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历史历史

《二重奏:红学与清史的对话》在锦绣文本与尘封档案间寻找历史密码

铛铛铃2025-09-16历史427人已围观

简介

今天要为你介绍的这本书叫做《二重奏:红学与清史的对话》。这本书的作者是历史学家黄一农。黄一农原本是哥伦比亚大学天文学的博士,但是1987年,他突然改行,开始研究中国历史,一路做到现在,成了著名的历史学者,让人感叹聪明人做什么都不会太难。

到了2010年,黄一农开始研究《红楼梦》。《红楼梦》的成书过程,还有它的作者曹雪芹,一直是历史上巨大的谜团。黄一农希望从清代历史中寻找曹雪芹家族,还有《红楼梦》故事原型的蛛丝马迹。所以这部《二重奏》就有了一个副标题,叫“红学与清史的对话”。

可能有人会说,这块试验田已经被人翻了好几遍了,黄教授能做出什么新东西来吗?还真是有。近年来许多古籍都实现了数字化,读者可以轻而易举的在线阅读和检索。就算你是某个历史领域的专家,只要按下enter键,就一定会有你没见过的新线索、新史料。黄一农在撰写这本书的时候,就充分利用古籍数字化的便利,他管这种研究法叫做“e考据”。从数据库里边,黄一农发掘出大量不为人熟悉的史实,包括作者曹雪芹的家族背景、人际网络,以及曹雪芹可能了解的清代政治斗争信息。

具体来说,作者从三个方面揭示了清代历史与《红楼梦》之间的关系。第一个关系是曹雪芹家族曾经的经历在小说中都有反映;第二个关系是《红楼梦》中许多故事在清代历史中都有原型;第三个关系是清代政治文化影响了《红楼梦》流传的过程。

咱们先说第一个。作者黄一农认为,曹雪芹家族有三个特点深度影响了曹雪芹《红楼梦》的创作。一是曹家深度了解满汉两族文化;二是曹家家庭关系非常复杂;三是曹家的家族命运几经沉浮。

明朝末年,清朝在关外崛起,曹雪芹家族的命运在这场动荡中发生了剧烈的变化。曹雪芹的高祖父,也就是他爷爷的爷爷名叫曹振彦。明朝天启元年,也就是公元1621年,明军战败,沈阳城被攻破,身在沈阳的曹振彦被清军俘虏,随后曹振彦投降清军,成了努尔哈赤之子阿济格的包衣,也就是家奴。为了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曹振彦开始在满人政权中积极发展。最早的时候,他在满族官方学校里教汉语,不久就因为办事干练,获得了官员的实习资格。随后,曹振彦凭借突出的表现,成为了一名正式官员,官职是牛录章京。牛录是八旗的一种军事单位,一个牛录有300人,这300人的首领就是牛录章京。成为正式官员之后,曹振彦还依靠自己的汉人身份,帮忙招降了一些明朝将领,并且凭借这些功劳,获得了一个被称为“半个前程”的奖励。前程就是前程似锦的“前程”。虽然说只有半个,听起来好像不多,但是这意味着曹家开始有了世袭的爵位,整体社会地位得到了提升。

然而事情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的。大约在顺治元年,也就是公元1644年之前,他被免职了。不过免职的具体原因现在已经无从考证。后来清军入关,建立了清朝,曹家也开始寻求东山再起的机会。由于政权刚刚建立,清朝需要大量掌握满汉双语的人才担任地方官,这对曹振彦来说是个绝好的机会。于是他通过科举考试成为了陕西一个知州,两年后又升为知府,最高的时候当过两浙都转盐运使,相当于今天从副厅级升到厅级,最终升到接近副部级。正是曹振彦的努力,奠定了曹家之后将近百年的基业。

作者黄一农分析说,清军入关以前,曹振彦投降清军,经历了一段深度的“满化”,也就是变得很像满人。清军入关之后,为了更好的统治中原,开始积极汉化,曹振彦也因此重新捡起了汉族文化。这使得曹家成为了一个满汉两族文化交织的家族。这种满汉交织的痕迹,在《红楼梦》小说中随处可以见到。比如在第25回中,赵姨娘贿赂马道婆加害王熙凤和贾宝玉,先是赵姨娘分别在王熙凤和贾宝玉的床上放了五个青面鬼和一个纸人,纸人上写着受害者的生辰八字,然后再由马道婆在家里作法念咒,结果使得王熙凤和贾宝玉都疯癫着魔。小说中的这种诅咒方法,就来自于满人的重要信仰萨满教。同时,小说中的汉族文化元素也非常多见,比如无论是林黛玉还是贾宝玉,都要读汉族的儒家经典四书五经。可以说正是曹雪芹高祖曹振彦的经历,奠定了《红楼梦》中满汉文化交织的根基。

接下来,黄一农开始考察曹雪芹的家庭关系。曹雪芹的爷爷曹寅是家中的庶出长子。所谓庶出,就是指小妾生的孩子。与庶出相对的是嫡出,也就是正房夫人生的孩子。曹寅的生母是家中的汉族小妾顾氏。咱们前面说过,曹振彦降清之后成了清朝贵族的包衣,因此整个曹家也就跟着成了旗人。在旗人家中,汉族小妾的地位和奴仆差不多。这样的出身使得曹寅在家中一直战战兢兢,如履薄冰。通过一件事情就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一点。曹寅有一个远房舅舅叫做顾景星,是清代初期著名的文学家,两人交往的过程非常有意思。一开始顾景星曾多次在写给曹寅的诗中暗示二人的血缘关系,但是两人却从未以甥舅关系称呼过对方。直到20多年之后,曹寅才公开称呼顾景星为舅舅。遗憾的是,那个时候顾景星已经去世了。那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呢?作者分析说,当时顾景星没有什么官职,对于曹家而言,这样的亲戚不仅不能带来利益,反而有可能成为负担。而且两人开始交往的时候,曹寅的生母顾氏也已经过世,所以曹寅迫于家中压力,没有勇气与舅舅相认。后来曹寅受到康熙皇帝的宠信,地位扶摇直上,曹寅的生母顾氏也受到了皇帝的追封,在家中地位显著提升,曹寅这才敢公开承认与顾景星之间的关系,称呼他为舅舅。

那通过这个事例,我们就可以看出曹寅在成长过程中所遭遇的压力,以及曹家复杂的人际关系。这些在《红楼梦》小说中都有所反映。咱们都知道在荣国府中,贾赦是长子,但是实际上家中大大小小的事务都是由他的弟弟贾政来管理,而且贾赦与贾母关系冷淡,还在中秋宴会时暗示贾母偏心。作者虽然没有直接说明其中的原因,但是从一处暗示中或许可以窥见真相。书中贾宝玉的弟弟贾环是庶出,在整部小说中,贾环一直处于被贬低的位置,但是有趣的是,有一次贾环在宴会上作诗,全家只有贾赦一个人赞许他,并且鼓励贾环去追求家族的世袭爵位,还用“咱们”这样的词拉近和贾环的关系。作者根据这一细节大胆推测,贾赦有可能也是庶出之子,而赞许贾环的话,则代表了庶出派向嫡出派系的示威。那无论这个推测是否成立,但至少我们可以确定,曹家复杂的家庭关系,是影响《红楼梦》创作的一个重要原因。

而另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曹家在康熙、雍正年间社会地位的巨大起伏。康熙2年,也就是公元1662年,曹雪芹的曾祖父曹玺成为了江宁织造郎中。织造就是办理皇家使用的各类纺织品的部门,织造郎中就是管理这个部门的官员。江南地区一共有三大织造,分别位于苏州、杭州和江宁,江宁也就是今天的南京。那么江宁织造郎中是多大的官呢?就品级来说其实不太高,只有正五品,相当于今天的厅级干部。但是由于这个职位都是皇帝钦点的,而且可以向皇帝打小报告,那相当于皇帝的耳目,所以实际上,江宁织造并不比一品官员差多少。从曹雪芹的曾祖父曹玺开始,此后将近60年的时间里,江宁织造郎中这个职位一直由曹家人担任。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是曹家的第二任江宁织造郎中,曹家就是在他手中崛起的。一方面他深受康熙皇帝器重,另一方面,他还积极地利用联姻来提升自己的家族社会地位。他一边撺掇康熙帝把家中长女指婚给平郡王纳尔苏,一边又将自己的妹妹许配给了满洲八大姓之一的富察家族。平郡王府和富察家族都是当时社会地位最显赫的家族,通过与他们的联姻,曹家逐步走进了清朝社会的上层。同时,曹家还通过联姻有效地扩大了在江南地区的影响力。具体来说,曹家和先后担任苏州织造的李家、马家,还有担任杭州织造的金家,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姻亲网络,他们的关系和《红楼梦》中贾、史、王、薛四大家族很像,相互照应,彼此联姻,一荣皆荣,一损皆损。那通过这些手段,曹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地位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从此过上了极度奢华的生活。

然而,曹寅死后,曹家逐渐衰落。雍正年间,曹雪芹的父亲曹頫因为在织造任上屡屡出错,又亏空了巨额资产,被雍正皇帝革职抄家。回顾了曹家跌宕起伏的发展历程之后,作者说康熙年间,曹寅担任江宁织造,使曹家的繁华兴盛达到了巅峰,奢华的生活经历让曹雪芹能够细致入微地描写奢华生活的方方面面,而雍正年间父亲被革职抄家的惨痛经历,又给了曹雪芹洞察社会的犀利眼光。可以说,正是这大起大落的家族经历,成就了曹雪芹和《红楼梦》。

好,那第一部分呢,就说到这里。接着咱们来说一说《红楼梦》中的一些故事与清代历史的关系。你或许听过这样一种说法,《红楼梦》是以曹雪芹家族为原型创作的。不过作者认为,《红楼梦》并不是以某一个家族为原型创作的,而是广泛选取了当时的多个家族、多个历史事件综合而成的。而这些家族和事件,主要是源于作者自己和亲朋好友的经历见闻。

那经过分析,作者黄一农先生认为,《红楼梦》的素材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第一个是明珠和富察家族的事迹;第二个是乾隆时前朝太妃王氏回乡省亲;第三个是清代初期的政治斗争。

咱们先来看明珠家族与《红楼梦》的关系。作者认为,大观园中的六女一男七个角色取材于明珠家族的七个孩子。明珠,全名纳兰明珠,是康熙朝地位最高的官员之一,曾经担任武英殿大学士,相当于清朝的宰相。康熙朝中期,明珠因为参与党争而被罢官,后来虽然官复原职,但是再也没有受到过重用。他的长子是清代著名词人纳兰性德,曾写下过“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的名句。很长时间以来,一直有读者主张《红楼梦》的原型是纳兰明珠家族,贾宝玉的原型就是纳兰性德。但是呢,也有很多人反对这个说法,比如胡适曾提出,小说中贾宝玉经历了贾府抄家的没落,而纳兰性德去世时,纳兰家正处于鼎盛时期,两个人的经历完全不一样。胡适的这种看法获得了学界普遍的认可。随着纳兰性德与贾宝玉的关联被切断,明珠家族与《红楼梦》的关系,也就很少再被人提起了。

通过考证,黄一农提出了明珠家族与《红楼梦》关联的另一种可能。明珠有一个孙子,名叫纳兰永寿,纳兰永寿家中抚养了七个孩子,其中四个是他的女儿,一个是他的侄子,还有两个是他的侄女儿。这七个孩子都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个个熟读儒家经典,而且擅长作诗。作者认为,在纳兰家长大的这七个孩子,和《红楼梦》中大观园内的情况很像,一个侄子像贾宝玉,四个女儿像元迎、探惜四春,两个侄女像林黛玉和薛宝钗。而纳兰家六姐妹的文化修养,也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红楼梦》中的诗社、香菱学诗、宝钗论诗等桥段。

那么,纳兰家六姐妹与曹雪芹有什么关系呢?作者考察了这六个女子的婚姻关系,发现她们全都嫁给了皇亲国戚,地位十分显赫,而且其中一个正好嫁给了曹雪芹的表哥,所以曹雪芹很有可能是从表哥那里了解到了纳兰家的故事,然后把他们吸收进了小说里。

除了取材于明珠家族,作者还认为,《红楼梦》的贾元春身上有富察皇后的影子。富察皇后是乾隆皇帝的结发妻子,来自清朝势力最大的家族之一富察家族。《红楼梦》第五回,贾宝玉在太虚幻境读金陵12钗正册,其中有一段判词,学界普遍认为是写贾元春的,上面说:“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三春怎及初春景,虎兔相逢大梦归。”而黄一农先生指出,这段判词的内容与富察皇后有不少契合的地方。具体来说,第一句“二十年来辨是非”,从富察皇后嫁给乾隆到她去世,一共是20年多一点,用20年来概括完全说得通。“辨是非”就是辨别是非的意思,是说富察皇后办事公正,受人爱戴,这一点乾隆皇帝也是非常认可的。判词第二句是“榴花开处照宫闱”,意思是石榴花开照耀宫廷。富察皇后的长子永琏曾经被乾隆皇帝秘密确立为太子,遗憾的是这个孩子很早就夭折了。几年之后,富察皇后又生下了一个儿子,名叫永琮,乾隆皇帝也有把他立为太子的想法,这些都可以看作和石榴花开一样,是光耀门楣的事情。判词的最后一句是“虎兔相逢大梦归”,富察皇后的第二个儿子永琮生肖属虎,而且在出生的第2年,也就是兔年病故了。“虎兔相逢”指的就是这个悲剧。富察皇后本来期望这个儿子可以继承皇位,最终却梦想破灭,并且永琮死后仅两个月,富察皇后自己也抑郁而终了,梦想破灭,魂归奈何,正是应了“大梦归”三个字。

除了判词,小说中贾赦的两个儿子,一个叫贾琏,一个叫贾琮,正好和富察皇后的两个儿子同名。而且小说第五回曾用曲子“恨无常”暗示贾元春的命运是客死他乡,而富察皇后也正是死在了陪同乾隆帝巡游的途中。综合这些证据,有理由认为,富察家族的经历和《红楼梦》的情节有着密切的关系。

接着,我们再来看看《红楼梦》里的重要情节——元妃省亲。书中写道,贾政的大女儿贾元春入宫后被封为贵妃,并且得到皇帝恩准,在元宵节回贾府看望亲人。但事实上,清代极少有嫔妃出宫看望亲人的情况。那么,元妃省亲的故事原型是从哪里来的呢?通过详细的考察,作者发现,乾隆皇帝曾经恩准过少数前朝太妃回家省亲,而其中的密太妃王氏,很有可能就是元妃的原型。密太妃王氏是康熙皇帝的妃子,乾隆朝是太妃。而作者之所以认定密太妃王氏也是元春的原型,这其中主要有两个证据。其一,只有结合密太妃王氏的事迹,才能理解脂砚斋对元妃的点评。学界普遍认为,脂砚斋与曹雪芹处在同一时期,而且与曹雪芹,还有曹雪芹的家族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他的点评是最贴合曹雪芹思想的,所以脂砚斋的点评对于理解《红楼梦》非常关键。脂砚斋评论元妃省亲“借省亲事写南巡”,那如果单看《红楼梦》,这句评语非常令人费解,省亲和南巡怎么会联系在一起呢?但是细看小说,你又会发现,小说中确实也出现了不少与南巡有关的叙述。比如元妃省亲是在元宵节,北京应该是冰天雪地、水面结冰,可是小说中却出现了坐船游览大观园的场景。作者认为这些都是康熙坐船下江南的倒影。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要解释这个疑问,就要提到密太妃王氏的事迹了。原来王氏曾经跟随康熙皇帝南巡,并在南巡的途中找到了失散20年的父母。所以在王氏身上,夹杂着省亲和南巡两件大事。曹雪芹是以王室省亲为素材描写元妃省亲,所以才会在小说中混合着一些康熙南巡的细节。所以脂砚斋才说曹雪芹是借省亲事写南巡。而且脂砚斋还说,元妃省亲写出许多忆昔感今,“忆昔感今”就是回忆过去,感慨今天,这乍一看似乎有些突兀,元妃回忆什么又感慨什么呢?但是如果结合王氏的生平来看,就好理解了。所谓回忆过去,就是指王氏在南巡的途中找到了父母,感慨今天,就是指乾隆皇帝允许王室出宫省亲。第二个证据就是曹雪芹有获得密太妃省亲细节的可能。咱们前面说过,曹雪芹和纳兰家六姐妹有着亲戚关系,而这六姐妹中恰好就有一个是密太妃王氏的孙媳妇,由此作者推测,曹雪芹对密太妃王氏的了解是超过普通人的。

那说到这里,你可能会问,前面说贾元春身上有富察皇后的影子,现在又说贾元春回家省亲的素材来自密太妃王氏,这岂不是前后矛盾?其实啊,这不仅不矛盾,还恰恰是作者想要传递给我们的一个重要观念。他认为《红楼梦》和清朝历史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相反,他认为书中的同一个人物、同一个事,很有可能融合了许多素材。比如贾元春身上就融合了富察皇后和密太妃王氏两个人的故事。

讲完元妃省亲,作者跳出具体事例的分析,而从更广阔的层面提出,清代初期的政治斗争也是小说的重要素材。政治斗争的结局往往是一些名门大族被抄家,所以《红楼梦》中除了荣国府、宁国府被查抄之外,第75回还提到了甄家也被查抄,这些查抄的故事与细节,应该是借鉴了清代政治斗争的历史事实。作者分析说,曹雪芹了解过太多政治斗争,其中各大家族的兴盛与衰落让他感慨很多,所以他创作的这部小说,也承载了那些落魄贵族刻骨铭心的悲欢苦乐。比如在顺治朝多尔衮死后,多尔衮和同胞哥哥阿济格的势力被顺治皇帝铲除,曹雪芹的高祖曹振彦曾是阿济格王府的奴隶,而且曹雪芹还和阿济格的后代成了好朋友,因此曹雪芹对阿济格和多尔衮家族的故事了解很多,也吸收进了小说里。《红楼梦》中的很多细节都与阿济格、多尔衮兄弟相呼应。比如多尔衮在顺治朝是摄政王,这与小说中贾赦、贾政兄弟的“摄政”二字契合,这是曹雪芹喜欢采用的办法。而且阿济格、多尔衮兄弟的关系也和小说中荣国、宁国两府的关系很相似。此外,小说中的贾府还拥有一些超过其自身社会地位的物品,比如黑狐皮,在当时,黑狐皮是一种非常珍贵的材料,这种东西只有极少数获得特别恩赐的人才能拥有,而多尔衮恰恰是其中之一。到这里,第二部分讲完了。

接着咱们来看看清代社会对《红楼梦》流传情况的影响。在这一部分,作者考察了《红楼梦》的早期读者、传播路径和尽毁情况。作者认为,《红楼梦》的早期读者主要是政治斗争失败者的后代,作者把这些读者称为“受难者家属”。比如咱们刚刚说过,阿济格和多尔衮的后代都是曹雪芹的好朋友,他们就是曹雪芹作品的最早读者。那么,为什么这些受难者家属都热衷于读《红楼梦》呢?这是因为《红楼梦》中吸收了清代初期政治斗争的素材,这些素材能够让受难者家属在阅读小说的过程中寄托自己的痛苦和怨恨。而且,他们还热衷于从小说中找出清代某个家族的身影,有人说小说的原型是明珠家族,有人说是傅恒家族,还有人说是和珅家族。无论如何,《红楼梦》成为了他们寄托感情的载体。

接着,从《红楼梦》的传播路径来看,作者发现,《红楼梦》的传播经历了一个从旗人圈子向汉人圈子传播的过程。旗人圈子主要是我们刚刚说过的受难者家属,而汉人圈子主要是一些跟旗人有直接或间接接触的汉族官员,其中最有影响力的汉人读者叫做袁枚。袁枚是乾隆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在当时比较火,引领了当时的文人风尚,他说什么都有人追。他给自己住的园林起名叫“随园”,还编纂了一本散文集叫做《随园诗话》,其中就记载了不少关于《红楼梦》的事情。比如早期版本的《随园诗话》中有一段记载说,《红楼梦》中的大观园就是指当时江宁的随园。不过,黄一农先生比较了40多种版本的《随园诗话》,发现袁枚在后来的版本中把这段话改掉了,否认了大观园与随园的关系。根据这些材料,黄一农先生分析说,袁枚在编纂《随园诗话》的时候,看到朋友在诗歌中提到随园是大观园,没有亲自考察,就直接加以引用,后来他发现随园和《红楼梦》其实没有关系,于是又删改掉了这段话。虽然袁枚试图改正错误,但是由于袁枚在当时影响力很大,早期的版本已经流传,因此错误的说法也误导了不少《红楼梦》研究者。那除了这个例子,袁枚还错误的把曹雪芹的爷爷曹寅当成了曹雪芹的父亲,这个错误也随着《红楼梦》的传播脉络以讹传讹。

最后咱们再来说一说《红楼梦》在清朝中后期遭遇过的几次毁禁。嘉庆时期,有官员认为《红楼梦》中记载的通奸、乱伦等事是在污蔑满人、贬低满人,因此他在自己管辖的省区内试图毁禁《红楼梦》。到了咸丰、同治年间,太平天国起义爆发,社会局面一度十分混乱,这时一些官员认为老百姓道德沦丧、聚众造反,都是因为一些污秽低俗的小说妖言惑众、蛊惑人心,《红楼梦》就是其中之一,因此《红楼梦》又在一些地区遭到了毁禁。除了小说被毁禁,曹雪芹的家族也受到了舆论的迫害。道光年间,苏州士绅中的代表人物毛庆蕃不仅说曹雪芹死后下了地狱,还说天理教头目曹伦是曹雪芹的孙子。天理教是清朝的一种民间宗教,他们在嘉庆年间发动过武装暴乱,还攻入了紫禁城,曹伦是暴乱的领导者之一,后来被凌迟处死。不过,曹雪芹和曹伦之间根本不存在祖孙关系,毛庆蕃完全是在造谣。那么,毛庆蕃为什么要这样污蔑曹雪芹呢?这是因为当时《红楼梦》的流传实在太广泛了,甚至有人把读《红楼梦》和吸鸦片看成是时下的两大社会风尚,而毛庆蕃认为《红楼梦》蛊惑人心,教人学坏,是不良读物,所以他要借贬低曹雪芹家族把《红楼梦》搞臭。有意思的是,这个叫毛庆蕃的人甚至计划让《红楼梦》流传海外,去毒害西洋人,从而报复西洋把鸦片传入中国的行为。黄一农分析说,从这些此起彼伏的毁禁和迫害中,我们反而能看出《红楼梦》在当时社会的影响力。

好,那说到这里,今天的内容就讲的差不多了。这本书的副标题是“红学与清史的对话”,作者黄一农也确实展示了《红楼梦》和清代历史之间的丰富关联。从小说作者来看,曹家从被俘虏的家奴到富甲一方的贵人,再到抄家没落归于平寂,这跌宕起伏的百年家族史最终成了曹雪芹创作《红楼梦》的根基。从小说取材来看,无论是宏观的政治斗争还是微观的太妃省亲,都成了艺术灵感的来源。从小说流传来看,不管是被接受传播还是被禁止毁坏,都根植于当时的社会状况和思想观念。可以说,这本书不仅是在讲红学与清史的对话,更是在揭示文学作品与历史的关系。黄一农向我们展示了如何把文学作品放入历史长河中去阅读,从而获得更深刻的理解。最后需要提醒你的是,与《红楼梦》相关的考证往往情况复杂,很多问题都是学术界的谜团,黄一农先生的考证也不一定都是准确无误的,但是他阅读作品的思路却开阔了我们理解《红楼梦》的视野,这也许是对《红楼梦》这部充满残缺和遗憾的小说一种别样的增补吧。

好的,《二重奏:红学与清史的对话》这本书就为你介绍到这里。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微信收款码   微信收款码

很赞哦! (0)

发表评论

本栏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