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传记传记
《袁崇焕传》:军事天才袁崇焕的辉煌战绩与悲剧人生,历史与现实的交织
铛铛铃2025-09-18【传记】913人已围观
简介
谈到明朝末年的历史,有一个人物是绝对绕不开的,他就是袁崇焕。之所以这么说,有两个重要原因:第一,袁崇焕倡议构筑山海、宁远、锦州防线,给大厦将倾的明王朝打了一剂强心针,暂缓了它的灭亡;第二,他使用了火炮守城战法,把当时西洋的火炮引入到实战之中,革新了17世纪东亚的城防战术体系。
不过,这样一位重要的人物,结局却只能用惨绝人寰来形容。崇祯2年,也就是公元1629年,这年年底,后金政权的皇太极率领八旗军队绕道蒙古,避开明朝的辽西防线,从长城、大安口、龙井关一线破关而入,突然出现在北京附近。远在辽西前线的袁崇焕闻讯后,火速部署救援,他本人也奔回京师,与后金军队大战于京城城门之下。经过十天的鏖战,后金军队一时败下阵来,京城暂时解围。
可就在这样的关键时刻,情势却急转直下,崇祯皇帝下令逮捕袁崇焕。其中的理由听起来有些离奇,说这次前所未有的危机,就是袁崇焕一手导演的阴谋,是他引诱后金军队绕开了自己的防线,来攻打北京的。崇祯皇帝为什么这么认为呢?在他看来,袁崇焕这些年在山海关外拥兵自重,浪费军饷,不仅没有收复失地,反而畅言要和后金政权议和。这次朝廷身处绝境,倘若和皇太极订立合约,两国不再交兵,袁崇焕之前所有的失职也就不会被问责了。
袁崇焕被捕之后,他的部下大为震恐,准备脱离战场,返回山海关外。后金军队也再度打到了北京城下,为此,袁崇焕不得不从监狱里递出书信,要求部下以国事为重,听从调遣,这才彻底击退了后金军队。不过,就算这样的举动,仍然不能为袁崇焕洗脱嫌疑。六个月后,经过一番马拉松式的审判,朝廷判定袁崇焕罪大恶极,通敌叛国,他本人被绑赴北甘石桥凌迟处死,家眷人等也被流放。据说在行刑当天,京师的老百姓对袁崇焕恨之入骨,争相从刽子手那里买他的肉,叫骂不停。
那么问题就来了,如果袁崇焕真的是罪有应得,那他为什么还要返回京师拼死救援呢?为什么他被捕之后,明知凶多吉少,还要从狱中递出书信,要自己的部下服从朝廷的调遣呢?另外,崇祯皇帝口中的拥兵自重、与后金议和,到底又是怎么一回事呢?相信听完今天为你介绍的这本《袁崇焕传》,你可以从中得到一些线索。
这本《袁崇焕传》的作者是当代中国明清史专家阎崇年。他出版这本《袁崇焕传》在十几年前,曾经引发了社会上广泛的讨论,这里边的理由很多,但最根本的一条还是,袁崇焕这个人本身就充满了争议。袁崇焕在世的时候,形势举动争议就很大,他在山海关外抗击后金政权,做了很多不按常理出牌的事,比如与皇太极议和、杀军事统帅毛文龙,在朝廷里反响很不一致。袁崇焕离世之后,对他的记载和评价,也因不同的政治倾向搞得非常复杂,不是那么容易理清。有争议的历史人物往往更有趣,也更能吸引人。关于袁崇焕的争议,网上的笔账多,成书的作品少。阎崇年这本《袁崇焕传》文笔严肃,历史考定上也见功力,十分难得。
我从这本书中提炼的是袁崇焕46年人生的一个框架,有兴趣的朋友大家可以按图索骥,去找寻自己满意的答案。袁崇焕的一生主要分为两个阶段,以袁崇焕领兵参与军事为分界点。第一阶段是他38年平静的生活,内容相对简单;第二部分则是他领兵作战的8年岁月,这一时期他的人生和历史并轨,做出了很多大事,需要交代的东西就比较多。另外需要声明一下,在讲解过程中,为了统一方便理解,凡是涉及年龄的地方,我都采用周岁;凡是涉及月份的地方,我采用的都是农历的月份。
好,先来看第一阶段,也就是袁崇焕领兵之前的生活。袁崇焕生于万历12年,也就是公元1584年,他的祖先世代居住在广东东莞水南村一个叫袁家坪的地方。袁家坪位于今天广州和深圳的中间位置,距离两地都有六七十公里的距离。袁崇焕的祖父叫袁世祥,他从东莞乘船来到了今天广西梧州的藤县,从事木材和药材生意,久而久之就在藤县开设店铺,定居了下来。袁崇焕的父亲袁子鹏子承父业,最终落籍在了藤县。
袁崇焕早年的生活,和一般的读书人没有两样。万历25年,袁崇焕13岁考中了秀才,9年后,他通过广西的乡试,又考中了举人。那时举人的名额非常有限,很多人终其一生都考不下来,袁崇焕22岁就能考中举人,算得上非常优秀。不过袁崇焕之后的考运就没这么好了,中举之后,他连续四次参加进士考试,结果都名落孙山。直到万历47年,也就是公元1619年,35岁的他第五次参加考试,名列三甲第40名进士,终于把自己的名字留在了北京孔庙的进士题名碑上。
也就在这一年,明王朝在东北一带发生了改变历史走向的大事,也就是著名的萨尔浒之战。1616年,女真部落首领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开始向明王朝发起挑战。1619年,明王朝出兵辽东,加上朝鲜的援军,还有尚未被努尔哈赤吞并的女真叶赫部,号称20万人,分四路进发讨伐努尔哈赤。这次出兵朝廷拨发300万两军饷,耗费巨大,战役预定的目标是10日之内速战速决,直捣后金大本营赫图阿拉,一举平定辽东。然而战争的结果却是大大出乎所有人的预料,不到五天的时间,四路大军有三路遭到全歼,另外一路败退下来,主将也畏罪自杀,明王朝从此失去了经营辽东的主动权。
到了第2年,也就是万历48年,皇帝去世,朝廷为了权力交接的问题吵得乌烟瘴气,努尔哈赤利用这个机会,一举拿下了辽东的政治军事中心辽阳,把都城从赫图阿拉迁到这里。军报传到北京,举朝震惊,从此,辽东局势成了社会上普遍关心的话题,被当时的人称作“辽事”。虽然袁崇焕对辽事也特别关注,但当时的军事动荡和他本人还没有直接联系。
就在努尔哈赤迁都的这一年,36岁的袁崇焕被安排去福建邵武县做了知县。两年后,袁崇焕入京参加考核,这一次入京,成了袁崇焕介入辽事的开始。袁崇焕从福建入京,是天启2年的事情。这一年正月,东北方面的局势进一步恶化,努尔哈赤越过辽河,攻占了明朝在辽西的重镇广宁,明朝的残兵败将,还有辽西的难民,统共有十来万,一起向山海关方向溃退。此时山海关成了前线,按照这些年朝廷一败再败、丢城弃地的情况来看,距离山海关只有六七百里的京城,也就离危险不远了。
情势危急,朝廷一面宣布京师戒严,一面紧急部署下一步的防务。当时的朝臣都知道,防御后金军队是一个棘手的差事,很多人不愿意参与其中。在这样的气氛下,一个叫侯寻的御史奏请朝廷说:“邵武知县袁崇焕英风伟略,请求破格录用。”侯巡这么说,应当和袁崇焕在京期间对防务发表意见、主动请缨有关系。很快,袁崇焕的积极态度就得到了回应,朝廷提拔他出任兵部主事。
根据《明史·袁崇焕传》的记载,任职兵部后不久,袁崇焕就单骑出关,考察山海关内外的情形。这次考察,袁崇焕自信满满,也放下了豪言,说只要给足兵马钱粮,他一人就能应付后金的进攻。不久,袁崇焕就改任山海关监军,由户部拨银两供他组织防务,皇帝也从自己的私库里拿了20万两出来,让他招兵买马。袁崇焕从此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好,袁崇焕早先的经历就介绍到这里。他出身一般人家,30多岁考取进士,做了知县,如果不是时局动荡,他很可能会按照资历升迁,平静地走完自己的仕宦生涯。天启2年,他在京师参加考核,临危受命出镇山海关,从此成为影响历史的关键人物。
接下来就是袁崇焕人生的第二个阶段,这是一段前后8年的戎马岁月,我把它分为四个部分为你介绍。这时期袁崇焕参与的历史大势,分别是构建关宁锦防线、与皇太极议和、斩杀边将毛文龙,最后就是应付己巳之变。
先来看第一部分,构建关宁锦防线。关宁锦三个字指的是三个地方,山海关、宁远和锦州。宁远的位置在今天辽宁葫芦岛下属的新城市,位置处于山海关和锦州的中间。在宣德年间,明王朝就在宁远设有军事据点,目的是要防御蒙古势力。到了袁崇焕时代,它成为防御后金的一个重镇,所以关宁锦防线是南边的关宁防线和北边的宁锦防线拼接起来的,它的建立自然就分为两个步骤。
第一步是巩固山海关的防御。袁崇焕出镇山海关之后,朝廷任命王再敬为兵部尚书,赐予尚方宝剑,让他负责环渤海地区的总体防务,这样一来,袁崇焕就成为了王在晋的手下。很快,王再进就给他安排了一个任务,要他前往山海关外安置难民。当时关外已经残破,人烟稀少,虎豹横行,袁崇焕接到命令后,不畏艰险,连夜赶路,将士们感叹他的勇敢,王再敬也赏识他勇于任事,对他十分器重。
不过,两个人在如何防御山海关的关键问题上,却出现了矛盾。王在晋在出任辽东经略之后,有一个基本方针,就是放弃辽河以西,在山海关附近作为防御的重点,进行消极防御。在他看来,广宁失守之后,辽西已经没有防御的可能,当时明军的前哨只能覆盖到山海关外八里远的八里铺,所以王再敬主张在八里铺再筑一座官城,依托这个新的官城,向海湾方向修一条30多里的边墙,切断进入山海关的道路,并派4万名士兵在此一线驻守,这样关外有关、墙外有墙,可以作为山海关和京师的屏障。
而袁崇焕和他的看法相左,他认为要守山海关,就不能放弃辽西走廊,他要在山海关外200里的宁远修筑坚固的城池,这样既能起到防御山海关的作用,也可以相机而动,向后金占领的地区发动反攻。袁崇焕主张积极的防御,自然得不到王再敬的认可,于是他找到途径,把自己的构想递到了内阁手中,内阁看了他的建议,也无法决断。这时,大学士孙承宗主动请缨,要求去关外现场勘察,了解筑城宁远的可行性。
经过一番考察,孙承宗发现了两个问题。首先,败退到山海关的将官根本打不了仗,这些将官觉得山海关固若金汤,于是整日玩乐,丝毫没有大敌当前的紧张感。第二,山海关后方的防御比较薄弱,山海关内的冀州镇士兵少,待遇差,万一这一线也守不住,山海关腹背受敌,很容易就被拿下了。所以孙承宗要在辽西部署重兵,在那里拖住后金的军事力量。他在袁崇焕构想的基础上,主张建立一条关宁防线,具体的做法就是在宁远筑城,作为防御的前哨,同时恢复宁远到山海关200里之间的一系列城池,派兵驻守,层层设防。
朝廷对孙的看法表示赞同,并且很快做出了人事上的调整。天启2年年底,孙承宗接替王在晋,主导防线的建立。也许是得到上天的帮助,孙承宗担任之后,努尔哈赤在辽东推行极端的民族政策,引来了当地汉人的反抗。之后的两年时间,后金政权无力西进,这给了明王朝一个绝佳的喘息机会,关宁防线在相对平静的局势下逐渐成形。
到了天启4年九月,经过将近两年的努力,袁崇焕疏导的宁远城建立,从宁远到山海关之间,共计恢复了五座城池13座堡,开垦田亩5000余顷,收纳兵民达到10万人,一改往日的荒凉残破。而防线的另一头的山海关,也屯住了官兵11万,由马匹近6万匹,关宁防线基本稳固。
接下来,关宁防线的第二段,也就是宁锦防线也开始建立。宁远城建成后不久,孙承宗就派兵从宁远向北巡行,试探虚实。到了天启5年,孙承宗和袁崇焕议定关外的驻军趋向后金政权控制的地域,一口气向北拓展200里,覆盖锦州、大凌河一带,构筑宁锦防线。防线之内,效仿之前的做法,建立城堡,安置难民进行屯垦,未来军队就可以就地征兵,就地取粮,实现辽人守辽土的战略意图。
可就在关宁防线基本建成,恢复辽东稍有起色的时候,朝廷却后院起火。当时东林党为首的清流参奏都督、东厂的宦官魏忠贤,皇帝倒向了魏忠贤,东林党人被排挤出局。孙承宗倾向东林党,又手握重兵,自然遭到了魏忠贤的记恨。天启5年八月,孙承宗手下总兵马世龙主动向后金控制的耀州发动进攻,结果失败,宁锦防线的驻军百姓风声鹤唳,集体向宁远奔逃。虽然恐慌的军民被袁崇焕在宁远阻截了下来,但这件事正中魏忠贤的下怀。10月,孙承宗被逼辞职,不再过问辽事。朝廷另选一名叫高第的官员接替了孙承宗的职务。
这个高第一上任,也拿马世龙兵败做文章,一反孙承宗的政策,他下令宁锦防线上的官民先行撤入山海关,原有驻军缩减为游击岗哨,所建堡垒一并毁弃。努尔哈赤打探到这一消息,在天启6年正月14,率领6万军队再次攻入辽西。高第在山海关拥重兵固守,大有放弃关外的意思。此时从宁远到锦州只剩下2000士兵,努尔哈赤的几万军队很快就会到达宁远,大战一触即发。
袁崇焕决定带领手下的1万多人固守坚城。明军之前与后金交战屡屡失败,一方面因为明军与八旗军队相比不善于野战,另一方面因为明军的军纪不严,战斗意志不足,不是混入内奸,就是逃兵溃兵现象严重。战前,袁崇焕大力整肃军纪,把城外的军队全部撤入城中,避开与后金军在野外交锋。之后,他又带领满桂、祖大寿几位将领在士兵面前刺血为书,誓与宁远共存亡,激发士兵的斗志。
这次守城,袁崇焕还用上了特殊的器械,他把朝廷从澳门定制的11门红衣大炮也从城外拉了回来,安装在宁远城上,这是西式火炮第一次用于关外的战场上。天启6年正月22日,袁崇焕完成布防,根据当时身在宁远的朝鲜使臣回忆,那天的宁远城一片宁静,等待着大战的到来。
正月23日,后金军队从宁远城东的隘口率先出现,之后努尔哈赤的大队人马赶到,在城外五里安营扎寨。后金军队释放捕获的汉人去宁远城劝降,袁崇焕拒绝投降,发炮轰击后金军大营,迫使努尔哈赤更换扎营地点。第二天,努尔哈赤下令攻城,双方在极寒的天气之下鏖战3日,后金军队攻城,轮番派人去城墙边挖墙角,但这次明军城上有火炮,覆盖了原先不易防守的死角,守城部队不仅炮轰城下的敌人,还用棉被包裹火药,绑上柴火,浇上油,点燃后投向城下。城下的八旗兵前赴后继,叠尸而上,袁崇焕身先士卒,受伤不下火线,守城士兵受到鼓舞,连战三天,几度扭转危机,终于守住了宁远城。这就是历史上的宁远大捷。
努尔哈赤起兵20多年,战无不胜,这次却没法拿下宁远城,他愤恨而去,转而攻打宁远附近的觉华岛。觉华岛是明军在关外重要的物资粮草储存地,当时天寒地冻,觉华岛与大陆之间的海面已经冻成了冰架,为了不让后金骑兵登岛,士兵们冒着严寒,沿岛开凿了一条15里长的冰槽,在冰槽后面列阵防御,许多人的手脚在凿冰的时候都冻掉了。不料就在此时,天降大雪,冰面重新冻合,后金骑兵突入觉华岛,将守岛军民1万余人尽数屠戮,物资通通焚毁,宣泄一番之后,最终撤离宁远。
大捷的战报传入京师,士气大振,很多人开始相信,关外是有办法守得住的。当然,这样的惨胜到底如何评价,我们后人自可见仁见智,但它造成了一个政治局面却不可否认,战后主持撤销宁锦防线的高第被迫去职,袁崇焕升任辽东巡抚,着手修复关宁锦防务。
第2年夏天,后金政权再次纵兵袭扰辽西,袁崇焕大败皇太极于宁远和锦州城下,获得宁锦大捷。从此,关宁锦布防的策略再无人质疑,朝廷在这里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一直支撑到明朝灭亡前夕。
好了,到这里,袁崇焕接触军务之后的第一件大事,构建关宁锦防线,就介绍完了。关宁锦防线的初步设想出自袁崇焕,这条防线的重要主持者他也是其中一员。宁远一战倘若失败,不仅数年努力化为泡影,参与布防的大臣会被追责,恐怕明王朝在天启年间就要倾覆。宁远大捷和宁锦大捷关系袁崇焕本人的荣辱,更是给衰朽的明王朝打了一剂强心针,可以说至关重要。
说到宁锦大捷,这里有个小小的尾声。宁锦大捷之后,魏忠贤把功劳归给了自己的亲信,袁崇焕和他并不亲近,也就遭到了排挤。另外,多年共事的几位将领,因为人事安排的分歧,和袁崇焕之间的矛盾越积越深,也快到了爆发的临界点。看到自己身边的不利因素越来越多,袁崇焕干脆上书称病辞职回家赋闲。
但就在他去职的50天后,政局突变。天启7年八月,皇帝落水生病,在服用丹药后骤然离世,他的弟弟,17岁的信王朱由检即位,他就是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崇祯帝。崇祯帝即位不到三个月就处死了魏忠贤,惩治了依附魏忠贤的阉党,大批被魏忠贤整治的人重新回到朝廷,袁崇焕也不例外。
崇祯元年,也就是公元1628年,这年春天,袁崇焕出任兵部尚书,督师蓟、辽、登、莱、天津军务,执掌环渤海地区防务。崇祯皇帝亲自接见了袁崇焕,在故宫保和殿的云台门外,袁崇焕向崇祯皇帝保证5年之内恢复辽东。不过从天启2年到崇祯元年,袁崇焕参与防务已经6年,朝堂上倾轧比后金的军队还难对付,于是袁崇焕希望皇帝能给他充分的信任,让他得以自专一方做事情,不会被人掣肘。崇祯满口答应,同意给他便宜行事的权利。
接下来,袁崇焕前往关外前线,做了他从军之后的第二件大事,就是与后金政权议和。这件事情太叫人意外了,后来竟成了袁崇焕叛国投敌的罪证。那么一位宣誓5年内消灭后金的将军,为什么会和敌人互通款曲,寻求议和呢?事情的始末到底是怎样的呢?
崇祯元年,袁崇焕出任蓟辽督师,这个职位里的“蓟”是山海关内的冀州镇,负责北京北边的防务,“辽”指的是辽东,蓟辽督师驻扎在宁远,向后金控制的辽东进军,同时有责任协防北京,权责非常大。袁崇焕刚刚就职,还没出山海关上任,一个严重的问题就出现了。
当时明王朝财政吃紧,政府每年实际能掌握的收入不过两三百万两,而辽东方面需要的军饷,高峰的时候需要600万两,早已入不敷出。山海关外的士兵迟迟发不到饷粮,拖欠的久了,终于引发了宁远官兵的哗变。袁崇焕出关就职之前,当时的辽东巡抚毕自肃就上书催促粮饷,但崇祯皇帝批复一个“知道了”,不等于事情已经办了,户部写一个报告,可也未必真的落实,军国大事很快便成了公文之间的扯皮。
崇祯元年7月,宁远的情形已经非常危急,当时驻在宁远的本地军队已经欠饷三个多月,轮值镇守的军队从3月到7月,盐菜钱也拖欠了十多万两。宁远一带的士兵群情激愤,军队的驻地已经出现了匿名的揭帖,要找管事的官员理论,大变就在眼前。崇祯元年7月25日,从四川湖广调来的官兵首先哗变,事态很快扩大,遍及各个军营,哗变的官兵涌入辽东巡抚衙门,把巡抚毕自肃、总兵朱梅等人拖了出来,囚禁在城楼上,对他们拳脚相加,毕自肃伤得最厉害,满脸是血。
后来兵备副使郭广前来谈判,答应尽快给士兵发钱。郭广凑了2万两银子,士兵们觉得少,他又向商民借贷3万两,凑足5万分发下去,哗变的士兵才稍稍平息下来。郭广趁机救下了巡抚毕自肃,毕自肃此时羞愧难当,又万般的无奈,得救之后,他上书请罪,不等朝廷的处分下达,就自杀身亡了。
宁远兵变事关重大,消息一传入关内,袁崇焕立即前往平息。他日夜兼程,一到宁远,就凭借自己的威望先入兵营,对士兵进行了一番说教,同时处理了带头闹事和酿成畸变的几个人,奖励了未参与哗变的将领,有奖有罚,事态很快就平息下来。朝廷方面为了安抚人心,东挪西凑付了一笔钱,还把负责发饷的官员当作替罪羊予以罢免。宁远兵变的危机就这样在8月初得以解除。
哗变虽然平息,但是物资依然匮乏,粮饷依然艰难。到了这年年底,景州的士兵也发生了哗变,崇祯不得不从自己的私库里掏钱,方才把事端平息。为此,皇帝对袁崇焕颇为不满,敌人还没来,就先防着自己的士兵,只要士兵闹事儿,就得皇帝掏钱平息,这样的风气一成,那还了得。
军饷的问题解决不好,崇祯皇帝就开始解决军队了。为了少花钱,他在全国范围内裁军,压缩军费开支。关宁锦防线的兵,就从一年的600万两压缩到480万两。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崇祯皇帝这么一搞,袁崇焕很难马上就发动对后金政权的战争,他需要时间巩固后方,为此他祭出了与后金假意讲和的策略,为自己争取时间。
其实袁崇焕这么做已经不是第一次了,早在两年宁远大战之后,他就用过类似的策略。还在宁远大战的时候,曾有官兵目击说,守城的火炮击伤了后金的一个关键人物,后金军队攻打宁远三天后就选择撤离,是否与此有关,当时不得而知,所以袁崇焕当时上奏战报非常谨慎,没有明确这个人的身份。
后来明朝从其他的渠道得知,努尔哈赤在攻打宁远等地时的确受伤,宁远大战后七个月,突然传闻努尔哈赤病死,后金政权由皇太极继承。当时明朝的军队正在休整,前线一带都在抢修要塞,袁崇焕觉得努尔哈赤之死事有蹊跷,说不定是要让明朝放松警惕,方便他们出其不意,大举进攻。袁崇焕和前线几位大臣商议之后,决定便宜行事,以吊唁努尔哈赤、恭贺新大汗即位为名,派出使者前往沈阳探听军政情报。
皇太极当时刚刚即位,还没有独揽大权,众兄弟争夺权位非常厉害,所以皇太极本人也有意要与明朝暂修兵戈,全力投入到内部的政治斗争上。双方都把和好看作是休整备战的重要手段,于是一拍即合。那么谈判究竟是如何展开,袁崇焕和皇太极两个人又会有怎样的碰撞呢?这些内容将在下集中展开。
我们今天要讲的是《袁崇焕传》的下集内容。
在上集中,我介绍了袁崇焕早年的生活,还有他参与军务之后的一件大事,就是参与关宁锦防线的设计和实施。当时朝廷的党争,给关宁锦防线的运作带来了巨大的困难。袁崇焕在战争的间隙,不得不与后金政权和谈,以此争取喘息的时间。那么,与后金的谈判将要如何进行,袁崇焕能达到他议和的目的吗?
天启6年,袁崇焕取得宁远大捷。这年8月,努尔哈赤病死,袁崇焕启动了与后金的第一次议和。他主动派人前去沈阳吊唁努尔哈赤,皇太极见到了使臣之后,立即抛出了橄榄枝。皇太极和袁崇焕直通书信,商议议和事宜。明朝这边议和的内容,则由袁崇焕报给皇帝。天启年间,袁崇焕就议和的事情,前后八次启奏朝廷,为完善辽西的防务,争取到了一年的和平。
这次和谈谈到了什么地步呢?从现存的资料来看,双方最大的分歧是后金进攻明朝理由是否正当。很显然,这种底线的问题,皇太极和袁崇焕是不会有共识的。不过在礼仪上,皇太极逐渐做出让步,名字比明朝皇帝下一个字来写,显示自己的地位低于明朝皇帝,但高于一般的臣子(下两个名字写名的惯例)。明朝先出一定数量的金银绸缎作为礼物,后金也会出珍珠、貂皮、人参等特产作为回礼。关于礼物的数量,双方也在讨价还价,看上去诚意满满。但在桌面之下,双方都有各自的动作。
在袁崇焕这边,他积极加固锦州的防务,增修堡垒,向前推进。毕竟朝廷就没想过谈成,历史上北宋朝廷就是和金国议和,妄想用金钱换取和平,结果最后徽宗、钦宗两位皇帝成了阶下囚,搞到了国灭身死。如今后金打出的依然是金的旗号,议和这件事自然会勾起这段耻辱的历史。所以袁崇焕只是冒天下之大不韪,争取时间搞防务。
那么皇太极呢?当时他也在巩固自己的地位。虽然皇太极继承了努尔哈赤大汗的位子,但是当时后金政权是皇太极在内的四大贝勒共同主持。这四大贝勒是努尔哈赤的亲属,又都是八旗旗主,各自手握重兵,所以皇太极的地位并不稳固。他用自己的手腕打击削弱政敌。到了天启7年夏天,皇太极觉得后方已经稳固,他就主动停止了和谈,出兵辽西。这个时候,袁崇焕的宁锦防线也已经就位,把皇太极挡了回去,这就是历史上的宁锦大捷。
崇祯元年,袁崇焕再次主持了关宁锦防线。局势所迫,他开启了和后金政权的第二次议和。不过这一次袁崇焕更多只是接招,不像第一次那样,虽然是装模作样,但谈得太过深入,给人留了把柄。倒是皇太极这一方,在议和方面显得比较主动。这是因为明末气候转冷,水旱不均,到处粮食歉收严重。这个问题不仅困扰了明王朝,也一样影响着后金控制的地区。再加上两国交兵多年,贸易中断,辽东爆发了大饥荒。皇太极打不赢,袁崇焕抢不来物资,于是希望通过和议重启辽东的贸易,稳固自己的统治。
从现存的一份奏本可以看出,后金统治集团的这一心思。奏本中提到:“明朝用兵已久,财力早已枯竭,但他们善于守城,我国每次出征都不能长驱直入,所以灭亡明朝的时机远还未到。如今最好的办法就是与明朝讲和,开垦土地、息兵养民、举贤任才、修明政治。至于明朝,他的官员体系像个走马灯,季季更换,年年变迁,早晚会出纰漏。我国只要先顾根本,乘势而起,就能平定天下。”
为了谋求和议,崇祯元年正月初二,皇太极就向宁远发出书信,恭贺崇祯即位为君。不久,袁崇焕重被启用,皇太极又致书袁崇焕,希望通过他重启和谈。对于和谈,袁崇焕态度冷漠,他回信皇太极说,议和这种事情,绝非他自己一句话就可以决定的。
到了崇祯2年,也就是公元1629年,皇太极先后发出八封书信议和,其中六封寄给了袁崇焕,信中甚至提出了划定国界、建立缓冲区,希望获得明朝册封金印等等要求。袁崇焕依然三言两语搪塞了事。皇太极最终意识到,在袁崇焕这里拿不到自己想要的结果,反而便宜他在锦州和宁远加固城池,实现了战略目的。于是这年年底,皇太极转而寻求战争的方式,来解决后金的困局。
好,袁崇焕8年军旅生涯的第二件大事,与后金政权议和就讲完了。袁崇焕在宁锦大捷后,就总结了自己用兵的几个方面,其中一条就叫“款为旁昭”。款就是和谈的意思,“款为旁招”,就是说议和是一个和敌人周旋的变通方法,利用外交争取备战的时间,才是议和的真正目的。于是连袁崇焕本人可能都没想到,他和后金政权的两番议和,自己的目的达到了,但也激发了皇帝无限的想象力,成了后来袁崇焕的一大罪名。
不过崇祯皇帝后来对袁崇焕不满,议和还只是外围的因素。接下来要讲的事情就真的是刺激到了皇帝,让崇祯对袁崇焕起了杀心。这就是袁崇焕督辽期间办成的第三件大事,斩杀大将毛文龙。
毛文龙是什么人呢?关于他的说法很多,综合各种文献可以知道,毛文龙是浙江杭州人,他少年丧父,不爱读书,也不治产业,整天游手好闲。但就是这样一个人,在对后金的战争中却占有一席之地。毛文龙年轻的时候,凭借舅父沈光祚的私人关系,在辽东谋得了一个军职,所以很早就卷入了辽东战争。天启元年7月,袁崇焕还是福建邵武知县的时候,毛文龙就率兵袭击了后金在鸭绿江畔的镇江城,由此名声大噪。
天启2年年底,孙承宗、袁崇焕在辽西组建关宁锦防线,在后金的东边,明王朝向朝鲜借地,也组建了东江镇。当时朝鲜在辽地西朝鲜湾划了一片地,包含了铁山、皮岛等一些地方,由明朝派驻将近2万名士兵,毛文龙则出任东江总兵。东江镇建立之后,毛文龙驻扎在皮岛,控制了旅顺口以东的诸多岛屿,成了明王朝孤悬海外的一支重要力量。
朝廷倚重东江镇,本是希望毛文龙作为东线对后金发起进攻,减轻袁崇焕的防御压力,但毛文龙这个人恃宠而骄,恣意妄为,成了朝廷的一个棘手问题。首先,毛文龙虚报战功,不听调遣,对袁崇焕防御的西线帮助不大。天启年间,毛文龙多次出兵辽东,袭击后金的据点都以失败告终,但他大言不惭,吹嘘自己如何获胜。袁崇焕主持宁远大战、宁锦大战的时候,处境极端困难,朝廷下令毛文龙立即出兵,但他不服从统一调遣,没有施以援手。
其次,毛文龙冒领贪污粮饷,势必影响到袁崇焕的战略的落实。东江镇建立之后,毛文龙在皮岛收纳难民,号称有军队17万人。到了天启末年,他要求朝廷调拨的饷银达到了100万两。这些物资大都被他用来行贿权贵,中饱私囊。到了崇祯元年,朝廷财政吃紧,皇帝在全国范围内裁撤军队,压缩兵饷,户部官员奉命登上皮岛调查,一番核实,毛文龙手下只有士兵2万8000人,大量的军饷就这么打了水漂。
毛文龙如此劣迹斑斑,再加上崇祯元年以来,袁崇焕又把统一事权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为了给5年恢复辽东的战略扫平道路,他的矛头自然就对准了毛文龙。袁崇焕首先想到的从制度上限制毛文龙,逼他听命于自己。他使出的第一招是派文臣上皮岛节制毛文龙,文臣节制武将,这是明朝的惯例,没想到这个提议,毛文龙坚决拒绝。
接下来,袁崇焕又使出一招,截断财源,要朝廷发往皮岛的粮饷,必须先运往宁远核查,核查无误之后再行转运,结果毛文龙以皮岛官兵哗变作为要挟,再次拒绝袁崇焕的安排。三番五次试探之后,毛文龙不听袁崇焕节制已成定局。
就在这时,更严重的事情发生了。朝廷派去皮岛点兵的官员,竟然意外抓到了后金秘密派来的使节。这么多年,朝廷起运了那么多粮饷前往东江镇,换来的居然是如此一个结果。崇祯干脆发了狠,既然你毛文龙冒领了那么多年的军饷,想来是够吃够喝的,那朝廷就停发东江镇的全部饷银。这样一来,毛文龙被逼上了绝境,他干脆整船出队,攻打山东登州、莱州的沿海,闹到这般田地,毛文龙已经有了造反的苗头,袁崇焕必须出手制止了。
崇祯2年五月底,袁崇焕出海东辽,他在旅顺口外的双岛,见到了前来迎接的毛文龙。他和毛文龙促膝长谈,希望毛文龙回心转意,听从调遣,可是毛文龙依然固执己见,不肯就范。到了6月初五,袁崇焕决定亲自下手杀掉毛文龙。
这天,他约毛文龙来岛上阅兵,阅兵之前,他先是安抚毛文龙的手下,说东江不比宁远粮少人多,各位将佐不容易,命令把带来的粮饷分发给他们。之后,袁崇焕让自己的士兵把毛文龙从人群里隔开,接着突然发难,叫人摁住毛文龙,拨了他的官服,当场宣布了毛文龙的12条罪状。毛文龙一下没了脾气,只是叩头求饶,可是为时已晚。袁崇焕向京城的方向叩头请旨,请出尚方剑将毛文龙就地处斩。毛文龙的手下没见过这个阵势,站在一边不敢轻举妄动。袁崇焕向他们宣布,这次只诛杀飞扬跋扈的毛文龙,其余一概不问,事情就此了结。
袁崇焕上书崇祯皇帝,交代了捕杀毛文龙的全部经过。当然,奏书里他有这么一句话说,今后他治下的地方,如果再有毛文龙这样冥顽不灵的,他还要先斩后奏。
清末时期的梁启超写过袁崇焕的传记,对斩杀毛文龙这件事,梁启超拍手称快,认为袁崇焕毅然决绝,把举国认为不能杀、不敢杀的人给解决了,足见他的才智和胆略非同一般。原来,在双岛相会之前,袁崇焕对于毛文龙还抱有幻想,他曾经上书朝廷,希望朝廷在粮饷方面不要过分追究毛文龙,甚至5月底登船东巡的时候,也没有向皇帝透露要杀毛文龙的意思。但是不到一个月,崇祯皇帝再收到袁崇焕的本章,毛文龙已经人头落地了。如此霹雳手段,对皇帝的刺激可不小。
根据史书的记载,崇祯皇帝当时的反应是“帝竦闻易书害”,说直白一点就是后背一凉,寒毛倒竖,震惊之余还有一点后怕。明朝中后期,在地方上设置总兵、巡抚、总督这些职务,还派出太监镇守,目的是要在地方上建造多头政治,防止出现割据的局面。如果袁崇焕为了统一事权,真的这么继续下去,关外的师弟就算收回,他们还能姓朱,还会姓朱吗?
不过崇祯皇帝曾经不动声色,把魏忠贤逼入绝境,这一次他也很快把自己的反应压到了心底。他给袁崇焕的批复很简单,“袁督师做得好,毛文龙谋反的行迹早已败露,便宜行事的权利是我给你的,你这次这么做没问题,以后也要放心大胆的去做好。”
袁崇焕斩杀毛文龙的经过,到这里就介绍完了。袁崇焕斩杀毛文龙说有两个后果,第一是给崇祯留下了一个心病,觉得袁崇焕擅权。崇祯皇帝的能力未必有多高明,但他处理起擅权的大臣却是十拿九稳。后来袁崇焕被皇帝治罪,其中一条重要的罪状就是斩杀毛文龙。
第二,斩杀毛文龙之后,袁崇焕在辽东的事权上再无巨大的挑战,他终于可以集中精力,按照自己的规划部署战略了。可就在袁崇焕的力量达到顶峰的时候,意想不到的灾难却发生了,这就是袁崇焕戎马生涯的第四件大事,也是他人生落幕的终点,应对己巳之变。
先说说什么是己巳之变。崇祯2年六月,皇太极得知毛文龙被杀的消息,意识到自己跟袁崇焕议和已经无望,后金政权要面临更大的威胁。这年10月底,皇太极为了解决国内粮食短缺、人心浮动的危局,决定铤而走险,率领大军绕开袁崇焕主持的防线,从今天河北的遵化、迁西一带突破长城,直逼北京城下。
在此之前,明朝在北京城附近的防线,已经有半个世纪没被突破了。当后金军突然出现的时候,京师受到的震动可想而知。崇祯甚至乱了方寸,把兵部、刑部、工部的官员纷纷下狱论罪,内阁的人员也被大幅调整。因为崇祯2年用干支纪年法是己巳之年,所以明朝人管这次战争叫己巳之变。
你也许会感到奇怪,后金的军队一直活跃在辽河附近,他是怎么找到一条路,绕到山海关后面发起进攻了呢?这就不能不提明朝和后金都在争取的一个势力,他就是蒙古了。当时的蒙古有一个大汗叫林丹汗,他控制的区域,大体相当于今天的内蒙古自治区。在东边,蒙古势力和位于今天辽宁省的后金接壤,在南边,蒙古的势力以长城为边界与明朝对峙。蒙古很快就卷入了后金和明朝的冲突。
对明朝来说,如果蒙古倒向后金,朝廷就要面对两个强大的敌人。为了拉拢蒙古,明朝前后给了林丹汗白银100万两,但是明朝和蒙古长期敌对,彼此之间并不信任。林丹汗虽然倒向了明朝一边,但用钱买来的这段同盟收效甚微。对女真人来说,蒙古灭金是他们记忆中挥之不去的阴影。对蒙古各个部落,后金采取分化的策略,要么联姻拉拢,拉拢不成就武力征服。
天启5年,皇太极迎娶了蒙古科尔沁部的布木布泰为妃,她就是后来顺治皇帝的生母,养育康熙皇帝的孝庄文皇后。天启6年,皇太极继承汗位,他决定在南下征服明朝之前,首先武力征服蒙古。崇祯元年,也就是1628年,皇太极派往察哈尔部落的劝降使臣被杀,他以此为由发兵,察哈尔与林丹汗发生了直接冲突。经过两次较大规模的战争,林丹汗的军队被击溃,不得不率部向西奔逃,原本服从于林丹汗的部落越来越多,投降皇太极,明朝和蒙古的同盟基本瓦解。
这一年的6月,一个叫喀喇沁部的蒙古部落向皇太极投降。为什么要特别说一下这个喀喇沁部呢?因为这个部落的位置极为特殊,位于今天的河北承德一带,从这里出发往南越过长城,就是明朝的京城腹地。为了拱卫京师,明朝在这里设立了军事重镇冀州镇,从昌平开始,一直向东到山海关的后边,沿长城布置了防线。喀喇沁部的投降,就让北京北边的冀州镇,直接暴露在后金的进攻范围之内。然而,明朝的情报远远滞后,对此局面不甚了了。直到崇祯2年,喀喇沁部早已归附后金,袁崇焕在奏报中,竟然还以为他们不是后金的盟友。巨大的危机就在眼前。
崇祯2年九月,皇太极留下四大贝勒中的阿敏留守沈阳,带领另外两名贝勒绕道蒙古,会同蒙古大军准备发起进攻。这一次,他们由喀喇沁的向导带路,翻山越岭,出现在了冀州镇的大门之外。
对于皇太极这次出兵,袁崇焕的确有所察觉。这年9月初九,明朝在辽西获得谍报,说后金军队起大兵渡过辽河,但是这一次,他们没有向关宁锦防线发动进攻,而是继续向西行军。后金军队这是要去哪儿呢?这引发了袁崇焕的担忧。也许是出于直觉,袁崇焕认为后金军队可能会绕道攻击冀州镇,于是他奏请朝廷,要求朝廷加强冀州镇的防务。另外,冀辽督师有协防京师的责任,袁崇焕还希望朝廷允许由他向关内派出一支援军。
袁崇焕之所以如此担忧,是因为当时的冀州镇刚刚经历了一波裁军,被裁的军师们非常不满,留下的老兵战斗力又不足,现在人心浮动,一旦大兵压境,以冀州镇的实力是很难挡得下来的。朝廷觉得袁崇焕小题大做,结果到了10月底,后金军队突然出现,攻破了大安口龙井关。不出所料,冀州镇的镇兵果然发动叛乱,在多个地方开门投降,京师就这样暴露在皇太极的进攻之下。
袁崇焕得到消息之后,迅速布置军队入魏。明军的机动性远比不过后金军队,但他又要赶在皇太极之前阻拦敌人,所以袁崇焕很快陷入了疲于奔命的境地。他从关外一到冀州,就立即部署城防,准备和皇太极在此一战,但是没想到皇太极虚晃一枪,马上绕开了济州城,直奔北京而去。
得知皇太极直奔北京,他又马上率9000名疲劳的骑兵直奔京城,最后在京城的左安门、广渠门外和后金军队大战十天,这才挡住了后金军的进攻,暂时解了京城之围。袁崇焕觉得,自己这次做了京师地方的救火队员,总算是有功无过吧,但京城一带的人可不这么认为。
明朝的京郊到处都是达官贵人的庄园田产,老百姓也过了50多年的太平日子,后金军队这次来北京大肆劫掠,让所有人承受到了巨大的损失。袁崇焕防御后金一路防到了北京城下,谁能满意?京城中很快就出现传闻,说袁崇焕这次没能堵截皇太极,是另有阴谋,是他故意引后金军到北京城下,仿效北宋末年的情形,逼朝廷在绝境之下和后金订立城下之盟。
这个谣言很快就产生了效果,北京城上的军队大骂城门之下的关宁援军,说他们都是奸细,他们从城上丢砖,砸死了三个关宁军的士兵。到了晚上,各城门还抓了巡夜的关宁士兵,有的杀了,有的勒索完银两再把人放出来了事。袁崇焕的部队受到如此不公正的待遇,却又不敢还手,情绪非常沮丧。
谣言既然传遍了北京城,自然也就传到了惊慌失措的崇祯那里。崇祯这个人敏感而且自负,城下之盟的说法一下击中了他,他对袁崇焕潜藏已久的不满和猜测,终于喷发出来。整个战役的过程中,他先是下了死命令,让袁崇焕不得接近京城一部,之后袁崇焕在北京城外作战,他又不允许袁崇焕的军队入城休整。
到了北京城暂时解围之后,12月初一日这一天,崇祯皇帝以筹议兵饷为由,召见袁崇焕和他的副手祖大寿,还有来自大同的元军主将满桂。这时京城大门紧闭,得从城上坠下绳索,用筐子把人吊上来。几位将领来到了保和殿外的云台门,崇祯皇帝十分恼怒,开口就质问袁崇焕,为什么要杀毛文龙,为什么要把敌人招引到北京。
袁崇焕一听,估计先是懵了,然后就明白自己这次算是完了。崇祯又问他,为什么在城外大战的时候要放箭射击满桂。满桂和袁崇焕曾经共事辽西,二人戮力同心,取得了宁远大捷、宁锦大捷,后来满桂在人事上和袁崇焕发生矛盾,最终被调去大同做了总兵。北京城外大战的时候,满桂的军队向袁崇焕的关宁军靠拢,当时战况紧张,关宁军放箭误伤了满桂。崇祯疑心,这是袁崇焕有心而为,目的是要减除异己。
满桂解开衣服,让袁崇焕自己来看,这样的情形已经十分明白,袁崇焕说什么都是多余的。皇帝下令让锦衣卫剥去他的朝服,送锦衣卫大牢关押。
袁崇焕入狱之后,许多高官为他申冤。这里有曾和他共侍关外的孙承宗,孙承宗早就看穿了朝堂上党争的伎俩,在袁崇焕被捕的时候,他写了一首诗,其中有两句诗说:“练耳多方练未成,空闻曾袭二前声。”这里说的是明朝嘉靖年间的一段旧事,曾玺是嘉靖年间的一名大将,因为高层的政治斗争,遭到了奸臣严嵩的陷害。孙承宗的这两句,把袁崇焕比作了曾玺,第二是要提醒崇祯皇帝,那些参奏袁崇焕的,可能另有目的,希望皇帝能够清醒过来,不要被奸臣蒙蔽。
第二个营救袁崇焕的就是大学士程机命。袁崇焕被捕的时候,副将祖大寿看在眼里,担心祸及自己,吓得双腿直打哆嗦。一旁的大学士程机命看到情形不对,叩请皇帝慎重行事。当时程机命已经70岁,他为了挽回崇祯的想法,在惠及门外长跪了12个小时。
第三个营救袁崇焕的人,就是他的副手祖大寿。祖大寿亲眼见到袁崇焕下狱,回营之后,他愤愤不平,决意领兵1万5000人脱离战场,离京出关。朝廷只好让袁崇焕从狱中递出书信,安抚祖大寿,让他遵从调遣,继续作战。袁崇焕的信一到,祖大寿下马捧街泣不成声,他一面上书皇帝,便明袁崇焕守城的功绩,一面下令全军回师关内立功,为袁崇焕赎罪。
到了崇祯3年年初,祖大寿带领军队收复了长城内所有失地,崇祯皇帝褒奖了祖大寿,但对袁崇焕他杀意已绝。崇祯3年八月16日,崇祯在保和殿外对群臣宣布,袁崇焕有负所托,任用期间欺君罔上,他通敌谋反,擅自议合斩杀大将,对敌情也不能及时把握,致使后金军队险些攻破京城。为此将袁崇焕凌迟处死,没收家产,兄弟妻儿流放2000里。
袁崇焕定罪之后,当时在北京的朝鲜使臣就评说,崇祯皇帝刚愎自用,听信小人作出了错误的判断。后来修城的明史则评论道,自从袁崇焕死后,明朝再也找不出像他这样负责编事的将领,明朝灭亡已成定数。
总而言之,己巳之变吓坏了崇祯皇帝,激发了他心中的怨气,成了袁崇焕命运终结的导火索。相传袁崇焕临行前曾经作诗,他说:“一生事业总成空,半世功名在梦中。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守辽东。”
到底该怎么做才能制服后金呢?袁崇焕生前曾有一套完整的构想,叫做一体两翼。所谓的一体,就是他主持的关宁锦防线,所谓两翼,左翼是蒙古各部,右翼指的是朝鲜,三方合力,最终困死后金政权。只是袁崇焕料想不到,在他死后,八旗军队摧枯拉朽,最终荡平了这份战略中的所有力量。
崇祯5年,皇太极一路西征,彻底击溃了林丹汗的部队,林丹汗逃入青海,两年后感染天花去世,蒙古帝国灭亡。崇祯9年,皇太极改国号为清,又彻底征服了朝鲜,从此朝鲜成为了清王朝的属国。
那么明朝呢?崇祯2年底的己巳之变,大大改变了明朝的政治格局。皇太极经过这一战,探清了明朝的虚实。从崇祯8年到崇祯15年,八旗军队五次绕道蒙古入关劫掠,华北地区的经济和防御被彻底摧毁。崇祯15年,明朝不得不在山海关外主动发起松锦决战,结果这一战,明军全军覆没,关外防御体系宣告崩溃。两年后,崇祯皇帝在煤山上吊自杀,明朝至此灭亡。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很赞哦! (0)
相关文章
- 《卓别林自传》:喜剧大师卓别林的幕后辛酸与人生泪,艺术与生活的交织
- 《张大千传奇》:国际画坛巨匠张大千的争议人生与敦煌壁画研究先驱之路
- 《战胜一切市场的人》:华尔街赌神索普的科学、赌博与投资传奇与智慧
- 《袁崇焕传》:军事天才袁崇焕的辉煌战绩与悲剧人生,历史与现实的交织
- 《杨振宁传》: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的非凡人生,超越奖项与同事的学术贡献
- 《祥瑞:王莽和他的时代》:真儒家王莽的理想主义之路,如何颠覆国家与历史
- 《我在通用汽车的岁月:斯隆自传》:20世纪最伟大CEO的管理智慧与哲学思考
- 《我心归处是敦煌》:敦煌研究院前院长自述,三代敦煌人的守护与传承之路
- 《我的一生略小于美国现代史》:美国新闻界“第一夫人”亲述“水门事件”与新闻人生
- 《我的一个世纪》:锦江饭店创始人董竹君的百年传奇人生与奋斗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