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历史历史
《儒家统治的时代:宋的转型》:活字印刷与程朱理学,华夏文明巅峰期的创新与困局
铛铛铃2025-09-17【历史】536人已围观
简介
今天为你解读的这本书是《哈佛中国史》第四卷《儒家统治的时代:宋的转型》。作者是德国著名汉学家、威尔茨堡大学汉学系教授迪特·库恩。
很多人对宋朝的印象,可以用两个“极度”来概括:极度软弱和极度兴盛。所谓极度软弱,指宋朝在开疆拓土和对外交往上的表现。宋朝的疆域鼎盛时,也只有280万平方公里,无论跟之前的大唐帝国,还是跟之后的元明清三朝都没得比。实际上宋朝就不是一个大一统王朝,北边的辽、金,西北边的西夏,西南边的大理,一直跟宋朝分庭抗礼。而且按照约定,南宋皇帝还得管金朝皇帝叫一声叔叔,口头上服软。真打起来呢,就更不行了,让宋军对阵契丹、西夏、女真、蒙古,哪一个都没把握,只能靠进贡换取和平。所以后世用四个字评价宋:积贫积弱。
话又说回来,在某些方面,宋朝又极度兴盛,甚至像现代国家。比如古代中国以农立国,朝廷的财政收入主要靠田赋,可宋朝有点例外,宋朝的商品经济十分发达。你看《清明上河图》,汴河里商船来来往往,大街旁商铺林立,大街上人流如织,大宋首都汴京,简直是个大商埠。繁荣的商品经济为朝廷带来了丰厚的税收,北宋时财政收入的25%来自商业税,到了南宋,海外贸易更是占据大头,中央财政依赖商业和贸易,这在古代中国可以说是绝无仅有。宋朝人还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并且创造了一套运行规则。交子的发行权由朝廷垄断,发行前要有准备金,流通也有期限。在宋代的经济活动中,交子被广泛使用,朝廷就经常用它购买军粮。怎么样,很现代吧?
一面是积贫积弱,另一面又像现代国家,人们不禁要问,宋朝的这种特殊情况是怎么产生的,它对中国历史又有哪些影响?今天要讲的这本《儒家统治的时代:宋的转型》,就为当代人理解宋代的独特性,提供了一把钥匙。我的讲述将分成三个部分进行:第一部分,宋朝面临的困境,以及为克服困境付出的代价;第二部分,为改变积贫积弱的现状,宋朝进行了哪些改革,这些改革又对宋朝的命运产生了什么影响;第三部分,日趋严重的民族危机,深刻影响了宋朝的思想与文化,使儒家思想渗透到社会基层,为全民所信奉。
好,我先讲第一部分,宋朝面临的困境,以及为克服困境付出的代价。
公元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逼后周恭帝退位,赵匡胤称帝登基,改国号为宋,大宋319年的国运兴衰,由此拉开序幕。尽管顺利开国,但新生的宋朝面临着一个巨大困境,处理不好可能倾覆,那就是皇帝还没有完全掌握军权。这对封建王朝来说是致命威胁,而这个威胁又是历史遗留问题。
安史之乱后,唐朝对地方的管控力急剧下降,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最终唐朝被藩镇所灭,中国陷入了70多年的分裂期,期间军阀先后建立过十多个政权,统称五代十国。这些政权的共同特点是,开国君主大多是武将,依靠军队取代老东家创建新政权。没几年,他们手下的将领又如法炮制,所以这五代十国都是短命王朝,基本上谁掌握了军权,谁就能夺取政权。赵匡胤本人的经历就很典型,他武将出身,为后周立下赫赫战功,被任命为禁军最高统帅。赵匡胤利用这个身份掌控禁军,并且得到禁军将领的一致拥戴,这才能黄袍加身。
所以,赵匡胤上位后,最怕的就是历史重演。为防患于未然,他确立了两条国策。第一条,皇帝直接控制军队。961年夏,赵匡胤召集禁军高级将领举行晚宴,酒酣耳热之际,他透露出这么个意思,当初你们拥戴我有功,可如果有一天你们又拥戴别人,那该怎么办呢?将领们马上明白了皇帝的担忧,纷纷交出兵权回家养老,这就是杯酒释兵权。宋朝皇帝借此实现了对军队的直接控制。
紧接着,宋太祖确立了第二个国策,即重文轻武。他拔高文官地位,使之凌驾于武将之上。所以在宋代,文官前途无量,武将则很难混出头。宋仁宗时期的将领狄青英勇善战,靠军功当上枢密使,相当于国防部长,这可犯了大忌。因为按照文官节制武将的国策,枢密使这个位子历来由文官出任,所以欧阳修、文彦博等文官领袖,三番五次上书,要求宋仁宗撤掉狄青。宋仁宗无奈,只得将他免职。狄青遭此打击,很快去世了。抗金名将岳飞更惨,他明明手握重兵,可接到宋高宗的12道金牌,还是乖乖交出了军队。一直到岳飞被冤杀,他的部队也没有异动。所以有宋一代,武将对朝廷都是服服帖帖的。
看起来赵匡胤确立的两条国策,让宋朝摆脱了困境。然而这不是没有副作用的,愈演愈烈的财政危机就与之有关。拿皇帝掌握绝对军权来说,它导致皇帝亲自指挥的军队越来越多。宋太祖手握38万禁军,宋太宗66万,宋真宗超过90万,宋仁宗时,这个数字接近126万。明代小说《水浒传》里,林冲乃80万禁军教头,并非凭空捏造,因为宋朝禁军也就是正规军,数量确实庞大。如此庞大的军队消耗相当惊人,宋朝的财政收入,有很大一部分都用在了军费上。宋神宗在位时,军费甚至占据财政预算的80%,这是近代国家在战争中才会出现的情况,放到古代可以说是绝无仅有。
重文轻武政策同样给财政造成了很大负担。宋代对文官极为优待,读书人只要通过科举考试进入士大夫阶层,生活水平就能提高一大截。一个小小的县城,相当于副县长吧,每个月能拿到1万2000钱,而在唐代,同样的级别,薪水连这一半都不到。高官的收入就更可观了,寇准19岁中进士,深受宋真宗器重,一直做到宰相。他不仅俸禄高,还经常得到赏赐,足以过上奢侈的生活。举个小例子,当时普通人家晚上就点个油灯,可寇准家只用蜡烛,每当夜幕降临,寇准命人点亮蜡烛,把屋里照得跟白昼似的,方便他同宾客彻夜狂欢。文官待遇如此优厚,难怪士大夫热衷于做官。可僧多粥少,到北宋中期,冗官,也就是官员太多,已经是让朝廷头疼的大问题。
宋代的制度设计,又加剧了官僚队伍不断膨胀的乱象。宋朝的中央政府由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组成,并称三省。其中中书省发布政令,门下省审议,不合理的驳回,合理的叫尚书省存档,再由尚书省下辖的六部负责执行。听上去分工明确,可运作起来就变了样。中书省通常沦为传达皇帝旨意的话筒,门下省的审议都是走过场,谁敢驳回圣旨啊,而尚书省的职权已经被六部瓜分,它能做的仅仅是给公文存档。更有甚者,按照宋太祖的初衷,三省只处理政务,军事和财政分给了其他机构,严格讲,三省只是秘书处。问题是皇帝为什么要三个秘书处?其实宋太祖是用这种方式让手下互相制约,以便皇帝驾驭,说到底还是为了集权。目的是达到了,可为此新增那么多机构和岗位,加剧了冗官问题,并且对财政造成了巨大负担。后世说宋代积贫积弱,根子就在这里,不是朝廷没钱,而是军队和文官集团太烧钱,快把财政压垮了。
对此,有识之士早有认识,并着手改革。这是第二部分要讲的内容,即为改变积贫积弱,宋朝进行了哪些改革,这些改革又对宋朝的命运产生了什么影响。
庆历三年,即1043年,参知政事范仲淹上书宋仁宗,提出整顿吏治、缩减军费、减少农民负担等主张,韩琦、富弼、欧阳修等高官纷纷响应,宋仁宗同意,拉开了庆历新政的帷幕。新政取得了一定效果,但由于损害了一大批既得利益者,遭到强烈抵制,仅仅一年,范仲淹、欧阳修等改革派领袖被贬斥出京,庆历新政夭折。
20多年后,一场力度更大、时间更长、举措更激烈的改革轰轰烈烈地展开了,那就是王安石变法。公元1069年,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即副宰相,主持变法。王安石变法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等各个方面,内容庞杂,但归根结底是要富国强兵。为此,王安石干了两件事儿,节省财政开支和增加财政收入。
先讲节省财政开支,这里我以保甲法为例。所谓保甲法,就是规定乡村住户以每十户为一保,五保为一大保,十大保为一都保。凡是有两名以上的男丁的家庭,都要出一人作为保丁。这些保丁平时干农活,农闲时接受军训,战时服兵役。据计算,朝廷为保丁支付的费用,仅为正规军的1/5,所以王安石希望实施保甲法后,能裁减正规军,降低军费开支,这对于缓解财政压力是大有帮助的。此外,对农民进行训练,也能改变宋军战力偏弱的毛病,达到强兵目的。王安石甚至向宋神宗许诺说,只要苦练几年,保丁的战斗力会胜过正规军。
再来讲讲增加财政收入,那手段可就多了。比方说青苗法,每逢灾年,个体农民为渡过难关,只能向地主借高利贷,利率经常高达70%,到时候还不出,只能变卖田产抵债。青苗法规定,政府每年可向农民发放两次贷款,利率仅为20%,这既避免了农民借高利贷,政府又可放宽生息,一举两得。
还有募役法,从前农民每年都要服徭役,也就是替官府免费劳动。募役法废除徭役制度,改成州县官府出钱雇人,这笔费用叫免役钱,由当地农户分摊,分摊原则是大户出大头,小户出小头。这一方面减轻了农民负担,让他们能把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农业生产,进而充实了国库,另一方面,大户人家承担了大部分免役钱,等于是政府从他们身上薅了一大笔羊毛。
王安石还将食盐、茶叶和酒水改成国营专卖,民间买卖其他商品,如肉类、水果、木柴,也要向朝廷缴纳消费税。北宋的商业税收入,能占到财政收入的25%,靠的就是政府对消费品的垄断性经营,以及种类繁多的消费税。凡此种种,都显著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宋史记载,变法后,地方每年上缴给中央的赋税增加一倍,商业税增加两倍,财政匮乏的局面为之一变。王安石设立官仓,存储了包括粮食、货币在内的巨额财富,遇到灾荒或战争能随时调用,可以说变法取得了成功。
但这是以民众承受巨大痛苦为代价的。变法推行不久,就暴露出种种缺陷。拿青苗法来说,本意是解决农民的资金困难,可实际操作中,往往演变成地方政府强迫农民贷款,以收取利息,许多农民因此破产,搞得民怨沸腾。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就说,青苗法等于变相收税,增加了民众负担。保守派还抨击盐、茶、酒专卖,认为实行垄断经营后,商品价格提高,民众买单,钱则落入官府手中,这无异于与民争利。
随着宋神宗于1085年驾崩,保守派得势,变法全面停顿。然而,宋神宗的继任者重新启用变法派,恢复了许多措施。为什么皇帝热衷于变法呢?道理很简单,变法能有效增加财政收入,这个诱惑实在是太大了。宋徽宗的表现就很能说明问题。宋徽宗堪称中国历史上最能花钱的皇帝之一,他在位26年,积极赞助艺术活动,举办各类庆典,大肆修建宫殿园林。他营建的皇家园林艮岳占地50万平方米,园内亭台遍布,楼阁林立,耗资巨大。宋徽宗还跟西夏打了5年仗,迫使其称臣,这都是要花钱的。于是宋徽宗重用蔡京,命他敛取钱财。
蔡京是宋神宗时进士,得到过王安石举荐,成为变法派一员。宋徽宗亲政后,蔡京官运亨通,爬上了当年王安石的位子,参知政事。如果说王安石变法打开了官府敛财的方便之门,那么蔡京就发挥到极致,把大宋官府变成了一架吸金利器。他打着变法旗号,巧立名目,搜刮财富。宋徽宗要庆生,蔡京就发明生辰纲,让地方官进贡礼品。宋徽宗喜欢石头,蔡京就发明花石纲,搜罗江南奇石。据记载,为了把一块太湖巨石运到汴京,地方官花了8000万贯铜钱,相当于北宋一个中产家庭200年的总收入。
蔡京还打起了纸币的主意。宋代纸币源自四川,当时四川通行铁币,铸造成本高又笨重,携带不方便。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渴望出现一种轻便货币,交子遂应运而生。交子的原理是,商人把钱交给交子铺户,铺户给他相应数额的交子,商人拿着这些交子去做生意,收到交子的一方可以继续使用交子,也可以去铺户换成铁币。从性质上说,交子相当于铁币的信用票,可随时兑换。有了交子,商人进行大宗交易时,就不用扛着沉甸甸的铁币了,很快,交子在四川广为流通,成为重要的支付手段。本来交子是民间自发发起的,到宋仁宗天圣元年,即1023年,朝廷设交子务,垄断了交子的发行权,这是世界上最早由官方发行的纸币,比西方国家早了六七百年。刚开始,朝廷比较务实,发行交子要有准备金,发行额也严加控制,避免通货膨胀。可蔡京当权后就顾不得许多了,当时宋徽宗准备进攻西夏,蔡京一口气发行2400多万贯交子,充当军费,这个发行额是宋仁宗时期的20倍,引起了严重的通货膨胀,交子大幅度贬值,失去了信用,大家拒绝使用。蔡京见状废止交子,发行新纸币钱引,其实是换汤不换药,甚至变本加厉,因为钱引没有准备金,而且发行额不限,比起交子更可以滥发。
你可能要问,老百姓可以拒绝使用啊,想得美,财经规定,官府从民间买东西,只用钱引付账,商家必须接受,而且这钱引是不能兑换成钱币的,换言之,你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手上的钱引沦为废纸。蔡京派人在江南搜罗奇珍异宝,就是用钱引买的单,这背后有着多少寻常人家的血和泪呀。金国灭北宋前夕,钱引发行额高达7000万贯,宋徽宗借此攫取了海量财富。
1127年,金兵攻破汴京,俘虏宋徽宗和宋钦宗,金兵从皇宫中抢掠了大量珍宝和艺术品,装了1000多辆大车。他们还闯进国库,抢走300万块金锭、800万块银锭、150万匹绢、5400万匹平纹丝绸。可以说,从王安石变法到蔡京理财,朝廷已经富得流油了,国富的目标实现了。讽刺的是,在强大的金兵面前,北宋依然积贫积弱,不堪一击。
而宋徽宗第九子赵构建立的南宋小朝廷,也延续了靠滥发纸币增加财政收入的老路。说白了,宋朝在财政方面表现出的近代国家的特征,背后的驱动力,是政府对于财富的过度渴望。第二部分就讲到这里。
下面进入第三部分,日趋严重的民族危机,深刻影响了宋朝的思想与文化,使儒家思想渗透到社会基层,被全民所信奉。
在中国古代的王朝中,宋朝是民族意识最强烈的朝代之一,这同外部环境有关。西北方要对付党项族建立的西夏,从宋仁宗到宋徽宗打了70多年,在付出极大代价,才迫使西夏称臣。北边先是同辽国打了20多年,后来宋辽签订澶渊之盟,维持了100多年的和平,但金国的崛起打破了平衡。金国先灭辽后灭北宋,夺取了整个河北地区,南宋只能固守淮河大散关一线,长期处于金兵的高压之下。连这样的偏安局面也没能维持,1234年,蒙古灭金,随即进攻南宋,南宋苦撑45年,终于在1279年的崖山之战中被彻底击败,宋朝灭亡。
纵观两宋319年的历史,可以发现,宋朝人始终承受着来自异族政权的强大压力,这使宋朝人对于异族的态度,发生了根本性转变。这跟唐朝一对比就非常明显,唐人对异族持开放态度,唐朝皇帝喜欢用少数民族将领,鼓励对外交往,长安、洛阳、扬州都是汇聚众多外国使者和商人的国际都市。宋朝不一样,在宋人眼里,契丹、女真都是外族,是敌人,对敌人必须严防死守,怎么能如此包容呢?所以宋朝对异族商人的限制远比唐朝严格,那种胡商满街走,胡姬在酒肆里跳舞的场面,在北宋都城汴京是看不到的。宋朝还对异族搞文化和信息封锁,禁止臣民携带儒家经典之外的书籍出境,特别是讨论内政外交的文章,绝不能传出去,免得让异族掌握宋朝的内部情况。
宋人对于边界的关注,在古代中国也是不多见的。汉唐都是疆域庞大的帝国,边界意识比较模糊,而对宋人来说,辽金是实实在在的威胁,划定的边界一旦突破,很可能意味着战争,因此宋人对边界的变动非常敏感,立下的界碑不允许更动,你多占我一寸地都不行。
尽管严加防范,但有一件事始终让宋朝统治者很尴尬,那就是异族政权同宋朝的关系。无论是辽国还是西夏,还是金国和蒙元,统治者都自称皇帝,同宋朝皇帝平起平坐。根据澶渊之盟,宋辽约为兄弟之国,双方地位对等。根据绍兴和议,南宋要向金国称臣,后来南宋北伐失败,被迫与金国签订隆兴和议,作为惩罚,南宋皇帝还得管金国皇帝叫一声叔叔,在辈分上都要矮一头。这同宋朝统治者秉持的天朝大国的心态,相去甚远,可他们又不愿意承认这种事实上的平等关系,怎么办呢?
所幸士大夫从儒家学说中找到了依据,那就是夷夏之辨。这个观点由孔子提出,并在《春秋》《礼记》等儒家典籍中有所表述,基本含义是华夏和蛮夷的区分,标志在于是否认同华夏文明,认同的是华夏,不认同的是蛮夷。以此为标准,传承了华夏文明的宋朝是高级的、有文化的,而辽、金、西夏等异族政权则是低级的、野蛮的。欧阳修、司马光、二程兄弟、朱熹等大儒都曾就此大做文章。他们进一步提出,朝廷必须防止蛮夷的观念和风俗侵入中原,损毁华夏文明。这一点,作为南宋人的朱熹感受更为明显,他痛心疾首地说,宋人的衣服都受到蛮夷影响,连皇帝的龙袍都不正宗了,长此以往,华夏文明将要灭亡。
朱熹说的蛮夷不仅指契丹、女真,也包括显教、摩尼教等外来宗教。同唐代的包容与鼓励相反,宋代极力打压显教和摩尼教,导致他们在中国绝迹。佛教也未能幸免,朱熹指责佛教消极遁世,有害人心,只是他觉得佛教不太现实,因为佛教有完整的理论体系,驳倒他很难,而且佛教已经相当中国化了,从达官显贵到平民百姓,信徒众多,硬扛不行。以二程和朱熹为代表的士大夫改变策略,开始将儒家学说理论化、体系化,以对抗佛教。佛教主张现实世界的本质是虚空,世间万物皆为幻觉,人生是一场空,朱熹则提出万物由气聚合生成,气的背后则是理,它控制着气的运行。那这个理又是什么呢?朱熹指出是儒家学说的精髓——仁义礼智。说到底,世界是按照仁义礼智,也就是礼仪来运行的,人应当存天理、灭人欲,即克制自身欲望,按照仁义礼智的要求去生活,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所以人生怎么会像佛教说的那样是一场空呢?
由于用礼去对抗佛教的空,所以朱熹等人又被称作理学家或道学家。按照朱熹的说法,这套理学体系从尧舜开始,由孔孟发扬光大,经过唐代韩愈,传到了二程兄弟和朱熹手中,延绵数千年,而且它将继续流传。不过朱熹在世时并不受待见,直到死后20多年,即1227年,才被南宋朝廷追封为信国公,配享孔庙,这是指将大儒的牌位放入孔庙,和孔子一起享受官方供奉,这意味着这个大儒的地位已被朝廷认可。继朱熹之后,二程兄弟、周敦颐、张载等理学家也获得了配享孔庙的待遇,理学已然成为官方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
与此同时,朱熹编撰的四书五经,被朝廷列为科举必读书,之后的600多年,四书五经成为科考的主要内容,考题基本是从这几本典籍中来的。理学进入科举,对于塑造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产生了巨大影响。我们知道,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以儒家学说为核心的官方意识形态地位,不过这是针对上层而言的,儒家在民间的影响力并没有那么大。这是因为从汉朝到唐朝,中高级官员被世家大族和达官显贵垄断,平民难以进入官场,也就没必要学习儒学这种治国术。
宋代不同,北宋时,科举出身的官员,已占官员总人数的40%,南宋后期约七成进士祖上三代没做过官,宋代官员已经相当平民化了。这些跃过龙门的平民子弟,给人们造成了这样一种印象,只要熟读四书五经,就有机会在科举中胜出,出人头地。这就形成了民间研读儒家典籍的风气,并逐渐地使儒家思想全面渗透到社会基层,为全民所信奉。所以说,儒学真正统治中国人的大脑,是在宋代,尤其是在南宋实现的,这也是为什么,这本书的书名叫《儒家统治的时代》。
当然,这里的儒家已经不是原汁原味的孔孟之道了,而是经过朱熹等人改造的理学。好,第三部分就讲完了。
最后说一说我们如何看待这个特殊的王朝。作者认为,从军事和外交的角度看,宋朝的确是一个虚弱的朝代。宋朝的一些特点,比如过度复杂的政治制度,对财政收入的极度渴求,强烈的民族意识等,在宋朝灭亡之后,没有在元、明、清三代继承下来。宋代给后世留下的主要是精神遗产,由于待遇优厚,宋代士大夫在文学和艺术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宋词早已是家喻户晓的文学精品,宋诗则在唐诗这座高峰之后另辟蹊径,达到了极高的水准,宋代的绘画、瓷器、建筑同样是中华文明的瑰宝。至于理学,控制中国人的思想观念600多年,至今仍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
最后,我引用史学大师陈寅恪的一句评语,来概括宋朝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华夏文化历经数千年演变,在宋朝达到了巅峰。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很赞哦! (0)
相关文章
- 《挖鼻史》:挖鼻的历史、科学与艺术:一部独特的挖鼻指南
- 《上帝之饮》:六个瓶子里的历史长河:饮品背后的文明故事
- 《三国志的世界》:超越演义与史书:真实三国世界的全景展示
- 《最后的中华帝国:大清》:从康乾盛世到辛亥枪声,三大特性解码帝国盛衰的文明密码
- 《走向中立:瑞士史》:阿尔卑斯山的生存智慧,永久中立国玩转地缘政治的奥秘
- 《转动罗盘:葡萄牙史》:好望角的发现者传奇,全球首个殖民帝国海洋霸权的崛起与衰落
- 《中国命运的决战:1945-1949》:国共博弈中的民心向背与历史选择逻辑深度剖析
- 《制度与人情》:从周礼到科举制,中国政治文明制度容器中的人性变量解析
- 《植物塑造的人类史》:小麦与玉米的文明革命,植物成为人类历史隐形导演的叙事
- 《挣扎的帝国:元与明》:马背与农耕的文明拉锯,两个王朝重构中国多民族国家的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