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历史历史
《隋文帝传》科举制与三省六部之父,隋文帝对华夏治理体系的革命性重构
铛铛铃2025-09-16【历史】458人已围观
简介
今天为你介绍的这本书叫做《隋文帝传》,作者呢,是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韩昇。
作为中国历史隋唐大一统时代的开创者,隋文帝杨坚的关注度和知名度一直不算太高。很多人甚至认为啊,隋文帝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力,还不如他的败家儿子杨广。而本书作者韩昇认为呢,这种观点是长期以来隋文帝的历史地位被严重低估导致的。
在隋朝统一中国以前,中国社会经历了长达四个世纪的分裂动荡,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魏晋南北朝时代。这400年间,有数不清的英雄豪杰想要重新统一全中国,但是无一例外都失败了。其中西晋王朝曾经实现过短暂的国土统一,但是最终呢,也因为制度问题,在短短50年后分崩离析了。直到隋文帝杨坚出现,他先凭借高超的军事手段实现了国土统一,又通过过人的政治头脑,建立了顺应时代的新制度,化解了当时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离心力,为中国的长久统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甚至可以说,中国此后1000多年的大一统格局,都是由杨坚奠定的。
那下面呢,我们就通过隋文帝杨坚的四个身份,来详细了解一下这位严重被历史低估的帝王。杨坚的第一个身份是篡夺皇权的野心家,第二个身份是统一王朝的缔造者,第三个身份是大一统王朝的制度创建者,第四个身份则是父亲。
首先呢,让我们来了解隋文帝杨坚的第一个历史身份——篡夺皇权的野心家。作者韩昇认为,杨坚能够成为隋王朝的开国皇帝,取决于两个重要原因。一个是杨坚的身份,让他同时获得了汉人和鲜卑人双方的认可;另一个是北周静帝幼年继位,无力控制局势,就给了杨坚可乘之机。
隋文帝杨坚生于南北朝的中晚期,他的家族呢,隶属于当时的北方朝廷。南北朝时期,北方朝廷多数是由鲜卑人所建立的,所以呢,对汉人向来很提防。朝中虽然也有汉人当官,但是呢,军政大权却都牢牢掌握在鲜卑贵族的手中。这就导致北方朝廷一直得不到汉人的完全认可,统治基础十分薄弱。所以呢,在杨坚出生后的30多年里,北方一直动荡不断,朝代更替频繁。
作者韩昇就认为啊,对当时的北方来说,最好的选择之一,莫过于能够找到一个胡汉双方都能够接受的统治者,来整合各方势力,扩大统治基础,巩固北方政权。而我们今天的主人公杨坚,唉,正是这样一个人物。
杨坚家族呢,隶属于北周王朝的关陇贵族集团。这个关陇贵族集团呢,是一批出身于关陇地区,也就是今天陕西中部和甘肃六盘山一带的军事贵族,北魏年间负责保障国家的北部安全。一开始呢,这个关陇贵族集团当中啊,都是鲜卑、匈奴等等少数民族,后来呢,随着胡汉民族融合,一些汉人也进入了关陇贵族集团,杨坚的父亲杨忠就是其中之一。由于杨忠啊,长期跟胡人厮混在一起,耳濡目染,满身都是胡人习气,所以呢,杨氏家族被当时的人看作是一个胡化的汉人家族。后来呢,杨坚又娶了鲜卑贵族独孤信的女儿为妻,这就进一步的巩固了杨坚家族跟鲜卑贵族之间的关系。一方面是汉人出身,一方面又是鲜卑人的女婿,此时的杨坚不正是一个胡汉双方通吃的人物吗?
不过有了胡汉通吃的身份还不够,毕竟当时这样的人物也不在少数,比如唐朝开国皇帝李渊的父亲李昞,他也是一个这样的人物。而跟这些竞争者相比,杨坚还有一个优势,那就是他能够接近皇位,因为他的女儿杨丽华是北周太子宇文赟的太子妃。后来呢,宇文赟登基当上了皇帝,杨坚呢,也跟着水涨船高,成为了皇帝的老丈人。不过呢,宇文赟跟妻子杨丽华的感情啊,并不好,对自己这个野心勃勃的老丈人,那更是十分提防。为了打压杨坚,宇文赟登基之后,在杨丽华之外,还另外封了四位皇后,造出了一个皇帝同时有五位皇后的千古奇观。
不过很快,杨坚的好运就又来了。不知道是不是遗传基因有问题啊,反正北周的皇帝代代都很短命,普遍呢,活不过30岁,这宇文赟也没有例外。公元580年,21岁的宇文赟突然病故,只留下了一个七岁的小皇帝。由于宇文赟生性多疑,生前把所有的皇室宗亲都贬黜到了地方任职,他却没想到这反而成全了杨坚。宇文赟前脚刚死,后脚杨皇后就下旨,请他的父亲随国公杨坚主持朝政,整个过程中几乎是毫无阻力。就这样,北周王朝的最高权力,轻而易举地被杨坚攥在了手里。
其实呢,从汉末到北周,差不多就是一段权臣篡位的历史,曹魏篡汉、司马氏篡曹,他们北周宇文氏呢,也是踩着老东家拓跋氏上位的。所以,有样学样的杨坚,几乎是毫无负罪感地着手开始篡夺北周江山。他呢,先是以稳定政局的名义,把北周皇室成员从外地骗回首都,然后一一剪除,清除了鲜卑贵族中的反对力量。同时呢,他又大力拉拢关陇集团中跟自己一样的汉人贵族,然后将那些倒向自己的人安插进朝廷的各个要害部门。短短两年之后,北周朝廷都变成了杨坚的个人朝廷,北周皇帝成了一个光杆司令。
公元581年,眼见时机成熟的杨坚,逼迫北周静帝宇文阐禅位,然后自己登基改国号隋,年号开皇。这里得说一下啊,杨坚在当皇帝之前,爵位是随国公,这个随国公的“随”呢,是随便的那个“随”。按照惯例,他登基之后,国号也应该用随便的“随”,但是呢,杨坚觉得用这个“随”字当国号实在是不太吉利,哎,就改成了我们后来看到的那个隋朝的“隋”。不过从后来的历史看呢,这字好像也没吉利到哪去。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呢,杨坚篡夺皇位的这段故事啊,很能体现杨坚的一项性格特征,叫做谨慎隐忍。咱们刚才说了,杨坚的女儿,北周宣帝宇文赟非常多疑,不管是兄弟、叔伯,还是杨坚这个老丈人,他都信不过。但是你发现没有,宗室里但凡有点威胁的人,都被宇文赟赶出都城,贬到地方了,唯独杨坚还稳稳的待在京城。原因无他呀,就是杨坚谨慎能忍,连宇文赟一连册立五个皇后的荒唐事儿,杨坚都忍下来,女儿也忍下来。所以宇文赟始终都没有抓到杨坚的把柄,也没办法把她赶出朝廷。也因此,等到宇文赟病故,杨坚才能发起了雷厉风行的反击,将北周大权攥在自己手里。而与这份隐忍相对的,是一种隐忍爆发后的残忍。为了篡夺北周江山,杨坚将北周宗室几乎杀了一个干净,连年仅九岁的静帝宇文阐也没能幸免。这相比于其他朝代的篡位者来说,实在是太残忍了点。
好了,杨坚的创业历程咱们就说到这。那么接着我们来了解一下隋文帝杨坚的第二个身份——中国统一的缔造者。隋朝建立的时候,隋文帝所面对的内外环境都是非常严峻的。
我们先说外部环境,当时隋朝的外部环境堪称是四面楚歌,首尾难顾。南方有南陈隔江对峙,北方有当时东亚地区最强大的国家突厥虎视眈眈,东北部还有一个强大的高勾丽需要警惕。而且呢,这三个国家为了防范隋朝做大,结成了军事联盟,只要隋朝进攻任何一方,另外两方就会出兵解围,遏制隋朝的军事行动。
那为了解决这个困境,杨坚制定了先北后南的战略,也就是对南边陈朝采取守势,集中火力先解决掉北边突厥。至于东北部的高勾丽,因为离得比较远,威胁不是特别大。不过呢,杨坚为什么不打弱小的陈朝,而是要先对付最强的突厥呢?因为在杨坚看来,突厥、高勾丽和陈朝组成的三国同盟中,突厥是联盟的核心,只要解决了突厥,另外两家就不足为虑了。而且先对付突厥可以起到敲山震虎的作用,让高勾丽和陈朝不敢轻举妄动。相反,如果先对付陈朝,强大的突厥不会因此感到胆怯,很有可能会在背后全力突袭。
在对付突厥和陈朝的策略上,我们很能看出杨坚犀利的眼光和深沉的心机。首先,对付突厥,杨坚提出了分而治之的策略。因为蒙古高原上除了强大的突厥,还有不少受突厥压迫的小部族,比如铁勒,比如契丹。而突厥内部又分为东突厥和西突厥,东突厥更为强大,是名义上的突厥共主,但其实呢,西突厥心里根本就不服。所以当时的突厥看似强大,实则内部矛盾重重。眼光毒辣的杨坚很快看破了这一点,于是呢,他一边派人去拉拢那些受到突厥压迫的小部族,又一边频繁和西突厥可汗达头接触。这一系列的外交行动,激怒了东突厥可汗沙伯略,于是他借口为北周复仇,于公元582年,亲率40万大军南下侵略隋朝。
当时呢,突厥骑兵已经进入河西走廊,眼看就要兵至隋朝首都长安,却没想到在甘肃,他碰到了硬骨头。这年的12月份,驻守在甘肃洪化的隋朝骑兵奉命出关,搜索突厥军队的踪迹,带队的是一位鲜卑族将领,名叫达奚长儒。这达奚长儒率领2000多骑兵出关,却遇到了沙波略可汗所率领的10万突厥主力。2000人跟10万人硬碰硬,这不就是鸡蛋碰石头吗?要是换成其他人,估计啊,早就逃跑了。但是呢,这个达奚长儒嘛,却是一个硬汉子。他意识到,如果现在逃跑,就会助长突厥人的气焰,10万大军会追着隋军一路打下去,搞不好还会威胁到首都长安的安全。于是,达奚长儒决定跟突厥人拼了。他把突厥骑兵引到了一个叫做周盘的河谷地带,利用地形优势与突厥人对抗。战斗持续了三天三夜,达奚长儒率领的这寥寥2000隋军且战且走,活生生地杀伤了突厥上万的骑兵。沙伯略可汗侵略隋朝,无非就是想给隋朝一点颜色看看,打几仗捞点战利品就回去,哪想到刚开张就碰上了达奚长儒这不要命的。于是呢,突厥军队的士气很快就低落下去。与此同时,沙伯略可汗又听闻国内爆发叛乱,不得已只能灰溜溜地带兵回了突厥。更重要的是呢,经此一战,突厥人胆寒,再也不敢主动进犯隋朝边境了。
公元583年,杨坚下令对突厥发起反攻。与此同时,隋朝的外交活动也取得了成果,东西突厥正式决裂,西突厥可汗达头对沙波略宣战。同时呢,原本臣服于突厥的契丹也趁机造反。公元584年,腹背受敌的东突厥可汗沙伯略,被迫向隋朝求和,隋朝北部的隐患至此基本解除。
战胜了突厥之后,下一步就是解决陈朝,统一全中国。针对陈朝呢,杨坚又定下了长期耗损陈朝国力的战略。这陈朝位于南方,每年农作物收获的时间呢,要早于隋朝。于是呢,杨坚就利用这个时间差,下令隋朝军队在每年陈朝快要秋收的时候进行战争动员,摆出一副要过江进攻陈朝的姿态,逼迫陈朝把精力放在防御上,从而忽视秋收工作。而等到秋收期过了,隋朝啊,又立刻偃旗息鼓,跟没事人一样。如此反复几年,陈朝被这种狼来了的把戏折腾到精神崩溃,再也懒得防备隋军了。
公元589年正月初一,隋朝军队趁着陈朝欢度新年之际,分路渡江,在今天的安徽境内重创了陈朝主力军队,并在短短20天后就攻克了陈朝首都南京,活捉了陈朝皇帝陈叔宝。之后的一年里,陈朝又相继平定了江南贵族发动的几场叛乱,最终在公元590年,彻底实现了南北国土统一。如果从西晋灭亡算起,至此有近300年;如果从东汉末年算起,则有近400年。而这三四百年的分裂、动荡、战火、狼烟,终于在隋朝手中宣告结束。
隋朝统一的消息,很快震撼了当时的整个东亚地区,甚至一度引起了中亚的波斯帝国以及岛国日本的注意。原本臣服于突厥的契丹、铁勒等部落,也都纷纷转过头来归顺隋朝,隋文帝杨坚由此确立了以隋朝为中心的世界体系,中华文明将会在此后的300多年里深刻地影响到日本、新罗、波斯等邻国。
不过也别高兴太早,还记得吗,咱们前面说过,300年前,西晋王朝也曾实现过国土统一,但是仅仅50年后,西晋王朝就因为制度原因而败亡了。所以呢,对于杨坚而言,完成国土统一只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拿出一个能让新王朝长治久安的制度设计,那才是重中之重。
所以,接下来我们就来了解一下隋文帝的第三个身份——大一统王朝的制度创建者。隋朝虽然通过军事手段完成了南北统一,但是呢,在此之前,中国毕竟已经分裂了三四百年,南北两方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都产生了各式各样的差异。这种差异放大到国家层面,就很有可能成为分裂国家的矛盾。所以,如果隋王朝不能有效地解决这些矛盾,那么他随时都有可能像西晋那样面临崩溃的危机。
总结来说,隋文帝杨坚当时主要面临着两方面难题,一方面皇帝与贵族之间的矛盾,另一方面是中央和地方的矛盾。隋朝的贵族阶层,根据地域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集团,一个是咱们前面提到过关陇贵族集团,主要出身于今天的陕西和甘肃省境内;一个是山东贵族集团,主要出身于今天的河南和山西省境内;还有一个就是江南贵族集团,主要出身于江南地区。其中呢,关陇贵族集团因为接连出了北周和隋两朝皇帝,而日益做大。当时呢,国家的军政大权完全被关陇贵族集团所控制,连皇权都要受到他们的制约。至于山东贵族和江南贵族嘛,那更是连朝政的边儿都摸不着。如果长此以往,且不说贵族做大会威胁皇权,单说山东贵族和江南贵族,就很有可能会对隋朝失望了,转而另立炉灶,从隋朝分裂出去。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杨坚表面上对关陇贵族大肆封赏,实际上呢,却明升暗降,趁机剥夺了他们的部分实权。紧接着,他又提拔了一批山东贵族入朝做官,与关陇贵族分庭抗礼。据统计,到了隋文帝在位的后期,朝廷要害部门当中,关陇贵族和山东贵族的比例啊,基本持平了。后来,杨坚的儿子隋炀帝杨广延续父亲的策略,又把江南贵族引入到了中央政府中,三股政治势力相互牵制又相互融合,不仅打破了关陇贵族的权力垄断,也让隋王朝获得了更广泛的支持。
解决了关陇贵族的一家垄断还不够,隋文帝杨坚呢,还进一步松动了整个贵族阶层对政权的垄断。咱们都知道,隋朝以前的魏晋南北朝,正是中国贵族门阀垄断最为严重的时期,当时的所谓世家大族、高门大姓垄断着朝廷的官职爵位,丝毫不给寒门士子上升通道。而到了隋朝呢,这种局面依然在延续。为了缓解贵族和寒门之间的矛盾,更是为了进一步打压贵族阶层,加强皇权,隋文帝杨坚呢,发明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制度之一——科举制度。不过呢,作者提到啊,用发明这个词其实并不准确,因为开科取士早在魏晋时期就已经发展的很成熟了,隋文帝呢,只不过是对这种制度进行了改良,防止贵族徇私舞弊,而给寒门士子更多公平的机会。
用权谋手段平衡各方势力只是一时之计,真正想要隋王朝长治久安呢,还需要一套规范有效、能够传之后世的行政制度。一套好的行政制度,一定是官员之间能够相互协作,又相互牵制,不能出现一家独大、权力总揽的局面。但是呢,自汉朝末年以来,中国政府的行政制度一直非常乱,动不动就冒出个什么司空啊、什么大丞相啊,总揽军政大权。杨坚在当北周权臣的时候,也曾给自己弄了一个丞相的官职,独揽朝廷大权。不过呢,那是在为篡夺北周江山做准备,而等到他自己当皇帝的时候,丞相这个职位啊,就成了他行使权力的障碍了。
所以,杨坚决定设计一套全新的行政制度,改变汉末以来中央政府结构混乱的局面。杨坚设计的这套制度呢,就是后来沿用了600多年的三省六部制度。三省指的是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其中中书省负责草拟行政命令,门下省负责对中书省草拟的政令进行审核,对不合理的命令予以驳回,尚书省呢,则负责执行那些合理的命令。尚书省下设六部,分别负责执行财政、律法、军事等各个领域的具体事务。三省六部制相当于将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三方相互合作又相互牵制,自然也就不会再轻易出现权臣威胁皇权的问题了。自此呢,汉末以来因为政权频繁更迭而引发的国家组织混乱问题,终于得到了解决。
接着咱们再来说杨坚面临的另一个难题——中央与地方的矛盾。秦朝和西汉时期呀,中国的地方政府采用的是郡县两级制,郡一级的长官叫太守,相当于现在的省长,县一级的长官叫县令,差不多呢,就是现在的市长。这种两级制度结构简单,行政效率高,连国学大师钱穆先生都说,秦汉时期的郡县两级制是中国古代最好的地方制度。但是到了东汉,地方层级开始复杂化,郡县之上加设了州,长官叫做州牧,一个州牧往往管着几个郡,相当于现在管着几个省的省长兼军区司令。一个地方官权力如此之大,显然不会消停啊。所以到了汉朝末年,这些州牧就演变成了地方割据,比如我们熟悉的荆州牧刘表、冀州牧袁绍这些。割据发展到最后,就是我们熟悉的魏、蜀、吴三国鼎立。
三国以来,国土分裂、战乱不断,制度改革根本无从谈起。所以呢,等到隋朝建立的时候,地方行政几乎是一团乱麻。而且呢,由于汉末以来战乱频仍,中央政府啊,照顾不到地方,在地方上的威信呢,已经大不如前。反而是地方上的贵族豪强,能够凭借强大的家族实力和良好的家族声望,组织百姓招募乡勇,保境安民。那长此以往,就导致了百姓眼中只有贵族豪强,而没有朝廷。当时的地方官呢,也呈现出一种奇异的状态,朝廷的话你可以不听,反正他们也未必管得到你,但是地方豪强千万不能得罪,因为得罪了他们,你在当地一天也混不下去。这就导致地方政府职能进一步退化,甚至沦落为贵族豪强的代言人。
为了改变这一局面,隋文帝杨坚在公元583年宣布废除州、郡、县三级制,改为州、县两级制,这里的州呢,其实和秦汉时期的郡是一个等级。接着,隋文帝把郡一级的官员都充实到州、县的政府部门内,多余的官员则裁撤掉。那如此一来,隋朝的地方官僚体系立刻焕然一新,地方政府的行政效率大大提高。同时呢,杨坚借着重新划分行政区域的机会,摸清了各地贵族豪强的底细,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打击,达成了中央政府强干弱枝的目的。
值得注意的是啊,隋文帝杨坚发起地方改革的时候呢,隋朝还在跟北方的突厥打仗,南边也还有陈朝隔江而望。在这种情况下,对地方政府开刀,无疑是在走钢丝,一招不慎是粉身碎骨啊。向来谨慎的杨坚忽然这么做,当然不是失心疯,而是真的缺钱。现在打突厥,将来打陈朝,处处都等着花钱呢。而地方上贵族豪强做大,上下其手,侵吞国家税收,最终能落在中央手中的钱少之又少。所以杨坚必须通过整肃地方政府,重新打通从地方到中央的税收通道,才能有足够的钱完成国家统一。从改革地方政府这件事上,我们又看到了杨坚的另一面,他虽然谨慎,但绝不胆小,该谨慎的时候谨慎,但是遇到该冒险的时候,他也绝对不怂。
从另一方面来看,其实把更多的地方财富收归中央,本身也是防止国家分裂的一种手段,毕竟地方上没钱也就没法造反。但是公允的说啊,隋文帝杨坚这项策略运用的有些过头了。因为在隋朝中央政府完全控制地方之后,杨坚对地方政府进行了大规模的财产掠夺,完全不顾地方上的财政困难。据统计啊,隋朝中央政府的粮食储备,直到唐朝建立后几十年方才用完,而杨坚在位期间,隋朝国内曾多次爆发饥荒,地方无力赈灾,杨坚却丝毫没有想过用中央的粮食储备去赈济灾民。而这种税收制度发展到隋炀帝的时期,就彻底演变成了不得人心的暴政,甚至可以说,隋朝的灭亡与这项策略也不无关系。
好了,杨坚对隋朝的制度建设我们就说到这。下面呢,我们来看一下隋文帝的最后一个身份——父亲。作为一个政治家,杨坚无疑是非常成功的,但是作为父亲就有些一言难尽了。
在隋朝刚刚建立的时候啊,杨坚认为北周之所以会灭亡,主要是因为皇室内部斗争太激烈,皇子们又个个短命,导致皇室实力衰落,才让杨坚这个外人捡了便宜。所以杨坚称帝后,除了培养太子之位,也着力培养其他皇子的政治威信和个人势力。比如在二儿子杨广成年后,他安排杨广与江南贵族集团联姻,还给予杨广军政大权,让他全权负责攻打南方陈朝的军事行动。其他皇子成年后呢,杨坚也都纷纷委以重任,让他们负责镇守中原、四川等战略要地。值得一提的是,隋文帝杨坚一共有五个儿子,都是他和妻子独孤皇后所生。而这种情形啊,也给了杨坚一个可怕的错觉,他天真的以为自己的儿子都是同胞兄弟,不会因为争夺皇位而酿成骨肉相残的悲剧。
杨坚的心理松懈,导致他对儿子们的倚重逐渐变成了放纵,甚至是不加约束。这就让他的五个儿子走向了两个极端,太子杨勇和三皇子杨俊、四皇子杨秀都变成了骄奢淫逸的公子哥,最夸张的是,三皇子杨俊居然为了敛财偷偷放高利贷。而二儿子杨广呢,也就是后来的隋炀帝和五皇子杨谅,则因为手握军政大权,蜕变成了野心家,开始暗中培植势力,密谋取代太子。
当杨坚发现大事不妙后,他又一改往日对儿子们放纵的态度,开始拿出自己的冷酷严苛。他呢,先是多次斥责太子杨勇生活腐化,然后又剥夺了三皇子杨俊的官职,最后甚至生生逼死了他这个曾经最宠爱的三皇子。原本呢,杨坚是想借此震慑其他皇子,让他们改邪归正,可惜呀,不但收效甚微,反而还加剧了他和太子杨勇之间的对立。最终,杨坚见太子杨勇实在无药可救,就废黜太子,改立了在他看来政治操守最好的二儿子杨广为太子,还顺便把跟杨广不和的四皇子杨秀囚禁起来。不过看后来的历史啊,我们都知道,这个二皇子杨广的政治操守实在啊,跟好字搭不上边儿。
公元604年年初,64岁的杨坚深感自己年老体衰,不愿意再继续操劳朝政,便将国家的军政大权全部转交给了太子杨广。这一年的8月,隋文帝杨坚安详离世。值得一提的是,很多人都坚信隋文帝杨坚并不是自然死亡,而是被儿子杨广杀害的。但是呢,本书作者韩昇却认为啊,这种说法并不靠谱。正如我们刚刚所说的,早在去世前大半年,杨坚就已经将军政大权全部转交给了杨广,自己当起了手无实权的退休老干部。所以呢,此时的杨坚就算发现了杨广有什么不对劲,也无法再对杨广构成威胁了。那么杨广又何必非要担上这杀父弑君的罪名,去杀自己行将就木的老父亲呢?这实在说不通。
好了,说到这儿,隋文帝杨坚的故事就结束了。下面我们来看一看本书的作者韩昇是如何评价隋文帝的。首先可以肯定的说,隋文帝杨坚是中国历史上最优秀的政治家之一。从东汉末年到隋朝初年,将近400年的纷乱割据在他手中结束,他开创的隋王朝不仅击败突厥,成为了东亚地区的第一强国,还为后来辉煌富庶的大唐王朝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开创的三省六部制,在中国沿用了600多年,算得上是中国古代最好的宰相制度。至于他改良的科举制度,对中国的影响更是不用多说。
然而,这样一位优秀的帝王,却在历史潮流中显得默默无闻,甚至严重被低估。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可能是他选错了接班人。如果不是选择了野心勃勃、又好大喜功的杨广作为接班人,致使隋朝两世而亡,以杨坚所建立的制度基础,我们有理由相信,隋朝能够像唐朝一样,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辉煌王朝。而作为那样一个王朝的开创者,隋文帝的名声,向来不会比唐宗宋祖差得太多。只可惜历史没有如果。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很赞哦! (0)
相关文章
- 《挖鼻史》:挖鼻的历史、科学与艺术:一部独特的挖鼻指南
- 《上帝之饮》:六个瓶子里的历史长河:饮品背后的文明故事
- 《三国志的世界》:超越演义与史书:真实三国世界的全景展示
- 《最后的中华帝国:大清》:从康乾盛世到辛亥枪声,三大特性解码帝国盛衰的文明密码
- 《走向中立:瑞士史》:阿尔卑斯山的生存智慧,永久中立国玩转地缘政治的奥秘
- 《转动罗盘:葡萄牙史》:好望角的发现者传奇,全球首个殖民帝国海洋霸权的崛起与衰落
- 《中国命运的决战:1945-1949》:国共博弈中的民心向背与历史选择逻辑深度剖析
- 《制度与人情》:从周礼到科举制,中国政治文明制度容器中的人性变量解析
- 《植物塑造的人类史》:小麦与玉米的文明革命,植物成为人类历史隐形导演的叙事
- 《挣扎的帝国:元与明》:马背与农耕的文明拉锯,两个王朝重构中国多民族国家的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