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网站首页>传记传记
《卓别林自传》:喜剧大师卓别林的幕后辛酸与人生泪,艺术与生活的交织
铛铛铃2025-09-18【传记】659人已围观
简介
今天为你介绍的这本书叫《卓别林自传》,是喜剧大师卓别林在他60多岁的时候亲笔写的,内容几乎涵盖了他的整个电影生涯。
卓别林83岁的时候,获得了奥斯卡终身成就奖。颁奖理由是:“他对20世纪的电影艺术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那次的颁奖礼,他获得了奥斯卡历史上时间最长的起立致敬,观众们起立鼓掌整整5分钟。这无言的掌声,是致敬这位伟大的艺术家,也是致敬他电影里那个深入人心的流浪汉。
这个流浪汉是卓别林几乎所有无声电影的主角,他叫夏尔洛,有一个固定的造型:肥裤子,窄上衣,一顶小高帽,一撮小胡子,迈着鸭步,穿着不合脚的大头鞋,还要拿一根手杖来保持尊严。这个流浪汉明明穷得叮当响,却努力把自己拾掇得像个绅士,看到年轻姑娘就去搭讪,即使渺小得微不足道,也永远天真地追求浪漫。
在上个世纪的无声电影时期,流浪汉只靠肢体动作,就能把影院里的人逗得捧腹大笑。因为观众的喜爱,扮演他的卓别林成了当时最卖座、最炙手可热的电影明星。这也是一般大家看到的、了解的最多的卓别林。
但是你知道吗?这么一个蜚声国际的喜剧明星,却有着一个悲惨的童年;这么一个名利双收的人,却被当时把他捧红的美国所驱逐;这样一个每天逗人笑的滑稽角色,却一生都处在紧张的状态之中。
那么,是怎样悲惨的童年经历影响卓别林创造出别具一格的流浪汉形象呢?这是我们今天要讲的第一个问题。我们要讲的第二个问题就是,卓别林是如何成为喜剧明星与百万富翁的?名利双收之后,他为什么又会被美国驱逐呢?第三个问题,这位传奇喜剧大师为何会在紧张当中度过一生?
首先来看看卓别林的童年和流浪汉形象的诞生。流浪汉夏尔洛,我们开头说了,是卓别林电影当中的经典角色。他的那套造型从头到脚都不合时宜,裤子肥、上衣紧、礼帽小、鞋子大。卓别林说,这套造型是他在去化妆室的路上灵机一动想出的点子,当时他还不到25岁,刚入电影圈。卓别林认为这个形象有多方面的个性,表面上看是只会捡捡烟头、抢孩子糖果的流浪汉,但内心却是一个绅士、一个诗人、一个梦想者。这种外在穷困与内心坚守希望的反差,其实就是卓别林童年经历的真实写照。
1889年,卓别林出生在英国伦敦,父母都是剧院的喜剧演员。在他一岁的时候,父母离婚,他和同母异父的哥哥跟着母亲生活。五岁的时候母亲失业,母子三人被送到救济院。在救济院期间,母亲患了精神病,进了疯人院。随后他和哥哥跟着父亲生活,但却遭到继母的排斥。八岁母亲痊愈出院,卓别林终于回到了母亲身边。12岁,父亲因为酗酒过多去世,他去世后不久,母亲就精神病复发,再次进了医院。
从这段经历我们可以看到,卓别林的童年几乎是在动荡当中度过的。与动荡并存的是贫困,和母亲相依为命的时候,他们靠微薄的救济金和母亲缝衣服挣的一点钱艰苦度日,经常是饿着肚子吃了这顿没下顿,因为交不起房租东躲西藏。他们穷到什么地步呢?举个例子,有一次在邮局当差的哥哥想买一件换洗的新衣服,但是家里没钱啊,母亲就把吃饭的钱预支出来买衣服,让哥哥在周末穿,周末过完就拿到当铺换成钱救急,一直这样替换着,直到有一天衣服破了,只能换一半的钱,母亲当时急得直哭,因为那些钱可是整整一周的生活费啊!
为了缓解生活压力,卓别林从12岁开始就干遍了各种杂活,像是报童啊、印刷工人啊,还有玩具小贩、诊所佣人等等。当时他们家住在一间破旧的公寓顶楼,在公寓楼不远处,有家供歌舞剧红角儿们休息的酒馆。12岁的卓别林喜欢站在酒馆外,看风头十足的演员们进进出出。他说:“当所有人都离开了酒馆,就像太阳隐进了云层,因为当我回到自己的公寓,就只能看到摇摇晃晃的楼梯、污浊的空气和脏乱的衣物了。”卓别林所说的太阳,是指那些当红演员们体面的生活,这种生活他也享受过。在他五岁之前,母亲还没有失业的时候,前面我们提到过,卓别林的父母都是剧院的喜剧演员,母亲和父亲刚离婚的那几年,是正当红的角儿,一个人的工资就足以维持母子三人的生活。当时他们住的是三间陈设优雅的房子,母亲每天晚上下班之后都会带好吃的回家。到了周末,一家人就穿得漂漂亮亮的出去旅行,所到之处总会引来羡慕的目光。
可惜好景不长,母亲不幸患了喉炎,声音越来越差,于是就离开剧团,赶到一些下等戏院表演,卓别林也常常跟着去。有一天,母亲唱歌的时候,嗓子突然哑了,在观众的嘘声当中,她被迫下台。当时舞台的管事因为看过卓别林唱歌,就建议他来代替母亲演下去。卓别林唱到一半,观众就开始噼里啪啦地往台上扔钱,他赶紧住了口,必须先把钱捡了再唱,结果啊,引起了哄堂大笑。舞台管事拿了块手帕帮他捡,卓别林以为他要把钱据为己有,心里这样想着,嘴里居然就说了出来,观众们这下笑得更欢了。卓别林当时五岁,那是他第一次登台演出,却是母亲的最后一次。但演戏这个梦想的种子,从此在卓别林心中种下了。
这也不得不提到母亲对他的影响。母亲失业之后,家里能卖的东西都卖了,只剩下母亲那一箱子戏服。有一天,卓别林卧病在床,母亲就坐在床边为他读新约,同时用生动的神态和语调,模拟着书中的角色,叙述基督如何爱怜穷人和小孩。卓别林说:“在阴暗的地下室里,母亲把绝无仅有的仁慈光芒带进了自己心里,只有在这种光芒的照耀之下,戏剧对爱情和人性的表达才能打动人心。”
卓别林从12岁开始就干遍了各种杂活,尤其是母亲因为精神问题再度住院之后,更是承担起了养家的责任。但是他一直没有忘记自己对表演的喜爱,每到周末,他就准时到演员介绍所应聘角色。终于,他获得了一个演报童的角色,并开始崭露头角。第一次登台,卓别林就赢得了观众的笑声和剧评家的肯定。7年之后,19岁的卓别林就已经是英国卡诺剧团的当红演员了。
在卡诺剧团待了几年之后,卓别林觉得自己在英国没有什么发展空间了。就在这时候,他被剧团选中去美国做巡回表演。因为表现出色,卓别林被美国新创立的一家电影公司挖掘,进入电影圈。在他主演的第三部短片《威尼斯儿童赛车》当中,卓别林首次把流浪汉夏尔洛醒目的外形公诸于世。短短一年之后,卓别林就在美国名声大噪了。
回顾卓别林的童年与流浪汉形象的诞生,我们发现这两者之间有着极其紧密的联系。贫困生活中遭遇的窘境让卓别林记忆深刻,但他也曾享受过、旁观过有钱人的舒适生活。可以说,在伦敦街头长大的他,看全了人生百态。但有一点始终没变,那就是母亲在他心中种下的那缕仁慈的人性之光。这跟流浪汉夏尔洛的形象是多么的契合呀,穷得吃不饱饭,卑微又渺小,但心中却一直渴望着浪漫与自由。从这个角度来说,卓别林流浪汉形象的创造绝非偶然,而是丰富的童年情感的释放与爆发。
说到这儿,我们不禁想问第二个问题,卓别林是如何靠演流浪汉蹿红成电影明星、当上百万富翁的?名利双收之后,他又有什么更高的追求呢?
前面我们说到,卓别林随英国卡诺剧团去美国巡演之后,开启了在美国的电影生涯。电影公司开出的周薪是150美元,是卡诺剧团薪酬的两倍,而从150美元的周薪到百万年薪,卓别林只用了4年。成为百万富翁的时候,卓别林还不到30岁,他买了一辆最贵的汽车,还雇了车夫、仆人和秘书。他还花钱在好莱坞买了块地,建了自己的电影制片厂。以前三餐不济的穷苦日子,彻底的一去不复返了。
那他是怎么做到的呢?主要还是因为他的电影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观众喜欢他的小流浪汉,一方面是真的好笑,这是喜剧片成功的基础,源源不断的笑料是刚需。除了流浪汉本身的滑稽,卓别林很擅长借助特殊的道具引发混乱。比如说卓别林有个短片叫做《疗养》,有一幕戏就是利用旋转门和轮椅来搞笑。流浪汉随着快速旋转的旋转门一起转,转得晕头转向之后被旋转门甩出,撞到了从旋转门旁边经过的坐着轮椅的大块头病人,病人被撞飞,恰好四脚朝天地栽到了一口井里,这一连串的混乱让人不自觉的发笑。
卓别林电影成功的另一个原因是,他在搞笑片中加入了感情元素,这对当时的无声喜剧片来说是一大创新。比如说他的第一部长篇《寻子遇仙记》,影片前半段笑料百出,后半段的父子分离却又让人鼻酸,小人物的辛酸与至情至性,让人笑到抽筋又哭个不停。《寻子遇仙记》上映之后好评空前,卓别林决定给自己放个假,回一趟英国。这是他离开英国10年后第一次回国,受到了狂热的欢迎,有报纸的标题写道:“喜剧演员回国盛况堪比停战纪念日。”还有的媒体直接说:“卓别林是我们的儿子。”可以说,在整个1910年代,卓别林无疑成为影史上蹿红最快的人,一位真正意义上的喜剧明星。
这时候的卓别林风头正盛,名利双收,但是他的追求却不止于此。除了创作笑料和感动,卓别林还力求反映、批判社会现状。20世纪上半叶,世界格局动荡,两次世界大战先后爆发。在这两次战争之间,美国和整个资本主义世界还陷入了空前的经济危机。战争、劳工剥削、罢工、暴动、失业等社会问题紧紧包围着人类。在这种背景之下,卓别林指导了他最后两部无声影片《城市之光》《摩登时代》和第一部有声片《大独裁者》。
当时,卓别林已经与电影明星玛丽·毕克馥、道格拉斯·范朋克,还有大导演格里菲斯成立了联美电影公司。在联美期间,卓别林有着极大的创作自由,他可以随性拍他想拍的东西。卓别林在书中写道:“幽默应该是一种工具,在我们看似正常的现象当中看出不正常的现象,在看似重要的事物当中看出不重要的事物。幽默让我们保持了清醒的头脑,增强了我们生存的意义。”这几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我们通过《摩登时代》和《大独裁者》这两部影片来看。
首先是在看似正常的现象当中看出不正常的现象。《摩登时代》当中,流浪汉夏尔洛是个流水线工人,他工作的内容就是不停的拧螺丝,后来因为工作强度太大,患上了精神病,看什么都像是螺丝,看到纽扣、鼻孔都用扳手去拧。这种可笑与荒诞会很直观地传递给观众。现实当中,工人同样被高强度的机械工作压榨操纵,但当时整个大环境都在追求资本繁荣,这种现象太普遍了,身处其中的人很容易习以为常。让这种看似正常的现象在镜头下暴露出它的荒诞与弊病,这就是幽默的力量。
其次是在看似重要的事物当中看出不重要的事物。《摩登时代》后,卓别林开始尝试他的第一部有声片,他本想写一部爱情电影,但再怎么冥思苦想,也没有一点进展。因为当时纳粹分子正步步逼近,卓别林说:“丑恶的希特勒正在掀起战争狂热,自己怎么能安心写浪漫故事去迎合女人呢?”于是卓别林花了整整两年时间写《大独裁者》,并投入200万美元去拍摄电影。拍摄期间,美国国内亲纳粹分子不断寄信恐吓,声称假若电影上映,他们就朝戏院里扔臭气弹,向银幕开枪,但卓别林心意已决,他非要嘲笑希特勒不可。因为希特勒和流浪汉都留着小胡子,卓别林就利用这种外貌的相似,在电影中同时扮演流浪汉和希特勒两个角色。当他扮演流浪汉的时候,他依旧不说话,但扮演希特勒的时候,却聒噪地胡说八道。无数纳粹士兵把希特勒的演讲奉为真理,但卓别林却把演讲的希特勒处理成了一个语无伦次的小丑,看似重要的东西在这里显露出了荒谬、虚假的丑陋本质。
就这样,卓别林在幽默中留了一份清醒,通过电影批判了资本社会中人的异化,独裁控制下人的麻痹,用镜头暴露了看似正常现象当中的荒诞,看似重要事物中的可笑。
那接下来我们就来讲讲,卓别林为什么会被美国驱逐呢?这要说回到电影《摩登时代》,我们刚才说过,这部电影批判了资本主义的弊端。除此之外,电影里小流浪汉还阴差阳错地抬起了一面红旗子,有的专栏作家就此评论说,该影片有共产主义色彩,卓别林突然就被认为是共产党的同路人。20世纪50年代,美国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反共浪潮,卓别林因为电影当中的批判思想和亲共苗头,也在联邦调查局调查和监视的名单之中,把他驱逐出去,只差一点借口和时机。
在这种情况下,几件事情的发生,成了卓别林被美国驱逐的导火索。第一件事是,卓别林呼吁美国开辟第二战场的演讲。在这场演讲里,他称俄国人为同志,说俄国人是美国人的盟友,美国应该和俄国一起战斗。这次演讲得到了热烈的掌声,但他对共产党人的赞赏,却更加引起了美国联邦调查局的注意。
第二件事牵涉到一件桃色绯闻。演讲事件之后,一个叫琼·巴利的年轻姑娘开始接近卓别林,他们短暂交往了一段时间。后来,巴利表现出越来越严重的心理问题,她总是在深夜喝得大醉,敲卓别林的门,如果门不开,就砸碎玻璃跳进去,这让卓别林难以忍受,两人以分手告终。一段时间之后,巴利又出现了,这次她挺着孕肚来骚扰卓别林,并故意惹卓别林报警。没过几小时,报纸上就都是卓别林抛弃孩子,还让警察抓孩子母亲的新闻了。巴利把卓别林告上了法庭,但孩子出生之后的血型鉴定却证明,那不可能是卓别林的孩子。与此同时,美国联邦调查局趁机诬告他通过非法途径将琼·巴利从洛杉矶运往纽约。两件官司闹得满城风雨,卓别林在公众当中的形象大打折扣。
但就在社会对他的道德观提出严重质疑的关口,卓别林又干了一件惊世骇俗的事情,他拍摄了《凡尔杜先生》,矛头直指战场屠杀的荒谬,这引起了很多上过战场的退伍老兵的非议,让原本就不利的形势变得无可挽回。《凡尔杜先生》上映之后,美国退伍军团打出了“卓别林同情共产党,把卓别林赶到俄国去”的大幅标语,还联合其他势力,给上映卓别林影片的影院寄恐吓信,影院们纷纷取消了放映。《凡尔杜先生》票房失败了,卓别林的名声也降到了有史以来的最低点。
卓别林不愿一味取悦观众,再加上美国联邦调查局的煽动,曾经被万人追捧的他失去了观众的喜爱,卓别林的事业陷入低谷期,名望与影响力也降到了最低。美国政府终于迎来了驱逐他的最佳时机。1952年,卓别林搭乘英国伊丽莎白女王号邮轮前往伦敦,参加《舞台生涯》的首映礼。在他离开美国的第二天早上,美国政府就趁机发布了拒绝卓别林再次入境的声明。从1913年与电影公司签约后移居美国,到1952年被美国驱逐,这个他居住了40年之久的自由国度,正式向他关上了大门。同年,卓别林移居瑞士,在平淡与安静当中,在家人的陪伴下度过晚年,一个喜剧大师的人生就此落幕了。
最后我们要说的是,这位传奇喜剧大师为何会在紧张当中度过一生。卓别林的紧张来自观众,观众这两个字,从卓别林五岁那年起,就向他展示了非凡的力量。因为观众喜欢卓别林,有了他表演生涯的第一次成功登台;因为观众排斥,卓别林的母亲就此告别舞台。卓别林进入剧团,遇到了一些曾红极一时的丑角,他们都没有逃脱被观众淡忘的命运,很多人因此选择了自杀。所以卓别林从小就害怕被观众排斥。
他随卡诺剧团来美国巡演时,第一天的演出没有逗笑观众,当时卓别林在条目后面等待演出的感觉,就像是等待枪毙的囚犯。影片《寻子遇仙记》试片时,卓别林在戏院里提心吊胆地坐着,直到听见观众发了疯一样的笑声,他才安心。《城市之光》也是如此,好不容易观众的笑声让卓别林提到嗓子眼的心放了下来,结果戏院放了一半,居然趁机插播广告,气得卓别林从座位上跳起来就骂:“我要宰了这个婊子养的混蛋,戏院经理他在哪里?”后来《城市之光》上映效果很好,影院里的笑声此起彼伏,卓别林兴奋地在纽约市区游荡了四个多小时。
在卓别林离开美国前拍摄的最后一部影片《舞台生涯》当中,他扮演的过气演员卡维罗梦到自己使尽浑身解数想逗观众笑,但台下却一片黑暗,鸦雀无声。从默默无闻的小演员,到成为爆红的喜剧明星,再到被美国驱逐,慢慢过气老去,卓别林经历了好莱坞电影的全盛时代,直至其衰微时期。这期间电影的形式在变,政治在变、时局在变,但唯有一样东西,那就是他对观众的渴望与恐惧从未变过。这也督促了卓别林不断前行,把最好的作品献给观众。
举个小例子,在电影《城市之光》中,流浪汉因为堵车从车里横穿过街道,关车门的声音,让卖花女误以为流浪汉是富翁,这场初次邂逅的戏份,因为完美流畅的逻辑成为经典。但根据当时样片显示,为了拍好这场戏,卓别林总共拍摄了300多遍。这种精益求精的例子不胜枚举,但卓别林在自传当中,对这些经历却只字未提。
卓别林最渴望的是观众,他爱观众,但不完全相信观众。在《舞台生涯》当中,他借卡维罗之口说:“就个体而言,每一个观众都是好人,但聚到一起却免不了成为乌合之众。”所以他不会一味的取悦观众,他当然喜欢票房,但他同样追求喜剧片的艺术价值,也正因如此,他的作品才会超越时代,成为经典。
首先是他笑料的经典,今天你去看卓别林的电影,依然会笑到捧腹。《淘金记》里,流浪汉把皮鞋煮了,把鞋带当面条,吃得津津有味;《摩登时代》里,他把别人的鼻孔和纽扣都当成螺丝,拿着扳手就去拧;《马戏团》里,他假装逗小孩玩,却趁小孩父亲不注意,一口把小孩手里的面包吃个精光。这些无言的幽默,从来不会因为没有声音减弱光芒,放到现在,卓别林的电影也绝对是最好笑的喜剧片之一。
其次是他浪漫情节的经典,《城市之光》里,流浪汉对盲女的爱情令人动容,流浪汉向富翁借了钱给盲女治病,一开始自己留下了一张,但盲女吻了一下他的手,他就把最后一张钞票也给了盲女。这种只属于底层小人物的可爱与浪漫,在卓别林电影里随处可见。《淘金记》里,卓别林用叉子和面包表演了一段非常美妙的小面包舞,整个动作浑然天成,但加勒比海盗的扮演者约翰尼·德普却说:“这个在卓别林手中看似简单的动作,其实难如登天。”德普曾在他的一部电影当中模仿过这个动作,但花了一个月才抓到一点窍门。
还有他批判现实的经典,在《摩登时代》里,雇主为了压缩工人的吃饭时间,发明了一台吃饭机器,饭菜自动送到嘴边供人享用,自称万物之灵的人成了被机器喂食的动物,人们创造出机器,却被机器麻痹控制,不正是今天人类依然没有突破的困局吗?
对笑料精益求精,对情节倾心构思、对社会尽力批判、对观众负责,但不一味讨好,卓别林留下的遗产,正是一个真正喜剧人最应该追求的东西。
"感谢喜欢,赞赏支持是对我的鼓励。"
很赞哦! (0)
相关文章
- 《卓别林自传》:喜剧大师卓别林的幕后辛酸与人生泪,艺术与生活的交织
- 《张大千传奇》:国际画坛巨匠张大千的争议人生与敦煌壁画研究先驱之路
- 《战胜一切市场的人》:华尔街赌神索普的科学、赌博与投资传奇与智慧
- 《袁崇焕传》:军事天才袁崇焕的辉煌战绩与悲剧人生,历史与现实的交织
- 《杨振宁传》: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的非凡人生,超越奖项与同事的学术贡献
- 《祥瑞:王莽和他的时代》:真儒家王莽的理想主义之路,如何颠覆国家与历史
- 《我在通用汽车的岁月:斯隆自传》:20世纪最伟大CEO的管理智慧与哲学思考
- 《我心归处是敦煌》:敦煌研究院前院长自述,三代敦煌人的守护与传承之路
- 《我的一生略小于美国现代史》:美国新闻界“第一夫人”亲述“水门事件”与新闻人生
- 《我的一个世纪》:锦江饭店创始人董竹君的百年传奇人生与奋斗历程