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历史历史

《说不尽的大槐树》明初大移民的活化石,大槐树如何成为解码中国宗族社会的基因图谱

铛铛铃2025-09-16历史455人已围观

简介

大家都知道,中国古代是农耕为主的社会,人们安土重迁,对自己家族的来龙去脉特别关注。简单一点的有口头传说,体面一点的则是家族组织力量编修家谱、族谱。

“我从哪里来”“你是哪里人”,可以说是咱们中国人普遍存在的一种知识兴趣。今天要介绍的这本书《一个中国人的祖先传说》,它就是说不尽的大槐树。它的作者是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赵世瑜。

什么是大槐树呢?它是一个民间传说,在今天的山西乃至整个华北地区长期流传。根据河北、河南、山东等地的族谱记载,生活在华北一带的曾祖,他们的祖先大都是元末明初的时候,从山西洪洞大槐树这个地方迁出来的。

那么这样一个传说具体有什么内容呢?这个传说为什么有着如此顽强的生命力,能够流传600多年,而且让学者十分看重呢?这就是这本书要讲述的内容了。下面先来看看山西洪洞大槐树的移民传说,都有哪些具体内容。

这里有一首山西民谣歌谣唱道:“若问老家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

中国人安土重迁,对离开的故土总会有无穷的眷恋,所以离开大槐树之后,人们对这个地方依然念念不忘。但是问题也随之而来,到底是什么原因,促使这些人从这里出发,流散到华北各地的呢?

因为这些故事并非出自官方,所以其中的来龙去脉就不止有一种说法。关于移民的原因,就有胡大海复仇、燕王扫碑、三洗怀庆府三种不同的说法;关于移民的过程,又有打锅、牛分家、脚趾甲复形、背手、解手等等不同的版本。

首先我们来看看移民原因的三个说法。

第一个故事是胡大海复仇,说的是元朝末年的时候,有个叫胡大海的在河南要饭,遭到了当地人的侮辱,从此发誓,有朝一日一定要报此奇耻大辱。后来他跟随了朱元璋的军队,屡建奇功。在临赏时,胡大海请求朱元璋允许他去河南报仇,朱元璋答应他杀一箭之地。于是胡大海到了河南地界儿,一箭射中天上鸿雁的尾巴,那只鸿雁带箭向前飞去,胡大海也带领军队向前杀去,一直经由河南杀往山东,造成两地尸积如山。朱元璋后来只好下令从山西大槐树往河南、山东没人的地方移民。

第二个故事是燕王扫碑,说的是明朝的时候,河北、河南、山东地区闹蝗灾,把人吃光了,所以才从洪洞大槐树往这些地方移民。令人好奇的是,这里的“红虫”是指红色的虫子吗?这种“红虫”真的能把人吃光吗?事实并非如此,这个传说指的是燕王扫碑的故事。燕王也就是朱棣,朱棣起兵发动靖难之战,所过之处化为废墟,造成中原、江北地区人烟稀少。由于燕王的军队头上都戴红色的头巾,所以百姓们称之为“红虫”,而“红虫”还有瘟疫的意思,于是民间就有了“红虫吃人”的传说。

移民原因的第三种说法是三洗怀庆府的故事。这个故事说的是今天的河南焦作一带,在明朝时叫怀庆府。当时天下大乱,朱元璋的军队与元军在这里展开拉锯战,双方都让当地百姓在门上挂上牌子,表示顺从自己。结果百姓两边都不敢得罪,这时有人想出一个办法,就是在牌子的正反面各写上双方的名号,这样不论哪一方攻过来,只要一翻牌子就可以。但这件事最终被朱元璋一方所发现,朱元璋一怒之下,杀光了怀庆一带的百姓。后来朱元璋继位后,就下令从人口密集的山西洪洞县往怀庆地区移民。

移民的原因大概就这三个版本,它们反映的历史是元末民初的战乱,大量地方变成废墟,政府只好通过移民来填补人口空缺。其中黄河中下游的平原地区,赤地千里成了移民迁入的主要地方,而山西一带成了移民迁出的主要来源。只不过官府的正式文件,还有史书的记载,是给熟读文言的精英阶层看的,他们有些抽象,而老百姓做了一番变通,编出一些内容鲜活、色彩甚至有点恐怖的故事,才符合他们的理解力,才被他们记了下来。

好,说完了移民的原因,再来看看移民的过程又是怎样的呢?这就又有了不同版本的传说。

比如打锅牛分家的传说,故事说的是山西居民不愿离乡,官府就下令说,凡是不愿意迁移的人,现在三天之内到洪洞县老槐树下集合,人们就一起往老槐树下跑。等人们集合完毕,官兵们就将他们包围住,强制他们移民。其中有一家姓牛的弟兄五人,临别之时依依不舍,打破了一口铁锅,分为五块,每人各拿一块,作为后代人认亲的标志。这个事情就叫做打锅牛。

另外还有一个关于移民过程的流传最广的传说。传说官兵诱骗人们聚集在大槐树下之后,强迫他们进行登记,每登记一个,就用刀子在移民的脚上的小指甲上划一刀,作为记号,以防他们逃跑。如今移民后代脚上的小指甲分为两半,据说就是被砍了一刀的缘故。在登记之后,官兵为了防止移民逃跑,还把他们反绑起来,押着移民上路。移民的手臂长时间被捆着,久而久之就习惯了,后来松绑以后,也还是习惯性地背手走路,他们的后代也沿袭了这个习惯。而且在长路漫漫的押解过程中,一旦有民众要小解,就会向官兵报告:“老爷,请解手,我要小便。”报告的次数多了,这样的口头请求也就变得越来越简单,后来只要说声“老爷,我解手”,就都明白是要小便。从此“解手”就成了小便的代名词。

可见当时的移民不是出自官府威逼,就是被官府欺骗,这些痛苦的移民经历又是官方史书不会在意,甚至主动选择遗忘的。而在民间,这部分历史世代传承,最终成为一种重要的集体记忆,有移民的后代们共享。

好了,到这里,传说本身的内容就基本梳理完了。根据赵世瑜的研究,大槐树的传说,成了华北一带民众的重要集体记忆。那么这个记忆是怎么流传下来的呢?又为什么会被流传下来呢?

根据赵世瑜的研究,大槐树传说的流传,除了口头的故事,还有一个重要的渠道就是文字。这些移民的后代会在族谱和墓碑上,把洪洞大槐树郑重其事地记录下来。但是这样的文字记录,并不是平稳地延续下来的。大槐树传说这一地名的出现,有三个时期比较集中,它们是明代初年、清代初年和清末民国初年。除了这三个高峰,大家都不怎么提。比方说明代万历年间的洪洞县志,就没提到移民的事情。清代中叶之前的大多数族谱和墓碑中,凡是提到祖先来自山西洪洞的地方,后面的具体地名却都被省略或者磨损了,大家似乎对这个并不是很在意。

那是什么因素,让这段历史在某个时候又变得特别重要了呢?这里边有一个词很重要,它就是认同。作者认为,洪洞大槐树的移民传说,与社会群体的认同有着密切的关联。

明代初年,大槐树的传说开始出现,因为当时的移民群体特别需要彼此认同,这是一种安全感。如果你和别人有一段共同的经历,共同的遭遇,生活在一起就会方便很多。明代初年实行卫所军户制度,所谓卫所军户制度,是明代中前期最主要的军事制度。在这种制度下,军队从户籍中抽丁而来,为了防止逃兵,军人们往往会被发配到距离原籍非常遥远的地方,这也是明代人口流动频繁的原因。在那些移民的传说中,先祖在明初、洪武、永乐这个时间段迁出的说法最多,而这个时间段也是卫所设置和军人调防最频繁的时期。为了应对这种军户制度造成的人口流动,许多军户都编了家谱。大家原本来自不同的地方,但是如今生活在一起要在地化,就需要求同存异。这样一来,拿出洪洞大槐树移民的传说,达成共识,就成了一个很高明的生存策略。

另外,明初和清初,洪洞大槐树移民的传说得以流行,还和古代的汉族意识有关系。宋代以后,中国北方屡次被游牧民族征服,与山路崎岖的南方丘陵不同,广阔的华北平原有利于人口的迁徙,汉族和古代的少数民族,像女真人、蒙古人大量混居在一起。明初和清初都是民族矛盾特别激化的时代,要如何才能建立民族的认同呢?当时的汉人群体找到了一个办法,那就是一段共同的历史记忆,洪洞大槐树的传说再一次被提上了台面。一个村落、一个家族,只要打上洪洞大槐树的标记,就完成了中原汉人身份的认同。

那么到了清末民国初年的时候,为什么洪洞大槐树的移民历史再次成为地方志和家谱的宠儿呢?这是因为在这一时期里,一方面中国有了亡国灭种的危险,接受了近代民族国家观念的精英群体,特别希望中国不再一盘散沙,民众能够凝聚出一种力量。于是他们重新挖掘大槐树传说的意义,希望把大槐树的传说改造成为一个民族的象征。这样,大槐树的故事在族谱、墓碑,甚至新式的图书、报纸中迎来了新的高峰。

好了,关于这本书的内容,我们就介绍到这里。最后我们来总结一下这本书的主旨。

大槐树的传说是民间的一种历史记忆,它最初诞生在明代初年的北方移民中间,是一系列虚实参半的通俗故事。之后人们发现了这段历史的奇妙之处,当我们把这个故事放到更宏观的历史背景下去看的时候,你会发现,它曾经在不同的现实条件下,充当了地域认同、族群认同还有国家认同的文化工具。可以说,人们对于历史的记忆,有时是来自他们生活中要去面对的问题。作者认为,大槐树这个地名,事实上并不需要一定真的和它有关,大槐树已经成为来自千千万万个不同地方的移民群体的共同象征。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微信收款码   微信收款码

很赞哦! (0)

发表评论

本栏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