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历史历史

《恺撒:巨人的一生》自由与专制的罗马困境

铛铛铃2025-09-16历史504人已围观

简介

大家都知道啊,古罗马是一个跨越欧、亚、非三大洲的帝国,是西方早期文明的重要代表,与同时期中国的汉王朝比肩。正像我们谈到汉朝时会谈到汉武帝那样,如果谈到罗马,恺撒绝对是必谈的话题。恺撒是罗马史上的重要政治家,以至于“恺撒”这个名字成了后来欧洲君主的称号,像德国的皇帝、俄国的沙皇,在他们的语言中对应的都是“恺撒”这个词。

为什么恺撒如此重要呢?这和他的功业密不可分。他是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戎马一生,征服了整个高卢地区,又在内战中战胜了自己的政敌,成了独裁者,完全掌控着罗马的军政大权,成了罗马从共和制过渡到帝国的关键环节。

今天为你介绍的这本《恺撒:巨人的一生》,就是一本不错的恺撒传记。它的作者戈兹沃西是牛津大学古代史博士,也是古罗马史领域的专家。在这本书中,戈兹沃西追溯了恺撒从出生到登上政治顶峰的历史过程。恺撒的政治生涯大体可以分为四个时期,分别是起步时期、高卢时期、内战时期和专制时期。本期节目,我将以这四个时期为线索,来为您讲述恺撒如何一步步走向权力的顶峰。

下面啊,我先讨论第一个时期,恺撒的政治生涯是如何起步的。

恺撒出生在公元前100712日,他的全名叫盖乌斯·尤里乌斯·恺撒。这是一个典型的罗马贵族名字,其中“盖乌斯”是他的名,“恺撒”是他的姓,而中间的“尤里乌斯”则代表他出身的氏族。尤里乌斯一族是罗马的古老贵族,在罗马共和国早期显赫一时,但是到了恺撒出生时,却已风光不再了。所以他的贵族身份没有为他日后的政治生涯产生太大的帮助,他日后驰骋罗马政坛,还是凭借自己的能力。

那么恺撒是如何进入罗马政坛的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得先来了解一下罗马共和国的行政机构。罗马共和国的行政官员分为两类,一类是正规行政长官,类似于我们现在的公务员,从低级到高级分别是财务官、市政官、裁判官和执政官,其中最高级的执政官就相当于国家元首,掌握着军政大权。除了正规行政长官外,罗马还有很多特殊官职,比如祭司、骑兵统帅等等,这些官职独立于公职人员的晋升体系之外。大多数官职都是通过选举产生,特别要说的是,罗马人不喜欢一个人长期拥有过高的权力,所以官员的任期一般都只有一年,而且每一级官员至少同时有两个人,就是最顶层的执政官也不例外。此外,担任过行政长官的人会进入元老院,这是一个类似于美国参议院的机构,元老们对行政长官起监督作用,行政长官的提案要经过元老院的讨论和投票才能生效。

这套政治结构和权力分配机制曾经让罗马共和国充满活力,战胜了无数对手。当时的罗马疆域已经是东起希腊,西至西班牙,南边占据着北非的部分地区,北边控制着法国南部,已经是名副其实的地中海霸主。不过,伴随着对外征服,到了恺撒生活的共和国末期,这套体制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其中有两点对恺撒仕途的起步影响最大。首先是罗马的疆域在不断扩大,罗马在被征服的地区设置了行省,到了共和国末期,罗马中央与行省之间的矛盾变得尖锐起来。其次,罗马的选战变得越来越激烈,竞选成本也越来越高。下面我就一点点来讲这两个因素对恺撒造成的影响。

先来说下罗马中央与当时行省之间的矛盾。罗马的裁判官与执政官卸任后,会到行省担任总督,但是共和国末期,大多数总督在任期内往往都会滥用职权,盘剥百姓。这些总督们的恶劣行径正好给了恺撒崭露头角的机会。罗马的公职是通过选举产生,那么想要获得人民的选票,候选人就必须要拥有足够的名望。恺撒早期为自己积攒名望的方式,就是帮助行省人民检举、起诉这些贪赃枉法的总督。这种不畏强权的行为使他取得了很多人的支持,恺撒的选举之路可以说是一帆风顺,他从财务官做到市政官,再到竞选裁判官,最后做到最高的执政官,都是毫无悬念地击败了竞争对手。

啊,说完了罗马中央和行省间的矛盾,再来说一下共和国末期高昂的选举成本。当时的候选人为了拉拢选民,不得不举行大量的庆典活动来为自己造势,同时还要以私人名义投资修缮城市的基础设施。这么大的工程开支根本不是一般人能接受的,所以当时的候选人都背负着大量的外债,恺撒也不例外。按照罗马当时的货币单位计算,他在参加竞选之前已经欠下了3100万的债务。这个数字是什么概念呢?罗马将富人阶层称为骑士阶层,而当时对骑士阶层的资产要求也仅仅只有40万,一对比你就能明白,这3100万简直就是天文数字。

那么借这么多钱要怎么还呢?对于恺撒来说,他后来是凭借在外征战积累的财富来还清债务,但是其他人并没有恺撒的军事天赋,他们只能在担任行省总督时更加残酷地盘剥当地百姓。两种做法一上一下,恺撒自然是完胜了。

从恺撒早年的参政经历我们不难看出,罗马共和国晚期的这种参政模式已经成了一种恶性循环。政坛新秀通过起诉腐败的总督来获取声望,然后举债参加选举,最后为了还清债务,他们又不得不去盘剥行省的百姓。而这个问题还只是共和国晚期众多矛盾的一个缩影而已。恺撒就是在这样一个时代登上历史舞台,他必须顺应罗马当时已经腐化的政治规则,才有机会取得更高的政治地位。而与此同时,这个过程也让恺撒看清了共和国晚期的弊病所在。

到了公元前58年,恺撒卸任执政官,同时出任高卢行省总督,他的政治生涯也随之进入了第二个时期——高卢时期。恺撒在高卢一共征战了8年,而这8年无论对于罗马共和国,还是对于恺撒个人而言,都至关重要。

先说说什么是高卢。当时的高卢地区包括现在的法国、比利时和荷兰的一部分,居住着凯尔特人的部落,没有强大的力量与罗马抗衡。不过这么一大片地区,在恺撒刚刚出任总督的时候,只有今天法国南部的一小部分被罗马控制。恺撒到来之后,对罗马最大的贡献就是通过8年的征战,将高卢地区彻底纳入了罗马的版图,把罗马的国境线向北扩展到了莱茵河畔。

那么对于恺撒个人而言,这8年又意味着什么呢?这也就是我要讲述的第二个问题,8年的高卢征战为恺撒积累了哪些政治资本?这8年的征战对于恺撒而言,至少有两点重要的意义。一方面,恺撒在这8年培养出了一支战斗力极强而且忠心耿耿的军队;另一方面,这8年积累的赫赫战功极大地提高了恺撒的政治地位。

先来说下恺撒打造的这支军队。恺撒在高卢征战的8年中,大规模的战役就打了不下20场。我在这里简单介绍下其中的三场,也就是比布拉克战役、桑布尔河战役和阿莱西亚战役。通过这三场战役,我们就能看出恺撒所率领的这支军队的成长历程。

首先是公元前58年的比布拉克战役,这是恺撒的揭幕战。不过,恺撒的这次首秀并不完美,他原计划在夜间偷袭敌方的一个营地,然后借助那里的高地优势对敌方大本营发起奇袭。这个计划起初进展很顺利,高地很快就被恺撒的副将攻占了,可就在这时,一位军官因为胆怯谎报了军情,让恺撒误以为他对高地的偷袭失败了,结果错失了战机。此后,恺撒只能在平地与敌人展开正面会战,他不得不亲身到每一个大队去做演说,来鼓舞士气,让士兵们重拾信心,这才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在这次会战结束后,恺撒开始加强军队的训练。经过一年的强化,这支军队已经大为改观。在桑布尔河战役中,军队在修建营地时遭到了敌人突然袭击,而这一次,他的士兵已经能迅速组织起回击敌人了。据说,当士兵发现敌情之后,并没有四散奔逃,而是迅速与旁边的人组成混编部队,以惊人的速度形成战线,与敌人对峙。战争胜利后,恺撒总结说,是士兵们的决心和纪律让他们赢得了这场战役。

此后,这支军队越战越勇。公元前57年,恺撒率领这支军队侵入了今天的比利时;公元前55年和公元前54年,他又两次渡过英吉利海峡,远征不列颠。就这样,经历了多年的锤炼,这支军队完全脱胎换骨,恺撒在高卢的大决战也最终打响了,这就是公元前52年的阿莱西亚战役。

当时高卢的一个部族首领维钦托利组建了全高卢联盟抗击恺撒,恺撒将维钦托利的主力包围在了阿莱西亚要塞。就在拉锯战进行的时候,几乎全高卢的部族都赶来增援维钦托利,恺撒不得不以不到8万人的兵力对抗高卢近20万的联军。这一次,面对洪水一样的敌军,没有一个罗马人再出现胆怯的心理。因为战线太长,军官们根本没有时间向恺撒请示,凡事只能自行决断,只要阵地坚守不住,军官们就会主动收拢部队,在阵地旁形成新的战线,重新投入战斗。就这样,罗马人连续两次挡住了敌军的大规模进攻,取得了最后的胜利,高卢被罗马彻底征服。

经历这三场大战,这支军队发生了蜕变,战斗力在当时整个罗马都是无出其右。而凭借掌握这样一支军队,以及他在高卢所取得的傲人功绩,恺撒的政治地位也开始变得与众不同。这也是高卢征战对恺撒的另一个重要影响。

那么,恺撒在当时的罗马政坛到底处于一个什么位置呢?在征战高卢后,恺撒已经可以与罗马当时最有影响力的两位巨头鼎足而立,他与这两个人组成了三头同盟,主宰了罗马的政坛,这两个人就是庞培和克拉苏。

庞培是罗马共和国著名的将领,他早年南征北战,立下过赫赫战功。在非洲,他征服了北非的骑兵强国努米底亚;在西欧,他平定了西班牙的叛乱;在东方,他征服了希腊地区,并将罗马的国境线一直延伸到叙利亚。这样的功绩在当时是无人能及。而克拉苏则是当时的罗马首富,他在骑士阶层有着非常广泛的支持。我们之前说罗马的政客都是借钱选举,克拉苏就是这些政客最大的债主,据说当时所有的政客都欠过克拉苏的钱,就连恺撒也不例外。

恺撒与这两个人结盟,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9年,也就是他担任执政官的时候。执政官有权提案立法,当时的庞培正好需要土地来安顿退伍的士兵,克拉苏也希望帮助他骑士阶层朋友们争取更多的利益,于是作为执政官的恺撒就帮助这两个人推行各自的法案,以此换取他们对自己的支持。在三个人最初的同盟期,主导权完全在庞培和克拉苏手中,恺撒并没有能力与这两个人抗衡。但是这种情况在公元前56年有了改变,这一年是恺撒征战高卢的第3年,当时恺撒已经横扫了大半个高卢,他的军队最远推进到了比利时地区,凭借这样的功绩,恺撒的声望已经完全可以与庞培和克拉苏比肩。而也就是在这一年,三个人在意大利中部的卢卡举行了一次会谈,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卢卡会议。在会议上,恺撒与庞培和克拉苏平起平坐,甚至成为了三头联盟政治方略的主导者。恺撒建议庞培与克拉苏联手竞选下一年的执政官,任期结束后,两人可以分别去担任一个重要边境行省的总督。要知道边境行省承担着国防任务,总督是握有兵权的,这样一来,恺撒、庞培和克拉苏三个人都将手握重兵,三头同盟的权威将不可撼动。

此后的剧本也确实是按照恺撒所设想的方向发展。之后的几年,罗马的执政官都是由三头的亲信当选,如果一项法案遭到三头之中的任何一个人反对,那么这项法案就不被通过。可以说,在罗马的政治框架内,恺撒、庞培和克拉苏三人已经到达了顶峰。

公元前49年,恺撒高卢总督的任期将满,恺撒的政治生涯也在这一年彻底发生改变。对于公元前49年之前的恺撒,总的来说,他还是一直在顺应罗马共和国现有的政治规则,他的所作所为不过是将当时的政治规则利用到了极致。但是公元前49年之后的恺撒则完全不同了,这一年恺撒的政治生涯进入了第三个时期,也就是内战时期。恺撒下定决心要打破罗马的政治规则,也正是从这一年开始的。

凭借征服高卢的功绩,恺撒返回罗马理应受到英雄般的待遇,但是此时的罗马元老院对恺撒的态度却不太友好。我们知道,罗马人不喜欢一个人长期拥有太大的权力,而此时的恺撒不但功绩超过了他绝大多数的同僚,而且操纵着罗马政坛。恺撒虽然没有触犯法律,但是他却犯了罗马人的忌讳,所以只要恺撒回到罗马,就必然会被元老院的元老们以各种名义起诉。恺撒原本的计划是在他总督任期的最后一年竞选来年的执政官,因为罗马的行政长官享有法律上的豁免权,这样他就可以免于元老院的指控。

那么恺撒这个计划实现了吗?答案自然是否定的。元老院明确表示,恺撒想要参加选举,就必须先卸任总督并回到罗马。不但如此,元老院先后的两个举动更是把恺撒逼到了绝境。首先,元老院把庞培拉入了自己的阵营。庞培会被元老院说服,是因为公元前53年克拉苏在与东方强国帕提亚的战争中阵亡,三头同盟的平衡被打破。论资历,庞培远远高于恺撒,他不可能允许恺撒超过自己,元老院正好利用了这一点,引诱他站到了恺撒的对立面。有了庞培的支持,元老院就不怕与恺撒兵戎相见,所以紧接着他们就发布了最终决议,宣布罗马进入备战状态。最终决议是当罗马陷入危机时,元老院发布的一种公告,元老院这时候发布最终决议,等于宣布恺撒是罗马的敌人。

面对元老院的这一系列举措,恺撒可以说是已经到了无路可退的地步。终于,在公元前491月,恺撒率兵跨过了意大利北部的卢比孔河,拉开了内战的序幕。罗马的法律规定,行省的士兵是不能进入意大利地区的,恺撒跨过卢比孔河,说明此时他已经彻底无视共和国的法律,下定决心要通过武力清算反对自己的元老院。

嗯,内战开始后,由于罗马的兵力不足,庞培和元老们只能先撤退到希腊地区,整顿兵马。因此,恺撒迅速占领了意大利全境,紧接着,他又进兵西班牙,扫平了那里的庞培势力,免除了后顾之忧。公元前48年,恺撒赶赴希腊,准备与庞培进行最终决战。

恺撒与庞培可以说是当时罗马最杰出的两位将领,论军事才能,或许两人不相上下,但是决定战争走向的除了统帅本身,还有许多其他因素。当时恺撒的兵力是2万多,而庞培则是45000,就兵力来说,恺撒明显处于弱势。不过恺撒的军队是与他8年生死与共的高卢军团,作战能力在当时的罗马堪称最强,而庞培的军队多数是他刚刚招募的,并没有太多作战经验。此外,庞培身后还站着一群根本不懂战争的元老,这些人一再敦促庞培速战速决,这让庞培不得不在时机还不成熟的情况下与恺撒展开决战。

于是,左右罗马历史发展的法萨卢斯战役打响了。战役开始,庞培将赌注压在了他的骑兵身上,他的计划是用6000多名骑兵先消灭掉恺撒的千余名骑兵,然后再让骑兵绕到恺撒步兵主力的后方进行围歼。不过庞培的这个部署在一开始就被恺撒识破了,恺撒将计就计,他抽调了大约1500名步兵埋伏在自己的骑兵后方,当庞培的骑兵逼近时,这1500人突然拿着标枪冲了上去,结果庞培的骑兵秩序大乱。那时候的骑兵是没有马镫和马鞍的,骑手很难灵活地控制马匹,所以骑兵除了队列冲击,单兵的作战几乎没有杀伤力,结果旁边的骑兵一乱就被迅速击溃了。庞培妙计不成,余下的步兵又根本不堪一击,结果这一战恺撒大获全胜。死后庞培逃往埃及,元老们除了少数顽固派逃走之外,大多数也向恺撒投降。

法萨卢斯战役后,恺撒追赶庞培也来到埃及,埃及人为了讨好恺撒,将庞培杀害了。此后在公元前47年,恺撒顺势借助埃及的政权斗争,帮助克里奥·帕特拉七世,也就是著名的埃及艳后登上王位。来年,他在北非击败了当时最后一股庞培的残余势力,至此,内战宣告结束,罗马全境都被恺撒征服。

内战对于恺撒而言,至少有三点重要的影响。首先是法律上,当恺撒跨过卢比孔河的一瞬间,共和国的法律已经彻底对他失效,他此后的政治决策将不受任何现有政治规则的束缚。在政治上,恺撒在法萨卢斯战役取胜,元老院的权威已经荡然无存,他的政治地位在这个时候已经不可撼动。最后是军事功勋,恺撒之前已经征服了高卢,现在他的兵锋又扫过了东欧和北非,这样的功绩已经让所有人只能望其项背。这种情况下,整个罗马已经没有人再敢挑战恺撒的权威。

公元前46年,恺撒返回罗马,他连续举行了四次凯旋仪式。凯旋仪式是罗马给有战功的将军最高的荣誉,凯旋将军要同自己的军队在罗马城中游行,炫耀自己的战功。值得注意的是,在凯旋仪式中,为恺撒开道的执法力有72名,而执政官也只能享有12名执法力开道的待遇,可想而知恺撒在当时是何等风光。而也就在同一年,恺撒被任命为独裁官。独裁官是一种特别的职位,独掌罗马的军政大权,由元老院提出特别动议,走特别的流程,任命恺撒就任独裁官,标志着他的政治生涯进入了最后一个时期,也就是专制时期。

说到专制独裁,我们总是会把他们和暴君联系到一起,不过恺撒并不残暴。早年的参政经历让他认识到了当时罗马的诸多弊病,所以他的统治其实是一种非常开明的专制。首先,他赦免了昔日反对他的元老,并且让内战中保持中立的人出任官职。此后他又推行土地法,为即将退伍的老兵提供农场,让他们退役后可以安居乐业。另外,他还扩大了行省人民的权利,甚至吸收高卢人进入元老院。当然,他也不忘整顿行省的吏治,推行了反奢侈法,防止官员的腐败。

不难发现,恺撒的这一系列举措在当时应该是很得人心的。但是我们也都知道,恺撒的统治并没有维持多久,两年后他就被杀身亡了。那么推行如此开明的政治,恺撒为何死于非命呢?如果要用一句话概括恺撒被杀的理由,那就是他破坏了罗马的共和体制。我们知道,罗马共和国不希望一个人长期独享权利,国家应该由选举产生的行政长官领导,法案需要经过元老院讨论才能推行,这三条传统可以说是罗马共和体制的核心。但是恺撒却对这些传统视如草芥。

首先,恺撒强化了独裁。虽然恺撒不是罗马共和国的第一位独裁官,但他却可能是罗马第一位终身享有独裁官权利的人。其实在恺撒担任独裁官的36年前,罗马就出现过一位著名的独裁者,那就是苏拉。苏拉和恺撒一样,也是凭借武力取得了独裁统治权,但是苏拉最后还是选择了急流勇退,辞去了独裁官的职务,而恺撒却不同,他并不打算效仿苏拉,也就是说他将长期掌控罗马的统治权。

此外,恺撒独揽官员的任命,当时行政长官的任命几乎全凭恺撒定夺。我们知道行政长官都是选举产生,只要是恺撒推荐的人参加选举,这个人就一定能当选,甚至可能连竞争者都不会出现。举个例子,公元前45年的执政官是废编,他在自己任期的最后一天早上去世了,结果恺撒火速组织投票,当天就选出了一位候补执政官,这位执政官是这一年最后一天中午上任,所以他的任期只有一个下午。因此当时人们开玩笑说,这位执政官非常尽忠职守,他在执政官的任期内甚至都没睡过觉。可见在恺撒的统治下,就连执政官这个级别的官员,都已经成了摆设。

最后,恺撒还架空了元老院,他推行的大多数法令都是在没有经过元老院讨论的情况下就直接发布。不过为了表明法令的合法性,他会在法令文书下方编造元老的署名,以至于有的元老会莫名其妙的收到行省的来信,感谢他们对某些法案的支持。

在这种情况下,元老院中终于有人对恺撒忍无可忍,以布鲁图斯为首的60名元老集结在一起,他们决定彻底除掉恺撒。公元前44315日,恺撒来到元老院参加一场会议,这些密谋者就在这一天实施了刺杀行动。当恺撒到来后,密谋者们先是像往常一样簇拥到恺撒周围,向他提出各种请求,亲吻他的手,然后其中一人突然抽出匕首刺向恺撒,其他人也跟着一拥而上。当时的恺撒与他们搏斗到最后一刻,本想杀出一条血路,但最终寡不敌众,死在了这些元老们的剑下。这位巨人就以这样一种方式走完了自己的一生。

嗯,到此,恺撒的一生算是介绍完了。那么,恺撒死后,罗马共和国又要走向何方呢?恺撒死后,策划这场暗杀的主谋布鲁图斯以为,他终于捍卫了罗马的共和体制,他来到广场向全罗马人报告这一消息。不过他没有想到,罗马人民对他表现得相当冷漠,而在不久之后,罗马就发生了暴乱,密谋刺杀恺撒的元老们遭到了攻击。而在罗马之外,很多行省都自发举行了悼念恺撒的活动,可见恺撒的统治是很得民心的。这也从侧面说明,他的统治本身并没有什么错误,罗马共和国在运转了460年之后,确实需要一个强有力的独裁者来修复这个古老国家的种种弊病。

恺撒死后,他的养子屋大维继承了他的遗产,最终将罗马共和国变革为罗马帝国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微信收款码   微信收款码

很赞哦! (0)

发表评论

本栏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