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历史历史
《天平》:襄阳城下的文明天平,45年抗蒙战争中的技术、意志与命运交响
铛铛铃2025-09-17【历史】515人已围观
简介
今天为您解读的这本书叫《天平》,副标题是“13世纪宋蒙元核战实录”。本书作者顾宏义是宋史学者、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研究员。
如果你读过金庸的小说《神雕侠侣》,就一定记得南宋与蒙古曾大战襄阳。小说中,亲征南宋的蒙古大汗被杨过用飞石打死,郭靖夫妇率领武林豪杰死守襄阳,壮烈牺牲。小说自然是小说,不过在历史上,南宋的确抵抗蒙古进攻长达45年之久。13世纪,蒙古铁骑席卷亚欧大陆,向来被视为军事弱国的南宋,却一度成为蒙古人最大的噩梦。可惜后来南宋朝廷的一通瞎操作,不仅葬送了大好形势,更将自己逼上了绝路。
本书讲述了从南宋与蒙古的第一次外交接触到宋蒙战争的全面爆发,再到南宋最终被蒙古灭亡的全过程。下面我将分三个部分为您讲述本书的内容。第一部分,南宋与蒙古如何由联盟走向战争;第二部分,战争初期,南宋如何扭转不利局势,又如何自毁长城;第三部分,真实的襄樊之战如何注定了南宋的结局。
首先讲第一部分,南宋与蒙古如何由联盟走向战争。
南宋与蒙古结盟同金朝息息相关。12世纪以来,南宋与金朝南北对峙,双方不仅是世仇,南宋每年还要向金朝缴纳岁币,这样屈辱的局面,直到13世纪初才出现转机。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起统一的蒙古汗国,开始对外征伐。盛极而衰的金朝无力抵御蒙古铁骑,被迫放弃了位于今北京市的首都中都城,南迁到黄河以南的开封,华北地区迅速被蒙古占领。南宋很快得知金朝败退的消息,朝野上下形成两种对立的观点。
一种主张是断金背盟,也就是断绝与金朝的关系,防备蒙古。这种观点认为,金朝已衰弱不堪,南宋应停止向金朝缴纳岁币,并利用蒙金交战的时机收复中原,同时防范蒙古的进攻。
另一种主张是联金抗蒙。这种观点认为,金朝虽与南宋是世仇,但却是南宋防御蒙古的屏障,南宋应该继续给金朝岁币,让它拿钱去打蒙古。如果金朝灭亡,那么唇亡齿寒,南宋就要大难临头。
两种观点对金朝的态度大不相同,但对蒙古的防备却出奇一致。显然,南宋吸取了北宋靖康之变的教训。当年北宋联合金朝灭掉辽朝,结果自己也被金朝灭掉,南宋不想重蹈覆辙。南宋的这一态度,突出地表现在宋蒙第一次外交活动中。
1214年初,三名蒙古骑兵乘着夜色渡过南宋边界淮河,向宋军交上一封书信和一册画在绢帛上的地图,自称是成吉思汗的使者,希望与南宋结盟灭金。当地军政长官闻讯后,以没有收到上级命令为由,将蒙古使者送回淮河北岸,并命令守军,凡是遇到蒙古使者一律驱逐。蒙古使者被拒绝入境的消息,后来被汇报到南宋朝廷,朝廷的态度也同样冷漠。
在冷处理对蒙关系的同时,南宋对金朝也采取了折中方案,一面停掉了岁币,一面又严令宋军不得擅自向金朝挑衅。失去岁币的金朝大为恼火,从1217年起,连续对南宋发动战争,结果却连战连败。南宋转而采取了更加激进的外交政策,那就是联盟灭金。
1220年春,南宋首次主动派出使者联系蒙古,在西域见到了成吉思汗。成吉思汗大喜,不仅盛情款待宋使,还将征伐金朝时获得的北宋玉玺赠还给南宋。尽管这次外交活动的具体内容已经失载,但作者认为,双方一定讨论了联合灭金的事宜。蒙古人的热情给宋使留下了极好的印象,南宋上下普遍认为,宋蒙将要结盟,宰相甚至向边将出示了宋蒙合议的密旨。
可诡异的是,1222年和1227年,盟军竟然发兵攻击南宋的川陕边境,大肆屠杀民众。南宋前线的将帅一头雾水,反倒是朝中有人看穿了蒙古的伎俩。成吉思汗所谓的结盟通好,并不是平等的,而是要求盟友对蒙古唯命是从,否则便是蒙古的敌人。总之,要么投降蒙古,要么被蒙古灭掉,没有第三种可能。
1231年,蒙古为了绕道金朝背后发起进攻,再度攻击南宋的川陕边境,并强行在南宋境内穿行,号称是向南宋借道。南宋大为恼怒,宋蒙关系跌至冰点。可到了两年之后,正在进攻金朝的蒙古居然又来联系南宋。原来,盟军习惯在敌人境内就地夺取粮食补给军队,然而久经蒙古铁骑蹂躏的河南地区早已赤地千里,盟军根本无粮可抢。因此,面临断粮风险的盟军必须尽快灭掉金朝,结束战争。可金朝在河南还有不少地盘,要速战速决,蒙古只好找南宋谈合作。
尽管蒙古人劣迹斑斑,但南宋大多数朝臣仍然同意与蒙古结盟,因为在蒙古的全力打击下,仅剩河南一地的金朝已经奄奄一息,金朝皇帝甚至放弃了开封,跑到蔡州做最后的抵抗。由于有着消灭金朝的共同利益和实际需求,南宋决定与蒙古暂释前嫌。
1234年正月,宋蒙联军攻破蔡州,金朝灭亡。失去了共同的敌人,宋蒙联盟的破裂只是时间问题,只不过这次捅破窗户纸的是南宋。这年6月,宋军趁着盟军主力北归河南、兵力空虚之际,迅速越过宋蒙边境,一个月收复了位于今天河南商丘的南京、位于开封的东京和位于洛阳的西京,将国界线推进至黄河。由于这一年是南宋端平元年,史称端平入洛。
然而在这样辉煌的战绩背后,却隐藏着巨大危机。首先是粮草问题,由于社会凋敝,宋军在河南遇到了与盟军同样的问题,也无法就地补给,因此宋军的粮草全靠后方运输。可蒙古人早就破坏了这里的堤坝,导致黄河水泛滥成灾,大片地方水深到腰部甚至脖子,加上6月酷暑,宋军连行军都困难,别提运输粮草了。
更糟糕的是,对于是否应北上收复河南地区,南宋内部没有统一意见,以致各大战区的主帅拒绝服从朝廷支援前线的命令。这样,在既无粮草也无援军的情况下,宋军虽然收复了河南,但士气低落,已成强弩之末,很快就在盟军的反击中狼狈撤退。
蒙古伐宋是既定国策,金朝灭亡后,宋蒙战争不可避免。端平入洛是对这种大势的正确判断下做出的决策,但南宋没有为战争做好准备,只是在灭金后信心膨胀,冒失北伐,结果非但没有抢在蒙古前争取战略主动,反而加速了宋蒙战争的全面爆发,使南宋陷入极为不利的境地。
第二部分就来看看宋蒙战争初期,南宋如何扭转不利局面,又是如何在此后自毁长城的。
端平入洛失败后,南宋自知蒙古会发兵报复,便积极在边境构建防线,由西至东设立了四川、荆湖和两淮三大战区。1235年秋,蒙古三路伐宋,宋蒙战争全面爆发。四川战区因位于长江上游,居高临下,战略地位尤为重要。蒙古一旦占领四川,就可以顺江东下,直取荆湖和两淮,因此四川战区成为蒙古的主攻方向。
四川战区包括今天的四川、重庆、陕西南部和甘肃南部,由于北面有秦岭阻隔,这里向来易守难攻。然而南宋的战区主帅懦弱昏聩,指挥失当,导致盟军于1236年轻易突破秦岭防线,长驱直入。四川本是南宋重要的财富来源之地,可经过盟军的杀戮,人口锐减,经济遭到致命打击,不但无法支援其他战区的抗盟作战,反而需要频繁从各地征调军队和粮饷,这使得南宋的军力、财力、物力更加捉襟见肘。
为了扭转不利局面,南宋于1241年改任名将于介为四川主帅,并给予调兵、行政、征税等很大权力。由于作为四川军政中心的成都已经毁于战火,于介便把大本营设在了川东重镇重庆。
于介入蜀后,最大的贡献是构建起完整的山城防御体系。四川多山,本来是骑兵的天然克星,可过去南宋并没有好好利用这个地理优势,只在位于今重庆市合川区的钓鱼山等地重点修筑了几座山寨。于介到任后加紧修建钓鱼山城,并在山城里囤积了大量粮食,用来支持长期防御。他还力排众议,将这一方法推广到四川其他地区,一口气修了十多座山城,这些占据要害的山城像棋子一样分布在四川各地,后来达80余座。他们既是坚固的据点,彼此之间又互为支援,于介构建的山城防御体系在抗蒙战争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其中以钓鱼城为代表。
钓鱼城所在的钓鱼山,位于嘉陵江、渠江、涪江的交汇处,南距重庆城仅140里,海拔391米,山势险峻,四周全是悬崖峭壁,三面临江,只有一面与陆地相连。修建在山上的钓鱼城,居高临下,控扼三江展开的扇形地面,护卫重庆,易守难攻。在于介的举荐下,常年抗击蒙古的将领王坚负责镇守此城。
王坚根据钓鱼城的特点,制定了平视江险以拒敌的作战方案。钓鱼城本来已有内外两层城墙作为防护,王坚又将城墙外的江房纳入防御体系,他在江边修筑水军码头,江上布置数百艘战舰,使水军与山城的防御有效配合。此后,四川战区内大量难民来到钓鱼城,最后达到十余万之众,钓鱼城也就成了一座人口繁多、兵精粮足的要塞,具备长期坚守、独立作战的能力。
1258年秋,盟军卷土重来,蒙古第四任大汗成吉思汗的孙子蒙哥亲率主力进攻四川,兵锋直指重庆。第2年初,蒙哥兵临钓鱼城下,此时于介已去世多年,王坚担负起守城重任。蒙哥首先派重兵封锁江面,包围钓鱼山,切断钓鱼城与外围堡垒的联系,特别是将荆湖战区前来支援的宋军隔绝在重庆以东,钓鱼城成了一座孤城。
2月初,蒙哥发动对钓鱼城的猛攻,盟军兵力占优势,士气正盛,又是主力精锐,给宋军造成了极大的压力。江上,盟军劫掠了数百艘宋军的粮船、战舰,路上,盟军一度攻入外城,不过宋军也不是吃素的,在王坚带领下,军民奋战,硬是把盟军赶了出去。
蒙哥见强攻不行,又架起了精良的攻城器械,可钓鱼城地势过于险峻,盟军的火炮、云梯根本施展不开。见攻城器械无用,蒙哥又派出敢死队,沿着狭窄的山路冒险强攻钓鱼城,结果尸横遍野。
就这样,盟军围攻钓鱼城达半年之久。按照蒙哥的设想,钓鱼城早就该断水断粮,破城指日可待,没想到这座小城依旧粮草充足。原来,为保证城内的食物与饮水供应,王坚做了充足的准备。一方面,在钓鱼城的西门内修建一座大水池、13座小水池和92座凿井,水井和井中的泉水四季都不会干涸,从根本上保证钓鱼城在遭遇围攻时不会被切断水源。另一方面,钓鱼城山顶周长十余里,平旷开阔,王坚率领城中的百姓在这里春耕秋收,使钓鱼城囤积了大量粮草,能够自给自足。
为了向盟军显示城内的储备和必守的信念,王坚命人对盟军阵营附近发炮,只不过炮弹不是石头与火药,而是两尾鲜鱼和100多张蒸面饼,面饼里还夹着纸条,上面写着:“你们这些北边的大兵可以烹饪鲜鱼吃大饼,我们再守10年,你们也打不下这座城。”
在鲜鱼和大饼炮弹的打击下,本就伤亡惨重的盟军士气更加低落。到了6月,四川气候闷湿炎热,来自北方大草原的蒙古士兵和马匹都出现了水土不服,军中立即霍乱横行。蒙哥命令随军的西域医生控制瘟疫蔓延,可医生也无能为力,只是建议蒙哥让士兵饮用烈酒来对付霍乱。如此一来,不但军中的疫情无法控制,士兵的健康与战斗力反而因过量饮酒而严重损耗。
盟军内部开始出现不同声音,虽然不少将领邀功心切,仍主张继续围攻,但也有一些人提议绕过钓鱼城和重庆,直接顺江而下去进攻其他战区,甚至还有人提出撤兵北返的建议。当时蒙哥也染上了疫病,可对于后两种意见,他仍无动于衷。
蒙哥决定继续围攻钓鱼城,完全是出于政治考虑。成吉思汗去世后,他的子孙们为争夺汗位明争暗斗,蒙哥虽然贵为大汗,但这个位子坐得并不稳,甚至连自己的亲弟弟忽必烈因为能征善战、政治才能卓越,在中原有很高人望,也受到了蒙哥猜忌。在蒙哥眼里,只有建立起超越祖父的功业,才能巩固自己的统治。因此,蒙哥命令盟军加强对钓鱼城的封锁和监视,等待入秋后天气转凉继续进攻。
为了探知城中虚实,盟军在钓鱼城西门外修筑桥楼,监视钓鱼城内的情况。7月初,桥楼建成,蒙哥亲自登楼督战,却被宋军的炮石击伤。他被迫听取意见,留3000精兵监视钓鱼城,自己率主力进攻重庆。可是还没到重庆,蒙哥就因伤势过重和病情加剧,病逝于军营之中。
王坚坚守钓鱼城,取得了南宋自抗击蒙古以来最大的军事胜利。蒙哥死后,蒙古在亚欧大陆的扩张势头戛然而止,以至于欧洲人把钓鱼城称为上帝折鞭处。为争夺汗位,蒙古内部随即爆发了激烈的战争,南宋初步扭转了宋蒙战争初期的不利局面,获得了宝贵的战略时间。
按照正常逻辑,南宋的下一步应该是重用名将,整顿武备,甚至挥师北伐。然而就像立国之初冤死岳飞一样,局面稍一稳定,南宋又一次把抑制武将的祖宗家法搬出来,开始整自己人。
为了抗击蒙古,南宋朝廷曾给予各战区将帅极大的权力,但这也留下了隐患。一方面,战区各级将帅权力太大,严重挑战了朝廷的集权;另一方面,这些将帅往往贪污腐败成风,严重影响了南宋的军力和财力。
当时南宋军政大权掌握在权相贾似道手中,盟军北撤后,贾似道于1261年在武将中实行打算法,也就是审计武将的军费开支,追缴赃款。名义上,打算法是要整治军中贪腐现象,减少军费开支,可实际上,贾似道却乘机大肆排除异己,在军中树立个人威信,竭力将军权集中到自己手里。
在打算法的打击下,大批不愿依附贾似道的南宋名将受到迫害,比如王坚就被罢去兵权,最终抑郁而终。有不少将领锒铛入狱,最后死在监狱里,这大大动摇了宋军斗志,削弱了宋军战斗力。
更糟糕的是,打算法还逼出了刘整降盟事件,这对南宋产生了致命影响。刘整是四川战区的高级将领,他本来是金朝人,金末投奔南宋,在抗蒙战争中屡立战功。然而刘整的上司嫉贤妒能,在贾似道的支持下,一再打压刘整。1261年4月,南宋开始在刘整的辖区内实施打算法,为了逃过一劫,刘整重金贿赂上司,却未被接受。眼看着比自己资历深、军功大的名将们一个个倒台,刘整自知死路一条,为求自保,于6月率部投降蒙古。
正是这个刘整,后来为蒙古出谋划策,成了南宋的掘墓人。打算法从侧面反映出南宋黑暗混乱的政治对战争产生了致命的影响。
第三部分,我就以真实的襄樊战役来为大家展示南宋王朝的落幕。
襄樊是襄阳和樊城的合称,两城位于长江中游江汉平原的北端,夹汉水而立,属于南宋的京湖战区,向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南宋据有襄阳,进可以攻取中原,退能够屏蔽江汉,而一旦失去襄阳,便会无险可守,门户洞开。
宋蒙战争初期,襄樊因爆发兵变曾被蒙古占领,但并未受到重视,后来又被南宋收复。此后,经过20多年的经营,襄樊成为南宋稳固的抗蒙堡垒,令蒙古望而却步。可随着北方社会经济的恢复,襄樊战役被蒙古提上了日程。
1264年,长期统治中原的蒙古藩王忽必烈击败竞争对手,成为整个蒙古汗国的大汗。忽必烈身边聚集了大量儒生、术士和谋臣,在这些人的影响下,他比别的蒙古统治者更愿意接受汉法。忽必烈将首都从遥远的蒙古草原迁到了位于今北京市的大都,仿照汉人王朝创立年号,表达自己要统一天下的意志。
忽必烈还一反蒙古人重破坏、不重建设的习惯,在各地设立劝农官,大力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他又禁止蒙古贵族以民间的农地为牧地,轻徭薄赋,奖励农耕,这些措施使早已荒残的中原重现生机,盟军此前因粮草不济不能持久作战的问题至此彻底解决。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刘整于1267年向忽必烈进献灭宋方略。鉴于以往征伐南宋,盟军屡攻四川不克,刘整建议将主攻方向从四川转向襄樊,忽必烈立刻批准了刘整的提案,并任命刘整担任攻取襄樊的主帅之一。
作为南宋曾经的抗蒙名将,刘整深知攻取襄樊存在四大难题。第一个难题是襄樊城防坚固,易守难攻。南宋的襄阳城用砖石修建,城墙高峻坚固,城北有湍急的汉水,城西和城南有群山环绕,樊城与襄阳隔汉水相望,遥相呼应,互为犄角。南宋还在汉水中钉入了大量粗木桩,用铁链相连,并在上面搭建浮桥,这样两城就有了相互支援的交通要道,形成极为严密的防御体系,盟军很难在短期内攻陷两城。
第二个难题是南宋守将不好惹。南宋荆湖战区的主帅吕文德是贾似道的心腹,因而能够躲过打算法的迫害,驻守襄阳的吕文焕是吕文德的弟弟,战区内的重要将领要么是吕文德的女婿,要么是他的旧部,整个京湖战区掌握在吕氏集团手中,这个集团不乏能征善战的名将。
第三个难题是盟军不擅长水战。襄樊地区水网密布,南宋依靠水军优势可以纵横驰骋,蒙古骑兵自然相形见绌。最后一个难题是蒙古两线作战,当时蒙古西北的藩王发动叛乱,忽必烈需要抽调大量精兵西征平叛,这造成襄阳前线的兵力相对不足,难以速战速决。
忽必烈和刘整首先针对第三个难题为战争做准备。忽必烈一方面严禁向南宋卖马,从而抑制南宋骑兵部队的发展,突出蒙古铁骑在路上的优势;另一方面,他命刘整组建水军,使蒙古军队也能在汉水中游弋,弥补不足。
紧接着,忽必烈和刘整制定了一个长期围困襄樊的战略,通过在路上修筑堡寨与水军联合,彻底断绝襄樊一切外援,在长期的围困中逐渐耗尽襄樊的战斗能力,最终攻取襄樊二城。盟军共分三步推进围困襄樊的计划。
第一步,在南宋眼皮子底下于襄樊附近建立第一个据点,为修筑堡寨做准备。为此,刘整采用了瞒天过海之计。宋、蒙两国在边界上曾设有榷场,也就是官营边境贸易市场,因为战争频仍,榷场被关闭,这对两国都不利。在刘整的提议下,忽必烈派使者面见吕文德,建议由蒙古在樊城北面的鹿门山下设置榷场,使者还特意送给吕文德一条玉带,以表诚意。鉴于对南宋、对自己都有利可图,吕文德欣然同意。不久,蒙古又声称要防止榷场被盗贼侵扰,要求在榷场外修筑土墙、屯树士兵,吕文德也没有反对。就这样,蒙古轻而易举地在襄樊附近建立起第一个据点。
围困襄樊的第二步,是迅速在襄樊附近修筑堡寨。1268年9月,盟军在襄樊以北云集,刘整在樊城东北的白河口修筑城寨,进逼襄阳,襄阳守将吕文焕闻讯大惧,急忙向吕文德告急,吕文德却怀疑这是假情报,不予重视。不久,盟军又开始加固鹿门山榷场的土城,并发兵围攻樊城,吕文德这才恍然大悟,看出盟军要围困襄樊的目的,不禁后悔道:“误朝廷者,我也!”吕文德本打算亲自率兵与盟军交战,不料竟急火攻心,一病不起。
围困襄樊的第三步,是清理襄樊周边的南宋军事力量,完成合围。1269年,蒙古不断派偏师抢掠襄阳周边的州县,削弱襄阳外围的南宋军力,同时依托襄阳西南部的山地修筑堡寨。到了3月,白河城和鹿门城也相继修筑完毕,蒙古水军也乘机进驻要地铁索横江,封锁江面,完成了对襄樊两城的全面包围。
面对盟军步步为营的围困战略,南宋竭尽全力实施解围,主要也分为三个阶段,包括守军突围、援军解围和义军破围。
先来看守军突围。在盟军围城之初,吕文焕统帅的襄樊宋军曾竭力突围,可由于盟军抢占了战略主动,宋军的突围收效甚微。万山堡之战就是其中最关键的一场战斗,万山堡是盟军在襄阳城西的万山上修筑的堡寨,用来切断襄阳自西北至东南出入的通道。1270年,吕文焕集结守城的1.5万军队、百余艘战舰,水陆并进,突袭万山堡,盟军在堡中坚守不动,宋军数番攻击不成,士气骤降。万山堡的盟军主帅却早已带领200名骑兵绕到宋军背后埋伏,此时一拥而起,与堡中的盟军前后夹击,宋军溃败。
万山堡战败后,襄樊守军彻底失去突围的可能,只能等待南宋各大战区的援兵入援,南宋解围襄樊进入第二阶段。南宋调集了几乎所有能征惯战的骁将和精兵入援襄樊,对盟军形成了巨大威胁。然而最高决策者贾似道的昏招迭出,却使得入援行动功败垂成。
1269年底,京湖战区主帅吕文德病逝,贾似道选用李廷芝继任主帅之职,李廷芝虽然善战,但并非吕氏集团成员,指挥不动京湖的兵马,特别是吕文德的女婿范文虎竟然要求自己的部队由贾似道直辖,不接受李廷芝节制,一心想对军队分而治之的贾似道当然毫无意见,京湖战区指挥部不统一,严重削弱了宋军的协同作战能力。
此后,范文虎奉贾似道之命,屡次率精兵入援襄阳,动辄就是10万之众,却根本不理会李庭芝的招呼,由于各自为战,范文虎几乎每次都大败而归,南宋的精锐部队被毫无意义的消耗掉了,正规军入援襄樊解围的希望日益渺茫。
与此同时,忽必烈于1271年正式按照汉人传统,将蒙古的国号改为大元,元朝建立,忽必烈统一全国的雄心昭然若揭,襄樊战役进入倒计时。
这时襄樊两城已被围困近4年,与外界隔绝的襄阳城中严重缺乏盐、布帛等物,亟待宋军输送,可京湖主帅李廷芝早已对南宋正规军失望,他将目光投向了义军,依靠义军破围,南宋解围襄阳进入最后一个阶段。
1272年,李廷之在汉水上游打造了百余艘轻舟,又招募了3000民众组成义军,任命张桂和他的兄弟为义军统领。到了5月,襄樊进入雨季,汉水水位大涨,非常利于水军行动,李廷之抓住时机,派兵协助义军出发,从水路入援襄阳。
张桂集结起上百艘轻舟,每艘船载士兵30人,每三艘船并排连结成一坊,中间一船装载一袋盐、200匹布和其他物资,左右两船去掉船舱的船底,舱面铺上草席作为遮掩,船上还配备了火枪、火炮、巨斧、劲弩等武器。深夜,船队正式南进,冲入布满援军战船的江面,宋军一面用枪炮、劲弩攻击援船,一面挥动大斧砍断封锁江面的铁索,援军战船急忙向宋军以三舟连乘的船舫靠近,不少援军将士跃上船舫,准备与宋军厮杀,不料,船舫左右两侧的小舟早就被掏空,大批援军将士掉到水里淹死。
经过一夜鏖战,援军死伤不计其数,到了第二天黎明,张贵率宋军转战120里,终于突破封锁线,冲至襄阳城下,将物资送入城中,襄阳守军士气大振。
为了进一步解开襄阳之围,张贵又派人冒死跳出援军封锁,与屯驻在襄阳以南的范文虎约定南北夹击,打通襄阳南面的通道。7月的一个傍晚,张贵按照约定即将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很赞哦! (0)
相关文章
- 《挖鼻史》:挖鼻的历史、科学与艺术:一部独特的挖鼻指南
- 《上帝之饮》:六个瓶子里的历史长河:饮品背后的文明故事
- 《三国志的世界》:超越演义与史书:真实三国世界的全景展示
- 《最后的中华帝国:大清》:从康乾盛世到辛亥枪声,三大特性解码帝国盛衰的文明密码
- 《走向中立:瑞士史》:阿尔卑斯山的生存智慧,永久中立国玩转地缘政治的奥秘
- 《转动罗盘:葡萄牙史》:好望角的发现者传奇,全球首个殖民帝国海洋霸权的崛起与衰落
- 《中国命运的决战:1945-1949》:国共博弈中的民心向背与历史选择逻辑深度剖析
- 《制度与人情》:从周礼到科举制,中国政治文明制度容器中的人性变量解析
- 《植物塑造的人类史》:小麦与玉米的文明革命,植物成为人类历史隐形导演的叙事
- 《挣扎的帝国:元与明》:马背与农耕的文明拉锯,两个王朝重构中国多民族国家的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