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历史历史
《饥饿的盛世》两亿张嘴与“永不加赋”的谎言,乾隆朝的粮食危机与统治魔术
铛铛铃2025-09-16【历史】358人已围观
简介
今天介绍的这本书是《饥饿的盛世》。
这本书呢,还有一个副标题,叫做《乾隆时代的得与失》。
它的作者张宏杰,是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也是著名历史畅销书作家。
作为一本风格严肃的畅销读物,《饥饿的盛世》全方位解读了乾隆一朝的历史地位。
一方面,乾隆时代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盛世。当时的清王朝疆域辽阔,政治稳固,而且养活了数量空前的人口。
另一方面呢,在作者看来,乾隆时代又是一个与人类文明主流相悖的东西。放眼当时的世界,西方已经进入了启蒙新时代。到了乾隆54年,也就是公元1789年,法国更是爆发了大革命,人类的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而此时的大清王朝却是另外一个模样,到处是高压的文字狱,还有官僚的集体腐败。社会表面上维持着平静,实则贫穷、绝望将要不可收拾。
因此呢,乾隆时代在张宏杰看来,是一个只有生存权,没有发展权的时代。
下边呢,我就来从三个方面来介绍书中的内容:
第一个,为什么说乾隆时代是一个盛世;
第二个,为什么这是一个饥饿的盛世;
第三个,乾隆盛世是怎么溃烂的,它与中国后来的命运又有着怎样的关系呢?
我们要先来看第一个问题,为什么说乾隆时代是一个盛世。
乾隆皇帝本名叫爱新觉罗·弘历,是康熙皇帝的孙子。公元1711年,也就是康熙50年,弘历出生在雍亲王府。他的父亲是四阿哥胤禛,他的母亲出身并不高贵,刚进王府时,不过是一个普通的丫头。
康熙晚年儿孙满堂,光孙子啊就有97个,有一半多的小,康熙自己都没见过。那弘历的出身没有什么特别之处,自然呢,也和其他孙子辈一样,不怎么起眼。
那直到康熙61年的春天,康熙皇帝听说雍亲王的儿子们爱读书,读得不错啊,想叫过来看一下,康熙、乾隆祖孙二人才在圆明园里第一次相遇了。
这一次见面,已经是十多岁的弘历表现得落落大方,没有拘谨不自然的感觉。他的灵气和沉静啊,一下子就抓住了老皇帝康熙的心。为此,康熙特别要来了弘历的八字,拿去给算命先生批了一下。
根据清代留下来的档案记载,弘历的命格极旺啊,不仅身体健康,聪明出众,而且福寿绵长,多子多孙。在帝制时代啊,国家的命运就是皇帝本人的命运。这么一算不要紧,康熙就下定了决心,要把弘历留在宫中养育,亲自教导。
这种特别的做法,在康熙人生的最后一年,成了一个重要的政治信号,甚至有种说法,康熙最终把四阿哥,也就是后来的雍正皇帝选为继承人,弘历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
1722年,康熙去世,弘历的父亲继承大统,成了雍正皇帝。到了1735年,在位13年的雍正皇帝去世,弘历顺理成章登上皇位,成为后来的乾隆皇帝。
登基之后,乾隆皇帝没有辜负祖父康熙的期望,他勤于政务,没有一天懈怠。在他统治的中前期,注重提高统治效率,惩治贪腐也绝不手软。那在父祖两代人的基础上,把大清王朝是推向了乾隆盛世。
我们呢,一直在说乾隆盛世,乾隆盛世,那这个盛世的提法是怎么来的呢?
乾隆24年,也就是公元1759年,乾隆击败了准噶尔蒙古的势力,平定了天山南北麓。这个准噶尔蒙古啊,是当时中亚的一个强权,从康熙朝开始就与清王朝展开拉锯战,争夺蒙古和西藏的控制权。一旦清王朝失利,就只有退缩到长城以内的汉地,与整个蒙古草原为敌。乾隆平定准噶尔,算是解决了清朝的心头之患,成就了康熙、雍正两代皇帝没能完成的功业。
同一时期,中国内地的农业和商品经济,经过百年的和平再次繁荣起来,朝廷的国库也大为充实,就算应付一些大的灾荒和战争,也不太可能透支国力。这一切啊,让乾隆皇帝非常乐观,认为国家进入了全盛的局面。从此以后,盛世这个词就开始在人们的口中泛滥起来。
那么这个盛世到底胜在何处呢?这个呀,可以从皇权、经济、军事和人口四个方面来看。
我们先来看皇权。乾隆一朝,皇帝的地位十分稳固。从整体来看,此时的清王朝,国家安全已经不再是问题了。准噶尔、蒙古被踏平,国家外部没了强大的敌人。国家内部呢,也没有足以威胁政府的农民起义,或者说地方割据势力的存在。而朝廷内外,皇帝的权威也攀上了顶峰。
康熙、雍正两朝虽然搞出南书房、军机处这些帮助皇帝集权的机构,但是皇族干政、权臣结为朋党,依然是难以避免。到了乾隆皇帝这里啊,他对身边的人更是严加提防,自己的妈妈、弟弟都不能对政治指手画脚,内廷的宦官只要是触犯天颜,也会遭到重罚。那至于下边的臣子们,不过是皇帝的办事员。从父亲雍正那里交接过来的政府班子,像重臣张廷玉、鄂尔泰这些,也被他一再夺官夺爵,踢出权力核心。依附他们的人也就没了依靠,没办法再勾结朋党,扰乱皇帝的部署了。
我们再来看一下当时的经济。如果非要用今天的办法来衡量的话,清朝啊,是当时世界上第一经济强国,GDP占到世界1/3,远超美国在当下世界的地位。当时中国的制造业,在世界制造业中所占的份额,是当时英国的八倍,俄国的六倍,日本的九倍。国库的存银,到了乾隆30年就有了6000万两,到了乾隆55年,甚至达到了8000万两之多,几乎是康熙、雍正时期的两倍。政府的财政非常好,那一旦遇到灾荒,也经常会免除受灾百姓的赋税,这也是盛世的一个好处,经济上十分的充裕。
清朝的军事实力也就有了保障。在当时的东亚,清王朝的国际地位是高高在上。乾隆24年,清朝统一了新疆,版图达到极盛,国土面积有1453万多平方公里。为了庆贺这个事情,乾隆皇帝还专门从巴黎定制了16幅平定西域的铜版画,用来炫耀大清的武功之盛。此时清朝四周邻邦都成了清朝的属国,即使是汉唐时期,中国也未曾如此辉煌。
那除此之外呢,清朝对于版图内的实际控制,也要远胜之前的朝代。之前边疆上的少数民族,只是在名义上对中央臣服,但凡国内有个风吹草动,这些地区啊,就会纷纷变脸。但是在乾隆年间,清朝对于边境和少数民族的控制啊,非常的严密。但凡某个地区敢不服从中央的统治,很快就会有大兵前来征讨。像只有数万人口的弹丸之地金川,也就是今天四川省下辖的一个县,位于青藏高原的东部,因为当地土司的叛乱,乾隆皇帝就倾举国之力发动两次大战,把它剿灭了。
辽阔的版图下边,有着空前的人口体量。乾隆6年,也就是公元1741年,中国做了一次全国范围的人口普查,统计上来有1亿4341万人。到了乾隆60年,也就是公元1795年,中国的人口上升到接近3亿。短短半个多世纪,人口几乎翻了一倍。当时的中国耕地总数不过10亿亩上下,却养活了世界30%的人口,社会还能维持相对平稳的运作,这在当时啊,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在传统王朝看来,皇权稳固、国库充盈、疆域辽阔、人口繁盛是繁荣的四大标准。从这四个方面来看,乾隆朝是当之无愧的盛世。
那既然当时的清朝已经如此繁荣,作者张宏杰为什么又说乾隆盛世是一个饥饿的盛世呢?
作者张宏杰认为,乾隆盛世的饥饿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上。一方面是在物质上,人口众多,导致人均不足。一方面呢,是在精神上,乾隆朝的文字狱最频繁,也最严苛,导致了国人精神的萎缩。
先来看物质方面。乾隆盛世向人们展示的都是农业总产量和经济总量,但是别忘了呀,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这无论多么大的数,被中国的人口一平均,那都会少得可怜。乾隆朝的经济状况恰恰也是这样。刚才说过了,乾隆早期中国人口接近1.5亿,而到乾隆60年,人口已经暴增到了近3亿人。如果把当时的粮食总量平均下来,每个人头上也只有个780斤,而秦汉时期的人均粮食占有量都接近1000斤。可见啊,盛世的外衣下,清朝的百姓,可能还比不上2000年前的秦汉时期。
乾隆58年,英国马嘎尔尼使团来到中国。使团刚刚进入大清的地界儿,清朝底层百姓的贫穷,就让他们是触目惊心。当时啊,清朝各级衙门为英国使团服务,雇佣了很多普通百姓,结果英国人发现,这些百姓几乎个个是面黄肌瘦,很难找到类似英国人那种胖胖的啤酒肚。他们每次拿到英国人的残羹剩饭,都会千恩万谢,就连英国人用过的茶叶,他们也争相抢夺。
根据统计,当时普通英国农民家庭的资产,每年消费后剩余有11磅,相当于清朝的白银33~44两之间,而清朝一个中等农户,一年的总收入不过是在三十二两白银上下,而一年的支出则需要三十五两白银左右。换句话说呀,辛苦一年下来,全家还要负债。那这还是年景好的时候,一旦碰到灾荒年头,普通人家就会立刻破产,流离失所,卖儿卖女的情况非常普遍。
其实到了乾隆朝的中后期,这种人口爆炸带来的贫瘠已经非常普遍,但是我们今天回看这个盛世,想去直观地感受他的饥饿感,却要依赖外国使团的记载。而在当时中国的文献上,除了盛世就是盛世,没有人敢于说破这层真相。
为什么当时的知识分子,对盛世的破败和危机,会选择性失明呢?这就不能不提乾隆一朝对知识阶层的残酷打压,也就是人们熟悉的文字狱了。
乾隆在位60年,在清代将近300年的历史中只占1/5,但清代的文字狱,却被乾隆一朝分去了1/3,有130多起。而且这里边啊,许多的案件处理手段大都非常严酷。对于主犯死了的一般都是开棺戮尸,活着的一般是凌迟处死。而且乾隆时期文字狱牵涉范围之广,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根据统计,康熙、雍正时期文字狱大约30起,文人名士占了2/3,而乾隆时期的触犯文字狱的,有72%来自社会底层,其中有40起发生在童生、秀才这些低级知识分子身上,还有50起发生在算命先生、和尚、轿夫、当铺老板这些未必识字的贩夫走卒身上。这就搞得读书人啊,不敢再评论正事,那社会的任何角落也都是人人自危,造成了没人敢发表意见的局面。
乾隆朝的文字狱事发的原因很多,不过呢,大致可以划分为两类情况,一类是挑战满人的统治,一类是不反对满人的统治,但却依然会挑战既有的权力结构。
刚才我们说过了,乾隆24年,平定准噶尔后,乾隆亲自为这个时代加冕,称他是乾隆盛世。但这并不意味着乾隆皇帝就此怠惰下来,他很担心这个盛世会衰落下去,所以不断地提醒自己,要兢兢业业,保持大清王朝的良好状态。所谓兢兢业业,那总得有事情来做吧,这时候天下已经太平,对文化的整肃也就成了他比较关注的方向了。
大家都知道,清朝是从关外打入中原的,在建国之初,他们掳掠残杀关内的汉人,圈占百姓的土地,留下了很多血腥的记忆。经过顺治、康熙和雍正三朝将近100年的时间,这些记忆还被保留在不少书里边,不少汉人知识分子心中,满人依然非我华夏,清王朝的统治缺乏合法性。乾隆对这一点心知肚明,那为了根除这种记忆,他希望查抄违禁文字,把他们集中起来销毁。
乾隆38年3月,皇帝宣布要在自己任内再创一项纪录,他要编撰一部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丛书,也就是《四库全书》。为此,他要求全国的读书人,向政府奉献自己珍藏的图书,同时,他还要求各地官员要在献书的同时,把不应该留存世间的书一并上缴。一场全国性的查禁运动就此展开。
从乾隆39年开始,武英殿前焚烧纸张的炉子开始彻夜不停焚烧各类的违禁图书。当然呢,这样做始终还是有漏网之鱼。
在这一次禁书中,有一些知名案件,其中一个就是徐树奎案。徐树奎,江苏东台人,1703年出生,是乾隆3年一个举人。在他的诗集《一柱楼诗》中有这么一句,叫“明朝七镇河,一举去清都”,意思是啊,我希望明天早上能高高的飞起,一下子飞到天庭去,大概呢,就是表达文人渴望金榜题名的心情。
乾隆42年,公元1777年,徐树奎的孙子和租种徐家田地的一个无赖发生了纠纷,结果啊,这个无赖得到有心人的提示,拿着徐树奎的诗集去官府告发,徐树奎意图谋反。最初处理这个案件的是江苏布政使陶易,陶易觉得呀,这纯属罗织罪名,诬陷好人。后来呢,这个案子到了乾隆皇帝这里,乾隆皇帝却认为,这里啊,不是什么明朝,而是“明朝兴,旺高飞,一举铲除清朝”,这不就是要反清复明吗?
当然,徐的诗集里当然有和明朝有关的句子,像“大明天子重相见,且把壶儿搁半边”。最后呢,乾隆批复徐树奎写出这样的诗,可以说是丧心病狂,大逆不道到了极点。此时呢,徐树奎和他的儿子都已经死了,乾隆把他们开棺戮尸,枭首示众,其余还是老规矩,家中成年男子全部砍头,孩子和女人没收为奴。另外呢,江苏布政使陶易,因为一开始没有认真发掘这个案件,不仅失察,而且有包庇的嫌疑,也被判死刑,最后病死在狱中。
这样的案子一出,举国上下人心惶惶,一场图书查禁运动转变成了全社会的自查,大家是生怕自己家里哪本书成了反书。他们搜索自家的藏书,只要有沾点边的,不是挖改文字,就是干脆销毁,而且还一定要机密行事。有人在自家后院烧纸,冒出了烟,结果邻居害怕举报不及时,到时候连坐,就提前跑去官府检举告发去了。
那一般人家如此,官员们更是静若寒蝉。乾隆皇帝抄官员的家,就特别喜欢去翻别人的书。这样一来呢,文人学士们也不敢再随便写东西了。乾隆朝有个大臣叫梁诗正的,做官做到协办大学士,别人向他请教为官之道,他就说:“我做官能够全身而退,秘诀就是少写字,必须写字的,用完了也尽快销毁,不给自己找麻烦。”
开头说过呀,乾隆皇帝从民间收书,是为了编纂《四库全书》。根据现代史学家的推算,在这套丛书修成的同时,朝廷直接销毁的图书就多达15万册,另外,销毁的明朝档案数量不少于1000万份,民间自行销毁书籍的数量,则是根本无法统计。无数珍贵的史料就此失传,所谓乾隆盛世的文治,其实是一场中国文化的大浩劫。
那么,对于不反对满人统治的,乾隆皇帝又是什么态度呢?在他看来,不排满的人依然可能挑战朝廷的权威,这也不能允许。这一点从他对底层失意文人的打压就特别明显。
在乾隆皇帝看来,每个社会底层的失意文人,都有可能会变成颠覆朝廷的隐患。比如说把唐朝推向灭亡的黄巢,就是当时的失意文人,他们因为得不到朝廷的重用,就心生怨恨,甚至试图推翻朝廷。熟读历史的乾隆皇帝,绝对不能容忍这种事情发生,所以他对失意文人的打压,算得上是丧心病狂。
乾隆45年,广西布政使朱椿收到了一个名叫吴英的老秀才提交的册书,册书也就是向朝廷建言献策的尚书。知识分子给官员或者皇帝上书,这在历朝历代啊,都是很平常的事情,指着国君的鼻子嫌东嫌西,是这类书的一个特点。官员皇帝一般收到这样的东西,也就是扔在一边一笑了之。但是到了乾隆时期,这事情可就大了。
朱椿收到上书后,立刻把老秀才吴英抓了起来,并且把他上书的行为定性为严重的政治案件,罪名有两条,一个是普通读书人批评国家政策,一个是犯了皇上的名讳。古代人讲究避讳,臣民不能说或者写皇上的名字,儿子不能说或者写父亲的名字。乾隆皇帝名字叫弘历,而老秀才吴英在尚书中两次用到弘历的弘字,这显然是大不敬。
于是眨眼之间,吴英、吴英住店的店主,还有吴英的20多个直系亲属,全部被逮捕下狱。经过严刑审讯后,最终判决吴英凌迟处死,儿子、侄子全部斩首,家中女眷发配给功臣家为奴。
你或许会觉得这样的处理方式很变态,但是啊,还有更离谱的。乾隆18年,有个穿着破烂的人叫丁文彬,自称呢是从浙江来到山东孔府,是孔家的亲戚,梦到上帝托梦,要把孔家的两个女儿许配给他,还说上帝命他为天子管理天下,他这次来做上门女婿,顺便把自己的一些文章拿出来,让孔家品评一下。结果这人很快就被抓了起来,一番严审之后发现他没有党羽,不过是个精神病。但是呢,乾隆不会因为他是精神病就放过他,乾隆皇帝下旨,把这个想当天子的精神病凌迟处死。
根据不完全统计,在乾隆朝,这样的疯子案件多达21起,其中有七起疯子被凌迟处死,家属连坐,另外14起疯子被砍头。连疯子都不放过,你说乾隆是不是失心疯了呢?其实不然,他是要用这种方式震慑底层的文人,告诉他们都老实点儿,我连疯子都杀,何况你们。
好了,说到这里呢,乾隆盛世为什么会被称为饥饿的盛世,你也就清楚了。乾隆盛世饥饿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物质方面,由于人口众多,导致人均不足,百姓生活困苦;另一个呢,是精神方面,乾隆皇帝大兴文字狱,导致文化浩劫,国人思想贫瘠。
这个时候或许有人要问了,朝野上下静若寒蝉,乾隆皇帝难道不会跑偏吗?啊,当然会啦。到了乾隆晚年,他的心态发生了变化。首先他的进取心大大减退,特别好面子,希望保住自己过去的辉煌。他不停的总结自己的一生,希望自己能够安安稳稳做个十全老人。其次呢,他开始讲究排场,下边的大臣投其所好,他的物欲得到了极大的满足。结果这个饥饿感十足的乾隆盛世,开始从内部溃烂。这就是我们要讲的第三个问题,乾隆盛世是怎么溃烂的。
那说到这个溃烂,就不能不提一个人,他就是和珅。乾隆末年,老皇帝的精力衰退,很多事情啊,开始力不从心,很多时候他也想找到一个可靠的政治秘书,做自己晚年的拐杖。这个人得聪明,而且还不能贪权,要在自己的驾驭范围之内。这个时候,和珅出现了。
乾隆40年,公元1775年,在一次聊天中,乾隆遇到了身为侍卫的和珅,他询问和珅的出身来历,结果和珅对答如流,态度从容,而且还全文背诵了8年前自己参加考试时写的文章。这位只有26岁的年轻人,身上充满了活力,打动了已经老迈的乾隆,也让他觉得自己找到了长久以来物色的人选。
第2年,也就是乾隆41年正月,和珅被任命为户部右侍郎,称为二品大员。3月,他进入军机处,4月,他兼任内务府总理大臣,赏戴一品朝冠。和珅呢,也没有辜负乾隆的厚望,他才华横溢,通晓满、汉、蒙、藏四种语言,而且办事干练,精于理财,更难能可贵的是,他有着超过一般人的机敏,能够想乾隆之所想,还不会在皇帝面前战战兢兢,像其他人那样距离太远。
乾隆晚年好讲排场,生活极为奢华,他特别喜欢花钱,但是又不想直接加征赋税,把这笔钱收上来,有时候他甚至放下体面,变相的向各地督府索要贡品。等到和珅上台之后,为了满足乾隆的贪欲,和珅发明了议罪银制度。这个制度是说,官员犯了错误,大到财政亏空,小到奏折上写一个错别字,都可以向皇帝缴纳一定金额的议罪银了事。
向内务府总管西宁,因为办事不力,皇帝要砍他的头,结果和珅从中说和,最终呢,西宁罚银8万两,了结了此事。这笔钱不走国家财政的明账,直接进入皇帝的腰包。这个制度一出,乾隆觉得非常方便啊,各省官员也觉得这是一个贿赂皇帝的好机会,于是纷纷开始给自己头上加罪名,把银子送去北京讨皇上的欢心。
河南巡抚何裕成,有一次不小心把香灰落到了朱批奏折上,他就说自己惶惶不可终日,自请罚银3万两作为惩罚,结果皇帝都觉得不好意思,说事情不大,没那么严重,不用3万两,加恩免去2万,只收1万两就可以了。
在乾隆统治的最后13年里,重大的议罪银案件有68件,罚银最多的一次就有38万4200两。议罪银制度的出现,其实是把清王朝推向了一个非常尴尬的境地。清代官员俸禄并不高,这么大一笔议罪银,自然还是取之于民,皇帝拿人手软,对全面的政治腐败,只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再者,皇帝自己喜欢排场,自己都刹不住车,官员们上行下效,整个社会更加奢靡无度。身居要职的和珅,也就可以从中上下其手,成了中国古代史上最大的贪官。
到了乾隆55年,皇帝过完80大寿,终于有人看不下去了。一位叫做尹壮图的官员上书,要求停止议罪银制度。他说自己3年前父亲去世,回到云南老家守孝3年,期满才回京任职。在云南来回京城的千里路上,他所见所闻,各省都是民不聊生、财政匮乏,人们痛斥着官员的腐败,但又无能为力,只能皱起眉头一声叹息。他虽然是一介官员,但没有职责,也没有权利一一调查。
乾隆皇帝看到这份奏折久久不能平息,他认为尹壮图的奏折已经触及了乾隆朝的根本,是说自己50多年都白干了。他严厉的质问尹壮图,你这些说法都是听谁说的,从哪里看到的,如果有问题,我要真凭实据。于是他和尹壮图摆下赌局,命令户部侍郎庆成和尹壮图一起下去,去各省查访,看看到底大清的官员是好的多还是坏的多,各省的仓库到底是满的还是空的。如果查出来和你尹壮图奏书上的不一样,你就是欺君罔上。
不过呢,乾隆皇帝要求尹壮图必须光明正大的彻查,不得暗访。在尹壮图出发之前,他就通御全国,给全国官员打了一剂预防针。尹壮图每到一个地方,朝廷也会先500里通知地方官。了解中国古代政治的人都知道,这个查法自然是什么都查不出来的。
尹壮图这个人一贯正直老实,这时才明白了老皇帝打的算盘,想要中途回来承认自己的错误,但是乾隆皇帝赌气正好在兴头上,他挖苦了尹壮图一番,让他继续全国大检查,而且告诉他,你得好好活着,要配合朝廷,不会杀你的头。
经过一年的查访,尹壮图一无所获,只好乖乖认罪,承认自己是捕风捉影,自请治罪。其实呢,乾隆早就掌握着各省的亏空情况,他并不在乎尹壮图要查的东西,他真正在乎的是他一生的功业,不能在晚年被这么轻易的否定掉。
在这个想法的支配下,乾隆盛世的最后一次政见,就在乾隆皇帝编导的这场闹剧中烟消云散。当然,不管乾隆皇帝自己是否承认,所谓的乾隆盛世,伴随皇帝的衰老,到底是走到了尽头。中国的历史命运,也就交到了外来的西方列强手上。
公元1793年,也就是乾隆58年,英国的马嘎尔尼使团来到中国,希望能够说服乾隆皇帝,在广州之外开放口岸,实现中英通商。但这个要求被乾隆皇帝拒绝了。不过使团一路上看到了清朝百姓的贫穷,清朝军力的虚弱。乾隆皇帝为了向英国人展示天朝国威,下旨让地方官员在英国使团船只经过的地方,全副武装,列队欢迎。但是这些所谓的天朝将士,在英国人眼里就是个笑话,他们手里拿着落后的火器,甚至是冷兵器。
除了对整体军力的评估之外,英国人还对一些城市的防务做了考察,他们探明了从宁波到天津、大沽口,再到北京东边的漕运洲的航道,对北京、通州等中国城市的城墙也做了细致的考察。
这次出使,英国人带回了中国的详细资料,让他们重新评估了中国的实力。原来中国早已经不是那个神秘而又强大的东方国度,现在的他只是一个贫穷、腐败,轻而易举就可以打败的国家。使团长马嘎尔尼刚刚回到英国,就开始主张用武力打开清朝的国门。
1799年2月,乾隆皇帝病逝,他死后不到40多年,中英爆发了鸦片战争,中国一败涂地,中国历史也进入了近代时期。这也许是历史对乾隆盛世的一次质检,不过这一次检验来得有些迟。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很赞哦! (0)
相关文章
- 《挖鼻史》:挖鼻的历史、科学与艺术:一部独特的挖鼻指南
- 《上帝之饮》:六个瓶子里的历史长河:饮品背后的文明故事
- 《三国志的世界》:超越演义与史书:真实三国世界的全景展示
- 《最后的中华帝国:大清》:从康乾盛世到辛亥枪声,三大特性解码帝国盛衰的文明密码
- 《走向中立:瑞士史》:阿尔卑斯山的生存智慧,永久中立国玩转地缘政治的奥秘
- 《转动罗盘:葡萄牙史》:好望角的发现者传奇,全球首个殖民帝国海洋霸权的崛起与衰落
- 《中国命运的决战:1945-1949》:国共博弈中的民心向背与历史选择逻辑深度剖析
- 《制度与人情》:从周礼到科举制,中国政治文明制度容器中的人性变量解析
- 《植物塑造的人类史》:小麦与玉米的文明革命,植物成为人类历史隐形导演的叙事
- 《挣扎的帝国:元与明》:马背与农耕的文明拉锯,两个王朝重构中国多民族国家的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