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历史历史
《银元时代生活史》从鹰洋到法币的货币更迭中,一位悬壶者的生存实录
铛铛铃2025-09-16【历史】614人已围观
简介
今天为大家介绍的这本书,叫做《银元时代生活史》。
它的作者叫陈存仁,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的著名中医。他一生除了治病救人之外,还在中医的推广和研究方面颇有建树。
作为当时的名医,陈存仁见证了这一时期的社会变化,并与许多名人交往密切,对历史掌故、名人轶事如数家珍。
1949年,陈存仁迁居香港,在从事老本行之余,也为杂志撰写专栏。这些文章后来又结集成书,《银元时代生活史》便是其中的一本。
这本书以银元为贯穿始终的脉络,通过作者的个人经历,介绍了旧上海几十年间的变迁,引人入胜。
下面我们会围绕着几个关键的问题,带你进入那个丰富多彩的银元时代。
它们分别是:
第一个问题,银元作为货币基本情况是什么样的?
第二个问题,银元时代的物价水平如何,陈存仁自己的收入状况又怎么样?
第三,作者身处银元时代,又积累了哪些和钱有关的处世之道呢?
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说,可能感兴趣的还是已经消失的货币,也就是银元。那么首先我们就对银元本身做一番介绍。我们先来谈谈银元的由来,还有人们对银元的一些基本态度。
银元产生有三种主要途径。最早银元是清朝咸丰年间,一些富商私自铸造的。由于给工人发工资时使用散碎的银两,容易引起纠纷,于是一些商家就自己铸造银元,统一规格,每个银饼含白银五钱,这就是比较早期的银元。
后来墨西哥银元流入中国,由于这种银元是用机器做的,分量更为精准,每个银元均含银七钱三分,所以也迅速普及。这种银元上面都有一只老鹰的图案,因此也被俗称为“鹰洋”。中国人自己啊,也觉得这东西方便美观,于是也开始用机器来造银元。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清朝光绪年间和民国初年铸造的两种。由于这两种银元上分别有龙的图案和袁世凯的头像,所以它们就分别被俗称为“龙洋”和“袁大头”。
陈存仁年幼时,钞票已经开始流行了,但是老一辈的人只看重银元。毕竟身处乱世,银元是贵金属,容易保值。老人们认为钞票不过就是一张纸,即使对于美元也会采取这种不信任的态度。但金属毕竟比较笨重,因此银元在保管上又十分麻烦。当时经常能看到,钱庄的职员在清晨用黄藤编成的八斗背银元。数目特别大时,还要用焊上铁框的大木箱来运送。
除了搬运之外,储藏银元更要费一番功夫。有一年,作者的姑父去世了,他被带到姑父家去看众人分家产。大家把书房中的四个大木箱搬开,箱子里装的都是文玩字画,十分沉重,每个箱子都要四个人才能搬动。箱子搬开之后,将下面的地板撬开,竟然出现了一块类似水泥一样的石板,还很大。其实这是用糯米和石灰搅拌而成的凝合土,这种材料十分坚固,起着防护作用。众人花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将这块石板打烂。石板下面露出了八个缸,每个缸又都很重,大家又把这八个缸全部抬出来,打开一看,缸里保存着银元和银元宝。这些白银本来都是用桑皮纸包裹的,现在纸已经腐烂了,但根据纸上模糊的字迹可以知道,这批东西是清朝同治、光绪年间埋藏的。
根据陈存仁的回忆,这一年他八岁,而他又是1908年出生的,所以这一年应该是1916年。也就是说,这批元宝大概已经在地下埋了四五十年了。大家又继续向下挖,最后一共挖出了20个大缸。最后计算出来,每个缸含1000个银元和一对银元宝,这就是姑父一生的积蓄。
陈存仁开始学医后,也遇到了一位善于保存银元的同行。这位同行平时的日常消费只用铜元,银元呢,全部放在方形的汽油桶里,积满一桶之后就搬到密室里去。
刚才说的都还是银元打造、保存的一面。刚才我们提到银元有着多种来源,那么不同的通货、不同的银元之间进行兑换、流通又是如何进行的呢?
上文介绍的银饼、“鹰洋”、“龙洋”、“袁大头”,其实也是银元基本的种类。这几种银元在同一时期并存,彼此之间可以等价使用。而在银元之下,还有两级辅助货币。第一级称之为“银角子”,南方称之为“毫子”,样子要比银元小些、薄一些,大概就是类似于今天硬币一元和一分的关系。再次一级就是铜元,俗称铜板。不过啊,银元和铜板的兑换价格不是固定的,而是由银价和铜价决定的。但这个数字的基本范围还是稳定的,一块银元大概可以兑换128枚左右的铜元。
当然,除了上面介绍的这些之外,还有一种银元,这种银元啊,使用的银料较少,用两只手指头夹住它的中心,用嘴向它的边缘处吹气,听不到任何声音,而材质充足的银元,则会有轻微而悠长的嘤嘤的声音,所以这种银元其实就是成色不足的假货。而在当时假银元颇为泛滥,和钱财打交道的人,从小就要学会辨认各种银元的真假,如果不懂得这些,就会蒙受巨大的损失。
上面这些还都是银元的一些基本特征,下面要谈的则是银元的一些金融故事。
由于银元易保值,在银元通行的时代,它的地位在大多数时候都很稳定,是人们信赖的最主要的货币。不过与钞票相比,铸造银元的材料价格本身都会发生相对较大的波动,这便会对银元本身的价值有所影响,并引发一些交易套利活动。
作者早年间就去过香港,那时的一银元就等于港币一元,但有时银价下跌,银元也随之贬值,一银元只等于0.95港元,而有时候银价上涨了,银元也就跟着升值,一银元便等于一点一港元。有人便利用这种价格的涨跌来牟利,这个做法和今天利用汇率赚取差价区别不大。
有一次,陈存仁在去香港的轮船上遇到一个有钱人,此人家中本有一些积蓄,遇到银价上涨、金价下跌时,他便将银元带到实行金本位的地区去,换成金子,遇到银价下跌、金价上涨时,再用金子去换银元。由于当时的海关对于个人随身携带的金银数量没有限制,所以一来二去,这个人的财富就越倒越多。
不过这种金融上缺乏管制的局面,最终还是发生了改变。1935年年底,民国政府规定,由当时的中央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还有中国农民银行发行钞票作为法币,禁止白银流通,用法币来代替银元,这就切断了白银作为通货的可能,使银价的变化难以再影响中国货币的稳定。当时所有的银元都被要求兑换成法币,催生了许多有趣的景象。如民间收藏的银元很快就兑换完毕,但银行和钱庄当中,大量库存的银元却不易兑换,所以这些机构每个月都要向中央银行做汇报,列明手中具体还有多少银元。同时,由于大量的库存银元很难搬动,所以中央银行也对各机构每日上交的银元数量做登记。由于具体情况不同,各地上交银元的进度也不一样。当时广东地区在政治上有一定的独立性,就迟迟不将收集的银元上交,北京方面也以保存古都文化财富为理由,将银元列为文物,不予上交。而民间也有自己的需要,比如银楼要打造首饰,必须储备一定的白银,于是政府规定,银楼使用白银必须向中央银行申请,并且按照指标配给。有些银楼就只好去搜购古钱币来救急,同时有的古董商人又再向银楼求购这些钱币,从而形成了地下市场。
不过总体来说,法币在发行之后一直很坚挺,市面物价稳定,一般民众很快就习惯了使用法币,忘记了银元。即使在抗战爆发之初,这一局面也没有改变。但随着战争的进行,物资供应越来越紧张,法币贬值,物价开始上涨,这一趋势愈演愈烈,到最后用钱买装修材料太贵,有人索性就把纸币贴在墙上做装饰。而日本人也趁势把储存的银元交给小贩,让他们去兜售,造成中国货币制度的混乱。人们见到银元重新上市,感觉贵金属总比纸币可靠,于是也开始抢购银元。这种交易最盛的时候,只要有人把手里的银元敲几下,马上就有人凑上去问价。陈存仁自己也是每过两个钟头,就把收到的纸币换成银元用来保值。
不过国家法定的纸币取代银元,已经是大势所趋了。这一幕奇特的景象,不过是这一趋势当中的插曲,也成为了银元时代的尾声。1949年,银元才算彻彻底底地退出了历史舞台。
说完了银元时代的基本情况,我们进入第二个问题,银元时代大概是一个怎样的物价水平,作者自己的收入应付得来吗?
这个问题比较接地气了,也有助于我们对当时人的生活有更加直观的认识。
由于陈存仁自幼家境贫寒,因此啊对物价极为敏感,在书中几乎随处都记录下不同时期的各种物价。作者当时记录物价,都是以银元为计量单位的,现在的人对于银元的购买力,已经没有直观的感受了,因此为了使大家更容易理解,我们必须先对银元的购买力做一番换算。这可以拿日常消费品的数量来做参照,简单的说就是某个时期一个银元能买些啥日用品,大概就能了解银元的购买力了。
其实早就有人做过类似的计算,有人用大米、白糖、猪肉、植物油、棉布等物品来做参照,算出在1911年到1936年之间,一块银元的购买力大概等于2002年30~50元人民币。同时有学者还提到一类比较典型的情况,当时的一个五口之家,每年总收入400个银元,每个月平均收入33元,这一年下来,吃的方面要花掉218元,穿衣呢大概是37元,租房子一年刨去28元,燃料水电再去掉24元,剩下的92元花在子女教育、个人爱好上面,收支刚好平衡,进多少出多少。摊到每个人头上,一个月也就是六个银元的生活开支,花掉一个银元,相当于花掉你一个月开支的将近1/5。
在了解了当时银元的购买力,还有一般家庭的开支情况之后,我们来看看陈存仁在自己的书中,都描述了哪些他自己吃穿用度的价目明细。
我们先来看看穿衣方面,作者小的时候,一双袜子大概是五个铜元,但是质量不行,不到半个月就破了。比较贵的是皮鞋,一双儿童皮鞋呢,大概要一个银元,也就是大概一个银元一双。作者小学毕业的时候啊,希望母亲能够买一双皮鞋给自己,但母亲坚决不肯。稍微长大一点后,作者开始注重仪表,做了一件长衫、一件马褂、一条短衫裤,一共花了不到十个银元。
再来关注吃的方面,作者年幼时父亲带他吃西餐,每人大概0.2个银元,可以吃到炸猪排、牛油面包等食物。到了1930年代中期,物价有所上涨,作者有一次在外面吃了个便饭,点了回锅肉、干炒牛肉丝、干烧鲫鱼,还点了一个汤,喝了一点酒,一共花了三块多银元。
除了日常餐饮,还有酒席应酬,在作者不到20岁的时候,上海摆一桌酒席大概要十个银元,如果有鱼翅等名贵菜肴,大概需要12个银元,而这笔钱当时还可以买一两吉林人参。几年后的1929年,陈存仁诊所开张了,于是就大宴宾客来庆祝,45桌酒一共是花了600银元。
在住的方面,价格就相对较高了,这一点倒是和现在啊颇为相似。作者幼年丧父,母亲带着她寻找新居,但却无力承担房租,当时一个很小的房子,每个月都要十个银元,而一个亲戚家有一处大房子,里面有四间大屋,一个月只收两个银元的友情价,因此解决了作者一家的居住问题。
在出行方面,作者小时候坐电车是每人一个铜元,如果租马车出去玩儿,则是每半天0.6个银元。后来作者为了方便,在订婚的时候买了一辆汽车,花了1100多银元。如果到外地去,交通费要花多少呢?1930年代中期,作者到日本去出差,买的是二等舱,二等舱是两个人住一间,每位客人可以获赠两盒日本寿司,往返加起来是62亿银元。
除了衣食住行之外,生活中还会有其他一些开销是绕不开的,比如作者小学毕业时要参加毕业典礼,得打理一下形象,就花了八个铜元理了一次发。之后,作者上中学,每学期的学费是16个银元。
吃穿住行,再加上仪表达理、教育开支,陈存仁来了一回现身说法。那么作者的收入情况如何,对于这些花销他应付得来吗?
我们先来看看当时的一些收入情况,根据作者的记载,1920年代末,卫生局的一个科长每月拿30银元,普通书记员只有八元。但是相对于普遍收入,一个银元还是很值钱的,刚才我们就提到一个五口之家,收支平衡的情况下,一个月每人都要大概花六个银元,一个银元就相当于拿出月用支出的1/5左右,所以当时人对一枚银元看的很重,超过银元以上更是一件大事。
不过对于作者来说啊,一块银元不算什么了不得的大事,因为他的收入比较高。还在求学期,就有人来找作者看病,门诊费就接近每人半个银元。后来呢,陈存仁自己在今天的上海山东中路一带开诊所,门诊费涨到了每人1.2个银元。经过一年多的时间,每日的门诊量也固定在十人左右,比照前面那个五口之家,作者一天的收入就相当于人家两口人一个月的花销,真可以说是很能赚钱。
再后来啊,诊所附近的三友实业社,又邀请他为实业社的500多位职工担任常年的医疗顾问,每月给他50银元。除了行医外,作者还有其他一些赚钱的途径。1928年开始,他创办了介绍健康常识的《康健报》,一期订阅量就有8000份,每户收银元两块,立刻便获得了16000银元的现金,一下子就进入了小康生活。他主编的《中国药学大辞典》销路很不错,于是就有出版商邀请他再编一本《皇汉医学丛书》,并且二话不说,愿意先预支7000银元的稿费。因此作者在当时属于绝对的高收入阶层。1930年前后,他曾说自己在银行里的存款接近1万银元。根据一般人的心理,在谈及自己财产时总会有所保留,所以真实数字很有可能比这还要高。
说完了当时的物价,还有作者的收入情况,我们进入最后一个问题,陈存仁他自己是怎么理解钱的,他又是如何处理自己手中的钱呢?
围绕这一中心,作者主要介绍了两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借钱之道,俗话说一分钱难倒英雄汉,谁都有手头不宽裕的时候,难免需要找他人帮助,而借钱便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加上中国是人情社会,借钱背后又牵涉到复杂的人际往来。具体到作者来说,刚刚开始开诊所的时候,来借钱的人要求不高,最多也就借两个银元,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借钱者的胃口越来越大,所借的银元少则50,多则数百,而借出去的钱很少有人主动归还的,强行讨要呢,又容易破坏彼此间的感情,作者非常的烦恼。后来在前辈的提点之下,作者总结出了一套借钱之道。
第一,绝对不要贪利息,任何人向你许以高额利息,都应婉言拒绝。如果真正值得帮忙的亲友,就不要希望他还钱,如果他到期还了钱,反而要视为意外之喜。
第二,如何去应付借钱中的人情,有的人对自己有恩,或许是真的很需要钱,那就应该很爽快地加以资助,但应说明这不是借贷,而是赠与,抱定施恩不图报的态度,反而没烦恼。
第三,对于有的人,千万不可以借钱给他们,比如年轻人借钱应该立刻拒绝,借一分钱给他们,就是害他一分,养成他借钱的习惯,便会断送他一生。有不良嗜好的人更是借不得,千万不要怕伤感情,因为这种人一旦得手一次,会一而再再而三的开口,到那时便会使感情受到更大的伤害。
总的来说,作者对于借钱这件事情不是很赞成,觉得借钱会最终使人失去自尊,甚至一辈子都以借钱为生,带来巨大的伤害。之所以会有这种观念,可能由于作者自幼家境贫寒,故极为看重钱财的进出。而且随着作者财产的增加,名声越来越大,借钱者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且多数不予归还,认为作者不在乎这点小钱,但作者却为此而牵肠挂肚,心神不宁,最终便总结出以上这番借钱的哲学。
作者关注的第二个重点就是如何理财,与借钱相比,作者更主张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改善经济条件,这个强烈的理财意识贯穿在这本书当中,成为本书的另一条线索。所以这本书也可以当做一本理财的教科书来读。
在1930年前后,作者手中已经有了一定的积蓄,此时大收藏家丁福宝向他提出了建议,认为将钱存在银行内,虽然安全,但只拿一些利息不上算,应当买一块地,再坐等地价上涨,然后在丁的指导下,作者以5000多银元买了一块地皮,3年之后以3万银元卖出,但丁福保认为卖早了,这块地还会涨价,结果是果然突破了10万银元。作者对丁的判断力颇为惊讶,便向他请教,丁福保就讲述了一套生财之道。他认为策划一件事如同看病一样,了解病情之后,先制定一个治疗方案,并计划好第一步怎么办,有了进展之后又该怎么办,而在有了方案之后,必须以200%的精力予以投入,以防止在方案实施过程当中效果打折扣,预备事情随时发生变化。
在这一基本原理的指导下,作者举一反三,干脆和丁福保一同合作拓印古钱币。当时丁福保出了一本《古钱大辞典》,根据这本书,有的人就能将一些有名的古钱币的下落查访清楚了。虽然这本书是专门类图书,销路不广,但丁福宝在古钱收藏圈里开始出名了,许多人来找他请教,他也赚了一些钱。他觉得这是个赚钱的路子,就要求作者根据自己之前的指导,拿个具体计划出来。作者经过思考,想出一个很妙的计划。
首先由丁福保以介绍人的身份出面引荐,作者将某古玩市场上的古钱币全部买下,市场上的商家听说有这么大的买主,就纷纷前来招揽生意,互相竞争杀价,买者自然得偿所愿。
第二步,将这个消息到处传播,其他市场上的商家听说了,也纷纷把大量古钱币卖给作者,作者再把这些钱币拿到丁福宝家。
第三部,丁福宝亲自鉴定,从大量钱币当中挑出精品。
第四步,将上述方法推广到其他地区,进一步扩大古钱币的搜索范围,并继续从中挑出精品。
第五步,将挑出的钱币精品进行拓印,也就是做复制品,同时明确说明这是复制品,防止被人指责为做假古董。
接下来便是将拓印的复制品向各处推销,虽然推销的是复制品,但由于都是精品,适应了当时一般收藏者的需要,因而大赚了一笔,每套复制品最后卖到了400银元。这样的商机当时还不为一般人看重,而且很少有人敢事先投入巨额资金,来大量的收购古钱币,结果凭借着先发优势以及后天的努力,陈存仁获利颇丰。
《银元时代生活史》是作者前半生所见所闻的回忆,原本是为杂志专栏写的随笔,所以和一般图书相比,显得非常的零散,信息十分丰富。同时这本书纯粹是私人的回忆,且时间跨度极大,阅读时要务必留意。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作者还有一本《抗战时代生活史》,可视为本书的姐妹篇,有兴趣的朋友不妨将这两本书对比着阅读,或许会有更多的发现。
好了,《银元时代生活史》这本书就为你解读到这儿。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很赞哦! (0)
相关文章
- 《挖鼻史》:挖鼻的历史、科学与艺术:一部独特的挖鼻指南
- 《上帝之饮》:六个瓶子里的历史长河:饮品背后的文明故事
- 《三国志的世界》:超越演义与史书:真实三国世界的全景展示
- 《最后的中华帝国:大清》:从康乾盛世到辛亥枪声,三大特性解码帝国盛衰的文明密码
- 《走向中立:瑞士史》:阿尔卑斯山的生存智慧,永久中立国玩转地缘政治的奥秘
- 《转动罗盘:葡萄牙史》:好望角的发现者传奇,全球首个殖民帝国海洋霸权的崛起与衰落
- 《中国命运的决战:1945-1949》:国共博弈中的民心向背与历史选择逻辑深度剖析
- 《制度与人情》:从周礼到科举制,中国政治文明制度容器中的人性变量解析
- 《植物塑造的人类史》:小麦与玉米的文明革命,植物成为人类历史隐形导演的叙事
- 《挣扎的帝国:元与明》:马背与农耕的文明拉锯,两个王朝重构中国多民族国家的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