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历史历史
《统一与分裂》超越"大一统"神话:葛剑雄重构中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密码
铛铛铃2025-09-16【历史】332人已围观
简介
今天为你解读的这本书叫《统一与分裂》,副标题是《中国历史的启示》。它的作者是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葛剑雄是国际历史人口委员会委员,历史、地理、中国史、人口史、移民史等方面的著名专家。
如果你看过《三国演义》,肯定对书中“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句话印象很深。整部《三国演义》也就围绕着这句话展开,告诉你,历史上的统一与分裂就是一个彼此交替的循环过程。而作为一位历史地理学家,葛剑雄觉得,统一与分裂不仅是这种简单的循环,并产生了探讨的兴趣,然后就有了我们要介绍的这本书。
他用丰富的史料、别样的视角对统一与分裂展开分析,同时,他也提出了一些定义和方法,从而有助于读者理清对这个问题的思路。而这本书的独到见解,也有助于读者更好地认识中国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下面,我们会围绕着几个关键的问题,带你进入统一与分裂背后那丰富而多彩的世界。它们分别是:
一、如何判定统一还是分裂?
二、如何评判统一与分裂的历史价值?
三、探讨历史上的统一与分裂有哪些现实意义?
首先是第一个问题,如何判定中国历史上的统一与分裂?
其实简单点说啊,这个问题就是讨论领土的问题。领土完整的中国就是统一的,领土不完整的中国就是分裂的。但实际上呢,问题没有这么简单。作者认为以下三点应当引起关注。
首先,要判定历史上的统一与分裂,得明确什么是中国,这是判定统一与分裂的前提。在历史上,这个词有时指的是最高统治者住的地方,比如商周时代;有时指的是中原王朝文化正统所及的地方,比如宋明时期。直到民国时期,它才成为国家的代名词。在讨论统一和分裂的时候,对这个词得把它当成国家的代名词,不能用它在历史上的其他意思。只有这样,这个词才包含了明确的领土范围,判定统一与分裂才有了前提。
其次,判定统一与分裂时,应该以哪个时期的中国领土作为依据呢?作者认为,应当以清朝所统治的最大疆域为依据。具体说就是今天的中国领土,再加上巴尔喀什湖和帕米尔高原以东、蒙古高原和外兴安岭以南的地区。这一范围内的地区,大多处于历代中原王朝的直接管理下,所以能反映中国疆域变化的结果,便于从整体上说明中国历史上的统一与分裂。
明确了这两点后,作者觉得还要给统一下一个定义,这样才能使判定一点也不含糊。在作者看来,统一是指国家之间或政权之间、一个国家或一个政权内,在政治上的一致、集中,并且结合为一个整体。这个定义把高度的结合与一致作为统一的基本特征。
根据“政治上一致、集中,并且结合为一个整体”这一原则,葛剑雄对中国历史上的统一与分裂有了明确的一些看法。
第一,王朝的存续不一定等于统一。有的王朝刚建立时,控制范围有限,和一个普通割据政权没啥区别。比如汉光武帝刘秀,在公元25年登基建立东汉,但那时他不过是几支割据势力中的一支,而且还不是最大的一支。所以东汉的建立当然不能算作统一的实现。与之相对应,有的王朝虽然名义上还存在,但也未必就是统一的延续。还是拿东汉来说,公元184年,黄巾军起义爆发,天下陷入割据,而东汉朝廷呢,一直存在,到公元220年才被曹魏代替,但显然不能认为统一一直延续到这个时候。
第二,称臣纳贡不一定等于统一。作者认为统一应该是实质性的,而不是名义上的,应当是统一者和被统一者都认可的。在以往,常有人把称臣纳贡作为接受统一的标志,但实际上呢,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比如朝鲜和越南,在历史上长期向中国称臣纳贡,甚至新皇帝即位,都要在形式上得到中国认可,但他们有自己的国家机构,内政不受中国干预,经济上呢,也不受中国剥削,自然不能认为他们被中国统一了。再比如日本,东汉时就接受过中国皇帝的金印,历史上也不断来中国朝贡,但也不能说日本被中国统一了。
第三,制度或文化的相似,未必等于统一。中原王朝历史上啊,王莽有先进制度与文化,吸引周边国家效仿,但未必说明这些国家就被中国统一了。典型的例子还是日本、朝鲜、越南等国,他们在历史上大量吸收中国的制度和文化,但并不是中国的一部分。
第四,军事占领未必等于统一。在战争中,军队占领对方领土是常事,但如果没有有效的管理,就不能认为这些领土被统一了。比如西汉军队曾经打到今天蒙古共和国北部,匈奴军队呢,也曾占领今天的陕西中部,吐蕃军队曾经占领唐朝首都长安,但不能因此认为这些地方就被占领者统一了。
除了观念外,作者还纠正了我们习以为常的一个认识,即统一才是中国历史的主流。而作者得出的结论则不一样。通过上述定义与原则,作者对中国历史上的每个时期进行判定,发现真正的完全统一是在1759年,乾隆皇帝平定天山南北麓的时候才实现的,而且这次统一只持续了81年,到鸦片战争爆发,统一就结束了。
讨论完了如何判定统一与分裂,我们转入下一个问题,如何评判统一与分裂,也就是如何理性地看待统一与分裂。在上一个问题的讨论中,作者明确了判断统一与分裂的原则,理清了一些人们熟悉的观点。而在如何看待统一与分裂谁好谁坏,作者的看法也显得与众不同。
评判统一与分裂,我们一般都认为,统一当然比分裂好,因为统一意味着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而且呢,国家能够集中资源发展经济与文化,并且能为抵御外侮创造条件。对这一观点,作者并未否认,但是他还是从以下两个方面为人们提供了对统一不一样的思路。
首先从经济上说,大一统王朝当然可以集中资源办大事,但专制帝王也可能把资源供自己挥霍,反而阻碍经济发展。比如,为了展示自己的富有,古代有很多皇帝喜欢对外国人大加赏赐,且不计成本,不考虑经济效益。隋炀帝曾下令把丝绸裹在树上,向外国人炫耀。航海家郑和远行的主要目的,是把大量的赏赐品送到海外去,换来对明朝皇帝的效忠。至于皇帝动用国库为自己修建豪华宫殿、陵墓的例子更是数不胜数。
其次,从行政效率上说,统一王朝未必有很大的优势。统一王朝的控制范围太大,下辖地区和政治中心之间的交流会很困难,加上古代交通不发达,这一点就更明显了。而且统一王朝的行政结构也多,这些啊,就导致行政效率的低下,对许多事无法及时反应,从而阻碍整个体制的运行。比如当发生自然灾害时,往往要等到灾情很严重了才赈灾,这是因为大一统政权下传递信息费力,得不到上级的批示,下级往往不敢自作主张。史书上经常歌颂一些擅自下令赈灾的官员,其实恰恰说明大部分官员不敢这么做。
再说的深一点,大一统政权在政策上往往是一刀切,从而背离各地区的实际情况。比如明朝初年呢,海盗猖獗,于是下令彻底封闭海疆,其实出现海盗的只是个别地区,但这种政策却让沿海百姓一起遭了殃。
而与上述两点相对应,分裂呢,也可能有如下一些积极的作用。
首先从经济上说,分裂政权有时更能促进经济发展。对于统一政权来说,只要人口压力不算太大,就没有动力去开发边远地区,而分裂政权则不然。比如三国时期,孙吴政权割据的江南地区还很偏僻,但大量北方人为躲避战乱而迁移了过来,人口压力极大,于是只有通过努力发展经济来应对。经过孙吴政权70多年的经营,江南地区的经济初具规模,为后来成为中国的经济中心打了基础。
其次,从社会发展的角度说,分裂有时能促进民族融合和文化传承。历史上,游牧民族多次大规模南下,他们迅速占领北方中原,农业民族便迁往南方长期割据。正是在这长期的割据拉锯中,游牧民族逐渐接受了农业文明的熏陶,并迅速与之融合。比如从西晋末年中原陷入战乱,到隋文帝统一南北,双方拉锯了285年;宋朝和契丹、女真、蒙古族政权累计拉锯了363年。虽然最后都是北方统一了南方,但北方游牧政权也学习了南方农业政权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并在文化上深受影响。契丹人的辽朝就建立了农业基地,并对汉人和契丹人实行不同制度。而且割据政权也能保存一些文明,比如曹操父子曾创造一种叫清商乐的音乐,本来诞生在中原地区,演奏者后来为躲避战乱而迁居中原地区,就很多年听不到这种音乐。隋文帝统一南北后,清商乐又从南方回到中原。如果当年没有割据政权的保护,这种音乐可能早就失传了。
再次,从个人发展的角度说,人才们在分裂状态下机会更多。“乱世出英雄”,这句话就说明了这个道理。分裂割据政权并立,就意味着人才有选择权,而统一状态下就没这好事。比如东汉末年的何夔很有本事,但不想跟着袁术干,他看好曹操便去投奔,后来果然凭着本事身居高位,子孙也跟着沾光。我们在说西汉时的李广,绰号是“飞将军”,但一直不得志,最后因为一次作战时迷了路,贻误战机,军事法庭要传唤他,他当时一把年纪不想再受这侮辱就自杀了。如果他处于一个分裂的时代,可能结局就不一样。连汉文帝都觉得,李广如果生在楚汉相争的乱世,肯定能封侯拜相。
最后,从人们的感觉来看,分裂的时代有时显得更有魅力。比如春秋战国时代,大小政权争雄,但就在此时呢,中国最主要的几种传统思想形成了初步体系,并深刻影响中国人的思维,至今被人们津津乐道。
说到这儿啊,可能有人会问了,这好像有些太极端了吧,分裂状态难道真的就这么美好吗?这么完美无缺吗?作者当然不是这个意思,他也明确指出,不能认为凡是分裂割据时期,就必定是思想进步、学术繁荣的时期,更不能认为越是分裂的厉害,就越对思想学术的发展有利。因为啊,分裂往往意味着战乱,人们求生存尚且不及,哪里还有心思研究学问呢?对于思想学术如此,对于其他方面也是这个情况。
其实啊,对于如何看待统一与分裂的是与非,说到底就是个尺度的问题。绝对化地说统一与分裂必然的好与不好,都是不科学的。这就是作者所体现出的分析思路。而更主要的,作者在论述统一与分裂的利弊时,真正所依据的标准并非统一与分裂本身,而是更内在的东西。
那么什么是其中更内在的东西呢?我觉得呀,就是基本的社会政治制度。这一点作者有明确指出了。在全书的总结部分,他认为统一的弊端不是统一本身带来的,而是用什么制度来统一的问题。与之相对应,分裂的积极作用也不是分裂本身带来的,而是因为分裂冲击了僵化的旧制度。
说到这,或许有人又会问了,哎,讲了这么多,全都是历史上那些陈芝麻、烂谷子的事情,和现在有关系吗?这就要进入到我们的第三个问题,探讨历史上的统一与分裂有何现实意义。
首先,在本书正文的最后,作者说道,尽管我们讨论的是昔日的天下,但面向的无疑是未来的世界。可见他讨论历史问题的着眼点还是在现实意义。在他看来,现实意义主要在于如何理解“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句话。这句话已经被以往的历史证明了,但是否适用于未来呢?中国是否还要继续重复分分合合的循环呢?作者认为,中国统一的基础已经坚固,不再存在这种可能性了。
其次,从现实看,改革开放的实施,为国家统一带来了现实基础。改革开放有利于协调中央与地方、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不同地区、不同文化之间的关系,使大家能够在统一的前提下,实现各自的利益,消除了发生分裂的根源。
当然,从某种程度上说,“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句话还是适用的,但这个分不是指分裂,而是指适度的分化,比如允许各地探索符合自身实际的具体做法。因为中国这么大,各地的差异将长期存在,中央考虑的再全面,也无法兼顾到各地的所有情况。所以通过允许各地根据实际来探索,能够因地制宜地把上面的好政策落实下去,进一步巩固统一。用这种方式的分来实现真正的和。
所以在作者看来,探讨统一与分裂的现实意义,根子也在基本的社会制度上。通过不断的制度创新,去对现实问题提供指导,这便是最大的现实意义。
当然,除了制度层面的内容外,作者还阐述了对一些具体问题的启示。虽然这些阐释具体词句上有所不同,但所依据的基本思路还是一致的。有兴趣的读者呢,不妨可以自己尝试着对相关内容展开阅读。
好了,本书就为您梳理到这里。当然,以上所述只是本书的最主要内容。在介绍完这部分内容后,我们来看看这本书的定位与整体面貌。
这本书呢,是面向大众的普及读物,读者不累。前三章叙述具体史实,文史知识丰富,思辨性的内容相对不多。4、5、2章的内容则更偏重作者自己的思考。而在2013年出的最新一版中,还在附录里收录了作者的几篇专题文章,这几篇文章对统一与分裂的话题的阐述更精炼,也可以作为对本书正文的一个有益补充。
最后啊,我要特别强调一点,这本书的看法,也只是葛剑雄先生自己看待统一与分裂的方法,我的解读也只是个人意见。对于这些问题呢,读者们都可以有自己的判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很赞哦! (0)
相关文章
- 《挖鼻史》:挖鼻的历史、科学与艺术:一部独特的挖鼻指南
- 《上帝之饮》:六个瓶子里的历史长河:饮品背后的文明故事
- 《三国志的世界》:超越演义与史书:真实三国世界的全景展示
- 《最后的中华帝国:大清》:从康乾盛世到辛亥枪声,三大特性解码帝国盛衰的文明密码
- 《走向中立:瑞士史》:阿尔卑斯山的生存智慧,永久中立国玩转地缘政治的奥秘
- 《转动罗盘:葡萄牙史》:好望角的发现者传奇,全球首个殖民帝国海洋霸权的崛起与衰落
- 《中国命运的决战:1945-1949》:国共博弈中的民心向背与历史选择逻辑深度剖析
- 《制度与人情》:从周礼到科举制,中国政治文明制度容器中的人性变量解析
- 《植物塑造的人类史》:小麦与玉米的文明革命,植物成为人类历史隐形导演的叙事
- 《挣扎的帝国:元与明》:马背与农耕的文明拉锯,两个王朝重构中国多民族国家的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