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历史历史
《唐太宗传》从玄武门到凌烟阁,李世民如何用二十年缔造"天朝上国"范式
铛铛铃2025-09-16【历史】500人已围观
简介
今天呢,为您解读的这本书啊,是《唐太宗传》。唐太宗李世民啊,是我国历代帝王中的佼佼者,他一手开创了大唐盛世。古人曾经用“千古一帝”这个词来评价他的丰功伟业。那么,唐太宗究竟有怎样的传奇经历,立下了哪些丰功伟业,可以为他迎来这么高的赞誉呢?听完这本书啊,你就会得到答案。
本书共有31万多字,它第一次出版呢,是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作者是赵克尧和许道勋两位啊,都是复旦大学的隋唐史专家。接下来呢,我们将分三部分来解读本书。第一部分呀,讲登基前的李世民,主要讲述李世民的出生,和他跟随父亲起兵反隋,建立唐朝、统一中国的经过。第二部分呢,讲玄武门之变,通过这场政变呀,李世民才得以消灭政敌,也就是他的兄弟,最终登上了皇帝宝座。第三部分呀,讲登基后的李世民,为你解读唐太宗怎样治理国家,开拓边疆,一步步实现贞观之治的太平盛世。
我们首先啊,从李世民的出生说起。李世民出生于公元599年,父亲李渊后来啊,成为了唐高祖,母亲姓窦,她在李世民十多岁的时候就去世了。据说呀,在李世民四岁那年,有人给他算命,说他是人中龙凤,将来必定能够济世安民,所以起了这个名字。李世民有个哥哥叫李建成,还有好几个弟弟,其中比较有名的是李元吉和李玄霸。在著名的评书《说唐》中,李玄霸被改名叫李元霸,成为了隋唐武力值排名第一的好汉,打遍天下无敌手,在民间啊,很受喜爱。但现实中的他没这么风光,小时候就夭折了。
那么关于李世民的出身,还有什么特别值得注意的呢?有两点。第一,他出身于关陇贵族家庭,家中祖祖辈辈啊都是武将。所谓关陇贵族,是当时一个重要的身份标签,它指的是当时陕西和甘肃一带最有势力的一些大家族,无论在政治上还是在军事上,都拥有极高的地位和很强的实力。有多强呢?举个例子哈,北周的皇帝是宇文家的,隋朝的皇帝是杨家的,后来唐朝的皇帝我们都知道是李家,这些家族啊,都属于关陇集团。所以李世民毫无疑问是出身于显赫的门第之中,他与著名的暴君隋炀帝还是亲戚,李世民的奶奶正是隋炀帝母亲的同胞姐妹。第二啊,从血缘关系来看,李世民并不是一个纯粹的汉族人,他的母亲窦氏有鲜卑血统。李世民从小性情刚烈,喜欢骑马射箭,可能就有血统和习俗方面的原因。用他自己的话说,他少年时代一心练武,不爱读书。
18岁那年,李世民跟随父亲起兵,辉煌的戎马生涯就此拉开序幕。当时啊,是隋朝末年,隋炀帝杨广骄奢淫逸,好大喜功,让整个国家是不堪重负,各地百姓甚至官吏纷纷起来造反。这个时候啊,李渊被隋炀帝派去镇压起义军,18岁的李世民也差不多是在这个时候参军,跟随父亲在山西、河东镇压起义军。但是啊,那时候的李世民已经具备超越年龄的成熟战略眼光,他对李渊说,现在全天下的人都在造反,我们根本没法将他们全部镇压,如果强行镇压,倒霉的只会是我们自己,不如早做别的打算。正好李渊本人呀,早就有了起兵造反的念头,他表面韬光养晦,暗地里呢到处招揽豪杰,扩充实力,等待造反的时机。终于啊,公元617年,李渊以讨伐辽东的名义开始集结军队,并在李世民的催促之下,在晋阳,也就是今天的山西太原附近起兵反隋。当时不到20岁的李世民,不仅和父亲一起谋划大事,招募人才,还亲自带兵参与了造反。这次成功起义,除了李渊本人,就属李世民的功劳最大,被称作“首义之功”。
随后啊,起义军挺进关中,也就是今天的陕西省中部,连战连胜,最终一鼓作气攻克了长安城。此时距李渊适时出兵仅仅过去了五个月。第2年,也就是公元618年,李渊在长安称帝,建立了唐王朝,李世民被封为秦王,李建成则被封为太子。
在隋末唐初那几年呀,天下群雄并起,到处都是割据的军阀。刚刚建立的唐朝仅仅占据了关中地区,而其他著名的势力,还有自称西秦霸王的薛举,他和儿子薛仁皋占据陇右,也就是今天的甘肃一带,作战相当勇猛;盘踞北方的刘武周受到突厥扶植,被突厥人封为定杨可汗,对李家大本营太原虎视眈眈;农民起义军领袖窦建德自称夏王,在河北一带深受老百姓支持;坐镇东都洛阳,控制了河南地区的王世充,消灭了强大的瓦岗军,最终也自称皇帝,建立的国家叫郑国。此外,还有在南方割据的杜伏威、李子通、萧铣等人。
经过了7年征战,唐朝才重新统一了中国。在这一过程中啊,李世民亲自率领军队,接连消灭了几大割据势力,为统一大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其中最关键的一战发生在洛阳附近,李世民统军在这里击败了王世充和窦建德的联军,这一战决定了天下的归属,是统一道路上的决定性一战。
公元620年,李世民进军河南,围攻洛阳的王世充,足足围了八个月。随后窦建德率军前来支援王世充,李世民留下部分军队继续围困洛阳,自己则率领精锐骑兵3500人,在洛阳东部的要塞虎牢关迎击窦建德的10万大军。双方僵持了两个月之后,李世民在决战中一举击溃了窦建德,史称虎牢关之战。此战之后啊,窦建德被俘虏,王世充投降唐朝,统一中原的势头已经不可阻挡。
我们都知道,项羽有著名的破釜沉舟,周瑜在赤壁用了火攻,那么虎牢关之战,李世民是靠什么来以少胜多的呢?基本上他是分三步走。第一步,先耗着,不正面决战,只派骑兵去反复骚扰,你们这10万多人,以前连战连胜,这回大老远的从河北、山东跑来,却一下子耗在这里了,粮食越耗越少,士气呢也越耗越低。第二步啊,用计。你窦建德不是人想要决战吗,李世民就想出一条计策,给他制造了这么一个机会。这条计策呀,可以被称为“木马计”,注意,不是荷马史诗中牧马肚子里装人的木马计,这里的“木”啊,是放牧的“牧”。决战前一天,李世民命将1000多匹战马赶到战场附近的黄河北岸去放牧,侦查到这个消息后,窦建德第二天就全军出击了。为什么呢?在窦建德看来啊,李世民在河边牧马这件事包含了两条信息,第一,唐军没粮草了,第二,唐军不是骑兵厉害吗,你现在把马都赶去放牧了,那么我们的机会就来了。所以李世民这条计策成功起到了引诱敌人的作用。接下来啊,就是第三步决战了。窦建德的军队人数太多,而且以步兵为主,行军速度太慢,到了中午,看到唐军仍然不出来打,索性就在战场上休息了起来,有的士兵甚至跑到河边去喝水。这时候啊,李世民才下令向疲惫的敌人进攻,更打击人的是那1000多匹昨天还在黄河北岸吃草的战马,这时候都已经生龙活虎的回到了战场,在这唐军冲锋陷阵,窦建德的军队猝不及防,很快就崩溃了。
我们想想,3500人就可以对抗10万多人,这样强大的部队是怎么训练出来的呢?答案是,这支部队是李世民一手带出来的,他亲自选拔士兵,给他们披上黑色的盔甲,把他们训练成一支无坚不摧的骑兵部队。历史上,这支部队有一个响亮的名字——玄甲军,玄甲就是黑色的盔甲。我们在演义小说中熟悉的那几位猛将,比如秦叔宝、程咬金、尉迟恭,在历史上啊,都担任过这支精锐部队的将领。历史学家陈寅恪说,唐军骑兵战斗力强,是因为他们大量引进了突厥的马种,进行纯种繁育或者混血杂交,大大的提高了战马的战斗力,而李世民在此基础上打造出玄甲军,成为了他在战场上的杀手锏。
毛泽东曾经说过,古人当中最会打仗的,第一是李世民,第二才是朱元璋。而在本书作者来看呀,李世民用兵有四个特点。第一,敌强我弱的时候,他善于坚守,制造机会消耗对手;第二,反击的时候,他敢于穷追猛打,不给敌人任何喘息的机会,比如在一次追击刘武周的部下时,李世民率军一昼夜行军200多里,一天作战八次,最终将对方彻底打垮;第三,李世民特别擅长使用骑兵,在刚才讲到的虎牢关之战里啊,骑兵部队的运用正是取胜的关键之一;第四,两军相持的时候,李世民喜欢亲自深入战地侦察,遭遇到敌军也一点不怂,直接开打,曾经亲自射死了不少敌人,两军作战时,他喜欢身先士卒,率领骑兵带头往前冲,非常鼓舞士气。
刚才啊,我们介绍了李世民的出身和累累战功,接下来,让我们来到公元626年,回顾一下玄武门之变。在这场著名的政变中,李世民亲手杀死了他的兄长,最终登上皇帝之位。前面讲到李渊当上皇帝之后啊,将大儿子李建成封为太子,李世民封为秦王。在封建时代啊,按照正常的伦理关系,李建成是嫡长子,他当太子,将来在继承皇位都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但李世民功劳太大,名望太高,手下的人才太多,自然对皇位有了想法,他与自己的兄长之间,最终演化成了你死我活的权力斗争。而在这一过程中啊,既是皇帝又是父亲的李渊处理的特别糟糕,他的办法就是在这两兄弟之间搞平衡,但最终却彻底失败了。李渊认为太子没犯什么错,继承权当然不能剥夺,但李世民功劳太大了,怎么办呢?那就封他做天策上将,满足他的权力欲望。这样一来,表面上似乎平衡了双方,却让李世民成为了法定的政府第三人、军方第一人,同时啊,还给了他任命官员的权利,这对当时的皇权无疑是一种削弱,也给李世民之后发动政变提供了资本。
当上天策上将之后啊,李世民大量招揽人才,扩充自己的实力,但在政变前的两三年里,面对太子李建成,他却渐渐落了下风。为什么呢?首先呀,齐王李元吉加入了太子一派,他和两个哥哥一样,同样对皇位有野心,但自己的势力要弱小很多,必须站队。李元吉认为,李世民的实力过于强大,如果他获胜,自己就再也没机会了,如果先帮助李建成打垮李世民,将来自己还有机会搞搞事情。其次,李世民的声望主要来自军工,但在当时统一战争已经接近尾声,主要的对手基本都已经搞定,李世民已经几年没有带兵打仗的机会了。好不容易等到公元626年,突厥军队又到边境骚扰,以往这种情况多半就让李世民带兵出征了,但这一回啊,李建成为了不让军队落在李世民手里,建议由李元吉带兵,并且他还打算让李世民的几名亲信将领随军出征,借此机会彻底瓦解他的势力。
得到消息后,李世民感觉形势危急,决定抢先动手杀死自己的兄弟。当然,这就意味着发动政变本身是没有合法性的,李世民的不少文武亲信都反对这样干,名将李靖、李绩都不肯参加,房玄龄、杜如晦一直支持政变,但当李世民真正开始策划玄武门之变时,他们却又害怕了,不敢参与了。这时候啊,李世民勃然大怒,一度要让尉迟恭上门去杀掉他们。所以,虽然后世认为李世民是受到部下的怂恿或胁迫,不得不发动政变,但本书明确反对了这种观点。
事发当天是农历6月4日,李世民率领十名亲信部下,埋伏在皇宫的北门玄武门。本来有人给李建成通风报信,但他认为负责带兵守卫玄武门的将领常何是自己的老部下,跟了自己已经有4、5年了,不会有什么问题,于是啊,就放心的和李元吉一起从玄武门进皇宫了。进门之后,大门突然被关上,他们带的侍卫被关在了门外,原来啊,李建成信任的常何两年前就已经被李世民收买了。李建成这才发现情况不对,正想转身回府,埋伏在此的李世民呼喊一声,一箭将他射死,很快,李元吉也被尉迟恭杀死。接下来,李建成和李元吉的手下先后攻打玄武门和秦王府,但尉迟恭直接将他们俩的人头亮了出来,这些人看到他们效力的对象已经死去,顿时失去斗志而溃散了。这就是著名的玄武门之变。
过去的史书啊,往往都将政变的过失归罪于失败者李建成,说他对唐朝的建立没有半点贡献,把他从才能到品格都贬低的一无是处,而李世民则被描述成被逼的没办法了,才自卫杀人。本书指出,这显然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在作者看来,李世民和李建成兄弟俩的斗争本质上就是一场权力的游戏,兄弟俩为了争夺皇位的继承权,各自使出了几乎所有手段。在这场斗争中啊,没有无辜的好人,李世民之前的功劳远远大于李建成,以今天的眼光来看,由他来担任皇帝当然更合适,但是啊,我们不能因为李世民取得了这场斗争的胜利,就任意修改历史,将李建成歪曲成为一个小丑。实际上,李建成也立下过不小的功勋。
好,玄武门之变呀,就介绍到这里。政变结束后,长安城的实际控制权落到了李世民手里,失去两个儿子的李渊,只好改立李世民为太子,过了没多久就把皇位传给了他,自己退位当太上皇去了。李世民登基改年号为贞观,中国历史迎来了贞观之治。
接下来进入今天的第三部分,为大家解读登基之后的唐太宗,以及他的贞观之治。隋末唐初啊,由于隋炀帝的暴政,以及各地军阀的割据混战,全国900万户人,只剩下200多万户,农田荒芜,经济瘫痪,老百姓吃不起饭,游牧民族还不时前来骚扰掠夺。在这种背景下,唐太宗展示出了他治理国家的才华,不仅改变了国家贫穷混乱的现状,还让贞观之治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盛世之一。接下来啊,就让我们来听听他是怎样治理国家的。
太宗治国有一条基本方针,那就是重视农业不扰民。他鼓励农民开垦荒地,又赎回了约200万战乱时被外族掠夺的人口,解决劳动力问题。他还规范农业税收,大量兴修水利,甚至亲自下田劳动,以表示重视。随着这些政策的持续实施,国家的经济啊很快得到恢复和发展,社会也渐渐安定繁荣了起来。可以说,重视农业是唐太宗治理国家的基础。
打好了基础之后,他在许多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接下来,我们主要为你介绍其中的三个方面:选拔人才、立法执法和统一边疆。
先说选拔人才。要治理好一个国家呀,必须要有大量人才参与建设。唐太宗任用人才的本领在古代帝王中是数一数二的。首先,他敢于用人。魏征原本为李建成效力,还出过不少主意对付李世民,但在玄武门事变之后啊,唐太宗不仅赦免了魏征,还一路重用他,重用到什么程度呢?制定基本国策的时候啊,有元老说乱世出刁民,应该用严刑峻法来整顿,而刚刚加盟的魏征却说,应该让老百姓休养生息,国家才能发展,唐太宗当即采纳了魏征的建议。
此外啊,唐太宗用人不注重出身,提拔过一些原本是平民的人才。有一天,他让大臣写一点时政类的论文给自己看,中郎将常何,对,就是在玄武门之变中守玄武门的那个常何,交来了一篇充满真知灼见的优秀论文,唐太宗顿时发现不对,你一介武夫哪有这种本事,肯定是请了枪手,追查下去,发现文章原来是一个名叫马周的落魄文人写的。这种作弊案应该怎么处理呢?唐太宗的做法,当枪手的马周因为有本事,所以赏官做,最后一路坐下去,居然当上了相当于丞相的中书令。请枪手的长何怎么处置呢?因为他发现了人才,所以还是赏,赏赐了300匹丝绸。从上面两个例子可以看出,唐太宗用人的不拘一格。
此外啊,唐太宗用人还有个特点,就是特别有气度。比如魏征给唐太宗当差17年,日复一日的向他提意见说,你这样做不对,不是好皇帝,那样做不行会成暴君。一般皇帝哪忍得了这个,但唐太宗虽然有时候被气得要命,但还是能继续坚持听取意见。此外啊,我们知道许多创业的皇帝都喜欢屠杀功臣,比如刘邦和朱元璋,但唐太宗更宽容,他说自己不会忘记开国元勋们的功劳,希望与他们共享富贵。他特意建造了一座凌烟阁,将24位功臣的画像供在里面,表彰他们的功绩。最终,唐太宗也基本说到做到,24位功臣中,只有两人因为涉嫌谋反被杀,其他人呀,都得到了善终。
唐太宗不仅自己善于用人,还改善了科举制度,让国家选拔人才的体系也变得更加完善。科举制度起源于隋朝,是一种通过考试来选拔官吏的制度,最主要的科目考的是学生写文章的能力,和对儒家经典的了解。今天听起来,这样的选拔制度可能算不上优秀,但在当时,这可是社会的一大进步。在隋朝以前呀,我国的政治权力高度集中在士族手中,什么是士族呢?可以简单理解为家世很好的名门望族。那时,选拔官员的标准很简单,第一看家世,第二看品德,符合标准就可以被推荐去当官,如果出身不好啊,哪怕再有才能,也不能得到重用。隋朝创建科举制度是一次重大的革新,但是啊,隋朝科举的选材面太窄,能去参加考试的绝大多数还是士族的子弟。到了唐太宗这里呀,他扩大了科举制度的选材范围,让出身门第不高的人也有了当官的机会。这样一来啊,不仅解决了小家族子弟上升通道的问题,还间接巩固了中央的集权。为什么呢?很简单,以前的官职啊,都被那几个大家族的子弟分了,这些家族的权力自然会膨胀,就像我们之前介绍的关陇贵族集团一样,如今各种出身的人才都当上官了,这些大家族的势力自然遭到削弱,对皇权的威胁也就变小了。总的来说,唐朝结束了魏晋以来士族垄断官场的局面,体现出了社会的进步。而在其中啊,改善和扩大了科举制度的唐太宗,自然有他的一份功劳。
刚才啊,我们了解唐太宗任用人才和改善科举的情况。在立法执法方面啊,他命令长孙无忌和房玄龄带领一批学士,花10年功夫制定了一部法典——《唐律》,也叫《贞观律》,这在当时的世界可以说是最先进、最健全的法律,亚洲许多国家制定法律都受到它的影响。在唐朝以后,宋、元、明、清等朝代制定法律都以它为蓝本。唐太宗还完善了死刑的审批程序,要求慎重判处死刑,他规定,在京城如果要判人死刑,哪怕是所谓的斩立决,两天之内都必须上报审批五次才能执行,如果是在京城以外判人死刑,那也必须上报审批三次。此外啊,唐太宗还禁止逼供,健全了刑讯制度等等,树立起了贞观年间官员和人民都遵纪守法的风气。
再来说说唐太宗统一边疆的功绩。在唐朝建立的初期呀,由于中原大地长期陷入纷乱之中,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不断派出军队前来骚扰和掠夺,搞得边境地区民不聊生,其中最强大的是突厥人,就连李渊起兵的时候,都不得不向他们称臣,在外交关系中备受欺凌。唐太宗登基后不久,东突厥的颉利可汗就率20万大军入侵,逼近长安城,两军隔着渭水对峙,最后啊,双方在河中一座便桥上签下了盟约,突厥人这才退兵。刚刚登基就被人打到了首都附近,对于唐太宗来说,这无疑是不能接受的,他表面上韬光养晦,暗地里积极备战,最终啊,任用李靖和李绩两位名将,大破东突厥,俘虏了颉利可汗,将西起阴山、北至大漠的广阔地带都变成了唐朝的领土,统一了北部边境,并且将10万户突厥人迁居到中原地区来居住,其中长安就有1万户。随后,他又连续用兵平定吐谷浑,让它成为唐朝的附属国,统一了著名的古国高昌、龟兹和焉耆,将他们纳入唐朝的版图。简单来说,吐谷浑主要位于今天的青海和甘肃,焉耆、龟兹和高昌都在今天的新疆,其中高昌古国就在今天的吐鲁番市。唐太宗的这一系列胜利,意味着自汉朝以后,中原王朝再次恢复了对西域的统治,打通了丝绸之路。
好,以上我们分三部分为你解读了本书的精华内容,分别介绍了登基前的李世民、玄武门之变中的李世民和登基后的唐太宗。最后啊,我们再简单了解一下唐太宗的个人生活。唐太宗喜欢弓马打猎,喜欢书法,他戎马半生,东征西讨,弓箭从不离身,当了皇帝之后啊,他仍然忍不住手痒,还曾经跑去给御林军当射箭的教练。书法方面呀,唐太宗最喜欢的是王羲之,他费了很大的功夫,把《兰亭序》的真迹弄到了手,并且用来陪葬。他还发动当时著名的书法家欧阳询、褚遂良等人都来学王羲之,带动了一场书法界的革新,最终让王书成为了全国书法的正宗。
在一般人眼中,唐太宗的诗歌和文章并不出名,其实啊,初唐诗歌流传后最多的就是唐太宗,在写文章方面,他的成就更高,留下了许多经典的历史评论、政治评论和文艺评论。但是唐太宗不注重文学方面的名声,并且拒绝出版诗集和文集,他说:“我的文章如果对老百姓有用,历史自然会记得,如果没用,出书有什么意义。”他还说:“看隋炀帝的文章写的那么漂亮,你会以为他是尧舜,但他在行为上却是昏君和暴君,这样的话,留下漂亮文章不过是让后世耻笑罢了。”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很赞哦! (0)
相关文章
- 《挖鼻史》:挖鼻的历史、科学与艺术:一部独特的挖鼻指南
- 《上帝之饮》:六个瓶子里的历史长河:饮品背后的文明故事
- 《三国志的世界》:超越演义与史书:真实三国世界的全景展示
- 《最后的中华帝国:大清》:从康乾盛世到辛亥枪声,三大特性解码帝国盛衰的文明密码
- 《走向中立:瑞士史》:阿尔卑斯山的生存智慧,永久中立国玩转地缘政治的奥秘
- 《转动罗盘:葡萄牙史》:好望角的发现者传奇,全球首个殖民帝国海洋霸权的崛起与衰落
- 《中国命运的决战:1945-1949》:国共博弈中的民心向背与历史选择逻辑深度剖析
- 《制度与人情》:从周礼到科举制,中国政治文明制度容器中的人性变量解析
- 《植物塑造的人类史》:小麦与玉米的文明革命,植物成为人类历史隐形导演的叙事
- 《挣扎的帝国:元与明》:马背与农耕的文明拉锯,两个王朝重构中国多民族国家的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