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历史历史

《香料传奇》从所罗门王的乳香到郑和宝船的胡椒——一条跨越三千年的欲望之路

铛铛铃2025-09-16历史827人已围观

简介

今天为您解读的书是《香料传奇》,

它的副标题是“一部由诱惑衍生的历史”。

提起香料,你肯定不陌生。咱们平时做菜用的八角、大蒜、百里香、迷迭香,这些都是香料。而今天我要给你讲的香料,特指原产于东方的香料,比如印度的胡椒、斯里兰卡的桂皮,印度尼西亚的丁香和肉豆蔻。

这本《香料传奇》要说的就是,这些来自东方的香料,如何诱惑了欧洲人几千年。

这本书的作者杰克·特纳是个澳大利亚人,在牛津大学获得了国际关系博士学位。他之所以要写这本书,是因为在十岁那年,老师告诉他一个美丽的历史误会:哥伦布当年远航并非为了探寻新大陆,而是为了找到去旧大陆印度的新航路,最终目的是寻找香料发财。

原来那时候的欧洲人吃的很多食物比较低劣。比如在冬天的几个月里,鲜肉很难得,人们只能吃腌过的肉,口味差到了极点,需要大量的香料来调味儿。而在古代,很多香料都生长在印度以及亚洲的其他热带地区。地理大发现的三位英雄——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他们远航的首要动机就是去找香料来卖钱,好发大财。夸张点说,葡萄牙、英国、荷兰在亚洲的领地扩张,也是因为寻找香料而形成的。所以香料是地理大发现的催化剂,在某种程度上,香料也参与塑造了世界史。

特纳觉得老师的说法还不解渴,不管欧洲的食物差到什么程度,那些稀有的香料值得这样小题大做吗?他带着疑惑探寻下去,发现原来香料对于古代欧洲人来说,远不止舌尖上那一抹麻辣辛香。它曾是罗马权贵争相炫耀的奢侈品,从庄严的教堂到私密的卧房,香料都发挥了神奇的作用。

那么,香料到底有哪些魅力,让古代欧洲人欲罢不能?下面我将从两个方面为你解读这本书:第一,对于古代欧洲人来说,香料有哪些魅力;第二,香料如何促进地理大发现。

我们先来说第一个问题,香料到底有哪些魅力,让古代欧洲人欲罢不能呢?有四个魅力。

第一个魅力来自它的口味,可以说这是香料首要的魅力。古代欧洲人饮食中,用的最多的东方香料是胡椒,而最早习惯性食用香料的是罗马人。从罗马人的食谱来看,他们还真是一个喜欢吃辣的民族。当时有一本烹调书,里面列了400多种菜肴,胡椒就出现了300多次。胡椒被用于蔬菜与肉类调味,罗马人吃肉的时候,喜欢蘸着用香料做成的沙司吃,比如一种沙司成分包括了胡椒、小豆蔻、生姜等多种香料。另一种美味佳肴,则是用胡椒来炖肥美的鸟肉烹制而成的。旅行者把胡椒做成香料酒,待在路上饮用。而另外一种香料盐,则是用黑胡椒、白胡椒和生姜等十多种香料做成的,它的功能是帮助消化和促进肠胃蠕动。在罗马人看来,胡椒代表着辛辣、活力和勇气。如果有人的手很巧,那么人们就会说他的手像粘了胡椒一样。

不过,作者认为,罗马人痴迷于香料,更多的不是出于实际的烹调目的,而是出于社会方面的目的,比如炫耀香料可以展示品味和财富。这也是我要说的香料的第二个魅力。归根结底还是因为这些香料从东方远道而来,并不便宜。从亚洲到罗马帝国的香料之路,跨越了将近半个地球。香料从印度出发,横跨印度洋,穿过红海抵达埃及,然后再经尼罗河北上到出海口,跨过地中海到达欧洲。当时最便宜也最常见的东方香料是黑胡椒,根据作者的换算,当时一磅重的黑胡椒,也就是将近现在的一斤黑胡椒,价格是四便士。而当时一名士兵一个月的俸禄约是20便士,也就够买五斤黑胡椒。老百姓虽然吃得起,但也是挥霍不起的。其他的香料就更贵了,白胡椒的价格就比黑胡椒贵了将近一倍,是七便士,肉桂则是每磅5~50便士不等,而上好的桂皮油,价格高达每磅1000~1500便士,相当于军队里的一个百夫长6年的工钱。

因此香料在罗马人眼中便不再只是食物,它也是理想的礼物。罗马人每年冬天都有个盛大的节日,叫农神节,向农业之神祈求来年的风调雨顺。农神节的一个习俗就是给别人送胡椒,人们借此巴结他人,或者显示自己的慷慨。而喜欢炫富的罗马有钱人,餐桌上更是少不了香料。罗马皇帝的时尚顾问写过一本书,讲的是一个传说中的暴发户主办了一场宴会。暴发户的宴会最关心的自然就是排场,所以菜未必好吃,花样却必须推陈出新。比如其中一道菜由四个奴隶端出,菜的底部是肥美的家禽,上面铺着猪肉,亮点则是顶端的一只野兔,这只兔子竟然长了翅膀,意在模仿传说中一种带翅膀的马。作者说效果仿佛一只模仿超人的汽锅鸡。这么重要的场合,香料当然不能缺席。席间,奴隶们端出了一只面相呆滞的母鸡,它趴在一堆鸡蛋上,把母鸡的肚子扒开,里面居然是一只鸟,在撒了胡椒的蛋清中游泳。虽然现实的情况可能没有书里写的那么夸张,但罗马权贵对东方香料的穷奢极欲,的确引来了不少批评。

卫道士们认为,在物质匮乏的时代,精细昂贵的食物是没有必要的,香料价格昂贵,营养上却没有什么价值,只会让人更贪吃,它还会消磨人的阳刚之气,把罗马变成一个阳痿的国家。除此之外,香料贸易还会导致国家金银币外流。公元22年,当时的罗马皇帝就在元老院发飙,他说:“奢侈的习惯和对东方香料的贪图,使得大量金钱像失血一样,流往异国或敌对国家,购买进口货物,无异于对国家的颠覆。”而在场的听众几乎人人都要受到谴责。罗马的历史学家李维甚至认为,罗马的衰落就是从厨师的地位提升开始的。即便在今日,也有贸易史专家不无激动地说,很多罗马人已经丧失了祖先的大部分美德,印度大批的珠宝、香水和香料,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他们的奢侈需求,促成了西罗马帝国的崩溃。

讲完了香料在味觉和炫耀上的魅力,接下来我们来说香料的第三个魅力——医疗魅力。早在古希腊,人们就已经用香料驱邪避毒,治疗疾病。我们刚才提到的罗马人的香料盐,可以促进消化,也可以算作是香料的药用价值。不过到了中世纪,香料的医疗作用被发扬光大。在中世纪欧洲人的脑中,所有的香料都是药。比如拉丁文中的香料与药是同义词,药剂师也是从中世纪的香料师这个词演化而来的。当时在巴伐利亚有一个修道院,院长生病了,头脑发晕,四肢无力,吃了修道院里的药,但总也不见好。这个绝望的院长只好给修道院的一个赞助人写信求助,他写道:“我的病很危险,因为我一直很虚弱,我恳求你寄我一些汤药的配料,包括有营养的丁香和其他香料,那些医治我的病所必需的东西。”

当时的人认为,几乎没有什么病是香料不能治的。以用途最广的胡椒为例,它简直包治百病。它是治疗关节痛和痔疮的首选药材,倒入耳中可以治耳朵痛,它还可以治疗喉肿、牙病、肝痛,伴以动物油就可以治心肌绞痛。像咳嗽、肺病、水肿、痢疾等一切邪气入侵的病,它都可以去除。德国的一位女修道院长,还建议用胡椒医治脾气暴躁,用生姜除口臭,用桂皮治肚子痛。一本常用的医书则宣称,胡椒对视力模糊有疗效,真是想想就辣眼睛。

中世纪欧洲人对香料医疗效果的迷信,一方面来自希腊、罗马人的老传统,另一方面则和香料在中世纪的神秘色彩有关。我们先说老传统,中世纪的医生们继承了古希腊和罗马人的一种医疗理论,名叫体液理论。这个理论有点类似于我们说的阴阳调和,认为世界万物都是由冷、热、干、湿四种基本要素组成的,人体内也有四种体液,和这四种要素相对应。如果人体内的四种液体均衡,人就健康,体液极度失衡,人就会生病。比如六世纪初期,有作家就亲眼目睹两个农民因为吃了斑鸠死掉了。人们认为斑鸠的体内有大量的忧郁液,吃了会引起剧烈腹泻和呕吐,脸还会不断的抽搐。而香料就起着维护这种平衡的作用,大部分香料被认为是具有干性和热性这两种特性,所以可以用来治疗冷湿这两类的疾病,比如肉豆蔻可以祛除胃寒。

中世纪的欧洲人还把很多理解不了的疾病,如沙门氏菌、霍乱、肺炎、白喉、肺结核,都归罪于食物。为了防止生病,他们在有些食物上添加具有热和干这两种特性的香料。猪肉通常被认为是湿而冷的,需要加热性和干性兼具的香料才能吃,牛肉则是干而冷的,适合加热性的香料,但也需要一些湿性的东西调剂。相反,人们认为野生的鸟类都是在干燥的热空气里飞来飞去,所以它们的肉是温热和干的,很少用香料来调理。

也正是基于这种体液论,人们还把香料当做春药。有一种说法是,情欲的下降或衰弱是由体液过冷导致的,香料是一种强有力的热效药物,所以能催情。英国著名作家乔叟写过,一位老头都半截身体入土了,还娶了个年轻漂亮的老婆,因为借助了香料壮阳,新婚第二天起来,就像花喜鹊喳喳喳叫个不停。中世纪性学大师康斯坦丁则认为,生姜、胡椒、高良姜、桂皮和各种草药合成的药剂,可以治疗阳痿。虽然这些在今天看起来没有什么科学依据,不过作者指出,喜欢打诱惑牌的现代香水工业,仍然是香料的主要消费者。生姜、肉豆蔻皮和小豆蔻都是常用的香水添加剂,比如加尔文·克莱因的魔力香水,里面就含有豆蔻和丁香,伊夫·圣洛朗有一款名叫鸦片的香水,里面则含有胡椒。

讲完了老传统,我们再来说说香料的神秘色彩,这和香料价格上涨有关。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欧洲进入中世纪。由于欧洲东部战乱频繁,罗马人的香料交通网被阻断了,欧洲的香料消费急剧萎缩。虽然阿拉伯人很快接续了罗马人的香料贸易,但香料一路上被层层加码,到达欧洲已经是天价,变得只有贵族才能吃得起了。12世纪中期,英国一磅胡椒的价格为七英镑到八英镑,相当于葡萄园里一名普通工人一个星期的工资。13世纪中期,英国一磅肉豆蔻皮值四先令,七便士可以买三只羊或者半头牛。

不光东西贵了,香料原本是印度职工直接供应,现在变成了经过中间商采买,而这个中间商主要还是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对于信基督教的欧洲人来说,他们是异教徒,不是自己人。人们对于跟自己不一样又难以交流的族类,总会进行丑化、浪漫化或者神秘化。好比清代晚期,有的中国人被洋人打怕了,觉得洋人厉害,便说西洋人有两个心脏、四个睾丸。连带着中间隔着异教徒的印度,在欧洲人眼里也就渐渐神秘起来,人们幻想那里是个有着巨鸟妖怪的地方,香料也由此带上了异域的神秘色彩。

香料的昂贵和神秘,给人一种强烈的心理暗示,如果一样东西新奇又价格昂贵,那一定是好东西,也一定有奇效。后来到了14世纪四五十年代,鼠疫导致的黑死病席卷整个欧洲,夺走了2500万欧洲人的生命,占当时欧洲总人口的1/3。由于瘟疫总是突然的爆发,又莫名其妙的消失,当时的医生并不知道微生物和细菌的存在,只能把毒气、邪风、腐烂的气味当作罪魁祸首。为了对抗这些邪气,穷人焚烧薰衣草,有钱的人焚烧香料。瘟疫来袭的时候,医生建议人们去探望病人时,嘴巴里面含上一片乳香、桂皮或者丁香,他们还给自己做了特制的口罩,里面放着香料。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中世纪欧洲人建立的香气壁垒,就像一道医学的马奇诺防线,花了大量人力物力去焚烧香料,反而忽略了搞卫生这一基本举措,使老鼠、跳蚤、病菌、微生物变得易于生存。甚至有历史学家抱怨,席卷欧洲的这场大瘟疫,很可能是跟随着运送东方香料的船只进入欧洲的。

香料的第四个主要魅力是它的精神魅力,香料从一开始就是和神联系起来的。公元前46年,凯撒在西班牙打败了老对手庞培的两个儿子,班师回到罗马,民众手里拿着散发着香气的香炉,对他夹道欢迎。但是这一举动引起了元老院的极度不满。在那个年代,人们焚烧香料通常是为了供奉神灵。在荷马史诗中,众神居住的奥林匹斯山总是香气缭绕,为凯撒焚烧香料,无疑把他捧到了神的高度。两年后,凯撒就被刺杀了。当时人们焚烧的究竟是什么,我们也不得而知,作者猜测其中很有可能含有桂皮,它常常用于给神献祭。粉状的桂皮很容易溶解在脂肪或者油基里,桂枝还可以助燃。

除了用香料献祭,西方自古以来也有用香料保存尸体或者火化尸体的传统。在古代的西方人看来,死亡带着一股腐朽之气,桂皮却闻着有股圣洁之气,它能使濒临死亡的人起死回生,即使不能真的起死回生,桂皮也象征着永生。有一个传说是被桂皮献祭的凤凰死而复生,就会变成不死鸟。圣经也多次提到香料,里面还记载耶稣的尸体也涂有香料,所以早期的基督教徒纷纷效法耶稣,香料涂身之后再火化,他们坚信不久后就要复活。公元三世纪初,有位基督圣徒在起义中殉道,有个好心的妇人想给他的尸体做香料处理,当地的罗马长官还威胁要把这个圣徒的尸体夺走,彻底毁尸灭迹,使这位殉道者失去今生和来世。

在基督教看来,香料还具有救赎作用,所以修行圆满的修道士死亡时,即便不烧香料,也会自有香气散发出来,这成了基督徒是不是上帝宠儿的证明,就好像能否烧出舍利子是佛教徒修为的证明一样。九世纪的时候,一位在洞穴隐居的基督徒隐士被一伙强盗勒死,传说整个洞穴中顿时充满香气,好似所有的香气都涌到了那里,整个尸体闻起来甚至比香料还要香。

但在中世纪,人们对香料的热衷,也引来了基督教卫道士的谴责。这些卫道士认为,香气含有诱惑之意,是失去理智的征兆,因此闻香会腐蚀人心,闻恶臭反是有益的。有一位叫贝尔纳的教师还指出,香料是有美德的气味,但只能到了天国才配享有,罪人在地上享受香料只会加重罪孽,因为香料会把你的各种欲望勾引出来,影响灵修。讽刺的是,在灵与肉的交锋中,肉体从来没有被灵魂真正打败过。毫无疑问,有的修道士是信守修行戒律的,但长远看来,主张严守戒律、拒绝香料的教派却一败涂地。1418年,一个修道院一次购买香料的开销,就相当于一个中级乡村教师一年的薪水,奢侈程度已和贵族不相上下。而且神职越高,对食物和香料的使用也越奢侈。1309年,一位修道院副院长办就职答谢宴,客人多达6000人,吃掉了300头猪、30头牛、1000只鹅、500只阉鸡、473只小母鸡、200头乳猪、24只天鹅、600只兔子和9600个鸡蛋。在总计将近300英镑的总开销中,香料就占了10%以上。

事实都说明,禁欲不但没有效果,反而会适得其反。教会对香料的抵制,不但没有损害香料的名声,反而增加了香料的吸引力。所以这是一个禁欲者永恒的困境,禁止的东西只能抬高它的价值,煽起它的吸引力。在这种意义上,那些想把香料从中世纪的食谱中删除的人,只能事与愿违。

好了,到这里,我已经给你介绍了香料在古代欧洲人眼中的魅力。它满足了人们的口腹之欲,也是权贵们彰显品位、炫耀财富的工具,人们把它当作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更是把它与复活和永生联系在了一起。香料的这些魅力,很大程度上源自它的难以获得。刚才我们讲过,东方的香料从印度到欧洲,路程漫长,这注定了它不是人人都能拥有的。但越是昂贵、新奇,也就越诱人。欧洲人对香料的执着,最终促进了15世纪的地理大发现。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呢?这是我要给你讲的第二个问题。

到了15世纪,欧洲人已经普遍相信地球是圆的了,只是需要证实。西班牙航海家哥伦布认为,东方的物品不一定自东方来,西方人也不应该花那么多钱去填异教徒的口袋。既然地球是圆的,香料也可以从另一个方向来,绕过地球的背面,从西方来。人们要去印度群岛寻找财富,那只要从西班牙一直往西走就OK了。哥伦布还承诺,这次远航一定能带来财源滚滚,投资却只需一笔,相当于一个中等贵族一年的收入。用今天的话说,他在寻找风险投资。

很快,西班牙王室跟他达成协议,如果成功,哥伦布他们还可以从金银珠宝以及香料中抽取1/10作为奖励。当哥伦布向西航行时,他真心认为,如果到了香料生长的地方,它事实上就到了天堂。但哥伦布1492年发现的,并非挂满金旗的旧印度大陆,而是一个新大陆,那就是美洲。在那里他当然没有找到梦寐以求的大批香料,这让投资人挺失望的。在之后的几十年里,不少人也跟哥伦布一样,在美洲大陆找香料,这就好比追赶鬼火,当然是永远追不到的。

不过6年之后,另一位欧洲航海家达·伽马终于找到了通往印度的新航路。在15世纪,西亚、北非还在阿拉伯人的控制之中,欧洲人要避开这片区域找到印度,一个是哥伦布的方法,也就是从欧洲往西找,还有一个方法就是往东,绕过非洲南端的好望角,再跨越印度洋去找,达伽马就是这么做的。1498517日,一名值班员在海洋空气中嗅到了一股植物的味道,第二天,印度陆地上的高山终于扑入眼帘,船队成功到达印度的香料海岸。但达伽马的目的是不择手段获取利益,这种偏执和无知,使得他们在与当地统治者打交道的时候很不顺利,甚至一度剑拔弩张,最终也没能和印度建立贸易关系。但他带着好消息回到了欧洲,从此以后,各国陆续在印度这个香料帝国建立贸易据点,近代香料国际贸易体系开始形成。

到了17世纪中叶,荷兰东印度公司成了香料贸易的主导者。荷兰人从印度人手里偷掠了香料,又用暴力赶走了欧洲的竞争者,垄断香料贸易给他们带来了巨大财富,但也让其他国家的人眼红不已。18世纪70年代,冒出了一个叫普瓦夫尔的法国冒险家,他带着手下从荷兰在印度的香料基地偷走了2万株肉豆蔻苗和300株丁香幼苗,带回法国种植。从此以后,香料的大面积扩种就成了不可阻挡之势。

香料促成了地理大发现,地理大发现,又反过来促成了香料地位的衰落。当香料逐渐成为人们买得起和熟知的东西,它身上的神秘色彩就一层层的褪去了。在味觉上,来自美洲的红辣椒既便宜,味道又强,而且几乎可以在任何地方种植,它取代了胡椒的地位。甚至连基督教的卫道士们,都懒得再批评香料了,因为他们发现,其他新商品腐蚀起人心,比香料更厉害,比如蔗糖、茶叶、咖啡、巧克力。

不过,香料在当今的美食界中,地位还是不同寻常的。据一本叫《可口可乐传》的书透露,这个世界上最受欢迎的碳酸饮料——可口可乐的配方当中,就可能含有桂皮和肉豆蔻。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微信收款码   微信收款码

很赞哦! (0)

发表评论

本栏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