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历史历史
《甜与权力》从甘蔗田到全球贸易,一颗糖如何改写人类文明史
铛铛铃2025-09-16【历史】771人已围观
简介
今天为你介绍的是美国人类学家西敏司的名作《甜与权力:糖在近代史上的地位》。
大家一听这书名,可能有点转不过弯来。这“甜”怎么就跟“权力”扯上了呢?“糖”跟近代史又有什么关系啊?反正本人作为一名吃货,这一大堆的问题啊,就先在这味蕾上出现了。
读了这本书之后呢,我才明白啊,这每天吃的喝的东西啊,背后还真有一番大道理。糖作为其中的一员,跟我们现代社会的演变息息相关。
先来说一下这本书的背景。《甜与权力》1985年出版,至今已经有30多年了,期间多次再版,并被翻译成了十几种语言。作者西敏司靠这本书开创了一门学问,叫饮食人类学。
而这本书的缘起则是作者西敏司在1948年对波多黎各进行了一次调查。波多黎各岛位于加勒比海,是典型的热带海岛,原先被西班牙控制。1898年,美国人打败西班牙之后,从此被美国人控制,成为了美国的殖民后花园。
波多黎各岛上的种植园主产蔗糖。当年西敏司住进一个甘蔗园,跟一个砍甘蔗的工人同住了一年半。每天面对成片成片比人还高的甘蔗林,他凭着人类学家的敏锐和好奇心,发出了一个疑问:这些蔗糖如何生产出来的,又会送往哪里,是谁在使用它们?因为蔗糖本身就是全球最热销的农产品,那么这些问题把波多黎各这个大西洋上的小岛,和整个世界的贸易消费联系在了一起,也把殖民地、种植园、宗主国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联系在了一起。
从蔗糖这个小小的角度切入去看,可以说是非常生动了。所以西敏司这本《甜与权力》,就是讲蔗糖如何在殖民地被生产,运送到殖民地宗主国,在宗主国内部又是如何被上到贵族、下到平民的各阶层消费,最终改变我们的食谱,成为人人离不开的生活必需品。
大家可以看得出来,吃货之意不在糖,作者是通过讲述糖的故事,来展现资本主义的发家史,以及现代消费社会的演变。
蔗糖之所以如此重要,首当其冲的是它的自然属性,也就是甜。喜欢甜味带来的愉悦感,可以说是整个人类跨越民族、地域、社会的共性。甜味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感受,象征着人们对于一种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些味道所传达的心理体验,也是普遍存在全人类的生活当中的。
但这个还不能说明蔗糖的重要性。毕竟能够吃出甜味儿的东西,除了蔗糖,还有甜菜啊、蜂蜜、果酱,它们的糖度也不分上下呀,还有水果、淀粉、玉米糖浆等等等等。更何况11世纪之前,欧洲人还没有吃过蔗糖呢。而在17世纪之前,大部分英国人还是主要食用马铃薯这些味道寡淡的食物。17世纪之后,他们才越来越喜欢吃糖,还有加了糖的甜茶、布丁、蛋糕、面包和果酱等等。
那么为什么蔗糖在历史上越来越强势,逐步征服了一个个民族,最后成了生活必需品呢?可能有些人会说呀,这蔗糖它方便保存啊等等这些理由啊,但这其实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还不全是。糖的防腐属性是它自然属性的一部分。蔗糖的走红其实是它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再加上资本主义的运作,三者合力共赢造成的结果。尤其是蔗糖和资本主义的有机结合,使得蔗糖超越它的其他同类们,成为了甜味界的老大。
为此,我们先来看看这蔗糖的发家致富史,看看它怎么在全世界传播开来的。
我们现在吃的糖啊,主要原料是甘蔗和甜菜。大家都知道,南方气候温暖湿润,主产甘蔗,反之,北方则主产甜菜。甜菜在19世纪才成为制糖的主原料之一,而甘蔗早在公元前8000年,在非洲就有种植了。它后来传到了印度和东南亚,但有文献记载的蔗糖生产,则在公元后才出现。最早的制糖中心分布在波斯湾通往印度洋的海峡地带,还有印度河三角洲一带。直到公元八世纪,因为阿拉伯人入侵西班牙,蔗糖和蔗糖树传入了欧洲,蔗糖生产才出现在地中海沿岸。
后来到了公元11 - 12世纪,十字军东征,他们第一次接触到蔗糖,把这种植物叫做味道甘美的芦苇。之后,欧洲人代替了阿拉伯人,接管了地中海沿海的这片甘蔗种植园。接下来亮相的蔗糖大戏,基本上是欧洲人的圈内事儿了。
先是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到大西洋的海岛上开辟大量种植园,甘蔗的主产区也从地中海沿海转移到了大西洋诸岛。15世纪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后,甘蔗主产区又从大西洋海岛转移到了中南美洲的广袤平原。16世纪成了巴西糖的黄金时代,17世纪则是英国糖的天下了。
随着英国国内产业革命的发展,以及海外的殖民扩张,伦敦成了整个欧洲蔗糖的提炼中心,英国蔗糖以更低的价格、更好的品质,取代了葡萄牙、西班牙垄断的蔗糖贸易。蔗糖和蔗糖树的传播史,其实也就是一部跨地域、跨文化、跨文明的交融史。
但是大家一听就明白了,蔗糖生产的前线和主要阵地,都是在海外殖民地的种植园,而主导生产的力量则来自殖民地的宗主国。那么这些海外种植园里,又发生着什么故事呢?
蔗糖是典型的种植园作物,这跟甘蔗本身的自然习性有关。它需要吻合两种条件,一个是需要温暖湿润的气候,以及良好的灌溉条件,因此也就只能在热带或者亚热带里水源充足的地方;另一个是采收加工,甘蔗本身需要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甘蔗种植和制糖业本身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所以在当时为了满足这些条件,在寸土寸金、劳动力昂贵的伦敦、巴黎,或者会下雪、下冰雹的西欧、北欧,或者干旱缺水的中东、北非,都是不可能的了,也就只能在气候温润、平原广阔和劳动力廉价的美洲热带地区。
但是你也可能会问了,那在热带种植园里可以种很多东西啊,比如说咖啡豆、可可、椰子这些,但为什么甘蔗成了主角啊?这是因为种植甘蔗是最划算的。为此呢,作者给我们算了一笔账,说在加勒比地区,每公顷可以产出20吨甘蔗干料,大概有10吨可以转化成糖,深加工成食用糖或者饲料,还剩下10吨甘蔗渣,也可以用来造纸或者作为燃料。也就是说,甘蔗在单位面积产出的经济价值,远远大过其他热带作物。这么算下来可以充分高效利用,这打动了那些精明的种植园主。因此,蔗糖也就成了整个种植园世界体系里的最主要的作物。
可是大家要知道,最开始虽然蔗糖是基础性食材,但可还没有到现在人人必吃、家家必备的那种地步啊,所以销路还不能得到充分的保障。靠蔗糖生意吃饭的人开始动脑筋了,这就涉及到了另一个关键问题,就是这些蔗糖生产出来以后,是怎么卖出去,怎么被使用的呢?这就涉及蔗糖征服人类的第二个关键步骤,就是消费。
所谓有生产就有消费,有消费就会促进生产。为此,作者先来回顾了一下,蔗糖的消费是如何一步步被扩大的。为此,西敏司除了田野调查,也搜集了大量文献,来回溯欧洲历史上蔗糖是如何被消费的。作者讲的比较琐碎,我把它归纳成了两步走:第一步,当蔗糖还比较珍惜时,它被如何消费;第二,当蔗糖比较便宜,人人都买得起的时候,又会被如何消费。
我们先来看第一步,当蔗糖还比较珍惜时,它是被当作药材、香料和装饰品的,而且只限于那些消费得起的少数人群,比如皇室贵族。早在九世纪,阿拉伯人就把蔗糖当成了一种毫无瑕疵的万能药,作为处方药,糖可以用于治疗诸如发烧、咳嗽、肺病、胃病、腹泻,甚至眼病、精神紊乱等等症状。统计起来,可以用糖治疗的疾病多达24种。
后来,十字军东征把阿拉伯人的这方神药带回了欧洲。从此,西班牙、瑞士、英国等国家的医生,都越来越重视糖的药用价值。很多医学书籍呀,就教医生如何使用这味处方药,包括每次称重多少、放几克,什么情况下用糖粉还是蜜饯,内服还是外用等等,详细到这种地步。
除了药用,被十字军带到欧洲的蔗糖,还被当作香料和装饰品,用来显示贵族阶级的品位。在公元1100年,十字军从中东和小亚细亚返回欧洲时,就带了蔗糖和胡椒、生姜、香菜、肉豆蔻等香料。这些异域香料,从此俘获了西欧宫廷和权贵们的味蕾。宫廷里往往吃肉较多,这些香料除了帮助提味,还有助于肠胃消化。那时的中世纪,菜谱里边儿几乎每道菜都要求加点糖,像是做酸甜羊排、兔排或者烤鸡、烤牛舌之类的,甚至还提倡往牡蛎汤里撒糖粉,这个吃法真是太特别了。对糖这个新鲜事物,他们可以说是爱不释口,可以说是无糖不欢了。
糖作为装饰品,这个大家都不陌生,大家在街上、在庙会里边见过糖雕吧。在11世纪阿拉伯人的宴席上,就有用糖雕的树、宫殿,甚至还有清真寺的造型。这个玩法后来传到了欧洲,在法国、英国,每道菜吃完,接着就会上一道糖雕。融化的糖被刻成各种花鸟鱼虫、飞禽走兽或者城堡、塔楼的模样,有时呢,还在糖雕上刻一段文字,让宾客们边读边吃。西敏司就认为,作为珍稀品的糖,以及制作糖雕的展示,本身就是国王权力和宫廷礼仪的体现。
当然,随着以后蔗糖的大众化,糖也不再珍贵到只有皇宫贵族才能消费得起,因而这些餐桌上的糖雕,也就渐渐失去了炫耀权力的意义,变得越来越少了。
另外,蔗糖也被当作甜味剂、防腐剂等等,这些很好理解。总之,当蔗糖还很珍惜的时候,往往身兼多种用途,通常是在宫廷或者贵族生活里使用的。即使在宫廷里,不管是作为处方、香料还是装饰品,也都是好钢用在刀刃上,被人们特别珍视。
那么这些曾经稀有的蔗糖,是怎么变成今天唾手可得的日用品呢?接下来,西敏司带我们进入了蔗糖消费的第二步,就是蔗糖资本主义的发展,特别是消费市场的扩大、蔗糖价格的降低,以及蔗糖与日常食物的结合,这三个因素一起合力,共同促成了蔗糖消费的迅猛突破,也让蔗糖最终成为了稀松平常的生活用品。
西敏司特别关注到了英国的蔗糖消费,因为这个日不落帝国是现代资本主义、全球殖民主义的典型代表,而蔗糖资本主义的发展,就跟英国的发展息息相关。
在英国国内,随着17世纪产业革命的深入发展,从手工作坊到各大工厂都爆炸式的增加,劳工阶层和中等收入人群急剧扩大,成了英国社会的主流人群。这个阶层人数众多,虽然赚的没有资本家多,住的也比贵族差,但又比自给自足的农民更加富裕,舍得花钱消费。他们纷纷开始效仿贵族和商人的吃糖习惯,这就打开了多数人口的消费市场。
用法国著名人类学家列维·施特劳斯的话来说,就是“好的食物必须在亲自吃之前,就先想到它是好吃的”。没错,蔗糖从前只有地位高的贵族,还有有钱人才吃得起,等人们有点闲钱以后,自然都想亲口尝尝这块糖。群众的潜在市场可谓积压已久啊,一旦其他条件成功配合,就会发生井喷效应。
英国资本家看到了巨大的商机,为了打开这个潜在的巨大市场,他们开始增加海外种植园,扩大生产,提高生产效率,源源不断的往国内输送蔗糖。这样一来,蔗糖产量提高,价格也逐渐降低,也让更多的人可以消费得起蔗糖了。
在生产和消费两个节点之间,那些从蔗糖业获利的种植园主、加工商,还有分销机构一起合作发力,影响政府降低这个蔗糖的关税,并有意在救济院、军队等特殊单位内建立蔗糖供给制度,普及吃糖习惯。与此同时,报纸、电台、邻里街坊,到处都可以听到有关糖的话题,吃哪种品牌的呀,吃多少量啊,怎么吃才好啊,就连菜谱上加糖的菜品也越来越多。总之,吃糖的风口已经到来了。
更为关键的是,与其他甜味原料相比,廉价的蔗糖很容易和下午茶、面包、布丁、果酱等有机融合,对蔗糖的大众普及特别有利。众所周知,英式下午茶闻名世界,就连我们中国人,现在也已经有慢慢喝下午茶的习惯了。每到下午两三点就喝点茶,吃点布丁、麦片和小蛋糕,唉,聊聊天,舒缓工作压力,提高工作效率。
但这种喝下午茶的习惯历史并不长。17世纪开始,殖民地生产的茶、蔗糖涌进了英国,而茶又跟蔗糖很容易融合在一起,甜茶就这样出现了。这种甜茶既便宜又美味,人人都消费得起,即便喝得多了,也不会产生像喝酒那样容易引发道德败坏的问题。特别是在中下层劳工阶级,甜茶可比这啤酒便宜多了,而且热量高,能及时补充卡路里,还可以就着干面包,诶,就把这当做一顿饭打发了。这也解放了广大家庭妇女啊,他们不再在厨房里投入过多的时间和精力,而是可以带着加工好的面包、果酱和甜茶,直接进作坊、进工厂去赚工资,最终提高整个家庭的总收入。
所以到了1850年,英国贫困阶层的人均蔗糖消费量,已经超过了富裕阶层,大多数中低收入人群成为蔗糖消费的主力。这样到处都需要糖,到处都在吃糖,到处都离不开糖,在英国,甚至产生了所谓的“嗜糖”的说法。17世纪曾有一位西班牙伯爵,他惊讶的发现,英国的女士们连喝酒和吃肉都要加糖,真是到了无糖不欢,“除了糖啊,我们什么都不认”这样一个夸张的地步了。
但是如果这位伯爵读过西敏司这本书之后,应该就会对此产生同情的了解吧。除了英国,放眼整个欧洲,从1663年到1775年,糖的消费量惊人的增长了20倍。如果抛开这段时期新增的2500万人口不算,人均消费量增长也有12倍之多。
蔗糖占领欧洲的过程,也是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资本主义的扩张、世界贸易体系的形成。蔗糖主产区在大西洋沿岸,特别是美洲的种植园,大量奴隶在园内种植甘蔗、采收甘蔗,然后把他们榨糖送去运输,然后殖民者的船队和货运把糖运回英国、法国、德国这些消费市场。因为市场巨大,利润丰厚,蔗糖的生产也越来越多,价格便宜下来了,从皇室贵族到资产阶级,再到劳工和无产阶级,都能消费得起蔗糖了。
我们放眼全球,整个19世纪,糖的消费增长了24倍,而那些吃糖特别厉害的地方,几乎都是老牌资本主义发达国家,集中在欧美,特别是英国、美国、冰岛、丹麦。而那些吃糖最少的国家,几乎都是欠发达的国家。但是即便是在欠发达国家,蔗糖的消耗,也占到了正常热量供应的1/7。
就看看咱们中国,类似情况也很明显。在改革开放之前,糖是要凭票购买的,逢年过节单位福利里就有发一包糖的,可见那个时候在某种程度上,糖可被视为奢侈品和硬通货。但是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如今糖早就是唾手可得的生活必需品了。糖的普及,可以反映一个国家的富裕程度和生活水准。
总的来说,1900年以来,蔗糖已经深入到现代生活当中了,成为人们日常饮食不可缺少的一项,取得了几千年来面包和盐在人类饮食中的地位。
说到这里,这本书已经为我们详细地讲述了蔗糖的生产、流通和消费的历史。不过作者并未停留在这个层面,接下来,他从蔗糖这个事物开始反思现代资本主义的发展。为此,西敏司讲述了三个方面:第一,蔗糖作为一种人类文化现象,它自身的发展规律;第二,蔗糖文化反映的社会权力关系;第三,蔗糖文化中潜藏的资本主义异化危机。
首先我们先来看,蔗糖作为文化现象,有着怎样的发展规律。作者西敏司总结了两点,分别叫做“广延”还有“顺延”。什么叫做“广延”呢?就是说广度方面的延展。一开始,糖只是被当作珍贵的药物、香料来使用的,到后来跨出原有的领域,慢慢加入各种茶饮、餐点、甜点等,糖的作用越来越丰富,花样也越来越多,变得无所不在。而糖从珍稀品演变为生活必需品,从贵族用品演变为大众用品,从殖民地产物演变成了世界性的食品,这些都体现出糖发展的“广延”。
那么什么是“顺延”呢?就是说时间上的延续。人们对糖的使用,其实有不少来自传统的习惯,比如糖的保鲜和防腐功能啊,类似果酱、糖果、蜜饯这种糖类食品,就继承了人类早先处理食品的方法。糖的这一功能又巩固着人们对它的消费。这种“广延”和“顺延”,仿佛一纵一横,形成了一个关于糖的坐标系统,这清楚明了的显示出了糖是如何一步步征服全人类的。
那蔗糖的消费是不是就是一好百好了呢?显然不是的。作者考察了历史上英国工人家庭的食谱,他发现肉类往往是优先给男性家长吃的,因为他们要在工厂做体力活儿,而妇女和儿童为了补充热量,往往就多吃便宜的糖和面包。久而久之,妇女和儿童就出现了营养不足的问题,这在很大程度上,也可看作是一种隐形的剥削。
说到这儿,大家可能就慢慢感受到了,这些已经不再是蔗糖本身,或者蔗糖的生产、消费等等这些问题了,作者反映出的是更复杂、多元的社会问题,比如阶级、收入、性别、社会分工等等社会差异。围绕着蔗糖出现的权力现象,就是《甜与权力》这本书关心的重要问题。
那么,蔗糖能反映出怎样的权力图景呢?对此,西敏司指出了以下四点:
第一,蔗糖是一种身份象征,反映出社会财富等级的差异。当蔗糖还是奢侈品时,能把糖当作药物、香料乃至糖雕来使用的,往往是贵族或者富人,不能吃到糖的当然就是穷人了。可是,当蔗糖成了廉价的大众物品时,吃糖过多、营养过剩的一般是穷人,而富人则开始强调低糖、低碳、热量适中的绿色健康生活方式,开始鄙视那些吃糖过多、发胖的穷人。由此可见,吃糖的流行风尚,反映出贫富之间的权力关系。
第二,蔗糖消费的扩大,反映出低阶层对高阶层生活方式的模仿。就像英国商人模仿贵族喝下午茶,而劳工又模仿商人,更穷的劳工模仿稍微富有的劳工,如此由上而下,使糖的消费逐渐扩大。这样的阶层扩散路径,其实不仅适用于蔗糖,也适用于其他任何物品。由此可见,吃糖的模仿反映出了阶层之间的权力关系。
第三,甜蜜的蔗糖背后其实是一段辛酸的历史。为了不断满足殖民地宗主国的蔗糖消费,无数海外殖民地被开辟成甘蔗种植园,无数原住民被驱离家,或者沦为奴隶,劳工失去自由耕地,仅仅获得微薄的收入养家糊口。这群人的命运,反映的就是殖民者对殖民地的宰制。就像英国一样,美国的蔗糖消费增长,也与美国的对外扩张息息相关。美国占据的波多黎各、古巴、夏威夷、菲律宾等热带殖民地,成为美国本土蔗糖的重要来源。由此可见,蔗糖的生产,反映出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的权力关系。
第四,除了种植园里的奴隶、劳工,还有更多社会阶层也卷入这场蔗糖的历史,种植园主、投资商、债权人、银行家、船货主、杂货商等等。有些种植园主本人就是一员,当然反对增加蔗糖税了,他们为了维持蔗糖带来的既得利益,不断操纵权力,影响皇室和议会,游说政府保留奴隶制、通过蔗糖的减税法,降低蔗糖关税,增加军队和救济院的蔗糖配给量,这些都直接或间接地扩大了蔗糖的生产、流通与消费。这里边可以看得出既得利益者的权力运作。由此可见,蔗糖的消费反映出在殖民地与宗主国以及宗主国内部,各种社会力量,尤其是资产阶级之间的权力关系。
以上四种权力关系纠缠在一起,就能看到蔗糖生产和消费的爆炸式增长,就是一部资本主义全球扩散、世界贸易融为一体的历史。帝国政府还有资产阶级,他们的话语权和优势地位不断扩大,而且越来越巩固,最终人们都离不开蔗糖这种生活必需品,帝国和资本主义的权力,深入到了每个人的日常生活,甚至妒妇肠胃里边。这就引发了作者提醒大家的第三个方面,蔗糖消费反映了现代人生活的异化。
也就是说,人们在吃的方面,越来越被食品塑造的文化场景带走,这糖普及背后有着人类的一整套行为逻辑。作者观察到,二战以后的美国,冷冻的甜味、乳制品、烘焙食物、软饮料消费猛增,越来越多的预加工食品,也就是从超市直接买回来的半成品,成了人们三餐的主流。作者把这些归入了工业化的蔗糖消费之中。
蔗糖消费的工业化,带来了人们的饮食观的巨变。一家人越来越少在一起买菜、做饭、用餐,现在只要饿了,就可以随便叫个外卖,吃点零食、喝点饮料啊、微波炉里热一下,或者干脆去餐厅吃一点,吃饭变得越来越方便快捷、个人化了。而在过去,吃这件事,并不仅仅是一个饱字了得,它更是一种社会交流和精神互动,具有文化的意义,就是大家一起分享食物,一起交流,彼此照顾,既要满足自身需求,也要顾及别人的口味。在这种人际互动当中,逐步构建起了形形色色的礼仪和仪式感,这在家庭、宴会、社交场合的意义都非常明显,是人类文明的一种象征。
这样看来,虽然蔗糖和以蔗糖作为添加剂的食品,没有生命,看上去不过是一种易耗品,没什么了不起的,但它却创造了不同的消费场景,渗入到我们的生活当中,进而改变人类文明的一些基本模式。
好了,这本书的内容到此介绍完毕。最后我们再来回顾一下这本书的讲述内容,《甜与权力》这本书介绍了蔗糖的生产、流通和消费史。糖在1650年还是稀有品,过了100年,到了1750年成了奢侈品,再过100年,1850年成了名副其实的生活必需品。蔗糖作为一种世界性消费品,代表了资本主义在全球的扩张,以及世界贸易体系的融合,这背后有着复杂的权力互动。
不仅如此,糖的消费还通过创造各种新吃法,改变我们原本的生活习惯,进而影响到了人类文明的一些基本模式,这也许是一种异化的危机。在蔗糖这些消费品面前,我们表现得相当没有自主意识,越来越被他们框定起来。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很赞哦! (0)
相关文章
- 《挖鼻史》:挖鼻的历史、科学与艺术:一部独特的挖鼻指南
- 《上帝之饮》:六个瓶子里的历史长河:饮品背后的文明故事
- 《三国志的世界》:超越演义与史书:真实三国世界的全景展示
- 《最后的中华帝国:大清》:从康乾盛世到辛亥枪声,三大特性解码帝国盛衰的文明密码
- 《走向中立:瑞士史》:阿尔卑斯山的生存智慧,永久中立国玩转地缘政治的奥秘
- 《转动罗盘:葡萄牙史》:好望角的发现者传奇,全球首个殖民帝国海洋霸权的崛起与衰落
- 《中国命运的决战:1945-1949》:国共博弈中的民心向背与历史选择逻辑深度剖析
- 《制度与人情》:从周礼到科举制,中国政治文明制度容器中的人性变量解析
- 《植物塑造的人类史》:小麦与玉米的文明革命,植物成为人类历史隐形导演的叙事
- 《挣扎的帝国:元与明》:马背与农耕的文明拉锯,两个王朝重构中国多民族国家的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