霸主。从经贸关系看,英国仍然是美国最大的贸易伙伴,联邦政府财政收入的90%,来自于英国商品的进口税。可以说,美国对英国经济的依赖程度远远超过法国。综合以上因素,华盛顿认为应该果断抛弃法国,主动跟英国结盟。因为在政治上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从局势的发展来看,华盛顿非常有预见性,体现了他作为一名大国领袖的卓越判断力。但是在当时的美国,很少有人能够理解他。毕竟美国人跟英国打了8年仗,这是血海深仇啊,怎么能够说结盟就结盟了呢?所以《杰伊条约》在美国国内遭到了强烈的抵制。
在众多的反对者当中,杰斐逊的反应尤其激烈。前面提到过,杰斐逊曾经作为外交官常驻巴黎,对法国的情况呢比较了解。杰斐逊认为,法国大革命当中发生的种种混乱、暴力以及恐怖,只不过是偶然现象,革命者提出的理念——自由、平等、博爱则是无比正确的。假以时日,必定被全世界人民所接受。相反,杰斐逊非常讨厌英国,他认为英国有三大缺陷:君主专制、贵族特权和宫廷阴谋,英国社会呀,已经彻底腐化,无药可救。新生的美国应该和谁做朋友,不是明摆着的吗?所以杰斐逊对《杰伊条约》的签署感到异常愤怒,因为这践踏了他的原则。
起初呢,杰斐逊想让麦迪逊操纵国会,不批准《杰伊条约》,这没能成功。原因很简单,华盛顿的个人声望如日中天,虽然很多议员并不理解《杰伊条约》的意义,但是他们呢,还是不愿意违背华盛顿的意志。最终国会通过了这份条约,这呢,是让杰斐逊窝了一肚子火。他不敢公开指责华盛顿,就向媒体散布谣言,对华盛顿进行人身攻击。一时之间,美国各地的报纸上,充斥着抹黑华盛顿的文章,他呢,被说成是伪君子、辩解者,出卖了国家利益。
华盛顿是非常在乎名誉的,这种铺天盖地的谩骂,对他的心灵造成了伤害,也严重挫伤了他的政治热情。1796年,第二届总统任期将满,华盛顿发表告别演说,宣布不再谋求连任,退出政坛。这呢,也是宣告了华盛顿和杰斐逊之间的友谊终结。退休之后,华盛顿没有再给杰斐逊说过一句话,写过一封信,真正是做到了老死不相往来啊。
今天的人可能会奇怪,为了一个《杰伊条约》,两个有着几十年友谊的老朋友彻底决裂,这至不至于呢?啊,其实往深了说呀,《杰伊条约》只是一个导火索,决裂的根源呢,早就埋下了。
前边咱们说过,华盛顿当选总统之后,任命杰斐逊为国务卿,汉密尔顿为财政部长,一个呢,管外交,一个管经济。华盛顿明明知道这俩人啊,是政治对手,为什么还这么安排呢?因为他不想看到双方为了各自的利益,闹得鸡飞狗跳。华盛顿打算居中协调,弥合双方分歧,保证新生的美利坚合众国稳定发展。
华盛顿的想法很好,但是要实现非常困难。因为汉密尔顿跟杰斐逊的分歧,不仅仅针对具体某件事,而是说双方的治国理念有着深刻的区别呀。汉密尔顿主张精英统治,让资本集中到少数精英的手里,通过他们振兴经济。那政府在这当中扮演什么角色呢?汉密尔顿认为,政府应该制定完善的经济计划,为精英提供金融支持和财产保障,大力推进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为了做到这一点,需要某种程度上的集权,把权力集中到联邦政府的手上,也就是俗话说的集中力量办大事儿。
这跟杰斐逊的理念背道而驰。杰斐逊认为,把权力和资本交给精英,将损害人民的自由和利益,最终,联邦政府会沦为被少数精英操纵的专制政权,这是对独立战争精神的背叛。因为美国人民之所以奋起反抗,就是受不了英国的暴政。所以在杰斐逊看来,汉密尔顿是独立战争的叛徒,是专制政权、大资本的代言人。汉密尔顿呢,也很讨厌杰斐逊,觉得此人呐夸夸其谈,头脑当中充满了不切实际的幻想,不可理喻。
而两个人背后站着不同的政治势力,这些势力为了利益最大化,力挺自己的代言人。这个形势华盛顿看看清楚了,他意识到,如果汉密尔顿跟杰斐逊公开决裂,就意味着他们背后的政治势力也会将矛盾公开化、白热化,这对于保持美国的团结和稳定非常不利。所以华盛顿尽量保持中立,平衡双方的关系。
问题在于内心深处,华盛顿其实是认同汉密尔顿的。华盛顿再保持中立啊,这种认同感呢,还是会自觉不自觉的表露出来。比如说我一开始讲的这两件事啊,废除奴隶制,还有联邦政府接管州政府债务,华盛顿呢,都是婉转的表达过支持汉密尔顿。要建国家银行,华盛顿呢,同样予以支持啊。汉密尔顿呢,也是投桃报李,在《杰伊条约》的问题上站在华盛顿一边。
这让杰斐逊感到,哎呀,这华盛顿和汉密尔顿才是一伙的啊,自己呢,则是被他们打压。所以说,在华盛顿成功连任总统的1793年,杰斐逊辞去国务卿职务,同麦迪逊组建民主共和党,在国会当中阻止汉密尔顿的各项政策。作为回应,汉密尔顿组建了联邦党,与民主共和党斗争,这标志着美国政党政治的开端。就是说,汉密尔顿和杰斐逊各自代表的政治势力,还是公开决裂了。
华盛顿的如意算盘落空,加上《杰伊条约》引发的风波,使他心灰意冷,彻底退出了政坛。1801年,杰斐逊击败汉密尔顿支持的亚当斯,当选美国总统。从此局势逆转,民主共和党取得了对联邦党的绝对优势。在接下来的20多年里,民主共和党候选人连续当选美国总统,联邦党则逐渐瓦解,消失在了历史长河当中。
到这里,美国国父们的分歧和斗争就讲完了。那么这种分歧对美国的政治生态产生了哪些影响呢?先来说一说正面遗产。第一呀,不管怎么斗,杰斐逊也好,汉密尔顿也好,都没有诉诸武力啊,这跟一言不合就动武的法国大革命形成了鲜明对比。在美国200多年的历史上,除了南北战争,其他的利益冲突都能够在和平状态下解决。
第二,联邦党跟民主共和党的竞争,奠定了两党制的基础。现在的美国,民主党前身就是杰斐逊创建的民主共和党,而共和党前身是汉密尔顿创建的联邦党。两党形成了轮流执政的传统。
第三,华盛顿当了两届总统之后卸任,虽然有些无奈,但是创造了另一个政治传统,美国总统只能连任两届。只有罗斯福因为碰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啊,连续四次当选美国总统,但是呢,这是唯一的例外嘛。
再看看负面影响。第一,首开政治交易之先河啊,为了让联邦政府接管州政府债务的方案通过,汉密尔顿跟麦迪逊做交换,答应把首都放在华盛顿。这种暗箱操作很快被政客们掌握啊,并且呢,产生了一批以政治交易为生的中间人,及政治掮客。看过美剧《纸牌屋》的人,一定是对雷米·丹顿这个角色印象深刻吧,他呢,就是一个政治掮客,穿梭于各党派、各利益集团之间,牵线搭桥,从中牟利。这就为腐败的滋生提供了土壤。
第二,恶化了政坛风气。杰斐逊利用媒体极力抹黑华盛顿的行为,很快被政客学去,而且是愈演愈烈。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的短篇小说《竞选州长》,就反映出到19世纪后期,在公共媒体上造竞争对手的谣,影响甚至是操纵选举,已经成为了政客的常用手段。
这些负面影响显然是美国国父们始料不及的。然而,历史就是历史,它不可重来一次。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很赞哦! (0)
相关文章
- 《挖鼻史》:挖鼻的历史、科学与艺术:一部独特的挖鼻指南
- 《上帝之饮》:六个瓶子里的历史长河:饮品背后的文明故事
- 《三国志的世界》:超越演义与史书:真实三国世界的全景展示
- 《最后的中华帝国:大清》:从康乾盛世到辛亥枪声,三大特性解码帝国盛衰的文明密码
- 《走向中立:瑞士史》:阿尔卑斯山的生存智慧,永久中立国玩转地缘政治的奥秘
- 《转动罗盘:葡萄牙史》:好望角的发现者传奇,全球首个殖民帝国海洋霸权的崛起与衰落
- 《中国命运的决战:1945-1949》:国共博弈中的民心向背与历史选择逻辑深度剖析
- 《制度与人情》:从周礼到科举制,中国政治文明制度容器中的人性变量解析
- 《植物塑造的人类史》:小麦与玉米的文明革命,植物成为人类历史隐形导演的叙事
- 《挣扎的帝国:元与明》:马背与农耕的文明拉锯,两个王朝重构中国多民族国家的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