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历史历史

《世界小史》给所有好奇心灵的礼物,用100个故事点亮人类文明的星光

铛铛铃2025-09-16历史431人已围观

简介

今天为您介绍的这本书叫《世界小史》。

它的作者是贡布里希。贡布里希是20世纪英国著名的艺术理论家、史学家。他的作品啊,比方说《艺术的故事》《理想与偶像》,这两本书知名度都非常高。但是很少有人关注到,他的第一部作品居然是一本叫做《世界小史》的儿童读物。

1935年呢,贡布里希应出版商的邀请,就写了这本书。《世界小史》一经出版,就受到了极大的欢迎,被翻译成了多种语言行销全球。

我们做父母的都有这样一个感触,就算是对成年人来说,读历史都未必是一件很轻松的事情,那就更别说孩子们了。所以我们可以想象,要写一本能够读给孩子们听的历史书,同时呢,又要做到结构简洁明了,故事生动有趣,还能给孩子一定的启发,勾起他们的探索欲望,这并不是一件看上去那么容易的事儿。但是贡布里希的这本《世界小史》却很好地做到了。

我们可以把这本书看作是儿童进入历史大厦的时候那一段平缓的阶梯,孩子们步入广阔世界的时候那一扇亲切的小门。

那么这本书有什么独到之处呢?下面就让我们深入本书的内容,从三个方面来看一下这本书别具一格的地方:

第一,贡布里希搭建了一个怎样的历史世界;

第二,贡布里希是怎么把历史讲得有趣的;

第三,贡布里希希望孩子们从历史当中得到什么呢?

好,首先我们来看看这本书为孩子们搭建了一个什么样的历史框架。

其实所谓的历史框架,就是我们对历史的一个基本认知。就比方说在我们中国,只要是受到过基本教育的人,基本上都能够随口说出“周秦汉唐、宋元明、清”这样的口诀,这就是对中国历史最简明的概括。再打个比方哈,这就好像是介绍一个人,我们可以向别人说明他的性别、身高、体重、相貌特征等等,但是呢,我想都不如拿出一张照片来得直观,因为这是直接建立了一个形象。其实呢,对于孩子来说,他需要的就是这样一个简单明了的历史形象。

但是贡布里希要写的是一部世界史,他要处理的信息量太大了。要想搭建一个足够清晰的框架呢,就要退到一个足够远的地方去,就好像是能够站在太阳系的边缘俯瞰地球,只有这样才能够撇开所有的枝节,只关注全人类的历史进程。

在贡布里希的眼中呢,全人类的历史进程分成了七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自己最为重要的主题。

第一个阶段,贡布里希称之为史前时代。这一时期呢,历史肯定是混沌不清的,没有文字记载,我们只能依据考古发掘来推断那个时候发生的事情。这个时代最重要的主题呢,就是人类从混沌走向文明,这个过程一定是要借助伟大的发明。那么这些发明是什么呢?比方说火、工具、语言、艺术,还有建筑。贡布里希称赞了这些前所未有的最伟大的发明家,虽然他们没有留下自己的名字,但是人类摆脱蒙昧,成为像你我一样的人,正是因为这些发明家的出现。

第二个阶段就是文明的出现。最典型的呢,就是在埃及和两河流出现的最早的国家。这些文明有了我们熟悉的大多数元素,农业、政权、文字、城市、法律、宗教,这些东西为后来的人们铺设了轨道,成为了各种文化的最初样本。

第三个阶段就是不同文化形态的出现。希腊文化、罗马文化、印度文化、中华文化,在这个阶段呢,大家都忙着形成各自的思想体系、风俗习惯,地球上不同的地方开出了自己的文明之花。

第四个阶段,就是同一文化内部的竞争和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在随后的中世纪阶段,贡布里希着力向我们展示的就是这样的竞争,基督教与伊斯兰教的争夺,基督教世界内部的争夺等等。

第五个阶段,西方进入近代社会。竞争带来的是新的发展,中世纪晚期,大家开始找寻当时世界之外的新领域。有些人找到了基督教之前的希腊、罗马文明的遗存,由此就开始了文艺复兴运动;有些人去找寻欧洲之外的世界,发现了新大陆,于是呢,就有了地理大发现的大航海时代;有些人则执着地去找寻基督教的真意,从而呢,导致了宗教改革的出现。这一连串的运动,让西方文明在最近的几百年间,成为了最重要也最有竞争力的文明。

第六个阶段是西方文明完成转型,并由此成为近代以来主导世界历史进程的大变革时期。文艺复兴等运动直接导致了西方文明的变革,大家在文艺复兴、地理大发现和宗教改革成果的基础之上,开始思考自己为什么这样生活,这种生活好不好,如果不好,那我们又需要怎样的生活呢?于是呢,就有了思想上的革命,哲学家开始思考人,思考人应该怎么主宰自己的生活,这就是启蒙运动。接着呢,就是社会的革命,人们觉得生活需要平等和尊重,法国大革命因此就爆发了。最后呢,还有生产方式的革命,机器开始替代人工,这就是产业革命。而我们今天生活很多的方面,是直接来源于这些革命的。

第七个阶段,就是我们所经历的这个时代了。历史不断地发展,它遗留的各种痕迹映照在今天的我们身上,形成了现在我们所看到的这个世界。也就是说,今天我们生活的样子,其实就是历史的种种遗存的累积。

好,现在我们可以根据贡布里希的描述,把人类历史精简成了这样的几个词汇:史前到埃及与两河,到希腊、罗马到中世纪,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与大革命,直到现在。这样呢,我们就可以简便地把人类历史大致地分割成了七个单元,每个单元都有自己的主题:

第一,我们怎么成为人的;

第二,文明是怎么出现的;

第三,各种不同的文化是怎么出现的;

第四,各种不同的文化是怎么竞争的;

第五,我们如何思考和发现自己;

第六,我们如何改造自己和社会;

第七,历史怎么造就了我们今天的生活。

也就是说呢,在他构思全书的时候,关注的不是具体的某个人,也不是某个特定的国家,而是在历史的一个瞬间,大家都在做些什么事情。有了这个标准,我们再来看历史的话呢,就清晰多了。如果再加上一个辅助的标准,是文明的中心在哪,这样的问题就变成了那个时候大家都在哪儿,做了什么事。可以看到啊,把历史划分成这样七个单元之后呢,根据每个单元的主题去讲述历史的话,历史的结构和条理就都清晰多了,也更容易帮助孩子们形成概念,来记住那些看似纷繁复杂的历史事件。

好,现在我们来谈谈第二点。在搭建了历史认知的大致的框架以后,贡布里希在书中为孩子们提供了怎样的历史故事?

孩子对于历史啊,最开始的兴趣也就是听故事。把历史当作故事来讲,我想这是引导孩子们进入历史门槛儿的一条捷径。作为一本儿童普及读物呢,作者应该时时刻刻注意到读者理解力的底端。在向人们解释概念的时候,我们首先应该做的是顾及到我们听众的理解力和感受,就像是我们在和孩子交谈的时候,应该是蹲下来平视他们一样。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呢,需要做到几点:

第一,就是尽可能简单地解释概念;

第二,尽可能简单地去讲故事;

第三,尽可能生动地建立形象认知。

首先呢,是尽可能简单地解释概念。复杂抽象的概念,是孩子们理解历史的拦路虎。如果不加解释的话呢,这个故事啊,显然是讲不下去的。但是如果解释得过于繁琐的话,又会极大地消解孩子的耐心。所以最好的方法呢,就是建立直观的认识。比方说书中向孩子们解释埃及在哪里,他并没有去摊开地图说:“喏,这是欧洲,这是非洲,这是地中海,那这个方向是南方,这个方向是北方啊,我指的这一小段,在实际的路途上有500 km。”等等。如果要这么解释的话,我想孩子要么还是茫然无序,要么呢,就干脆打着哈欠会走开了。贡布里希呢,只是说:“如果你想更精确地知道去埃及的路怎么走,按说你去问一只燕子就可以了。每年秋天天气转凉的时候,它们就会飞到南方去,越过高山到达意大利,然后再飞一段,经过大海,就到了离欧洲最近的那部分非洲,埃及呀,就在那附近。”在这段解释当中,有孩子喜欢的东西——燕子。燕子,每年的南飞对于孩子们来说,必定是比地图上的指南针要亲切得多了。而高山啊、大海呀,这些非常具体的东西呢,也比抽象的多少多少公里要来得更容易理解。

又比如在谈到中国古代制度的时候哈,我们中国的统治形势呢,也是孩子们理解的一个难点。作者没有费尽口舌地来详细地解释什么是士大夫,什么是科举制度、什么是文官政治等等,而是把这些都替换成了孩子们更容易理解的概念。他告诉孩子们说:“统治中国的不是贵族,不是军队,也不是神职人员,而是学者。谁能够比较好地通过考试,谁就能成为官员。”这样的解释呢,尽管不是特别的精确,但是对于孩子们来说,这个观念啊,已经足够让他们理解接下来要说的那个故事了。

其次是尽可能简单地讲故事。简单不是简陋,不是粗暴地去皮留骨。简单的故事呢,是经过精心裁剪的剪辑版,保留最能说明问题的那些东西,谁做了什么,结果怎么样,这就足够了。比方说提到大流士远征希腊的时候,贡布里希说他装备了一支大船队,要摧毁雅典、征服希腊,但是这支船队遇到了大风暴,被刮到岩礁上沉没了,这自然让他火冒三丈,人们说他让一个奴隶在他每次吃饭的时候,都要连喊三声“大王,记住希腊人”,可见他的怒火有多大。这样的叙述啊,实在是简单得不能再简单了,但是呢,却并不失生动。在讲述这个事情的后果的时候呢,大流士让奴隶提醒他记住耻辱,这个故事就令人印象深刻。

又比如说,他在讲到中国近代历史的时候,贡布里希呢,并没有絮絮叨叨、不厌其烦地去描述这一段宏大而复杂的时代,他只是简单地提到了秦始皇做的三件事:焚书、统一中国和修建长城。的确,这三件事情足够概括秦始皇的一生的作为了。

最后呢,是尽可能生动地建立形象认知。孩子们啊,还没有建立成熟的抽象认知,如果在讲述历史的时候,这个当中充满了抽象概念的话呢,孩子们是没法理解的。所以说,要尽可能地把抽象概念转化成为形象认知,把事件呢,还原成场景,这样才能够帮助孩子比较好地去理解和记忆。

比方说在全书的开头,作者呢,并没有着急着去讲述人类历史或者是自然历史的开端,而是耐心地去解释所有故事开头的那一句“从前如何如何”。要讲述历史啊,首先要理解的就是,时间是过去,是远古的尽头,故事从哪儿开始,为什么是那儿,还能更早吗?作者就用了一个巧妙的比喻,展开了整个对于历史的理解。他引导孩子们去想象,时间倒流,首先呢,是自己变成了更小的小孩,然后是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他们都曾经是小孩,我们可以一直这么去追溯,就好像是站在两面镜子中间,这样呢,我们就可以看到无数的镜子和自己,然后直到最远的地方还是无穷无尽。这整个比喻啊,非常的直观,可以快速地帮助孩子们建立起一个无尽的历史的观念。这样一来呢,书中的历史就从学术性、概念性的东西呢,转化成了感受性的东西了。也就是说,面对历史,我们要做的不仅仅是知道历史、了解历史、掌握历史,更重要的是感受历史,真正活生生的历史不是干巴巴在哪一年发生了什么事情,而是那些已经逝去的岁月里面,那些已经化为尘土的人们,他们作为一个认知主体,曾经看到过什么,听到过什么,每一件事情的发生,曾经引起了他们怎样的悲欢。

他特地提到了他在档案馆看到过的一封信,上面只写着:“亲爱的妈咪,昨天我们吃到了好吃的松露,你的威廉。”这是400年前的一位意大利小王子写的。在贡布里希看来呢,历史当中充满了细节,就像这封信一样真实可感,而这些细节呢,是由无数的和我们一样的人们所创造的。他兴致勃勃的和读者一起推想穴居人钻木取火的细节,带领着读者们前往罗马富人的别墅去参观,为读者展示中世纪城市的日常生活,绘声绘色地描述路易14每天的起床仪式。即使是在讲述重大的历史事件的时候,也不忘用一些妙趣横生的小细节,来加深读者的印象。

那关于温泉关战役,贡布里希就是这么向读者讲述的,波斯人要求斯巴达人交出武器,斯巴达人回答说:“那么自己来拿吧。”波斯人威胁说:“我们的剑有那么多,能把太阳都遮住。”斯巴达人回答:“那更好了,我们可以在阴凉下战斗。”这样的叙述,使得贡布里希笔下的历史不再是干巴巴的事件的罗列,或者是一大堆令人眼花缭乱的迷宫,而是让人能够真实感受的发生过的事情。

最后呢,我们来说说第三点,这本书为孩子们准备了怎样的历史观,提供了哪些看待历史的入门方法呢?

通过上面的两点内容呢,我们可以看到贡布里希他讲述的历史呢,节奏明快、细节生动,但是《世界小史》这样的普及读物,要想成为一本真正的好书,那么还必须提供主旨鲜明而且说服力足够的思考。其实我们都知道,历史著作不是简单的事件的堆积,他还必须向读者解释历史为什么是这个样子,而不是其他的可能,历史被哪些因素所推动呢?这些动因今天还存在吗?还起作用吗?这些因素最终又将把我们推向何方呢?这一系列追问的回答,就构成了一个人的历史观。

那么,贡布里希又为孩子们提供了什么样的历史观念呢?统观全书啊,贡布里希为孩子们提供了三个观念和方法:

一、推动历史的是人类的发明创造;

二、了解历史需要足够的耐心,不要急着下结论;

三、对待历史要有一个乐观的态度。

首先呢,我们来看看贡布里希是如何看待历史的动力的。在这本书中啊,贡布里希把注意力放在了一些乍看起来并不起眼的小事上。在他看来呢,帝王将相的勾心斗角,政治家们的精明算计,固然是引发了一件又一件的惊天动地的大事,但是真正推动历史的,很可能是那些名不见经传的人,他们在无意当中的发明,正是这些发明,最终让我们掌握了改造世界的强大力量。

在谈到历史开端的时候,贡布里希就讲述了最早的那批人类,并称他们为前所未有的最伟大的发明家。那么,这些发明家是谁呢?是尼安德特人,还有最早走出非洲的人类祖先,他们都发明了什么呢?有火、工具、语言、艺术以及建筑等等。没有人知道真正发明这些的到底是这群人当中的哪一个,但是呢,这并不妨碍火、工具、语言成了我们文明最初的基石,正是这些最初的发明,使人类的历史成为了可能。正如贡布里希说的,当我们说话或者吃面包,使用工具或者在火边取暖的时候,应该经常心怀感激地去想想那些原始人,那些前所未有的最伟大的发明家。

当然了,最伟大的发明并不仅仅出现在历史的开端。在讲述完人类几个重要的早期文明之后呢,贡布里希特地介绍了字母文字的出现。生活在地中海沿岸的腓尼基商人,为了记账和通讯的简便,就发明了字母文字,这种文字可以用很少的字母反复组合,构成词汇,然后再组成句子来表达各种意思。和其他文明那些繁琐的象形文字相比呢,它大大地提高了知识传播的效率,也成为历史的一大推动力。在这本书当中,贡布里希把字母文字这一发明独立地写成了一章,说得特别的详细,这才是他给孩子们准备的那份推动历史的力量吧。

好,其次呢,作者提醒孩子们,要学会怎样在历史的故事当中看到真相。为此呢,贡布里希为孩子们举了一个例子,这个例子就是法国国王路易14。他详细地讲述了路易14的表演秀,每天呢,从他起床开始,就要参加一场又一场的盛大的仪式,仪式的每一个细节都有详细的规定,办公、狩猎、舞会、新剧作的出演,直至就寝,充满了复杂的步骤,有的时候呢,甚至夸张到了有些滑稽。而国王陛下的穿戴、拿手杖的姿势、戴帽子的方式,甚至是他的一举一动,都成为全欧洲贵族效仿的榜样。在公众面前啊,路易14更像是一个光彩照人的玩偶,他浅薄、滑稽,充满了幼稚的表现欲。但是呢,与那些模仿他的人们不一样,路易14的这一切只是他表演给别人看的。贡布里希在书中引用了路易14写给他的将去西班牙当国王的孙子的一封信,信中呢,路易14所表现出来的清醒、睿智和老谋深算,和他展示给公众看的这个形象,是大不相同的。这就提醒孩子们呢,要认识到历史的复杂,历史并不总是他表现出来的那个样子。

在讲到教皇格里高利七世和德国国王海因里希四世斗争的时候啊,我们的两位主角各自使出了很多的手段,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他们的公开论战。在留存至今的155篇论战文字当中呢,他们都把对方描绘成了贪婪、霸道的恶棍,那我们该相信谁呢?贡布里希的态度很明确,他说:“我认为我们对这两种说法都不要相信,而是应该考虑到从各自的立场出发的话,他们都是有理由的,很可能啊,人们把他们双方都给抹黑了,因为人在争斗的时候几乎总是有失公正。我在这里想要让你明白的是,时隔900年之后,要找出过去的真相有多么困难。”很显然,这些例子会给孩子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不仅仅因为这些历史事实,更是一种看待历史的态度。

第三个观点就是,对于历史要有一个开放与乐观的态度。尽管我们说《世界小史》不可避免地带有西方中心的视野,但是作者对于各种文明和文化,都是持有极大的宽容与开放的态度的。在说到阿拉伯世界和伊斯兰教的兴起的时候,他对于阿拉伯人的种种发明,是持这样的态度的,他说:“我认为啊,这些事比美丽的童话还美妙。卡尔·马特尔在723年战胜了阿拉伯人,这自然是一件好事,可是啊,要是阿拉伯人成立了他们的大帝国,将波斯人和希腊人、印度人,甚至中国人的思想形式和发明,都学来汇集到一起,也算不上是件坏事。”这种对于历史的宽容与开放的态度,贯穿了整部书,甚至可以说呢,是贯穿了这本书所经历的所有的时代。

《世界小史》是在193510月成书的,1985年的9月,贡布里希补录了这本新版的最后一章,也就是40章的内容。半个世纪中间呢,这本书本身被查禁过,贡布里希本人呢,也曾经颠沛流离,欧洲曾经化为一片瓦砾,整个世界也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大战,直到作者重新为本书加写一个结尾的时候,整个世界啊,还处在冷战的高峰期。但是作者两次面对历史所作出的结论,却是完全一致的。在第39章,作者说:“大家都在期待着一个更好的未来,它必定会到来。”在第40章的末尾呢,作者用了这样一句为全书画上了句号,他说:“我们有理由去寄希望于一个更美好的未来,相信历史,相信未来。”这就是作者要通过这本小书告诉孩子们的。

好了,关于这本书的内容呢,我们就先说到这儿。最后哈,我们再用一点点时间说一下关于这本书本身的创作和出版的过程,也许呢,更有助于大家去理解这本书。

这本大约有20万字的小书,是贡布里希在1935年花了六个礼拜的时间写出来的。当时呢,他从维也纳大学毕业,获得了艺术史和古典考古学博士学位,但是毕业之后没有马上找到工作。他的一个编辑朋友呢,邀请他做翻译,把一本儿童历史读物从英文翻译成德文。贡布里希在看完那本书之后却说:“我觉得我自己能写一本更好的。”贡布里希在写博士论文的时候,曾经对于拗口的学术问题深感厌倦,为了排遣烦躁,他经常与一位朋友的女儿通信,向一位好奇的小姑娘来解释自己的博士论文的内容,她从这个当中感受到了极大的乐趣,这件事情呢,也给了他很大的启发,他就学会了用简洁明快的语言去解释事物。于是呢,贡布里希就试着写了一章,也就是本书的第23章,里面描述的是骑士时代欧洲人的生活场景,非常的活灵活现。他的出版人瓦尔特·瑙拉特看完之后就特别满意,并且要求他要在六周之内拿出完整的手稿。

在出版史上啊,很多引人入胜的杰作,都和严酷的截稿日期有关。在压力之下呢,有些作家就能够极大地释放出他们的潜力,迸发出无穷的灵感,贡布里希显然也是属于这一类人。他白天查资料,晚上写作,以每天一章的速度来推进,而周日的时间呢,他则用来谈恋爱,给他的未婚妻伊尔泽·赫勒,也就是后来的贡布里希夫人,讲述他的工作。“我们也许是坐在阳光下的草地上,或者是在一个倒下的树桩上。”当年贡布里希为他的恋人朗读书中段落,他给未婚妻赫勒留下了这样一段温暖的回忆。我们由此就可以理解《世界小史》这本书当中的柔和、亲切,娓娓道来的文风了,因为这本书呢,不仅仅是写给孩子们的,也是写给恋人的。

《世界小史》一经出版便大受欢迎,评论界根据他深入浅出、明白晓畅的文风,判断作者一定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教师。不久呢,这本书就被翻译成了五种语言,畅销全球,但是却在他的祖国被纳粹列为了禁书,不是因为贡布里希犹太人的身份,而是因为这本书太和平主义了。从某种角度来看呢,纳粹啊,并没有冤枉这本书,他的很多观点,的确和纳粹的主张是格格不入的。这个时候的贡布里希,也为了躲避纳粹而移居英国。

在多年之后的1985年,德语版的《世界小史》重新出版,此时的世界早已经沧桑巨变,贡布里希为这本书添加了一个违章,也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第40章。新版的《世界小史》重新风靡世界,被翻译成了多种语言,贡布里希呢,也兴致勃勃地参与了几乎所有语种的编译工作,并且在90年代,亲自把这本书翻译成了英文版。这真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轮回哈,当年呢,《世界小史》这本书,是因为贡布里希的一份翻译工作而诞生的,是从英文翻译成德文,而他1985年最后完结之后呢,反而是贡布里希把自己的著作从德文翻译成了英文。

所谓的书籍自有其命运,一本真正的好书,在时间的长河里,自有它的故事。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微信收款码   微信收款码

很赞哦! (0)

发表评论

本栏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